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

关于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71) 语录(16) 说说(40) 名言(6) 诗词(2k+) 祝福(1) 心语(89)

  •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 经典
  •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九龄的经典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阅读全文]...

2022-02-03 01:41:07
  • 张九龄思念家乡的诗

  • 思念家乡,优美,诗歌
  • 纵然古之大才,难免会有被贬离家后,产生思乡之情!其中张九龄思念家乡的诗《西江夜行》、《望月怀远》。这些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

    张九龄思念家乡的诗

    作品: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意思: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张九龄乃大唐名相,更是有唐一代盛世中华之诗歌大才。*皆认为,张九龄的诗歌开启了孟浩然、王维(史称王孟)一路清流的诗风。

    张九龄传世之作《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他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可以说,他是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但是,他的诗歌与时人不同,不是重在讴歌功业抱负,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也是大唐名相,张九龄的领航人)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这些诗篇受楚辞的影响较多,但情辞委婉,在古典传统上,可以说是兼有“风”、“骚”的情韵。

    张九龄爱好山水清赏,喜欢表现风清月朗的江山与孤高洁清的襟怀。他写月夜的诗,情韵最为隽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怀远》。这些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赏”,他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蕴藉深远。

    本文试着选取张九龄的两首代表诗作,共同进入他文风朴实情丽而境界深邃高洁的诗歌世界。

    一.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

    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所谓《感遇》, 顾名思义 就是对人生际遇有所感而用言语来加以抒发的意思。在这首诗中 ,诗人托物言志 ,以清雅高洁的春兰和秋桂来比自己不随俗浮沉不求人知的志趣, 表明自己有着坚贞清高的本性 ,并不需求君相(美人)的认用欣赏。

    诗一开始就用整齐的偶句, 点出春兰秋桂的无限生机和芬芳皎洁的特征。三四句写兰桂欣欣向荣却不媚俗不求人知的品质。 后四句以”谁知 ”引出 兰桂无心与物相识竞的情怀。

    诗的大致意思:兰草在春天枝繁叶茂, 桂花在秋天皎洁芬芳。 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你们,自然会成为美好的季节风光。 谁知道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会不会心生喜爱之意? 草木本来各有天性 ,何尝会希求美人来攀折呢?

    二.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开元24年 (736年),由京师长安被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全诗围绕望月,抒发怀念远人的幽情。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难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歌大意: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天涯的离人此时正共赏着月华。有情之人定在埋怨长夜,我也是彻夜难眠苦苦相思。熄灭了蜡烛,是因为喜欢这满屋子的月光, 披上衣裳起来,便发现露水已经很重。既然不能手捧着月华送给心上的人儿,那就回到睡梦里与爱人相会吧!

    诗文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张九龄的思念家乡的诗句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出自《耒阳溪夜行》)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因此《望月怀远》整首诗都表达了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出自《西江夜行》)

    初秋忆金均两弟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

    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吾亦江乡子,思归梦寐深。(出自《别乡人南还》)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阅读全文]...

2022-05-15 00:25:51
  • 望月怀远张九龄古诗赏析

  • 望月怀远张九龄古诗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下面给大家分享望月怀远赏析,欢迎借鉴!

      望月怀远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满院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阅读全文]...

2022-06-05 22:20:12
  • 张九龄的后代

  • 张九龄的后代

      张九龄是广东人,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幼时便聪明敏捷,是远*闻名的小神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九龄的后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九龄的后代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因聚居张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一千五百左右人,都是有“岭南第一相”美称的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裔。

      张德宏老先生是张村的退休村委*,他把一本发黄的《张氏文献公裔屯田使族谱》摆在记者面前说,来张村开基立业的是张九龄的第十二代孙,七百年前任广州屯田使时,因看中了张村的优美环境,任满之后没有离开广州,带领子孙在张村繁衍下来,时至今日,张氏一脉在张村枝繁叶茂,张村也因为张氏聚居而“姓”张。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曾誉他为“曲江风度”。张九龄虽未来过石井张村,但是张村中处处有他的影子,许多的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谥来命名的。比如风度路、文献里、风度牌坊、风度小学等等,都是跟张九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走在这些道路巷子,你会发觉,唐朝的张九龄离你并不遥远,仿佛就在身边。

      张村人会背张九龄诗句,都以张九龄后人而自豪

      张九龄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唐朝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遗风惠及后世。作为一代文宗,他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后世人认为唐朝的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

      张展雄老人今年七十多岁,原任张村的会计,对于张村七百多年深沉的文化历史底蕴尤为痴迷,他带着记者走遍张村的大街小巷如数家珍说:“每一个张村人都知道自己是张九龄的后人并以此自豪。张九龄为官廉正,做人耿直,文学成就高,是我们张家的骄傲,但凡父母,都要求儿女学*张九龄的诗文,继承张九龄的遗风!”

