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城早秋大致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军城早秋大致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军城早秋大致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军城早秋大致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军城早秋》古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军城早秋》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军城早秋》
唐代将领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译文
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
赏析
“昨夜秋风入汉关”,汉关,泛指唐朝军队驻守的'边关。这一句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即疾风劲吹的秋季。据史*载,该年九月,吐蕃军与唐军在边关大战。由此可知,这一笔是记实,然而它又不单单是为了记录时节和天气,而还有更深刻的含意。在我国古代,边地的少数民族常常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向内地挑起战争,进行劫掠。吐蕃在当时就是唐王朝的一大隐患,屡犯中原。就在一年之前,即公元763年,吐蕃曾一度攻占了长安,使唐王朝统治者极为恐慌。这里的“秋风入关”,正是暗示边境上风声已紧,战事在即。
“朔云边月满西山”,紧扣前句,继续以写景暗寓军情。西山,指今四川省北部的岷山,又称雪山,主峰海拔五千多米,山上常年有积雪,且岷山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当时西蜀防止吐蕃内侵的军事要塞。此刻岷山怎样呢?凝重昏暗的云层,笼罩着整个山峰;一弯孤独的边月,挂在山后,放射出冷冷寒光。朔云和寒月,烘托出一种肃杀凝结的沉重气氛,这种气氛,恰恰是大厮杀前充满火药味的一种特有气氛,它使人预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场恶战将怎样开始,又将怎样进入白热化呢?这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写这些,反而将它们全部略过,来了个很大的跳跃,一下子便转到“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场面。一个“更催”,表明胜败已成定局,战事也已接*尾声。“飞将”,写出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和骁勇迅猛的雄威。我国汉代有位抗击匈奴的名将军李广,由于他率领的军队屡败匈奴,他本人足智多谋,英勇顽强,被誉为“飞将军”。这里正是借李广来形容将士们的风貌。“骄虏”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揭示了敌军将士骄横狂妄的心理。试想,吐蕃军队多次与唐军交战,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甚至连长安也曾攻下,此番攻打蜀地,必然是骄恣无比.然而,在严武统帅的唐军面前,他们尽管“骄”,最后还是“虏”,除了丢尸疆场外,就只有逃跑和被俘。严武对抱头鼠窜的敌军,发出了威严的军令:“莫遣沙场匹马还”。从这一句,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严武的果断和坚决,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敌军七万余众,匹马无还。全诗中,没有一处写流血,但可以想见,鲜血必然成河,全诗中,没有一处写尸骨,但尸骨也必然会漫山遍野。王夫之说:“空际得神”。应该看到,无字处,正是作者潜心用意所在,表现了高度凝炼,注重传神写意的艺术特色。
此外,这首诗在用典方面也很成功。“飞将”和“匹马还”均有典。《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有“匹马只轮无反者”句,意思是说全军覆没。此诗四句,两处用典,却不著半点痕迹,无论读者是否知晓,读起诗来都流畅明白,毫不晦涩。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吐蕃又进犯西南地区,威胁成都。严武曾经两次担任剑南节度使,公元764年,严武镇守剑南,率兵西征,击破吐蕃七万大军,收复失地,安定了蜀地。在这场大胜之后,严武写下了《军城早秋》一诗,原文如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昨夜秋风入汉关”,昨夜萧瑟的秋风吹进我军驻守的关塞。在这一句中,诗人以“秋风”点明季节,象征着入侵的敌人;以“昨夜”点明时间,作为一军主将,诗人很清楚敌军入侵的时间,可谓知己知彼;以“汉关”代指唐军驻守的要塞,敌人大军压境,已经兵临城下,形势可谓千钧一发。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以“秋风入汉关”写出了吐蕃大军压境的紧迫形势。
“朔云边月满西山”,边关的寒云压城,清冷的月光洒满西山。“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防御吐蕃入侵的要地。敌人大军压境,大战一触即发,在大战之前的这个夜晚,边关的云彩低垂,清冷的月光洒满西山。在这一句中,诗人以“朔云”“边月”烘托出了战前阴沉肃穆的气氛,这是大战之前的沉默,正是在这种沉默中,诗人胸中已有了破敌的良策。
“更催飞将追骄虏”,我再三催促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诗人以“飞将”代指勇猛的将士。战争终于打响了,在一片金戈铁马声中,骄傲的吐蕃军队被击溃,诗人深知“宜将乘勇追穷寇“的道理,指挥部下勇猛的将士们对溃败之敌展开猛烈的追击,终于大败敌军,收复失地,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展现了主将的智谋以及将士的勇猛。
“莫遣沙场匹马还”,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在对敌军展开追击之时,身为主将的诗人对将士们下达了命令,要把敌人打疼,要把敌人打怕,要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要让这场失败成为他们刻骨铭心的痛,从此不敢再兴兵入侵。诗人以“莫遣”一词加强语气,表达了对敌人的痛恨,展现了自己的刚毅果断的豪情。
