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法律的古代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法律的古代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法律的古代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法律的古代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人们过着美好生活、安居乐业、*静过日子的基本保障,没有法律,世界就乱了,人们就会惶惶不可终日,可见,法律是非常重要,那么古代关于法律重要性的名言有哪一些呢?今天好句摘抄小编为你分享的是古代关于法律重要性的名言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
古代关于法律重要性的名言
1)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2)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4)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5)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6) 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7) 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唐)《天论上》
8) 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无*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9) 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10)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11) 五权宪法。——孙中山
12)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13) 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14)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15)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16)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17)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18)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19)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20)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有关法律重要性的古代名言
1)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2)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
3)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4)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5)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6) 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7)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8)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9) 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0) 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1)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2) 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13)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14)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15)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16)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17)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18)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9) 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20)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法律重要性的古代名言
1)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2) 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4)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5)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6)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7) 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 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9)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精选100句)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这是关于法律的名言,除以以外,大家还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精选100句),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书定分》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6、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9、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1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战国策秦策》
14、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8、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3、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30、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3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3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9、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0、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42、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4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6、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8、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中国古代法律8句经典语录:法严而奸易息,政宽而民多犯
1、法贵止奸,不在过酷。
出自北魏·郭祚《奏奸吏逃刑止徙妻子》。贵,贵于。止,制止。奸,奸邪之事。法令贵于能制止奸邪之事的发生,而不在过分严酷。此言法令的惩处力度要有适度性。
2、法严而奸易息,政宽而民多犯。
出自北魏·崔鸿《费羊皮张回罪议》。奸,奸邪之事。息,停息。政宽,政令宽大。犯,触犯。法律严苛,人民惧怕,则奸邪之事就少;政令过于宽大,民众恐惧心少,就易触犯法律。此言强调治国要用重典,严法纪以防患于未然。
3、善惩不如善政,善赏不如善教。
出自汉·李固《对策后复对》。善于执法惩罚犯罪之人,不如善于施政理政不让人犯罪;善于奖赏守法行善之人,不如善于教育、教化民众,提高他们的自觉性。此言赏罚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把国家治理好,把人民教育好,使天下没有犯罪之人,这才是最高境界。
4、刑法明则奸宄息,贤能用则功绩著。
出自北魏·王睿《疾笃上疏》。宄,犯法作乱的人。息,消歇。著,显著、表现出来。国家刑法严明,那么奸邪与犯法作乱的人就会惧怕而停止犯法作乱;贤能的人才被重用,那么治国安邦就会成绩斐然。此言严刑法、用贤能对治国安邦的效果。
5、安乐则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
出自汉·路温舒《尚德缓刑书》。人在安乐之时都会珍惜生命,但在痛楚之时自然会想到一死了之,以求解脱。因此,刑具拷打之下,想要什么口供,那是无求而不得的。此言意在强调执法时切不可滥施严刑以逼取口供,那样必然会造成屈打成招的冤案。
6、法令者示人以信,若成而数变,则人之心不安。
出自唐·李彭年《论刑法不便第二表》。法令要显示其信用给人看,如果制定完成而又屡次更改,那么人心就会不安,民众就会不知所从。此言法律规定既要严格执行,又要前后一致,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7、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
出自宋·张孝祥《缴成闵按劾部将奏》。当,与之相当、相称。则,那么、就。奖赏如果不与功劳相称,那么还不如不赏;处罚如果不与其过错相称,那么还不如不罚。此言赏罚一定要恰当,要与其功过相称,才能服人,才能发挥赏罚应起的作用。
8、有罪者优游获免,无罪者妄受其辜,是启奸邪之路,长贪暴之心。
出自北魏·拓跋 《案诏迁代前逋诏》。有罪的人逍遥法外、悠然自得,而无罪的人却反受其罪,这是开启奸邪之路,助长贪暴之心。此言强调要严格执法,有罪者必严究、无罪者必受保护,这才能发挥法律锄奸除暴、安民导良的作用。
古代写儿童的,抒发了作者对儿童的无忧无虑生活的感叹之情。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陇lǒng:古同“垄”,土埂
【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
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
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尔ěr:你,你的:~父。~辈。~汝rǔ赏析: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说明诗人很伤感。于*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遥yáo远:~远。 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pãng:散乱:~乱。~松。~头垢面。 稚zhì:幼小 纶lún:钓鱼用的线:垂~。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⑴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来赞美鹅。 ⑵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⑶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古代借物言志的古诗
1. 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2.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4.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5.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6.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7.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8.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9.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0.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11.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1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3.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
