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思归的古诗

关于入夜思归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入夜思归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入夜思归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入夜思归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5) 语录(3k+) 说说(10) 名言(670) 诗词(1k+) 祝福(1) 心语(192)

  • 《人日思归》全诗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
  • 《人日思归》全诗翻译及赏析

      《人日思归》是隋朝诗人薛道衡的诗,该诗使用*实自然的语言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却又身不由己的苦恼,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人日思归》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注释:

      思:思归。

      发:产生。

      人日:阴历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落:居,落在……后。 遗留在后面的。

      入春才七日:即人日。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思发在花前:自己在花开以前就产生了回乡的想法。

      离家已二年:离开家乡已经二年了。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赏析:

      《人日思归》是南北朝诗人薛道衡的诗。作者已*实自然的语言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却又身不由己的苦恼。

      这是一首思乡诗。诗的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笔调*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入春才七日”好像诗人在核对一个事实: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诗人正在屈指计日,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去很久了,但是仔细一算,诗人只能不禁失望地说:原来入春才七天呀!——表现出作者对时间缓慢的感慨。“离家已两年”一句也说得**淡淡,好像不带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两年”连在一起吟诵细品,可以感觉到一股无可奈何的'帐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诗人在客居生活中过了“春节”,进入了第二年。到了“人日”,入春不过才七天,不能算长。但从旧年到新春,已经跨了两个年头,因而可以说“离家已二年”。“二年”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主管感受。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么样熬过去的呢!这两句*淡质朴的诗句中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已经发动。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归落在雁后、思生于花前对比。诗人清醒地估计到,不可能很快回去,但只愿落在春来即行北归的大雁之后,不肯把时间设想得再晚一些了,由此可见思归之心切。这两句写得极妙。借用春雁北归之说,抒发极想回归之情,自是联想自然贴切;早已计算归期的思想活动,也极为生动感人。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们看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乡思之情,就这样形象而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五言小诗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新春佳节时刻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普遍心理,诗人即景生情,以*实自然、精巧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他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把思归盼归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肠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并运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叙述中有对比,含蓄宛转地表达了作者急切的思归之情,而且作者将“归”与“思”分别放在两个相对照的句子中,与题目遥相呼应,别具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7-16 14:20:42
  • 关于思归的诗句

  •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粉黛暗愁金带枕,鸳鸯空绕画罗衣,那堪辜负不思归!——顾敻《浣溪沙·云淡风高叶乱飞》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李白《观博*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卢纶《春江夕望》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苏轼《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温庭筠《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思归瀑布声前坐,却把松枝拂旧庵。——陆龟蒙《山僧二首》

    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邀。茶炉依绿笋,棋局就红桃。 ——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

    思归未得恨深年,时节清明最可怜。——晁说之《闻四明人不喜秋千因作》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李白《千里思》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李白《南奔书怀》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白居易《端居咏怀》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温庭筠《锦城曲》

    涉世风波恶,思归怀抱真。——陆游《思归·白发满青镜》

    思归阴丧乱,去国伤怀抱。——李白《荆州贼*临洞庭言怀作》

    小人夸得志,君子思归欤。——詹初《有感》

    雕笼玉架嫌不栖,夜夜思归向南舞。——王建《伤韦令孔雀词》

    长安信美非吾土,倦翼惟思归故林。——楼钥《题太乙宫林山赠易高士》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只道垂杨管别离,杨花一去不思归。——杨万里《杨花》

    牛羊鸡犬田家乐,终日思归盍挂冠。——欧阳修《游太清宫出城马上口占》

    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八拍》

    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刘商《胡笳十八拍》

    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白居易《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二首》

    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去者日以疏》

    异乡那久客,野鸟尚思归。——于武陵《早春山行》

    俗缘未断身未轻,思归日有求归声。——喻良能《天台歌》

    胡茄十八笑思归,悲风切切摇朱翠。——赵光义《缘识·月琴三柱四条水》

    山间有径行逶迤,倦客据鞍生睡魔,奈尔思归啼鸟何。——贺铸《三鸟咏之三子规行》

    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卢照邻《赠益府群官》

    欲将今夜思归梦,凭仗春风吹到家。——贺铸《魏城东》

    扬雄老病久思归,家在成都更向西。——苏辙《送高士敦赴成都兵钤》

    肠断思归不可闻,人言恨魄来巴蜀。——李绅《过荆门》

    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元稹《思归乐》

    丰年作守会饱暖,羁宦思归自愁绝。——范成大《乾道癸巳腊後二日,桂林大雪尺余,郡人云前》

    二十四桥春又尽,江南词客正思归。——张羽《维阳春晚》

    头白伴人书纸尾,只思归去弄烟波。——陆游《自咏·朝衣无色如霜叶》

    翻遣念还茅,思归钓鱣鲔。——梅尧臣《武陵行》

    应见鄱阳虎符守,思归共指白云乡。——李颀《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

    仙掌空思归未能,焚香冥目对残灯。——贯休《对雪寄新定冯使君二首》

    老矣无缘穷胜处,但思归去卧乡关。——楼钥《赠凌一源道人》

    思归简介

    [阅读全文]...

