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诗词研究的学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国古诗词研究的学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国古诗词研究的学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国古诗词研究的学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2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3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36、困人天气*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37、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3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39、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甫《寒食二首》
40、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4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4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4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44、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4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4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47、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4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49、满城风雨*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50、腊后花期知渐*,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5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中国古诗词大全
1.《木瓜》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登池上楼》
年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3.《西郊落花歌》
年代:清作者:龚自珍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百六十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难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犹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
4.《新凉》
年代:宋作者: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5.《答陆澧》
年代:唐作者:张九龄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6.《送友游吴越》
年代:唐作者: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7.《钓鱼湾》
年代:唐作者:储光羲
中国古代爱情古诗词
爱情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本章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中国古代爱情古诗词,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经典爱情诗词(千古名篇)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徬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有所思 汉乐府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当代学者关于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研究述评论文
在学*、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当代学者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研究述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除了上述当代学者涉足较多的领域之外,还有一些值得深入发掘的研究视角。
(一)探讨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的象征系统及其对主题的作用
对唐宋诗词月亮意象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接触到的仅有杨柳的《论<春江花月夜>月亮意象的多重象征系统》认为月亮在规定性的语境中,展示出多重的象征系统:“明月高悬,创造出晶莹澄静的审美意境,启发了诗人宏大的天问意识,也唤醒了青春初醒的自我意识,同时代表了月系两地的相思怀念,成为诗人孤独失意的情感象征。”[40]且《春江花月夜》月亮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与*传统的审美思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一致的。论者分析某一作品的月亮意象的象征系统,不但角度新,而且要求论者有深厚的鉴赏能力和独特的见解,这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陈洵就由此得到了启示,一方面分析了《琵琶行》月亮意象的特点和情感内涵,另一方面说明月亮意象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探讨月亮意象与唐代精神关系
笔者发现很少有专门探讨月亮意象与唐代精神关系的论文。当代学者对此很少关注,胡娟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一。胡娟的《唐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与时代精神》把唐诗的'月亮意象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精神连在一起,阐述月亮不同的情感内涵,得出:“诗人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诗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在有意无意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成为那个时代的歌手,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的载体”。[41]论者从唐代精神的角度,选取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结合唐代的社会状况,时代特点,作家创作风格,深入论述月亮所表现的时代精神。这比单独研究具体作品的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更有意义,可以反映出唐代的社会状况和精神面貌。
(三)借用心理学的原理来探讨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的内涵
