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月下南山的古诗

关于写月下南山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月下南山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月下南山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月下南山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25) 语录(12) 说说(29) 名言(1) 诗词(1k+) 祝福(3) 心语(1)

  • 陶渊明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 文学
  • 陶渊明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陶渊明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欢迎大家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稀少。

      ③兴: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阅读全文]...

2022-01-27 05:42:19
  • 终南山古诗赏析(赏析王维终南山)

  •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7-17 09:14:01
  • 终南山王维赏析(终南山王维古诗欣赏)

  • 家在黔灵甲秀间

    提到唐诗,人们首先想到李(白)杜(甫),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其实还有一个与李杜齐名,人称“诗佛”的王维。王维与李白同年生(公元701年),杜甫生于712年,小11岁。三人生活的轨迹几乎都在大唐由盛转衰时唐玄宗时期。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是文人水墨淡彩山水画派“南宗”的代表,*奉王维为祖。

    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

    终南山靠*唐帝都长安,达官显贵,风流雅士无不遊览有着瑰丽风光的终南山,又无不诗兴大发留下无数诗篇。《全唐诗》中有1500多首诗与终南山有关。王维两度归隐终南山,写下大量的山水诗篇。其中,一首诗名叫《终南山》的五言诗是公认写终南山最具代表性的诗篇。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诗入画,画入诗的道理。这首写终南山的诗,他从个别景观入手达到显示终南山全貌的手法,一句诗一幅画,引人入胜,所谓“意余于象”也。

    录《终南山》诗于下:

    赏析于下:

    (“连山到海隅”也有“连山接海隅”之说)

    首句“大乙*天都”中,“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天都”指天帝的居所。此句大意为:

    巍巍太乙(终南),你的颠峰直插天际,几乎接*天帝居住的地方了。

    遥望终南山,顶峰似乎已达天庭,这是夸张的写法。

    “太乙*天都”山水画:

    第二句“连山到海隅”

    终南山连绵不断已达海边。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陝县,远远未到海边(隅)。若从写远景看“西望不到头,东望不到尾。”用“连山到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觉得真实。后世画家画出了这样的山水画面:

    首联写远景,王维用远眺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上联写运景,这一联写*景。三句“白云回望合”意思为:

    我进山行不数里便入墜云中,我行走时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茫茫一片。

    “白云回望合”山水画:

    四句“青霭入看无”。青霭,指云气,山上云气呈紫色故称青霭。此句的意思是:

    我朝着濛濛的青霭走去,可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見。

    “青霭入看无”山水画: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终南山常年笼罩在茫茫白云,青霭中,一切都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有进一步探访的“冲动”。

    这一联又返回宏观,写终南山的辽阔,变化万千。第五句“分野中峰变”,的意思是:

    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山东西隔开。

    “分野中峰变”山水画:

    第六句“阴晴众壑殊。”此句的意思是:

    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千形万态。

    “阴晴众壑殊”山水画:

    第三联对终南山高度槪括。诗人立足于“中峰”,极目四望:东西绵延,南北辽阔;阳光之下,或浓或淡,千岩万壑,形态万千,真是尺幅万里。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评价。因为前三联都是写景,尾联突然写人物的活动,所以争论较多。我们只能这样理解:诗人想留宿山中,还想继续探访终南山美景。所以看到山涧中有樵夫砍柴,隔涧寻问寄宿之处,极富诗意。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山水画:

    纵观《终南山》全诗,从远眺“*天都”.“到海隅”始。便入*景,在白云.青霭中探索而行。后转入宏观,写终南山“中峰变”,“万壑殊”。一句诗一幅画,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王维用四十个字的五言律诗,为偌大的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难怪*称《終南山》为山水诗经典之作。

    赏诗已毕,余兴未尽。笔者草书《终南山》一幅,水*有限,仅作本文收官插图,以助诗意。

    [阅读全文]...

2022-06-22 22:26:26
  • 李白《月下独酌》古诗鉴赏

  • 李白,月下
  • 李白《月下独酌》古诗鉴赏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月下独酌》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结论的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阅读全文]...

