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江也有月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江也有月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江也有月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江也有月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
《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
④涴(w):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4分)
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7分)
参考答案
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意思对即可。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张孝祥 西江月·黄陵庙》,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西江月黄陵庙》
作者:张孝祥
原文:
满载一船明月,*铺千里秋江。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注释:
1、波神句:意思是行船被风浪所阻。波神:水神。
翻译: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
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
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山峰下。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铺千里秋江。这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他说: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鹤山题跋》卷二)。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小编推荐
西江月的诗意
《西江月》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赏析:
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野客丛书》:盖悼朝云而作。苏轼侍妾朝云,随词人徒岭南,不久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秦观曾写诗说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苏轼把她比为天女维摩。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苏轼另有诗悼念她。此词通过咏岭南梅花,赞扬朝云玉骨、冰姿和仙风,敬仰她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素面、洗妆两句写朝云天然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高情句,是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同梦写与朝云互为知己的情谊,而不能同梦,点明悼亡之旨。全词既是咏梅,又是怀人。咏梅中能以绿毛么凤、唇红、海仙、瘴雾等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是海仙派来探芳丛的神话般情节和细节表现,让作品带有浪漫色彩。构思缜密,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构之一。杨慎云: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么凤为第一。(《词品》卷二)《耆旧续闻》卷二引晁以道言: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
《西江月遣兴》
作者: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注释:
1、用《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
翻译: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
《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译文]
休说死后万事皆空,身未死时也全然是场梦。
[出自]
苏轼《西江月·*山堂》
三过*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注释:
*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壁上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欧阳修《朝中措》:“*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译文1:
我第三次经过*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时苏轼已四十二岁;“弹指”比喻时间短暂)。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在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最后见欧阳修于汝阳,次年欧阳修即去世。到写此词时整八年,词中说十年是约举整数)。我在*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译文2:
仕途坎坷三过*山堂,弹指之间已过大半生。十年不见恩师老仙翁,看墙上龙蛇遗墨泪纵横。
要想凭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诉衷肠。休说死后万事皆空,身未死时也全然是场梦。
赏析:
*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第三次经过*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熙宁四年(1071)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山栏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作者由过*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
赏析二:
此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丰二年(1079)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则“三过*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下片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然深想一层,欧公已去,而树犹青青如此,不由得生出“万事转头空”的叹息。而苏轼还更进一步,谓人生在世,也未尝不是幻梦一场。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又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爱他时似爱初生月,喜他时似喜梅梢月,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盼他时似盼辰钩月。——元无名氏《塞鸿秋·爱他时似爱初生月》
吟尽长江一江月,更无人似谢将军。——吴融《松江晚泊》
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任华《寄李白》
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温庭筠《送崔郎中赴幕》
悲歌曲尽故人去,笛响长江月正明。——汪元量《临川水驿》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杜甫《江月》
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杜甫《玩月呈汉中王》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欧阳修《晚泊岳阳》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苏轼《游金山寺》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一首》
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李白《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
秋江月,林梢半缺,潮信早来些。——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刘禹锡《尝茶》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王昌龄《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江月辞风缆,江星别雾船。——杜甫《江边星月二首》
书托雁,梦归家,觉来江月斜。——牛峤《更漏子·星渐稀》
江月青眸冷,秋风白发疏。——齐己《荆渚病中,因思匡庐,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辈》
梅岭蛮烟净,藤江月色孤。——叶元玉《送节推曾良忠之苍梧》
使君来教後堂乐,江云江月能迎门,门外青山谢家宅,当时池馆无复存。——梅尧臣《送孙学士知太*州》
秋色连山客早悲,倍忆离鸿江月时。——汤显祖《送前宜春理徐茂吴》
骨气秋江月,文章春苑花。——白玉蟾《赠鹤林》
照人长一色,江月共凄清。——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皓如楚江月,霭若吴岫云。——刘希夷《江南曲八首》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李白《寄淮南友人》
一吟江月别,七见日星周。——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
雨落余雷风罢狂,二更江月照苍凉。——赵蕃《二十夜起对月怀斯无成父·雨落余雷风罢狂》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陈造《望夫山》
吴山依重镇,江月带行营。——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五十韵》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元结《系乐府十二首·欸乃曲》
陇云虚引领,江月漫随人。——刘敞《寄凤翔舍弟·其二》
陇云朝结阵,江月夜临空。——卢照邻《送郑司仓入蜀》
故园遥指赤城霞,片帆轻度沧江月。——杨荣《送中书陈宗渊致仕还乡》
松风开法*,江月濯禅衣。——李端《送少微上人入蜀》
海霞疑振藻,江月恍交神。——谢榛《吴太守明乡入觐见访时客晋赋此奉答》
严霜满天江月辉,东方未白群星稀。——郭奎《乌夜啼》
江月简介
江月,读音为jiāng yuè,汉语词语,指江面上空的月亮。
苏轼《西江月》*山堂
三过*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简注:
*山堂,庆历八年(1044),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在扬州蜀冈上。弹指,言时间极短,语见《法苑珠林》。十年句,欧阳修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说十年是举其成数。龙蛇飞动,堂上还留有欧阳修的墨迹,写得遒劲有力。文章太守二句,化用欧阳修词《朝中措》: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万事转头空,反用白居易诗: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词意散绎:
三次经过这座*山堂之下,
半辈子光阴刹那间过去了。
十来年时间没见到老先生风貌,
堂上还留有老先生的墨迹精妙。
很怀念挥毫万字的文章太守,
忘不了他笔下名句杨柳春风。
不要说人间万事转头空,
没转头时它也就是一场梦!
