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

关于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90) 说说(88) 名言(19) 诗词(6k+) 祝福(78) 心语(7)

  •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意思

  •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意思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过文言文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意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为,成为,变成。例:

      (1)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做,干。例: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为,作为,当作。例: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然后以*为家, 函为宫。

      (3)霓为衣兮风为马。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4、是。例:

      (1)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3)此为何若人?

      (4)项燕为楚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以为,认为。例:

      (1)孰为汝多知乎!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3)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

      (1)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4)恐为操所先。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

      (1)夫子何命焉为?

      (2)何辞为?

      (3)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指心理活动。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本句意思: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

      9、有。例: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10、将来,将。例: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

      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

    [阅读全文]...

2022-06-28 00:07:53
  •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

  •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及用法

      (1)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2)的。例:

      ①*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4)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6)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阅读全文]...

2022-03-28 16:08:40
  • 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

  • 古诗文
  • 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通用7篇)

      《狼》选于《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狼得骨止,—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有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长一段路。屠夫很害怕,就把骨头丢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下来,可另一只狼仍旧跟

      随着他。屠夫又扔了一块骨头,后面的狼吃到骨头也停了下来,但先前吃骨头的狼又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紧跟着他。屠夫处境十分困窘,担心前后受到它们的夹击。他向周围一看,发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在场中堆积了柴草,用草垫子遮盖起来,形成小山似的。屠夫就跑过去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来。狼不敢上前,瞪眼对着屠夫。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面前。过了很久,那只蹲着的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自在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猛劈狼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了。屠夫正要赶路,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堆里打洞,想打通了从后面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背后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此时他才省晤到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他。

      狼也够狡猾了,然而不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狡诈手段究竟有多少呢?只不过供人们增添笑料罢了。

      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一 故事开端,写屠夫晚归途中遇狼。

      二 故事发展,写屠夫投骨喂狼,狼却得寸进尺,紧跟不止。

      小说写屠夫用智慧杀死两只狼的故事,表达了狼的狡黠,赞扬了人的聪明和勇敢。

      三 故事进一步发展,写屠夫自守防御,与狼对峙。

      四 故事高潮与结局,屠夫用智慧和勇敢,终于杀死两只恶狼。

      黠狼原文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亦黠而可笑也。

      注释

      方:正

      啮:咬

      臀:屁股

      欲:想要

      释:放开

      货敝身压 :货物摔破,车子压在自己身上。

      既:已

      龁:咬

      片肉:指车夫身上的一块肉

      去:离开

      脔:小块的肉

      黠(xiá):狡猾

      黠狼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车夫推着装着重物的车登坡,正在用尽力气的时候,一只狼来咬他的屁股。车夫想要撒手,货物就会摔掉,自己也会被压到,只好忍着疼痛继续推车。上了坡之后,狼已经咬了一小块肉离开了。趁车夫不能出力的时候,偷吃一块肉,这只狼也算是狡猾又可笑。

      寓意

      如此事情的前提是:一、欲图大利,二、其不能为力,三、有窃尝肉者。车夫有车货之利,在其不能为力之时,于车货与臀肉之间二者必择其一,不存在鱼与熊掌兼可得,被啮臀肉实属无奈之举;而“黠狼”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在其左右为难之时而图其谋、发其力,则利即唾手可得,自然狼是瞅准了车夫之“其不能为力之际”的,这也正是狼之所以为“黠狼”的高明之处。世间“狼啮其臀”之事比比皆是,大到伟人安邦定国,小至凡人蝇头之争,皆有之,为此者非君子,实乃小人所为也!

      牧童逮狼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原文翻译

      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词语解释

      去:相距

      少顷:一会儿

      故:特意

      彼:另一个

      致:让,令

      顾:张望

      趋:快速跑

      绝:没

      仓皇:惊慌的样子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阅读全文]...

2022-04-09 06:57:07
  •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 古诗文
  •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7、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8、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9、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11、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12、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13、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14、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5、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16、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7、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8、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9、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20、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21、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22、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3、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24、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5、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26、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27、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28、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9、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0、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31、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2、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33、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34、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35、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36、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37、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8、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既绌,

      39、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40、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1、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42、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43、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4、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5、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46、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47、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8、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9、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阅读全文]...

