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古诗词

关于百家姓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百家姓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9) 说说(118) 名言(2) 诗词(8k+) 祝福(53) 心语(1)

  • 李姓百家姓排名

  • 李姓百家姓排名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李姓百家姓排名,希望能帮助到您!

      旧百家姓排名:4 新百家姓排名:1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国总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甯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甯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甯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甯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裏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後其子陈元光继任,*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後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後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後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後,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南迁扬州,後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战于黄河*,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後居嘉兴,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後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此後,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後,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後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战争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後,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後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後勤劳力不足,经**允许,又在*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有密切关系。*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後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後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後,“始仿*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裏,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堂号、郡望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拓展】百家姓排名顺序

      01李 02魏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沉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林 48薛 49叶 50阎

      51 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阅读全文]...

2022-04-07 05:21:29
  • 殷姓百家姓排名

  • 殷姓百家姓排名

      殷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殷姓百家姓排名,供大家参考!

      殷姓是一个*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4位。

      历史来源

      殷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殷」源出

      殷姓来源有三:

      1、出自子姓,为契之后。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殷姓。

      2、以居地所临之水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禹州有殷水,居者以水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

      得姓始祖

      殷契。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即今河南的沁阳市。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三国两晋时,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到唐宋时期,殷姓在江苏形成了大族。明朝时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明朝时期,殷姓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21%,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皖苏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一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堂号

      殷姓的主要堂号有:“卧治堂”、“勤俭堂”、“畜艾堂”、“栖老堂”等。

      家族名人

      殷树柏: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夫:烈士(1910-1931),**领导人、革命英烈之一. 遗世作品编有《殷夫选集》、《殷夫诗文选集》等。写出了《血字》。

      殷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111位殷 旧百家姓排名:第74位

      殷姓发源于北方我国的殷姓,正如《世本》所记载的“周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当然,“殷”虽然是始见于3300多年前的盘庚之后,但是往上推溯,后世的殷姓人士自然也是传自以仁德见称的子姓成汤了。

      关于殷姓的姓氏来源,《姓纂》上还有一段更为详尽的记述说:“殷姓,成汤国号也,22代,44王,629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汝南。”周武王灭纣,是在公元前1122年,换言之,后世的殷姓,是在距今3100年以前就出现了的,他们的最初发源地,也在北方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另外,还有一支殷姓,也是发源于河南境内。这是根据汉代史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说的“殷水在颖川,居之者以为氏。”这批“以地命氏”的殷姓人士,使后世殷氏的阵容,坚强庞大不少。殷商被武王所灭以后,虽然“子孙分散,以国为氏”,但是,根据后来其子孙的'活动情况,他们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因为,从汉代以迄唐宋的漫长时期,在历史上著名的殷姓人士,几乎完全都是北方人,其中以又以河北长*的殷家最为出类拔萃,古时的长*,就在今

      河北省的西华县东北。

      长*殷家的出人头地,是开始于晋代曾官至光禄勋的殷羡。殷羡的字洪乔,曾经创造出一个有名的成语“付诸洪乔”,使他的大名在

      我国民间更加流传不断。

      原来,殷羡的性格十分耿介正直,当他被任为豫章太守赴任时,京城里有许多人托他带书函转达,数日多达100余封,可是当他走到石头城的时候,竟把所有的书函统统丢进河里,并且说:“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于是,后世就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了。发源于北方的殷姓,后来传到山东一带,曾经蜕变成为另外一个姓氏“衣”。这段渊源,《康熙字典》上记载得十分清楚说:“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换言之,现在的衣姓,

      是由于读音相*而从殷姓分出来的,姓衣兴姓殷的人,本来是一家人呢。

    [阅读全文]...

2022-03-25 03:23:51
  • 百家姓全文_古诗游子吟全文

  • 经典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百家姓全文》,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阅读全文]...

2022-02-27 06:00:38
  • 现在百家姓的排名

  • 阅读
  • 现在百家姓的排名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在百家姓的排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姓排名大全

      *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1、李姓-占全*汉族人口的7.94%=95,300,000

      2、王姓-占全*汉族人口的7.41%=88,900,000

      3、张姓-占全*汉族人口的7.07%=84,800,000

      4、刘姓-占全*汉族人口的5.38%=64,600,000

      5、陈姓-占全*汉族人口的4.53%=54,400,000

      6、杨姓-占全*汉族人口的3.08%=37,000,000

      7、赵姓-占全*汉族人口的2.29%=27,500,000

      8、黄姓-占全*汉族人口的2.23%=26,800,000

      9、周姓-占全*汉族人口的2.12%=25,400,000

      10、吴姓-占全*汉族人口的2.05%=24,600,000


      *人口最多的前100名姓氏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漕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调查涉及全国1110个县和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共获得姓氏4100个。通过县、地区、省三级人口比例的统计,从而得到了当今*新百家姓的排序。科学家还将陆续发表*前300个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图,重新出版《*姓氏大辞典》,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个姓氏,以推进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陇西李氏房系纷繁,以至于以后凡李姓者必称出于陇西,这是不错的。

