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雪柳宗元古诗的评论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江雪柳宗元古诗的评论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江雪柳宗元古诗的评论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江雪柳宗元古诗的评论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江雪柳宗元的古诗带拼音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江雪柳宗元的古诗带拼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雪 柳宗元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千 山 鸟 飞 绝 ,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万 径 人 踪 灭 。
gū zhōu suō lì wēng
孤 舟 蓑 笠 翁 ,
dú diào hán jiāng xuě
独 钓 寒 江 雪 。
【注解】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它字浅句顺,让人过目成诵,经久不忘。当我们陶醉于它的凝练的时候,不禁会思考它到底表达了什么?
一首诗的内涵能有多大?《江雪》似乎提供了一个典范。西方中世纪释读《圣经》,曾有“四义释读法”,主张分字义的、寓意的、规训义的、灵义的四个层次理解《圣经》。我们也不妨从多层意义上来欣赏这首小诗。
首先从最浅显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后两句是小焦点:在这大背景中有条江,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描绘极有层次,很多的国画常常取材于此。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马上会想到诗人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画一幅毫无意义的图画吧?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怎样一付情怀呢?自永贞革新失败以来,诗人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独之中。这陷入幽静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万径的人世间也没有同伴的孤苦老渔翁,不正是此时诗人的自况么?
然而,用诗人的政治、人生遭际作比附,虽然可以一一应验,却不能中止我们对诗意的'领会。从更深一层看,这首诗则反映了诗人的在此厄运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有论者以为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这个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不过,精神写照说,还算不得最高层次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精神,必得在如此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诗境真正的高超之处却在于超越这个苦寒的世界,而达到精神的沉寂。这便是禅的境界。诗人深受佛禅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飞鸟也好,万径也好,人踪也好,江面、小船、钓钩、老翁,不过都是空无,唯一存在的是渔翁的超脱。所钓非鱼,乃禅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同层次上体会这首小诗的美,层次虽有深浅之分,然而每一层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美。言有尽意无穷,这也许是《江雪》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以二十字而占据*文学史重要一*的原因吧。
江雪柳宗元古诗及诗意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江雪柳宗元古诗及诗意,欢迎阅读。
【原文】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意】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钓:钓鱼。
【作品赏析】
这首绝句句句无雪,又句句见雪;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景浑然融为一体,作者的特立独行的特有品格在简短的文字中跃然纸上,凸显异常。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暗写手法,题为“江雪”,前三句却始终不着“雪”字,只是在结尾处才点出“雪”,对诗题做了一个小小的呼应。意境绮丽空灵,意蕴深邃悠远,堪称千古决“钓”。
开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虽不见“雪”,但是从字里行间却处处是“雪”,由于大雪封锁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山川,才使鸟儿不飞,人儿不行,不仅写了“雪”,而且突出了“雪”之大,看天空,连鸟儿都不出去觅食;看道路,连人的脚印都看不到,突出了“雪”之大,天之冷。诗人开篇为什么要渲染如此冰封雪飘的一幅寒冷的背景呢?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以此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突出垂钓老者的孤独,突出老着的独行,突出老者的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可贵品格。我们不能肯定诗人作品中的老这就柳河东自己,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作品中融入了他那种被贬之后的复杂情感。冰天雪地里,老人究竟是在钓什么?仅仅是为了钓鱼吗?冰天雪地是钓鱼的季节吗,能钓到鱼吗?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柳宗元当时在永州是因被贬而来,无论在人际还是在仕途,都处于极度孤独寂寞之中,国家朝政也处在极其灰暗之际,因此我们说,诗中老人应该钓的是一种孤独,钓的是一种寂寞,钓的是一种孤傲的心境,钓的是一种理想和愿望,钓的是即将来临的整个春天。
