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起兴的修辞手法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起兴的修辞手法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起兴的修辞手法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起兴的修辞手法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比兴修辞手法
比兴分类 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兴修辞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比兴手法起源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不仅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且又进一步发展了它的是“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的《离骚》。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往往是触景生情之下真实的描写,比兴材料仅仅是人类熟悉的自然物或者日用品,而屈原的《离骚》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蕙纕”、“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样把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全诗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同时又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和联想,《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等,使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楚辞》的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比兴修辞手法介绍
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比兴修辞手法作用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总之,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之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比兴含义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修辞手法是什么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兴修辞手法是什么,希望能帮到大家。
比兴修辞手法是什么
比兴是*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比兴的起源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不仅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且又进一步发展了它的是“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的《离骚》。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往往是触景生情之下真实的描写,比兴材料仅仅是人类熟悉的自然物或者日用品,而屈原的《离骚》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蕙纕”、“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样把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全诗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同时又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和联想,《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等,使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楚辞》的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比兴作品
在写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总之,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例句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用了五种自然现象,表现自己深挚的爱。
《江南》运用比兴、双关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男女私情。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鱼”字在古代是男女相爱常用的以称对方的象征庾语。“鱼戏莲叶间”一句以鱼之嬉游暗喻男女在莲丛深处调情示爱的欢乐情景。
《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的是比兴。
《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采用了“比”的手法。
以《诗经、秦风、蒹葭》为例
比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兴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鲍照的《拟行路难》
泻水置*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比兴含义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分类
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比兴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比兴的修辞手法,快一起来看看吧!
比兴的修辞手法
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合称。“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打比方。“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
一、比兴的分类
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叠用、兴寄(整体比兴)三种形式。
(1)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1)是“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它事物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又构成比喻。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是为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法;而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比喻修辞。
(2)是比与兴重叠在一起。表面写“羁鸟恋旧林”和“池鱼思故渊”,目的为引出深层意思“自己身处污浊官场而渴望归隐田园”,这是起兴手法;而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有类似点,相似点是受束缚渴望回到原来生活环境中去,因此,又构成了类似于借喻的比喻。通过比兴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字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甚至可以一一对应。
如(3)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全诗赞美兰若风姿卓然,香色超群,感叹其风霜相逼芳华易逝。诗人巧妙地用比兴双关手法,构成了字面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整的意义层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品格之高洁,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流逝壮志未酬,理想破灭的感慨。
二、比兴的作用
比兴手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大大加强了古诗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其意蕴,为古诗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兴寄的言外之意才是表达的真正目的,因此诗人都把不便明说的意思通过比兴手法委婉含蓄表达出来。怀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常以比兴出之。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诗的意思是:“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身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巩固训练】
简要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
(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七)
【分析】
(1)比与兴叠用。表层意思是桑叶肥泽,深层意思是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以桑树未凋落时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2)“比+兴”式。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那贪吃的斑鸠啊,不要无节制地啄食桑葚)来引出下文的'“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上的女孩子呀,不要沉醉于男子编织的情网),前两句是要引出两句,这是兴;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这是比喻。
(3)整体兴寄。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了严冬却能青葱翠绿,这并非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而是橘树本身具有耐寒的禀性。丹橘佳美,可以用来招待嘉宾,无奈有着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这样一个命运只在机遇、事理难以穷究的纷乱尘世里,世人只知道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调的树荫吗?诗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贬逐的悲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自己。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8.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9.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10.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11.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1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移就修辞手法
