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

关于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05) 说说(103) 名言(35) 诗词(2k+) 祝福(55) 心语(3)

  • 初夏时节的诗句

  • 初夏
  • 初夏时节的诗句

      1、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2、不远人情在,良宵恨独游。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

      3、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高观国《祝英台*荷花》

      4、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5、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6、又却是,风敲竹。苏轼《贺新郎夏景》

      7、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8、误他双燕未归梁。叶小鸾《浣溪沙初夏》

      9、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0、遥想芳脸轻颦,凌波微步,镇输与、沙边鸥鹭。高观国《祝英台*荷花》

      11、微雨过,小荷翻。苏轼《阮郎归初夏》

      12、绿荷相倚满池塘。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13、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14、慢赢得,秋风两耳,冷泉亭下骑驴。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15、昔年于此伴萧娘。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16、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元鹏《山中四咏》

      17、魂梦西风,端的此心苦。高观国《祝英台*荷花》

      18、渐困倚、孤眠清熟。苏轼《贺新郎夏景》

      19、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0、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欧阳炯《渔父风浩寒溪照胆明》

      21、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22、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23、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薛昂夫《西湖杂咏夏》

      24、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张炎《疏影咏荷叶》

      25、慵窥往事,金锁小兰房。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1、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2、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3、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6、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7、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8、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9、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10、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1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12、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

      13、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王僧儒《侍宴》

      14、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1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17、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杨广《夏日临江》

      18、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19、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2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21、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弇《孟夏》

      2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3、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陶渊明《读山海经》

    [阅读全文]...

2022-07-24 15:56:39
  • 描写初夏的古诗(描写初夏时节的古诗)

  • 初夏
  • 别过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光将我们带进另一个季节。

    绿荫敲窗,碧荷生香,山水将岁月浸染得温润有情。

    风暖菩提,流年似水,薰风入弦,浅夏悠悠。

    沐浴在五月的阳光下,微风挟裹着草木的清香,氤氲了似水年华。

    掬一泓清泉,酿一壶初夏的馥郁,沉醉了千年的时光。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三首古诗邂逅旧时光里的初夏。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王安石晚年退隐江宁,心境渐趋*和,因此写下了很多关于山水田园的赞歌。

    这首《初夏即事》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描写初夏的独特风光,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宠辱偕忘的闲适之情。

    弯弯曲曲的河道上架着一座石桥,矮矮的茅屋就坐落在石桥旁。

    夏日里,湍急的流水溅起朵朵浪花,拍打着*的斜坡。

    站在石桥上,放眼望去,远处的麦田沐浴在阳光下,一片金黄。

    微风吹过,那将要成熟的麦穗,散发出阵阵清香。

    在诗人的眼中,夏日里的绿荫碧草比起春日的姹紫嫣红,更胜一筹。

    春有百花,夏有绿草,红尘深处,静看轮回。

    一季春来,花香满衣;一季夏至,绿遍天涯。

    花落彼岸,风静日闲,在墨绿的暖风里,细嗅光阴,淡饮年华。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闲居初夏午睡起》是杨万里的代表作,一共有两首,很多比较熟悉的是第一首,“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其实第二首也同样经典,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生活情趣,让人感受到了岁月静好。

    初夏里,诗人午睡醒来,百无聊赖,捧着一卷书册,信步而出,来到庭院里。

    阳光明媚,熏风解愠,只见松树的绿荫下,有一片半弓高的草苔。

    诗人原本想要看书,但又懒得翻开,忽然看到一旁蔫蔫的芭蕉,便放下书本,掬一泓清泉,浇在芭蕉叶上。

    淅淅沥沥的水声,惊动了正在捉柳花的儿童,他们还以为怎么突然下雨了呢。

    诗人看着儿童们躲雨的动作,脸上溢满了笑容。

    锦瑟华年,花开半夏,暖风吹过四季,摇曳着人世的风景。

    心若年轻,又何惧季节流转,时光苍老?

