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吹笛的古诗词

关于绿竹吹笛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绿竹吹笛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绿竹吹笛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绿竹吹笛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3) 说说(115) 名言(549) 诗词(8k+) 祝福(53) 心语(1)

  • 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

  • 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

      导读:《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塞上:边塞地区。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羌笛:羌(qiāng)族管乐器。

      戍楼:防卫的城楼。

      梅花何处落:笛曲有《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又回到了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山川关口。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花色花香洒满关山。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高适当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赏析: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lǚ)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阅读全文]...

2022-03-06 01:28:44
  • 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

  • 诗意,文学
  • 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塞上听吹笛翻译及诗意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翻译

      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诗意

      此诗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此诗作为边塞诗,而带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赏析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原文:

      塞上听吹笛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2、刘凤泉牟瑞*蔡玉和主编.*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3、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参考资料: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0页.@刘凤泉牟瑞*蔡玉和主编.*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231-232.@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2:49-50.

      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参考资料: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3-394页.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读唐诗,最爱是高适的《塞上听吹笛》。读它宁静而致远,读它清丽而祥和,读它虚实而和谐,读它高远而深长。

      读诗如听笛,我听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清越又甜美,只因那是故乡之梅的清香,在月明边塞的上空绽放。听笛心形,那雪净牧马、月明羌笛、梅花关山,虚实交错,美妙阔远。

      实景一幅画,是雪净开朗,是明月宁静。

      北方,北方;边关,边关。春风吹雪干干净净,新绿一眼点点漫漫。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暮色缓缓地为山野披上灰色的袈裟。远天飞起轻尘,牧马战士一声鞭响,击碎傍晚的静寂。归来了,马群奔驰晚霞,马嘶声声营房。

      终于,大地恢复一片静谧*和。天蓝如湖,月亮被一方白云擦拭着脸而出,流泻靓丽,写意圣洁。边防了望楼屹立,大漠胡杨张望。忽然,不知哪楼何人吹笛,是羌笛,清脆高亢,婉转悠扬。

      虚景一笛香,是写声成象,是设问出香。

      笛音悠扬,一种熟悉的舒畅,那是南方《梅花落》的曲调。羌笛清丽,如泣如诉,吹柔了战士远离故土的心。再屏息静听是风,是笛,是梅,是香,是落梅的花瓣香,四处飘散。

      那是遥远的花香,乘着月光,从家乡千里迢迢而来。千里月光大道,千里梅花飘香。羌笛,羌笛; 梅香,梅香。和色和香,洒满大唐关山月;风吹一夜,虚实千里闻梅香。

      一问何处落?谓风谓月,梅落轻舞飞扬,梅香漫溢关山。读净,读还,重重在上。春天来了,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和*的意蕴于笛音里,有感而不伤,有思而梅香。主题深化了,心绪缓解了,和*了,可以回家了。

      一诗安然祥和,一诗柔情蜜意;一诗和*向往,一诗千里梅香。

    [阅读全文]...

2022-07-13 11:06:30
  • 关于吹笛的诗句

  •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横吹曲辞·陇头吟》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益《春夜闻笛》

    不如黄鹤楼前换酒听吹笛,与君醉杀湘江春。——王叔承《铁笛歌》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吕洞宾《题黄鹤楼石照》

    黄鹤楼中吹笛罢,洞庭湖畔醉吟馀。——孙子光《榴皮题壁·黄鹤楼中吹笛罢》

    牧童吹笛枫叶里,疲牛倦马眠夕阳。——陈孚《河间府》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杜甫《吹笛》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汉魏名流,临风吹笛,作赋登楼。——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里中耆旧今已无,忍听邻人更吹笛。——晁公溯《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槚亦无》