2022-03-01 15:50:39
  •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 古诗文
  •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3-18 17:54:17
  • 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

  • 中考,古诗文
  • 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都包括: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大多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出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 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拓展:

      初中阶段学*的文言句式常见的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几种。组织学生复*时,可以按照上述四种句式逐一归类复*。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通常情况下不使用判断词“是”。基本形式有:“……者,……也”,“……,……也”,“……者,……”,“……,……者”等。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句中“……者矣”和“……者……也”都是表示判断的,相反“是”字作为代词使用并不表示判断。有时用“则”“乃”“为”“非”等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句中“则”表示判断。“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二章》)这是一组双重否定的判断句,加上排比修辞的运用,使语气更强。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判断句的格式,在阅读文言判断句时就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判断句语气和语义了。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句也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有承前省略,承后省略和对话省略(语境省略)等。省略句顾名思义就是省略了某个词或某一成分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时要联系前后句,否则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如:停数日,(渔人)辞去。(《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省略宾语。如: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4)省略句子。如:“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省略的“之”字代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全句。(《曹刿论战》)(5)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6)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论文范文 www.fwsir.com)(《桃花源记》)再如:一(只)狼得骨止,一(只)狼仍从。(《狼》)了解了省略句的特点,学生在翻译时就必须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否则句意就不准确,句子也就不顺畅了。

      三、倒装句

      句子成分中某个成分没有出现在他固有的位置,出于表达的需要,被提前或移后了,这样的句子就叫倒装句。倒装句常见的有: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修饰语后置(分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为了突出谓语,将谓语置于主语前,以增强表达效果。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将谓语“甚矣”前置,就起到了强调谓语的作用。(2)宾语前置:①代词宾语前置。如:“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介词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依靠“之”字前置,在这里“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修饰语后置有两种情况:①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为了突出表达效果,有时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是做中心词“马”的定语,后置在“马”的后面,突出了日行千里的本领。②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都是放置在中心词前面的,如果放在中心词后面,就叫做补语。古汉语中,处在中心词后面的补语必须要按照状语加以理解,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状语后置。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是做“战”的状语,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应是“于长勺战”,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修饰语,可以将状语放置在中心词的后面,这就有了“战于长勺”。了解了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法现象,在理解、翻译句子意思时,就要按照状语来理解、翻译,绝不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把它理解成补语。(4)被动句。主语是接受谓语动作行为的,即主语是受事者。例如:小树被风吹倒了。“风”是施动者,主语“小树”是受动者。古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①语义上的被动句,就是不使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中的动词本身带有被动意味,理解时需联系上下文,翻译时需加上“被”字。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帝感其诚”中主语“帝”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因此应翻译为:天帝被他的诚意(挖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动。②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初中阶段常见的有:①用“于”字表被动的,如:“百里奚举于市。”(《孟子二章》)“举于”即“在……被举荐”。②用“为”“为……所……”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即“为……所用”,其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样的复*使学生对古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必将对学生准确地理解、翻译文言被动句有很大帮助。

      通过较为系统地归类,学生对文言句式会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初步形成完整的文言句式知识体系,对学生今后学*文言文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3-03 23:14:11
  • 古诗文言文名句

  • 语录,名言
  • 古诗文言文名句(通用205句)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文言文名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处:《孟子·公孙丑》

      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

      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出处: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4、不人虎穴,焉得虎子。——出处: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史记·项羽本记》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论语·为政》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出处:宋·姜夔《扬州慢》

      8、是可忍,孰不可忍。——出处:《论语·八佾》

      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处:屈原《离骚》

      11、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出处: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处:《诗经·卫风·湛奥》

      1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处:宋·柳永《凤栖梧》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处:《诗经·大雅·荡》

      1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

      16、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处: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出处:陶渊明《饮酒》

      2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处:宋·陆游《书愤》

      2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处:宋·梅尧臣《雪梅》

      2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处:《孟子·公孙丑》

      2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处:宋·洪林《西湖》

      24、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出处:宋玉《对楚王问》

      2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26、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处:陶渊明《杂诗》

      27、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出处:《晏子春秋》

      2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出处:宋·苏试《水调歌头》

      2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老子·六十四章

      30、尽信书,不如无书。——出处:《孟子·尽心下》

      31、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出处:唐·卢延让《苦吟》

      3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记》

      3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出处: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

      3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出处:宋·辛弃疾《菩萨蛮》

      3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老子·五十八章》

      3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处: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处:《论语·述两》

      40、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出处:陈寿《三国志·吴书》

      4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出处: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4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出处:《礼记·杂记下》

      4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处:《左传》

      4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

      4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处:《论语·公冶长》

      4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处:《淮南子·人间训》

      4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出处:唐·韩愈《原道》

    [阅读全文]...

