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吴刚的古诗

关于描写吴刚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吴刚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吴刚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吴刚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503) 诗词(17) 祝福(1k+) 心语(56)

  • 嫦娥与吴刚

  •   一轮明月  就那样静静地挂在  一丝夜的云彩都没有的天上  圆圆的明亮洒向人间  光芒柔柔的  就如我仰望着她的目光    那影影绰绰可见的  有时像桂花树  树下的影,是吴刚吗?  美貌的嫦娥在那月的深宫里吗?    什么时候,能和  那树下的吴刚站在一起  看看人间的目光    如果她看人间这夜色里  仰视她的每一双目光  是一闪一闪一双一双的  像星星的光  还是像一小点一小点  会眨动的晶莹之光  她会把那一双目光  当做了人间窗上的灯光    月亮嫦娥,嫦娥月亮  整个人类都能看到你  可你的根,却是炎黄子孙    还记不记得自己的家乡  记不记得你居住的草房  忘没忘记你飞天之前  养育你的村庄  还有你的父老爹娘    月亮高高的挂在苍穹之上  给所有的人类照亮  每一座心房每一扇窗  那月宫里住着的神和仙  嫦娥与吴刚  他们的祖先却是中华炎黄    嫦娥去的时候有吴刚  那吴刚去时,月宫曾是  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凉    是不是,他把炎黄  送交在他手中的那粒种子  带着家乡的泥土香  种在月的沃土上    长成了月中的桂花树  参天,弥漫清香  引去了嫦娥,飞天前往    我想,照着我目光仰望的月亮  一定是最明亮也最温柔的光  因为,脚下的这片土地  也是嫦娥和吴刚的家乡    当那一轮月亮  走进这片土地上的天空时  一定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编辑点评:

      作者的诗,以蜿转流畅见文,韵和谐自然,语句精雕细琢,给读者带来非同寻常的意境,巧用民间故事传说,寓意诗行中,*添诗情画意,给诗文带来灵气,绝佳构思,浑然天成。寂静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月光柔柔,抛向人间,宁静祥和的景象,任由思绪飞翔,月宫里桂花树下,可有吴刚守候?不知月宫里的嫦娥,此时又在想什么?什么时候能够和吴刚坐在一起,聊聊家常,看看人间美好的风光。嫦娥啊,嫦娥,世上多少人把你仰望,你也曾是黄炎子孙,你的根也深深的留在这里。不知你是否还记得生活过的小村庄,还有养育你的爹娘?人间夜色里闪闪的星光,还有你飞天之时的情景,勾起了多少想象。月光照亮了人间每扇门,每扇窗,脚下这片土地,也曾经是你们的家乡。读著作者的诗文,想到多少游子还在它乡,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可曾也想到孤寂的故乡,父母盼归的心肠。一首饱含深情的文字,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情感,佳作倾情推荐品读,感谢赐稿。

    [阅读全文]...

2022-01-25 03:00:23
  • 静读吴刚

  • 长年在砍桂花树

      无尽受罚广寒宫

      闲暇打发西游记

      静观孙悟空

      

      九九八十一回难

      金箍棒下放真凶

      护经的耍手腕

      藏经在说哪一宗

      读了西游记

      眼穿宫外宫

      

      凤凰和飞蛾

      有涅盘和扑火的不同

      后羿射日为大义

      嫦娥可贵情独钟

      前世今生的标价

      良知铸心中

      放生桂花树

      责任锁定广寒宫

      

      醒来慢慢地

      怕误一秒钟

      开一十五天的门

      敬仰期盼后羿临雄风

      然后轻轻地

      怕有一丝响动

      关一十五天的门

      同情保护嫦娥梦旅中

      

      开门关门

      睡意挤出天外空

      一心一意的坚守

      淡定凡尘贪婪*趁热风

      不惊树下花前的甜蜜

      桂花酒举祝福盅

      关门开门

      点燃清辉送清风

      

      作者:勃崛

    [阅读全文]...

2022-04-15 02:34:38
  • 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

  • 阅读,文学
  • 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译文翻译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注释解释

      姑苏:苏州的别称

      枕河:临河。枕:临*。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未眠月:月下未眠。

      赏析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阅读全文]...

