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

关于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90) 说说(88) 名言(20) 诗词(6k+) 祝福(78) 心语(7)

  • 初中古诗文中互文举隅的诗句

  • 初中
  • 初中古诗文中互文举隅的诗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讲不通意思。例4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 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例5这两句互文,不能说成“在东西呼叫,在南北骚扰”。应作:在东西南北叫扰乱,在南北东西骚扰呼叫来理解。这里的“叫嚣”和“隳突”,“东西”和“南北”是互相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例6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浓缩形式。例7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四)、多句互文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下边就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古诗文中的互文修辞,举隅如下。

      七年级: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译: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译: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译: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译:雄兔雌兔脚扑朔眼迷离。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译:湖光山色使鸟儿欢娱,使人心除去杂念。

      6、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都经常相会。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民。

      8、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译:男女都应有职业,及时婚配,即都应成家立业。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译:由于战乱,感慨时政和离别亲人,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惊心。

      10、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在上边雕刻有唐代和现在名人的诗和赋。

      11、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12、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4、前者呼,后者应。(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前后的人彼此呼应。

      1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背东西的和赶路的都在路旁树下休息、唱歌。

      16、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译:奇异的山水,为天下独一无二。

      17、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

      九年级:

      18、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19、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

    [阅读全文]...

2022-02-14 06:25:46
  • 初中古诗文中互文举隅的诗句

  • 初中,文学
  • 初中古诗文中互文举隅的诗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古诗文中互文举隅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译: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译: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译: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译:雄兔雌兔脚扑朔眼迷离。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译:湖光山色使鸟儿欢娱,使人心除去杂念。

      6、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都经常相会。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民。

      8、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译:男女都应有职业,及时婚配,即都应成家立业。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译:由于战乱,感慨时政和离别亲人,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惊心。

      10、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在上边雕刻有唐代和现在名人的诗和赋。

      11、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12、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4、前者呼,后者应。(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前后的人彼此呼应。

      1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译:背东西的和赶路的都在路旁树下休息、唱歌。

      16、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译:奇异的山水,为天下独一无二。

      17、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

      九年级:

      18、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19、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

      2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译: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21、民殷国富。(陈寿《隆中对》)

      译:国家和人民都兴旺富裕。

      2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

      译:一直通达豫州南部和汉水南岸。

      2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舜从田野中,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发迹、被起用。

      2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齐王纳谏》)

      译:我的妻子、小妾和门客都认为我美,都或是偏爱我,或是畏惧我,或是有求于我。

    [阅读全文]...

2022-07-25 00:52:50
  • 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

  • 古诗文
  • 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通用7篇)

      《狼》选于《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狼得骨止,—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有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长一段路。屠夫很害怕,就把骨头丢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下来,可另一只狼仍旧跟

      随着他。屠夫又扔了一块骨头,后面的狼吃到骨头也停了下来,但先前吃骨头的狼又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紧跟着他。屠夫处境十分困窘,担心前后受到它们的夹击。他向周围一看,发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在场中堆积了柴草,用草垫子遮盖起来,形成小山似的。屠夫就跑过去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来。狼不敢上前,瞪眼对着屠夫。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面前。过了很久,那只蹲着的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自在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猛劈狼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了。屠夫正要赶路,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堆里打洞,想打通了从后面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背后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此时他才省晤到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他。

      狼也够狡猾了,然而不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狡诈手段究竟有多少呢?只不过供人们增添笑料罢了。

      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一 故事开端,写屠夫晚归途中遇狼。

      二 故事发展,写屠夫投骨喂狼,狼却得寸进尺,紧跟不止。

      小说写屠夫用智慧杀死两只狼的故事,表达了狼的狡黠,赞扬了人的聪明和勇敢。

      三 故事进一步发展,写屠夫自守防御,与狼对峙。

      四 故事高潮与结局,屠夫用智慧和勇敢,终于杀死两只恶狼。

      黠狼原文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亦黠而可笑也。

      注释

      方:正

      啮:咬

      臀:屁股

      欲:想要

      释:放开

      货敝身压 :货物摔破,车子压在自己身上。

      既:已

      龁:咬

      片肉:指车夫身上的一块肉

      去:离开

      脔:小块的肉

      黠(xiá):狡猾

      黠狼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车夫推着装着重物的车登坡,正在用尽力气的时候,一只狼来咬他的屁股。车夫想要撒手,货物就会摔掉,自己也会被压到,只好忍着疼痛继续推车。上了坡之后,狼已经咬了一小块肉离开了。趁车夫不能出力的时候,偷吃一块肉,这只狼也算是狡猾又可笑。

      寓意

      如此事情的前提是:一、欲图大利,二、其不能为力,三、有窃尝肉者。车夫有车货之利,在其不能为力之时,于车货与臀肉之间二者必择其一,不存在鱼与熊掌兼可得,被啮臀肉实属无奈之举;而“黠狼”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在其左右为难之时而图其谋、发其力,则利即唾手可得,自然狼是瞅准了车夫之“其不能为力之际”的,这也正是狼之所以为“黠狼”的高明之处。世间“狼啮其臀”之事比比皆是,大到伟人安邦定国,小至凡人蝇头之争,皆有之,为此者非君子,实乃小人所为也!