    不分开襟悲楚奏,愿言吹笛退胡兵。——储光羲《同张侍御宴北楼》

    山鸟惊吹笛,江猿看洗兵。——岑参《送郭仆射节制剑南》

    渔翁却萧散,吹笛过前洲。——释文珦《和人晚秋客思》

    列饮杏花阴,吹笛侑羹献。——宋濂《次黄侍讲赠陈性初诗韵》

    马上吹笛起寒风,道傍舞剑飞春雪。——储光羲《贻从军行》

    春风吹花人满江城,醉击珊瑚夜吹笛。——苏泂《书怀》

    吹笛梦来犹记曲,爱歌老去未忘讴。——梅尧臣《依韵和偶书相留》

    小船何处载愁来,哀怨一声吹笛裂。——刘过《清溪阁交胡仲蓄芳韵》

    王老小儿吹笛看,我侬试舞尔侬看。——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

    大船鼓枻唱歌去,小艇得鱼吹笛还。——陈录《赠钓伴》

    令严初不动,帐下闻吹笛。——黄庭坚《次韵答薛乐道》

    欲借仙家辽海鹤,月明吹笛水晶宫。——林鸿《题吴江垂虹桥》

    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王维《同崔傅答贤弟》

    上将拥旄西出征,*明吹笛大军行。——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曲中复作孤吹笛,玉龙一吟群籁寂。——陈舜俞《双溪行》

    吹笛拟从蓬海去,扬舲疑与渼陂同。——郑善夫《大湖汎舟登弁顶》

    古戍何人晚吹笛,客船莫向城边系。——刘炳《浔阳行》

    孤鹤横江秋度影,商船吹笛夜闻声。——史鉴《送黄景新归豫章》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欧阳修《梦中作》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杜牧《边上闻笳三首》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

    邻翁吹笛意本乐,闻笛如我心何哀。——方回《闻笛叹》

    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范成大《长沙王墓在阊门外》

    记月榭鸣筝,露桥吹笛,说着也眉皱。——陈维崧《清明感旧》

    星座通霄狼鬣暗,戍楼吹笛虎牙闲。——杜牧《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学士简于圣明…四韵呈上三君子》

    [阅读全文]...

2022-06-21 02:26:59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古诗翻译及赏析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古诗翻译及赏析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李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古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前言】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注释】

      ①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

      ②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不详

      ③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翻译】

      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赏析】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创作背景】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而郁贤皓、王运熙、华桂金等则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李白*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2022-04-11 15:37:13
  • 诗名含有笛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笛字的诗词

  • 塞上闻笛(一作董家笛)