2022-07-18 16:44:40
  • 随风潜入夜全诗句(潜入夜的潜的意思)

  • 我们上一篇说了,杜甫一生高兴的时候不多,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写到诗歌里的更少,大部分情况之下他写的是他的艰难生活和家国之忧,而他少有的两篇经典的写喜悦之情的诗都写在成都草堂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成都的一段时期是杜甫沉淀自我,使杜甫成为我们后世所认识的杜甫的重要时期。

    这是个什么样的时期呢,杜甫万分孤独,一个人逃难般的来到成都,整个诗坛,岑参已经结束了他的开辟新境界边塞诗坛时期,储光羲死于759年,王维死于761年,李白死于762年,下一代诗人孟郊尚在童年,韩愈和白居易还没有出生,饱经忧患,无可奈何来到成都的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大概有一亩地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200年的高大的柟树下建起了自己的草堂(很快,这棵树就被风雨摧毁掉了)。不管如何,杜甫暂时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

    (现在的杜甫草堂)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杜甫能够安家,全靠朋友资助,盖草堂的建筑费是他的表弟送来的,桃树苗是跟萧实要的,竹子是向绵竹的韦续要的,桤树是向何邕索取的,各种果木是向徐卿索求得来的,他还向韦班要松树苗和大邑县的瓷碗……总之,这个家,是百家共建的,还是上面说的,不管如何,杜甫终于在战乱之余得到了一个安家之所,杜甫艰难苦恨的人生终于有了短暂的安定,这使他有了快乐的可能尽管这时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灾荒,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长安的老百姓大部分穿着纸做的衣服。

    杜甫到了成都之后除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首快诗之外,杜甫在成都还写有另一首表达喜悦的诗《春夜喜雨》即写于此时:

    (诗意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老杜一生只有在成都这段时间生活上有了着落,因此,在某个短暂的时间段,他是陶醉于这种安静的生活的,当一场春雨到来,他满心喜悦化成了诗句。这是杜甫笔下最经典的一场雨,在诗人眼中,这场雨被赋予了情感,成了”好“雨。病困长安的杜甫,雨中床前生苔、屋前生鱼的时候他是讨厌雨的;在逃难途中的杜甫,陷于泥泞、纵马不前时他肯定是嫌雨的恶毒的;后来被淋得”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时,他肯定也对雨有十足的厌恶。但在这一年的春天,他种植的树与竹,他的蔬菜、庄稼都期待雨水的滋润时,春雨恰恰来了,这就是真的“好雨”了。俗话说是“春雨贵如油”,这一场雨,它知道春天时节到了,所以来了。

    并不是所有的春雨都是好雨,这场雨如何好呢,好就好在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偷偷在夜晚来到,“润”、滋润万物,“细”,不是暴雨,就是细细的滋润,这些字都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好在“细”小,好在下得够久。

    (诗意图)

    但这还不算完,颈联接着写雨的好,这雨是真的好啊,好就好在他不在白天来讨好你,而是在晚上到来,并且这雨也不是稍下就停,而是要下就一次下个够,下一整夜,你看云层厚啊,天空黑啊,黑到了小路都看不清楚,天地在一片黑暗之中,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这多好啊!

    于是,诗人展开联想:大家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肯定是一片“红湿”,看明朝成都,定是花的海洋,我们看杜甫的胸怀始终是大的,就在这样一场小雨面前,他想的至少也是一座城市的境况,他没有写他自己的境况如何,他知道,只有大环境的美好,才能让他浑然忘记了自己漂泊他乡,靠人接济的生活处境,他在夜雨之中无眠,他为一场雨而欢呼,为春天盛开的鲜花欢呼,为在这样的季节里安然生活的人民欢呼……但是,这一切,还只是杜甫的愿望,因为不久,严武就被调离成都,生活又要变样了。

    (诗意图)

    在经过了一段“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的闲散生活之后,杜甫的喜悦,又终止了。战乱终于来到了成都,杜甫又要开始他新的流亡了。

    [阅读全文]...

