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弃妇之怨的古诗

关于写弃妇之怨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弃妇之怨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弃妇之怨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弃妇之怨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 语录(2k+) 说说(7k+) 名言(534) 诗词(49) 祝福(12k+) 心语(70)

  •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 诗经,古诗文
  •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院 系: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年 月 日

      烟台大学函授站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非常悲惨。《诗经》中的弃妇诗既表现了弃妇软弱、无奈、听天由命的一面,又表现了她们的自信自强、勤劳善良。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关键词: 善良温顺;默然从之;哀伤怨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诗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弃妇诗中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一、 弃妇诗的判别:

      要判别何为弃妇诗,首先对弃妇诗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弃妇诗是书写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的感受的诗。这个定义要求弃妇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弃妇婚后被弃,二是弃妇离开夫家。这两个条件排除了描写婚前情郎变心离开女子和婚后妻子被丈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这两种情形的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都曾在不同的文献中被称为弃妇诗,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www.unjs.com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表1列出了褚斌杰、余冠英、沈泽宜、聂石樵四位先生的著作中对这11首诗的性质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5首诗,大家都认为是弃妇诗。对于《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大家倾向较一致,前两首女主人公婚后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后面一首描写女子被调戏之后的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所以不是弃妇诗。对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大家出现异议,笔者觉得是因为诗中行文的口吻没有弃妇诗中应该有的女子委婉哀怨,带有阴柔感觉的特征,而是直接斥责对方,因此不像描写弃妇,故而认为这两首诗不是弃妇诗。对于《召南·江有汜》,分歧也较大,但就本文给弃妇诗的定义,此诗即使是描写女子被弃,也是抒发女子见到心上人变心娶了其他女子而没有娶自己的悲怒之情。因此不能算作弃妇诗。

      因此,笔者归纳的弃妇诗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然而,《小雅·白华》是申后被黜废后所作的'怨愤之辞,申后被废当属弃妇,但因其地位高贵,对分析弃妇形象没有普遍意义,故本文不作分析。

      二、弃妇的形象分析:

      (一)《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全诗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法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情,“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但她对于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女主人公自知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和可能,只能独自伤心悔恨当初嫁错郎(躬自悼矣),既然如此就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

      (二)《邶风·谷风》

      **谷风,以阴以雨。渑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为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的。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在持家和睦邻等方面尽心尽力(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女主人公是温柔多情的。这首先表现在她对丈夫的一片痴情上,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未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 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虽然留念旧情,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必定恼怒丈夫的绝情,然而,她并没有斥责丈夫,也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

      勤劳善良、温柔多情、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仍希望丈夫来送行,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 这篇作品把女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古代劳动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三)《王风·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阅读全文]...

2022-07-18 12:31:46
  •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 诗经
  •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内容摘要]:《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非常悲惨。《诗经》中的弃妇诗既表现了弃妇软弱、无奈、听天由命的一面,又表现了她们的自信自强、勤劳善良。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关键词:善良温顺;默然从之;哀伤怨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诗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弃妇诗中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一、弃妇诗的判别:

      要判别何为弃妇诗,首先对弃妇诗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弃妇诗是书写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的感受的诗。这个定义要求弃妇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弃妇婚后被弃,二是弃妇离开夫家。这两个条件排除了描写婚前情郎变心离开女子和婚后妻子被丈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这两种情形的.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都曾在不同的文献中被称为弃妇诗,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表1列出了褚斌杰、余冠英、沈泽宜、聂石樵四位先生的著作中对这11首诗的性质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

      大路》、《小雅·白华》5首诗,大家都认为是弃妇诗。对于《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大家倾向较一致,前两首女主人公婚后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后面一首描写女子被调戏之后的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所以不是弃妇诗。对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大家出现异议,笔者觉得是因为诗中行文的口吻没有弃妇诗中应该有的女子委婉哀怨,带有阴柔感觉的特征,而是直接斥责对方,因此不像描写弃妇,故而认为这两首诗不是弃妇诗。对于《召南·江有汜》,分歧也较大,但就本文给弃妇诗的定义,此诗即使是描写女子被弃,也是抒发女子见到心上人变心娶了其他女子而没有娶自己的悲怒之情。因此不能算作弃妇诗。

