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外国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常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代表作《伊索寓言》,名篇有《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和葡萄》、《乌龟和兔子》等。
2、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安徒生童话》,名篇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
3、歌德:德国最杰出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浮士德》等。
4、莎士比亚:英国最伟大戏剧家、诗人,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5、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母亲》。
6、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
7、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154首,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2.笛福,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为《鲁滨逊漂流记》,描写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英雄。
2.拜伦,伟大诗人。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唐璜》通过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欧洲*的封建势力。
3.雪莱,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为诗剧《**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云雀颂》、《自由颂》等。诗剧表达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胜利的信念。浪漫主义诗人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之一。
4.狄更斯,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司法、行政机构的腐败。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5.柯南道尔,作家,主要作品为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小说。出自《血字的研究》
6.肖伯纳,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华伦夫人的职业》、《鳏夫的房产》、《巴巴拉少校》、《苹果车》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罪恶,同情工人阶级。
7.莫里哀,伟大的喜剧家,是世界喜剧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之一。主要作品为《伪君子》《悭吝人》等共37部喜剧。鞭挞封建制度和丑恶势力,是世界喜剧中最出色的作品。
8.雨果,伟大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悲》写失业短工冉阿让因偷吃一片面包被抓迸监狱。后改名换姓,当上企业主和*,但终不能摆脱迫害。
9.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为《红与黑》写不满封建制度的*民青年于连,千方百计向上爬,最终被送上断兴台。“红”是将军服色,指“入军界”的道路;“黑”是主教服色,指当神父、主教的道路。
10.巴尔扎克,世界文学界的伟人,现实主义大师。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著有长篇小说《人间喜剧》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写的一套小说的总称。作者原来计划写137部,实际完成了90余部。以编年史方式,广泛反映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了金钱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动力,出场人物有二千多人。
《群山回唱》[美] 卡勒德·胡赛尼
本书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围绕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为彼此牺牲。
《群山回唱》抓住了他早期小说中许多相同的主题: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往事对现实的纠缠,并以同样的兴味描绘出两个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一个是异彩纷呈的寓言的世界,另一个是更模糊,也更为阴暗的现世。
胡赛尼先生成功地将书中人物的生活融入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合唱曲中,这既是他对人物内心生活有深刻了解的证明,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个老派小说家之实力的确证。
《我就要你好好的》[英] 乔乔·莫伊斯
一本超越爱与死的尊严之书 ,盈满泪与笑的深厚情谊
他们本不会相逢:威尔是伦敦上流社会的精英,露易莎不过一个小镇的女服务生。
未来他会一直争流向上,她会渐渐滑向*庸。
直到天降 意外 夺去威尔所有的生机,失业 让露易莎最起码 的安稳落空——她作为零经验的私人护理,受聘照顾绝望、封闭的威尔。
他们在彼此最不堪的日子里相遇:一边打量,一边琢磨。磕磕绊绊而妙趣不断。
可是,谁知道,这相遇太美却太晚……
《每一种相遇全都妙不可言》[美]艾米·布鲁姆
在对家庭的种种失望下,渴望成为电影明星的爱丽思,决心带着她的小跟班妹妹伊娃出走,展开一场横穿美国的追梦之旅,爱丽思的勃勃雄心就这样把俩人从俄亥俄州的小镇带往声 色犬马的好莱坞。从纸醉金迷的爵士俱乐部到长岛的金色千万豪宅,从布鲁克林的美容院到伦敦西区的熙攘角落,挤在一辆偷来 的旅行车上,她们一路追寻,也一路见证着时代变革下不断被重塑的世相。旅程队伍随着她们结交的形形色色的人逐渐壮大,而梦想也因丑闻、谎言、背叛、战争的交织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曲折……
《生命不息》[英]凯特·阿特金森
要是能够不断重复人生,直到对生命满意为止,你敢这么做吗?
厄苏拉出生在1910年的英格兰,一个暴风雪之夜,因为医生没能及时赶到,她一出生便窒息而死。然而,在同一天的同一时刻,厄苏拉再次出生并活了下来。之后便有了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是第无数次的机会。每当犯错,她的生命便会戛然而止,然后陷入新的轮回。她一次次经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残酷的时刻,也一遍遍承受失去至亲的悲苦。直到她意识到,只有做正确的事,才能结束这可怕的轮回,她会怎么做呢?
《船》[澳]黎南
一本穿越不同地域和历史, 以亚裔视角呈现跨文化精髓的短经典
黎南从亚裔移民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移民的种种记忆、想象和经验。七篇故事,共同构建了一部关于回忆、痛苦和再生的移民多重奏。精致短小的结构,大师级的语言,发人深思的主题,所有这些元素在七个短故事中得到了完美呈现。
《无声告白》[美] 伍绮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关于爱与失去,以及我从未告诉你的秘密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美] 安东尼·多尔
法国少女玛丽洛尔生活在巴黎,幼年失明后,父亲保护她、训练她,鼓励她勇敢生活下去。1940年,德国 入侵,她被迫离家,不久又与父亲骨肉分离,以瘦削的肩膀抵抗纳粹*。
德国少年维尔纳从小失去双亲,与妹妹在矿区孤儿院相依为命。一心想摆脱底层命运的他,凭借无线电天赋跻身纳粹精英学校,本以为是命运的转折,不料却跌入另一个地狱。
战争碾碎了他们的希望,两个陌生人的生命轨迹也意外交汇。当*静的生活成为不可企及的黑暗之光,他们是否有勇气,在死之前,活出生机?