当代学者虽然已开始借用心理学的原理来探讨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的内涵,但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庄超颖对此方面作了更充实的研究。庄超颖的《古代离别诗中月亮意象的社会心理内涵》侧重月亮意象的特征与离人心理情感的契合,“月亮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情感深处对温情与关爱的渴求相一致;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并因此获得感情慰藉;月亮意象又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42]论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容格的原型理论和潜意识,解释唐代离别诗月亮的情感内涵。这比以往论者只是从象征角度来分析,显得更深刻,摆脱了角度的单一性。
(四)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唐宋诗词月亮意象
极少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唐宋诗词的月亮意象。当代学者对此也极少关注,成果极少,期待更深入的研究。张娇,罗娇的《优化思维与月亮隐喻》论述隐喻是实现优化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优化思维是隐喻产生的一种动力,优化思维对唐宋诗词月亮隐喻的解释提供新的角度。论者从语言学的认知机制来研究优化思维对唐宋诗词月亮隐喻的作用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极少论者从此角度来研究唐宋诗词月亮的象征意义。但是优化原则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研究者还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
(五)探讨唐宋诗词月亮意象内涵的历史积淀和演变过程
当代学者对唐宋诗词月亮意象内涵的历史积淀和演变关注不足,期待更深入的研究。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增殖的过程,由于诗人不同的情感观照使她带上独特的内涵。周之祥是此方面的代表之一。周之祥的《论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的历史积淀性》提出月亮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文学意象。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嬗变,文化艺术的繁荣进步,人的思想感情日趋深细、月亮原型的内涵和表现方式不断丰富。月亮不仅继承月亮意象最初的情韵(相思忧愁),同时有了新的发展和增殖。同时,论者阐述了词人更喜爱“残月”来表达情感的原因,宋词中的“明月”多衍化为“残月”、“冷月”、“斜月”、“缺月”、“素月”等。论者对“残月”入宋词的原因分析的具体深入,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当代学者对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学者主要探讨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李白笔下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中西方咏月诗的内涵,而对唐宋诗词个别作家的月亮意象,唐宋诗词不同主题的月亮意象,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的多重象征系统,唐宋诗词月亮意象的文化积淀与演变过程,唐宋的时代精神与月亮意象以及唐宋诗词与语言学的认知的关系等方面明显关注不足,这样就使得研究范围和内容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
注释:
[1]赵荷香,傅丽霞.*古代文学中的月亮原型及影响[J].东岳论丛,2007,(6)
[2]杨金梅.论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与伤世主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4,(5):86-88
[3]孟修详.*文学中有关“月亮”的原型意象[J] .文史哲,1991,(5)
[4]覃雯.试析唐宋词中“月”的意象[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6,(3):71-73
[5]闵军,傅丽霞.*古代诗文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J].淮阴师范学院,2006,(3):100-103
[6] [25] [42]庄超颖.古代离别诗中月亮意象的社会心理内涵[J].福州大学学报,2003,(2):74-77
[7] [[1]8]孟凡香.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J].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8] [9] [20] [24] 傅道彬.晚唐钟声-*文化的精神原型(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 刘威.浅谈唐诗中“月”的意象[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07,(3):28-29
[11]高玉萍.论*古代诗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J].天水师范学院,2006,(3)
[[1]2] [[1]7]刘竹.试论月亮意象与古代诗艺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1995,(4):84-90
[[1]3] [[1]6]刘艳.浅谈古代诗词中的月亮象[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7,(28):18-20
[[1]4]杨芙蓉.古典诗词中“月”意象探幽[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6,(1)
[[1]5]汪洋.*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文化[J].鞍山科技大学,2007,(1):100-103
[[1]9]涂涓.*古代诗人的月亮情结管窥[J].世纪桥,2007,(7):90-91
[2[1]]夏敏.古代诗词中月亮的多元意象[J].浙江海洋学院,2006,(2):33-37
[22] [37]庄超颖.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J].泉州师范学院,2004,(3):86-91
[23] 张映光.论古典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审美内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1):63-65
[26]蔡少华.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J]文学研究
[27]谢宜伶.探究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古代文学研究
[28]谢开云.浅析李白明月诗的情感类型[J].安康师专学报,2006,(5):53-54
[29]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J].陕西师范大学,1996,(3)
[30]叶春芳.试论李白与苏轼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相似点[J].广西教育学院,2006,(4)
[3[1]]胡遂,李媛.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临沂师范学院,2007,(4)
[32]刘永丰.论王昌龄七绝诗中的月亮意象[J].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3] [34]马仲生.试析历代边塞诗中的“月”[J] .社科纵横,2006,(7)
[35]冀秀美,贾素明.唐代边塞诗月亮意蕴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2007,(3)
[36]何红梅,张兰菊.古代别离诗词中月意象浅析[J].现代语文
[38]穆智勤.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类似性[J].消费导刊,2007
[39]王莹.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J].河南师范大学,2003,(1)