      因此,笔者归纳的弃妇诗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然而,《小雅·白华》是申后被黜废后所作的怨愤之辞,申后被废当属弃妇,但因其地位高贵,对分析弃妇形象没有普遍意义,故本文不作分析。

      二、弃妇的形象分析:

      (一)《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全诗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法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情,“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但她对于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女主人公自知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和可能,只能独自伤心悔恨当初嫁错郎(躬自悼矣),既然如此就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

      (二)《邶风·谷风》

      **谷风,以阴以雨。渑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为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的。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在持家和睦邻等方面尽心尽力(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女主人公是温柔多情的。这首先表现在她对丈夫的一片痴情上,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未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虽然留念旧情,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必定恼怒丈夫的绝情,然而,她并没有斥责丈夫,也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

      勤劳善良、温柔多情、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仍希望丈夫来送行,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这篇作品把女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古代劳动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三)《王风·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这是一首哀悯弃妇的诗。诗人满怀同情地用山谷中枯萎的益母草作意象,比喻色衰的弃妇形象,遇人不淑的女主人公遭弃后,“嘅其叹矣,条其啸矣,啜其泣矣”三节层层递进,初则慨然叹息,继而条然悲啸,终则啜然而泣,塑造了一个在人后独自哀伤、怨责、自悔不已的弃妇形象,同时也反衬出女主人公之所以痛之深,原因必在于爱之切。

      (四)《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

      无我恶兮,不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丑兮,不?好也!

      此诗既没有弃妇对往事的追忆、追悔,也没有诉说满腹的辛酸委屈,也没有对负心郎的痛切谴责,而是截取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场景,被弃的女子跟在负心郎的后面,拉他的衣袖,拉他的手,苦苦恳求他不要忘记旧情,不要厌弃自己。这些言行鲜明地呈现出女主人公的执着、痴情与凄苦。女子“执祛”、“执手”的动作及哀告之语,都生动地刻画出了女子孤苦无助的情态,令人同情。而“无我恶兮,无我丑兮”的屈卑,间接地表现了女子自信不足。

      三、弃妇诗多层面分析:

    [阅读全文]...

2022-03-15 08:51:02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 诗经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欢迎大家分享。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篇1

      摘 要

      妇女被弃,自古有之,最早把他写进文学作品中的是《诗经》。弃妇诗是《诗经》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描述了妇女被弃的不幸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向我们展示了1个个弃妇人物形象。以弃妇为基点,我们认为妇女被弃就是1个悲剧。《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它的弃妇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开创了“弃妇”这1母题,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弃妇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现实,以此为切入口,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两千多年前的经济制度、礼法制度、风俗文化等。弃妇诗对我们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的经济制度、礼法制度、风俗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论文分4个部分:第1部分主要阐述《诗经》弃妇诗所描述的4类弃妇悲剧。第2部分阐述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即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是其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礼法制度的束缚是其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第3部分阐述弃妇悲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4部分阐述弃妇悲剧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悲剧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women were desert has happened long time ago and write this into the literary works is The Book of Songs initially. The poem about the desert woman is an importance constitute the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It described the abandoned and unfortunate destiny of women in the poem, told us their heart painful and helpless, displayed toward us a leaves the women thing image.

      Regard deserted wife as the basic point, we think it is a tragedy that women are abandoned. The Book of Songs is a source of ancient literature of our country, its deserted wifes poem opens this mothers question of " deserted wife "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s ancient literature, influence literature in later age far-reachingly. Deserted wife poem show the era life reality of people to us with their unique visual angle, regard this as and the entrance, we can know economic system, Confucian or feudal ethical codes and legal system degree , custom culture,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in our country ,etc. Deserted wife poem is very valuable for us to understand our country economic system, Confucian or feudal ethical codes and legal system degree, custom culture ,etc,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

      The thesis divides four parts: Part one mainly Explain 4 kinds of deserted wife tragedies which are described in deserted wife poem of The Book of Songs. Part tw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deserted wife tragedy happen ,namely: woman have independent economic status , this is the basic reason that tragedy happen. Part three Explain deserted wifes tragic impact on literature in later age. Part four Explain deserted wifes tragic modern meaning.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poem about the desert woman;

      tragedy of deserted women

      浅析《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是具体分析《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并进一步探求其成弃妇的原因以及从中展现出《诗经》时代女性的社会处境。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原因;女性地位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它总共收录了三百零五首诗。据相关资料考证这些诗歌创作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叶。在三百零五首诗中,被古今人判定为弃妇诗的至少十四首以上,在《诗经》中占有一*重要的地位,且《诗经》作为弃妇诗的源头,我们以此作为切口探寻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状态。