《小谎言》[澳]莉安·莫利亚提
浅谈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
在学*、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俄国文学的文章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学*、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俄国文学的文章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浅谈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他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地主,尽管他有“黄金一般的心灵”,却总是懒洋洋地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虽然他在心中已经制定出了种种整顿自己领地的改良计划,可年复一年始终没有写出来,更不用说现实了。他整天躺卧在一间既当卧室、又当书斋和客厅的房子里。他的书架上放着两三本发黄的书,壁上的图画牵着蜘蛛网,镜子照不出东西来,由于灰尘多,可以把它当做记事牌。笔和纸都干枯发黄了,如果把鹅毛笔向墨水瓶里伸下去,说不定就会有只苍蝇嗡嗡地从里面冲出来……他虽然只有32岁,却没有年轻人的朝气。或者却是跟死了一般,到了最后,这位善良,有教养而又懒惰的、被现在人称作“废物”的人终于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他就是被称为“多余人”的最后代表——奥勃洛莫夫。
在文学史上,“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类形象几乎无一例外地跃现于俄国进步作家的笔端,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多余人”系列形象。以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为“始祖”,此后莱蒙托夫的毕巧林(《当代英雄》)、赫尔岑的别里托夫(《谁之罪》)、屠格涅夫的罗亭(《罗亭》)、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奥勃洛莫夫》)等形象无不脍炙人口。
这种人出身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现状不满,但只是徒然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无奈没有出路。“他们永远站不到*统治者一边,也永远站不到人民一边。”他们渴望爱情,常常以自己的才华与堂堂的仪表点燃少女的爱情之火,但当爱情真的到来时,却又退缩不已。他们不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也不认真对待别人的生命甚至爱情、友谊,正可谓一种多余的人。但是,他们绝不是浑浑噩噩的庸俗之辈,他们对现实、对生活、对周围的一切,始终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清醒,对自己的内心与行为,则*惯于做公正而步伐深刻的剖析和几乎残酷的拷问。正如当代英雄毕巧林所说:“我早就不是靠心活着,而是靠头脑活着。”他们甚至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内心永远也不会满足,精神的'痛苦永远也不会摆脱。那么,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他们的痛苦究竟从何而来?
“我活着是为什么呢?我生来是为什么目的呢?”(《当代英雄》)这正是“多余人”痛苦的原因所在。他们的痛苦来自完全超越物质生活需要的形而上的纯粹精神的追求。当然这种追求和痛苦不可能脱离“多余人”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是黑暗、窒息的农奴制社会扼杀了他们的理想、热情和行动的能力;是农奴制改革这一深刻的历史变动以及各派政治力量、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加剧了他们的精神焦虑和探索。
“多余人”之所以是多余的,就在于他们既不满于现实,又无力去改变现实,既不愿与贵族统治集团同流合污,却又不能与贵族社会的生活环境彻底决裂,更无法挣脱贵族阶级的种种偏见的束缚。但是从“多余人”共同的独立表现来看,譬如与周围环境的隔膜,于社会责任的游历,对爱情和婚姻的拒绝,对待生命包括死亡无所谓的态度等等,其“多余”并非客观意义上的真正的多余,而是表现为一种主体的主观态度:对社会生活持批判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是缘于找不到生活目标、人生意义而对自身存在产生怀疑进而对社会、对人生产生一种“多余”感。就像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费嘉·拉夫列斯基以无限惆怅、悲愤的心情对自己喊到:“烧完吧!无用的生命!”(《贵族之家》)
正是“多余人”自视多余这种主观态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种种言行,使周围的人们也理所当然的视其为“多余人”,将其排斥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以致他们成为真正可有可无的“多余人”。
“多余人”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同时,又处在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落后环境中,身上带有思想启蒙者和农奴主的双重性质。他们一方面是“对俄国的官场和他们出生的社会环境(通常是贵族社会的环境)的疏远,对于这个环境中自己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优越意识”;另一方面是“心智的疲惫、深刻的怀疑、言行的脱节、对社会的消极性”。
这两方面不同的性格特征,集中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彼此消长,构成了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而“多余人”也就是在这对矛盾的冲突中产生和演变的。当先进思想刚刚影响到贵族中的先进分子,而绝大多数人还在“深受其害而不自知”的蒙昧状态时,“多余人”作为言语和思想的“巨人”的性质,是鲜明而且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一旦要求他们表现在行动上时,他们就显示出了固有的局限性。
从奥涅金的忧郁苦闷,到毕巧林的以恶抗恶,到罗亭的言行脱节、拉夫列茨基的懒散淡漠,再到奥勃洛莫夫的彻底毁灭,俄国文学忠实地反映了俄国贵族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觉醒、迷惘、求索、没落的过程,同时,也生动地记录了“多余人”二重性冲突的产生、发展、激化、消失的演变。他们并不是作者的简单臆造,而是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根据真实的现实生活创造的属于俄罗斯的时代典型。
“多余人”之所以成为“多余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二重性冲突。这种冲突具体在文化的冲突、先进意识与阶级地位的冲突、历史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知识分子通常都是联结进步文化与人民的桥梁。他们往往是最先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因而,在19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俄国的时候,贵族的先进知识分子就成了这两种文化冲突的首当其冲的体现者。
他们一方面很好的吸收西方文化及其所代表的生命的创造、乐观主义、积极精神、秩序以及对个性和劳动的重视。另一方面,其文化意识的深层却又无法克服本土文化中由农奴制、封建专制的社会以及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神秘主义、悲观主义、无所作为、无个性的群体性文化以及懒惰、软弱、空想等的先天不足。
因此,尽管他们的俄罗斯文化旧有的群体性已经被西方文化的个体性打破,但是,这种个体性在俄国当时的文化氛围中,又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加之西方文化本身的不完善,使得它不可能在这些知识分子的深层文化意识中形成一种可以转化为行动的变革力量。
“多余人”正是介于“上层”与“底层”之间的过渡带,他们既不是完全“上层”的,也不是完全“下层”的,而是兼两者特点共有的中间阶层,是二者交流与相互作用的作用者。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所处阶级的腐朽和行将幻灭,但苦于受到本阶级固有思想、经济和历史诸多原因的束缚,使他们无法完全脱离出来,而只能在社会边缘游离。社会一方面对贵族知识分子提出了行动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发展到可以使他们实现历史使命的成熟阶段。最终造成了“多余人”的历史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他们是“欧洲思想和俄国秩序之融合”的产物,注定只能成为“聪明的废物”。