    张祜〔唐代〕

    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

    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

    苏幕遮 题赵笛楼笛楼图

    黄燮清〔清代〕

    碧云高,良夜静。楼在花阴,月在花阴等。燕子梦长吹欲醒。

    四面青山,对面青山应。

    艳情飘,幽绪警。各处黄昏,各样愁人听。未是秋来先已冷。

    一树垂杨,一树相思影。

    月下笛 题羊辛楣同年《花溪渔笛图》

    樊增祥〔清代〕

    水软新罗,山明秀黛,旧垂纶处。青溪一舸,依约风帆隔前浦。

    *波三尺桃花色,定载得、鸳鸯稳渡。更一枝黄笛,临风吹起,万重烟絮。

    延伫。江关暮。甚冷落汀洲,旧盟鸥鹭。长安倦旅。漫抛花外烟屿。

    待君宫锦归来日,好再把、渔蓑换取。倩舵尾、樵青闲倚,红亭按谱。

    钓船笛 邀笛步

    吴绮〔清代〕

    沙上白蘋香,长笛一声归去。烟草可怜犹碧,挽风流难住。

    一湾烟水夜三更,月色澹如许。只有老渔残弄,唤眠鸥听取。

    月下笛 倬盦要同赋龙笛,云是清太庙乐,谱*

    姚华〔清代〕

    琐尾伤离,参差怨独,冷怀难涤。孤云剩竹,那管人间收得。

    问霓裳仙拍暗听,倚墙露滑谁记忆。想云韶梦冷,西雍宾去,久无消息。

    龙喑性在,试擪谱楼头,旧人应识。凉州调古,剩有铙歌凄恻。

    叹新声、变宫换商,教坊武舞徒弄色。凭栏干,谩说辽东,唳鹤归路隔。

    月下笛 戊戌八月十三日宿王禦史宅,夜雨闻邻笛感音而作和石帚。

    郑文焯〔清代〕

    月满层城,秋声变了,乱山飞雨。哀鸿怨语。自书空、背人去。

    危阑不为伤高倚,但肠断、衰杨几缕。怪玉梯雾冷,瑶台霜悄,错认仙路。

    延伫,销魂处。早漏泄幽盟,隔帘鹦鹉。残花过影,镜中情事如许。

    西风一夜惊庭绿,问天上,人间见否?漏谯断,又梦闻孤管,暗向谁度。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唐代〕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适〔唐代〕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阅读全文]...

2022-02-08 04:12:47
  • 竹里馆古诗词

  • 竹里馆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夜张开了眼睛,风瑟瑟吹来,恬静的拍打着窗户。借着夜色独自坐在这竹林中,星星在浩大的银河里拍动着,却怎么也逃不出这片幽静。

      手不知不觉地抚在琴上,随着激荡的情深,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破碎了,高高低低跌宕起伏的情深似一只只鸟翻飞盘旋。

      终于倦了,在这屋舍中还是静静的一个人。没有名利的羁绊,没有事成的喧嚣,喧哗的琴声虽然消失,但一方净土可以留住岁月的浮华,好一个清静的世界啊!

      月亮姗姗而来,承接了这一时的清静,将一些金色的光辉洒在地面,也照亮了充满漆黑显祖的人生道路。

      古诗词鉴赏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竹里馆: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阅读全文]...

2021-12-02 17:18:07
  • 关于竹子和雪的古诗词

  • 竹子,文学
  • 关于竹子和雪的古诗词

      竹子,四君子之一,有着超凡不俗的品格。“岁寒三友”,竹子又在其中。每当秋风拂去,寒冬将至时,竹子,依然青翠不惊寒。这是一种朴素的.美。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竹子和雪的古诗词 ,欢迎借鉴!

      1、《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部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部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2、《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宋·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3、《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部知,明月来相照。

      4、《慈姥竹》

      唐·李白

      当涂县北有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

      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部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5、《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唐·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6、《新栽竹》

      唐·白居易

      佐邑意部适,闭门秋草生。

      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见此激上色,忆得山中情。

      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

      已觉庭宇内,梢梢有余清。

      最爱返窗卧,秋风枝有声。

      7、《洗然弟竹亭》

      唐·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生结交深。

      具怀鸿鹄志,苦有鸟鸟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8、《题刘秀才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阅读全文]...

2022-07-17 17:56:53
  • 诗名含有吹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吹字的诗词

  • 凤凰台上忆吹箫箫 赠吹箫东原赵生

    刘敏中〔元代〕

    千古虞韶,凤凰飞去,太*雅曲谁传。有碧琼霜管,犹似当年。妙处风流几许,待试问、天外飞仙。西州客,心边赚得,一味春偏。清秋画栏高倚,屏金缕红牙,羯鼓湘弦。倩玉觞唤起,悲壮清圆。袅袅余音未了,正夜静、月上寒天。青灯外,有人无语凄然。

    游玉仙观以春风吹倒人为韵得吹字

    陈与义〔宋代〕

    清游天不借,破帽沙疾吹。下马榱桷鸣,未恨十里陂。风余檐铎语,坐定炉烟迟。新春碧瓦丽,古意乔木奇。黄冠见客喜,此士定不羁。但愧城中尘,浼子青松枝。人间争夺丑,我亦寄枯棋。输赢共一笑,马影催归时。

