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黄巢的菊花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黄巢的菊花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黄巢的菊花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黄巢的菊花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菊花》
作者:黄巢
原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黄金甲:指金电影的菊花。
诗意: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
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m.ju.51tietu.net)“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黄巢《菊花》是如何描写菊花的,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菊 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 《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 ”,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 到 ,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 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 奔腾的湍流来考察 ,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 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 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中 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 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这些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的,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这首诗的题目,《全》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是古代文人雅士以物喻志,寄寓闲情逸致的雅玩之花。因而,历代以来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其中,“咏菊”诗词也颇多传世佳作。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给菊花取了一个十分优雅的名字:花之隐逸者也。在周敦颐的眼中,菊花如一个逃避世俗的隐者,悄然生长,悄然开放,不与百花争艳,不与世俗同流。
周敦颐把菊花称之为隐者,是因为“陶渊明独爱菊”。陶令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隐之大者。
然而,菊花因陶渊明而隐逸,却不因陶渊明而永久沉默,终老于南山。在陶潜身后,“花之隐逸者”终于迎来了两次大爆发,两个皇帝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咏菊”诗。
那么,这两个皇帝是谁,他们又是如何“咏菊”的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说起“咏菊”诗词,最先想到的,不一定是李商隐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苏轼的“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抑或是“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反倒是把菊花写得十分强势,甚至饱含杀气的《不第后赋菊》。
这首一反文人雅士风月无边的“咏菊”诗,应当是传诵最广,最令人提气借菊花抒发壮志豪情的“咏菊”诗。因此,提到“咏菊”,自然就让人想起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豪迈的诗句,令人耳目一新。与黄巢的“咏菊”诗相比,李商隐等人的作品就要甘拜下风了。
《全唐诗》中,总共收录了黄巢三首七绝,其中有两首是“咏菊”诗。除了这首《不第后赋菊》,还有一首是《题菊花》。以下,抄录黄巢两首“咏菊”诗: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诗中所隐含的时令看,《题菊花》似乎要晚于《不第后赋菊》。第一首诗,应当是菊花盛开之时所写,虽然没有点明是“九月八”,也就是重阳节的前一天,但至少也是仲秋季节了。第二首诗中“待到秋来九月八”,岂不就是等到了“飒飒西风满园栽”的时候了吗?
然而,从诗的意境来解读,《题菊花》应当在先,《不第后赋菊》却是要稍晚一点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就交代清楚了黄巢此时尚未起兵造反,只是胸怀壮志,借“咏菊”抒*怀而已。《不第后赋菊》则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就是要带领义军杀进长安,让菊花栽满长安城,以此实现自己的“青帝”理想,不但要让菊花与桃花一处开放在春天,而且要压倒百花,满城都是如同金色战甲的盛开金菊。
黄巢起义
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位居东方,掌春天时令,是司春之神。《晋书·艺文志》说,五天帝中,“中央黄帝,玄灵黄老,天君。”因此,东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都只是神,中央黄帝才是“君”。
黄巢在《题菊花》之中只是想做一个天神,让菊花与桃花一齐开放就心满意足了。到了写《不第后赋菊》时,才立志杀向长安,自己做皇帝,主宰天下,主宰四时。
黄巢姓黄,《旧唐书·黄巢传》记载,打下长安之后,黄巢贴出安民告示:”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黄巢自称“黄王”,不久称帝,自然就是“黄皇”,他当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由青帝变成了黄帝。“不第后赋菊”恐怕不是“不第”后的冲天牢骚,而是黄巢萌生了由“青帝”做“黄帝”的强烈愿望。
这两首“咏菊”诗表达的是黄巢不同时期以菊花喻志的作品,由小心翼翼到大鸣大放,由“青帝”之梦到成为主宰天下的“黄王”,两重意境确实是黄巢一生的精准描述。
但是,问题来了:《不第后赋菊》中,已经言明了黄巢准备杀向长安,称帝野心昭然若揭,当真是他在科举落第之后,失意之中激发自己豪情壮志的作品吗?黄巢为什么对菊花情有独钟,喜欢写“咏菊”诗呢?