    携一缕云水禅心,走在浅夏陌上,总有一段时光让你心生欢喜。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戴复古是南宋江湖诗派的主要代表人,曾师从陆游,早年浪迹江湖,足迹几乎遍布南宋全境。

    这首诗便是他在江南张园游玩时所写,短短28字,便把江南初夏的旖旎风光、欢乐生活描绘得宛在目前。

    江南初夏,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天气时阴时晴,变幻不定,

    成群结队的小鸭,在或深或浅的池塘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嘎嘎欢叫的声音回荡在池塘上空。

    天气宜人,邀上三五好友,饮酒赋诗,畅游张园。

    园子里一树树枇杷,金黄灿烂,一边饮酒,一边摘枇杷,当真是畅快极了。

    红尘风暖,草木清欢,走过人间,看过花开,总会拾得一缕幽香。

    与季节相亲,世间风物皆可成诗;与岁月共欢,人间烟火皆可入画。

    眼里有暖阳,心中有欢喜,何处不静好?

    一袭暖风,吹过无边春色,一转身,一回眸,春已尽,夏初临。

    草木繁华,大美无言,绿荫落在窗棂上,掩映着风荷竹影。

    云烟过眼,光阴闲寂,在明明灭灭的光影里,携一缕云水禅心,听岁月清音,看微风拂水。

    时光荏苒常自在,浮生难得是清欢,三首初夏古诗,陪你静享流年。

    -END-

    [阅读全文]...

2022-07-27 22:51:14
  • 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

  • 初夏,写景
  •   1、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2、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3、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6、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7、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8、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9、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10、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1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12、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

      13、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王僧儒《侍宴》

      14、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1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17、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杨广《夏日临江》

      18、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19、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2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21、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弇《孟夏》

      2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3、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陶渊明《读山海经》

    [阅读全文]...

2022-07-30 23:51:18
  • 传承中医文化唯美句子

  • 传承,文化,唯美
  • 1、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

    2、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3、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4、治愈奇效,世代传承。

    5、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6、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7、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健康。

    8、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9、养生源自中医,健康来自歧伯。

    10、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11、中药百熬香飘千里,中医百治誉满杏林。

    12、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13、道地磐五味,健康千万家。

    14、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15、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16、传承中医文化,健康万户千家。

    17、房陵文化传千古,神农本草饮天下。

    18、神农本草筑梦*,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19、中医中药,回归自然。

    20、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21、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22、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达己。

    23、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24、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25、世间万物人最贵,药品千种草为珍。

    26、古法推拿,保健养生。

    27、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28、惟志惟勤,尚德尚药。

    29、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30、古中医,调五行,通经络,享养生。

    31、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32、弘扬中*粹,传承中医文化。

    33、妙手通经络,德心理乾坤。

    34、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35、承千年文化,扬中医德馨。

    36、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37、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38、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39、药承神农本草,商秉诚信至上。

    40、中医担大任,奇方骨根本!

    41、按摩祛病一点通,培本固元显神功。

    42、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43、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44、发挥中医优势,保佑百姓安康。

    45、看病少花钱,中医最方便。

    46、倡导健康方式,享受美好生活。

    47、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48、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49、传承中医文化,岐伯健康万家。

    50、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51、传千年绝技,承百年养生。

    [阅读全文]...

2022-04-19 20:10:52
  • 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

  • 初夏,文学
  • 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精选60句)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2、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3、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6、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陶渊明《读山海经》

      7、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8、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9、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10、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1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12、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

      13、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王僧儒《侍宴》

      14、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1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17、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杨广《夏日临江》

      18、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19、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2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21、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弇《孟夏》

      1、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2、不远人情在,良宵恨独游。——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

      3、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高观国《祝英台*荷花》

      4、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5、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6、又却是,风敲竹。——苏轼《贺新郎夏景》

      7、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8、误他双燕未归梁。——叶小鸾《浣溪沙初夏》

      9、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0、遥想芳脸轻颦,凌波微步,镇输与、沙边鸥鹭。——高观国《祝英台*荷花》

      11、微雨过,小荷翻。——苏轼《阮郎归初夏》

      1、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杜甫《夏夜叹》

      2、曲阑凭遍思偏长。——叶小鸾《浣溪沙初夏》

      3、沈李浮瓜冰雪凉。——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4、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王维《送康太守》

      5、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

      6、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杜甫《端午日赐衣》

      7、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8、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9、晚来妆面胜荷花。——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10、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王守仁《春晴》

      11、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12、酒盏旋将荷叶当。——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13、前后红幢绿盖随。——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14、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15、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16、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白朴《得胜乐夏》

      17、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阅读全文]...