“认识你自己”这一赫然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金顶上的箴言,表达了人类的一个古老执着的夙愿。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人类在物质文明的高速膨胀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以及一次次空前严重的社会灾难面前再次失落了“自我”。“多余人”正是众多寻找灵魂的觉醒者中的一位。
“多余人”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过渡人物,他们在表现自我的迷惘和痛苦的同时也体现了那些有着深刻觉悟意识的知识精英们的探索和彷徨!他们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端,是后来俄国文学出现新人形象的一个开端!或许对于当时俄国社会来说他们是多余的,但对俄国文学甚至整个世界文学来说他们那深入人心的形象是不可替代的。
浅析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形象,汉语词语,意思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摘要:19世纪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是这一系列形象的典型代表。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多余人”作为一个人物系列,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然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共性。本文着重分析“多余人”形象共同特征以及他们的发展变化规律。 关键词:多余人 共同特征 发展与演化 现实意义
正文:
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已经萌生,同时,农民起义、暴x风起云涌,专制的危机已渐露倪端,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逆转,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对专职农奴制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势下,贵族青年中开始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一部分人渴望为祖国做一番事业,要求改变现存制度,这些人就是十二月党人;另一部分人仍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企图永久保持贵族特权地位;而第三种人则是贵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不甘心和贵族阶级一道灭亡,但阶级的局限又使他们没有勇气与能力去参加革命斗争,也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即染上了当时人们所说的“时代的忧郁病”,这一类人也即我们所谓的“多余人”。
“多余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后来被俄罗斯文学界和批评界用来称谓具有类似奥涅金的性格气质和历史命运的那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之多余是指贵族知识分子相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他们具有思考能力,智慧过人,但却无法脱离他们委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并采取行动,或者,按照赫尔岑所说,他在其安身立命的环境中时“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的性格的必要力量,他们收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但是屡屡受挫,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拒之门外。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形象,出现在当时诸多优秀作家的代表作中。虽然“多余人”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中,但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在奥涅金身上就已经确定下来了。而这一类人物形象也在文学家的笔下越来越丰满。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塑造的“当代英雄”毕巧林,到赫尔岑的《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和拉夫列茨基等,“多余人”的形象逐渐变得鲜明和丰满。尽管这些俄国作家笔下的多余人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个性气质和思想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贵族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代表,空有抱负却没有用武之地,这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构成了现实主义文学不朽的“多余人”形象系列。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是用诗体写成的,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它的发表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确立的标志。别林斯基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奥涅金》可以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奥
涅金的形象是俄国封建社会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他虽然受过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贵族的生活方式又使他灵魂空虚,毫无能力,无所作为,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小说通过这一形象,塑造了二十年代贵族青年的典型,反映了当时贵族青年的苦闷、彷徨和追求。在揭露和批判贵族社会的腐朽和丑恶方面具有相当的力量。这样,奥涅金就成为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奥涅金的形象在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文学中乃至整个俄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奥涅金也因此在俄国多余人形象系列中成为最重要的,最具色彩的,最有代表性的多余人形象。然而,奥涅金虽然集中了 “多余人”的特征,但他“冷漠而懒散”的心灵在觉醒之后发生的新变化并未导致他性格的根本改变。他对上流社会憎恨也好,厌恶也好,但并没有脱离和抛弃。他从彼得堡来到乡下,也从没想过要过社会底层的生活。他归顺了空虚无聊的上流社会,上流社会也接纳了他。最后在小说结尾处奥涅金还是在彼得堡将军家的舞会现身了。因此,奥涅金还不足以是“多余人”,顶多是“多余人”的前身。
在其他多余人形象中,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乔林,是一名富有、英俊、机敏、强健的贵族军官,在二三十年代曾是贵族社会里的佼佼者,是一个对上流社会强烈不满的贵族青年。可是他摆脱不了贵族生活,没有理想,玩世不恭,空虚伪善的彼得堡上流社会生活消磨了他所有的奋斗热情。他把真诚和善良深藏在心底,而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因穿梭于高加索匪帮的枪林弹雨之中而倍感兴奋。在他的心里没有任何可珍惜的东西,包括生命。但他勇于自我剖析在梅丽公爵小姐面前坦露了自己,交待了自己精神幻灭的过程。毕巧林和奥涅金一样:都难以抵挡封建专制农奴制的巨大腐化作用,当他们上了年纪之后,便就成了*庸的地主老爷,归顺了上流社会。但毕巧林更胜奥涅金一筹,毕巧林有深刻的洞察力,能严厉地审视自己和批判环境。尽管毕巧林更有思想,有剖析能力,想与上流社会划清界限,却无力划清。虽然与“多余人”的形象更加接*,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多余人”。
赫尔岑1845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谁之罪》,主人公之一别里托夫是富家子弟,留学回国,本想干一番事业,却处处受阻,一事无成。而他在克鲁齐费斯基和柳芭卡的爱情中,却又无意成了多余人,使三人都陷入了痛苦,最后再度出国。别里托夫没想投靠社会下层,也不想与上层社会妥协,因此他选择了去国外逃避社会的现状。小说据此揭露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及其生活方式的停滞、愚昧与专横,回答了造成他们悲剧的社会根源。所以别里托夫应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多余人”形象。