2022-06-07 11:05:54
  • 忆江上吴处士古诗赏析(忆江上吴处士古诗译文)

  • “处士”一词,起初的时候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用以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苦吟诗人”贾岛在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与吴处士结交,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乘船到了福建一带,贾岛很思念他去,于是写下了《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原文如下: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亮几经圆缺变化。正是因为吴处士远航福建,与诗人山海相隔,诗人思念而不得见,只能靠“忆”来抚慰思念之情。据神话传说,嫦娥偷吃灵药,升上月亮之后,变成了一只蟾蜍,所以,*也以“蟾蜍”代指月亮,诗人以月亮的圆缺变化来暗示与吴处士分别的时间之长。诗人与吴处士山海相隔,再加上吴处士一去经年,诗人虽然没有直言思念,思念之情却不言自明。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长安城。秋风乍起,落叶飘飞,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当年与吴处士分别的场景,那也是一个秋天,景象与眼前的这个秋天何其相似诗人由眼前的秋景回忆起与吴处士分别时的秋天的景象,通过相似的秋景,打通了回忆与现实,给这份思念增添了时间的长度。另外,诗人也通过“落叶满长安”,以象征的手法写自己的思念之情充塞于长安城中,给思念增添了空间的广度。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当年我们在这里饯别,话别在暮色四合之时,雷雨交加的天气让人遍体生寒。在颈联中,诗人的笔触由现实与回忆的结合转到了回忆。诗人来到了当年与吴处士分别的地方,回想起了当时分别的场景,在临别之时,两人设宴饮酒,依依不舍,一直持续到暮色四合之时,一个“夕”字写出了两人关系的深厚。但天公却不作美,忽然雷雨交加,一个“寒”字写出了秋雨的寒凉,更写出了离别之时的伤感之情。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关于你的消息还在海云边。在尾联中,诗人以对重逢的期盼作结,收束全诗。“桡”指的是船桨,在这里,诗人以“桡”代指船。昔时,吴处士乘船而去;现在,诗人期待吴处士乘船而返。虽然诗人满心期待,但吴处士的船却“殊未返”,迟迟得不到与吴处士有关的消息,诗人不禁推测,与吴处士有关的消息大概在海云边吧。诗人以期待的落空,进一步表达了对吴处士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忆”字为中心展开全诗,以两人相隔之远,分别之久点明“忆”的原因。于是,在一个秋日,诗人来到了当年两人分别的地方,眼前的秋景触发了诗人的回忆,于是他忆起了分别时的天气和环境,烘托出了离别之时的伤感之情,最后他以期待重逢而不得,进一步加深了“忆”的内容,从中可见诗人对吴处士深深的思念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1-13 14:57:23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原诗】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3-22 08:04:49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阅读全文]...

2022-01-25 21:19:28
  • 吴松道中二首翻译赏析(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古诗翻译)

  • 中国古代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传统,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性。诗人往往通过创造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画面,从而实现以“境”传“意”。要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就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把自己带进诗歌的意境之中,然后去体会意境的特点,揣摩诗人借此意境传达的情感。下面我们谈谈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及意境。

    1.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通常是作者自己)和客观形象(作者创造的艺术人物)。理解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作者描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通过写女子的发饰、容颜、肌肤,以及起床梳洗弄妆的行为动作,塑造了一个美丽、华贵、体态娇娆,而神情慵懒的女子形象。最后用“双双金鹧鸪”反衬女子独守空闺的寂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 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也称“意象”,是作者寄托主观之“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它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的组合和连缀而构成的艺术画面。意境是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的体现,诗人的情感寄托在这艺术画面之中。而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往往有其特定的含义及感*彩。表达惜别之情的有:杨柳、长亭、南浦、西楼、酒等;表达思乡之情的有:月亮、孤雁、双鲤鱼、捣衣等;表达孤独与愁苦之情的有: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等……

