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打芭蕉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雨打芭蕉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雨打芭蕉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雨打芭蕉时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芭蕉情结何时了诗歌鉴赏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芭蕉情结何时了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蒋坦,字*伯,号蔼卿,清代浙江钱塘人。秀才出身,擅长书法。道光七年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关瑛(也即关秋芙)订婚,道光二十三年成婚,长年居住于杭州西湖。一日蒋坦在芭蕉叶上题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他的妻子关秋芙续曰: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芭蕉是哪里的芭蕉,我们恐怕要追溯到宋代,它可能是宋代诗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芭蕉。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词。
一剪梅
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相传蒋捷写了《一剪梅舟过吴江》以后,他的夫人就在这首词的后面也写了个《一剪梅》:何故闲来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竟悔当初未种桃,叶也青葱,花也妖娆。如今对镜理云髫,诉也无言,看也心焦。这个传说和蒋坦的夫妻佳话竟不谋而合。这可能就是一种诗人的芭蕉情结。
芭蕉这一意象到底要表达何种情意呢?长相思,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秋风冷雨相和,风扫庭院雨打芭蕉,凄清冷寂,而离人的心绪和秋风冷雨交织在一起,终于不自禁地长叹:夜长人奈何。李煜的这首《长相思》用词极美,意境淡雅凄冷,白描手法浑然天成,以此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思,这正是李煜词的一贯特色。
今生,谁为秋雨舞芭蕉,雨打绿芭蕉。在这秋雨绵绵的夜里,听着那秋雨敲打着芭蕉的滴滴答答的声响,感叹着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的寂寥。韩愈的诗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似乎芭蕉除了一大,再难状其特点。但一想唐朝诗僧怀素练就天下第一的狂草,却要在寓所广植芭蕉,自号绿天,便悟出了七、八分:芭蕉婉约难掩疏狂,张扬不失丰韵,好比天生丽质的闺中奇杰。文人中也有那快乐的聆听雨打芭蕉之声的,杨万里的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的喜悦不也溢于言表?
蒋捷词中的芭蕉可能最为我们熟悉。这里的芭蕉是为传递诗人的春愁服务的。词的起句,就给全词奠定了基调。
一片春愁待酒浇,愁生处,无计可消弭,只要按诗家老例碰杯解愁。但是,身边无酒,只有待酒解愁了。等待之中,春愁会更深更浓。接下来,作者似乎不经意地把笔锋悄悄一转又一舒,一笔去回写愁由何处来江上舟摇,一笔去顺写酒到何处寻楼上帘招。一个江上舟摇,既写诗人的处境,又给待酒浇的待字找到了落脚点。正在孤舟愁旅、渴酒难耐的时分,沿岸酒楼上的旗子明晃晃地随风飘摆而诱惑。这里,一边是漂泊无定的客船,一边是安居稳当的酒楼,一方是流水,一方是堤岸,一动一静,一低一高,一冷一暖,在这种比照中,愁对酒的盼望,酒对人的'诱惑,也就显得愈加强烈。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但是,船并没能靠岸,而是满载着词人的愁思,从秋娘渡和泰娘桥摇过。这时,阵阵清风飘然掠面,春雨也萧萧疏疏地洒落到人的身上、船上、水上,好不凄凉。
词的下片起句何日归家洗客袍,既回答了春愁的内容,又承递上片尾句的雨又萧萧,勾起游子心头无限遐想。由落雨湿衣,想到什么时候能够回家浣洗这布满征尘雨渍的衣袍,由雨及袍,由洗袍及思家,又由思家勾起下句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故园的生活。宦游中,诗人也曾在融融春日中欣赏过银字笙箫幽雅的吹奏、也曾注视过心字香烧在悠悠的烟缕,但那是用来消解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惆怅和孤独。梦醒之时,仍是流光轻易把人抛无情的现实。流光轻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只是写眼前事今朝景的变化,它还沉淀着诗人对故园桃红蕉绿的忆念,以及对此后年复一年樱桃自红、芭蕉自绿、漂泊者客袍自湿的将来的迷惘。一切景语皆情语。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这些愁都凝结在这绿了的芭蕉上。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云一緺》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宫应商。——黄庭坚《秋怀之秋阴细细压茅堂》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万俟咏《长相思·雨》
却因一夜芭蕉雨,疑是岩前瀑布声。——刘鳌《赠李营丘》
庭前几个芭蕉叶,未到秋分一半黄。——成廷圭《和饶介之秋怀诗韵·其三》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芰荷香里散秋风,芭蕉上鸣秋雨。——石孝友《踏莎行·沈水销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南国不须收薏苡,百年终竟是芭蕉。——皮日休《病中美景颇阻追游因寄鲁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纳兰容若《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芭蕉不展丁香结。憔悴一天涯,两厌厌风月。——贺铸《石州引·薄雨收寒》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烟浓共拂芭蕉雨,浪细双游菡萏风。——皮日休《鸳鸯二首》
雨洗芭蕉叶上诗,独来凭槛晚晴时。——司空图《狂题十八首》
来时虽恨失青毡,自见芭蕉几十篇。——司空图《狂题十八首》
芭蕉丛畔碧婵娟,免更悠悠扰蜀川。——司空图《狂题十八首》
添清景,疏韵入芭蕉。——赵长卿《小重山·秋雨》