1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5.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16.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17.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18.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19.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0.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1.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22.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3.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24.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5.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2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7.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28.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佚名《庭中有奇树》
29.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3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31.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32.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3.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34.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35.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36.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8.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39. 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
40.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古代立春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立春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唐 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2、立春——宋 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3、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 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4、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 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5、立春——唐 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6、人日立春——唐 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7、汉*·立春——宋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8、卖花声。立春——清 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9、腊里立春蜂蝶辈出—— 宋 杨万里
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10、立春—— 宋 宋庠
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古代诗人描写雨的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诗人描写雨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 《长相思·雨》
宋代、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二、《春日》
宋代、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三、《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四、《好事*·梦中作》
宋代、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五、《雨不绝》
唐代、杜甫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六、《玉芙蓉·雨窗小咏》
明代、沈自晋
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临风自惜残香洒,冒雨谁从滴翠来。清虚界,任风敲雨筛;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七、《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八、《虞美人·听雨》
宋代、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九、《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
宋代、李廌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阑、栏)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十、《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宋代、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十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古代清官自律诗九首欣赏
据说,晋代吴隐之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灵验。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代清官自律诗九首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地人说无论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饮了此水,就会变作贪得无厌之徒了,吴违众劝,亲临泉边酌水而饮,后写诗道:
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初心不改
宋朝张之才在担任河南阳城知县期间,清廉爱民,很有政绩,特别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他离任时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
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
明代刘应麟,字芝阳,江西鄱阳(今波阳)人。官江苏巡抚,致仕返乡。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临行,在巡抚衙门墙壁上写诗—首:
来时行李旧时装,午夜青天一柱香。
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
度是春风常长物,心如清心不染尘
明朝永乐年间,吴讷巡按贵州,返京途中,贵州三司派人追送黄金百两。吴纳挥毫在礼盒子上题诗回绝!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与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明朝于谦在地方为官时,每次议事京城,便有人劝他带点丝帕,线香和蘑菇之类的土特产。于讦举起双袖哈哈大笑说:“带有清风。”并作打油诗云: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廉生勤,廉生明,廉生威。
明孝宗即位,依例颁诏外国,刘戬以侍讲身份出使交南。时当地正值动乱,他轻装简从,携二仆由南宁直抵其境,交南人惊为天人。到达之日即颁布诏书,次日宴毕就告辞返回。交南王馈赠金珠珍玩、犀角象牙甚多,刘一无所顾;交南王复令接待的大臣于路上拦截,强行赠送。刘戬拿出他初入关时写的诗,诗曰:
咫尺天威誓肃将,寸心端不愧苍苍。
归装若有关南物,一任关神降百殃。
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溢。
明人李汰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有个人送给他黄金,以求考取。李汰愤然拒纳,写诗一首斥之: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清朝有个叫叶存仁的人,为官三十余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次离任时,其僚属在月夜里偷偷划船为他送来离别赠礼。对此,他作了一首诗作答: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随将赠物原封不动退了回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官员在一个名叫三鸦的贫苦地方任职,那里百姓以藕为食。于是,这位官员也以藕作粮。在离任时,他写了一首小诗:
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粮怎养家。
一日二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吐莲花。
这位官员官职卑微,只管辖了一个镇。但却能以苦为乐,与民同苦,以写诗打趣,这种胸襟,值得人们称赞。
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胸有锦绣中华,放眼四海天下。
古诗特点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古代诗文阅读方法
新课标《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考情透析
本考点在高考各省试卷中是必考内容,分值一般为10分。2012年高考有17套卷都以主观题的形式涉及本考点,分值为6~12分。复*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真题体验
[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2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 ,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 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 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 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解析] 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举:兴起,发动。
考点精讲
考点一 翻译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值得我们关注。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
考点二 断句
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作断句。这种句往往比现代语法所讲的句短。
古代法律格言
古代关于法律的古诗
关于法律的古代古诗
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警句
法律名言名句中国古代
法律的古诗
关于法律的现代诗
古代说律法的古诗
法律有关的古诗
写法律的古诗
古诗中的法律
古诗与法律有关的
法律权威的古诗
古诗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纪律的古诗词
关于法律的古诗句
法律情话
法律短语
法律口号
法律格言
法律知识的古诗
关于法律的古诗70字
法律短句
法律的名言
法律名言
搜索关于法律的古诗
有关法律的古诗歌
说女人不自重的古诗
似桃花的古诗
第一个字是春的古诗七言词
搞笑的古诗元日
含芒鞋的古诗词
祝贺新年的古诗词歌赋
不断自我超越的古诗
难读古诗的书
关于月思乡的古诗
佛教对中国古诗歌的影响
关于碧血碑的古诗
表示石头的古诗
写男女回忆以前快乐日子的古诗词
关于钱难挣的古诗词
初中的古诗很简单的
对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古诗文
带希望含义的古诗
用古诗改编的搞笑古诗视频
关于王昌龄的古诗三首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顺口溜
不拘一格相关的古诗
古诗词中产生的唯美成语
与奉有关的古诗词
唱古诗词的女孩图片
古诗词运用了反问的手法
赞美湖州文化的古诗
形容一个人当官后的古诗
古诗春日里的一个成语是
走不到一起的古诗词
有带艺和婷的古诗词么
形容过度放松会导致失败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