关于关于风俗节气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风俗节气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风俗节气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风俗节气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2、《春节看花市》
*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3、《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4、《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5、《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6、《卖痴呆词》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寒露节气的风俗介绍
有寒字节气。因此这个节气也代表着冬天逐渐来临了。所以寒露的到来更应该学会如何养生。这样才能度过一个暖暖的冬天,因此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寒露节气的风俗,还有寒露节气吃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露节气的风俗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寒露的介绍: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传统*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
寒露登高是从古至今的一个*俗。寒露节气非常适合人们登高。而且由于寒露之后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慢慢的增多,气温慢慢的变得凉爽。不少地区都会出现霜冻的现象,北方甚至还会有深秋枫叶的景色。因此,在寒露时节登高我们还可以看见美丽的秋景。
在寒露时节,秋收也是一大特色。因为在寒露的时候很多的农作物都会有非常好的收成。在这个时候,把农作物收割回来就可以在冬天的时候有一个储备。而且在这个时候还是莲藕收成的好季节,因此在寒露节气,吃莲藕是十分好的事情。还有补气血动物功效。
最后,寒露养生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曾经讲过,脚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由于脚部离心脏的距离最远,因此他的负担也是最重。所以对于血液循环不好的人在寒露之后更加要注意足部的保暖。如果想增加养生的效果还可以在晚上睡觉之前泡泡脚,这样可以使的人体的血液变得更加充足,加强人体血液循环。
不管怎么讲,天气逐渐变得寒冷,学会适时地保养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现在在室内都有暖气,可是天气的变换对于人体的.影响还是很大。我们不能因为科技的发达而对自然的敏感度逐渐的消退。只有适时的选择适合的饮食方法,还有生活*惯。这样才能有一个温暖的冬天。也才能使得我们越来越健康。
寒露的*俗:
上香山,赏红叶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赏枫叶的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必得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妙。
不过,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北京地区观赏红叶的时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时期是10月15日至30日。可以说,香山是*国内最具口碑的赏红叶地点,说到红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想到、提及。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
讲养生,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俗。芝麻,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学专著里都享有很高的评价,可广泛应用于食疗。还有谚语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这道出芝麻与绿豆都具有排毒的功能。用芝麻榨取的香油,不仅是热菜和凉拌菜的调味佳品,也广泛用于食疗解毒。
此外,由于寒露与重阳节往往相*,人们在这个时节还要吃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金钱花糕”。
菊花茶,坚持喝
每个季节都有适合它精神气质的花。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花的月份。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寒露三候中的“菊始黄华”,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
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此外,由于接*重阳节,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俗,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每值秋收以后,温州人善于酿制各种美酒,其中到寒露时也少不了酿制几坛菊花酒。此刻将初开的菊花和少许青翠的枝叶,掺和在粮食之中一起用来酿酒,一直到第二年这个时间才开坛饮用。据说这种菊花酒对人的身体大有益处。
在寒露这一天,古人有时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而今天大家则喜欢多饮枸杞菊花茶。古时人们会用寒露后新上的枸杞泡澡,这样做可以使人精神焕发。今人如果嫌麻烦,那可以泡上一壶酒或茶,每天坚持喝,也能起到“和颜悦色”的作用。
秋钓边,醉江蟹
寒露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在江南地区,人们除了赏菊花,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俗,甚至有“秋钓边”的说法。其含义就是,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湘南产桐子、油茶的地区均有禁山*俗,寒露开禁后方准拣山。大人小孩在这天都会上山采摘茶籽。小孩更大的乐趣则是吃“茶耳”“茶泡”。
湘西侗族人民有寒露制腌鱼的*俗。据说在这天用米酒、食盐、糯米饭、辣椒面、花椒粉、姜丝等作料腌制的鱼味道特别好。
寒露前后,虾蟹繁多。老南京人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所以,寒露节后,不妨进食几只肥蟹来满足自己的舌尖味蕾。
而在温州,人们除了饱尝鲜活美味的肥蟹之外,喜欢醉制别有风味的河蟹或江蟹。有的用米酒来醉,有的用盐水来呛,更有的把鲜蟹醉后再将里面膏汁挑出来单独存放,以便招待亲朋好友时品尝。
不过,过敏体质、胃寒者及孕妇、高血脂者不宜吃蟹黄,另外,现在正是柿子熟的季节,要注意螃蟹忌与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觅秋茶
寒气露冷,秋分至寒露,为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茶分春秋,喝茶却能不分时间地点。寒露已过,新茶已上
1、《已酉新正》
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2、《除夜》
高适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4、《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5、《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6、《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7、《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精选115句)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大寒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大寒节气的由来和风俗,大寒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就迎来新的一年的节气轮回,而大寒也是节气中最寒冷的一个,那么你知道大寒节气的由来和风俗吗。