据说,黄巢年少时就能作诗,五岁时曾为父亲续诗:“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这两句,竟然也是“咏菊”,与后来的《不第后赋菊》如出一辙。黄巢的父亲便夸赞便责骂,说小孩子不知轻重,命他重写一首。于是,黄巢便写了《题菊花》。
这则故事,显然是*杜撰的,没有任何史料支持。《题菊花》是何时所作,已无从可考。然而,明代郎瑛却在《七类修稿》中引用《清暇录》中的记载,断定“待到秋来九月八”这首“咏菊”诗是黄巢科举落第之后的作品。。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也引用郎瑛之说,给这首诗加了一个标题,叫做《不第后赋菊》。其实,这则史料引用有误,黄巢未必参加过唐朝的科举考试。
《唐六典》中说:“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也就是说,非官办工商业个体工商户一律不能入仕(做官)。《旧唐书·职官志》中则说得更加明确:“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
仅这两则史料就否定了郎瑛之说,黄巢家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他自己也是“本以贩盐为事”。说白了,黄巢是个盐商,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可能以《不第后赋菊》为题写“咏菊”诗呢?
既然如此,黄巢这首压卷“咏菊”诗的大作又是什么时候写的呢?这个疑问,就隐藏在黄巢的这两句诗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八月,王仙芝兵败被杀,其部将尚君长的弟弟尚让收集残部,与黄巢合兵于亳州。《旧唐书》记载:“尚让乃与群盗推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冲天香阵透长安”之“冲天”,就是指的黄巢自己。
王仙芝、黄巢战败,但经历分裂之后,两支义军都归于黄巢。为了重聚人心,振奋士气,黄巢立下誓言,要杀向长安,为王仙芝等阵亡的义军报仇。此时,正是“九月八”之前,与诗中的“待到秋来九月八”在时令上是相吻合的。其中的寓意,表达了黄巢以迅速攻占帝都以振奋士气,让所有义军都身披黄金战甲,成为长安的主宰的迫切心情。同时,也是一种鼓舞士气的方式和诗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此时的黄巢,已经准备冲进长安,建立“王霸”之业。
因此,黄巢的这首“咏菊”极有可能是在这个时期,也就是乾符五年秋天写的。
史书中说黄巢生于820年,没有记载具体月份日期,从他喜欢以菊花为题寄托志向来看,黄巢恐怕就是重阳节前后生人。这一点,后来的一个“真龙天子”可以佐证。
冲天香阵透长安
黄巢实现了自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志向,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五日,冲天大将军攻陷长安。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称帝,建国号大齐,年号金统。称帝后,黄巢效仿所有皇帝,大谈天命论:“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王,宜改年为金统”。
黄巢这番话,实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大唐是“金木水火土”五德之中的“土”,黄巢则自称自己的“黄”姓五德属“金”。
其实,黄巢这番“天命论”正好印证了“咏菊”诗绝非《不第后赋菊》,而是在做了冲天大将军之后,自以为“天意”所归,大唐何当灭亡,“土德”就要让位与“金德”了。因此,黄巢两番“咏菊”,其实是在以“天命”鼓舞自己的斗志。
菊花,是金电影的,正与黄巢之“黄”暗合。“满城尽带黄金甲”,表达的就是“乃黄家日月也”。此时,黄巢已经不再满足于做“青帝”,他要做“黄帝”了。“不第后赋菊”,其实暗藏了黄巢的“天命论”,这应当是他总是以菊花为题,留下两首“咏菊”诗的原因所在。
“日月”为“明”,巧合的是,五百年以后,又有一个皇帝写了一首与黄巢《不第后赋菊》(行文方便,故依旧题)相仿的“咏菊”诗。这个皇帝不是别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这首诗,题目却是正儿八经的《咏菊》。朱元璋的《咏菊》是这样写的: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朱元璋涉嫌洗稿黄巢的“咏菊”诗,但是,无论从文采上,还是意境、气势上都远远不及黄巢的原创。假如黄巢的“咏菊”是菊花诗的上品,那么,朱元璋的《咏菊》当列下下品。那么,朱元璋为何拾人牙慧、东施效颦,写了这样一首《咏菊》诗呢?