      张九龄文化深化了白云的文化底蕴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经济联合社党支部*、主任张健盈说,张九龄的特殊身份为张村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一份无价的瑰宝,张村人要好好去珍惜,好好去弘扬。除了张村的道路、小巷、牌坊、学校带有张九龄的印记之外,张村还有专门的丞相祠纪念张九龄,此外还兴建了面积达2.34万*方米的村级公园——张九龄纪念公园,这个公园是一个纪念性主题公园,里面有休闲观光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去、纪念区共四个功能区,其中纪念区是专门用来展示张九龄的生*事迹、诗歌,以及举办相关纪念活动的,总之,通过公园,让游人更*一步走*张九龄。

      此外,还不定期举办或者支持以“张九龄”冠名的各种活动,诸如,石井街2007年“张村张九龄贺岁杯”足球赛就是我们村赞助的。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把张九龄文化打造成为张村乃至整个白云区的文化亮点。现在许多外地游客来广州旅游,知道张村有这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都喜欢到张村来走一走,走在张村,感受张九龄文化的熏陶。

      专家评说:张村是*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历明先生说,张村的张九龄文化是*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唐朝的张九龄距离现代将*一千三百年,但是张村人通过族谱将这一千三百多年来的繁衍记录得一千二楚,使得后代人可以上溯渊源,寻根问祖,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此外,张九龄是*历史一个突出的优秀人物,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遥远,但通过张村,我们可以感觉其实他离我们很*!张村确立了以张九龄为官清正、做人正直、文采渊博为榜样,这对于引领整个社会好风气是起积极作用的。

      拓展阅读:张九龄的典故——超凡天赋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张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张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张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张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张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生*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成就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阅读全文]...

2022-07-18 07:25:57
  •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

  • 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九龄《感遇其一》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鉴赏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本篇为《感遇》之一,诗中,诗人以春兰秋桂自比,表达了其坚持理想政治,决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 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3年~740年) 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阅读全文]...

2022-01-16 07:48:08
  • 唐朝宰相张九龄

  • 唐朝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张九龄,唐朝大臣,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据说张九龄年纪很小就很有名,他7岁就能写文章,弱冠中了进士。在他的仕途中,宰相张说是他的命中贵人。而张说,也是开元盛世期间的一个名相。他看好张九龄不仅是因为两个人都姓张,还因为张九龄文章写得好,他常常对张九龄在政治、文学方面指导激励,对张九龄的影响很大。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当时的宰相姚崇发生矛盾,回家闲赋去了。在此期间,他修建了大庾岭,为他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开元六年,他因修建大庾岭有功,重新入朝为官。几年后,张说被李林甫、宇文融等人弹劾后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十七年,张说重新被启用,张九龄被他多次推荐任用。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拜为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开始了他的宰相历程。在任期间,多与奸臣安禄山、李林甫等恶势力斗争不止。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周子谅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在家乡病逝,葬于老家。唐玄宗赐谥号文献,封荆州大都督。

      张九龄罢相

      张九龄,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任名相。在他之后,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终引发了几乎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安史之乱”。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虽然繁华到了极点,但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暗流汹涌。张九龄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保持了开元盛世的最后几年的稳定。

      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想让她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日后可以继承大统。所以她私下里欲谋废掉当时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废太子是大事,如果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事根本干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个宫中的官奴去游说张九龄。结果游说不成,反而被张九龄骂了一通。张九龄马上将此事告知了皇帝,从而挫败了武惠妃谋立太子的阴谋,稳定了宫廷形势。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张九龄识人明察秋毫,刚见到安禄山就断言此人日后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请斩杀安禄山。但唐玄宗却没有同意他的这个意见,二十年后,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乱”,几乎导致大唐王朝的灭亡。

      当唐玄宗欲立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相,立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时,张九龄极力阻止。这下也引起了皇上对他的不满。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时的谶词: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其中“两角犊子”被解读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来祸乱大唐。唐玄宗认为他荒谬,当场将他杖于朝堂之上,几乎把周子谅打死。十七日流放广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这时,李林甫想起了当初他立相时张九龄也竭力阻止,就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张九龄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张九龄处处与他作对的往事,新仇旧恨一并发作。于是张九龄也受了牵连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