2022-05-28 11:12:23
  • 中医中药文化活动宣传标语集合

  • 语录,名言
  • 中医中药文化活动宣传标语集合

      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学的历史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关于中医药文化,可以用哪些标语口号来进行宣传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了中医中药宣传标语集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

      2、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3、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4、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走甘肃医改之路。

      5、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6、发展中医中药,服务百姓健康。

      7、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

      8、打响张仲景品牌,建设中医药都。

      9、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10、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科技。

      11、传承中医药精华,创新中医药发展。

      12、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13、传承精华,创新发展。

      14、传承、创新、合作、发展。

      15、传播中医文化,打造健康生活。

      16、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营造健康生活。

      17、传播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18、诚邀四面八方宾朋,共商南阳发展大计。

      19、诚邀八方客商,广交天下朋友。

      20、倡导中医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1、倡导健康方式,享受美好生活。

      2、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3、病不辨则无以治,资不辨则无以痊。

      4、办好医药科技文化节,架起对外开放桥梁。

      5、办好医药科技文化节,促进新**、新跨越、新崛起。

      6、中医药发展上水*,人民群众得实惠。

      7、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8、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发展。

      9、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促进群众健康。

      10、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11、中医药惠及百姓,全社会共促和谐。

      12、推广中医养生,维护百姓安康。

      13、发展中医药,利国又利民。

      14、提高法制化水*,深化中医药改革。

      15、发展中医药事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16、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17、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

      18、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9、走进医圣故里,共谋合作发展。

      20、中医药需要社会支持,社会需要中医药服务。

      1、跋山涉水,采药寻方;走村串户,治病疗伤。

      2、中医发展上水*,人民群众得实惠。

      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

      5、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6、以节为媒,助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

      7、医圣故里迎嘉宾,卧龙腾飞谋发展。

      8、养生用中医,花钱最实惠。

      9、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阅读全文]...

2022-07-04 23:49:14
  •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论文

  • 文化,内涵,价值
  •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论文(精选5篇)

      无论是在学*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学是在*传统文化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医学无论是在理论、方法,还是在价值、观念层面上,均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留下了文化母体深刻的印记。本文以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为切入点,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价值取向、方法论特色、思维意境及伦理追求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力求从中透析出中医学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对其价值给予简略的评价。

      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究天人之际”是*古代哲学与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诸多的天人关系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传统文化的基质”,并对*传统科学文化各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浸润于传统文化母体的中医,无疑也受到了天人合一观念的洗礼,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医学整体观。中医学除了认为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外,还特别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密切相关,将人与自然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在:其一,天人合气。世界本体为气,气又分为阴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为阴阳二气而生,人为天地之气而成可见,天地人统一于气,只不过是气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存在形态而已。其二,天人同构天人不仅在本体上合气,而且在结构方式上同构。“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古代医家视人体为“小天地”、“小宇宙”,与“天地”、“宇宙”相应而同构。凡天地自然所有事物现象,人皆有与之相应的器官、部位与功能;天地自然发生了变化,人的生理功能也随之改变。其三,天人同理天人不仅同气、同构,而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遵循相同的规律,即“理”。历代医家将阴阳变化之道、五行运行规律、太极之理视为人与天地自然的普遍规律。

      有了天人合气、同构、同理这一天人合一理论基石,中医学在构建其理论大厦,便从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出发,以气为本体,以阴阳五行为结构模型,将人体置于天地自然及时空中加以考察,来建立其生理、病理模型,并提出相应的诊治原则。天人合一、人与气候、季节环境相协调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前提,人体诸多疾病是由于天人关系失调所致于是,法天则地,顺应自然,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一大原则。正如《内经》所言,“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天人合一的医学整体观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从宏观整体角度来认识、控制人体,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包含着朴素的系统思想萌芽。它对中医理论范式的奠定和早期中医学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这种整体观所蕴含的气象医学、生态医学时间医学等思想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由于天人合一过分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同一,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差异,缺乏实证研究,用直观臆想的联系取代人与自然真实客观的联系,致使中医理论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和模糊性特征。

