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愁的诗句余光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乡愁的诗句余光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乡愁的诗句余光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乡愁的诗句余光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余光中诗歌《乡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余光中诗歌《乡愁》,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乡愁,是*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那么抒发乡情乡愁的诗句有哪些经典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篇抒发乡情乡愁的诗句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来自九库说说网
《乡愁》余光中(台湾)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原文理解:正如乡愁这首诗一样的含有情意。 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愁的诗句余光中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乡愁》的课件
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过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光中《乡愁》的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
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游子思乡”是*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中乡愁诗也是异彩纷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这种思乡情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显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⑵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教师提示: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2、学生选一段展示朗读才艺,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
多媒体显示:
朗诵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语调要深沉、哀婉。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余光中的《乡愁》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乡愁》原文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内容赏析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 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乡愁》赏析
一连串充溢着生活性的意象,一连串朴素无华的倾诉,一连串*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体......缀成了一连串凄美绝伦的乡愁。乡愁是作者成长的足迹,是游子思乡的行吟,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一曲经典而质朴的古筝,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是风雨沧桑中历史车轮碾过时留下的一声**。
乡愁在作者笔下不只是“月是故乡明”的清淡,不只是“低头思故乡”的忧郁,不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无奈,不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嗟伤......乡愁是一只老船,装载着传统的乡愁乡情乡思,也装载着历史的血泪,装载着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壮,也装载着海峡*的沧桑和风霜。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体内心的感思;乡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感叹,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对国家统一的热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有形无形地融化在诗的字里行间,构成了民族情感积淀下来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乡愁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内涵,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颖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于是乡愁那*凡而又传统的顺叙表达蒙多了一层朴素的光辉,那简单的时间排列披多了一种美妙的灵光,那从“母亲”、“新娘”到“大陆”的浅浅诉说变得经典而庄严起来。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白纱。乡愁的语言是白居易的再现,反复中的*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乡愁那没有技巧的技巧使乡情回味无穷,隽永悠长,使全诗既富有流动性,又不乏静止感。众人皆知,“看不出化过妆的化妆才是最高妙的”,而诗人的乡愁就是这样,那层次化的意境仿佛纯纯的“天然去雕饰”,那复沓中的叙述好像**的,质朴而又真淳。
乡愁自“小小的邮票”流出,因为那邮票载不动历史的伤痕;乡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因为那船票带不完民族的悲哀;乡愁自“矮矮的坟墓”冒出,因为那是一颗种子,它在发芽、生根、成长,直到枝条连起岛陆。乡愁自浅浅的海峡涨出,因为那是一个泉,它要和源汇成大海,用浪奏鸣《黄河交响乐》,用涛荡起长江奏鸣曲。乡愁用反复手法把意象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乡愁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群体心态和民族状态。于是乡愁既是乡愁,也不再只是乡愁;乡愁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情结,乡愁成了岛与陆沟通的纽带。
乡愁的情调是低沉的,因为有心上秋;乡愁的节奏是舒缓的,因为有愁中愁;乡愁的传情达意是形象而动人的,因为那一唱三叹是命泉中流出的旋律、心琴上弹奏出的乐曲,有含蓄中的澄明,更有幽邃中的真实。乡愁是抑郁的,因为愁太重太浓,重得托不起,浓得化不开。但乡愁又是自然的,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诗中。
乡愁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由诗境和神韵中流露出来,语尽而情未了,让人在故事中忘我地投入,在历史中回味,乡愁的无限韵味。
余光中的诗歌大全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光中的诗歌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中有韵地你走来
《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硬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的太阳距我太远
余光中的现代诗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因母亲、妻子均为常州人,亦自称江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的现代诗,希望大家会喜欢!
【自三十七度出发】
自三十七度出发,地心的吸力重了。
我如登陆于木星,骤增为二百七十四磅,
看十一个月在太空旋转。
站在白垩纪的活火山上,独自和恐龙群搏斗。
地球痉挛着,若行星之将出轨,
七色火在四周吐毒蟒的舌头。
群鬼哗变着,冲出地狱的大铁门,
而且鼓噪着,追逐于我的背后;
梦魇骑我,向大峡谷的悬崖狂奔。
只有灵魂亮着,屹立于回忆的海啸。
心的热带,摄氏四十度,白血球和红血球
在血巷中赛马。
最后,一切都归于沉寂。
宇宙于一只停了的表,我醒来,在白色的南极。
护士立在我身旁,一头胖胖的雌企鹅。
伸右鳍摸一摸扁*的躯体,
血冷了,我发现自己是一尾鱼。
【西螺大桥】
矗然,钢的灵魂醒着。
严肃的静铿锵着。
西螺*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力图案,美的
网,猛撼着这座
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
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
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
严肃的静。
于是,我的灵魂也醒了,我知道
既渡的我将异于
未渡的我,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复原为
此岸的我。
但命运自神秘的一点伸过来
一千条欢迎的臂,我必须渡河。
面临通向另一个世界的
走廊,我微微地颤抖。
但西螺*原的壮阔的风
迎面扑来,告我以海在彼端,
我微微地颤抖,但是我
必须渡河!