究其原因,还是“天命论”在作怪。朱元璋认为,大明王朝是火德运,因而,以立孙子做皇帝的方式“应天承命”。朱元璋的孙子叫做朱允炆,是“火字辈”的。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则是“木字辈”的,朱标死后,尚有“九大塞王”等木字辈的叔叔拱卫大明,正是“木德”生“火德”的格局。因此,朱元璋给子孙们确定了“金木水火土”五德辈分,希望朱家王朝循环不已。
朱元璋名字中不带辈分,但因为他的下一代是“木德”,所以,他就是“金德”。与黄巢相似的是,朱元璋也是凭借“草军”争天下,“金德”恰与黄巢的“黄金军”是一个意思。因而,朱元璋的这首《咏菊》应当是他尚未争得天下时所做,他要效仿黄巢打入帝都,建立王朝,也来他一个“满城尽带黄金甲”。
《明实录》记载,朱元璋生于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公元1328年10月21日),与“待到秋来九月八”只差十天时间。朱元璋东施效颦,效仿黄巢“咏菊”,难道真的是巧合吗?
敢笑黄巢不丈夫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借宋江题反诗,隐藏了朱元璋《菊花诗》。原来,“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不是别人,就是朱元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首咏菊喻志诗,题为《不第后赋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黄巢咏菊诗赏析
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世代贩盐,家资富足,善击剑骑射,通文墨,以雄辩名着一时。他善武能文,赴试不第,对唐朝黑暗统治极为不满。《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表达了他藐视封建统治者,要举行农民起义的志愿与决心,设想将来有那么一天,他要带着身披黄金盔甲的战士攻入长安,推翻唐朝的*统治。
“待到秋来九月八”。 九月初八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前一天,古人有重阳登高赏菊的*俗。作者此处不用九月九而用九月八,是为了诗歌的押韵。
“我花开后百花杀”。我花,指菊花,比喻农民起义军。百花杀,意为百花凋谢,比喻唐朝统治阶级灭亡。
“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香阵,意为菊花香气冲天,比喻起义军浩浩荡荡,正气凛然弥漫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多电影,一语双关,隐喻长安城为身披黄金盔甲的起义军所占领。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苛捐杂税繁多,连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唐僖宗李儇声色犬马,不理朝政,专好斗鸡打球。有一日,唐僖宗心血来潮,让四个御用闲人打球,说道谁能得胜,即授为节度使,结果其中有一人得胜,果然被任命为节度使。唐廷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以贩盐为业的王仙芝,率山东、河南农民几千人在长垣揭竿造反,黄巢亦与群从八人募众数千人起兵响应王仙芝,攻克河南十五州,啸聚兵马数万。
公元878年,王仙芝战死沙场,仙芝残部投归黄巢,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各地群雄并起,从黄巢造反者难计其数。
公元880年,黄巢兵马攻占洛阳,公元881年渡江攻破潼关,进入唐都长安。唐僖宗李儇避驾成都,黄巢自号大齐皇帝改元金统,杀唐朝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
《全唐诗》共收黄巢诗三首,除了其中的《自题诗》为*所作外,还有一首《题菊花》也是黄巢的咏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在《题菊花》这首诗中,以青帝自居,表达了自己改天换地的伟大胸襟。晚秋时节,风声飒飒,寒风中的菊花,蕊寒香冷,连蝴蝶都难得一见,孤芳只有自赏,倘若黄巢能当个司春之神,他一定会让菊花与桃花在同一时间开放。
黄巢咏菊诗赏析黄巢率数十万兵马南征北讨,其势浩大。兵马入城,焚官衙,杀墨吏,但对读书人却是格外开恩。因当时军中流传民谣:“逢儒则肉,师必覆。”被俘士民凡自称儒者,巢兵皆释之不问。兵过福州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巢将下令:“此乃儒家,灭炬勿焚。”
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但起义军没有加强已夺取*的巩固。唐僖宗纠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藩镇势力反扑,李克用进军渭桥,与黄巢大战,黄巢战败焚宫室被迫撤出长安,公元884年,黄巢在泰山附*兵败自杀。
菊花的古诗句
菊花的'命名不仅品种繁多,而名字构思严谨,耐人寻味,富有诗意,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一、 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 —— 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二、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 徐灿《菩萨蛮•秋闺》
三、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 杜甫《九日寄岑参》
四、 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五、 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 —— 汪遵《彭泽》
六、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 刘禹锡《始闻秋风》
七、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八、 槛菊愁烟兰泣露。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九、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刘克庄《菊》)