2022-04-15 13:22:56
  •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

  • 古诗文
  •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

      在学*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个音节(字)一个词,即单音节词居多,偶然有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与现代汉语一个词字面相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所谓的古今异义词,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词,如“妻子”“指示”,古代指“妻”和“子”,“指”和“示”两层意思。对于古今异义词,师生们注意得较多,而古汉语中真正的双音节词大都被忽略了,这影响了学生的古汉语学*。

      古汉语双音节词少,可要知道一些。如“无(亡)何”一词,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双音节词,硬把它分开来,变成“无”和“何”,解释成“没有什么”,这就错了,实际上,该词的意思是“不久”。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古汉语双音节词的学*。古汉语双音节词大致有以下几类:

      专有名语大都是双音节词。古代地名、人名、官名、年号等是专有名词,这些词大都是双音节词。如“德佑”“丞相”“枢密”“缙绅”“大夫”“学士”等等。对于这类词翻译没有什么障碍,只要抄下来即可。

      谦、敬词有些是双音节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里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请以烦执事”,“执事”不能解释为“执行事务的人”,而是对对方的敬称,“您”的意思。

      连绵词都是双音节词。连绵词由双声、叠韵词组成,双声(声母相同)词如,“抗辞慷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慷慨”,“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参差”;叠韵(韵母相同)词如,“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中的“须臾”,"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中的“窈窕”。双音、叠韵词古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一些典故用的`是双音节词。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贪泉”“涸辙”;“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中的“陨首”“结草”。

      现在,我们就依据苏教版课本,将古汉语双音节词例举如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一会儿。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黄泉:地下的水;另外指迷信说的阴间。

      (3)歌窈窕之章。窈窕:女子身材优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缓慢移动。

      (5)抗辞慷慨。慷慨:意气激昂。

      (6)相与枕藉科舟中。相与:相互。

      夫人之相与,信仰一世。相与:相处,相交。

      (7)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逦迤:连续不断。

      (8)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参差:长短不齐。

      (9)赢得仓皇北顾。仓皇:匆忙而慌张。

      (10)中兴机会,庶几在此。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庶几:差不多;另外,还表示期望,希望,如“庶几戮力上国”(希望合国报国)。

      (11)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展转:从一处到另一处,转移不定;另同今义,“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如“忧心展转”。

      (12)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邂逅:不期而遇;

      (1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14)乘骐骥以驰骋兮。驰骋:奔跑;

      (15)竖子不足与谋。竖子:骂人话,小子。

      (16)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岂不是

      (17)真州逐之城门,几彷徨死。彷徨:走投无路;另同今义。

      (18)无何,国变。无何:不久。

      (19)因为长句。长句:七言词;

      (20)五陵年少争缠头。缠头:古代风俗,歌伎演奏完毕,赠以绫帛之物,相当于现在的小费。

      (21)等终军之弱冠。弱冠:男子二十,已**。

      (22)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

      (23)渔父莞尔而笑。莞尔:微笑的样子。

      (24)若辈得无苦贫乎。得无: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又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意思同上。

      (25)召有司案图。有司:主管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2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有司:主管部门。

    [阅读全文]...

2022-06-16 00:00:22
  •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

  • 高考
  •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ō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qǐn)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tuí)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yí)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tì)零,不知所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 峡

      郦道元

    [阅读全文]...

2022-06-04 06:23:34
  • 武元衡文言文翻译(春兴武元衡的古诗翻译)

  • 春兴(作者: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

    阴阴:形容柳树叶颜色变深。见:同“现”。

    译文:

    杨柳的叶子渐渐变绿了,一阵雨过后天空晴朗。凋谢的花朵已落尽,枝头上见到了飞来飞去的黄莺。夜里春风**,我随着春风梦见自己回到了洛阳城。

    赏析:

    此诗“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两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暮春时节,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因此诗人才说“杨柳阴阴”。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这才见到树枝上的黄莺,属于春天的景色即将逝去。

    “春风一夜吹香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两句转为想象故乡的春天:春风触发了诗人的相思,柳暗花残,异乡的春天已悄然逝去,故乡的春天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多么想乘着春风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阅读全文]...

2022-04-24 14:50:56
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 - 句子
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 - 语录
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 - 说说
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 - 名言
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 - 诗词
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 - 祝福
文言文中含彻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