品读:
据孔凡礼《苏轼年谱》及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等书考证,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时苏轼已离开黄州贬所,赴汝州,途中游庐山,过金陵,经扬州,第三次游*山堂,怀欧阳修,作此词。
欧阳修与苏轼,情谊非同一般。苏轼参加进士考试时,欧阳修是主考官。苏轼次子苏迨又娶了欧阳修的孙女为妻。此次三游欧公亲建的*山堂,深情缅怀欧公,是他必然要做的事情。
上片从自己三游*山堂说起,慨叹人生十年,弹指之间。接着说虽然欧公虽然去世十余年,但堂上龙飞凤舞的墨迹却宛然如新,对斯人不朽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片则巧妙地化用欧公旧作对逝者进行凭吊,强调文章对于士子的重要性。末二句反用白居易的名句,并做了更深入的诠解: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真正重要的不是当时的名利地位,而是文章,“文章千古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今天,我们诵读此词,欧阳修与苏轼这两位“文章太守”的文彩风流恍如目前,而在“弹指”之间,一千余年已经过去了,不能不让人心中默诵:“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附图九幅:扬州*山堂(五幅)以及
欧阳修像和苏轼像(各两幅)。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赏析:
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野客丛书》:“盖悼朝云而作。”苏轼侍妾朝云,随词人徒岭南,不久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秦观曾写诗说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苏轼把她比为“天女维摩”。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苏轼另有诗悼念她。此词通过咏岭南梅花,赞扬朝云“玉骨”、“冰姿”和“仙风”,敬仰她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素面”、“洗妆”两句写朝云天然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高情”句,是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同梦”写与朝云互为知己的情谊,而不能“同梦”,点明悼亡之旨。全词既是咏梅,又是怀人。咏梅中能以“绿毛么凤”、“唇红”、“海仙”、“瘴雾”等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是海仙派来“探芳丛”的神话般情节和细节表现,让作品带有浪漫色彩。构思缜密,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构之一。杨慎云:“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么凤为第一。”(《词品》卷二)《耆旧续闻》卷二引晁以道言:“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杜甫《梅雨》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梅尧臣《苏幕遮·草》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王维《送康太守》
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权德舆《月夜江行》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杜甫《禹庙》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李白《冬日归旧山》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张可久《普天乐·秋怀》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汤显祖《江宿》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李白《乌栖曲》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张籍《野老歌》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中秋》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楼倚春江百尺高。——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查慎行《三闾祠》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白居易《南湖早春》
春江暖涨桃花水。——顾德辉《蝶恋花·春江暖涨桃花水》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午日观竞渡》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欧阳修《晚泊岳阳》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
万里江山知何处。——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吕渭老《好事*·飞雪过江来》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严仁《鹧鸪天·惜别》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白居易《江楼月》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吴大有《点绛唇·送李琴泉》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吕本中《连州阳山归路》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白居易《江楼月》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欧阳修《晚泊岳阳》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斜照江天一抹红。——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李白《赤壁歌送别》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苏轼《洞仙歌·咏柳》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关汉卿《大德歌·冬》
江上数株桑枣树,自从离乱更荒凉。——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更回道、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谁道沧江总无事,*来长共血争流。——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澄江*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韦应物《送杨氏女》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天涯也有江南信。——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生塞北江南。——辛弃疾《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真州绝句》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崔颢《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白居易《早冬》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刘长卿《别严士元》
江头落日照*沙,潮退渔船阁岸斜。——戴复古《江村晚眺》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一朵江梅春带雪。——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锦江*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卢纶《晚次鄂州》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王士祯《真州绝句》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生。——戚继光《马上作》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汪元量《湖州歌·其六》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江南江北雪漫漫。——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李廌《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扁舟一桌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西江月的诗句
有江月的古诗
古诗西江月的诗句
酉江月的古诗
含江月的古诗
有江山江月的古诗
长江月亮的诗句古诗
关于江月白的诗句古诗
江月的古诗注释
含有花江月的古诗
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古诗
江月的古诗意思
带江月的古诗词
清江月色的古诗
西江月遣行的古诗
西江月古诗的图片
西江月的古诗300字
李之仪的西江月古诗
西江月古诗的作用
江月作为意象的古诗
西江月名句
西江月古诗的格式
古诗西江月的格式
古诗西江月的格律
西江月的古诗视频
西江月古诗的背景
苏轼西江月的古诗
西江月一样的古诗
西江月秋游的古诗
剧本西江月的古诗
李茂婚礼表白台词
娇喘台词女生
老鼠吃辣椒台词
读书节的课本剧台词
嫌疑人x的献身唐川台词
织田信长fgo台词
暮光之城英语台词
武林外传台词对白
溺水小刀的经典台词
帮闺蜜找男朋友台词
功夫熊猫台词经典对话
小马哥经典台词粤语
六一节目主持台词
歌舞开场白台词大全集
戏精台词
兰陵王暗影狩猎者台词
岗仁波齐电影台词
古人对话经典台词
彼岸花寻龙诀台词
黄秋生车手八千转台词
风声黄晓明日语台词
儿童相声台词搞笑大全
你好旧时光经典台词
爱与正义程咬金台词
桂纶镁益达广告台词
银河护卫队2经典台词
十二岁庆典代东台词
美容培训开场白台词
不见不散葛优经典台词
儿童快板家风家训台词
夜雨秋灯话鬼狐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