十、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 欧阳修《秋怀》
十一、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 —— 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十二、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 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十三、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唐 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十四、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于谦《过菊江亭》
十五、 绮*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十六、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 李世民《度秋》
十七、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十八、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唐•杜甫《宿赞公房》
十九、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 曹雪芹《咏菊》
二十、 黄菊散芳丛,清泉凝白雪。 —— 德隐《新秋晚眺》
二十一、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文森《九日》
二十二、 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 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二十三、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二十四、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二十五、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 唐寅《菊花》
菊花是一种秋天开放的花,人们非常喜欢它,不只是因为它形状多种多样,色泽非常艳丽,而且是由于它在百花凋零的寒霜之中开放,不媚俗,不同世俗同流合污。
菊花是四君子之一,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很推崇,他们种菊花,佩戴菊花,用诗歌吟咏菊花。菊花的意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很多,具体要看场合和语境。
第一,菊花象征着素质高雅,品德优良。我们读《诗经》,读《楚辞》,就知道古人以香花美人比喻君子。诗人写花不是纯粹的咏物,往往诗歌里面都是有所寄托的。
例如屈原的《离骚》里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晚饮用木兰花上的露水和菊花的花瓣,并不是说诗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指诗人忧国忧民,以及人格品行的高洁。
你想这木兰花上的露水,那是天上降下来的,没有落地沾染上一点灰尘,它比山泉水还要纯净。菊花本来就清凉去热,又加上秋后寒霜浸染,那更是玉质琼香。可见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人格的高洁。
第二,象征着隐逸超脱,淡泊名利。因为菊花不爱热闹,它不与百花在春天争艳,而是退却到秋天,在落木萧萧的气候中开放,馨香馥郁,不希求人知道,经受得住孤独与寂寞的考验。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隐者,他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彭泽县令不做了,回到他的老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亲自参加体力劳动。
陶渊明回归到山水田园,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他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充分表现了这么一种脱离樊笼后悠然自得的状态。
古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像伯夷叔齐,像东方朔等,都是隐逸的典范。他们达则兼济天下,时运不济则归隐山林,独善其身。当然也有像卢藏用这样走终南捷径的人。
第三,象征着锐意进取,坚贞不屈。因为菊花虽然是开在万木萧疏的寒秋,但是它并没有畏惧,它迎难而上,精神抖擞,凌霜开放,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我们在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歌里读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百花凋零的时候,菊花却威武地走来了。
苏东坡也在《冬景》诗中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那些人们歌颂的荷花,到了冬天连遮风挡雨的叶子都枯萎了,而菊花还向着风霜伸出坚强的枝条。
第四,象征着一种坚守不弃,知恩图报。大凡花朵过了鼎盛时期就会衰败坠落于地,就是鸟儿长大了也要离开原来的巢穴。而菊花就不是这样,它枯萎了也要紧紧地抱住枝条,不肯松手。
这就是一种坚守,是对故土故枝的感恩。朱淑真的《菊花》诗里就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求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那些枫叶,经霜变红以后,就离开树枝,在空中飘舞,展示那一瞬间的辉煌。
郑板桥也写过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的这种坚守和菊花一样,都是一种正义和仁爱的体现。
