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古诗的体裁

关于写景古诗的体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景古诗的体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景古诗的体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景古诗的体裁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7) 语录(1) 说说(3) 名言(552) 诗词(479) 祝福(1k+) 心语(67)

  • *古代诗歌体裁:四言诗

  • 诗歌,古代,语文
  • *古代诗歌体裁:四言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体裁:四言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历史记载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西汉时期四言诗不少,如《易林》一书,虽为爻辞,但富有诗意,几与《诗经》并为四言诗矩。明代杨慎大加称誉,叹为“古雅玄妙”。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韦孟的《讽谏诗》可为代表。刘勰曾誉之为“继轨周人”之作。但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钟嵘《诗品序》说,时人对于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这以后,传世的四言体确实不多,佳作更少。比较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正体的,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短歌行》与陶渊明《停云》诸作,篇中分章,反复吟咏,是“惟能辞意融化而一出于性情六义之正者”(吴讷《文章辩体序说》)。此外,嵇康的《幽愤诗》,以至韩愈的《元和圣德诗》、柳宗元的《*淮夷雅》,也有一定成就,曾被认为“词严气伟,非后人所及”(《文章辩体序说》)。宋代胡一桂亦工四言诗,但比起《诗经》中的珍品,诗味大不相同,而且篇幅较长,又不分章,所以有称之为四言变体的。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歌体裁。《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龟虽寿》

      曹操(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téng)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琉璃明王四言诗》

      翩翩黄鸟,雌雄相依。

      念我之独,谁其与归。

    [阅读全文]...

2022-07-06 11:54:26
  • 古代诗歌的体裁

  • 诗歌,古代,文学
  • 古代诗歌的体裁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体诗两大类。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分享的古代诗歌的体裁,希望大家喜欢!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 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 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 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声韵;

      ⑶ 每句的*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另外五律,七绝的侧重点是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体诗。

      *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仄相间。上下句中的*仄相对,有仄起”与*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仄,用韵较为自由。 *体诗 *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

      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

      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

      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

    [阅读全文]...

2022-05-18 19:36:18
  • 诗歌的分类及体裁

  • 诗歌
  • 诗歌的分类及体裁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的分类及体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2.按题材分类: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3.按体裁分类:

      古诗:古体诗

      *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言,七字称七言

      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颔联、颈联对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组成:词牌名、题目

      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4.按国家分类:

      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5.按形式分类: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这个不太确定)

      二、现代诗歌的分类:

      1.按内容分:

      叙事诗和抒情诗

      2.按形式分类: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3..按国家分类:

      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阅读全文]...

2022-03-03 12:08:10
  • 观沧海的体裁

  • 阅读
  • 观沧海的体裁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观沧海的体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体裁: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拓展: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全诗赏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阅读全文]...

2022-03-10 17:22:49
  • 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童话

  • 童话,文学
  • 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童话

      体裁,一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童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此外,童话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根据人物形象类型的不同,童话可以分为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人,描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但这些人的性格、行动、遭遇都特别离奇夸张,如《皇帝的新装》。拟人体童话中的人物,多是人类以外各种人格化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它们有思想、感情和人的性格行为,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主要是描写超自然的人物和他们的活动,借助超越常人和自然力的神仙、妖魔或宝物来展开奇怪荒诞的情节,多见于民间童话和古典童话,如《神笔马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但这三者并非截然分开,有时也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在一篇童话中,可能既有常人体表现方法,也有拟人体表现方法。

      童话与寓言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也都富有教育意义。但寓言和童话又各有不同特点。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结构单纯,语言朴素,幻想的程度也较轻;而童话的篇幅较长,长篇可达数万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字。童话的结构比较曲折,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为丰富、奇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描写的`内容,表现的生活,都照顾到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点,所运用的语言也易为儿童接受。而寓言虽然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但它并不是儿童文学专有的样式。

      【拓展内容】

      童话作文

      从前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画画,一个喜欢唱歌,他们勤学好问,但是一场让他们难以接受的事实,使他们不能继续学画画、唱歌了,因为喜欢画画的孩子耳朵聋了,而喜欢唱歌的孩子嘴巴不能说话了。

      他们走在路上,没有一个人说话,他们走进了森林,有一位老人出现在他们眼前,老人说:“你们怎么了?”他们把想说的写在了石头上,老人这才明白喜欢画画的孩子耳朵聋了,而喜欢唱歌的孩子嘴巴不能说话了,“你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呀!”老人说。他们在石头上写:不明白”老人说:喜欢画画的孩子改学唱歌,喜欢唱歌的孩子改学画画。”他们在石头上写:“哦”。喜欢学画画的孩子告诉喜欢唱歌的孩子,“如果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老人说。