屠格涅夫《罗亭》里的罗亭,也是完全意义上的“多余人”形象。罗亭是一名优秀的贵族青年,受过良好教育,善于辞令,他能言善辩,热情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四十年代黑暗统治时,起过进步作用。罗亭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言语和行动的矛盾,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人们常称他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其实这个评价需要推敲。他未必是“言语的巨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他不可能与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卢梭、康德、歌德等相提并论,他只不过是在俄国发表了一些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的启蒙思想,充其量可以说是西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者。他也未必是“行动的矮子”。他勇于向周围的人阐述自己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先进思想,他也勇于行动,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去行动,他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成功:他起初帮助一个地主在领地里实行改革,后来打算疏通一条不能航行的河流,最后当了一名教员,想进行教育改革,但这一切
都完完全全的失败了。在专制农奴制的俄国社会,他的灿烂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毫无施展之处,他无法与这个压迫人的社会妥协,也无法与思想和视野闭塞的普通民众沟通。他游荡在社会各阶层之外,找不到自己的灵魂、精力、才智的方向,迷惘、困顿。
但到五十年代需要行动的时候,“多余人”只是一些语言多于行动的人,已经担负不起改革现实的任务了。如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尽管他“有黄金般的心灵”,但他只不过是一个剥削阶级寄生虫的典型。他从小有农奴服侍,吃穿不用自己动手。他懒惰成性,精神极度空虚,极端无能,不能思考任何实际问题和处理任何日常事物,哪怕贵族少女的爱情也不能使他振作起来,最终还是缩到*静的安乐窝里去。这个“多余人”形象表明,到了俄国**运动的第二阶段,以往的先进贵族已经丧失任何作用,成了躺卧不起的废物了,这反映了俄国贵族阶级革命性的终结。
结语:
“多余人”之所以会“多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知识分子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是令人惋惜的。这些典型形象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不同的社会环境,却有其相同的特征,通过这个典型形象我们也看到专制农奴制对人性的压制与迫害,这一现象本身也说明了专制农奴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应该指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正面的人物系列,如果说他们因社会的黑暗和个人方面的种种弱点无法实现其理想和抱负而成为社会的 “多余”,那么恰恰是他们在理想幻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奋争和反抗精神,以及所体验的苦闷、彷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等种种思想情绪,对社会后世是一份优秀的遗产。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
(2)《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新思考》(《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3)《罗亭》(屠格涅夫著,戴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摘要:19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形象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奥涅金、毕巧林、罗亭都是典型的“多余人”形象,他们都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社会思潮激烈动荡的时期,具有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形象特点。
关键词:多余人;形象特点;奥涅金;毕巧林;罗亭;意义
俄国文学中形象系列可谓多种多样,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多余人”形象,出现在19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早的“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在其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写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而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中塑造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也都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经典的“多余人”形象。
赫爾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因而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他们都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社会思潮激烈动荡的时期,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受到新思想熏陶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自己所处的阶级是否还有希望产生怀疑,他们厌倦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意识当中开始有一种朦胧的追求,憧憬和向往另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会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些复杂的性格因素或悲剧色彩。奥涅金,毕巧林以及罗亭等人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们出身高贵,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教育,接受过西方某些文明的影响。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一作品的开头就对奥涅金显赫的出身作了介绍:父亲曾位居*显位,伯父死后还给他留下了巨额财产,使他有资本穿梭于上流社会;毕巧林是出生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军官,从小就享受着一切可以用金钱买到的欢乐;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地主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上流社会的座上客。
(二)具有先进的思想,能够批判地看待社会,所以性格都有矛盾的一面。
虽然成长于上流社会之中,却不愿意虚度此生,不愿意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
厌烦了上流社会的奥涅金非常渴望一种新的、有意义的生活,于是,他摆脱了“社交界的重负”,“抛弃了空虚和浮华”,告别熙攘的城市来到僻静的乡村,想让自己在人自然的怀抱里重新振作起来然而,然而乡村生活同样不能排遣他胸中的郁闷,他和那些庸俗、无聊的地主邻居们更是格格不入甚至只要听到他们来访他都要悄悄逃走,避而不见;他试图用读书排遣内心的苦闷,但不知为什么而读,读来读去,他丢开了书本,觉得全都毫无道理;他想写作,可拿起笔来就打哈欠。
毕巧林清醒地看到现实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往往靠耍手段获取成功;他想爱整个世界,可是没有人理解他,于是就学会了恨;他说实话,没有人相信,于是就开始欺骗;他的“掩藏在温文尔雅与善意的微笑下的冷漠,少气无力的绝望情绪”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形成的精神残废,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的躯体里并存着两个人:一个完全体现了‘人字的含义,另一个则在思考,判断着这个人。”