      牧童逮狼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原文翻译

      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词语解释

      去:相距

      少顷:一会儿

      故:特意

      彼:另一个

      致:让,令

      顾:张望

      趋:快速跑

      绝:没

      仓皇:惊慌的样子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阅读全文]...

2022-04-09 06:57:07
  •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

  •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阳光小乾乾

    [阅读全文]...

2022-06-17 08:29:06
  •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 古诗文
  •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7、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8、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9、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11、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12、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13、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14、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5、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16、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7、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8、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9、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20、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21、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22、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3、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24、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5、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26、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27、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28、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9、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0、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31、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2、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33、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34、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35、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36、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37、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8、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既绌,

      39、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40、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1、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42、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43、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4、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5、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46、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47、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8、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9、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阅读全文]...

2022-03-01 15:50:39
  •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意思

  •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意思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过文言文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意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为,成为,变成。例:

      (1)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做,干。例: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为,作为,当作。例: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然后以*为家, 函为宫。

      (3)霓为衣兮风为马。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4、是。例:

      (1)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3)此为何若人?

      (4)项燕为楚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以为,认为。例:

      (1)孰为汝多知乎!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3)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

      (1)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4)恐为操所先。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

      (1)夫子何命焉为?

      (2)何辞为?

      (3)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指心理活动。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本句意思: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

      9、有。例: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10、将来,将。例: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

      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

    [阅读全文]...

2022-06-28 00:07:53
  • 盘点文言文中的那些第一人称

  • 古诗文
  • 盘点文言文中的那些第一人称

      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为了帮助更多人学*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盘点文言文中的那些第一人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

      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2、吾:可译作我、我们

      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3、予:可译作我、我的

      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4、余:可译作我

      例:余闻之也久。(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

      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

      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臣:可译作我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3、仆:可译作我

      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

      4、鄙人:可译作我

      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5、不才:可译作我

      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宋臣《报刘一太书》)

      6、某:可译作我

      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

      例:小人实不才。(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寡人:诸侯王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桓侯曰:寡人无疾。(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

      9、:不穀: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可译作我

      例: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

      10、孤:古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11、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

      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句子中的丘是孔子的名,这是孔子自己的一种谦称。

      拓展

      (一)代词

      代词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

      (二)人称代词

      用来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叫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有指代说话人一方的(第一人称),有指代听话人一方的(第二人称),有指代第三者的(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

      “吾、我、余(予)”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吾、我”多用于对话,“余(予)”多见于自叙。“我、余(予)”可以作主语、宾语,“吾”一般不作宾语。如:

      ①吾知子之所以距(拒)我。(《墨子·公输》)

      ——我知道您抵挡我的办法。“吾”作主语,“我”作“距”的宾语,二者不能调换位置。“吾、我”用于对话。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一一天让我亡,我为什么还渡江逃走呢?前“我”是“亡”的宾语,后“我”作主语。这是项羽答乌江亭长的话。

      ③李氏子蟠……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师说》)

      ——李家孩子叫“蟠”的,跟我学*,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的道理。前“余”是介词“于”的`宾语,后“余”作主语。“余”用于自叙。

      在对话或书信里,为了表示尊敬对方,文言里自称常不用“吾、我、余(予)”,而使用谦称。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但它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谦称通常是借用一种表示卑下的称呼,如“臣、愚、仆、下走、孤、寡人、不谷”等。其中,“孤、寡人、不谷”是君王专用的谦称。例如:

    [阅读全文]...

2022-06-06 13:01:52
  • 文言文中有哪些词头和词尾

  • 古诗文
  • 文言文中有哪些词头和词尾

      和现代文中有词头、词尾一样,文言文中也有词头、词尾。这是学好文言文不能不知道的。文言文中的词头、词尾是不需要解释或翻译的,因为它们只是词缀(前缀或后缀)是词的构成部分,没有实际意义,只起语法作用。文言文中有哪些词头和词尾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中有哪些词头和词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般来说,文言文中需要掌握的词头有六个,分别是阿有其言于薄,需要掌握的词尾也有六个,分别是然尔乎焉如若。

      一、词头

      阿字作词头现代文里很多,文言文里也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母为尔求,其中的阿母即母亲。

      有字作词头一般放在专有名词(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地名、水名)前面,指称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地名、水名等。例如,《书经》中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一句中的有夏有殷即指夏代、殷代(商代)。此外,有字也放在一般词语前面作词头,如《诗经》中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一句中的有忡就等于忡忡,指心中不宁的样子。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例如:

      (1)既见君子,云何其忧?(已经见到了您,还有什么忧虑和忧愁呢?)