2022-01-12 16:05:30
  • 《人日思归》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人日思归》原文及译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日思归》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日思归》原文:

      薛道衡〔隋代〕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思归》译文:

      入春才刚刚七日,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归家的日期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人日思归》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

      诗的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笔调*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入春才七日”好像诗人在核对一个事实: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

      诗人正在屈指计日,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去很久了,但是仔细一算,诗人只能不禁失望地说:原来入春才七天呀!——表现出作者对时间缓慢的感慨。“离家已两年”一句也说得**淡淡,好像不带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两年”连在一起吟诵细品,可以感觉到一股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诗人在客居生活中过了“春节”,进入了第二年。到了“人日”,入春不过才七天,不能算长。但从旧年到新春,已经跨了两个年头,因而可以说“离家已二年”。“二年”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主观感受。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么样熬过去的呢!这两句*淡质朴的诗句中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已经发动。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归落在雁后、思生于花前对比。

      诗人清醒地估计到,不可能很快回去,但只愿落在春来即行想自然贴切;早已计算归期的思想活动,也极为生动感人。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们看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使我北归的大雁之后,不肯把时间设想得再晚一些了,由此可见思归之心切。这两句写得极妙。借用春雁北归之说,抒发极想回归之情,自是联们感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乡思之情,就这样形象而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五言小诗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新春佳节时刻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普遍心理,诗人即景生情,以*实自然、精巧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他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把思归盼归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肠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并运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叙述中有对比,含蓄宛转地表达了作者急切的思归之情,而且作者将“归”与“思”分别放在两个相对照的句子中,与题目遥相呼应,别具特色。

      《人日思归》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道是薛聘陈时在江南作。薛道衡在隋初作过聘陈内史,此诗可能作于这时。

      作者简介:

      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字玄卿。汉族,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阅读全文]...

2022-04-03 07:46:34
  • 薛道衡:人日思归

  •   《人日思归》

      作者: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注释:

      1、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2、人归落雁后:诗人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

      3、思发在花前:自己在花开之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

      翻译:

      入春已经七天了,

      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

      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赏析:

      据刘餗《隋唐嘉话》记载,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笔调*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满腹心事,仿佛他在屈指计日,也许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了许久,但仔细一算,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时间过得真慢!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呀:诗人以*淡质朴的诗句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归乡了;可是现在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诗人却无法回去。在后二句中,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以将来迟归的结局来对照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

    [阅读全文]...

2022-04-30 21:30:25
  • 古诗《静夜思》解析

  • 夜思,文学
  •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静夜思》解析 ,欢迎阅读。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与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与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与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与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非常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非常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

      诗人:李白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赏析

      【注释】

      ①床:指井台。(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赏析】

      *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阅读全文]...

2022-06-24 21:20:48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鉴赏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鉴赏

      【出处】

      唐·杜甫《春夜喜雨》。

      【意思】

      小雨随着微风在夜间悄悄 降落,滋润着万物,纤细无声。潜:静悄 悄地、暗暗地。

      【鉴赏】

      小雨绵绵,无声无息,随着风在夜间洒落,春雨滋润世间万 物,却细小无声。诗歌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情感。春雨贵如 油,人们对春雨是无限喜爱的,而诗歌却以“潜入夜”“细无声”二词,表明 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邀功讨好,只是默默地随风而来,悄无声息地滋润 万物。诗歌从听觉层面写,因为雨滴细小,而又总在夜晚来临,无声无息 地滋润世间万物。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安定闲适。诗歌表现 了诗人见春夜细雨润物的欢快心情。后世常用此句形容春雨喜人。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细雨滋润 万物,悄无声息的情景。[例]今年一入 春,雨水儿就密。清明前后,总是那么 如丝如雾的。难怪早晨推开窗子那阵 儿,让人想起杜甫那句“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来了。(韩少华《润物细无 声》)

      二、用以比喻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耐 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例1]可见封建意 识的尘埃,也如春雨一样,是“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的,随时随地需要努力 清除。(袁鹰《杏花春雨江南》)

      [例2]她 这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禁使我 们想起杜甫《春雨》中的佳句“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来。她正是用党的思 想的“春雨”,无声无息地、潜移默化地 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啊! (蔡子谔《原动 力的潜层开掘》)