此外,从老人孤独的垂钓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诗如其人,镜如其心。
拓展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一只也没有了。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江雪柳宗元诗句意思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雪柳宗元诗句意思,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舟:小船。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翻译
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作品简介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写作手法
艺术表现上,除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外,该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仄韵。五绝是绝句中最玲珑剔透的小品,用仄韵是罕见的,也最难写出神韵,因为仄韵字,容易造成逼仄压抑的心理反应,不利于诗境的开拓。而此诗却用仄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绝”“灭”“雪”因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与雪境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峭拔的骨力与清冷色调紧相揉合的特色,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柳诗的基本风格。
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戏题阶前芍药柳宗元赏析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注释】:
①芍药:这里指牡丹。《开元天宝花木记》:“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松窗录》:“开元中(713-741),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
②与时谢:指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凋落。
③妍(yán)华:美丽的花。
④欹(qī)红:倾斜的意思,欹红,倾斜的红花。
⑤窈(yǎo)窕(tiǎo):(女子)文静而美好。这里形容牡丹花姿态的美好。
⑥暄(xuān)风:暄,(太阳)温暖,暄风即暖风。
⑦溱(zhén)洧(wěi)赠:《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洧”,郑国的两条水名,在今河南境内。古之芍药为香草名,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
巴南国:江南。
【译文】:
*常的花草都随时令的变迁而凋谢,唯有这美丽的牡丹仍开放在今晨。
溢满露珠的鲜红的花朵象喝醉了甘醇微微倾斜,美好的姿态留给了将逝的暮春。
独自欣赏一直到西阳下沉,温暖的春风把枝叶摇动频频。
浓郁芳香自窗外透入,好似与静卧的人来相亲。
真想像《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牡丹赠给悠悠的南国美人。
【赏析】: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人,杰出的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一般认为,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时期。通过营造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来衬托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以反映作者谪居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是作者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人生境界的象征。
我们不能说这种理解没道理,但起码不准确、不全面。
且看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鸟”是动的,“人”是动的;“山”是静的,“径”是静的。动的事物皆仿若浮尘、过客,当它们消匿无踪时,亘古长存的事物便清晰地浮现了出来。没有了鸟的喧躁,大山凸显了出来;没有了人来人往,小径凸显了出来。它们仿佛是这个世界真正永恒的真理,就这样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诗人面前。
若把飞鸟与人视作这个花花世界中的浮华烟云、世情百态,那么显然诗人是想通过一种方式获得这个世界的真相。无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不经意间成全了他。谪居永州,大概诗人能有很深的世态炎凉的体悟吧?并且,更能排除纷扰,静下心来思虑国事朝政及帝国走向吧?那么于诗人而言,斯为幸或不幸呢?那么诗人的心境是凄凉孤独抑或是宁静喜乐呢?
再看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舟”是静的,“翁”是静的;“江”是动的,但仿若也是静的;“雪”是动的,亦仿若也是静的。有幸窥见世界本质的诗人以渔翁自况,将自身无比和谐地融入了其中。其中之乐,又有几人能解?
若把“江”比作不可违逆的时势,将“雪”比作不可测度的时运,则诗人驾一叶扁舟,披一身蓑衣,于江渚之上悠然垂钓,则不随波逐流、不抗争亦绝不逃避的姿态也就鲜明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然而,“江”、“雪”毕竟是动的,虽然看似安静。“动”的,便不可长久。当大江曲折回环,当世间雪霁天晴,人们会发现,如中流砥柱般岿然不动的渔舟,才是这里真正永恒的风景。
“钓”,使我们想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诗人乃以姜太公自喻耶?如果我们仅仅理解到这一层,显然还远远不够。明主难期,则自身价值便无从谈起了么?