[40]杨柳.论<春江花月夜>月亮意象的多重象征系统[J].唐都学刊,2003,(1):38-39
[4[1]]胡娟.唐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与时代精神[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3)
导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完美的意境,全在中国最精美的古诗词里!以下是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画堂春》(纳兰容若)《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雁丘词》(元好问)《江城子》(苏轼)《一剪梅》(唐寅)《苏幕遮》(周邦彦)《系腰裙》(张先)《虞美人》(蒋捷)《钗头凤》(陆游)《钗头凤》(唐婉)《苏幕遮》(范仲淹)
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
《画堂春》
(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雁丘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喑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剪梅》
(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坐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
《系腰裙》
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那么,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意境最美的中国古诗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二)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三)一字诗 陈沆 清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四)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五)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六)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七)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八至(唐 李治)
至*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九)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十)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中国著名古诗词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清*调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清*调词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江 雪
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中国古代诗词的诗趣
中国古代诗词直抒胸臆者不在少数,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然大多含蓄蕴藉,如果你不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故事恐一时难以理解。
杜牧《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初看,这是一首咏物诗,感叹时光不居,红花易凋。但狂风吹花自然之事,花落果成令人欣喜,纵不如此,又与你杜学士何干。其实,与杜牧的关系大了。
相传风流倜傥、疏狂不羁的杜牧早年游湖州,参观民间水戏,路见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因年幼而未娶。杜牧与女孩的母亲约定,十年之后来娶。孩子的母亲说:“十年后君不来,该当如何?”杜牧给女孩的母亲写了一纸协议,约定杜牧十年后他没来,女孩可自行许配人家。
十四年后,杜牧如愿以偿做了湖州剌史。找到了当年的女孩,想要娶她,不想女孩三年前已经嫁人,并有了两个孩子。杜牧很生气。但想到此时强娶会惹出事端,况且是自己违了约定,晚来了四年。最后,又给了女孩厚礼,此事算是圆满结束。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杜牧的心里难免伤感,自责让自己后悔终生的迟到。惆怅之余,作此诗,题名“叹花”, 其实“叹女”。
诗开篇一个“自”字表达了对自己的自责。二句中“不须惆怅”正表明了骨子里的惆怅与伤感,四句“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子”语含双关,明指果子实指子女。不知此诗背后的故事,你就很难理解杜牧那痛彻心扉的自责、惆怅与感伤。这种惆怅其实是与春的归去没有多大关系的,无非是怀人的由头而已。
朱庆馀,中唐后期诗人,越州(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仅存其两首。其中就有《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写了一个新娘,新婚之夜,红烛不灭。待到晨光熹微,新娘早早起来在烛光中梳妆打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拜见公婆。此时,她的内心依然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的打扮是不是漂亮,能不能讨得公婆的欢心。于是,在画好眉,梳好妆后,只好问一问身边的丈夫的意见。
诗写得极其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洞房昨夜停红烛”渲染了新婚之夜的美好和新娘一夜忐忑不安的心情。“待晓堂前拜舅姑”,“待”是等待,也是期待。“待晓”,一夜红烛不灭,新娘在忐忑中等待着天亮,也期待着天亮,希望着拜见公婆的那一刻能得到公婆的欢心,从而能被这个家庭所接纳。“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夜未眠的新娘,早早地起来梳妆,尽管她自己已经感觉很用心很完美了,但还没有把握,还须要问问丈夫的意见。作为一个新娘子,自然十分羞涩,这种想法不好大声说出,让别人听到,只好低声一问。
全诗有烘托,有语音描写,有动作描写,把人物忐忑的心理,娇羞的神态,焦急的期待极其精微传神的刻画了出来。
就这一层来说,诗已经很漂亮了。但我们要看到诗的原标题《*试上张水部》,就会感到它要表达的意思远没有这么简单。
原来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明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得到认可并介绍给主考官。朱庆馀的这首诗投赠的对象就是擅长文学乐于提拔新人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朱庆馀*日向他行卷,已得到张籍的赏识,临*考试,朱庆馀还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认可,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诗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的不安和期待。这如同姑娘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能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未来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就稳定,日子就好过。反之,就没有好日子过。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得到主考官的青睐,科场一举成名,就会直入仕途。今后的人生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反之,就可能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终老林泉(如罗隐)。