矗立着,庞大的'沉默。
醒着,钢的灵魂。
绝色
余光中
美丽而善变的巫娘,那月亮
翻译是她的特长
却把世界译走了样
把太阳的鎔金译成了流银
把烈火译成了冰
余光中的诗等你在雨中
余光中的现代诗《等你在雨中》给人一种谈谈的愁绪,也是对于爱情的一些人生思考。那么,《等你在雨中》爱情诗篇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的现代诗《等你在雨中》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等你,
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赏析
《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名曰“等你”, 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描写了“等 你”的幻觉和美感。诗的语言清新亮丽,色彩鲜艳,画面唯美,给人留 下无限的遐想。
此诗共分8 个自然段。除第八自然段外,每段三行,长短不一,中 间一行缩进一个字符。诗人这样安排,是为了使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更 加活泼,更加符合年青人跳跃的心态;同时,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节 奏的美感。
就在等待中,青年发现池中的一朵朵莲红得仿佛灼灼地燃了起 来,红焰的芯子在细碎晶莹的雨丝中舞蹈。这个关于红莲的奇异比喻 让我想起了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白流苏与范柳原看到的“野火 花”:“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 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 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烧红了。”两种不同的植物都 在情人的眼中燃烧了起来,我想那是象征着他们心中的曳曳跳动乃 至熊熊燃烧的爱情之火。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赋予了莲动态的空间 感,在火焰与雨的冷暖对比中表达诗人缱绻的情思,使读者在奇异的 感受中体味出了诗意。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而 余光中的莲既冷且热,在冷冷的水之中央,擎一枝炽烈的红焰。
等待,在许多的文人笔下是焦急的,漫长的。《诗经·邶风·静女》 中的小伙儿被姑娘的“爱而不见”弄得“搔首踯躅”;辛弃疾则“众里寻 她千百度”。在这里,余光中笔下的青年却如此*静,静静的等,静静 的看,在等待同凝视中,竟感觉“你来不来都一样”。是对姑娘无所谓 吗?是爱的不够深吗?不!是因为那一池红莲“每朵都像你”。既然有 一池的红莲相伴,既然一样的娉婷,一样的雅致,一样的柔媚,在青年 眼中,“你”就是莲,莲便是“你”,那么这种等待又怎会漫长?对“你”的 盼望与对莲的衷爱本就是一体的。*人喜爱隔雾看花,作者笔下的 青年更有韵味,他是“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来凝望。诗人在这 里敏感而准确地捕捉了恋人那种巧妙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写出了 等待中青年人的错觉。
诗歌的第三自然段仍然是在写青年梦幻般的错觉,只是更加进 了一步。“永恒,刹那,刹那,永恒”。也许诗人想说,在永恒的生命时间 长河里,等“你”的这段时间只是一刹那。但同时,“我们”相守在一起 的一刹那也就是永恒。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抽象的描写手法阐述着时 间的错综复杂,勾勒出一种朦胧的境地,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富有 幽深婉约的诗美。三个“刹那”,三个“永恒”,相对的概念,哲理的统 一,让人觉得字字是心迹,字字是誓言,但又决不落俗。在这一段里, 有全段也是全诗里最难懂的句子:“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在时间之外,是因为有像“你”一样的莲相伴,“我”感觉仿佛站在时间 的旁边,冷眼看着它的流逝,心里并不着急,有莲相伴的时光里,刹那 即是永恒,永恒即是刹那,*素的时间概念在这里失去了度量的意 义;在时间之内,是“我”有时也从幻境中回到现实,看着手表,发现时 间的确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心里在担心你的无法赴约。
写到这里,现代人的美梦,逸到了典丽的古代。痴等的`青年人想 到了伊人的清芬,“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想到了伊人的小手,而 那手又是“应该采莲的手”。《汉乐府》里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里诗人融现代诗于古典情调之中,诗意 纤细绵密如梅雨,有晚唐和南宋的韵味。这是诗人主动地吸取古典词 作的养料,藉以增润自己作品的声容色泽,然而并未投身古人的境 遇,为之奴役。在这些典丽的语言中虽隐匿着古代的传统意象———木 兰舟、桂桨、吴宫,但诗人用它们具有的含蓄凝练表现出现代的自由 与飘逸。虽有晚唐和南宋的旖旎、妩媚和郁艳,却仍保留了现代风格 的明朗和奇谲。
第六自然段写青年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 飞檐”,一方面讲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快黑了或者已经黑了,并且指明 天已放晴;另一方面是诗人将小伙子身处的环境作进一步的说明。这 个句子,诗人用了十足现代的语汇,和前面一段用典描写情人的诗句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耳坠子般的悬着”,诗人将悬在科学馆飞檐下的 一颗星比喻成少女的耳坠,不仅浪漫,而且符合恋爱中年青人的心态。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句号,表示小伙子已经 不抱希望了。这时,苦苦等待的那个女孩突然“步红莲而来”。像电影 中的特技镜头一样,恍惚中青年等待的美人仿佛从一池红莲中幻化 而出,妩媚动人,清丽典雅。但我们始终不能一睹她的芳容———“丹青 不是无完笔,写到纤腰已断魂”,诗人只说“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 的典故里你走来”。我们知道,小令的风格典雅含蓄,小令中的女子, 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般的妩媚,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般的袅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般的怅惘。“我”望 着姗姗而来的“你”,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爱情典故中的经典篇章象 断断续续的回声响彻“我”的心底,姜白石词中清新的韵律象叮咚作 响的清泉缓缓地流进“我”的心中。整篇诗作就此戛然而止,但余意绵 绵,使读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以至回味无穷。
飘着细雨的黄昏,如火焰般的红莲,等待中的情人,诸多意象交 融在一起,编织得这般如诗如画,宛如一幅唯美、饱满的油墨画在读 者眼前流动,拨动着读者的每根心弦,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 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又融汇了古典诗词的意境,把现代人的 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语言清新隽永,意境空旷灵动,深情唯美, 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1、《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中有韵地你走来
3、《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硬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