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名句》,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果你硬要摆架子,觉得自己是个王子公主,人人都要被你招之则来挥之即去,那么,你想多了。
2、是恍惚的一天,不知道什么心情,只让人觉得人生艰难。离开了手机,时间变得分外漫长以及难熬。也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谈尊严的,招之则来挥之即去,谁都可以对你大声呵斥。
3、我努力让自己做到你满意,而我自己像条狗,招之则来挥之即去。
4、我不想变成一条狗,一条招之则来挥之即去,只会顺服的狗。
5、千万不要弄丢了,那个傻傻在乎你的人。若你也喜欢他,不要恃宠而骄,要学会珍惜,若你不喜欢他,也要耐心对待,说出自己的心意,不要冷落他,也不要仗着他的喜欢,对他招之则来挥之即去,一味的接受他的好,却不给任何回应。
6、我,一个招之则来挥之即去的女儿,敏捷的备胎。一个月前敲时间,我娘无情跟我说,我没空你别回来了。今天突发奇想跟我说,计划有变,你还是回来吧。
7、想要跟我谈好恋爱一定要做到招之则来挥之即去,做不到那就下一个更乖。
8、小丑的悲哀,招之则来挥之即去。
9、我们不是烂大街的爱情,不能招之则来挥之即去。在爱里,我们会忠于彼此。
10、当觉得不对时候,就什么都不对了!当认为好的时候,就没什么不好了!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何必满是不削的伤害。挥一挥衣袖,谁又是谁的招之则来挥之即去呢!有太多的时候,当你认真你就真的输了。谁能守的住初心,谁又能无悔这一生!
11、我也是有尊严的不是招之则来挥之即去,成年人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我是人不是垃圾。我只是爱我的儿子而已,这不是我的把柄。
12、把我想的太容易了吧,招之则来挥之即去?我已经不需要你了。
13、我对于轻浮的招之则来挥之即去的关系没有任何兴趣,自己需要相对久的时间才能够完全呈现出最好的样子。所以我只会沉浸在互相珍惜的关系里,让我感觉到一丝的不够肯定不被珍惜我会立刻退十万步。
14、某些人真的是搞笑,既嫌人家事情做不好,还想继续喊人家来做,当人家都是傻的吗?招之则来挥之即去!
15、谁也不是你招之则来挥之即去的物件,令人呕吐,长这么大没这么无语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名句》,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古诗的由来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的由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当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已是江洲司马了,想到自己被贬,白居易不由想起自己是被别人陷害的,又生了几分愤怒,本来自己做得对,还被贬了官,他感慨道:人生啊!为何这样!
白居易正和友人站在浔洋江头告别,忽然听有人弹琵琶,便都停下来,邀请弹奏者弹一曲。
出来的是一位女子,望了在座的人一眼,不说一句话,便开始弹奏起来,刚开始弹时,白居易听出了曲子的`情感,指尖在琴弦上跳动,好似在诉说什么,他的技艺娴熟,珠落玉盘的感觉,白居易的心中欢乐莫名的涌上来了。真是愈听愈高兴,白居易连自己贬官的事都忘了。接着,又渐渐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突然曲子进入了高潮部分。如银瓶乍破,如流水飞迸,如舞刀挥枪,有余音绕梁之感。收尾的时候,声音如同丝绸被撕裂般。听曲子的人,没有一个人说话的,四周静悄悄的,针掉下来的声音都能听到。女子开始介绍自己的一生。之后,又为在座的人弹奏了一曲。这时,白居易已泪流满面,泪水浸湿了官服。
世上有多少爱国诗人被诬陷贬官的,白居易就是其中一个,正是因为他被贬官了,我们才有幸听到《琵琶行》我们今天才能听到犹抱琵琶半遮面,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千古名句。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介绍】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05首。这首诗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古诗名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就是出自《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这首诗。
【原文】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作者: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释】
①金翡翠:用金线绣成翡翠鸟图样的帷帐。帐的上部为烛照所不及,故说半笼。或谓指描有翡翠图样的灯罩。
②绣芙蓉:绣有芙蓉图案的被褥。
③刘郎:指刘晨。传东汉永*中,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被邀至仙洞。半年后返故里,子孙己七世。后重入天台访女,踪迹杳然。事见刘义庆《幽明录》。此以自喻。蓬山:仙山,指对方所居。
【赏析】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卷539_105 【無題四首】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
夢爲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壹萬重。
李商隐无题有何含义
李商隐的无题字面上看都是爱情诗,我们都认为他是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也有人说李商隐的诗是在借助诗来抒发自己的政治不得志的酸楚。李商隐在17岁就得到令狐楚的赏识,25岁在令狐楚的帮助下考取进士,成为校书郎,并与令狐绚是好友,但令狐楚病逝后,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因此李商隐被打压,心生抑郁,所以他所写的诗在清代就被人说寓意深远。
清代朱鹤龄说自古就借芳草美人来表达君子之义,李商隐的爱情诗不该做艳情诗,而吴乔更直白的说李商隐的无题就是写给令狐绚的,借男女之情写出了对令狐绚的怨恨与寄望。但也有人支持李商隐写的诗就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没有那么复杂。不论从那一方看,都是有他的道理和依据的,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想不到那么深,所以李商隐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大家还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点我们都承认,至于他的官场仕途坎坷,我们也只能从相关的书籍里面得以考证,但他所写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这一点我们很难分析李商隐的心理,所以不管李商隐是对令狐绚怨也好还是对爱人思念也罢都是我们对他的一种理解。
无题李商隐介绍
诗词原文
(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菜根谭·概论》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大禹谟》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虞书·大禹谟》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格言联璧·持躬类》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张籍《征妇怨》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姜夔《*甫见招不欲往》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焦山望寥山》
甘井*竭,招木*伐——《墨子·01章 亲士》
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陆龟蒙《离骚》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