      2、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封闭的大陆地理环境、高度统一的集权政治、“定于一尊”的儒家思想,孕育出*传统文化崇古尊经、追求同一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折射到中医学,使之表现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黄帝、神农本为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却被医家依托并尊为医门圣人。汉末名医张仲景又为后人尊为医门“亚圣”,其著《伤寒》、《金匮》奉为金科玉律。中医理论和临床范式早在《内经》及《伤寒论》时代就己基本确立几千年来,中医发展缓慢,理论范式一脉相承,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范式革命。其中缘由固然多种,但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是其重要内因“理必宗《内经》,方不离仲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成了中医研究千年不变的信条。后世医家即使结合当时社会环境、疾病演变而有所创见,也须从《内经》中找到理论渊源,旁征博引,引以为据,方能为其他医家所接受偶有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者则视为异端,加以贬斥在历代医家中,金元四大家有所创见,但囿于传统,不敢违圣离经,指摘圣人,始终未超出《内经》框架。吴有性“戾气说”已突破了传统六淫致病模式,包含着科学革命的胚胎,但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只能视之为“非圣无法”“创异说以欺人”

      继承和创新的矛盾始终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因。继承是可以使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扩大和加深,但不能使科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创新,才能使科学出现新的飞跃。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过于强调继承而遏制了创新。尽管这种价值取向对于继承和保存前人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显然已成了中医发展的桎梏。因此,在强调继承和挖掘中医传统宝库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大力提倡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也即遵循“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原则,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必将给中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征

      重道轻器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价值命题渗透到中医学术,形成了中医学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质。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此处之“神”,指的是事物变化难测的功用及规律,属于“形而上”而此处之“形”指可见有形的人体形态、结构,属“形而下”“粗守形,上守神”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中医方法论重神轻形的特征在中医方法论上,“神”比“形”重要,掌握形的只是粗工,掌握神的才是高明的医术。

      脏象说可谓是中医理论基础和核心。尽管历代不乏脏器的形态描述,但中医的脏腑机能不是或主要不是从这种形态结构中分析而得出的,甚至也不需要用这种形态去说明。因此,有的学者据此认为中医脏腑并没有实体概念,只是“机能的复合体”,具有重神轻形的特点中医诊断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法,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信念,就没有必要功能,便可揣猜出病之所在中医的病因病机也多考察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而很少考虑其具体实质形态的改变。“阴*阳秘”是指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而非形态结构的*衡重神轻形的方法论为中医提供了一种简洁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中医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留下许多难解之谜如经络、命门、三焦等有无及定位的争论。其实这些概念是功能而非结构概念,不是从结构分析中得出功能,而是从功能出发来“虚设”结构。因此,只有从中医重神轻形的方法论入手,才能对这些概念、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科学地研究。

      中医重神轻形的方法论,从功能出发,采取不打开人体黑箱的方法来认识和控制人体,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相通之处现代系统论揭示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不存在无功能的结构中医方法论过分强调人体功能(神)而忽视结构(形)往往使其功能过于模糊而难以精确把握。通过对结构的了解来把握功能是西医的长处,合理地吸收西医解剖生理等重“形”之长,补中医方法论之不足,形神并重,是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

      4、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

      象与意是*古代重要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最早见之于《周易》《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魏晋时期王弼在《周易略例》中对意象关系给予充分论述他认为,言作为象的代表,象作为意的代表,均是得意的工具。思维过程不应拘于言象,而应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只有“意”才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和归宿自此,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便上升到了哲学思维方式高度,对传统文化各层面发生着广泛的渗透与影响。

      “医者意也”,典型地反映了中医学思维特色,从中也不难发现得意忘象的传统思维方式作用的烙印中医通过“象”一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来认识人体的,并以象为本构建人体生理病理模型“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可见,这里的象是认识人体的手段、工具,并非人体本质只有经过“忘象”的过程,方能“得意”,从而抓住人体本质之所在.中医临床诊断是以象、言为基础的。问而得言,闻、望、切而得象再经过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才能正确地辨证如果拘泥于言象本身,易受表象假象迷惑而不得真谛。不难发现,得意忘象思维过程并非通过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而很大程度上依赖一种难以言传的体悟及直觉,古今医家多强调这种直觉体悟“得意”的功夫清代名医周学霆在《三指禅》中有言,“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顿悟工夫非一朝一夕可得。它一方面来自长期临床经验的积淀,另一方面得之于对前圣经典的钻砾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那么,古籍医经未能畅达先人之意于是,古时中医读书治学十分强调“心悟”“心法”。依靠语言,而不泥于语言,得意而忘言。