2022-05-25 08:58:49
  • 《南山诗》赏析

  • 韩愈好游奇山,务必穷其形胜而不顾性命。所以,他笔下的《南山》诗雄奇恣肆,卓荦不凡。不仅如摄影家运用广角镜头,从各个方位、季节,摄取了南山种种奇景,而且能勾出山之神态,渗入诗人的遭遇、心情、意趣。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吧。

      南山诗

      韩愈

      吾闻京城南,兹维群山囿。

      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

      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

      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

      尝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

      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

      无风自飘簸,融液煦柔茂。

      横云时*凝,点点露数岫。

      天空浮修眉,浓绿画新就。

      孤木掌有绝,海浴褰鹏噣。

      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岩峦虽嵂崒,软弱类含酎。

      夏炎百木盛,荫郁增埋覆。

      神灵日歊歔,云气争结构。

      秋霜喜刻轹,磔卓立癯瘦。

      参差相叠重,刚耿陵宇宙。

      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

      新曦照危峨,亿丈恒高袤。

      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

      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间簉。

      藩都配德运,分宅占丁戊。

      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

      空虚寒兢兢,风气较搜漱。

      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

      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

      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

      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

      惊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前寻径杜墅,坌蔽毕原陋;

      崎岖上轩昂,始得观览富。

      行行将遂穷,岭陆烦互走。

      勃然思坼裂,拥掩难恕宥。

      巨灵与夸蛾,远贾期必售。

      还疑造物意,固护蓄精佑。

      力虽能排斡,雷电怯呵诟。

      攀缘脱手足,蹭蹬抵积甃。

      茫如试矫首,堛塞生怐诟。

      威容丧萧爽,*新迷远旧。

      拘官计日用,欲进不可又。

      因缘窥其湫,凝湛閟阴兽。

      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

      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

      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

      旋归道回睨,达枿壮复奏。

      吁嗟信奇怪,峙质能化贸。

      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

    [阅读全文]...

2022-02-20 05:00:21
  • 诗经:信南山

  • 诗经
  •   《诗经:信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孙田之。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益之以霡霂。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

      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是剥是菹,献之皇祖。

      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

      享于祖考。

      执其鸾刀,以启其毛,

      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注释:

      1、信:即“伸”,延伸。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2、维: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展整齐貌。原隰:泛指全部田地。原,广*或高*之地;隰,低湿之地。

      4、曾孙:后代子孙。朱熹《集传》:“曾,重也。自曾祖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相当于《楚茨》中所称“孝孙”,故又作为主祭者之代称。田:垦治田地。

      5、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

      6、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尔雅-释天》:“冬曰上天。”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

      8、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雰雰:纷纷。

      9、益:加上。霢霂:小雨。

      10、优:充足。渥:湿润。

      11、沾:沾湿。

      12、埸:田界。翼翼:整齐貌。

      13、彧彧:同“郁郁”,茂盛貌。

      14、穑:收获庄稼。

      15、畀:给予。

      16、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

      17、菹:腌菜。

      18、皇祖:先祖之美称。

      19、祜:福。

      20、骍:赤*栗色、的马或牛。牡:雄性兽,此指公牛。

      21、鸾刀:带铃的刀。

      22、膋:脂膏,此指牛油。

      23、苾:浓香。

      译文:

      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

      成片的原野*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

      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

      再加上细雨溟溟蒙蒙,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

    [阅读全文]...

2022-07-22 03:03:15
  • 关于终南山的诗句

  •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稽首终南锺大夫。——葛长庚《沁园春·渭水秋深》

    终南与清都,烟雨遥相通。——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快寻趁王家醉乡,见终南捷径休忙。——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君不见茂陵弃子欲登仙,自将壮士终南边。——晃冲之《古乐府》

    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渭北春。——白居易《九江春望》

    君不见苏子由诣京师,自谓终南嵩华虽已见,不若得见韩公琦。——陈著《寄赋黄东发湖山精舍》

    故国三年一消息。终南渭水寒悠悠。——杜甫《锦树行》

    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班固《西都赋》

    卢子尚高节,终南卧松雪。——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不知捷径在终南,应是癯儒骨相凡。——刘克庄《方具免牍走笔次竹溪中书韵》

    偶因博戏飞神剑,摧却终南第一峰。——吕洞宾《绝句》

    永言终南色,去矣销人忧。——孟郊《越中山水》

    谁言终南顶,已有霰雪集。——司马光《和张促通学士苦暑思长安幕中望终南秋雪呈邻》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于扶风。——苏轼《凌虚台记》

    公将北阙觐,我终南亩馌。——方回《送刘都事五十韵》

    迢递终南顶,朝朝阊阖前。——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

    国步方险艰,忧端终南齐。——王撝《游佑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轩自江东提刑归抵》