这首诗单从描写新娘在的忐忑与期待,就已经是上乘之作了。但它实与新娘无关,只不过借此表达诗人面对科考时的忐忑与期待罢了,透过这一层来看这首诗,更让人击节叹赏。
让人欣喜的是这首诗得到了张籍的巧妙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为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写了一位越州的采菱姑娘,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她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才艺出众。却又暗自沉吟起来。虽然其他姑娘穿着丝绸制成的贵重衣服(齐纨),可并不值得人们看重。相反这位采菱姑娘的如珠玉一般的歌喉价值万金。诗的前两句实指朱庆馀文采出众,但追求完美,显得不够自信。后两句是说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被人们看重,而朱庆馀却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和朱庆馀的赠诗一样,张籍的答诗把朱庆馀比作相貌既美,歌喉又好的采菱姑娘,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朱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诗中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我想朱庆馀看了张籍的诗,一定会打消“入时无”的顾虑。朱的赠诗妙绝,张的答诗绝妙,两首诗珠联璧合,被传为千古佳话。朱庆馀从此声名大震。
说的张籍,他的另一首诗《节妇吟》历来为人们称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在字面上,这是一首哀怨凄美的诗,其中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现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对他人的深情厚意,因为时与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绝之意。
《诗筏》中评价:此诗情词婉恋,可泣可歌。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意志坚决。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初看这首诗写的是男女情事,实际上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张籍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当时藩镇之一的*卢淄青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章事的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诗一开篇就以“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含有谴责之意。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做到了“富贵不能淫”,。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以节妇的坚贞不二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中国文化的精华是诗歌,诗歌的语言追求蕴藉含蓄,往往言在此而已在彼。我们欣赏诗要走进诗人,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诗歌,领略诗歌的意外之趣,得到阅读的意外惊喜。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不讲对仗,也不拘*仄。虽要求押韵,但并不严格。*体诗又称律诗,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诗体,它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仄、押韵、对仗皆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根据句数和字数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律诗、排律和绝句。律诗八句,如每句五字称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称七言律诗。排律又叫长律,至少十句以上,有时达一、二百句。排律一般是五言,很少有七言。绝句又称截句,即截取律诗的一半,为四句。每句五字称五绝,每句七字称七绝。无论是律诗、排律或绝句,都必须讲究*仄、对仗和押韵,其中*仄最为重要。
1、*仄
这在律诗作法中最为重要。*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声属于“*”,上声、去声和入声皆属于“仄”。*声*坦,仄声短促,有高低变化。所谓“*声*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低回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样,*仄交错,就可以使声音发生多样变化,听起来波澜起伏,铿锵悦耳。
汉字一字一音,有几个字就有几个音节。但在律诗中一般都是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或音组,所以又称之为双音节。由于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每句的字数都是奇数,所以又总有一个单音节。这样:五言诗每句就有三个节奏,两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七言诗就有四个节奏,三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是“*”是“仄”即按音节的划分在一句中交错使用。另外律诗在结构上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律诗的押韵一般只押*声韵,所以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声字,出句的最后一字则可*可仄。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仄相反的叫“对”,*仄相同的叫“粘”律诗对“粘”和“对”要求很严,该“对”不“对”,该“粘”不“粘”,就叫“失对”、“失粘”,是作律诗的大忌(如故意“失对”、“失粘”,叫“拗体”,是律诗另一种作法,在下面的“拗救之美”中专论)。
*仄在律诗中使用的规律是:在一句之中交错使用,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对,在上下联之间则相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其中上句“好雨知时节”与下句“当春乃发生”;上句“随风潜入夜”与下句“润物细无声”;上句“野径云俱黑”与下句“江船火独明”;上句“晓看红湿处”与下句“花重锦官城”之间为“对”。“当春乃发生”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晓看红湿处”之间为“粘”。
律诗的*仄格式是固定的,以第一句句末两字的*仄来划分,基本上有四种格式:**脚、仄*脚、*仄脚、仄仄脚。
七绝的四种格式如下:(下面诗句中的黑体字为可*也可仄)
第一种:**脚,如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仄仄仄**,仄仄**仄仄*。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仄***仄仄,**仄仄仄**。
第二种:仄*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仄仄**仄仄*,**仄仄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仄仄**仄,仄仄**仄仄*。
第三种:*仄脚,如白居易《忆杨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仄**仄,仄仄**仄仄*。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仄仄***仄仄,**仄仄仄**。
第四种:仄仄脚,如杜牧《念昔游》: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仄仄***仄仄,**仄仄仄**。