      他们试了试,结果改学唱歌的孩子反而嘴巴慢慢变好了,因为他一直在画画,让嘴巴一直在休息,所以他的嘴巴慢慢的变好了,而改学唱歌的孩子,因为唱歌,唱出了自己的梦想,他的耳朵也在慢慢的变好。

      他们去找这位老人,找到后,“为什么我们的耳朵、嘴巴会好?”他们说。

      “因为只要一扇门被封死,还可以打开另一扇门”。说完就消失了。

      他们这才明白。

      是啊!只要一扇门被封死,还可以打开另一扇门。

      童话作文

      据说灰姑娘辛格?瑞拉成为王子美丽的新娘后,每天快乐的不得了。以前每天要挑水、捡柴、烧饭、洗衣,还常常有上顿没下顿的。现在光是伺候她的宫女就有上百人,而各地进贡的美食和宫廷里的聚餐、国宴,更是让她吃的好不痛快!每天除了御厨精制的三餐满汉全*外,还有下午茶和宵夜,而她最爱的蛋糕、巧克力更是取之不尽、吃之不竭。

      算算辛格?瑞拉嫁入宫中也不过两年,王子对她的态度却越来越冷淡,常看见他望着宫外的美少女长吁短叹。辛格?瑞拉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日她心血来潮拿出玻璃鞋穿,不料“铿”一声,鞋子竟应声而碎,辛格?瑞拉赶紧把仙母找来,仙母见到她不禁摇头:“唉,我忘了提醒你,玻璃鞋载重不得超过一百公斤,你也胖的太厉害了!”

      原本辛格?瑞拉对她发福的事实还不以为然,后来王子打算娶她两个姐姐为妾,终于让她下定决心减肥了。于是,辛格?瑞拉来到一个健美中心。缴完报名费,服务小姐便指示她进去先自己运动一会儿。辛格?瑞拉进到中心里面,发现已有两个比自己还臃肿的女人在那叹气,辛格?瑞拉便自我介绍:“你们好,我是灰姑娘辛格?瑞拉二位是?”

      “我是睡美人。”

      “我是白雪公主。”

      童话作文

      秋如同一位少女,迈着轻盈的步伐,潜进这个美妙的星球。她没有春的袅娜,没有夏的活跃,没有冬的纯洁,但她有着独特的忧郁,向我们诉说着衷肠。

      乡村的秋是喜悦的。漫步在小路上,感触着秋那温柔的抚摸,呼吸着掺杂着泥土芬芳的空气,一切都是那么富有秋的气息。几缕阳光洒在地上,柔和却带着淡淡麦香。田野里,人们正忙着收割。金黄金黄的麦浪,在风的吹拂下,翻滚着,散发出独特的麦香味,给人们诉着丰收的喜悦。

      校园里的秋是充满活力的。在属于秋的九月里,我们轻轻地跨进这美丽的校园,轻轻地迈入这一方心灵的净土。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开始了新学年的生活。在校园里,清爽的秋风跳着欢快的舞蹈,树叶弹奏着金色的音符,琅琅书声如银铃般飞出教室。秋化身一片片落叶,布满了校园的路上,宛如一条金色的地毯,给莘莘学子们带来无限欢畅。

      秋,你把灿黄涂上梧桐的伞,你把金红抹上苹果的脸,你把田野变成金黄的波浪,你给每一个人最温馨的呢喃。

      也许,在我们稚嫩的心灵中,会酿造出一个更美的秋的童话。

      童话作文

      无论在哪里,我总喜欢捕捉每一种色彩,欣赏不同的美丽。

      紫色——灰姑娘的梦中天堂

      紫色代表梦幻。每一个女孩都是美丽的灰姑娘,并且都爱做梦。那是因为,上帝赋予了她们做梦的权利。幻想幸福生活,幻想一切美好的东西。

      一种自由,可以呼吸,因为心释放了;

      一种关心,可以幸福,因为爱溢满了;

      一种幻想,可以快乐,因为希望飞翔了。

      灰姑娘善于发现快乐,并且,用心去感受快乐。

      天蓝色——独特的忧郁

      天蓝色代表忧郁。寂静的夜晚,独坐,看着周围的一切,静,除了静溢之外。剩下的只是落寂的孤单。心中划过一丝不为人知的忧郁,*静的心湖没有很大的波动,只是,偶尔会犯起涟琦,留下极小的微波。

      金色——幸福的蜕变

      金色代表幸福。一片落叶无法代表秋的美丽,一滴水滴无法代表海的辽阔。一次放弃无法代表人生的成败。真正的幸福,只有自己慢慢体味。

      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童话。

      每一种色彩都创造一个美丽的童话。

      因为,每一种色彩都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童话作文

      我站在阳台上给花浇水。天很冷,太阳很久没露面了。

      “为什么树上的叶子只剩下这么一些了呢?” “因为,冬天来了!”,妈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后。风一吹,树叶又落下许多,有些都成“光棍树”了。

      阳台上的伸缩晾衣架上沾满了雨水,轻轻摇一摇,便像下雨似地哗哗落在楼下的花园里。衣服总不能干,摸一摸,总还是潮的。

      整个世界像被重新洗了一遍,空气变清新了,围着花园的栅栏丢去了以往的灰尘,地上湿漉漉的。远处,几座耸立着的山像被一层薄薄的纱笼罩住了,好美!一只小鸟飞快闪过,是不是这儿太冷,它要去别处垫窝了?