大寒节气的由来和风俗1
寒节气的来历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后一个。根据《孝经纬》一书的记载:“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为大寒,至此凛烈极也。”《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与大寒相伴而来的,是难得一见的南方大雪,以及这时节开得最美好的水仙。物极必反,寒极,则春天已然不远。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在一年的最后5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
人们常说“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言外之意,大寒已非常冷。实际上,大寒仅与小寒相对,它们都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有的地区大寒温度并不比小寒温度低,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1℃。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
大寒*俗
大寒迎年: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的一个,到了大寒,人们就要开始忙着辞旧迎新了。由于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所以很多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如祭灶、除夕等等都处于大寒时节。
防风御寒:寒冬岁暮,经过一年辛勤劳动的人们,也该适当进补为来年储备身体能量了。民间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之古训,这一时节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日常饮食中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有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
置备年货: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大寒饮食养生
此季节总的饮食原则是宜温热柔软,不仅是口感温热,食物的性质也要温热,可以起到健脾、暖胃、补肾的作用。民谚云:小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汤,晚服杞菊地黄丸。黄芪、人参有益气壮阳的作用,上午服用可以固护阳气,利于阳气升发;杞菊地黄丸可以补肾滋阴,有收藏之效。
大寒前后宜吃食物
蔬菜:蒜苗、韭黄、香菜、白菜、白萝卜、蘑菇。
畜类:牛肉、羊肉、狗肉。
蛋禽:乌鸡、鸡蛋。
水产:鲫鱼、虾。
水果:猕猴桃、柚子、梨(糖尿病患者慎食)。
饮品:红茶、牛奶、白开水。
大寒节气的由来和风俗2
大寒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太阳到达黄经300°时称为“大寒”,而大寒节气经常出现在每年1月20日前后,古人对大寒这一节气最直观的感受是冷到极致,所以将其称作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中记载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节气的`传统*俗
一、祭灶
在大寒期间,农历腊月廿三为祭灶日,所以祭灶是大寒重要*俗之一。在*的传说中,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的神,负责监察人们*时善恶,并在每年岁末向玉皇大帝汇报。祭灶时,人们通常会把关东糖用火化开,涂抹在灶王爷嘴上,这样可以不让灶王爷说坏话。然而这一*俗只在少部分地区保留着,因为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大城市里,几乎看不到灶这一工具了。
二、蒸煮糯米饭
在广东佛山,大部分人会在大寒时节吃糯米饭。因为大寒节气的温度较低,人们需要的热量较多,而糯米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具有御寒滋补功效。
三、捉田鼠
大寒时节,全国各地的农活都很少,而在广东岭南地区,在大寒的时候会有联合捉田鼠的*俗,因为这时候的农作物已经收割完了,而*时见不到的田鼠窝都会显露出来,因此大寒成了岭南当地人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
四、尾牙祭
尾牙来源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俗,而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所以在大寒这一段时间里,生意人会设宴,而白斩鸡是宴*上重要的菜之一,据说鸡头朝向的那个人,第二年将会被老板解雇。
大寒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寒,寒冷的意思,大寒有天气寒冷到极点,到了大寒节气后,就表示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正式到来。 大寒节气位于数九寒天中的三九和四九之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以五天为一候,十五天为一个节气,大寒节气是二十四传统节气之一,时间也是十五天,大寒节气温度寒冷,时常会出现下雪天气,低温可以冻死害虫,有“瑞雪兆丰年”的民谚。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气法”划分节气,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大寒节气的由来和风俗3
大寒节气简介
大寒又称大寒节气、大寒日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大寒节气的由来/来历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是*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日*均气温连续多日出现-5℃以下天气方可进行,这种活动一般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大寒的*俗
一、迎灶神
常用的灶神联上也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之类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图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合祭的,便不存在这一说法了。
二、食腊八粥
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暑节气到,你知道大暑节气的由来和风俗吗?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各地不同的大暑节气风俗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节气由来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相关节日民俗
浙江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
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4]
莆田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5]
台湾
大暑节台湾周围的海域大多布满暖水鱼群,东北海域有鱿鱼,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则有黄鳍鲷等。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节”,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5]
日本
大暑节气日本人会在社区里架起了长长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条放到竹筒中过水冷却,供大家品尝。据说吃过这种竹筒冷面后夏天不会中暑。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5]
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吃凤梨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除夕风俗的诗句