纵观这首诗,给我们一种有意造境的做作之感。这完全是因为诗人模拟的是自己的心境。一场精神世界里的大雪,一个坚信得以窥见世界本真并为之坚守不移的渔翁,哪里会在意世俗的眼光呢?即使无人理解、认可及喝彩,他都在那里,淡定且从容。
绘画中,有一种手法叫删繁就简。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这样的绘画理论:“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半句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半句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本段内容引自网络)。如果我们将柳宗元这首诗看作一幅山水画的话,则这幅山水无疑便是这一理论的完美体现。
【译文】
山里已没有了飞鸟,山道上也看不见行人。
一场寂静无声的大雪,让这个世界变得简单、干净。
江面上一条孤独的小舟,小舟里孤独的渔翁。
他把鱼钩垂入水中,蓑衣斗笠上落满雪花。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出处】
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1】
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 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 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
【意思2】
巍巍群山中, 见不到飞鸟的影子; 条条小路上,找不 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 空疏冷寂景象。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 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 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 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 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 荻帆《玉门秋色赋》)
二、用以形容不 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 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 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 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 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 兵》)
【全诗】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全诗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 (今湖南省零陵县) 期间。
自轰轰烈烈的 “永贞革新” 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 “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 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 ! 怎么会是这样呢? 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 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 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
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柳宗元《非国语》评注
《非〈国语〉序》是唐代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文章,论述其创作《非国语》的动机和目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柳宗元《非国语》评注,希望对你有帮助。
【题解】
《非国语》为元和三年(808年)于永州所作。是时柳宗元被贬谪为永州司马,到永州已有四年了。
《国语》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它以记言为主,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体例,分别记载了自西周穆王到战国初期的史事和言论。相对于被称作《春秋内传》的《左传》来说,《国语》“其文不主于经”(韦昭《国语解》),被称作《春秋外传》。从司马迁到宋以前,人们多认为《国语》为左丘明所作。
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主张“文者以明道”。这个“道”,就是儒家五经的本义。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自己写文章是以之“羽翼夫道”,即“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然而,《国语》所记之事,所论之义,不尽与“道”合,并且其广博深邃的意趣可能使人沉溺其中。所以,柳宗元对《国语》中不合于“道”的某些记述进行了批驳,以防谬论流传。柳宗元在《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中说:“*世之言理道者众矣,率由大中而出者咸无焉。其言本儒术,则迂迴茫洋,而不知其适。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覈,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天引神,以为灵奇;恍惚若化,而终不可逐。”作者“常欲立言垂文,则恐而不敢。今动作悖谬,以为僇于世,身编夷人,名列囚籍,以道之穷也,而施乎事者无日。故乃挽引,强为小书,以志乎中之所得焉。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好诡以反伦。其道舛逆,而学者以其文也,咸嗜悦焉伏膺**者。至比六经,则溺其文必信其实,是圣人之道翳也。余勇不自制,以当后世之讪怒,辄乃黜其不臧,救世之谬,凡为六十七篇,命之曰《非国语》。”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也说:“拘囚以来,无所发明,蒙覆幽独。……若非国语之说,仆病之久,尝难言于世俗,今因其闲也而书之。”这些,都说明了柳宗元写作《非国语》的意旨。