严武能文善武,与杜甫友善,杜甫称他有“出群”之才。这一特点,在这首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诗的前两句渲染战前的环境,以紧张的环境烘托主将的运筹帷幄。诗的后两句写战场上的摧枯拉朽,以果断的命令写出主将决胜千里的豪情。整首诗气概雄壮,体现了统帅本色。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军城早秋》载于《全唐诗》卷二六一。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和赏析
古诗意思: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整体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在《札朴》中对这一句有很高的评价。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中国人,几乎没有谁不知道李白的,就算是对古典诗词毫无兴趣的人,他也会说这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是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也是我们青春梦想的完美化身。他站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地上,朝着过去与未来唱出他心中全部的喜悦、愤怒与狂想。
这首《早发白帝城》,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的意思很简单。早上离开白帝城,彩霞满天。从白帝城到江陵,行舟如飞,一天的时间就能到达。虽然三峡*的猿声啼叫不住,但我的一叶轻舟早已驶过万重山峦。
这首诗,是李白在白帝城(即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写下的。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从长安逃到成都避难,令太子李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收复被叛军占据的长安、洛阳,另外一个儿子李璘负责江南地区的军政防务。万万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宁夏中卫)自立为皇帝,把唐玄宗尊为太上皇。
唐玄宗远在成都,无奈默许了这种格局。变成皇帝的李亨,立刻令李璘交出兵权。李璘不从,于是李亨下令剿灭李璘。
李璘派人邀请李白加入自己的队伍。李白当时身在庐山,并不清楚当时的局势,只是怀着*定天下做宰相的理想欣然下山。很快,李亨的军队就打败了李璘的军队。李璘被杀,李白逃亡,后被关押在旬阳(即江西九江)。
最终,朝廷决定将李白流放夜郎(即贵州桐梓县附*的夜郎郡)。李白从旬阳出发,一路向西进入三峡,走到白帝城的时候,朝廷因旱灾严重下达赦免令恩惠天下,李白的流放之刑得以免刑。所以李白接到赦免之后,马上就写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里能看出什么呢?就两个字:青春。
李白这一年已快60岁,他并不知道自己还有三年就将离世了(李白卒于公元762年)。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还有三年就将不久于人世,他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健康状态,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李白年*花甲,从下庐山开始,一路上颠沛流离,孤身一人走上了流放之路。这时候的李白,在政治、声誉、经济上,都是个失败者。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肯定会觉得这辈子再无希望了。可是就在这一刻,阳光突然照耀在李白的身上。
朝辞白帝彩云间。早上离开白帝城的时候,彩霞满天。李白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的时候,真的是大晴天么?阳光普照、彩霞满天吗?不知道。其实到底是晴天还是阴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白的感觉。他拿到赦免令,就像来到人生新的起点。白帝城不是终点,是起点。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表达的不是实际的速度,而是一种理想的速度,一种心理的速度。就算是船没到江陵,心也到江陵!这不仅仅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而是盛唐之李白,虽年已迟暮,但雄心尚在。
*猿声啼不住。从比喻的角度来讲,猿声指的是世道艰险。从实际来看,三峡*也确实有着猿声阵阵。
对李白而言,纵然*猿声啼不住,对未来无限的期待,依然如一叶轻舟 ,早已驶出了万重山峦。
这一刻,李白好像回到了20多年前。站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那个刚刚离开蜀地的少年。
他在《渡荆门送别》中说:“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那一刻,诗人从富饶的天府之国出发,走出夔门,一望天下无边无际,所有的理想和阳光都在他的面前展开。
现在虽已迟暮,年*花甲,但对李白而言,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他依然可以像一个少年一样,再次走出夔门,走向属于他的整个世界。
也许你会感慨,我们在60岁的时候能不能写出这样的青春之歌?恐怕我们在二三十岁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写的出来。这青春之歌为什么能在李白的笔下,如此自由地流泻而出?归根结底:心中有理想,世界有阳光。
对李白来讲,这个世界可能暂时抛弃了他、忘却了他,但他自己从来没有抛弃过这个世界。面对这个世界,他永远那么执着深情,永远充满着理想。
李白的伟大在于,他不仅在少年时代为我们写出:“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更重要的是在烈士暮年的时候,依然能为我们展示“*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巨大情怀。这就是我们心目当中的李白,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历史中的李白。
来源︱喜马拉雅APP
康震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嘉宾。
国宝级标准严选,深度解析80首古诗词,延伸100多首,覆盖中小学新课标必读古诗词核心篇目。30位诗人的快意人生,600年唐宋家国事。小到字词意象,大到创作背景、诗人故事,了解完整人生图谱和世事变迁。登录喜马拉雅,订阅《康震品读古诗词》,聆听诗词之美