第五,还象征着一种憔悴忧虑,悲伤愁苦。因为菊花的形态,特别是它的花瓣一丝丝瘦长,在枯萎时更是软绵绵的,这就像人们在思虑憔悴时那种有气无力的情形。
*惯用菊花来比喻人的精神状态的要算李清照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新婚后思念丈夫赵明诚,借酒消愁,说自己憔悴消瘦得像菊花一样。
其实,在特定的语境里,菊花还有很多象征意义的。如表示长久、长寿和永恒等,人们常常将松菊鹤相提并论。白菊还有一种追悼纪念的意思。
古时候人们佩戴菊花,还象征着浪漫无邪,豪放不羁。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的诗中就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陶渊明簪菊更是*以为常,他”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他把滤酒的葛巾层绕在头上,再插满菊花,故意惹得旁人大笑。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诗意: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m.ju.51tietu.net)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菊花的古诗
1、《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晚香轩》
明高启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辅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醉少,寒香落寞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3、《感遇四首之二》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4、《赵昌寒菊》
宋苏轼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
始起花。
5、《赋得残菊》
唐太宗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1、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作者:白居易
2、丛幽一笑东篱晓,霜华又随香冷。晕色黄娇,低枝翠婉,来趁登高佳景。谁偏管领。是彭泽归来,未荒三径。最惬清觞,道家标致自风韵。——《齐天乐(菊)》作者:高观国
3、簇簇竟相鲜,一枝开几番。味甘资麹糵,香好胜兰荪。古道风摇远,荒篱露压繁。盈筐时采得,服饵*知门。——《采菊》作者:李建勋
4、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忆白菊》作者:陆龟蒙
5、怎奈花残又莺老。槛里青梅数枝小。新荷长池沼。当晴昼、燕子声闹。亭栏花绽颜色好。风雨催催、等闲开了。酒醒暗思量,无个事、甚刚烦恼。——《菊花新》作者:杜安世
6、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靃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菊》作者:李峤
7、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叹庭前甘菊花》作者:杜甫
8、小院菊残烟雨细。天气_凉,恼得人憔悴。被暖橙香羞早起。玉钗一任慵云坠。——《蝶恋花》作者:程垓
9、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庭前菊》作者:韦庄
10、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将赴湖州留题亭菊》作者:杜牧
11、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已疑素手能妆出,又似金钱未染来。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香苔。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咏白菊》作者:罗隐
12、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咏菊》作者:陈叔达
13、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仙人酿酒熟,醉里飞空山。——《黄菊湾》作者:顾况
14、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伫立摘满手,行行把归家。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晚菊》作者:韩愈
15、三径芳根自不群。每于霜后播清芬。枝头蛱蝶如羞见,篱外征鸿不可闻。——《鹧鸪天(咏菊)》作者:陈德武
16、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作者:黄巢
17、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华下对菊》作者:司空图
18、浅色千重柔叶,深心一点娇黄。只消可意更须香。好个风流模样。——《西江月(咏丁香菊)》作者:陈师道
19、袅风惊未定,溪影晚来寒。不得重阳节,虚将满把看。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牧竖樵童看,应教爱尔难。——《村路菊花》作者:崔橹
20、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入少年场。——《重阳*上赋白菊》作者:白居易
黄巢的古诗菊花的诗意
古诗黄巢的菊花的诗意
菊花黄巢古诗的大意
菊花的古诗黄巢写的
黄巢的菊花的古诗
菊花黄巢的古诗大意
黄巢的菊花古诗配画
黄巢古诗菊花的诗句
描写菊花的古诗黄巢
菊花注音版的古诗黄巢
菊花的诗句古诗大全黄巢
菊花古诗唐黄巢带拼音的
描写菊花的绝美古诗黄巢
菊花唐黄巢这首古诗的注音
黄巢的古诗意思
菊花古诗作者黄巢的全部拼音
题菊黄巢的古诗全
黄巢的咏菊古诗原文
黄巢写的古诗
黄巢的诗句
乾隆的黄巢古诗
题菊花的古诗诗意
黄巢诗句
描写黄巢的古诗
菊花的古诗意蕴
黄巢名言
菊花这首古诗的诗意
菊花吟的古诗意思
黄巢诗句三首
关于黄巢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