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山形的作者是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山形的作者是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山形的作者是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山形的作者是谁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长歌行》选自宋代郭茂倩收编的《乐府歌词》汉代民间诗歌,那么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作者】:无名氏(汉乐府)
原文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简析
《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在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其实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也正是应为这样,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
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它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春晓古诗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春晓便是他的佳作之一。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导语: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木兰诗的作者是谁
导语: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巾帼英雄,《木兰诗》讲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的相关知识,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木兰诗的作者是谁?
《木兰诗》的作者不详,只是在百姓中间广为传唱。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种民歌。北朝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关于木兰其人其事,文献虽有种种记载,但均属民间传说。,《木兰诗》属于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当中。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原文:
木兰诗
作者:佚名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译: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扩展:《木兰诗》的简介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之辞”。
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
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王维的诗词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推崇,因为他的诗词别具一格,“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样美丽的意境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所以,他的诗词也大家所推崇。即使在《红楼梦》中,黛玉推荐香菱学诗的时候,最先让香菱去学的也是王维的《王摩诘全集》。黛玉对诗词很有心得,她都认为王维的诗词好,拿他的诗词是真的好。
王维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词《红豆》,这一首诗词很多人都认为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词,并且常常以此来表白,可是大家这是误解了这首诗词的真正意思。这首诗是王维送给他兄弟的诗词,这并不是指代爱情的。
《红豆》是一首很短的五言绝句,粗粗读来就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不解内情的人,第一次读这首诗词一定会认为这是关于爱情的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因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而成为指代爱情的事物,所以古来人们想要表达爱情和相思,都会特意送红豆给喜欢的人。或许是因为这种长久以来的固定思维,所以大家才认为王维的《红豆》关于爱情。
红豆生在南方,春天长出了几枝新芽。因为你的地方没有红豆,所以请你多摘一些,红豆代表着我对你的相思。如果不知道这首诗词相关的人物是王维和他兄弟的话,这首诗词指代爱情完全可以。可是偏偏这首诗不是王维送给爱人的,只是送给兄弟的。
王维《红豆》中的主人公就是李龟年,这是王维在遇见他的时候写下的诗词纪念他们的相遇。
李龟年是何许人物呢?他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他作的音乐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因为他的音乐非常的出色,很多诗人都和喜欢他。和他相遇的时候都写了诗词来表达对他的喜欢,杜甫也曾经写下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诗词中,他是很多人的好友。
王维的《红豆》不是送给情人的诗词,这是送给兄弟的。王维和李龟年相逢的时候,因为初初相遇又要分别,可是因为舍不得,所以王维借着“红豆”来表达对李龟年的舍不得。
总的来看,《红豆》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它明明不是爱情,却成为了关于爱情的千古绝唱,不过这么误会的背后也能够明白,兄弟情也可以深情炽热。男子之间的友情不需要多余的言语,可是只要一声召唤,那就是可以“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惜。
一声“兄弟”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王维借着“红豆”寄托了对好友李龟年的相思和挽留之意,简简单单的四句话,点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赏析: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当我读到这两句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这两句诗太美了,一个杨柳依依,写出春天柳树刚刚发芽,柳枝迎风摆动的春意盎然的景象。而雨雪霏霏却一下让人感受到冬日的凄迷。
一来一往,时空转换,岁月更替。
如果不看全诗,会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或者友情诗。然而,它却是一首战争诗篇,或者说军旅诗。
这首诗讲诉的是一位普通的士兵,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原的朝廷无论如何更替,他们却绕不过与边境上少数民族部落的战争。于是,在《诗经》里,描写战争和军人的诗篇就有很多,很多。
而《采薇》就是一首非常唯美却酸楚的军旅诗歌。它是《小雅》中的诗篇,但风格却完全是国风的风格。
诗一开篇给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广阔的大地上,山野间,田边地角,一丛丛的薇冒出来了,这是初春时节,丛丛的薇把大地染绿。他们也是在这样一片大地上抗击猃狁。
薇又称为野豌豆,它的幼苗可以食用,因此,在远古时代,先民们采摘野豌豆苗食用,充饥,甚至用于祭祀。而戍边战士也会采薇,用以果腹。
这是真实的情景。更像是一个驻守边关抗击玁狁的军人梦中出现的情景。这个长满野豌豆的地方是他的故乡,是他熟悉的地方。