夕阳何事*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纳兰性德《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左辅《浪淘沙·曹溪驿折桃花一枝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隐二首》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树老招风,人老招贱。——《警世通言·卷六》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沽酒清阴时系马,招凉短槛几留题。——许德溥《西桥柳色》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魂兮归来,哀江南!——屈原《招魂》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虞书·大禹谟》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左思《招隐二首》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曹雪芹《杏帘在望》
树大招风,钱多惹事。
转眼葵肌初绣,又红欹栏角。——陈维崧《好事*·夏日史遽庵先生招饮即用先生喜余归自吴阊过访原韵》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韩偓《春尽》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李商隐《无题二首》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佚名《匏有苦叶》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鱼玄机《春情寄子安》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屈原《招魂》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屈原《招魂》
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忧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古诗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是宋代诗人邵雍(邵康节)所作诗词之一。《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诗歌原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诗一去二三里。谢谢!
山村咏怀
一去①二三里,烟村②四五家。
亭台③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词句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描写风景的优美。它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组合成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质朴素淡,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有人也作“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有人也作“一去二三里,田村四五家,高樓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试着想象一下,便会在我们眼前呈现这番情景: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做午饭,家家冒着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让他们认真看插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意思读出相应的句子,这样画与诗充分联系起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意境美。然后教学生书写生字一二三,因为是第一次写字,我着重和学生进一步认识田字格的各部分名称及位置,写字姿势、横的写法及位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
这节课传授知识较多,方法设计还不够完美、纪律等方面也不是很理想,以后还应多加反思和学*。
关于夏天来了的古诗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夏天来了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夏日》
唐·白居易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
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
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2、《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唐·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3、《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4、《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5、《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9、《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0、《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2、《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古诗《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吧。
【原文】
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创作背景】
作者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作者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赏析】
开头两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康节(1011—1077),名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
《古诗一去二三里》大班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一、欣赏并学*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描写的美好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活动中的欣赏、学*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是重点,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诗中的意境是难点。
教学准备:
一、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
二、录音磁带配乐古诗《一去二三里》。
三、视频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小朋友,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吧。从一数到十看谁数得准。
教师:真厉害!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一首诗里,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古诗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听古诗《一去二三里》
1.听配乐古诗朗诵《一去二三里》。
2.讨论。
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你把听到的说出来。
二、欣赏古诗《一去二三里》
1.图文结合,理解古诗描写的美好意境。
播放电视图片,教师为幼儿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帮助幼儿学*古诗。"一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说诗人从别处走来,走了很远大概是二三里路,"烟村四五家",看见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四五户人家,"门前六七树"就是这些人家的门前长着一些树木,"八九十枝花"说的是路边、房前屋后都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2.结合课本图片,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诗意幼儿翻看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教师把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两个数字小兄弟,从家里出来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骑着牛去游玩),走了大概二三里的路,看见一个美丽的小村子,村里住着四五户人家,正遇上做饭时间,可以看见袅袅炊烟,家家门前都有六七棵树,村子里还传来了鸡、鸭、牛、羊、狗的叫声和小朋友们的嬉笑声,走*一看,房前屋后还有路边开满了各种美丽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啊!这个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