      得意而忘象、忘言,追求一种直觉体悟的思维境界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和灵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基于丰富的经验,从宏观整体的联系中来把握人体,能够揭示出单从局部分析难以揭示的人体奥秘但同时它又不以严密的逻辑为前提,缺乏实证分析,所以又具有或然性、模糊性、臆测性等不足。

      5、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范畴。“仁者,爱人也”。以仁爱之心来齐家治国*天下是儒家追求的道德理想浸浴于儒家文化的中医学,自然带有儒家伦理色彩。“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冲亦云“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学之所以被视为仁术,正是因为医家与儒家在仁爱生民这一点形成共识。

      医为仁术,突出了医学的伦理价值,特别强调了医者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所谓“正己”就要加强自我修养,具备仁爱之心对患者不论贵贱,要一视同仁;清正廉洁,不图利色等。其次,为医者还需具备精湛的医术医学毕竟是一门科学技术,即“术”,医术精良是实现其仁爱救人的重要保证。“医为人之司命,不精则**”。医术虽不是品德,但医家的医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安危,故古代医家把医术精良纳入了医德范围,作为医家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孙思邈将中医传统医德高度概括为“大医精诚”,深刻地揭示了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体现着真正的医是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的高度统一。

      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为*古代医者提供了一整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对仁的理想追求,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使得中医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病人,保护生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仁”与“术”的高度统一又激发着许多仁人志士为实现其济世救人的道德理想转而业医,客观上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同时,以仁为本的医学伦理包含着时代局限性如作为仁之本的孝的观念阻碍了中医解剖学的发展,伦理中心主义又使得医理依附于伦理,致使传统中医长期发展缓慢。

      中医学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关的科学与学问组成的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具有内在相关性、相似性、统一性和多元性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在*古代的生命科学领域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独特的学科体系。中医学的特色是直接脱胎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唇齿相依。*古代文化的'延续是中医学延续与发展的基石。

      1、*文化与中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唯有中医学作为*文化的一朵奇葩得以延续。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医学来说是哲学。*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如,《易经》是*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深邃哲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易”有3意:①变异:指变化。哲学上讲,只有相对静止,没有绝对静止,变化是永恒的真理,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是变化。中医在临床上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昨天、今天、明天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然后用运动变化的思维去认识人的疾病。②不易:“千古不易者谓之经。”指在绝对的变化之中,一定有不变的东西。③简易:在实现不易的过程中,一定有最简单的路径。《易经》的哲学精神是一种执简驭繁的智慧,如采用阴阳的观点看事物。

      *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和,中医实乃中和之医,简称中医。“中者,不偏不倚,不过不急。”“中庸”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医在防病治病中的最高原则或最高追求。如《伤寒论》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所以“以*为期”是最佳的生命状态。再者,从哲学的角度里看,《论语》讲的是社会伦理学,伦理学即哲学的“用”。读《论语》能懂得敬畏生命,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因此,中医学在现代的发展仍需保留其哲学特质,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

      2、*古代文化内涵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2.1顺应自然的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不但是*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是中医学关心的理论问题。中医主张体自然之道,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最高目的即为自然之功,治病为了恢复本然的*衡状态,养生只求尽其天年常度保全自然”就成为中医治病之首务。

      2.2朴素系统论的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的本体论基础是*古代的元气论自然观。元气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气,“气体一而万殊”。无形而化生的元气构成*古代“大化流行”的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追求的是形而上的和谐完美,而排斥形而下的分解组合。

      2.3重神轻形的方法论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之一为重道轻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中医学方法论重神轻形的特征。因此,尽管藏象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但中医学的脏腑功能不是或主要不是从这种形态结构中分析得出的。故一些学者据此即认为中医学脏腑并没有实体概念,只是“机能的复合体”,故具有重神轻形的特点。

