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上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上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上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上衢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赏析:《三衢道中》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赏析:《三衢道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出自宋代诗人曾畿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词句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白话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赏析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作品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三衢道中曾几古诗
三衢道中曾几,这首诗是作者游历浙江三衢山时所作,是一首纪行诗,诗的风格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衢道中曾几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字词解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xing):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作品翻译: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难得遇到了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作品赏析:
本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的意趣。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附上原诗:
三衢道中
曾几 〔宋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 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然后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诗中蕴含的诗意。
首先,在语言上,全诗用词简练,事件发展节奏明快,展现出了诗人出游时的愉快心情。
诗中首句交代了出游的时间是“梅子黄时”的梅雨季节,恰逢“日日晴”的天气,正好适合出游。于是有了后面的泛舟小溪,而游玩了小溪之后还不尽心,因而继续改走山路游玩。不知游玩了多久,终于尽心而归,归来时看到路上的绿荫依然浓密,还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黄鹂鸣叫声。短短四行诗,将出游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用词简练明快,正是诗人心情愉快的体现。
其次,表现手法上,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一次*常的出游描绘得起伏而有新意,体现出了的生活情趣。诗中句首交代的梅雨季节本该多雨,然而却“日日晴”形成对比;归来时路上绿荫的幽静与黄鹂的鸣叫声形成对比。这两处对比将*常的出游描绘得错落有致,使出游过程呈现出起伏,体现出了别样的生活趣味。
最后,在主题上,全诗虽都在写景,但无不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热情山水,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纵观全诗无一不在写景,从“日日晴”的天气,到游玩“小溪”、改路“山行”、归来时的“绿荫”、“黄鹂”的鸣叫声等,这些景物都被诗人写得清新脱俗,富有情调。这都是诗人生活情趣的体现,表现出了诗人寄情于山水,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诗意。其作者曾几诗作良多,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有兴趣的人可以对之多加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3、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苏秀道中》
5、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6、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8、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9、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吴澄《渡江云·揭浩斋送春和韵》
10、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11、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二首》
1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3、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14、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15、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16、怅恨不逢如意酒。寻思难值有情人。——晏几道《浣溪沙·闲弄筝弦懒系裙》
17、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李白《古意》
18、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9、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王维《酌酒与裴迪》
20、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21、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22、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2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2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
25、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26、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2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8、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29、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调·其一》
30、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陆凯《赠范晔诗》
31、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32、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33、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秋声赋》
34、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35、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3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
37、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38、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9、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4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41、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42、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严仁《玉楼春·春思》
43、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苏轼《无题》
44、花满河阳,为君羞褪晨妆茜。——吴文英《烛影摇红·赋德清县圃古红梅》
45、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46、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47、当年紫禁烟花,相逢恨不知音早。——王恽《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48、安的五彩虹,驾天作长桥。——李白《焦山望寥山》
49、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
50、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51、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使至塞上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使至塞上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使: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10、长河: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关于向上向善的古诗
1、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作品出自:陆游《金错刀行》
2、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3、愁损辞乡去国人。——作品出自: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4、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作品出自: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5、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作品出自:李商隐《陈后宫》
6、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作品出自:赵鼎《寒食》
7、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8、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作品出自:罗隐《西施》
9、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作品出自:司空曙《贼*后送人北归》
10、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11、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作品出自:杜甫《岁晏行》
12、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作品出自:刘禹锡《蜀先主庙》
13、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作品出自:王禹偁《清明》
14、**亦有限,列国自有疆。——作品出自: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15、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作品出自: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6、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作品出自:温庭筠《过五丈原》
17、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作品出自:李纲《念奴娇·宪宗*淮西》
18、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作品出自:李益《隋宫燕》
19、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作品出自:唐寅《把酒对月歌》
20、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作品出自:李白《渡荆门送别》
21、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作品出自: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22、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作品出自:谢逸《送董元达》
23、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作品出自:欧阳修《画地学书》
2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品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5、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作品出自: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26、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作品出自:张华《游侠篇》
27、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作品出自: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28、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品出自:苏轼《念奴娇·中秋》
29、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作品出自: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0、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作品出自: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31、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3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品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3、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作品出自: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34、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作品出自: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3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作品出自: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6、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作品出自:张籍《蓟北旅思》
37、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作品出自:李颀《送陈章甫》
38、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作品出自: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39、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作品出自: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40、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作品出自:汪遵《息国》
41、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作品出自:李白《千里思》
42、*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作品出自: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3、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作品出自: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4、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作品出自:陆游《读书》
45、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作品出自: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46、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作品出自: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7、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作品出自:杜甫《小至》
48、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作品出自:于鹄《题邻居》
49、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作品出自: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50、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作品出自: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君:你。
4、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5、风波:风浪。
6、爱:喜欢。
7、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8、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译文: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夜小小渔船,
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的军队要启航了。这一走,他们的身躯将要永远留在异国战场了。
身戴铠甲,手拿长枪,顶着无情的太阳,走过了一座座
无名小城小镇,也翻越一座座荒岭,依旧是那整齐的步伐,行进着。不准叫苦,也不准叫累,那将是每一位将士的基本准则。
走着走着,便到了一场沙漠当中。一望天际的沙漠啊,是怎样的无情而丰富。多少行军队曾在这儿走过,最终也只是沙漠里的一粒沙子而已。
是夜,孤独又寂寞,战士们在受降城边安下了营,望着那阖亮的明月,也只能望也不望,不让自己想起远方的.家与故乡。忽然间,也不知哪里传来阵阵芦笛,那声音啊,既悲伤又悠扬,看营的战士血红的眼眶,思念却从不流泪。
笛声还不断,这是一个怎样使战士集体失眠的笛声啊。多么的冷清又悲伤。
笛声充满着整个沙漠,好像不止有战士们,还有他们的亲人,故乡……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10.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关于上衢的古诗
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
爱上古诗的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的古诗和江上渔者
主题从树上的三衢道中古诗
关于三衢的古诗
古诗三衢道中衢的拼音
九达天衢的古诗
含衢州的古诗
浙江衢江的古诗
古诗的三衢道中
形容衢州四省通衢的古诗
山衢道中的古诗
三衢道中古诗中衢的读音
九衢道中的古诗
赞美衢江的古诗
三衢中道的古诗
带有衢的古诗名
描写衢州的古诗
古诗三道衢中是谁写的
三衢道里的古诗
三衢道中是谁的古诗
古诗三衢道中的画
衢州古诗的寓意
表示衢州的古诗
放三衢道中的古诗
三衢道中写的古诗
三衢山的古诗书法
三衢道中的古诗歌
三衢道中的古诗句
可挂在家里的古诗书法
有关思乡的古诗文档
中国历史上大气磅礴的古诗
博士生的语文古诗视频
杜牧写的清明古诗配画图片
女生单相思伤感的古诗
关于菊花的古诗名言
关于梅花的古诗全首5字
现代人自己编的古诗
关于祖国风光的古诗50首
表示没有才能的古诗词
古诗词景物描写的重要性
老外对古诗词的看法
卖古诗词书的文案
有关勤学的古诗名言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十二行每行八字的古诗词
鸟鸣涧的古诗简笔画
古诗游园不值的故事
古诗风的幼儿园教案
描写京杭大运河的古诗词
自己编的江城子古诗
老师都无语的古诗
哪一首古诗是描写内蒙古的
台湾老师关于古诗词的讲座
有稻花香三个字的古诗
把古诗唱成歌的歌曲的人是谁
含有古诗开头的好段落
描写与梅花有关的古诗
能提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笑话
古诗的体裁分哪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