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特别巧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特别巧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特别巧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特别巧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想见你,在吞云吐月的疾风后,在日复一日的寻常里。
2.请你认真向风学学,怎么往我怀里钻。
3.有机会耳机分你一个,然后开启心动模式。
4.虽然听起来很矫情,但真的想和你过一生。
5.你眨一下眼,就翻阅了我心里的春夏秋冬四季。
6.我对未来的诸多期待中,当然也包括你。
7.因为你,我的心脏总是忙个不停。
8.曾经人生酸辣苦,有了你之后,便凑齐了甜。
9.我是为你而来,不在乎穿越绵绵山脉。
10.我自己走是为了找我的过去,但是带着你,我好像可以看到我的未来。
11.以你之名,冠我之姓,一生一世,不离不弃。
12.我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13.你最心爱,我说时来不及思索,但思索之后,仍是这样说。
14.一分钟里只想你一秒,其他五十秒在回味。
15.见到你,我的占有欲就超标了。
16.我本来是要行走江湖的,但遇见你我觉得可以先停一停。
17.那次车窗起雾写的是你名字。
18.清风徐徐,爱你如初。
19.我不曾出现在你悲怆绝望的过去,但我想陪你一个光彩夺目的未来。
20.希望你的生活每天都有一点甜,而我是一点甜。
21.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22.你是我的乍见之欢,你是我的眼神所向,你是我的温柔的归宿,你是我的嘴角扬起的理由。
23.我不想做你生命的插曲,只想做你性命最完美的结局。
24.每晚睡前听你说晚安,是属于我的,最简单而持久的幸福。
25.有你在我身边,我每天,心里都像被甘露,浇灌一样,甜的不能再甜。
26.从未想过要其他,只想和你有个家。
27.我喜欢你,从黑夜到黎明,从冷冬到暖春,从一秒到一生,生生不息,轮回不止。
28.你是我毛茸茸的外套,冬日温暖的怀抱,大雪里的避风港,余生要牵手的意中人。
29.对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30.你是我一时的冲动,也是我良久的喜欢。
人生在一声啼哭中开始,带着一生的烦恼最后无奈地离开人间。
一世人间路,有多少无奈情丝牵绊。
12句伤感诗词,很美的悲伤,道尽人生无奈。
1.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容若《浣溪沙》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年少诸多过往,曾经多少美好,终究是随时间去了。那一年,我们在一起赌书泼茶,而今,再也不能了。
2.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有她的元夜,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没有她的元夜,是“泪湿春衫袖”。回眸寻望,昔人早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
总以为,那个一路陪着的人不会走,那双一直牵着的手不会松。有些路,只能你一个人寂静地走;有些辛酸,只有我一个人无奈地尝。
3.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古艳歌》
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却仍舍不得旧时的爱人。人是善变的,最作弄人的是,看遍了千帆,却还是旧时的爱人最好。
4.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景仁《别老母》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人这一生,只欠父母。在父母眼中,子女永远最重要,风光也好,落魄也罢,都是他们心头的宝,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父母去,生命只剩归途,再也没有人把我们当珍宝宠爱,再也没有人把我们当孩子对待。
5.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自从那次离别之后,我无数次和在梦里与你相逢。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深情的极致是畏惧。爱一个人,会害怕他不爱你,长久的思念一个人时,乍然相见,不敢相信,害怕这又是一个梦境。
6.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离别的人儿双双热泪盈眶,明明相爱却没办法在一起。江边的潮*了,船要开了,我们就要分别了,这一别,就是一生了。
我不会再这么爱一个人了。情尽时自有另一番新世界,所有的悲哀也不过是历史。
7.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贺铸一生坎坷窘迫,还好有妻子在旁,互相扶持安慰。而今,懂自己的人,陪伴自己的人永远地离开了,只剩下孤单的自己。
8.
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纳兰容若《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交织而成的奇妙旅程,我们的心那么小,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些人不得不离开,离开的人终究会有自己的风景,到来的人则会陪我们一起继续上演这场名为“青春”的舞台剧,然后微笑谢幕,各安天涯。
所以说,岁月的迷人之处从来都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的意料之外。
9.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赠妓云英》
特别的古诗文朗诵技巧
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也要讲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特别的古诗文朗诵技巧,欢迎阅读。
1、特定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2、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我的《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3、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③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4、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5、诵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 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 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④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的。
赠别古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赠别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明]冯琦
世事亦何常,惨舒递相荡。
今日非昨日,回首一惆怅。
圣人久在宥,君子始用壮。
漫同贾生哭,实恃汉文量。
日月岂不照,雷霆未敢抗。
其日风尘昏,黄云自飞飏。
侍臣尽改服,缇骑纷持杖。
矫矫山阴公,尺牍还内降。
庭蓄留侯策,帝厌王陵戆。
赤舄将去国,白麻别命相。
省垣及选部,一时尽屏放。
就中谁最贤,钟张尤倜傥。
两生躯干小,气欲排峦嶂。
新从上谷来,胆落临边将。
豺狼尽已屏,藜藿谁敢傍。
古来直节士,大半投炎瘴。
至尊多优容,忍使居一障。
视汝舌尚在,幸汝身无恙。
莫忘国士遇,宁同庶人谤。
所惜正士去,满朝气凋丧。
从兹天厩马,静立含元仗。
居然言路塞,兼虞祸机酿。
傅言半疑信,蓄意多观望。
稽首辞九庙,尚欲徼灵贶。
国本苟不摇,宁使臣言妄。
謇予非诤臣,执经侍帷帐。
吏隐类方朔,谏说慕袁盎。
威颜尚不接,肝胆终难谅。
知无匡世资,三山行将访。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惟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宋]张嵲