罗亭是一个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具有广博的知识,锐利的思想和演说家的才能。小说的开头就展现了罗亭的聪明善辩,他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和思想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他唤醒了娜塔利娅,使她成为一个憧憬自由、藐视一切传统势力的新女性,受罗亭思想的影响,出身贫寒的青年知识分子巴西斯托夫将其视为自己的导师。虽然罗亭具有这种激励人的精神力量,但却一事无成,罗亭对此有自知之明,他对列日涅夫坦率地承认:“我缺乏毅力,……我从来不善于创建任何东西。”
(三)人物角色的悲剧色彩。
尽管他们出生于上流社会,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注定有一个悲剧的人生。他们的悲剧性并不是外在的有形的痛苦,而是蕴含在他们无形的精神磨难之中,具有精神悲剧的性质。
他们作为贵族青年,假如他们满足于生活现状,像奥博洛莫夫那样整日无所事事,没有理想和追求,那么他们也会幸福地生活下去,命运可以为他开拓恬静而又快乐和安宁又和谐的生活道路,他也可以顺着这条生活道路一直走下去,享受荣华富贵和花天酒地的生活,不会有精神上的痛苦与折磨。而他们代表的是进步的社会力量,不愿意与腐朽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整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试图逃离或改变,但是,他们所要撼动的是整个旧社会的力量,进行这种力量悬殊的斗争,结局可想而知。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意志薄弱,思想矛盾,徒有批判精神,却没有行动的勇气和毅力,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其悲剧的结局也是必然的。
“多余人”形象具有巨大的魅力,除了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内涵外,还来自于形象中所包含的复杂而深邃的哲学和美学意义。尽管“多余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但是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每一个社会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多余人”,他们徒有才华和理想,不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整天以灰色的眼光看待人生,却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状态,只能在郁郁寡欢中虚度人生。
【参考文献】
[1][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M].丁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2][俄]莱蒙托夫.当代英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俄]屠格涅夫.罗亭[M].陆蠡译.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韩洪举.知识分子的性格悲剧——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比较[J].许昌学院学报,1999(02):66-67.
[5]关丽.浅谈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J].黑河学刊,2008(03):48-49.
[6]朱鸣磊.崇高的悲剧精神:罗亭形象的本质内涵[J].哈尔滨学院学报,1998(03):33-35.
《安妮霍尔》——
36、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
you just,I just(你跳下去,我也会跟着跳下去)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
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比较文学概述
*年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广泛的关注。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从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和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到现在,作为一门比较正式的学科,比较文学也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
自从西方在十九世纪末产生了比较文学,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到二十世纪中期,比较文学已成为文学领域最为引人关注的学科。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联系,使得其文化、文学方面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且在日益紧密地进行着,从而使得比较文学也在不断地传播和发展着,从欧洲的法国学派发展到美洲的美国学派,在发展到亚洲的*学派,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比较文学具有明显的跨越性特征。可见比较文学主要是对不同文化文学、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研究,以及对文学跟其他门类学科或者跟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或者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的跨越性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跨语言研究。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即使是同一语系的语言都会有较大差别,更不用说不同语系的两种文化了。因此语言是比较文学研究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第二是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对文学跟其他所有的学科都能进行跨科际比较研究,其所包括的学科有语言学、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科学与艺术等等。第三是跨文明研究。主要是指不同文明的文学、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综上,比较文学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不同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明之间文学的差异性、普适性研究。
二、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一)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随着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兴起,使得世界各国间出现了比较强的文学交流,从而促使了人们对外国文学跟本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最早兴起比较文学研究的是在欧洲的法国,法国许多文学家在实证主义和文献特征的基础上开创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从而使得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进入了第一发展阶段。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即大致开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其主要代表文学家有:Fernand Baldensperger(巴尔登斯伯格)、PaulVan Tieghem(梵·第根)、Marius—Francois Guyard(基亚)等。
首先,在20世纪的20年代,Fernand Baldensperger第一个通过严密的实证考察法对外国文学跟法国文学之间的彼此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他对法国文学跟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对那些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问题研究也非常深入。Fernand Baldens?