“移就”,指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移就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第3期第9页上有这样两段话:
“听了你的供述,我心里像吃了蜜似的!看来人还是喜欢听好话。”(众大笑)
这是“移就”的运用,把一般人的心理状态移就到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身上而产生的谐谑。
作者说“这是‘移就’的运用”,我认为不对。这应该是“移觉(通感)”的运用,即把听觉转移到了味觉上,而“移就”只限于修饰语(定语)的移用。“心里像吃了蜜似的”中并没有把“蜜”当修饰语用,因此不存在“移就”修辞手法。我的看法对否?请指教。
修饰手法中的“移就”和“移觉”只有一字之差,有些人常会混淆。
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滌华、胡裕树等先生主编),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这种修辞手法叫“移就”。这种修辞手法是把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而产生的。陈望道先生在书中画了一个示意图:(以下是图形)
由此看来,所谓“移就”,就是把原适用于甲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性定语)移用作乙事物的修饰语。这实际上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灵活的超常搭配运用。如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语(定语)都属于“移就”手法:
欢乐的春节、愉快的双休日、甜蜜的事业、火红的青春、幸福的晚年、沸腾的生活、愤怒的枪口、仇恨的子弹。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句:“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浓黑”即“极黑暗”,本是形容当时“非人间”的社会的,现移来形容“悲凉”(心情),就把“浓黑”的非人间与作者“悲凉”的心情联系在一起了,渲染了阴沉的气氛,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哀痛。根据“移就”的定义,显然这是运用了“移就”手法。
“移觉”即转移了人的感觉;也就是沟通了人的感觉,所以也叫“通感”。这种手法的特点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觉相通,相互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和深化诗文意境的效果。
移觉常常是通过比喻完成的,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个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通过明喻把嗅觉转移为听觉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有一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这是通过明喻把视觉转移为听觉的。“听了你的描述,我心里像吃了蜜似的”,是通过明喻把听觉转移为味觉的,可见这是典型的“移觉”手法。
什么是移就:
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
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
鲁迅《*》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
“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楼上说的不够仔细,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修辞手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顶针、联珠)。
下面我为楼主解释一下各类修辞手法的概念。
比喻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的意思。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联想
也同想象.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并提
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错综
大意有二:1.纵横交叉;错综复杂 2. 交错配合;综合也可指一种使文句错落有致的修辞手法。
移用
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 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
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
示现
示现指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
复迭
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
跳脱
语言因为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转,事情的突发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叫跳脱。
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比喻:
(1)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
(2)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
(3)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4)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5)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6)村子里一棵棵黑油油的广柑树,就像一把把巨大的伞,挺立在那里,满树都闪着细碎的银光。
(7)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8)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9)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漂浮在空中。
(10)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
(11)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12)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13)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14)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18)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
(19)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20)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生机;
(21)春天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活力;
(22)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23)母亲像明亮的太阳,让我心中温暖 。
(24)母亲像温和的阳光,让我满怀期望 。
(25)母亲像参天的大树,让我感觉凉爽 。
(26)母亲像鼓起航帆,让我顺利的到达彼岸。
(27)母亲像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
(28)母亲是大地,我就是小草。
(29)母亲是绿叶,我就是鲜花。
(30)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
(31)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
(32)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
(33)母亲是使人复苏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风帆。
(34)母亲是天边的启明星,总是早早地起来忙碌。
(35)母亲是我的闹钟,天天准时把我唤醒。
(36)母亲是避风的港湾,让归航的我不再漂泊。
(37)母亲是陈年的老酒,让我深刻感受到浓烈的甘醇。
(38)母亲是威严的老师,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
(39)母亲是默默的老黄牛,忍辱负重,从不叫苦。
(40)母亲是和*的信使,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和睦。
(41)母亲是不熄的篝火,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家。
(42)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导着我们。
(43)月季开花的时候很美很茂盛:有的是花骨朵,正含苞欲放,像那娇羞的新娘
(44)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45)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46)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47)天上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的宝石。
(48)天冷极了,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似的。
(49)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50)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
拟人:
匆匆的修辞手法
修辞是什么呢?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门语言科学。小学阶段对修辞的要求是: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而在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中选入《匆匆》一文,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比如文章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儿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排比句描写出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反问句与前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可以。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淡淡的忧愁。
再如这句也写得很美:“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里运用了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读到这里会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还有这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这句话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赋予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