      张姓人群主要分布在*腹地黄河、长江流域,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位于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两省,就居住人口而言,张姓是属当地人口较多的姓氏。西南地区的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姓张。“土司张姓”就是白族、彝族、哈尼族中的张氏。五岭以南广东省的张姓民众,多为唐宋时代从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迁去的客家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韶关、南雄、蕉岭、梅州、大埔、兴宁等地。


      骆姓

      骆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骆姓源出会稽,世绍内黄。依历史推衍,可能为夏禹王之后裔;而夏禹王又是黄帝的三子骆明的孙子,《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又是禹之父,可见骆明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儿子。南宋罗汉专事记录上古传说的《路史》称:“鲧父之国,京兆宜寿县有骆峪,故周至也。”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湖北鄂州市、阳新县、大冶市、蕲春县,河南新野县,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东梁山,鱼台,*邑,江西德安、江西崇仁、江西九江,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陇川,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有此姓。汉代有骆俊,陈留相;唐代有骆宾王,诗人;明代有骆文盛;清代有骆秉章,四川总督。

      来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姜太公之后裔公子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谱》、《元和姓纂》等的记载,在周武王姬发病逝之后后,继位的周成王姬诵在镇压了三监之乱以及东夷部族的反抗后,为了更好第控制和同化东夷部族,敕封姜太公于齐地,建齐国,公爵,立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授以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

      来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殷朝纣王时大臣恶来之玄孙大骆,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殷商王朝纣王时期,有大臣嬴恶来,其玄孙名叫嬴大骆。嬴大骆的长子叫嬴成,建有大骆国。到了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28年,公元前878年继位,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西周王朝内乱频繁,大骆国被西戎民族乘机攻灭。亡国之后,大骆国王族子孙和部分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大骆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骆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王孙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姬骆,为王孙贵族,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称骆氏至今。

      来源四:

      骆氏出自姒姓,出自先秦时期古越国及两汉越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东越列传》记载:“越国东海王姒摇,驺氏,驺一作骆。”在史籍《史记·南越王佗传》中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骆,越也。索隐曰:姚氏按广州记云:交址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后蜀王予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瓯骆也。”在姒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氏称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姒摇是越王勾践后裔。

    [阅读全文]...

2022-06-19 05:03:10
  • 《百家姓》全文

  • 《百家姓》全文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家姓》全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阅读全文]...

2022-01-30 00:42:47
  • 百家姓全文

  •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後桓公

    [阅读全文]...

2022-06-04 12:06:15
  • 百家姓排名表赵钱孙李

  • 百家姓排名表赵钱孙李

      为什么在百家姓排名表中赵钱孙李排前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百家姓排名表赵钱孙李,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说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而当今,“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三大姓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

      何人何时作《百家姓》

      说起《百家姓》,我们都不陌生。民国以前,它更是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合称“三百千”。作为童蒙读物,它曾是每个儿童入学后必须诵读的书目。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推测,《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末期、北宋初期吴越地区的一位“知识分子”。不过,宋时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为411个,如今收录了504个姓的版本,其实是后人增补过的。

      为何以“赵钱孙李”四姓开头

      《百家姓》中,开头为什么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是因为这几个姓在当时人数较多吗?对此,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介绍,《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地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因为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而“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其实,《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却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姓氏的记载

      其实,在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关于姓氏的专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百家姓》是“四字经”,而西汉时期,有人曾编纂过一部《姓氏急就篇》,除开头外,全文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俗称“姓名三字经”。这部书在宋代以前十分流行,对《百家姓》的出现产生了巨大影响。《百家姓》问世之后,后人又先后编写了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而如今人们见到的《百家姓》,其实不是宋朝时的原本,而是清代的'一部《增广百家姓》。汉族有《百家姓》,古代的女真族、蒙古族也都有。如《女真字目百家姓》和《蒙古字目百家姓》均以少数民族文字书写而成,但它们并没有流行起来。

      从“赵钱孙”到“王李张”

      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前20大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前20大姓氏的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我国常用的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

      而姓氏在我国东中西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姓氏显示出了地域的聚居性和多样性。例如,位于首位的王姓在东部地区占38.3%,中部占26.0%,西部占23.5%,东北部占12.2%。

      另外,在我国,姓氏人口超过一万的复姓仅有11个,其中位居首位的是欧阳,全国有90.1万人,其次是上官,有7.5万人,第三是皇甫,有5.3万人。

    [阅读全文]...