      2.4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

      《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言作为象的代表,象作为意的代表,均是得意的工具。思维过程不应拘于言象,而应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只有意才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医者,意也”典型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特色,即通过“象”一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来认识人体,并以象为本构建人体生理、病理模型。“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不难发现,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难于言传的体悟及直觉。古今医家多强调这种直觉体悟的“得意”工夫,只有这样方能达到中医治学之最高境界。

      2.5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中医学理论和临床范式早在《内经》及《伤寒杂病论》时代即已基本确立,“理必宗《内经》,方不离仲景”成为不变的信条,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范式革命,而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是其重要内因。例如,吴有性的“戾气说”已突破了传统六淫致病模式,包含着科学革命的胚芽但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只能视之为“非圣无法”“创异说以欺人”。由此而言,中医学具有浓厚的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2.6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

      “医者,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医门法律》),“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谓正己,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具备仁爱之心。其次,为医者还需具备精湛的医术。孙思邈将中医传统医德概括“大医精诚”,深刻地揭示了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3、小结

      总之,中医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不仅具有顺应自然的天人关系观念与朴素系统论的整体观念,更有在方法论上亦具有重神轻形、在价值取向与伦理追求上具有“崇古尊经”和“医为仁术”、在思维意境上具有得意忘象的特点。因此,必须从*古代文化内涵上深人理解,方能不断地推动中医学健康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的不断提高,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也被逐渐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我国教育部与2014年颁布实施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要求各类各级学校强化教育工作中的*传统文化,这也为*传统文化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思维方式[3-4]。

    [阅读全文]...

2021-11-28 06:45:19
  • 初夏古诗有哪些(带初夏的诗句大全)

  • 初夏
  • 春天已悄然而去,一晃已是初夏时节。初夏是美的,那是有别于艳阳春的另一种美。如果说春天的美美在百卉争妍,初夏的美就美在万类竞绿。

    关于初夏有许多美丽的诗句:宋代诗人王安石曾有诗“绿阴幽草胜花时”,陆游也有“夏浅胜春最可人”,赞美初夏胜过花香的春天,关于初夏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的诗词呢?

    [阅读全文]...

2022-02-07 03:20:33
  • 初夏的古诗句

  • 初夏
  •   虽然初夏让我晕沉沉的,可是初夏也是有很美丽的花开了,如刺桐凤凰木等,带来了另一种自然之美。

      1、石榴半吐红巾蹙。——苏轼《贺新郎·夏景》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晚晴》

      3、修竹畔,疏帘里。——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4、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5、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6、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关汉卿《大德歌·夏》

      7、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8、绿槐高柳咽新蝉。——苏轼《阮郎归·初夏》

      9、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薛昂夫《西湖杂咏·夏》

      10、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11、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2、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项鸿祚《清*乐·池上纳凉》

      13、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14、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白朴《得胜乐·夏》

      1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16、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17、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18、无间要荒华夏,尽万里、走梯航。——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19、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20、曲阑凭遍思偏长。——叶小鸾《·初夏》

      21、玉盆纤手弄清泉。——苏轼《阮郎归·初夏》

      22、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李世民《度秋》

      23、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苏轼《贺新郎·夏景》

      24、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25、他双燕未归梁。——叶小鸾《浣溪沙·初夏》

      26、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27、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28、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29、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30、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杜甫《夏夜叹》

      31、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32、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苏轼《贺新郎·夏景》

      33、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34、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35、春至花如锦,夏*叶成帷。——李爽《芳树》

      36、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37、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杜甫《夏夜叹》

      38、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39、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朱淑真《清*乐·夏日游湖》

      40、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41、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42、梅雨过,萍风起。——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43、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44、共粉泪,两簌簌。——苏轼《贺新郎·夏景》

      4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46、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47、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48、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关汉卿《大德歌·夏》

      49、兰舟斜缆垂扬下,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白朴《得胜乐·夏》

      50、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阅读全文]...

2022-07-14 05:02:27
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 - 句子
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 - 语录
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 - 说说
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 - 名言
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 - 诗词
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 - 祝福
初夏时节的中医文化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