      一、《诗经》中的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篇历来就存有争议,笔者认为《诗经》中有十五首弃妇诗--《小雅·我行其野》、《小雅·黃鸟》、《小雅·谷风》、《小雅·白华》《小雅·何人斯》,《秦风·晨风》,《郑风·遵大路》,《卫风·氓》、《卫风·河广》,《王风·中谷有萑》,《召南·江有汜》,《邶风·绿衣》、《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

      以上多采用《毛诗序》对《诗经》弃妇诗的界定,部分内容引后世学者之言加以论证。

      二、弃妇形象分析

      (一)委曲求全

      《郑风·遵大路》,清人郝懿行对该诗的理解是:“民间夫妇反目,夫怒欲去,妇惧而挽之。”(《诗问七卷》)诗中女主人公不断苦苦地哀求:“无我恶兮,不寁故也”,“无我魗兮,不寁好也”,乞盼丈夫回心转意。《邶风·终风》的女主人公面对丈夫的抛弃也依旧还怀有侥幸心理希冀丈夫回心转意,思念之下辗转难眠,妄想着“愿言则嚏”,“愿言则怀”。《邶风·谷风》也是如此,诗中女主人公被丈夫赶出家门,临行前她还念叨着“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希冀丈夫改变心意--“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二)敢爱敢恨

      《邶风·日月》,女主人公呼天告地,申述自己的感情没能得到丈夫的回应,怨恨丈夫不把自己放在心上,谴责丈夫心志回惑、三心二意、“德音无良”、品行不端。《小雅?何人斯》中的女子,在长夜不眠、焦灼“反侧”之中,对负心人更是发出痛彻心扉的诅咒:“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醌面目,视人罔极。”《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直截了当地预言:丈夫如今的背弃行为,往后势必在感情上遭到自我惩罚,即“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

      (三)认清现实,寻求新生。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回忆同氓从相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相恋(“及而偕老”,“信誓旦旦”)、相思(“抱布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谈婚论嫁(“来即我谋”,“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迎娶(“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三岁为妇勤勤恳恳的劳作发家致富到丈夫三心二意的不幸遭遇,最后果断的做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定。她为自己失去的爱情而发出哀怨,但是她没有一直沉浸其中,没有绝望。她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告别自己上一段爱情和婚姻,新的生活已悄然开始,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并且要活得与过去不同,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又如《王风·中谷有萑》中这位女子也是择偶失慎,终究被丈夫无情地抛弃了。被丈夫抛弃后,她并无一味地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体悟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及矣”的教诲,对人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她所体悟到的正是对过去不幸婚姻生活的决断,也是对今后新的生活的警示,同时也是对其他女子的提醒。

      三、从被弃的原因看当时女性的地位

      从《诗经》弃妇诗中我们可看到女子被弃原因主要是是女子年老色衰,男子喜新厌旧。如《卫风·氓》,汉代《毛诗序》云:“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奔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它把《氓》中的女主人公说成咎由自取,只不过是替男子辩护罢了。从《卫风·氓》原文出发去解析,他们的婚姻是有感情基础的,且礼仪上是通过明媒正娶的,也就不存在淫奔之说,明显氓在家庭渐富时暴露了他真实的面目--“士二其行”“士也罔极”,喜新厌旧本色暴露无遗。