      【应用】

      细雨伴着轻风悄悄地落下来,雨 丝细细地滋润着万物,悄然无声。 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 原指春雨滋润 万物,给人间带来生机; 借指做 某些事情应潜移默化。◇同样,柔 的说理,也决非违心的迎合,误 人的甜言。诚然,人们爱把 “春 风化雨,点滴入土” 的俗话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诗 句,喻作柔的思想教育,但在这 里是没有半点哄骗虚假之意的。 (华琪 《说理的艺术》) 对考生应 试心理素质的培养,绝对不能忽 视老师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老师的作用是潜移默 化的。(刘翔 《战胜自我》)

      【全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①好雨:美好的雨,及时的雨。②红湿:花着雨而湿。③锦官城:指成都。 《水经注·江水》:“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 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星桥南岸道东;道西城,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 而锦至鲜明,濯以他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泛称成都城为锦官城。

      【鉴赏】

      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有咏雨的诗,如孟浩然《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李白《对雨》、韩愈《早春呈张水部》、白居易《夜雨》、杜牧《雨中作》,其中虽不乏佳作,但首推其选,被称为“足空唐人”者,却是杜甫这首《春夜喜雨》。究其原因,是由于它的艺术成就不止一端,在立意、切题、起句、状物、构图、意脉诸多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也就是纪昀说的“通体精妙”。也许在某一点上,“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但就其全篇各个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则 “非余子之所可到”。

      首先说起句。对一首律诗来说,起句有力或新颖不凡,可以振起全篇,使之满目生辉、另眼相看,所以宋代的严羽尤重发句,他认为“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沧浪诗话》)。这首杜诗一开篇就用拟人之法,把无知无情的春雨人格化,并溶入诗人对此的情感和评价,所谓“好雨知时节”。对句则点出时令和交待称为“好雨”的原因:“当春乃发生”。这样,以起句扣住“雨”,对句扣住“春”,从中又明露诗人的喜悦之情,起首一联就紧扣诗题,既新颖别致又准确明快。

      其次是状物的细腻传神。颔联两句紧扣住“春夜”、“喜雨”这个诗题,典型地体现出春雨的特征。春雨的特征是细密、绵长,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特别在寂静的又孕育着生机的`春夜,更是悄悄地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用一 “潜”字,描摹出春夜细雨悄悄落下之状,用一“润”字,点化出万物在绵绵春雨中的滋润之态,状物上显得细腻传神。仇兆鳌云:“曰 ‘潜’ 曰 ‘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杜少陵集详注》) 另外,“知时节”固然是“好雨”,“潜”、“润”之细雨更是好雨,因为“雨骤风狂,亦足损物”(仇兆鳌语),所以颔联是首联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进一层交待题目 “春夜喜雨”之喜因。

      再次,是构图的讲究和设色的精妙。如果说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从听觉上描写春雨,那末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从视觉上作进一步描绘;如果说前者是诗人附*的局部*景,后者则是幅阔大的远景、背景:放眼望去,田野的小路上,乌云笼罩着田野,雨意正浓,唯有那一星渔火,闪烁在漆黑寂静的郊野,暗示着春的生机和人的活动。这样,远景与*景、视觉与听觉、局部与背景搭配在一起,极富层次感,也极为和谐美妙。另外,这两句在设色上也颇为精妙:大处是浓墨——“野径云俱黑”;局部却是重彩——“江船火独明”。明与暗互相映衬,无“俱黑”不见其“独明”,无“独明”又不显其“俱黑”,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度,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视觉印象。明代的诗论家王嗣奭说杜甫最善于“以画法为诗法”(《杜臆》),清代的施补华也称赞杜的景物诗善于 “着色” ( 《岘佣说诗》),于此可见一斑。

      最后,从结构上看,全篇围绕一个“喜”字,一脉贯之。“好雨”一联固然是“喜雨”,中间两联,诗人面对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大面积的浓云雨意,又何尝不在暗抒喜悦之情。最后一联写诗人由眼前雨意推想明日清晨: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定然是花团锦簇、春色满园,锦官城又添春光十分了吧!诗人对春雨之喜悦,对生活之热爱,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可以说“无一字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查慎行《杜诗集说》),结构上堪称通体精妙。

    [阅读全文]...

2022-01-17 03:20:52
入夜思归的古诗 - 句子
入夜思归的古诗 - 语录
入夜思归的古诗 - 说说
入夜思归的古诗 - 名言
入夜思归的古诗 - 诗词
入夜思归的古诗 - 祝福
入夜思归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