三、学*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1.教师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幼儿手指字跟着老师一起轻声朗诵。
2.幼儿集体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3--4遍。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读准字音。
3.分组学*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在用感情朗读的同时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四、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结束本活动。
课后反思:
唐代末年,有一个人叫范摅(shū),具体的生卒年已不可考,自号五云溪人,吴(江苏吴县)地人。大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他写过一本笔记体小说叫《云溪友议》,书中所载大多为开元之后的异闻野史,其中又以诗话为多。唐代很多诗人的轶文趣事,正史没有记载的,往往就依靠这本书得以流传,比如王梵志的十余首诗等等(前面写过他的类似打油诗的文章)。这本书里还记有一些神鬼故事,比如韦皋遇玉箫,王轩遇西施等,这些内容已经不是名流轶事记载,而是神话、传奇文学的性质了。
(《云溪友议》书影)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本书里记载的一则故事。
唐元和年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就是刘禹锡、柳宗元他们“永贞革新”失败后的那个皇帝),有一个秀才叫崔郊,崔郊姑母家里有一位婢女,总之长得容姿不凡且极擅音律,崔郊跟她互相爱恋,甚至私订终身。后来因为姑母家穷,将婢女以四十万钱的价格卖给了宰相于頔,由于这个婢女确实才貌出众,于頔也非常宠爱这个婢女。这下可苦了崔郊,他只能终日思慕不已,相府森严,不得见人,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靠*相府,想要再见一见这个婢女。
(唐宪宗像)
这一年的寒食节,婢女终于出府,与守望在门外的崔郊终于相见,两人一见,一番痛哭、一番山盟海誓之外,崔郊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婢女,诗名当时没有,我们姑且就跟《全唐诗》一样叫它《赠婢》(也有一说叫《赠去婢》),全诗如下:
(诗意图)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是面也见了,诗也写了,虽然仍然不能释怀,但终也无计可施,只能终日怏怏不乐。谁料到有一个嫉妒崔郊的人打听到这件事之后,私下里向于頔原封不动地告了密。于頔读完这首诗之后,下令召见崔郊,左右都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了,崔郊这个时候忧悔不已,但已经无处可逃了,只能硬着头皮去见于頔。等到于頔见到崔郊,上前握住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就是你写的啊,40万钱又算个啥,你为啥不早点说”。于下下令让婢女跟崔郊同归,甚至还细心地增添了婢女的妆奁首饰。
(诗意图)
于頔也是个诗人,《全唐诗》存诗两首,这件事当然算得上是诗坛佳话。《全唐诗话》里也有这个故事,所载情节大致相仿,说不定确有其事吧。
崔郊在《全唐诗》里只收了这一首诗,算是孤篇留名的诗人了,这首诗里还出了“侯门似海”这个成语,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
(石崇的优游生活)
“公子王孙逐后尘”这是典型的烘托手法,借用公子王孙的追求来显示女子的美貌。“绿珠垂泪滴罗巾”这一句中“绿珠”用了典故,西晋富豪石崇曾经有一名宠妾叫绿珠,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石崇非常宠爱,到赵王伦当权时,他的手下孙秀倚仗权势,点名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当然拒绝,不久,石崇被收下狱,罪名是造反,遭夷三族,绿珠不堪其辱,坠楼身死。理解了“绿珠”的含义,这一句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就是像绿珠一样的悲泣流泪滴湿罗巾。
(京剧《绿珠坠楼》剧照)
“侯门一入深如海”,“侯门”指*之家,女子一进入*之门就像进了大海一样深不见底。“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大致是缘于汉代刘向的《列仙传》,里面有一个故事:“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于是后世就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另一种说法是“萧郎”就是指梁武帝萧衍(这个人物在电视剧《琅琊榜》上演后广为人知,就是大梁的老皇帝的人物原型),他是个风流多才的男子,于是*便以萧郎代指女子所爱的男子。有意思的是,古诗文里还有“萧娘”的说法,唐人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
(“萧郎”的来由之一是萧衍)
从“侯门深如海”的比喻,到“一入”与“从此”句式,诗中所透出的是深沉的绝望,这种绝望是彻头彻尾的,否则就不是“深如海”,后面的句式也是无可奈何而绝望的,这种写法显然要比直接抒情写多么思念、多么无奈要更加感人。
心上人被“侯门”所夺,最终悲剧结尾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事情,弱小的一方无可奈何,因为对方太过强大,除了陷入绝望再无他途。这里的侯门指一切有权势的人,上自皇帝,下至公侯,并不单指有侯爵这个爵位的门第,渐次发展,崔郊诗中所说的“侯门”也渐渐成为权势之家的代名词,或者仔细算来,这也算崔郊的一点历史贡献吧。
(港版《笑傲江湖》中的林青霞)
当然,崔郊是幸运的,他写了一首诗,不但留给后世一个“侯门似海”的成语,同时也领回了自己的女人,甚至这首诗还创造了一个句式,即“一入”……“从此”。典型的例子可以举两个:一个是网络流行语“一入段子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另一个是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李连杰、林青霞版)里有几句诗:“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据说是出自香港词作家黄沾的一首七律诗,其中的“一入”其实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同时也是说人生总有不少转折的节点(比如选择一个行业,爱上一个人,选择一个城市等等),从这个节点开始,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这个节点可能是关键而又让人痛苦的,这大概是从崔郊的这首诗递延下来的情绪的再一次“感发”吧。
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古诗
招之则来挥之即去句子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说说
古诗招来横祸的诗句
答应给却不给招来怨恨的古诗
用之则来挥之则去说说
挥来即去伤感说说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说说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说说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说说
去万鞭挥里诗句
有挥之不去意思的古诗
用来招聘的古诗
挥手自兹去是哪首古诗的诗句
挥之不去的心痛古诗朗诵
我不是你挥之即来说说
挥之不去的记忆句子
来与去的古诗
形容不招自来的古诗
可以用来打招呼的古诗
牛去虎来的古诗
带去来的古诗
指挥的古诗
归来去的古诗
有关挥春的古诗
挥开头的古诗
春去晚来秋的古诗
该来的终归去来的古诗
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古诗
秋来春去的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