    凤凰台上忆吹箫 听沈野云吹箫醉后有赋

    张翥〔元代〕

    琪树锵鸣,春冰碎落,玉盘珠泻还停。渐一丝风袅,悠扬青冥。

    疑把红牙趁节,想有人、记豆银屏。何须数,琵琶汉女,锦瑟湘灵。

    追思旧时胜赏,醉几度西湖,山馆池亭。惯依歌花月,按舞娉婷。

    岁晚相逢客里,且一尊、同慰漂零。君休惜,吴音朔调,尽与吹听。

    吹箫图为刘海阳赋吹箫图为刘海阳赋

    刘永之〔元代〕

    曾引双飞綵凤来,紫琼镂管上箫台。于今无复人间梦,一曲閒吹坐碧苔。

    水龙吟 简周晴川教授会饮和韵其兄晴山有吹埙吹篪词稿

    朱晞颜〔宋代〕

    一春剩雨悭晴,闷来閒检床头历。农占应候,今朝甲子,初开霁色。

    草径泥融,柳桥风劲,尚妨吟策。有幽轩水净,官窑春透,尽可一、觞閒集。

    重碧满浮云液。奈长歌、此情无极。觥筹交错,埙篪迭奏,*珍连璧。

    列屋修蛾,主家阴洞,漫然倾国。任魂醉、直到芙城待问,似它丁石。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唐代〕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李清照〔宋代〕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版本一)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版本二)

    塞上听吹笛

    高适〔唐代〕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

    贺双卿〔清代〕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纳兰性德〔清代〕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阅读全文]...

2022-03-04 09:01:04
  • 含有绿字的古诗词 带绿字的诗词名句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春景》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夜月 / 月夜》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晏殊《玉楼春·春恨》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佚名《庭中有奇树》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声律启蒙·上卷·一 东》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晏殊《清*乐·金风细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崔郊《赠去婢》

    [阅读全文]...

2022-06-15 18:09:09
  •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古诗竹石意思翻译)

  •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群体中的一员,其诗歌写作一如其书法,也是有怪异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特征,在《竹石》题画诗的第一句中凸显了出来。为讨论方便计,笔者先把全诗转引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般认为第一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对的,而且因为形象感强,后来作为名句被人引用在各种场合。问题是,为何这一句可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难道仅仅因为是处在第一句的位置,是最早发出的声音,才有了“夺人”的效果吗?显然不能这样认为。其实,这里的关键还在于这第一句出现得没头没脑,在不交代行为主体时,就突然抛出一个执着坚定的行为动作,从而给人设置了巨大悬念。此外,要把“青山”“咬定”,而与之关联的行为主体居然是竹子,这与青山又是多么不匹配、不相称,所以让人在本来的有关动作的悬念中,添加了一份主体与对象不对称的奇崛感。我们当然可以把“咬定”视为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也因为是拟人而不是比喻,所以只描写一个动作的同时,无需交代行为主体的名称。这样,因为主体的缺*,就暗含了一种召唤结构,将写作者乃至读者召唤进去,进入一种与描写对象共情的体验中。

    相对来说,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是让描写的奇崛回落到*实中,通过更写实的笔法,把第一句的悬念加以消解、加以解释。第一句中,不但“咬定”的拟人修辞用写实的“立根”来代替,让想象中的人回到了写实中的物,而且,既穿越漫漫时间又占据巨大空间的“青山”,也被“破岩”代替了。换言之,开头那种飞扬的想象,那种“咬定”透出的强大意志力,是以第二句写实中“立根”的自然现象为依托的。“破岩”一词中的“破”,既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因为根总是生长在岩石开裂的缝隙中,但也可以作动词理解,是立根的巨大力量,从岩石中挤出裂缝,深深插入其中,最终让竹根和岩石,彼此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咬合在一起。

    如果说竹子生根的岩石是其依托的、咬合的、乃至融为一体的对象,那么竹子周边也有对立的与之较量的对象。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就是在写一种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保持和坚韧。一方面说,竹子自身的坚韧品性,可以应付“千磨万击”;另一方面,因为从岩石、从青山中获得的支撑力量,也使得打击并不能让竹子有所屈服或萎靡不振。这里,作者再次引发了读者的一个悬念,让读者陷入迷惑中,因为它与第一句极为相似,在描写“千磨万击”时,同样没有交代行为的主体。