【原文】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2]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3],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4]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校勘】
“不概于圣”句下注云“参差不齐,一概诸圣”。“概”上原脱“一”字。
“是不得由中庸”,一作“是不知得由中庸”。
【注释】
[1] 深闳杰异:闳(hóng),大、高;杰,特出超众;广博深邃,卓越出众。
[2]耽:沉溺;嗜:贪好。
[3]诬淫:诬,欺骗;淫,惑乱。
[4] 中庸:不偏谓之中;不变谓之庸。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集评】
(1)苏轼《与江惇礼秀才》云:“向示《非国语》论,鄙意素不然之,但未暇为书尔。所示甚善。柳子之学,大率以礼乐为虚器,以天人为不相知云云,虽多,皆此类尔。”
(2)徐度《却扫编》卷下:“张嵲舍人言柳子厚*生为文章,专学《国语》,读之既精,因得掇拾其差失,著论以非之,此正世俗所谓没前程者也。”
(3)朱翌《灊山集卷二次韵胡明仲见寄二首(其二)》:“柳州《非国语》,意恣乱诗书。去草绝根本,立言推绪馀。断疑先*似,反己问何如。岁晚飘零甚,归欤指敝庐。”
(4)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徐敦立侍郎……尝为予言柳子厚《非国语》之作,正由*日法《国语》为文章,看得熟,故多见其疵病,此俗所谓没前程者也。予曰:‘东坡公在岭外,特喜子厚文,朝夕不离手,与陶渊明并称二友。及北归,《与钱济明书》乃痛诋子厚《时令》、《断刑》、《四维》、《贞符》诸篇,至以为小人无忌惮者。岂亦由朝夕紬绎耶?恐是《非国语》之报。’”
(5)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十:“子厚以《国语》文深闳杰异,而说多诬淫诬淫,作《非国语》。愚观所作,非独驳难多造理,文亦奇峭。”
(6)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柳子厚《非国语》虽不尽佳,亦大有是处。而温公、东坡深罪之,未为笃论也。”
(7)黄瑜《双槐岁钞卷六非非国语》:“宋刘章尝魁天下,有文名,病王充作《刺孟》、柳子厚作《非国语》,乃作《刺刺孟》、《非非国语》。江端礼亦作《非非国语》,……元虞槃亦有《非非国语》,是《非非国语》有三书也。”
(8)《援鹑堂笔记卷四十三河东集》:“子厚学《春秋》于陆质;质之学,本于啖助,啖助之学,不喜左氏,故子厚喜《谷梁》,作《非国语》。”
(9)员兴宗《九华集卷十柳宗元非国语策》:“《国语》,丘明所著之书也。丘明之书,上不至圣而下愈于贤,抑在圣贤之间乎?虽然,丘明之文,其事则覈,其文则滥。滥则多淫,多淫则多失,是固当也。后之士,不伺其失而攻之。柳宗元独识之,诚得间矣。……或曰:‘司马迁採《国语》以著书,董仲舒採《国语》以命文,刘向摭《国语》以益《说苑》,《国语》何负于学者,学者顾憎之,子厚何浅也。’曰:‘是固子厚之所忽也。子厚之论《贞符》,自司马迁、董仲舒、刘向,未有能贯其说也。则《国语》之病,子厚其能默然已乎!噫,使天下不生子厚于贞元之间,则唐之士美而言之,其罪皆可髡钳矣。’”
(10)王柏《鲁斋集卷四续国语序》:“唐之柳宗元,乃以《国语》文胜而言庞,好怪而反偷,学者溺其文必信其实,是圣人之道翳也,遂作《非国语》六十七篇,以望乎世者愈狭,而求相于吕化光,岂不愚哉!司马公曰:‘《国语》所载,皆国家大节兴亡之本,宗元岂足以望古君子藩篱,妄著一书以非之!’”
非国语上
灭密
【题解】
“灭密”之事在《国语周语上》中。密康公之母认为密康公的地位和德行不可接受淫奔于他的三个美女,主张将其献给周恭王。密康公不听,一年后密国被周王所灭。柳宗元反驳这段文章的主旨,认为密康公之母教导密康公将那三个美女献给周恭王,否则将遭灭亡之祸,这是谄媚于王,不是正道。在此基础上,柳宗元认为《国语》的作者以密国的'灭亡来验证密康公母亲的话是不可取的。
【原文】
恭王[1]游于泾[2]上,密康公[3]从。有三女奔[4]之。其母[5]曰:“必致之王。众以美物归汝,何德以堪[6]之?小丑[7]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非曰:康公之母诚贤耶[8]?则宜以淫荒失度命[9]其子,焉用惧之以数?且以德大而后堪,则纳三女之奔者,德果何如?若曰“勿受之”则可矣。教子而媚王以女,非正也。左氏以灭密征[10]之,无足取者。
【校勘】
“恭王”,诸本皆作“昭王”,而《国语》诸本皆作“恭王”。“百家注本”韩《注》:“‘恭王’,诸本皆作‘昭王’,以《国语》诸本考之,皆作‘恭王’。且周之世系,恭王在穆王之后,而昭王在穆王之前,《国语》之叙亦止自穆王以来,则为恭王无疑矣。”
《非国语》在每篇之前先引《国语》原文,然后以“非曰”开始批驳。诸本所引《国语》原文详略不一,所引大抵乃原文的简要文句。如本文所引《国语》,就将大部分文句删略了。今将《国语》原文文句补列于此。“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
【注释】
[1]恭王:周恭王,姓姬名繄扈。《史记》作“共王”。
[2]泾:水名。《尚书禹贡》孔颖达《疏》:“泾水出安定泾阳西岍头山,东南至冯翊阳陵县入渭,行千六百里。”泾水上游有二源,北源出*凉,南源出华亭,至泾川汇合,流至陕西彬县再经高陵县流入渭河。
[3] 密:商代姞姓之国,周灭之以封姬姓,而其国名不改。《国语》韦昭《注》:“密,今安定阴密县,*泾。”徐元诰《国语集解》说,今陕西泾川县南有密故城。康公:密国之君,姬姓,失名。
[4]奔:古时指女子不经媒妁而私与男子结合。《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
[5]其母:密康公之母。据汉刘向《列女传》说,其“姓隗氏”。
[6]堪:承受。
[7]丑:“醜”的简化字,指地位低贱之人,丑类。此处相对于周天子来说,密康公权势小,地位低。
[8] “康公之母诚贤耶?”:密康公之母以“小丑备物,终必亡”教训密康公,被人们认为是贤明之人,西汉刘向将她列入《列女传贤明类》。
[9]命:教令。
柳宗元的《江雪》赏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写,那么要怎样赏析这首古诗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柳宗元的《江雪》赏析,欢迎阅读!