秋山春雨闲吟处,遍倚江南寺寺楼。
**仄仄**仄,仄仄**仄仄*。
四种格式中,第二种仄*脚最为常见,第三种*仄脚则少见。七绝的这四种格式是律诗中最基本格式,七律、五律、五绝的四种格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其中七律的第一种格式就是七绝的第一种加第三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仄仄仄**,仄仄**仄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仄仄,**仄仄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仄仄**仄,仄仄**仄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仄仄,**仄仄仄**。
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即是七绝的第二种加第四种,如温庭筠的《题李处士旧居》: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草寂历拂轻尘。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
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6、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李益《上汝州郡楼》
7、捡尽寒枝不肯尽,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8、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曹植《怨歌行》
9、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李白《湖边采莲妇》
10、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11、花飞有底事,老去愿春迟。——杜甫《可惜》
12、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13、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后送人北归》
14、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守岁》
15、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李白《夜坐吟》
16、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7、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李白《山人劝酒》
1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19、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20、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21、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李白《苏台览古》
22、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23、要渠成结千年实,多谢春风著意吹。——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古洞桃花发嫩枝》
24、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25、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九张机·一张机》
26、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王维《临湖亭》
2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
28、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29、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
30、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曹丕《燕歌行》
31、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32、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李商隐《四射》
33、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34、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
35、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36、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元结《贼退示官吏》
37、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韦应物《东郊》
38、唤作映山风味短,看来恰惟映溪红。——袁甫《映山红》
39、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40、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
41、宴尔新婚,以我御穷。——《谷风》
42、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周密《玉京秋》
43、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王令《送春》
44、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李商隐《到秋》
45、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
中国古诗词研究的学者
中国古诗词的意象研究
国内对中国古诗词的研究
研究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
中国古诗歌的研究
研究中国古诗词的外国教授
关于对中国古诗词研究的书籍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
中国古诗词的酒文化研究论文
中国古诗词语言特点的研究
国外对中国古诗文的研究
对中国古诗研究的一本书
中国古诗今乐艺术歌曲的研究
外国的古诗词教学研究
国内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高中古诗词的研究
国外对于中华古诗词的研究
学校对古诗词的研究
国外对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研究
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目标
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意义
对古诗词的研究
国外关于古诗词的研究
古诗词在音乐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古诗词中对母亲的研究
古诗词中的水研究报告
古诗词中的风进行研究
学*古诗词的方法研究
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综述
与秋天的花相关的古诗
带绳的古诗
跟月相关的古诗并配图
都春节的古诗
学*口才的古诗
唯有梅花报春早的古诗
望天门山一首古诗是谁写的
形容湖面上云烟飘渺的古诗
不听老人言相*的古诗
形容应运而生的古诗
学前班适合的古诗词
牛年拜年的古诗元日
背诵古诗九月的日历
盲从的古诗文
三衢道中的古诗观书有感
搜索元日这首古诗的生字
那些年曾经背诵的古诗
感觉自己很失败的古诗
励志的古诗词整首100首
望江抒怀的古诗
自己配不上而离开的古诗
锄禾日当午的两首古诗
在海边表达内心孤独的古诗
小学古诗与以前的差别
干活越多挨骂越多的古诗
祝福两口子的古诗
感觉绝望的古诗词
写在立冬日的古诗
一片二片三片四片的古诗楷书
关于我爱古诗的标语
余秋雨的古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