    洪河清渭天池浚,太白终南地轴横。——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时命偶不谬,授馆终南东。——贯休《上刘商州》

    如何学得崔重易,吟啸终南明月中。——文同《北楼晚晴望秦岭》

    侧闻种先生,终南卧云壑。——王禹偁《酬种放徵君一百韵》

    促拍未终南内曲,新腔忽过《小梁州》。——孙蕡《骊山老妓行》

    微雨汉陂舟,残日终南骑。——皮日休《奉献致政裴秘监》

    瞻彼终南山,松萝幽且邃。——谢榛《杂感寄都门旧知(此诗为李于鳞隙末而作)》

    西山千万髻,终南同崔巍。——袁宏道《秦中杂咏·其二》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杜甫《渼陂行》

    更值晚来风雨歇,终南一半浸波中。——魏野《用晦上人游渼陂》

    王屋空闻小有宅,终南今作渼陂行。——康海《得粹夫书》

    王屋空闻小有宅,终南今作渼陂行。——康海《得粹夫书》

    吾闻终南太乙峰,乃在于天都陆海之中。——郑善夫《太乙山歌》

    吁嗟乎终南太乙长崔嵬,虎视龙兴安在哉。——郑善夫《太乙山歌》

    冥目应思著,终南北阙前。——齐己《寄敬亭清越》

    已说开春须上表,终南山下乞分司。——郑獬《戏学张水部赠河南少尹》

    雨心杜陵老,澒洞终南齐。——孙应时《月前韵感事·驹去不食藿》

    一水终南下,何年派作沟。——吴融《御沟十六韵》

    筵开曲池上,望尽终南端。——权德舆《奉和圣制九日言怀赐中书门下及百寮》

    吾庐终南下,堪与王孙游。——岑参《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阅读全文]...

2022-06-20 04:00:30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赏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意)

  • 李白,诗意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古诗写作背景】:

    婚假过后,李白走出蜜室,脚步匆匆,重蹈云游求荐之路。

    成家的男人就是一风筝,不飘不行,飘远了也不行,必须按时回家,线端的那一头,一般都握得手紧。

    这期间的出游,就是以安州为中心,每次回来,还是两手空空,对不住自己的媳妇啊!

    安州正是都督府的治所,有权势更高的人物,李白是否舍*求远?

    这一段历史有些扑朔迷离,史料不足,大概如下:

    都督马正会没有帮上忙,可能是认为李白的性格不宜入仕,也可能是调走了,具体不知。

    与都督府的二把手长史,却有故事。

    李白离不开酒,往美了说是酒仙,往丑了说就是酒徒。一次李白酒后骑马,在大街上歪歪斜斜,正巧冲撞了长史李京之的车驾。望着李长史满脸的怒气,李白感觉不妙,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赔礼道歉。但仍于事无补,本来就不“规矩”的他,在别人的印象中雪上加霜。

    如果不是老丈人家的面子,估计李白得拘几天。

    通过这件事,收敛了没?

    没有。

    李京之调走之后,继任者姓裴。

    臭豆腐李白继续我行我素,贬低的人越来越多。这期间,可能又犯事,裴长史想来真的,要治罪。李白不得已,继续《上安州裴长史书》。

    这次上书的内容有些特别,前面一部分是自我介绍,当中部分夸赞裴长史,最后一部分是顺便干谒,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末尾,来了这么几句: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翻译:

    赫然:发怒的样子。 秦海:指长安。

    “如果真的对我动粗,不提携,我马上恭敬地离开,如黄鹄高飞,西入长安,王侯将相中必有伯乐!”

    这次上书,充分展现了李白的机巧与豪放。

    你不是要治我罪吗?我就假装不知道,把自己表扬一番,然后夸你,让你不好意思动手,最后再向你干谒,你如果不提携,就会感到有点理亏,这样,我就先占了上风,让你感到我委屈。

    更主要的是,好像偷换了概念,裴长史的“作威”和“大怒”,李白故意理解为“不许门下”,“不许”就“不许”呗,有什么了不起,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我去长安发展。

    言外之意,你如果现在治我,等俺以后发了,够你喝几壶的。

    另一个言外之意,你别治我了,我现在就走,永远地离开这儿,绝不给你再添麻烦,井水不犯河水。

    李白的思维的确天马行空。

    如果我是裴长史,也不会行动,这样的超才,谁知道他啥时候火?况且他犯的未必是大事儿。

    裴的不出手,成全了李白的第1次长安之行。此时,公元730年秋,李白30岁。

    李白入长安还有别的原因吗?我觉得有,至少还有3个。

    1.成家后事业感加重,有些急。

    2.经过外围的干谒准备,可能认为入长安的时机已到。

    3.安州的环境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不如早点离开。

    京中无人,向谁求荐?