      (一)男子出妻特权

      从《诗经》弃妇诗的大量出现可以看出女子在社会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受男权社会的束缚。从奴隶社会开始,男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与日俱增,男权制度不断加强巩固。男子处于支配地位,而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居于从属地位。女子的'经济地位不独立,生活空间被束缚,她们依附于男子,往往显得十分痴情。《郑风·遵大路》、《邶风·终风》、《邶风·谷风》等篇目中女主人公希冀丈夫能够回心转意的痴情也就不难理解了。《小雅?斯干》就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之语。从出生的时候,男女就分别被贴上了尊卑、贵贱的标签,享受着不同的待遇男为尊,女为卑。于是,即使男女间的婚姻有自由相恋的感情作为基础,但男女性别的权益差别无法消弭,因此由爱情出发所凝结的婚姻很大程度上也会以失败告终。那时的男子可以多娶与再娶,可以任意休弃妻子,这就造成了一出出家庭悲剧。《大戴礼记·本命篇》云:“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从《诗经》中的弃妇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子轻易就可以出妻,出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齐国宰相管仲,为限定仳离,《管子?小匡篇》有“士三出妻,逐之境外;女子三嫁,入于舂谷”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男子出妻有过于泛滥之嫌,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问题,齐相管仲不得不以法令的方式限制此现象。

      (二)女子相对自由

      《诗经》时代对女性的束缚远远不如后世严酷,那时没有“三纲五常”的严苛束缚,也没有处女崇拜的贞洁观念。“自由恋爱”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允许的,女子被弃后也是可以再嫁而不受歧视的。《周易·咸卦》云:“咸,亨利贞,取女吉。”《周易·彖》云:“咸,敢也,柔上而则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我们从《周易》中可见,男女结合为夫妇是男女你情我愿的结果,是以双方情感为基础的,而非后世传宗接代的社会义务。《诗经》中大量的爱情诗,叙写男女之间相识、相恋、相爱。当时的女性对于爱情是大胆而主动的,如《摽有梅》中的女主人公直言“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那时的男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由恋爱,《郑风·溱洧》描写了男女相会的场所,男女自由接触,互表爱慕之心;《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同氓先了解彼此,然后才相恋,再到谈婚论嫁。《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婚后认清了氓的真实面目敢于下定“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心,她哀叹已经逝去的爱情,怨恨氓的“二三其德”,但是她没有对婚姻绝望,对自己的人生绝望。我们可以思考她能有这样的决心反而是女性自主意识的体现,不因被丈夫背弃而委曲求全、痛不欲生,离开氓自己照样能好好生活,离开氓反而是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样不幸生活的解脱。

    [阅读全文]...

2022-01-30 20:00:51
  • 《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

  • 文学
  • 《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出处】唐·金昌绪《春怨》

      【意思】赶飞黄莺,不让它在枝上啼叫。啼叫时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辽西跟丈夫相见了。教:让。妾:古代妇女的自称。辽西:辽河以西地区,在今辽宁省西部。

      【鉴赏1】

      当我正在梦中会见丈夫的时候,偏有那可恨的黄莺鸟在树上不停地鸣叫着,以致打断了我的美梦,于是我起来赶打黄莺儿,不许它在树枝上啼叫,免得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爱人所在的辽西地方去与他会面。

      “伊州歌”是伊州地方的民谣。伊州地在边疆区,是古时的伊吾国。又“辽西”即今奉天地方。

      【鉴赏2】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整日啼叫,因为它的叫声总是扰了我的好梦,害我不能在梦里到辽西与夫君相会。这首诗语言生动自然,成功之处在于其谋篇布局之妙:诗句善于设悬念,起句引起读者的疑问,为何要“打起黄莺儿”呢?因为它总是啼叫;啼叫时又会怎么样呢?黄莺儿啼叫时会惊扰我的梦;黄莺儿是在白天啼叫的,为什么会惊扰你的梦呢?因为我对远方戍边的丈夫思之甚重,只好白天睡觉以企求梦里与之相会。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自然流畅,结构浑然一体。在设置悬念的同时又为读者解开悬念,最后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思想意蕴上,这首诗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戍边兵役给战士及其家人带来的痛苦。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女子对爱人寤寐不泯的思念。[例]事后佳秀向那个学生学会了这首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从此,她一思念长征的肖望东,便轻轻地念着这首“闺怨”诗来。(欧阳球琳《将军家的童养媳》)

      二、用以形容驱赶鸟雀,以免啼叫影响睡眠。[例]春眠人总是倦慵不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古代女子不得不用竹竿驱走乱啼的晨鸟,怨它们惊破了一觉好梦。(薛尔康《鸟儿,你早》)

      【全诗】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①诗题一作《伊州歌》。②打起:用竿棒驱赶。莫教:不让,不使。