关于唐朝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相关资料:诗句年代:唐朝唐肃宗时期诗句类型:七言绝句作品名称: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诗句“早发白帝城”的创作背景:唐肃宗时期李白因李璘案流放夜郎,在走到白帝城的时候忽然得到朝廷赦免他的消息,李白接到这个消息悲喜交加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诗句。
“早发白帝城”原文翻译:一早就离开了彩云缭绕白帝城,江陵虽然有千里之遥但是只需一天就可以到了。这一路上猿叫了不停,我们的小船依然度过了万重山。地理知识之《白帝城》在哪里:白帝城在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是汉朝时期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因为公孙述自称’白帝’因此此地得名白帝城。三国时期的刘备在夷陵战败后就死在了白帝城,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就是发生在这里。历史上除了李白,还很多文人雅士来过白帝城,比如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等。
《军城早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军城早秋》阅读题答案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5——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作者简介】
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卒于代宗永泰元年,年四十岁。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严武虽是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
【赏析】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
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
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元日古诗意思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那么元日的意思是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诗意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元日》赏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元日》。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在阵阵鞭炮声中,一年又过去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和煦的春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人们端起酒杯,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到处是灿烂的.景象。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象征除旧布新。
作者王安石敏锐地抓住民间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这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过年时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仔细品品这诗中的内容,你是否感受到那深深的年味?一听到爆竹声,你是否涌起过年时的兴奋?当你闻到屠苏酒的香气,你是否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临?当千家万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你是否有温暖的气息在身边环绕?当人们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你是否明白了“除旧迎新”的主题?
这首诗,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发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
拓展:古诗《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军城早秋大致的古诗意思
严武的军城早秋古诗意思
从军行的古诗大致意思
古诗寒食的大致意思
古诗池上早秋的大概意思
咏柳古诗的大致意思
海棠古诗的大致意思
古诗军城早秋的读音
军城早秋的古诗的拼音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大致意思
秋登宣城的古诗意思
早书大王的古诗意思
古诗军城早秋描写环境的句子
从军的古诗意思
早兴的古诗意思
古城的古诗意思
古城的风古诗意思
从军令的古诗意思
《秋思》的古诗意思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
叹秋的古诗意思
秋江的古诗意思
秋燕的古诗意思
早发白帝城的一首古诗意思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诗句意思
早行古诗的古诗意思
中秋的古诗意思
长军行的注释古诗意思
杜秋娘的古诗意思
恋若秋的古诗意思
描写月亮的古诗简短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视频
有关春节的古诗词三首
带思的唯美古诗
感谢亲人寄来东西的古诗词
日本援助物资上的古诗词
关于古诗相思的画
表达忠贞爱情的古诗词
查一下岱山的所有古诗
春天的古诗七绝三首
关于春季有拟人的古诗
关于写绿水的古诗
称颂母爱的古诗
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的诗意
和中国神话故事有关的古诗
村居的古诗中描写了哪些风景
关于繁星的现代古诗
中元节有关的古诗词
我的好妈妈古诗
同学们改编的搞笑古诗
初中生读的文言文古诗词书籍
国庆节的古诗配画小学
写杏子的古诗
民族复兴的七言古诗
陌头几段湖的古诗
大班春日的古诗教案
搜全部的古诗
竹石郑燮的朗读古诗
关于七夕的古诗精选15首
以吉字开头的古诗
赞美鲜花怒放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