    本来打算拜访以提携*为乐的前宰相张说,到了京城才知道张说已逝,遂结识了其子张垍(jì),当时的张垍是玉真公主的侄婿,李白看到了希望,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上呈颂赞。

    玉真公主一直是道教的狂热追随者,也许有戏。

    再一次失望,没得到玉真公主的及时反馈,但总算给点面子,让李白在她的终南山别馆中等待。

    “等到啥时候啊?”,心急加无聊的李白坐不住了,某个黄昏,走下终南山散心,写下这首诗。

    【注释】:

    ①解释题目《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终南山:山名,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南部,西起眉县,东至蓝田县,绵延800里,主峰在长安南面,士人多隐居于此。

    过:路过。 斛斯山人:斛斯是复姓,山人指隐士,就是姓斛斯的隐士。 宿酒:摆上酒,在这里是喝酒的意思。

    ②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从:伴随。 碧山:青山,指终南山。下:指下山,这里是动词。

    我下山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月亮升起来,伴随着人们外出归来。

    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前2句,尤其是第1句。记得初读这首诗的时候,这2句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心里一颤。

    [阅读全文]...

2022-02-19 04:14:23
  • 终南山诗句王维

  • 终南山诗句王维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五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终南山诗句王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译文

      巍巍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是刚走过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境界,凡有游山经验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高和从西到东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天都”“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理解、不同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3-18 16:13:22
  • 诗经·信南山赏析

  • 诗经
  • 诗经·信南山赏析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一、注释

      (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2)维: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yún):*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展整齐貌。原隰:泛指全部田地。原,广*或高*之地;隰(xí),低湿之地。

      (4)曾孙:后代子孙。朱熹《诗集传》:“曾,重也。自曾祖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相当于《楚茨》中所称“孝孙”,故又作为主祭者之代称。田:垦治田地。

      (5)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

      (6)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尔雅·释天》:“冬曰上天。”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

      (8)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雰雰:纷纷。

      (9)益:加上。霢霂(mài mù):小雨。

      (10)优:充足。渥:湿润。

      (11)沾:沾湿。

      (12)埸(yì):田界。翼翼:整齐貌。

      (13)彧(yù)彧:同“郁郁”,茂盛貌。

      (14)穑:收获庄稼。

      (15)畀(bì):给予。

      (16)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

      (17)菹(zū):腌菜。

      (18)皇祖:先祖之美称。

      (19)祜(hù):福。

      (20)骍(xīn):赤*(栗色)的马或牛。牡:雄性兽,此指公牛。

      (21)鸾刀:带铃的刀。

      (22)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23)苾(bì):浓香。

      二、译文

      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佑护。

      祭坛上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馨。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欣然驾临。愿赐以宏福万寿无疆,以此回报子孙的孝心。

      三、鉴赏

      这首诗与《小雅·楚茨》同属周王室祭祖祈福的乐歌。但二者也有不同:《楚茨》言“以往烝尝”,乃兼写秋冬二祭;而此篇单言“是烝是享”,则仅写岁末之冬祭,而且它侧重于对农业生产的描绘,表现出周代作为一个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烝祭是一年的农事完毕以后的最后一次祭典,周人以农立国,奉播植百谷的农神后稷为始祖,那么在这年终的祭歌中着力歌唱农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毛诗序》称:“《信南山》,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此序与《楚茨》的诗序一样,都属牵强附会之说。姚际恒评此诗曰:“上篇(按指《楚茨》)铺叙闳整,叙事详密;此篇则稍略而加以跌荡,多闲情别致,格调又自不同。”(《诗经通论》)概括颇当。

      此诗对于研究古代的井田制也有参考价值。井田之制因其年代久远,难以稽考,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则提供若干讯息。诗首章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指终南山,诗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此诗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阅读全文]...

2022-03-14 18:01:29
写月下南山的古诗 - 句子
写月下南山的古诗 - 语录
写月下南山的古诗 - 说说
写月下南山的古诗 - 名言
写月下南山的古诗 - 诗词
写月下南山的古诗 - 祝福
写月下南山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