      《诗经·唐风·扬之水》

      (2)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凛冽,降雪盛大。)

      《诗经·邶风·北风》言字作词头一般放在动词前面或置于句首。例如:

      (1)驾言出游。(驾着车出去游玩。)

      《诗经·邶风·泉水》

      (2)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告诉保姆,让其转告说我回娘家了。)

      《诗经·周南·葛覃》

      于字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个姑娘嫁过门来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诗经·周南·桃夭》

      (2)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君王要发兵了,修理好我的利戈长矛,和你同仇敌忾。)

      《诗经·秦风·无衣》

      (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薄字作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1)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污与浣同,私即丝,全句意思是:洗好内衣与外衣。)

      《诗经·周南·葛覃》

      (2)薄伐猃狁,至于太原。(于是讨伐猃狁,一直到了太原。)

      《诗经·小雅·六月》

      二、词尾

      然一般作形容词词尾,课文中到处都是这种用法。例如:

      (1)填然鼓之。(咚咚咚地敲响了战鼓。)

      《孟子·梁惠王上》

      (2)举欣欣然有喜色。(很高兴地面带喜色。)

      《孟子·梁惠王上》

      (3)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愚公移山》如尔若焉乎作词尾也主要是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作谓语)。其中,焉乎作词尾的作用同前三个字相同,如尔若则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例如:

      (1)天下晏如也。(天下安定。)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子路率尔而对。(子路轻率地回答。)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诗经·卫风·氓》

      (4)我心忧伤,惄(nì忧思、伤痛)焉如捣。(我心忧伤,悲伤疼痛得如有东西在捣。)

      《诗经·小雅·小弁》

      (5)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尧以无为天道治天下,天道无以名,只有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

      《论语·泰伯》

      应当注意的是,文言文中有的形容词加然(尔如若乎焉),表示的是后面那个动作的状态。比如,喟然长叹中的喟然就是叹气的样子,莞尔而笑中的莞尔就是微笑的样子。这种情况下喟然莞尔就翻译不出来。

      文言文的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五四运动”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文言文分类

      实词

    [阅读全文]...

2022-03-14 02:45:32
  • 形容梦魇的文言文(含梦魇的诗)

  • 1.出门搔白首,若负*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2.梦微之

    3.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5.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6.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生之志。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才华盖世你却是容颜憔悴。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7.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已经模糊不辨。渐渐进入梦乡,梦中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在静谧的雨夜中,江中的行船传来悠扬的笛声,桥上驿亭边也传出阵阵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8.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9.唐代:白居易

    10.宋代:晏几道

    11.这一年,初遇满夏,浓绿弥漫天际,或是葱郁,最后不过一场梦魇。

    12.梦江南·兰烬落

    13.天上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游的故人为何久久不至。夜晚我总是频频梦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分别时你总是神色匆匆,还总说相见多不容易。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14.译文

    15.译文

    16.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身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琵琶轻弹委委诉说相思滋味。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17.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18.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19.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酒意消退但见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2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1.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22.表示噩梦的词语:梦什么?梦魇!

    23.译文

    24.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25.译文

    26.梦李白二首·其二

    27.唐代:皇甫松

    28.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9.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30.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31.宋代:苏轼

    32.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33.唐代:杜甫

    34.译文

    35.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36.谁能用“梦魇”一词造句诗?句子行么

    37.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阅读全文]...

2021-12-22 19:07:28
  • 咏春古诗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咏春的翻译)

  • 清 冷枚《春夜宴桃李园图》局部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春天,在李白的诗中,翻卷著澎湃的生命力:东风送暖,千花如锦。盛唐的天空下,诗人欣然举杯,歌咏自然的造化,抒发豪情壮志,也洒落几许高处不胜寒的孤寂。

    李白的咏春诗题材广泛,以浪漫的笔触和强烈的情感突破了前人的惜春和伤春内涵。在游春宴饮、闲适感怀、离别羁旅、怀古登览、闺妇春思等不同作品里,丰富的意象群与巧妙奇绝的遣词谋篇相结合,描绘多彩的季节、飘逸的人生。

    春之明艳

    诗仙笔下,春光赏心悦目,暖意融融。东风、明月、浮云、落花、碧树等自然意象起伏叠落,美景怡人。即使在伤春诗中,生动优美的文字也随处可见,用来反衬凄凉的心境。

    有诗为例:“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春滞沅湘有怀山中》)“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阳春歌》)“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鹦鹉洲》)等等。

