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关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40) 说说(207) 名言(17) 诗词(12k+) 祝福(137) 心语(9)

  •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 语文,古诗文
  •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表示数量词

      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例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

      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例如: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

      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

      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例如: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

      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例如: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③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三五”即农历十五,“四五”即农历二十。

      6.表示一个分数

      有时两数或连用,或用“之、无”等将两数隔开,表示几分之几,前一个数代表分母,后一个数代表分子。例如:

      ①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十无一”即十分之一,“十无二三”即十分之二三。

      ②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篇》)“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二。

      ③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十六七”就是十分之六七。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十一”即十分之一。

      7.“一”的特殊用法

      “一”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跃且具有多种意义,用法灵活,常用义项有“相同”“一样”“统一”“满”“全”“都”“整体”“一体”“专一”“竟、乃”等。例如: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是一体、整体之义。

      ②而或长烟一空。(范仲淹《岳阳楼记》)“一”义为全。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一”指专一。

      ④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一”即统一。

      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即满、全。

      ⑥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一”即竟、乃。

      8.表示长度、重量

      古代有些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常与量词融为一体,相当一个数量词。常见的有:咫(八寸)、仞(八尺或七尺)、寻(八尺)、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跬(半步,跨出一只脚)、常(两寻,十六尺)、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一亭(十里)、舍(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六斛四斗)。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跬”即半步。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忽微”在此形容极微小的事。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锱铢”在此形容极其细小。

      9.拓展: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阅读全文]...

2022-03-25 11:31:03
  •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 古诗文
  •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3-18 17:54:17
  •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

  • 解释,古诗文
  •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推荐;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陟:提升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移、徙: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第五类:其它。

      1、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的意思。例如

      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

      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致仕、休致: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阅读全文]...

2022-05-03 17:13:16
  •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

  • 时间,古诗文
  •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岁 一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是年 这一年。“是年,谢庄办团。”(《冯婉贞》)

      经年 一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期年 满一年。“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迩年 *年。“迩年狱讼,情稍重。”(《狱中杂记》)

      不终岁 不到一年。“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

      不数岁 不到几年。“不数岁,田百顷。”(《促织》)

      初阳岁 农历冬至以后立春以前。“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明年 第二年。“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积年 好几年。“所居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累年 年年。“累年如此,已用九女。”(《李寄》)

      暮年 晚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岁暮 一年将尽的时候。“岁暮锄犁傍空屋。”(《野老歌》)

      期月 一整月。“期月而诣莫生。”(《柳敬亭传》)(“期”读jī)

      居数月 过了几个月。“居数月,漠然无所事。”(《狱中杂记》)

      间月 隔月。“骨微伤,病间月。”(《狱中杂记》)

      旬日 十天左右。“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阎典史传》)

      旬余 十多天。“旬余,杖至百。”(《促织》)

    [阅读全文]...

2022-07-08 08:08:05
  •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

  •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及用法

      (1)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2)的。例:

      ①*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4)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6)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阅读全文]...

2022-03-28 16:08:40
  • 然后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 然后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要一起来学*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然后在文言文中的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层含义:

      1、“然”,表示前面一事已告一段落。“后”,下面的一句文言文表示前事的发展状况。“然后”可译为从那以后或从此以后。“然后”连译表示事情的转折。“然后”直译为然后。

      2、“然”通‘燃’,因此“然后”文言文中有可译为‘燃烧以后’的,但很少见。

      “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中“……地”。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

      四、“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的“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如:(触龙曰)“……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触龙说赵太后》)成然之。(《促织》)

      “虽”字主要的用法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二、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阅读全文]...

2022-07-22 06:34:59
  •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 语文,中考,文学
  •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的内容。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9.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阅读全文]...

2022-05-07 10:44:40
  • 花木兰的文言文诗词译文

  • 古诗文
  • 花木兰的文言文诗词译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花木兰的文言文诗词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文言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

      5、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辞:离开,辞行。

      14、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旦:早晨。

      16、但闻:只听见

      17、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不用:不愿意做。

      29、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郭:外城。

      32、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33、姊(zǐ):姐姐。

    [阅读全文]...

2022-06-02 15:23:35
  •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

  • 古诗文
  •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

      在学*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个音节(字)一个词,即单音节词居多,偶然有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与现代汉语一个词字面相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所谓的古今异义词,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词,如“妻子”“指示”,古代指“妻”和“子”,“指”和“示”两层意思。对于古今异义词,师生们注意得较多,而古汉语中真正的双音节词大都被忽略了,这影响了学生的古汉语学*。

      古汉语双音节词少,可要知道一些。如“无(亡)何”一词,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双音节词,硬把它分开来,变成“无”和“何”,解释成“没有什么”,这就错了,实际上,该词的意思是“不久”。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古汉语双音节词的学*。古汉语双音节词大致有以下几类:

      专有名语大都是双音节词。古代地名、人名、官名、年号等是专有名词,这些词大都是双音节词。如“德佑”“丞相”“枢密”“缙绅”“大夫”“学士”等等。对于这类词翻译没有什么障碍,只要抄下来即可。

      谦、敬词有些是双音节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里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请以烦执事”,“执事”不能解释为“执行事务的人”,而是对对方的敬称,“您”的意思。

      连绵词都是双音节词。连绵词由双声、叠韵词组成,双声(声母相同)词如,“抗辞慷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慷慨”,“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参差”;叠韵(韵母相同)词如,“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中的“须臾”,"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中的“窈窕”。双音、叠韵词古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一些典故用的`是双音节词。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贪泉”“涸辙”;“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中的“陨首”“结草”。

      现在,我们就依据苏教版课本,将古汉语双音节词例举如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一会儿。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黄泉:地下的水;另外指迷信说的阴间。

      (3)歌窈窕之章。窈窕:女子身材优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缓慢移动。

      (5)抗辞慷慨。慷慨:意气激昂。

      (6)相与枕藉科舟中。相与:相互。

      夫人之相与,信仰一世。相与:相处,相交。

      (7)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逦迤:连续不断。

      (8)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参差:长短不齐。

      (9)赢得仓皇北顾。仓皇:匆忙而慌张。

      (10)中兴机会,庶几在此。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庶几:差不多;另外,还表示期望,希望,如“庶几戮力上国”(希望合国报国)。

      (11)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展转:从一处到另一处,转移不定;另同今义,“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如“忧心展转”。

      (12)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邂逅:不期而遇;

      (1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14)乘骐骥以驰骋兮。驰骋:奔跑;

      (15)竖子不足与谋。竖子:骂人话,小子。

      (16)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岂不是

      (17)真州逐之城门,几彷徨死。彷徨:走投无路;另同今义。

      (18)无何,国变。无何:不久。

      (19)因为长句。长句:七言词;

      (20)五陵年少争缠头。缠头:古代风俗,歌伎演奏完毕,赠以绫帛之物,相当于现在的小费。

      (21)等终军之弱冠。弱冠:男子二十,已**。

      (22)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

      (23)渔父莞尔而笑。莞尔:微笑的样子。

      (24)若辈得无苦贫乎。得无: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又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意思同上。

      (25)召有司案图。有司:主管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2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有司:主管部门。

    [阅读全文]...

2022-06-16 00:00:22
  • 文言文古诗《望岳》文学赏析

  • 文学
  • 文言文古诗《望岳》文学赏析

      《望岳》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文言文古诗《望岳》文学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杜甫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杜甫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杜甫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杜甫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杜甫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杜甫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杜甫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 、四句是*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阅读全文]...

2021-12-17 23:19:08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句子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语录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说说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名言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诗词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祝福
文言文中有像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