2022-05-27 21:13:08
  • 百家姓排名顺序依据

  • 百家姓排名顺序依据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排名顺序依据,供大家参考。

      《百家姓》的来历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另有作为儿童读物的同名图书。

      《百家姓》的影响

      《百家姓》是*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 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 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 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百家姓》是*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最早的姓氏书。

      *姓氏制度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 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法制决定的。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旅既有自己的氏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的胞族称(旧氏)和部落称(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 的关系。如《左传》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 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 而八个氏又都属于高辛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是继承原始社会的氏族名称制度产生的,但 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旧氏(指嫡系)不仅—升为“家”(相当于脑族或宗族)或“园”(相当于部落)的名称,而且始终仍作 为氏族名称。如吝秋营目的“季孙氏”不仅是以征公子季友为姑祖的宗族的名趴而且是这个宗族的嫡系氏族的名称。这是出周 代宗法制决定的。拄周代的宗氏氏族分菜之后,原氏族的爵位型地财产连同氏族名称都由嫡族继承,旁支五世而迁,嫡系百灶 不定,所以,氏族名称将出嫡系氏族世世代代沿用下去。

      由于周代贵族是技姓氏采区分血缘关系之辽*的,所以姓氏成为统帅同宗同族成员的旗帜。周王所在的氏族是绝对的大宗乐族,因此天于的姓也成为整个民族〔用族)的旗帜。于是产生了 顾炎武总结的“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的局面。如因周人是姬地所以周公旦长于伯离封于各鲁囤公 室从所有公族也都是姬蜘不可能变处。但新的氏则冬断产郧氏、柳氏出自鲁孝公,费氏、郎氏出自纪公,施氏出自桌公,孟氏、叔孙氏、享孙氏出自桓公,为氏出自咽公,鲁氏 副出白宫国灭亡后的公室遗民等等。

      姓与氏的区别,由“姓”“氏”本身的意义也能看出来。《说文》:“众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因生以为烃”。“感天而生”招始祖所感生助图腾物,西周以后被附会为“天”。“因生以为烃”实指因图路称号作为姓。 可见“姓”本义指所感生之物,如“姬”得名于熊迹, “拟”得名于蔻队 “子”得名于燕卵等(参阅本书《图房》)。

      “氏”本义指氏族,氏族即文族,指分菜的各族。从语音看, “氏”与“支”古音同。氏既是文族名执当然每当分氏都要产生新的氏了。 春秋时代,贵族通常以祖父的名号(如名、字、谨、封邑 等)为氏。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抵那时并非人人都有氏称,只 有代表氏族的族长才被称为某氏。而这个氏名,又是氏族始祖的 名号。假设那时王常寿命为三代同堂,而氏族又是冈一始祖的五代以内子孙所构成,不难算出,任何人在世时都不可能成为氏族 始祖并且以他的名号作氏族名,只有当她的第五代孙出现以后,他的后代才成为独立的氏族而以他的名号作氏称。由于族长是在世的最高辈,在正常情况下正好是始祖的嫡长孙作族长。

      《左传·隐公五年》把台串公儿子公子躯追称为“威信伯”。 孔颖达《琉》云,“诸侯之子称公执公孙之于 不得袒诸民乃以王父(祖父)字为氏。计艘伯之孙乃得以减为氏。”就是说,当公子呕(字子咸)成为氏族始祖吮他的孙子做族搔才开始以“威”为氏。这时使脱离公室嫡族了。上文巳说别任何一个氏族,它本身都有一个嫡系往下南嫡系的每一代族长都保持该氏作称号而不变。所以,氏一方面不断变化而产生新民,另一方面又将一直流传下去。到两汉以后,随着宗法制 在政治制度中解体,先素本有区别的姓与氏开始合流,合称为拄氏。从此姓氏不再分大小宗,而由所有的后裔共同继承。不过,由于皇族、官僚地主和农村中宗法制度一直还存色于是 秦汉以后又产生丁“房”的概念,其性质与先素的“氏”相似。

      作品背景

      百家姓广场《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姓氏的书籍。其内容来源于姓氏的发展。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

      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 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早起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周代是*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

      这些姓氏的发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历史背景。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 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王、陈、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 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 “妫汭五姓”。 演变至汉朝,姚姓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姓。