      ③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题解】

      这首诗语言*易清新,蕴藏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它通篇词意联属,篇法圆紧。每句诗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一句扣一句,一气呵成。首句起笔突兀,引起“悬念”:为什么打鸟呢?次句点明原因,原来是“莫教枝上啼”。为什么不让黄莺啼叫呢?原因在于“啼时惊妾梦”。末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女主人公在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辽西,汉郡名,它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唐人喜欢以汉喻唐,所以常借用古地名。此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内容层层深入,感情步步深化,生动刻画了少妇复杂的内心活动。

      【赏析】

      这首诗的神妙处,就在于以层层倒叙手法,把闺中少妇那种思念征人借物发泄的憨态表露得淋漓尽致。其捕捉形象,新颖活泼,暗示感情含蓄蕴藉。诗句质朴自然,不啻脱口而出,意境天然浑成,可称唐人绝句精品。

      春晨,一位少妇,刚刚做上难得的好梦,飞越千里万里,与久别而又远在军中的丈夫相会。就在这关键时刻,窗外传来一连串莺啼,把少妇从美梦中惊醒。诗是用少妇对莺嗔怨的口吻写成的。

      一句先将梦醒后打鸟的情状表出,起得很突兀。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写法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悬念”,又符合气急、恼怒时语无次第的实际情况,口角逼肖。二句解释打鸟的原因——“莫教枝上啼”。春莺的歌喉原是美妙的,但少妇听来,却烦心死了。不准它在树枝上叫,这为什么呢?“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唐代征东部队的驻地。由于少妇的丈夫从军在外,无由相会,这里点出“春怨”的题旨,“悬念”释然。枕上片时春梦,可以行尽千里,在梦中会见亲人,对少妇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梦境到底难续,既已惊梦,打鸟何益?但还是要打,这不但把少妇气恼而又单纯得*乎痴稚的情态活现纸上,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中常有的幽默情趣。

      在写作布局上,《春怨》采用倒叙手法,一浪追一浪,后句说明前句,篇法圆紧,语气蝉联,增添了全诗活泼的情趣。试想一下,要将篇法结构改作“离别——入梦——惊梦——打鸟”,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不免*板枯索,化神奇为*庸了。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诗中反映了思妇渴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情。

      诗的起句突兀:“打起黄莺儿”。黄莺是一种令人喜爱的鸟,本是春天的美好事物,但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黄莺赶跑呢?这就形成了悬念。次句点明了“打起”的原因:“莫教枝上啼”。原来是她不愿让黄莺在枝头啼鸣,但是这一句还是没有解释事情的原委。黄莺的鸣啭是婉转浏亮、悦耳动听的,女主人干吗不让那美丽可爱的黄莺儿在春天的早晨歌唱呢?这就形成了新的悬念。这一联写的是假想的动作,是女主人的心理活动:想把黄莺赶跑。但我们好象可从中看到她被吵醒后,气急恼怒的神态。这种迁怒于物的方式,我们在唐人李端的《闺情》诗中亦可见到,“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诗歌第三句紧接着作了解释:“啼时惊妾梦”。原来是黄莺儿的叫声惊醒了她的美梦。黄莺啼晓,说明本是应该梦醒起床的时分了,但女主人为什么还要沉浸在梦境中呢?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梦呢?最后一句用画龙点睛的方式作了彻底的交代;“不得到辽西”。原来这个梦不是寻常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去会见那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梦。“辽西”指辽河西部一带。唐朝曾东征高丽,在那里驻扎了重兵。丈夫远戍辽西,音讯难通,思妇唯一的希望只是枕上的片刻春梦,在梦中与千里之外的亲人一叙衷曲。诗歌至此,才点出“春怨”题旨,令人恍然大悟。

      诗歌刻画的是思妇复杂的心理活动,诗人没有正面描绘思妇愁苦不已的`形象,也没有直接抒写思妇对生离死别之命运的怨恨,只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写她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试想,现实生活把她与丈夫活活拆散,天涯遥遥,只有在梦中才可以打破这种空间的阻隔,获得短暂的虚幻的幸福。但偏偏这些许的愿望也不得实现,不知趣的黄莺又来把她闹醒,这岂不令人可恼生恨。诗表面上写思妇的这种单纯痴稚,怨怒黄莺,好象思妇与丈夫不能相会全是黄莺的过错。但实际上人们自然知道,思妇怨的真正对象应是拆散他们夫妇生活的战争,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这才是此诗意义的真正所在。