最后,文章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来结束全文,这个反问句既照应开头,又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构思精巧,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联结全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次问句,其中包括疑问、设问、反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
以上这些句子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起了个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明了主题,一次一次地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俗套的艺术构思,确是有作者独特的风格。
《匆匆》这篇文章正是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如此优美,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重新对生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追索着生命的价值,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认真分析《匆匆》的修辞手法,对以后的阅读和作文都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修辞手法】
【备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应考点】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链接考题】
1、*像太阳。(什么修辞手法)
2、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一群小女孩在跳芭蕾舞。(什么修辞手法)
3、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什么修辞手法)
4、是谁准确、及时地按住了大海的脉搏,使它紧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一齐跳?是他们,战斗在海洋台站的海洋工作者。(什么修辞手法)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什么修辞手法)
6、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专项突破】
一、将句子补充完整。
1、春雨像()一样细。(比喻句)
2、月亮()躲进云朵里。(拟人)
3、蓝天、白云构成()(比喻句)
4、高梁()脸、稻子()腰。(拟人句)
二、判断,是夸张句的在括号里划“√”,不是的在括号里划“×”。
1、桂花开了,十里飘香。()
2、春雨贵如油。()
3、公共汽车里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4、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5、冬风生气地吹掉了老鸦的住宅。()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例2、鸬鹚像等待命令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
例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四、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在括号里注明类型;没有运用则在括号里划“×”。
1、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2、人群在欢跃,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
3、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
4、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6、他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7、清清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修辞手法的句子(精选100句)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修辞手法的句子(精选100句),希望大家喜欢。
1、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2、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3、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5、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6、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7、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空中飞飞扬扬地飘着,好像是在向秋天告别。
8、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9、*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10、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2、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3、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4、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5、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6、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7、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8、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9、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10、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11、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12、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3、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14、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15、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1、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2、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3、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4、*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5、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6、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惩恶锄奸是侠士的幸福,品学兼优是学生的幸福,扶危济困是善人的幸福,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7、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8、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9、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10、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长江东流奔腾不息,那是在启示我们为理想奋斗。
1、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2、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如火箭有样飞翔。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一个装着一对鲸鱼的米格飞机在被乌云盖的就能看见芝麻粒那么大小蓝色的蓝天上如同蜗牛般的火速飞翔着。
5、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6、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7、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8、太阳象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
9、他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10、球球跌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11、隆隆之声传来,抬头看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头上。前身昂扬,两翼舒展,恰似一头上古鹰鹫盘旋于黛蓝长空之上。
12、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13、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14、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而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几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8种修辞手法详析
1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 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
2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起兴的修辞手法古诗
运用起兴修辞的古诗
古诗的修辞手法兴
古诗比兴的修辞手法
含修辞手法的古诗
诗句的修辞手法
古诗的修辞手法题
用修辞手法编的古诗
写修辞手法的古诗
修辞手法句子
句子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句子
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蜂的古诗修辞手法
作用修辞手法的古诗
秋词古诗的修辞手法
诗词的修辞手法
引用修辞手法的古诗
运用古诗的修辞手法
用仿拟修辞手法的古诗
示儿古诗的修辞手法
关于用修辞手法的古诗
用修辞手法写句子
句子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摘抄
句子都修辞手法
古诗的比喻修辞手法
古诗文的修辞手法
古诗的拟人修辞手法
樱桃的古诗拼读
好久不见的古诗风
有关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的古诗
找与苏州有关的古诗
用于心灰意冷的古诗词
早春的诗意古诗
游子吟这首古诗的手势
有志气的古诗名言
古诗词中的伤感情诗
自作自受的古诗
字数少有内涵的古诗
赞美二十岁女子的古诗
相思的说说唯美古诗
汪奕辰的古诗
相思王维的古诗手指谣
带谐音最好的古诗
饮茶的古诗大全
形容进步的古诗词语
写落叶的古诗大全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的古诗
明清的古诗七言
包含想象的古诗
法律有关的古诗
古诗词男孩名字大全带水的
日本古诗的音乐
3个关于文字的古诗
形容人过五十不服老的古诗词
课外古诗的反思
古诗中含有欢字的词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的ppt
形容相貌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