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

关于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56) 说说(292) 名言(4) 诗词(5k+) 祝福(7) 心语(4k+)

  • 寒食古诗意思(寒食的意思及诗意)

  • 诗意
  •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幕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オ子”。韩翝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有《韩*诗集》。

    [阅读全文]...

2022-02-23 23:29:50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文赏析

  • 古诗文,文学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文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溯洄(sù huí ):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萋萋:同凄凄,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ī):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高地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蒹葭原文翻译: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岸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原文赏析: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首诗和《诗经》中多数篇章一样,都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咏的表现手法,转换视角,深化主题,本诗也不例外。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得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原文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二是“招贤”说;三是“爱情”说。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种说法均难以最终定论。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评论: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后世影响:

      《秦风·蒹葭》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明显。宋玉在《九辩》中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或是受了《秦风·蒹葭》的影响,由此可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秦风·蒹葭》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此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二首》)的诗句。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秦风·蒹葭》所表现主题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甚至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当代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作《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阅读全文]...

2022-05-12 15:19:46
  • 古诗山行的诗意_古诗山行的意思

  • 诗意
  •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3-08 08:24:30
  • 山居秋暝古诗赏析(山居秋暝全诗意思)

  • 诗意
  • 《山居秋暝》赏析

    一、作者:王维,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因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他与另一个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是好友,二人合称“王孟”。又因王维专诚奉佛,其诗充满禅意,故*又称其为“诗佛”。王维的诗画俱佳,宋代大学士苏轼曾说,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紧扣诗题,营造意境)

    空旷的山谷里刚下了一场雨,傍晚天气凉爽,让人感到秋天来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

    皎洁的月光从松林的空隙间洒落,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

    竹林里笑语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回来了,水上莲叶摇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人生境界)

    任凭春日的花草凋零,我却想久留在这山中。

    1、暝: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2、浣女: 洗衣物的女子 3、歇: 尽

    4、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5、随意:由着性子,任凭

    6、春芳:春天的花草 7、下:顺流而下

    二、1、这首诗里,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

    空山、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等

    2、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通过对山居生活中的青松明月、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浣女渔人等人、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热爱山水田园生活,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人生境界。

    3、诗中典型的动静结合的诗句是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表现诗人人生追求、乐于归隐的诗句是: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竹喧归浣女, 王孙自可留。王维诗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很多,比如《鸟鸣涧》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4、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两句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勤劳淳朴的人的喜爱。

    5、颔联和颈联都是具体写景,找出这两联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两联有什么不同。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景物,写的是“山居之景”,突出了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浣女、莲、渔舟“等景物,写的是“山居之人”,突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6、从颈联我们知道,诗中明明写了浣女渔舟,为什么还在首联说是“空山”呢?

    空山并非什么都没有的山,而是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的活动踪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更能体现出这里的寂静、清幽的意境。

    7、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的景象表现了什么意境?首联和诗题有什么关系呢?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微凉,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 的意境。

    此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8、《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秋雨初晴后山村美好的自然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民风,并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人生追求。全诗将(空山新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影),(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时的喧闹),(渔船顺流而下荷叶的摇动)等各个场景,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3-22 14:33:45
  •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望天门山诗意解析)

  • 诗意
  • 望天门山

    李白 〔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诗歌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涌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画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阅读全文]...

2022-07-09 19:45:23
相关推荐
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 - 句子
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 - 语录
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 - 说说
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 - 名言
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 - 诗词
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 - 祝福
月寒山色共苍苍的古诗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