      诗贵含蓄。此诗题为“春怨”,诗中却无一怨字,而是通过“打起黄莺儿”的细节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诗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一气呵成,意脉贯通,采用倒叙手法,一个悬念接一个悬念,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尽曲折之妙,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那呆子骑着白色骏马,黄金羁马头,奔驰在辽东半岛。

      我这里绣帐锦被,只有春风陪伴。

      月下西山,月光透过窗户偷窥,只见蜡烛燃尽,人还未入睡。

      落花乘春风飞入室内,也笑:怎么只有一个人!

      赏析

      此诗大意是写一个妇人思念在那遥远的辽海之东从军的丈夫,夜很深了,也无法入睡。“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是拟人的写作手法。月亮西落,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燃烧尽的蜡烛,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表现出妇人因思念丈夫,内心的忧愁苦闷。全诗对仗工整有趣。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春怨》

      作者:刘方*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解】:

      1、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韵译】:

    [阅读全文]...

2022-05-30 14:48:47
  • 《征人怨》古诗鉴赏

  • 《征人怨》古诗鉴赏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征人怨》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

      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韵译」: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

      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评析」: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

      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

      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韵译】: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

      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评析】: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

      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阅读全文]...

2022-02-03 03:01:54
  • 怨篇古诗词鉴赏

  • 怨篇古诗词鉴赏

      《怨篇》

      猗猗秋兰,植被中阿。

      有馥其芳,有黄其葩。

      虽曰幽深,厥美弥嘉。

      之子之远,我劳云何!

      「翻译」

      茂盛葱笼的秋兰,生长在高高的山巅上。淡电影的花儿,发出阵阵的幽香。尽管生长在幽深的山里,却依然这样美艳动人。离你这样遥远,我是多么的忧伤啊。

      「注释」

      (1)猗猗:美盛的样子。

      (2)被:被覆,遮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

      (3)中阿:丘陵之中,亦指山湾里。《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4)有馥:即馥馥,形容香气浓郁。

      (5)葩:秦人谓花曰葩。

      (6)厥:它,第三人称代词。

      (7)嘉:善,美。《周礼·大宗伯》:以嘉视亲万民。

      (8)之子:即“是子”,指兰。

      (9)劳:忧伤嗟叹。

      「赏析」

      《怨篇》是东汉诗人张衡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的前六句写秋兰所处的环境及其美善品质,结尾两句写诗人的感叹。诗中采用隐喻和对比的手法,以兰喻美善的人才,批判埋没人才的社会制度。《文心雕龙》评《怨篇》为“清典可味”。

      诗人张衡先说秋兰生于大山陵中,那是荒远之所在,但秋兰茂盛,生命力顽强,这是一种对比。接着诗人具体介绍秋兰的色香浓郁,色彩艳丽。诗人又写秋兰的品德:虽然生于幽远深山之中,它的美善却更加完备、充溢。这又是一种对比。结尾诗人发出感叹:这位人士居幽深之僻远,我忧深嗟叹又如之奈何?诗人篇末点题,用拟人化的称谓以物喻人,指明人才虽然美善,处于不用之位,我因而怨恨嗟叹。诗人怨叹的是社会制度,看到当时社会的缺陷:埋没人才。

      古琴曲有《猗兰操》,晚于张衡的蔡邕在其《琴操》一书中说:“《猗兰操》孔子所作,孔子……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谓然叹曰:‘夫兰者,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当然,《猗兰操》不见得是孔子所作,但其为古琴曲则是可信的。这说明以兰喻人才埋没,由来甚远。但最早把这个意思完整地写成一首诗的,却是张衡。

      从艺术上来说,诗人用的是隐喻和对比的.手法,本来“秋风兰蕙化为茅”,秋天草木凋谢,但诗人笔下的秋兰却“猗猗”(茂盛),虽处深山荒僻之处,却美善充溢。诗人虽极为赞赏,却无能为力。这三重对比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缺乏“唯才是举”的机制和活力。这是古代专制时代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病根。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加上隐喻手法,发人深思。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怨篇》“清典可味”。