清过炎天梅蕊,淡欺雪里芭蕉。——张炎《风入松·新篁依约佩初摇》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韩偓《深院》
废园湖石芭蕉畔,杨柳边,想当时玉人娇面。——张可久《落梅风·玉果山先上》
六月芭蕉雨,两湖杨柳风,茶灶诗瓢随老翁。——张可久《金字经·稽山春晚若》
蝤蛑虾蟹玳瑁螺,芭蕉豆蔻皆可口。——方回《为张都目益题爪哇王后将相图》
杨柳斜风力弱,芭蕉击雨声寒。——释正觉《偶成示众》
珠帘半卷开花雨,又见芭蕉展半心。——和凝《宫词百首》
初闻如风吹梧桐,次听如雨鸣芭蕉。——白玉蟾《赠陈高士琴歌》
禁门深锁夜如何,秪恐芭蕉风雨多。——谢榛《宫词题画·其二·夏·风静帘垂花竹里》
急点跳珠洒画窗,芭蕉渍绿溅笔床。——左锡璇《雨夜怀婉洵婉静两姊》
生姜二两须炮过,芭蕉一两去皮熬,五两大黄烧。——义净《兵要望江南·其十二·医方第二十九》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杜牧《八六子·洞房深》
万古身後前,芭蕉秋雨余。——黄庭坚《寄南阳谢外舅》
试裂芭蕉片,题诗问竺卿。——齐己《秋兴寄胤公》
露重芭蕉叶,香凝橘柚枝。——羊士谔《燕居》
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
只芭蕉一片、画廊阴,抵云帱三尺。——姚燮《连理枝·其二》
暗尘侵竹简,夜雨洗芭蕉。——胡仲弓《怀钱塘旧居》
个是云门真正脉,不学芭蕉空指月。——释德洪《次韵许叔温赋龙学铁杖歌》
或长如芭蕉,或圆如芙蕖。——苏轼《数日前梦一僧出二镜求诗僧以镜置日中其影甚》
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窦巩《寻道者所隐不遇》
一头细发两分丝,卧见芭蕉白露滋。——刘言史《弼公院问病》
客来问讯名堂意,雪里芭蕉笑杀侬。——杨万里《寄题张商弼葵堂堂下元不种葵花但取面势向阳·行尽葵堂西复东》
性寒甘蔗猱偷齧,体腻芭蕉蚕莫沿。——薛田《成都书事百韵》
1 一个世界两个人 游离的人生,游离的梦 两条*行线 奔马游鱼,腾空遨游 支离破碎,尤是断垣 相交的直线 赫蓝翔紫,两相交映 貌合神离,无缘的缘 两个相切圆 郁语忧言,如烟如雾 亦真亦幻,如影随形 两个内切圆 剑影刀魅,似真实虚 追逐生世,梦断秦淮 2 笨拙的话语,述说不清那一种痛 拙劣的画技,描绘不出那一份疼 眼 透视着的盲点 肩 颤抖着的无助 心第三节 抽搐着的疲累 满眼无助 满脸迷茫 满心无奈 凌乱的步伐透露了所有的伤 仅遗留满目疮痍 3 冷月无声,行人匆匆 泪水无痕,停滞徘徊 刻骨铭心的痛 欺压着空白的黑暗 举步无比沉重的牵绊 或许 不够冷漠不够无情 终 伤了心 无声的笑 包裹了太多的疼 死亡的气息逐渐浓厚 没有恐惧 只有解脱的喜悦 4 喧闹中 她笑得最欢,跳得最烈 沉迷般闭着双眼 青春飞扬 暗夜里 她双臂环绕,低垂着头 机械般迈动双腿 满是落寞 眼睑滑落的泪嘴角自欺的笑 昏暗的光影下 斜影清清 5 风在呼唤,雨在浇 雷在鸣叫,电在闪烁 我在其中,自得其乐 绿草油油,马儿嘶鸣 仰望苍穹,云卷云舒 手捧香茗,静立窗前 听雨打芭蕉 奏响一曲情思 不尽相思,落泪无声 听雷追电,看电赶雷 幻想雷电合鸣
编辑点评:
人生最苦是情殇!听雨打芭蕉,无限情思掀心潮。第一节感叹缘分淡薄,犹如两个相切圆,终是梦断秦淮;第二节凸显情殇之烈之痛;第三节表现哀莫大过心死;第四节表现一个女孩青春飞扬,单纯可爱,但眼睑滑落的泪暴露她心思沉重;第五节表现从爱的泥沼脱身的诗人豁达开朗,优雅沉稳,听雨打芭蕉,奏响一曲情思。全诗一脉相承,情感真挚,曲折生动,耐人品味!推荐欣赏!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馀清 一作: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释:
1、添字丑奴儿:词牌名。一作“添字采桑子”。“丑奴儿”与“采桑子”同调而异名。添字:在此词中具体表现为——在“丑奴儿”原调上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来的七字句,改组为四字、五字两句。增字后,音节和乐句亦相应发生了变化。
2、中庭:庭院里。
3、舒卷: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词两用,舒,以状蕉叶;卷,以状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训,谓好貌。馀清:此据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和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此首断句亦从吴着。“馀清”,今本多作“馀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当,因此词上片旨在咏物并非简单的拟人之法。馀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贻人以清凉舒适之感。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馀情”二字。
4、霖霪:本为久雨,此处指接连不断的雨声。
翻译: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m.ju.51tietu.net)“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未展芭蕉诗词鉴赏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未展芭蕉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作品介绍】
《未展芭蕉》是唐代诗人钱珝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二。此诗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全诗含蓄凝练,想象丰富,色彩鲜润宜人,情思沁人心脾,韵味悠长,颇具艺术美感。
【原文】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⑴,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⑵,会被东风暗拆看。
【注释】
⑴冷烛无烟绿蜡干:绿蜡形容芭蕉的心,叶子卷卷的未曾展开,像绿色的蜡烛一样,但是不能点,不生烟。
⑵缄(jiān):量词。用于信件等装封套之物。书札:即书信。
【白话译文】
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的心思。
【赏析】