      而在张九龄被罢相后没几天,太子瑛和瑶、琚两位王子也被贬为庶人。

      张九龄的风度

      在贯穿整个唐朝历史,乃至整个*历史上,只有张九龄这个人,他的风度被世人津津乐道。其个人风度,不仅表现在他的外表上,更具备了常人无可企及的内涵。而“九龄风度”也成为了当时世人官僚争相模仿的对象,更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赞誉有加,乃至于张九龄被罢相后,唐玄宗在认命之后的宰相时,都要问上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唐玄宗是个很有识人眼光的皇帝,在开元年间,他任命的宰相,大多成了名相,而张九龄也是其中之一。那么,张九龄的风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仪容仪表。张九龄是个很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家还是上朝,还是外出办公,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风度翩翩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表现出一种神采奕奕的样子,而且衣着整洁,温文儒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外貌、举止或许可以被模仿,但气质是绝对模仿不来的。

      二、正直的为人和卓越的远见。在张九龄一代,他的政治远见有种媲美诸葛亮的能力。当他初见安禄山的时候,张九龄就认定这个人将来一定是祸害唐朝的人。而果真,安禄山叛乱了,被*定后,张九龄执意要杀了他,但当时皇帝并没有同意。几十年后,安禄山再次叛乱,把已经七十多岁的.唐玄宗逼往四川。这时,唐玄宗才想起了张九龄的劝告,后悔不已,题了一副对联纪念他:蜀道铃声,此己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张九龄族谱

      据史*载,张九龄的祖上是西汉鼎鼎大名的谋士、留侯张良和西晋武郡公张华,而张九龄本人,也名载青史,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贤相。

      先来说一说张九龄的三十世祖上张良。张氏一门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张良的父亲张*,爷爷张开地,都是韩国的宰相。随着秦国的壮大和六国的衰落,韩国也不能幸免被秦国灭亡。张良背负国仇家恨,雇了个大力士,等秦王巡游的马车经过,想用一把大锤子把秦王砸死。结果秦王没砸死,他自己反而成了通缉犯。张良在逃亡的过程中,意外学得了《太公兵法》,并投效在刘邦帐下效力,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还帮助吕后扶持汉惠帝刘盈登上皇位。在功成名就之后,云游四海去了。

      再说说他的第十六世祖张华。张华自小便多才多艺,在曹魏时期当官。后来西晋王朝建立,决定南下讨伐东吴,一统中原。张华在此次战争中是出任度支尚书。在统一后,他在幽州出任了一段时间,晋惠帝时期重新入朝参政,被皇后贾南风委以重任。然后西晋王朝在贾南风的穷奢极欲下,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赵王司马伦发动*,张华被杀。

      到了张九龄这一代,张氏已经迁居到曲江。张九龄和他祖上一样,少有才名。据说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才华横溢。唐玄宗时期任宰相。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延续了“开元盛世”的辉煌。然而被李林甫等人诬陷,在权力斗争中落败被罢相。成为了开元盛世的最后一名贤相。其风度、其远见卓识,被唐玄宗大加赏识。之后唐玄宗再任命宰相,总要拿张九龄和他们比较一番。而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再逃亡的路上,想起自己当初没有采纳张九龄的建议而诛杀安禄山,后悔不迭,特地派人到张九龄的坟墓前纪念。

    [阅读全文]...

2022-05-10 13:50:09
  • 张九龄:感遇·其二

  •   《感遇·其二》

      作者: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赏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阅读全文]...

2022-03-17 21:16:22
  • 张九龄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张九龄名言

    1、修之至极,何谤不息。

    2、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3、相知无远*,万里尚为邻。

    4、忠言逆耳,甘词易人。

    5、决事如流,应物如响。

    6、困兽犹斗,穷寇勿遏。

    7、有备无患,亡战必危。

    8、吹毛洗垢,求其痕疵。

    9、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10、鉴往可以昭来。

    1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2、前事昭昭,足为明戒。

    1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4、欲治兵者,必先选将。

    15、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佳信与义。

    [阅读全文]...