导语: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的*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除夕风俗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1、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唐·来鹄《除夜》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唐·白居易《除夜》
3、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明·叶颙《已酉新正》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5、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6、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明·文征明《拜年》
7、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8、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清·查慎行《凤城新年辞》
9、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景仁《癸已除夕偶成》
10、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作者】:龚自珍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庆宫春》【作者】:姜夔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蝶恋花》【作者】:晏殊
南雁依稀回侧阵,
雪霁墙阴,
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
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
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
寒梅已作东风信。
春节的风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农历的新年。在*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风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俗仍然盛行。
乌程县春节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春节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民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民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民春节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辽宁省
许多辽宁人民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民遗忘了。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春节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春节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人民春节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春节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黑龙江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民的*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民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四川省
成都人民春节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民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民则于人民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春节于门外燃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春节,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春节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民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民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吉林省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民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山东省
宁阳县春节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春节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民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北京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民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民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会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贴春联、贴‘’福"字。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简介、对偶、工整的文字描绘抒**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在门上,这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福是幸福、福气、福运之意,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燃放烟花鞭炮。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风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扬州端午节的风俗
吃
提到吃,就不得不说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
扬州的粽子和嘉兴的粽子有所区别。嘉兴粽子松软可口,而扬州粽子却紧实有嚼劲。
扬州人包粽子喜欢用鲜肉、香肠、红豆、蜜枣等,形状也有斧头、小脚、三角等类型。
扬州人的端午宴要有“十二红”,代表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月月红火。
烧仔鸡、红烧肉、红烧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拌黄瓜、拌凉粉、拌西红柿、咸鸭蛋……
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龙虾也算“一红”上了端午宴的餐桌。
喝
雄黄酒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所以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
穿
端午节当天,大人会给家里的小孩挂上百索子,寓意辟邪。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还有“鸭蛋篓”,也是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盛放鸭蛋的篓子,挂在胸前。甚至还有将蚕豆煮熟,串成珠链,也是悬挂用的。
“百索子”和“鸭蛋篓”
为了辟邪,小孩子们还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玩
吃完“十二红”,喝过雄黄酒,是不是该划龙船赛龙舟了呢?
端午节划龙船赛龙舟是旧时扬州最热闹的风景。清人《望江南百调》中说:“扬州好,午节赛龙舟,蟹足八支争打浆,猪脬几个比抛球,夺标闹中流。”扬州人还有一句俗话:“又吃粽子又划龙船”,用以调侃那些“鱼和熊掌兼得”的人。