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钱珝这首《未展芭蕉》就是运用联想的杰作。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常的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蜡烛通常是红亮、温暖的形象,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显示出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芳心犹卷怯春寒”。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有心惜别”的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烛心──芳心的联想原很自然。“绿蜡”一语所显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常象征着美丽的女性。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如果说,上一句还只是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状、色泽上进行描摹刻画,求其形似;那么这一句则通过诗意的想象与联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句中的“犹”字、“怯”字,都极见用意。“犹”字不只明写当时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将来的充分舒展,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遥相呼应。“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
三、四两句却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不相连属,但又浑然一片。这奥妙就在“藏”字上。书札紧紧封缄着,它的内容──写信者的想法就深藏在里面,好像不愿意让人知道。这和上句的“芳心犹卷”在意念上完全相通,不过上句侧重于表现客观环境的束缚,这一句则侧重于表现主观上的隐藏不露。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怀和包蕴着深情的少女书札,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但三、四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既然如此,就不必深藏内心的奥秘,应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这后一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点明,但不难推想领会。句中的“会”字,下得毫不着力,却写出了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
诗意的想象与联想,归根结蒂还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体察和深切体验。如果钱珝对生活中受到环境束缚、心灵上受到禁锢的少女缺乏了解与同情,那么他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上面那一系列诗意的联想的,也绝不会从单调的未展芭蕉身上发现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的。
【作者介绍】
钱珝,唐代诗人。字瑞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钱起曾孙。公元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举进士,累迁尚书郎。乾宁(唐昭宗年号,公元894—898年)初官至中书舍人。后出为抚州(今属江西)司马。《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零八首,编为一卷。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如李白的“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
“玉梯”,楼梯、阶梯的美称。“横绝”,即横度。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原来,主人公渴望见到心上人,情不自禁地要上楼眺望;突然想到他不能前来,于是停下了脚步。唉,不望也罢,免得再添一段新愁。就在这迟疑进退间,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将她的无限思念与失望投射在孤寂的身影中。“月如钩”,一作“月中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低头*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这既是主人公眼前实景的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芭蕉未展、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这两句诗移情入景,借景写情,设喻精巧,融比兴象征为一体。
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不仅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具体形象,更使得这种比况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不展的芭蕉与固结的丁香,不仅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
这两句意境优美,音情摇曳,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两地徘徊表现得兴味悠长,多少情思尽在其中。清人陆鸣皋说:“妙在‘同’,又妙在‘各自’,他人累言不能尽者,此以一语蔽之。”赞叹的就是这两句诗的含韵不尽。
赏析:
《代赠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短诗。“代赠”,代拟的赠人之作。此二首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抒写与情人离别而不能见面的忧愁。
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作“停止”、“罢休”之意。“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欲望还休。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无法相会。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月如钩”一本作“月中钩”,意同。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处地上景色。高下远*,错落有致。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稍晚于诗人的钱珝《未展芭蕉》诗中的“芳心犹卷怯春寒”,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