当年,他的母亲用野豌豆养育了他,也许,在采薇的女子中有他的恋人。可是,这一切只能在梦中出现,他离开家乡已经多年,也许他心仪的女孩早嫁人了。
他没有家室,没有固定的地方,和战友们为了抗击猃狁,辗转奔波,餐风露宿,不知多少年,他想家,日夜思念着故乡,可是,他却回不去。
野豌豆苗渐渐长高,长出嫩叶,他和战友们开始采薇,他想,家乡的姑娘们开始采薇了吧!他心仪的女孩肯定也在里边,只是,她也许成了母亲。可是,他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太多的征战,太多的徭役,当时的军人不仅仅打仗,他们还要做其他的事情,根本没有回家的机会,战事的胶着,让他们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哪儿可能回家。
而他们驻守的边关,连鸿雁都飞不过来,又有谁为他们传递家书,为他们捎回故乡的消息。
春天渐渐过去了,薇也长老了,枝干硬了,叶子也老了,不能食用。可是,回家的日子却遥遥无期,只因为猃狁侵犯中原,只因为战事频繁,只因为连年征战。
日子一年年过去,多少春夏秋冬,物换星移,多少次,野豌豆苗从萌芽到长叶到叶子变老,到结出野豌豆,野豌豆又掉在地上,长出新的野豌豆苗。他们也老了,边关的风沙吹老了他们的脸庞,岁月剥夺了他们的青春。薇年年都有新生,而他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还有,和他一同戍边的将士,有多少长眠在边关。
其实,戍边战士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他们思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回家是他们迫切的愿望,他们为漫长的戍边生涯痛苦,但他们却不怨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抵抗玁狁,那么家乡的薇会被血染。他们的亲人会遭殃。所以,他们只得忍受。
棠棣之花开了,金黄的花朵点缀着春天,将领的马车开过来,多么气派,四匹骏马拉动的战车开来了,多么壮观。我们怎么敢停歇呢?战斗接连不断,捷报频传。在战车的掩护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他们的战马强壮,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他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抵抗猃狁的来犯。
终于,战事告一个段落,年老的士卒得以回家,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季,纷纷的雪花漫天飞舞。这纷飞的雪花在常人看来是一种浪漫,但对于戍边的士卒,天气恶劣却更容易遭遇来犯之敌。当然,更增添他思念故乡的忧伤,当他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春天,可是当他踏上回归故乡的路,却不知多少年,岁月的流逝,青春的溜走,生命的匆匆,让人倍感忧伤。他走在道路上,却徘徊不前,*乡情更怯,他不知故乡以何等面目来迎接他这个儿子,不知家里的情况如何,父母怎样。茫茫旷野,他孤独地行走,无人知道他的哀伤,无人安慰他的哀愁。
这是一个普通的戍边士卒的哀叹,他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边关,为了抵抗猃狁,他和战友们连连征战,风餐露宿,没有修整,没有闲暇的功夫回家,直到老了,才能够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回想他的战斗生涯,心情感慨万端,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融入诗句,一种家国情怀和思乡担忧牵挂和对无休无止的战争的痛恨与无奈油然而生。
季节更替,物候变化,从薇的发芽长大变老,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时空变幻,岁月流逝。但不变的却是士卒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描写夏天的古诗及作者
夏天最美的是,阳光总在风雨后,天空如洗,彩练当空,蓝天指派白云俯身来触摸青山,白云绕着碧山转,天地之间手牵手,由浅入深的色彩,虚无飘渺的意境,美美钩织着夏天的生机。
《喜晴》
宋·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三月晦日偶题》
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芝劳梦想。
《始夏南园思旧里》
唐·韦应物
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
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
鹅鹅鹅的作者朝代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鹅鹅鹅的作者朝代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拨:划动。
译文
“鹅!鹅!鹅!”
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鉴赏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通“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
《咏鹅》赏析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原文大意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诗意:
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向天唱歌。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下面是有关爱国古诗句以及作者出处,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1、《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4、《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6、《十一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海上》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9、《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夏天最美的是,阳光总在风雨后,天空如洗,彩练当空,蓝天指派白云俯身来触摸青山,白云绕着碧山转,天地之间手牵手,由浅入深的色彩,虚无飘渺的意境,美美钩织着夏天的生机。
《喜晴》
宋·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三月晦日偶题》
宋·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夏日六言》
宋·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芝劳梦想。
《始夏南园思旧里》
唐·韦应物
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
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
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
古诗山形的作者是谁
山古诗的作者是谁
古诗画山的作者是谁
华山古诗的作者是谁
古诗竹山的作者是谁
古诗山村的作者是谁
古诗山河的作者是谁
山村的古诗的作者是谁呀
山村的古诗作者是谁
深山雪古诗的作者是谁
寒山寺古诗的作者是谁
古诗山下水的作者是谁
搜索古诗山行的作者是谁
古诗三首山行的作者是谁
山曲道中古诗的作者是谁
山居秋暝古诗的作者是谁
古诗《夜宿山寺》的作者是谁
古诗草的作者是谁的作者是谁
山居秋暝的作者是谁古诗
古诗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写山的古诗题目和作者是谁
小学古诗华山的作者是谁
春的古诗及作者是谁
古诗枫的作者是谁
蜂的作者是谁古诗
莲的古诗的作者是谁
古诗作者是谁作的
古诗桂的作者是谁
古诗<<画>>的作者是谁
古诗船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