《江雪》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赏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栖鸟不飞,行人绝迹大雪之中天地幽寂。千山,所有的山。鸟飞绝,没有了飞鸟的踪迹。万径,所有的路。人踪灭,没有行人的踪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地皆白,寂静无声。汉江之上,孤舟之中,一老翁在雪中垂钓。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然而,却有一位老翁坐着一条孤零零的小船,身披着蓑衣,头戴着斗笠,在飘洒着大雪的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首绝句句句无雪,又句句见雪;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景浑然融为一体,作者的特立独行的特有品格在简短的文字中跃然纸上,凸显异常。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暗写手法,题为“江雪”,前三句却始终不着“雪”字,只是在结尾处才点出“雪”,对诗题做了一个小小的呼应。意境绮丽空灵,意蕴深邃悠远,堪称千古决“钓”。
开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虽不见“雪”,但是从字里行间却处处是“雪”,由于大雪封锁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山川,才使鸟儿不飞,人儿不行,不仅写了“雪”,而且突出了“雪”之大,看天空,连鸟儿都不出去觅食;看道路,连人的脚印都看不到,突出了“雪”之大,天之冷。诗人开篇为什么要渲染如此冰封雪飘的一幅寒冷的背景呢?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以此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突出垂钓老者的孤独,突出老着的独行,突出老者的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可贵品格。我们不能肯定诗人作品中的老这就柳河东自己,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作品中融入了他那种被贬之后的复杂情感。冰天雪地里,老人究竟是在钓什么?仅仅是为了钓鱼吗?冰天雪地是钓鱼的季节吗,能钓到鱼吗?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柳宗元当时在永州是因被贬而来,无论在人际还是在仕途,都处于极度孤独寂寞之中,国家朝政也处在极其灰暗之际,因此我们说,诗中老人应该钓的是一种孤独,钓的是一种寂寞,钓的是一种孤傲的心境,钓的是一种理想和愿望,钓的是即将来临的整个春天。
此外,从老人孤独的垂钓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诗如其人,镜如其心。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他曾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亦称柳河东。他能诗善文,尤其擅长散文,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多作于贬谪之后,抒发抑郁不*的感慨,风格简练淡雅,语言峻洁流畅,感情沉挚,韵味含蓄隽永。
柳宗元江雪译文及赏析
《江雪》这首诗大约是作于谪居永州时期,由柳宗元创作,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江雪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雪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江雪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江雪柳宗元古诗的评论
江雪柳宗元古诗的大意
江雪柳宗元古诗写的景物
江雪柳宗元写的古诗
关于咏雪江雪柳宗元的古诗
江雪柳宗元诗句拼音
江雪唐柳宗元古诗的*义词是
古诗柳宗元的江雪
江雪唐柳宗元古诗描写的景物是
柳宗元写的江雪古诗
梦见柳宗元的古诗江雪
柳宗元写的江雪古诗诗句
与柳宗元江雪对比的古诗
江雪唐柳宗元的古诗视频
古诗咏雪柳宗元的诗配幅画
柳宗元古诗的名句
江雪唐柳宗元的古诗拼音全部
柳宗元江雪古诗在哪里创作的
江雪柳元的古诗带拼音
看柳宗元古诗后的感悟
江雪的古诗柳元宗意思
柳宗元的柳宗元有名的古诗
柳宗元古诗比较有名的几句
江南柳宗元写的古诗
有柳宗元的古诗
柳宗元的古诗?
江字开头的古诗柳宗元
查柳宗元的古诗
柳宗元的诗词
柳宗元的古诗江南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