      「诗人简介」

      张衡(78—139年),字*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17岁张衡画像[6]离家,后到长安、洛阳,就读于太学,通五经,贯六艺,精天文历算。张衡28岁任南阳鲍德主薄,34岁为郎中,升迁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写成天文著作《灵宪》,创造浑天仪。汉顺帝统治早期,张衡复任太史令,132年(阳嘉元年)创造地动仪。59岁张衡离京任河间相,在职三年归,又被征为尚书,不久病逝。

      *总结张衡的主要成就在发明了于地动仪,开创了中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张衡为汉赋四大家之一,著有诗、赋、铭、七言凡32篇,其诗今存3首,四言诗《怨篇》、五言诗《同声歌》和七言诗《四愁诗》各一首。张衡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明人著有《张河间集》,《后汉书》有张衡传。

    [阅读全文]...

2022-03-25 04:46:20
  • 古诗征人怨柳中庸带拼音版鉴赏

  • 文学
  • 古诗征人怨柳中庸带拼音版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征人怨柳中庸带拼音版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zhēng rén yuàn

      征人怨

      liǔ zhōng yōng

      柳中庸

      suì suì jīn hé fù yù guān

      岁岁金河复玉关,

      zhāo zhāo mǎ cè yǔ dāo huán

      朝朝马策与刀环。

      sān chūn bái xuě guī qīng zhǒng

      三春白雪归青冢,

      wàn lǐ huáng hé rào hēi shān

      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

      ①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玉门关的简称。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③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④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译文

      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阅读全文]...

2022-02-14 21:13:33
  • 妇女节的古诗

  • 妇女节
  • 妇女节的古诗

      伴随和煦的春风和花的色彩,温馨的三八妇女节骄傲地向人们走来。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妇女节的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篇二:《妈妈,你是我生命的永恒》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母亲节

      是一个伟大的节日

      伟大的母爱

      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大家赋予她太多的诠释

      大家也赋予她太多的内涵

      伟大的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

      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

      伟大的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

      伟大的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伟大的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

      伟大的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

      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

      想起了母亲

      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

      想起了母亲

      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

      想起了母亲

      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

      你不但给了我生命

      也给予了我智慧与力量

      让我在人生的路上劈波斩浪奋勇前进

      妈妈,你是我一生的最爱

      你是我生命的永恒!

      篇三:最美的女人是妈妈

      金灿灿的太阳

      红艳艳的霞

      最美的女人是妈妈

      妈妈的乳汁似蜜

      妈妈的笑靥如花

      每一声呼唤都是诗

      每一缕皱纹都是画

      啊~妈妈……

      有妈的地方就有爱

      有妈的地方就是家

      有妈的地方就有爱

    [阅读全文]...

2022-04-25 11:01:30
  • 对爱情放弃的古诗词

  • 爱情,放弃
  • 对爱情放弃的古诗词

      爱情简单的理解为,因对某些事物的喜爱所产生的情愫。爱情分类,第一种分类,爱情情感,愿望,欲望等。小叶为你整理了对爱情放弃的.古诗词,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2、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尤吊遗踪一泫然。

      3、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长恨歌》《离思五首其四》

      5、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6、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7、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8、一心一意等着你十分幸福拥有你百分之百爱着你千里迢迢难见你万分想念告诉你百万人中找到千万不能失去你。

      9、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1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11、江边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2、却把万纸*戎策,换得南疆种树书。

      13、爱一个女孩子,与其为了她的幸福而放弃她,不如留住她,为她的幸福而努力。

      14、停止对你的思念,停止对你的回忆,今夜我的手伤让我再次想起你。

      1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6、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17、等待来时的路,等待归去的人,那些日日落落的期盼,只为心中未了的爱画上圆满的句号。

      18、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19、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四首其二》

    [阅读全文]...

2022-04-08 13:39:52
写弃妇之怨的古诗 - 句子
写弃妇之怨的古诗 - 语录
写弃妇之怨的古诗 - 说说
写弃妇之怨的古诗 - 名言
写弃妇之怨的古诗 - 诗词
写弃妇之怨的古诗 - 祝福
写弃妇之怨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