perger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中指出,任何文学学术研究都必须言出有据,而不可以牵强附会,他指出:如果只是看了一眼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就根据印象和记忆通过个人主观臆想对它们进行了对比是不科学的,这样的比较研究是不具备论证的充分性和明晰性。
因此,Fernand Baldensperger为了不让比较文学研究陷入了空谈主义,他强调比较文学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要求通过充分的证据材料来分析和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差异性和异质性。所以在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总是有比较足够的实证材料做为他结论的支撑。通过实证主义的方法去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也就成为了法国文学比较研究的主流。
其 次 ,在 Fernand Baldensperger 之 后 就 是PaulVan Tieghem(梵·第根),PaulVan Tieghem是第一个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进行全面阐述的人。PaulVan Tieghem在《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法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应该跟其他历史科学研究一样,将那些尽可能多的不同来源的事聚集起来对某一个讨论或者事实进行解释,或者作为它的论据。PaulVan Tieghem指出“:比较文学主要是对各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行本质的研究”。
他将这种关系概括为三类,即拉丁文学和希腊文学之间的关系、古代文学和*代文学的关系、各国*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应该界定为输出者、传递者、接受者三类,将研究类型界定为媒介学、源流学和誉舆学三种,将文学比较研究界定在两个国度之间进行。而超出了上面所指的范围就应该算作“总体文学”的研究范畴。PaulVan Tieghem的观点主要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重心就是对两个国家的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目的主要是找出这种影响的途径,而方法则是利用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来对另一国家文学作品进行解释,他的比较文学观点具有鲜明的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特征。他站在“欧洲为中心”的立场对比较文学的人物和性质进行探讨和研究,他觉得比较文学就是对欧洲诸国文学的相互影响或者关系进行研究,并尽力将欧洲各国文学作品归附到欧洲总体文学发展中去。
第三,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学家就是Marius—Francois Guyard(基亚),他在其《比较文学》(1951)中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也就是外国文学或者世界文学乃至国际文学之间具有的关系的研究。每个比较文学家站在民族和语言的边缘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学的情感、思想、书籍、题材等方面的彼此影响或关系进行研究。
Marius—Francois Guyard将比较文学的对象界定为“各国间的固有观点、思想动向、渊源、作家、主题、体裁、媒介”等其中。跟PaulVan Tieghem(梵·第根)相比,Marius—Francois Guyard 觉得 PaulVan Tieghem所提出的总体文学其实就是他所指的“思想动向”。
综上所述,法国比较文学理论作为外国比较文学第一个发展的阶段,其基本的观点为: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外国文学或者国际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主要是欧洲诸国文学及其作家之间、欧洲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彼此关系和影响;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实证主义方法。法国比较文学研究对于外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法国比较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法国各学者的比较文学研究主要界定在欧洲文学范围之内,最多也仅仅涉及到欧洲跟其他洲际文学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并且其研究没有将不存在渊源关系的文学作品及其作家纳入其中,从而使得法国比较文学陷入了“欧洲中心论”的藩篱。再者,法国比较文学研究对事实上的联系非常强调,然而就忽略了那些规律性的、抽象性的联系和影响,其在方法上过度追寻实证主义原则,使得其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大大的缩小。
(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突破法国比较文学局限于文学关系史上的藩篱,美国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兴起,发展成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美国比较文学提出了没有事实联系的*行研究以及文学跟其他学科间的比较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相对于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跨越,它跨越了法国比较文学中立足于事实关系或者联系的局限性,也超越了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Renb Wellek(雷内·韦勒克)、Henry H.H.Remar(雷马克)、O.Aldridge(奥尔德里奇)、HarryLevin(哈利·列文)等,下面主要对 Renb Wellek(雷内·韦勒克)和Henry H.H.Remar(雷马克)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探讨。
首先,Renb Wellek(雷内·韦勒克)在1953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概念》中对法国比较文学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他认为法国比较文学过于注重事实上的联系,指出法国比较文学所倡导的文学关系研究只是局限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只是实证主义地将那些杂碎实物进行现象上的拼凑,没有对文学间的深层或者更高层次的关系进行研究。于是,Renb Wellek在1958年九月的教堂山会议上发表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演讲,对法国比较文学或者世界比较文学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Renb Wellek指出,当时的法国比较文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不够明确,脱离了文学性,只是机械地从外部对比较文学进行范畴规定,从而促使比较文学中极端的民族主义等扭曲现象的滋生。他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应该确定文学文本的中心地位,确定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在此中心下应该对各种文学问题进行自由的研究,而不是那些死板的事实。他认为,艺术品并不是来源及其影响的总和,它们其实都是独立的整体,从其他地方所得来的事实材料注入到另一个整体中其实并不再属于外来的东西,其已经同化到新的整体中。Renb Wellek《比较文学的危机》报告的发布是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兴起的标志,并揭开了美国比较文学理论发展的序幕。
其次,在Renb Wellek之后,Henry H.H.Remar(雷马克)于1962年的《比较文学的功用和定义》中对美国比较文学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同时进一步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Henry H. H.Remar指出:“法国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只是为了证明并找出文学间某种关系或影响的存在,而没有重视文学艺术性的评价与理解,因而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所做的实质性贡献。”Henry H.H.Remar认为,比较文学其重点在于比较,而纯比较性的东西其实是无穷无尽的联系,而不仅仅局限于法国比较文学中的“相互影响”。在批判法国比较文学的基础上,Henry H.H.Remar也提出了美国比较文学“*行研究”的概念和方法。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超出国界的文学比较,同时也是文学和其他信仰、知识、学科领域之间关系和影响的研究,这些学科、知识和信仰主要有:宗教、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哲学、音乐、建筑、雕塑、绘画等等。总而言之,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指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者多国文学之间,乃至文学跟其他领域之间的比较。