第二首诗也是以女子的口吻写与情人离别的愁思。具体的写作时间已不可考。
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是此诗的极为成功之处。特别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两句,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诗话类编》就把它特别标举出来,深受赞赏。
其一 赏析二:
此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想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写离愁,写得风华流美,情致宛转。不但写女主人公无心凭栏远眺,而且连眼前的芭蕉和丁香都含愁不解,愈添感伤。纪昀评价此诗是“艳体之不伤雅者”。尤其是诗歌的后两句,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意境优美,含蕴无穷,又毫不造作,历来为人称道。对后来一些诗词名作的构思、意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钱珝的“芳心犹卷怯春寒”,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乃至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都从中汲取过灵感。
好词:火焰山、芭蕉扇、借扇、无影无踪、灵吉菩萨、腹疼、牛魔王、原形
好句:
1..唐僧师徒四人,西行遇到火焰山。又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
2.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
3.悟空二次 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 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
4.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 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遇到火焰山。
又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悟空把师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悟空结下了冤仇,不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
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悟空二次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
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
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
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
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西游记之芭蕉扇好词好句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风尘仆仆朝西行去。走着走着,渐渐觉得热气袭人,难以忍受。此进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圆八百里寸草不生。又从卖糕少年嘴里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司空把师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之母。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司空结下了冤仇,铁扇公主哪里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悟空二次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他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机制聪明,,勇敢顽强,不畏**,敢于向一切艰难困苦挑战。在取经的道路上,历经了千难万险,终于和八戒、沙僧一起保着师傅唐僧到西天取到了真经。
唐僧师徒有一天来到了火焰山,山上烈火熊熊,难以通过。唯一的方法就是借来牛魔王媳妇铁扇公主处的一芭蕉扇,将大火扇灭方能通过。
为你奉上,请参考:唐僧师徒四人,西行遇到火焰山。
又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悟空把师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因上 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悟空结下了冤仇,不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
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悟空二次 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
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
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 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
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 现出原形。
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雨打芭蕉时的古诗
雨打芭蕉的古诗
雨打芭蕉的诗句
雨打芭蕉诗句
卧听雨打芭蕉的诗句
关于雨打芭蕉的古诗
描写雨打芭蕉的古诗
形容雨打芭蕉的诗句
关于雨打芭蕉的诗句
芭蕉与雨的古诗
雨打芭蕉风卷帘的诗句
雨打芭蕉的诗句李清照
芭蕉雨的诗词
芭蕉和雨的诗句
雨打芭蕉梧桐落叶的古诗词
芭蕉听雨的古诗苏轼
芭蕉梦的古诗
有芭蕉的古诗
芭蕉的诗句
芭蕉夜雨的诗句
芭蕉叶的古诗
芭蕉诗句
写雨和芭蕉的诗句古诗
关于芭蕉的古诗
写芭蕉的古诗
古诗里的芭蕉叶
含芭蕉的诗句
描写雨落亭外芭蕉下的古诗
以芭蕉为意象的古诗
芭蕉相关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