      楼下的花园没人管理,狗尾草长得老高。杂草堆在草地上,阶梯上,甚至阳台上。如果这儿属于我,我一定会把花园管理的井井有条。在泥土里种上葱、蒜等。让绿色充满家园。可惜,我不是它的主人。

      天空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像牛毛,似花针。现在这会儿,好安静啊!只有偶尔响起的装修声,没有以往的热闹劲了。因为冬天的缘故吗?大家是不是躲在家里,就像爸爸妈妈一样,打着空调,在卧室里看肥皂剧或者在电脑上看NEA呢?

      雨,随着风飘进来,扑在我脸上,我感到舒服!寒冷,融化了。

      我还在留恋着冬天的童话……

    [阅读全文]...

2022-04-30 08:24:56
  • 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

  • 文学,学*,语文
  • 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

      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划分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传统的“二分法”

      所有文本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依据: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

      这种分类过于笼统,没有涉及题材、构思等问题,难以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现在已经被废弃。

      二.西方的“二分法”

      1.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的的“二分法”为代表,他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区分了史诗、戏剧两大类。由于史诗是通过语言来模仿现实的,不像戏剧那样有音乐的介入,因此被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类型。至于史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无韵的散文。

      同样是二分法,以亚里斯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论更侧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内在特点。

      2.二三分法

      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二分法没有提及抒情诗,当抒情诗在文学中的地位提升以后,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3.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一种方法。

      三.三分法

      叙事类文学侧重于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摹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叙事性是叙事类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叙事类文学包括小说、史诗、叙事诗、故事诗、史传文学、报告文学等。

      抒情类文学是侧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思为题材内容,以内心感受和体验为构思方式,以直接抒发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表现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味的文学作品。抒情性是抒情类文学的突出的审美特征。 抒情类文学主要有抒情诗、抒情散文、散文诗等。

      戏剧类文学是侧重于以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题材内容,以模拟和再现虚拟的真实为构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一种文学作品。

      四.四分法

      1、*“四分法”将文学文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有的在此基础上增加影视文学。

      *四分法是根据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同时考虑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形象的特点,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作为划分文学体裁的方法。

      2、加拿大诗学家弗莱的四分法

      他说:“文类的中心原则是相当简单的,文学中文类区别的基础似乎是表现的原则。词语可以在观众前面表演出来,可以在听众面前讲出来;或者它们可以歌唱出来,或者可以为读者写出来。”

      (〔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

      “在观众面前表演的诗歌是戏剧;在听众前朗诵的则是叙事诗;自己背朝观众唱或者吟诵就是抒情诗;而小说则是应安静地阅读的。”(〔法〕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式通论》,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弗莱的四分法与*流行的四分法在立论依据与分类结果上并不相同。

      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诗的想象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并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

      散文是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小说是以虚拟世界为内容的综合文学形式。传统上以散文为主体。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小说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五.五分法

      现代文学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小说、诗歌、戏剧、剧小说、散文。

      1、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微型小说)。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

      2、诗歌

      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4、剧小说

      剧小说,它结合了小说的自由叙述和剧本的排布严谨,两者的结合,长短互补,使得该文学体裁的内容,既自由度高,又剧情严谨简便明了。

      具有庞大的世界观,可推广出一系列的作品,作正传(时间逻辑的正向),也可作别传(时间逻辑的反向、个别角色传记、几集剧情的衍生等等),都可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等,正体现了21世纪之后,文学市场的IP价值。

      5、散文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扩展资料:

      古代文学载体共有15种,分别如下:

      1、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2、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

    [阅读全文]...

2022-03-29 19:25:55
  • 秋之景的古诗句

  • 秋之景的古诗句

      1、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

      2、片云载雨过江鸥。——吴文英《诉衷情·秋情》

      3、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4、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李密《淮阳感秋》

      5、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

      6、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7、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8、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9、对此怀素心,千里共明月。——德隐《新秋晚眺》

      10、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韦应物《送杨氏女》

      11、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岑参《送人赴安西》

      12、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13、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4、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15、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16、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秋日》

      1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18、此情不及墙东柳。——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19、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20、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21、短篱残菊一枝黄。——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22、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3、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24、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5、天*星辰大,山深世界清。——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

      26、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27、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李梦阳《秋望》

      28、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29、珠帘四卷月当楼。——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30、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31、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32、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33、笑艳秋莲生绿浦。——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34、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6、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37、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赵嘏《长安晚秋》

      38、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39、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40、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41、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2、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43、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王昌龄《送狄宗亨》

      44、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杜牧《齐安郡晚秋》

      4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6、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47、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48、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49、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

      50、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阅读全文]...