      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由于内容与姓氏相关,《百家姓》的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后世影响

      启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姓氏文献

      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历史,是*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最早的姓氏书。

      相关书法

      《百家姓》作为一部影响力很大的启蒙读物,相关的书法作品很多。如王羲之字帖《右军正草百家姓》伪作,该书虽假,书*力也是相当不错。另外还有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等名家书写的《百家姓》等。

      作者简介

      宋代王明清《玉照新志》说:“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换句话说,作者是钱氏吴越国的“小民”,即没有什么名气地位的读书人。王明清的理由是,首句是赵钱孙李,是因为钱是作者的本姓,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排在后面。 据史*载,吴越国由钱鏐创立,是五代十国时期相对稳定的一个割据*。钱鏐一再告诫子孙,如遇王者,不要兴兵,应纳土归顺。后来的吴越王钱俶,曾为赵*定江南效力,宋太宗时更献国归宋,受封王爵。江浙的民众因此躲过战乱,所以一直感念吴越钱王。 “孙”则是钱俶正室王妃之姓。可见,作者是吴越国民的可能性确实比较大。而“李”则是与吴越国毗邻的南唐国皇室之姓,吟出《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就是南唐后主。

      部分由来

      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人的姓氏起源并非只有一个地区,而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远古时期亚洲人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在文字资料的记述以及传说中,亦有*人是从北往南迁徙而形成的说法。

      下列读音都为普通话读音、姓氏部分由来:

      赵Zhào:伯益的后裔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姓。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姓放在第一位与此有关。

      钱Qián: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

      孙Sūn: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

      李Lǐ: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儿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其后人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

      周Zhōu: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还有以周文王或者周公的部分后人也以周为姓,以及唐朝时为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改为周姓。

      吴Wú: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吴国,其子孙称为吴氏。

      郑Zhèng:郑桓公遗族以国名为姓。

      王Wáng: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

      冯Féng:毕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为姓。

      陈Chén:最早出自妫姓,胡公满的子孙们以国为姓。

      褚Chǔ:恭段受封于褚邑,子孙就都以“褚”为姓。

      卫Wèi: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康叔,建立了卫国,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

      蒋Jiǎng:周武王的兄弟伯龄,被封到“蒋”,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

      沈Shěn: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叫季载,成立沈国。沈国君主的后代都以沈为姓。

      韩Hán:周时贵族武子,受封于韩原,子姓以地名为姓;战国时的韩国,被秦国并,原韩国王族世代姓韩。

      杨Yáng:上古时候,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到杨邑,称做杨侯,建杨国,子孙用杨姓。

      朱Zhū:西周时,周武王封曹侠到邾,后代以地名为姓,写作朱。

      秦Qín:伯益的后裔非子善于驯养马匹,被周孝王封为秦地的首领,建立了秦国。其后人以国为姓。

    [阅读全文]...

2021-11-30 01:23:31
  • 百家姓全文文本「完整版」

  • 百家姓全文文本「完整版」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下面是YJBYS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家姓全文文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百家姓》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楮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闽 *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锺 徐 丘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麹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斜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郤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阅读全文]...

2021-12-13 05:31:09
  • 含有姓字的古诗词 带姓字的诗词名句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经·第五章》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八》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红楼梦·第八回》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访录·原臣》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王霸》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明夷待访录·原君》

    王者不言有无,诸侯不说多少,食禄之 家,不与百姓争利。——《南史·列传·卷三十三》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孝经·天子》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屈原《哀郢》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叶茵《山行》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曹操《蒿里行》

    且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22章 节用(下)》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水浒传·第十七回》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李商隐《韩冬郎即*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王霸》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尧典》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德经·第四十九章》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墨子·11章 尚同(上)》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陆游《醉中感怀》

    九族既睦,*章百姓。——《尚书·虞书·尧典》

    治则衍及百姓,乱则不足及王公。——《荀子·君道》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辛延年《羽林郎》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及弟子《齐桓晋文之事》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孔融《离合郡姓名字诗》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曹邺《捕渔谣》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崔珏《哭李商隐》

    屈原者,名*,楚之同姓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新官上任三把火——《百家姓·晏》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禁藏》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宋之问《陆浑山庄》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王维《桃源行》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曹邺《官仓鼠》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张岱《湖心亭看雪》

    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阅读全文]...

2022-01-01 14:26:47
百家姓的古诗词 - 句子
百家姓的古诗词 - 语录
百家姓的古诗词 - 说说
百家姓的古诗词 - 名言
百家姓的古诗词 - 诗词
百家姓的古诗词 - 祝福
百家姓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