    而在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第三句的悬念得到基本消解,因为在这里,作者交代了,在山上,对竹子“千磨万击”的行为主体,主要就是东西南北风,可能还有风所携带的飞沙走石或者雨雪冰雹等。但这两句,又不仅仅是悬念和释念的简单关系,而且,这里还有对象呈现或者说视角的深刻转变。当竹子经历了风的千磨万击后,有了一个对竹子自身品质的回顾或者自我审视的“还坚劲”,犹如在验看中得到了确证,于是把眼光从竹子自身转向外部世界,转向对方,“任尔”不但极其鄙视对方,而且带有相当的挑战性质,犹如说,既然“我”经历了千磨万击还这么“坚劲”,那么“尔”有什么招数就尽量使出来吧。如果这样的理解大致不误的话,前一句貌似的自我验看,其实更应该是在向对方*。

    总起来看,虽然作者以竹子和岩石为主要描写对象,但恰恰在首句引入青山这一较为高远的名物,结句又带出开阔的东西南北方位,使得这首本可能是比较局促的咏物诗,有了较为开阔的意境。即便东西南北的方位是作为风的存在、作为竹子的对立面出现的,但不仅仅是其依托的青山,也是其对抗的风所在的开阔世界,才把竹子带向了一个广大高远的世界中。

    因为是题画诗,也有人从诗与画的关系来分析其结构特征:

    这首题画诗,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有整体有局部,展现了画之形。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画笔无法绘出的内容,而这两句揭示的恰是画之“神”。这个“神”也正是作者之画、之诗都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这样的分析虽意在揭示诗画间的相同或者差异所产生的互补性,但仔细推敲,又觉得其结论是有待完善的。

    当初,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著名观点,似乎给绘画表达的“神”,留下了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也启发诗人从文字角度来迂回弥补绘画的可能缺憾。但如果据此认为,绘画只是在表现“神”这方面无能为力,而在表现“形”这方面可以大显身手、没有障碍,其实也是想当然的。

    即以前两句言,说前后有一种整体到局部的关系,仅仅是就诗歌本身而言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所谓的“画面内容”的整体和局部其实是不对应的。因为就作者所要表现的物象而言,竹子和青山的大小比例实在太不相称。尽管传统国画中的空间透视关系并不像现代写实画那样严格,但大意还是需要体现出来的。所以,如果画面要让人依稀感到青山的整体,就必须无限缩小竹子,而如果要画出竹子的主体物象,则青山的壮观和气势就难以进入画面中,最多也就是画出竹子依托的一片岩石或者青山一角的大概。事实上,郑板桥的画作,就是这么处理的。笔者看到两幅题写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图,其中一幅,在画面右侧边缘,垂直抹几笔像悬崖的一角就示意了青山,然后从右下角伸展到画面中央的是竹枝和竹叶,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主要位置,左侧留下较多的空白,在左上角有题画诗。这样,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青山,还是局部意义的与岩石咬合的竹子根部,都没出现在画面中。另一幅,石头从下边往上延伸一部分,也很难看出山的样子。换句话说,单单就物象的形来说,前二句恰恰是通过诗句,补充了在画面很难呈现的内容,因为画面呈现的是物象的“中观”之景象,而诗中第一句力图展现的宏观与第二句深入下去的微观,其实都超越了画面可能呈现的格局。所以,以为诗歌表达了画面已然呈现的物象之“形”,又进一步表达了画面难以形容的物象之“神”,这样的分析判断,是失之简单粗糙的。

    更进一步说,即使画面中表现出了竹对山石的一种依托,但诸如“咬定”这样的拟人化手法,其实也已经把画面中“形”的取向转成了“神”。而“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这样的数量词使用和方位叠加,似乎又让人看到了具体的形。或者说,诗歌表达,是在形的描写中,让人感受了神,而在神的表现中,又让人联想到形。在充分呈现的语言魅力中,也让人清楚看到了对绘画固有艺术特征的超越。

    [阅读全文]...

2022-02-16 22:18:04
绿竹吹笛的古诗词 - 句子
绿竹吹笛的古诗词 - 语录
绿竹吹笛的古诗词 - 说说
绿竹吹笛的古诗词 - 名言
绿竹吹笛的古诗词 - 诗词
绿竹吹笛的古诗词 - 祝福
绿竹吹笛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