2022-05-17 08:19:18
  • 赠刘景文古诗

  • 古诗文
  • 赠刘景文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2-04 20:25:32
  • 诗名含有裁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裁字的诗词

  •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苏轼〔宋代〕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飏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燕归梁·织锦裁篇写意深

    柳永〔宋代〕

    织锦裁篇写意深。字值千金。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

    幽欢已散前期远。无憀赖、是而今。密凭归雁寄芳音。恐冷落、旧时心。

    燕山亭·裁翦冰绡

    赵佶〔宋代〕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会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浣溪沙·这里裁诗话别离

    辛弃疾〔宋代〕

    这里裁诗话别离。那边应是望归期。人言心急马行迟。

    去雁无凭传锦字,春泥抵死污人衣。海棠过了有荼蘼。

    燕归梁·织锦裁编写意深

    柳永〔宋代〕

    织锦裁编写意深。字值千金。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幽欢已散前期远,无[“谬”换竖心旁]赖、是而今。密凭归雁寄芳音。恐冷落、旧时心。

    念奴娇(裁成渊明归去来辞)

    米友仁〔宋代〕

    阑干倚处。戏裁成、彭泽当年奇语。三径荒凉怀旧里,我欲扁舟归去。鸟倦知还,寓形宇内,今已年如许。小窗容膝,要寻情话亲侣。郭外粗有西畴,故园松菊,日涉方成趣。流水涓涓千涧上,云绕奇峰无数。窈窕经丘,风清月了,时看烟中雨。萧然巾岸,引觞寄傲衡宇。

    裁衣曲

    王镃〔宋代〕

    烧罢心香午夜阑,玉纖轻捻剪刀寒。衣成恐不如郎意,独着灯前照影看。

    浣溪沙·墨绿衫儿窄窄裁

    黄机〔宋代〕

    墨绿衫儿窄窄裁。翠荷斜?领云堆。几时踪迹下阳台。歌罢樱桃和露小,舞馀杨柳趁风回。唤人休诉十分杯。

    瑞鹧鸪·秋季裁量十郎

    王哲〔金朝〕

    秋季裁量十郎。忧愁思虑动凄怆。陡改红颜衰体瘦,渐生白发老容光。腰曲头低力不刚。耳聋眼暗泪汪汪。日往月来添疾病,妻嫌女怨受*惶

    鹧鸪天·镂玉裁琼莫比香

    赵长卿〔宋代〕

    镂玉裁琼莫比香。娉婷枝上殢春光。风流别有千般韵,割舍昏沈入醉乡。蜂共蝶,尽乾忙。檀心知未肯寻常。从来诗苦人消瘦,乞与幽窗富锦囊。

    [阅读全文]...

2022-02-16 04:24:42
  • 写景的古诗71句

  • 写景
  • 写景的古诗71句

      听着鸟鸣、流水声、树叶的摩擦声汇集成的`大自然的歌曲,品味着纯天然的香甜可口的野果,脑中再想象着小动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嬉戏玩耍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下是“写景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吴均《采莲》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乐府《青阳渡》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5、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6、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7、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杜甫《夏夜叹》

      8、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9、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王维《辛夷坞》

      10、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12、我是清都山水郎。——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13、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1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1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6、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

      17、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苏轼《浣溪沙》

      18、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沁园春·雪》

      19、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罗隐《蜂》

      20、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柳永《甘草子·秋暮》

      21、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骆宾王《京兆府栽莲》

      22、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23、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2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5、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26、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董嗣杲《荷花》

      2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8、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9、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章碣《焚书坑》

      30、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3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2、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李白《古风(其二十六)》

      3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4、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李白《古风(其二十六)》

      35、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杜衍《雨中荷花》

      36、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李梦阳《夏城坐雨》

      37、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39、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4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4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2、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3、试问画工何处在,移来五月鉴湖凉。——释云岫《画荷花二首》

      4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45、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元好问《台山杂咏》

      46、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47、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48、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关汉卿《大德歌·夏》

      49、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阅读全文]...

2022-03-27 10:17:10
写景古诗的体裁 - 句子
写景古诗的体裁 - 语录
写景古诗的体裁 - 说说
写景古诗的体裁 - 名言
写景古诗的体裁 - 诗词
写景古诗的体裁 - 祝福
写景古诗的体裁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