纵观Henry H.H.Remar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理解,美国比较文学跟法国比较文学存在着两大不同:首先是美国比较文学跟法国比较文学一样都认为比较文学超出了国度,可两者的着重点不一样,法国比较文学所强调的比较是跨国度的建立在事实依据或者文献依据之上的影响和被影响,美国比较文学所强调的比较是并不限于影响,其也包括文学作品间的异同和对比,主要是文学作品间的文学性、艺术性的比较评价。其次是美国比较文学超越了法国比较文学,认同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指出比较文学研究还应该兼顾与其他领域进行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观点,美国比较文学研究主要以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和美学规律作为研究的重点。作为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跟传统法国比较文学分庭抗礼的新兴流派,美国比较文学注重对法国比较文学的批判,反对法国比较文学局限于文学关系史的观点,使得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无限扩大,同时也反对法国比较文学定位于实证主义方法的影响研究,而提出了无事实关联的*行研究。美国比较文学并试图将文学性看成比较文学的中心。美国比较文学顺应着当时世界文学格局的变化和发展,对比较文学进行了积极的拓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但是,美国比较文学受*美学的影响,对文学性、艺术性的美术价值过分强调,而将文学作品中一切不能以美学的研究方式解决的东西简单地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可是现实中,要完全地将政治、社会等外部因素排开来研究文学间的审美状况是确切不能够实现的,是不可能进行的实情。因此,美国比较文学从过去的实证主义极端走向了另一个理论性的极端,对纯理论性的东西探讨的比较多,而对一些具体性的东西研究却非常少。
三、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的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或者理论都是在实践讨论中慢慢发展和完善的,比较文学也不例外。法国比较文学和美国比较文学的学派之争是文学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凸显了文学历史发展的局限性。
但法国比较文学和美国比较文学也会在文学历史发展中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随着文学历史的发展,比较文学不单单只是法国比较文学所倡导的影响研究,同时还包含美国比较文学所倡导的*行研究和阐发研究。法国比较文学和美国比较文学之间的融合将会是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法国比较文学向美国比较文学靠*
对于法国比较文学之后的发展,艾金伯勒在1963年发表的《比较不是理由》中提出:比较学者的首要任务,是反对一切地方主义和沙文主义。
他们必须最终意识到,如果没有对人类文化价值几千年来所进行交流的不断认识,便不可能理解与鉴赏人类的文化,而交流之复杂性又决定了每个人都不能把比较文学当作是一种语言形式或是某一个国家的事,即便是那些地位特殊的国家也是如此。
艾金伯勒的这种观点超越了美国比较文学和法国比较文学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对象上的争论,而凸显出全新的视野。于是,艾金伯勒对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改革方案,从而致力于对比较诗学、文学间的翻译、韵律学、比较文体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艾金伯勒不但对法国比较文学忽略文学作品在文本中的内部规律和价值而只关注文学间的外部联系进行了批评,同时也对美国比较文学不够重视研究过程中的准确性进行了批判。艾金伯勒进而指出了比较文学新的发展方向:这种比较文学把历史方法和批评精神相结合,把考据和文章分析相结合,把社会学家的谨慎和美学理论家的勇气相结合,这样比较文学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对象与合适的方法。
通过艾金伯勒并蓄美国比较文学的部分观点的指引下,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开始打破陈规,纷纷意识到过去以欧洲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弊端,采纳美国比较文学的合理建议,重视其他洲际文化文学的联系和关系,不断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A.M.Rousseau(卢梭)和 C.Pichois(毕梭瓦)于1967年在他们共同完成的《比较文学》中指出:“比较文学是一种方法论的艺术,是由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通过类比、影响与亲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或者由事实与文学文本确立起来,不管在时间与空间上相距有多远,只要它们同属于同一传统的不同语言与文化,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描述、理解与分享。”A. M.Rousseau(卢梭)和C. Pichois(毕梭瓦)觉得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理解、描述和欣赏所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间或者文学作品跟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比较来欣赏、理解和描述题目。他们的如此看法跟过去基亚和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观点已有较大差别。再者,基亚1978年所出版的第六版《比较文学》的前言中就明确提出:比较文学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学科,它现在仍然比较年轻,对于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世界比较文学研究者还有许多公众要做。基亚在第六版《比较文学》的前言中还指出比较文学多样性发展方向的特征:“比较文学反映了文学本身在观念方面的不断演变。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局限在雅典、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而现在它已开始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了”。
(二)美国比较文学对法国比较文学的批判纠正
然而,对于比较文学的发展方面,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者也开始审视自身的不足。韦勒克1965年发表的《今日之比较文学》和1970年发表的《比较文学名称与性质》文章中指出自己过去针对法国比较文学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他认为应该在“把文学作为艺术来研究与把文学放在历史与社会中去研究这两者之间保持*衡”。在韦勒克的引导下,其他的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者也开始不断纠正自己的观点,以期慢慢融合法国比较文学的观点。Ulrich Weisstein(乌尔利希·韦斯坦因)于1968年在德国出版的《比较文学导论》(美国出版是1973年)中指出:“在尝试下定义的时候,我们愿意在自己限定的研究范围内取一条中间道路,即在法国学派的正统代表们(以梵·第根、伽列和基亚为主)所持的相当狭隘的概念和所谓的美国学派的阐释者们所持的较为宽泛的观点之间取中。”
其明确地在过去美国比较文学观点和法国比较文学观点中选择了中立立场。他对法国比较文学注重事实材料的拼凑而对轻视文学性、艺术性等美术价值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美国比较文学单纯追求*行类似的研究进行了审视。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该仅仅在于各艺术间的彼此阐发,只要在各艺术类别之中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即可,而不需要对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过分的研究。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的逐渐“美国化”和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的逐渐“法国化”,使得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发展趋向慢慢走向融合,走向统一。而在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走向统一的同时,也加快了西方跟东方的结合,从而促使了*比较文学在外国比较文学中的融入,最终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行研究拓展到东西方异质文化的跨越上。比较文学是一种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研究,它极力突破各种界限,打通各种文学,更好地对文学规律进行研究,从而促进各个层面文学交流,加速世界文学美好愿景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M]∥干永昌,等.编选. 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3.