洗
一天的活动圆满结束后,是不是该享受下扬州人的水包皮的生活了。过去扬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就应时推出香草洗浴,将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里,让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预防在夏天害皮肤病、生疮生疖子。
江苏端午节的风俗
【苏州——纪念吴将伍子胥,斗草施药百姓忙】
苏州端午节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是苏州极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伍氏后人会在端午聚集苏州。苏州还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来纪念伍子胥。根据记载,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早年苏州的端午,药店施药也是一个重要*俗。因为端午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被毒虫咬伤。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南通——家家都有一盘抗倭“和菜”】
南通人端午的中餐菜肴丰盛,几乎家家都会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丝、虾仁等和起来炒的一只菜,谓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传说:相传明代通地屡遭倭寇骚扰,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来侵犯,抵御的青壮年们仓卒之间,混和着肴菜饱食一顿,然后奋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飞胆丧。为了纪念这次大胜,吃“和菜”的风俗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淮安——女儿节还得吃馊粽子?】
淮安人不仅在端午当天吃粽子,还会在五月初六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馊粽子(当然不会是真的馊粽子啦)。
因为隔了两宿才回家吃,故称吃馊粽子,古称“接女归宁”,所以端午节在淮安又称女儿节。关于女儿节,古文中有不少记载。蔡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道:“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红年乃消。”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说:“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盐城——东台人民对红萝卜爱得深沉】
盐城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俗。相传,此俗源于清朝的农民起义。同治元年,李鸿章旗下有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横行无忌。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美丽俊俏,顿生歹念,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也惨遭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纵身投河自尽。沈母见状,痛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一家四口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到县衙击鼓鸣冤,知县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
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镇江——雄黄酒和《白蛇传》的起源】
每逢端午,不少地方的人会给小孩子穿上五毒衣、老虎鞋,额头用雄黄酒画“王”字,而这些*俗,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流传民间的故事《白蛇传》,是以雄黄酒解蛇毒,现白蛇原形。故事中法海所在的金山寺就在镇江,因此这种*俗,在镇江十分盛行。
镇江人也有“过端午,吃十二红”的*惯,“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苋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这不仅是一顿简单的午饭或晚餐,同时也它体现了*人的传统观念和美好愿望——团圆、健康、幸福。
【泰州——芦苇荡里,采叶会船】
端午粽子不仅馅料千差万别,连粽叶都各有千秋。北方的粽子叶一般是箬叶和竹叶。江苏人多用芦苇叶。在泰州,农家裹粽子,必须得去芦滩采摘新鲜的芦叶。人们三五成群,将一片一片苇叶采下扎好。回家将苇叶放铁锅里用水煮沸,再捞出来放在水桶内待用。
泰州还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告诉人们,只有端午以后天气才真正炎热起来,不必担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粽子也因此有了时令象征意义。
旧时的泰州不仅会在端午赛龙舟,里下河一带从春天开始还有“会船”*俗,延续相当长时间。姜堰、泰兴某些地方上的人们会踏上小船,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苇荡里泛舟,舟上之家,则要在船上进行一些以货换货的商品交易。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或“天中节”。“端”义为始。“五”与“午”通,故五月初五日“端五”、“端午”。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端午节临*夏至节,夏至日,太阳在黄经90度,居天之中,故又称“天中节”。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插艾悬蒲,佩戴香囊,系长命缕,吃艾煮蛋,喝雄黄酒以及吃粽子、赛龙舟等。
插艾、吃雄黄酒之俗,源自古代的“浴兰”节。《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五月夏至,太阳回归,阴气上升,各种疫病有可能暴发,故古人备兰汤沐浴祛病。此俗至今在民间尚有遗存。济宁地区民间便有端阳节采艾叶、透骨草煎水熏洗治关节炎,采青蒿、龙葵煎水洗烫治疮疖疱疹,采蒜皮、丝瓜叶、艾草煎汤擦洗皮肤预防痱子、湿斑病的*俗。后世,“浴兰”演变为插艾悬蒲等风俗。
古人以五月为恶月,以五日为恶日。五月五日更被认为是不祥之日,连是日所生小孩都是父母克星,不敢养活。战国时期,齐国公子田文——孟尝君五月五日生,其父便曾弃而不举。后虽得保全,其父仍让他每年五月五日躲到外祖父家中去。
“浴兰”、“插艾”等俗,主要是为祓除不祥。屈原便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他选择五月五日投江也绝非偶然。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因报国无门,痛心疾首,于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此后,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殉国的节日。有关纪念屈原的风俗主要有两种,一是吃粽子,二是赛龙舟。俗传端阳节作粽子是为投入江中喂蛟龙,免其吞噬屈原尸身;赛龙舟则为打捞屈原尸首。
旧时,济宁地区端午节家家门前插艾、悬蒲。艾称艾鞭,蒲称蒲剑,用来驱逐斩杀疫鬼邪祟。
是日,人们佩戴香囊,香囊又称“香袋”、“香荷包”,以彩色布或锦缎缝制,形制多样、精巧美观。包内装雄黄、冰片、艾末、藿香、苍术等中药,另有一味药“香附”为济宁特产,尤以汶上所产著名,称汶香附。佩戴香荷包有消除汗气、清神爽脑、灭虫抗病之功效。香荷包为少年男子所钟爱,常将其作为赠品送人。
端午节还有给儿童带“五毒”兜肚,穿“五毒”褂的*俗。 “五毒”为蝎、蛇、蜈蚣、蚰蜒、蟾蜍。穿带绣有“五毒”图案的褂、兜肚,据说可以预防各种毒虫侵害。端午节前夜,家长还要在儿童睡后,向其头顶、囟门、耳孔、肚脐、手心、脚心等部位涂抹雄黄、朱砂酒。**则于端阳节饮雄黄酒,以治病祛疫。有的还于端午节前夜向水缸内下一味叫“贯众”的药,用以预防肠胃病;取艾叶、石榴花泡水洗目,预防眼病,提高视力。
大雪时节悄然而至,寒风落了黄叶,徒留一树琼枝。一场雪后,大地换上银装,世间虽寒冷却美不胜收。大雪,这个读起来满是诗意的节气,一如它该有的模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雪景情有独钟,在大雪飘落里、在雪后初晴中,都留下了经久不衰的咏叹。今日大雪,在最美的诗词里,遇见最美的雪景!