    李白的咏春诗气势开阔,宏观和远景呈现居多。诗人以大气度的笔触铺陈时空背景——春风东来,白日绿草,孤云空山。如此,读者的吸引力不会聚焦在一朵花、一株草、或一座亭宇这类细微处,而是更关注在春日的事件和情感。这就好比一幅山水写意画,泼重墨而勾轮廓,传神意而不拘小节。

    《历代圣贤半身像‧李白》

    春之喜悦

    春天,陪伴李白漫游四方,见证了他的追寻、快意和失落,牵出喜悦与怅惘。无论是喜或是忧,李白的情感都比他人来得强烈和洒脱,文字运用也透出纯熟和奇丽。

    许多首咏春诗释放出高昂的调子,其中有再度逢春的欣喜,享受美景的惬意,还有及时行乐的潇洒。从时间的纵轴来看,闲适感贯穿始终,诗人中后期作品的格调从奔放趋向恬淡,出现了一些激愤和感伤的吁叹。

    作于天宝二载的《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和《宫中行乐词》是写春乐的佳作。前者写长安城的初春景色,“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的“绿”字用作动词,*添生机;后面一联“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展现了盛世春天的磅礴气势和国泰民安的气象。

    《宫中行乐词》其五描绘了一幅后宫花苑的绮丽春意图:“绣户香风暖,纱窗曙色新。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昭阳桃李月,罗绮自相亲。”几个形容词“香”、“暖”、“新”、“暗”生动而传神,诠释了春天的动态生机与梦幻般的华贵。

    (传)明 仇英《乞巧图》局部

    明 仇英《汉*晓》局部

    再看《待酒不至》:“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暖风陶然,作者“衔杯”自得,与春风相伴“相宜”,好不自在。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散发清幽恬淡,似有仙气飘出。

    “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

    《对酒》明快洒脱,既写美景,也有“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的慨叹。然而,这份叹息似悲不悲,化在春风桃李中,反而传达出彻悟人生的洒脱,那一份清新爽俊,唯有诗仙才能挥就。

    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

    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

    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

    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

    自古帝王宅,城阙闭黄埃。

    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

    《拟古十二首》其五:“春风笑于人,何乃愁自居。”春风在对着人欢笑,为何要独自发愁呢?后面“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余”则体现出李白的豪气与不羁。

    [日]狩野正信(1653–1718)绘《李白观瀑图》轴,绢本水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饯校书叔云》写道:“不知忽已老,喜见春风还。”作者虽然青春不再,但并不惧怕季节的回环反复,而是满怀期待地迎接又一个春天:“看花饮美酒,听鸟临晴山”。

    日本 相阿弥(1485–1525)绘《李白庐山观瀑图》轴,纸本水墨,美国旧金山艺术博物馆藏

    春之怅惘

    “东风吹愁来”。伤春自是由惜春起,无力挽住时光是历代文人同有的无奈。当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李白赏之喜之,但与此同时,心中的惆怅也被撩动。他慨叹道:“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对酒》),“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携妓梁王栖霞山孟氏园中》),“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前有樽酒行》)。

    李白自比大鹏,胸怀奇才壮志,却宏图难展,壮志难酬。李白在咏春时中,常用“孤”、“独”二字,如:孤月、孤帆、孤云、孤影、独愁、独酌等,这反映出他的孤高以及随之而来的寂寞。不过,纵使是愁,也含着及时行乐的豁达强音。

    《月下独酌》其一流传最广,这首诗将李白的孤独刻画得细致而浪漫。在一个春天的静夜,诗人落寞独饮,突发奇想:他邀请天上明月和地上身影为伴,三“人”同乐同游。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三开篇以大手笔画出烂漫春景:“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之后转而写愁:“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后又写:“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一醉解千愁,忘掉自己在世间的存在,才是最大的快乐。这最后两句既说明烦忧之深,又可见道家出尘离世的风采。

    《赠钱征君少阳》表面上写钱少阳,实则隐含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暮年壮志:尽管“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但是“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这最后一句被学者赞为“伤春终究是英雄的伤春”。

    《春夜洛城闻笛》属另类咏春诗,它并非单纯写春景,而是由听笛引出思乡:“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淡淡的乡愁,合著笛声,在温暖的春夜升起,汇入春风,洒下一路轻灵优雅。

    此幅画描绘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图为宋 马远《对月图》局部

    春之意象

    “风”、“花”、“酒”、“月”等意象在李白咏春诗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摹景、言情、传意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白很少描写静止的景物,笔下的一切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风意象的频繁出现渲染了春天的力度。摘录几例如下。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阅读全文]...

2022-04-11 04:38:24
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 - 句子
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 - 语录
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 - 说说
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 - 名言
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 - 诗词
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 - 祝福
含在文言文中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