[2]罗·梵·第根. 比较文学论[M]∥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7.
[3]马·法·基亚. 比较文学[M]. 颜保,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4.
《安妮霍尔》——
36、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
you just,I just(你跳下去,我也会跟着跳下去)
《安妮霍尔》——
1.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 (《荷马史诗》)
2017自学考试《英国文学选读》复*题及答案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为帮助考生们复*备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7自学考试《英国文学选读》复*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or each blank.
1. ________,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narrative poets of England, was born in London about 1340.
A. Geoffrey Chaucer B. Sir Gawain
C. Francis Bacon D. John Dryden
2. Chaucer died on the 25th October 1400, and was buried in ________.
A. Flanders B. France
C. Italy D. Westminster Abbey
3. The progress in industry at home stimulated the commercial expansion abroad. ________ encouraged exploration and travel, which were compatible with the interest of the English merchants.
A. Henry V B. Henry VII
C. Henry VIII D. Queen Elizabeth
4. Except being a victory of England over ________, the rout of the fleet “Armada” (Invincible) was also the triumph of the rising young bourgeoisie over the declining old feudalism.
A. Spain B. France
C. America D. Norway
5.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6th century the outstanding humanist ________ wrote his Utopia in which he gave a profound and truthful picture of the people’s suffering and put forward his ideal of a future happy society.
A. Thomas More B. Thomas Marlowe
C. Francis Bacon D. William Shakespear
6. Absolute monarchy in England reached its summit during the reign of Queen ________.
A. Mary B. Elizabeth
C. William D. Victoria
7. English Renaissance Period was an age of ________.
A. prose and novel B. poetry and drama
C. essays and journals D. ballads and songs
8. From the following, choose the one which is not Francis Bacon’s work: ________.
A.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B. The New Instrument
C. Essays D. The New Atlantics
E. Venus and Adonis
9.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is is the beginning line of one of Shakespeare’s ________.
A. songs B. plays
C. comedies D. sonnets
10. The *es of Shakespeare’s great comedies, ________ are the daughters of the Renaissance, whose images and stories will remain a legacy to readers and audiences of all time.
A. Portia B. Roseland
C. Viola D. Beatrice
11. Choose the four great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from the following ________.
A. Hamlet B. Othello
C. Macbeth D. King Lear
E. Timon of Athens
12. Which play is not a comedy? ________
A.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B. The Merchant of Venice
C. Twelfth Night D. Romeo and Juliet
E. As You Like It
13. “Denmark is a prison”. In which play does the hero summarise his observation of his world into such a bitter sentence? ________
A. Charles I B. Othello
C. Henry VIII D. Hamlet
14. The works of ________ and the Authorised Version of the English Bible are the two great treasuri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 Geoffrey Chaucer B. Edmund Spenser
C. William Shakespeare D. Ben Johnson
15. In which play does the hero show his profound reverence for man through the sentence: “What a piece of wok is a man! How nobel in reason! How finite in faculty!” ________
A. Romeo and Juliet B. Hamlet
C. Othello D. The Merchant of Venice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描写中国节日的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1、有关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有关七夕节的:《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3、有关清明节的:《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有关春节的:《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有关除夕的:《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6、有关元宵节的:《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7、有关端午节的:《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8、有关中秋节的:《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想信您读完描写中国节日的古诗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描写七夕节日的古诗,愿您喜欢。
《安妮霍尔》——
古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中国文学的重要古诗
古诗中国文学最好的时期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古诗词中国文学的瑰宝
中国文学名著经典语录
我国文学中的古诗
我国古诗词在中国文化的地位
古诗在国学中的地位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言
月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地位论文
中国地位最高的古诗
古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地位
月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地位
外国文学名句
中国的古诗词的地位和作用
外国文学表达爱意的古诗
外国文学经典语录
月亮在中国古诗词的地位
中国古诗中的文学成就
中国古诗词的意义与地位
外国文学经典句子
中国古诗词在世界的地位
中国古诗词的地位和意义
刘邦古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薛蟠体在古诗中的地位
武陵在古诗中的地位
周彦邦在古诗中的地位
古诗中杜甫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