    如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诗中运用了晓雨、落叶、雁声、征帆、孤舟、霜月、枫桥等一系列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3.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在有些咏物诗中,诗人以某种事物为具体的描写对象,将事物人格化,从而来象征某种品格或精神。而作者正是通过吟咏和赞颂事物的某种品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陆游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歌颂梅花即使遭受打击,仍保持清洁节操的高尚品格。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歌颂竹子虽遭风雨吹打,但坚韧顽强的品格。

    4.带着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

    了解了古诗中形象的一般特点,是为了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前文已经介绍,意境是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创造出的艺术画面,或者可以说是蕴藏着诗人主观之“意”的“画境”。要准确解读和体会这个“画境”的丰富情意,我们要带着想象走进这个“画境”之中。

    下面我们以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为例,来谈谈如何带着想象走人诗歌的意境。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这首诗写自己在月下登上金陵城的西楼,观秋夜月下之景,进而触景生情。我们要运用想象再现作者描绘的月夜之景,甚至想象自己就是李白,让自己融入到这月下之境中去。

    首联,“金陵夜寂”告诉我们登楼时的环境,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凉风发”,这时秋风渐起,带来些许凉意。“独上高楼”,李白一个人登上金陵城的西楼,“独”字流露出了些许孤独、些许寂寞;“望吴越”,登楼以后,诗人眺望广阔的吴越。夜晚如此寂静,只有秋风飒飒地吹过;大地如此空旷,只有“我”一个人在这高楼之上。

    颔联,“我”看到了什么?天边的白云映在江水之中,随着江浪轻轻摇动着这空旷宁静的金陵城;皎洁的月光洒倾泻而下,仿佛从那银白的秋月中滴落了一粒粒晶莹的露珠。在这一片银白的世界里,我俯瞰脚下那缓缓东流的江水,我仰望那浩渺无穷的长空,“我”的思绪也被牵引得很远很远……

    颈联,“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愿归去,“我”在追忆着那些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可是能进入“我”的眼中,令“我”欣赏引为知己的人真是太少了。

    尾联,想到那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美妙诗句的谢朓,令“我”长相思忆而追慕啊。

    以上首联和颔联是李白描绘的月夜登楼所见之景,是作者创造出的宁静、空旷、皎洁、清新的秋夜月景。要体会这种意境之妙,我们要发挥充分的想象,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去感受李白之所见、去体会登楼远眺的李白的心情,如此才能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去揣摩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当然,要准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借助“知人论世”来加以参照诠释。李白写这首诗时是辞任供奉翰林之后,他在朝着任职期间,遭受高力士、杨国忠等*的倾轧和排挤,所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愤怒地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长忆的谢玄晖是谁呢?谢玄晖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也曾遭排挤,在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相似,心情相同,于是李白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借追忆谢朓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阅读全文]...

2022-05-13 07:39:10
  • 送友游吴越赏析(古诗欣赏及解析 )

  • 嘉兴正处于古代吴国与越国,也就是浙江与江苏的交界处,两地相连,大运河更是不分彼此,河水不知不觉中把人就送到了嘉兴运河段,进入了浙江(越国)地带,诗的首两句是顺着《送人被吴》一诗而来的。接下去两句写出嘉兴*原的特点:沿着运河,*碧绿葱葱,特别是陆地上多种菊花,水中多栽荷花,黄菊白菊,红莲碧枝,十分醒目。今天桐乡一带盛产“杭白菊”,此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菊虽冠名为“杭”,其实生长出产在嘉兴*原桐乡运河段的*。“夜市”两句写嘉兴城,由于运河把四方客人载到了这里,所以市场繁荣热闹,直至晚上,桥边夜市还灯火辉煌,与苏州“夜市卖菱藕”一样。在城外的三塔寺一带河面上停泊着许多过夜的外地船只。末两句是赞扬浙江、嘉兴人好客:你到了那里,亲朋好友会热情挽留,你不过上一年半载是离开不了的。诗人以风趣的口吻结束了全诗,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阅读全文]...

2021-12-19 03:01:42
描写吴刚的古诗 - 句子
描写吴刚的古诗 - 语录
描写吴刚的古诗 - 说说
描写吴刚的古诗 - 名言
描写吴刚的古诗 - 诗词
描写吴刚的古诗 - 祝福
描写吴刚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