艾杼灭浇殪,方召*夷蛮。
夏书纪少康,小雅咏周宣。
古诗词鉴赏技巧
我国的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古诗词鉴赏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对诗歌的体载特征也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常见题型解析: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阔”,有的版本作“潮**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显得格外宽阔;
母别子古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母别子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原文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译文翻译
母别子,子别母,白天的阳光似乎都因为悲伤而失去了光彩,哭声中无限凄苦。
一家人住在关西长安,丈夫身居大将军的高位,去年立了战功,又被加封了爵土。
还得到了赏赐的金钱二百万,于是便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妇。
新妇来了不满足,就要丈夫抛旧妇;她是他掌上的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钉子。
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这本来也不足为悲,我就要收拾行装,无奈地离开。但悲伤的是,留在丈夫家的,还有两个亲生的小孩。
一个才刚刚会扶着床沿走路,一个才刚刚能够坐起来。坐着的孩子啼哭,会走路的孩子牵着我的衣服。
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
此时此刻,我的心有诉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还不如林中的乌鹊,母鸟不离开小雏,雄鸟总在它们身旁呵护。
此情此景,倒象是后园的桃树,曾经遮蔽着花房的花瓣已经随风落去,幼小的果实还将挂在梢头经历霜雪雨露。
新人新人你听我说,洛阳有无数的红楼美女。
但愿将军将来又立了什么功勋,再娶一个比你更娇艳的新妇吧。
注释解释
①乌与鹊:林中自由自在的鸟儿。
②雏:小鸟。
描写赠别的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赠别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徒步归行》
唐·杜甫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3、《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4、《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5、《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刘景文
苏轼 〔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蜀地的崇山峻岭,随着开阔的江汉*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浩浩荡荡的在原野上奔涌向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送别古诗词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别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代: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译文
寒夜的敲更声接续着这漫漫长夜,清凉的夜晚像秋天那般澄澈。
离别时难以割舍,拿什么赠送给你呢?我这自有如装在玉壶冰一样真心。
赏析
这首诗把离情表现得高洁纯真,不似前人作品般悲切哀伤,此种手法少见于初唐诗歌。前两句是写长长的秋夜寒冷,渲染离别时难舍的气氛。后两句用“玉壶冰”表明心情,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并不是说君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看得比水还要淡,而是说:君子之间的友谊应该像清澈见底的水一样纯洁。这首诗正体现了这种纯洁的友谊。
诗的前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先说“夜永"、“更寒”,然后再倒转回去说:在秋高气爽的秋日黄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经促膝话别。这种章法的运用,改变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式,强调了“更寒”、“夜永”,突出了两位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心情。收到了化*铺直叙为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秋澄”、“夜永”巾的“澄”、“永”,不只是点明节序的特征与时间,而且也映带出朋友之间的真诚相见与友谊长存;“凉夕”,“寒更”中的“凉”、“寒”也同样是不只说明环境的“凉”、“寒”,而且显示出一对朋友在临别之际心绪不佳。倒装、侧重、心与境谐等艺术手法被诗人揉合在两句诗中,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既然两人的友谊是那样的深长,在离别之际用什么赠给对方就值得思考了。“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出人意表的两句诗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诗人赠给对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愿,而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离心”比作“玉壶冰”。其命意同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根据指定的题目写诗就叫做“赋得”。古原:古老、宽阔的原野。诗题的意思是:按照“在长
满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别朋友”这一个题目写的诗。
②离离:形容春草繁盛茂密。
③一岁:一年。枯:枯萎,枯死。荣:生长,茂盛。
④野火:荒山野地里的大火。
⑤远芳:绵延向远方的芳香的野草。
⑥晴翠: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翠绿色的野草。
⑦萋萋(qī):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名句赏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形容特别巧的古诗词
特别燃的古诗词
特别贱的古诗词
古诗词特别帅的
特别欲的古诗词
特别暖的古诗词
特别难的古诗词
特别甜的古诗词
特别狂的古诗词
特别萌的古诗词
特别特殊的古诗词
特别著名的古诗词
特别雷人的古诗词
写的特别美的古诗词
特别失意的古诗词
古诗词特别好吃的
特别顺口的古诗词
特别努力的古诗词
特别惆怅特别舍不得的古诗词
特别致郁的古诗词
特别冷门的古诗词
特别有哲理的古诗词
特别难理解的古诗词
特别短的新春古诗词
特别好的古诗词楷书
特别喜欢听的古诗词
春天的古诗词特别多
名字特别长的古诗词
古诗词特别读音的字
古诗词里特别押韵的
学说古诗的小姐姐
校园秋景的古诗原创
表扬幼儿古诗讲的好的语言
关于天生带有心理疾病的古诗
撩女神的古诗
冰心的植物古诗
中秋月麻雀的古诗
荷花古诗的主旨
比喻风车的古诗
写给同学的古诗送别
自由脱俗的古诗
神农尝草的古诗词
以秋为主题的古诗和古文
只有63个字的古诗词
古诗题目带有咏的
描写聪明少年的古诗
两首有关童年的古诗
易记易背的古诗及诗意
寒食古诗的理解性填空
描写嫦娥的月夜古诗
描写荆楚美景的古诗词
瞒天过海的古诗
古诗词有注解的
神奇宝贝的古诗
语文古诗最容易考的
谪仙人的古诗
古诗预学的设计理念
带猨字的古诗大全
类似春风的古诗
小学背诵的古诗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里的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