闻登莱大雪
宋-孔*仲
闻说登莱雪一尺,此中晴色更无云。
安得北风从海上,满天吹过玉纷纷。
大雪自夜至旦欲午始晴
宋-陆游
薄暮雪云低,清宵气惨凄。
方听打窗急,已报与阶齐。
疏箔穿飞蝶,空庭聚戏猊。
新晴思访客,愁绝满城泥。
大雪过花子峰下有怀仲退南翁兼简志上人
宋-黎廷瑞
诗人得意吐还休,长要胸中此境留。
千载风流今始解,剡溪夜半有行舟。
大雪
宋-薛季宣
江市弥旬雪,人行失旧踪。
梅藏香骨瘦,冰结浪花重。
髣髴门前柳,昏迷郭外峰。
屋檐天汉在,一雁没清空。
初二日大雪访杰上人
宋-韩淲
山中知我老,雪里见僧清。
物色添幽意,年华*俗情。
树遥风共晚,岸窄水初生。
一榻茶烟熟,更闻寒雀声。
次韵周倅大雪见寄
宋-释德洪
万瓦粲清晓,披衣挂北窗。
春先归楚国,谁独钓湘江。
瘴熟甘欺得,诗严合受降。
更怜风絮比,想见髻鬟双。
大雪
金-赵秉文
大雪欲*檐,黄昏气转严。
天边迷草树,云外失乌蟾。
天意*高下,人情有爱嫌。
抱贪酬桂玉,楼上醉厌厌。
大雪已五日
元-方回
侵寻半月是花朝,大雪漫天五日飘。
腊月如春众芳吐,繁华时节却萧条。
大雪偶成
明-王翰
北风吹雪散琼英,疑是云孙巧剪成。
*地铺来偏洁白,漫天飞处总轻明。
银河倾泻呈祥瑞,玉烛调和兆太*。
来岁改元新治化,万邦无事乐春耕。
大雪
清-秦缃业
与节气风俗有关的古诗
关于风俗节气的古诗
与节气风俗相关的古诗
春节风俗的古诗
节日的风俗古诗
春节的古诗和风俗
含有风俗节日的古诗
重阳节的风俗古诗
关于与节日风俗的古诗
描写春节风俗的古诗
风俗的古诗
清明节的古诗风俗
春节风俗的古诗文
节日的民族风俗的古诗
节日风俗与古诗的关系
关于佳节风俗的古诗
有关于节日风俗的古诗
反映节日风俗的古诗
有关于节日及风俗的古诗
写节日或节日风俗的古诗
中秋节的风俗和古诗
关于风俗的端午节古诗
节日风俗的古诗朗诵
关于中元节风俗的古诗
关于节日和风俗的古诗
关于端午节风俗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节日风俗
写节气或*俗的古诗
节日的民间风俗古诗句
春节的风俗引用古诗结尾
有努力就有回报的古诗词
过零丁洋古诗的拼音
形容老师笑容的古诗
我和古诗词的有趣故事
古诗中关于秋的诗词
有关古诗的教学随笔
儿童赞美大树的古诗
关于场面描写的古诗词
整理好的古诗词
关于楚江的古诗
古诗中欲扬先抑的例子
描写枯树的古诗
创业很难的古诗
带睿的寓意好的古诗词
古诗村居的毛笔字楷书
说明夫妻关系好的古诗
形容美好岁月的古诗
古诗对狗的赞美
有达字的古诗词
最黄的古诗词
描写朋友娶妻的古诗
关于写德阳建造绿化的古诗
成长的古诗点评
有关悼念母亲的古诗
有春字的古诗大全
带有脚丫的古诗或儿童诗
描写逝去的故居的古诗
青春逝去的经典古诗
适合宝宝的100首古诗
描写白杨坚韧的古诗
有关崇义友善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