2022-07-10 02:03:14
  • 《浈阳峡》张九龄唐诗

  • 唐诗
  •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浈阳峡》张九龄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浈阳峡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

      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赏析】

      浈阳峡,是浈水中的一个峡谷,浈水源出江西省信丰县,流经张九龄的故乡曲江。

      这首诗描写在故乡峡谷溪流中行舟的情景。首联写峡谷的狭窄、深邃。诗人驾着小船,曲曲折折地穿过峡谷,紧紧地挨着山壁前进。颔联两句,分别写峡谷的山和水。溪水那么绿,绿得昏暗发黑。尽管未到秋天,水面上沁出阵阵寒意。峡谷两面高山绵延,森林茂密,浓荫把日光遮蔽了,所以晴天也显得阴森森的。如果说颔联描写山水,是着重表现峡谷的清幽;那么颈联集中写山,则是旨在描绘峡谷的壮丽。峡谷内,千寻峭壁,相对屹立;山上层林尽染,五色缤纷。清幽而壮丽的自然景致,使诗人内心生出一种悠远的情思,惊喜地感叹天地、大自然创造孕育万物之心,真是深不可测。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子昂)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九龄)继之,诗品乃醇。”张九龄继陈子昂之后,大量运用五言律诗描绘山水,语言省净,清新含蓄,*仄和谐,粘对合律。大多数山水诗都能创造出情景交融、清远浑成的艺术意境。作为盛唐诗坛上年岁较长的一位诗人,张九龄在致力于写陈子昂式的《感遇》诗的同时,精心创作了数量丰富的山水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位先导者。正如明人胡震亨所说:“张子寿(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张九龄的这首《浈阳峡》,就体现了他的山水诗景色清丽,文字洗练、意境清远这一个“清”的特色。

      【作者介绍】

      主要事迹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圭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任*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此前安禄山入朝奏事,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次作战失利,他遂提笔批示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终未准奏。

      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可惜,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人物年谱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朝仪凤三年(678年)生。

      九龄七岁能文,三十岁擢进士第二,授校书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士,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开元四年(716年)秋,九龄辞官归养,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南,北陆路交通干线。

      开元六年(718年)春,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迁任司勋员外郎;开元十年,宰相张说荐九龄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三年,张说罢了宰相,九龄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龄进封为始兴开国子,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龄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受株连,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七年,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龄归故乡扫墓,五月七日于韶关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被追封为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民间传说

      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超凡天赋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动天墨砚

      张九龄家住县城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长,墨砚有汤盆般大。有一回,墨砚被一只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气愤,把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上,并写上:“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然后把木板放于江中,说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顺流南下,却是逆水北上。刹时,只闻锣鼓声在江中响起,又见木板去处旌旗飘飘,好象兵马在押鼠上京。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盘大雨落了下来。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

      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棋下得好,唐明皇便常找他下棋。唐明皇不是九龄对手,却总是不服输,天天都要张九龄陪他下棋,一心要与张九龄比个高低。九龄见唐明皇迷恋下棋不理国事,心里焦急。

      一日对弈,厮杀正酣时,张九龄忍不住地对唐明皇说:“陛下,天天下棋不好。”“不要紧,”唐明皇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车”来捉张九龄的“马”。“陛下,老这样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顾得了啊?”张九龄又说。“不要紧,”唐明皇把对方的“马”吃掉了。“现在内则官吏贪腐,外则异族侵境,如不富国强兵,国有难,百姓就难安居。”“不要紧,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唐明皇仍摆弄棋子。张九龄便不再说话,他一边下棋,一边想法让唐明皇把“车”腾了出来。唐明皇以为得势,拿起“车”横冲直撞,连扫几子后,又在中宫线上叫“将军”。张九龄没有起“仕”保“帅”,只上一步卒。唐明皇见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龄。“不要紧。”张九龄若无其事。“你不顾将军,吃帅你就输了,还说不要紧。”九龄此时大笑说:“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国家大事,如帅一动不动,与各子不齐心,各子也不保护他,这局棋当然输啰。下棋是娱乐,国事才要紧”一*话说得唐明皇面红耳热。

      凉茶命名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 相传,张九龄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疠就是日喝两碗金银花、淡竹叶、罗汉果、甘草等药用植物熬制的凉茶得以见好。从此,人们为了表达张九龄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命此凉茶的为‘张九龄’凉茶。后者称之此凉茶为: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凉茶。

      古方记载:‘张九龄’凉茶 具有泻火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适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心烦。‘张九龄’凉茶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扩张力。

    [阅读全文]...

2022-06-07 20:36:01
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 - 句子
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 - 语录
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 - 说说
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 - 名言
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 - 诗词
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 - 祝福
关于思乡的古诗张九龄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