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

关于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54) 说说(45) 名言(31) 诗词(987) 祝福(10) 心语(25k+)

  • 成语故事典故(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 历史
  • 语文学*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10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收藏起来,*时的时候多让孩子记一记,相信一定会对孩子的学*有所帮助!

    私信我“2022语文”获得完整资料

    还有75个成语故事,因为文章过长就不一一分享了,需要的朋友们可以私信我!

    [阅读全文]...

2022-01-25 01:19:44
  •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 历史
  •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

    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

    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阅读全文]...

2022-01-27 01:16:54
  •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包含历史典故的成语)

  • 历史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随着旧制度,旧的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秩序,新的力量在壮大。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很多的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孟尝君,家中豢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当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什么事情也不做。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是还是热情的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有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将债券都烧了。薛地人以为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面充满了感激。后来孟尝君被解除齐国国相的职务,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们的欢迎,这时候,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个时候,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道:“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为你再安排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就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够请孟尝君去梁国担任要职,那么梁国一定可以变得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去请孟尝君,一连三次,冯谖都不让孟尝君答应。梁惠王去请孟尝君的事情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把孟尝君请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他们全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了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以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已经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巢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很多。

    西周初年,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然在朝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的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须服满三年才可以去除。”而姜太公到齐国以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的这么早?”太公说:“我大大的简化了君臣的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以后必定会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易,民众就不愿意接*。*易*民,民众才会归附。”

    “*易*人”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成“人”。这样意思也就改变了。从指政治变成为人处世的态度。

    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关,成了郑国的正卿。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用严厉的刑罚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也不会去捡),街上的桃树,枣树上长满了果实,也没有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的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有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了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的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石碏(que),怎么样才能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自己的儿子说:“诸侯即位,应该得到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自己的哥哥才谋得国君的位置的。要是周天子不认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国、魏国又是有好邻邦。”石厚于是去请陈桓公帮忙。

    州吁和石厚备了很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人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碏却派人到陈国去,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子是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一起去。夫人哄儿子说:“你先在家里呆着,待会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不过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听从父母的正确指导。现在你这样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再也不会相信母亲了,这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杀彘”现在通常用来强*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加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能够学*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认为孔圉配不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和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有的是,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的说道:“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又非常灵活。而且有任何不懂的地方,就算对方学问和地位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也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去路。孔子就问他:“为什么挡住了自己的去路?”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让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这么会说话。小孩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的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自己知道兵力不足。于是就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就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给晋国送去了很多美女和贵重的礼物。收到这些礼物以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赐给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回绝了,并且劝导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大意,人在安全的时候,更要想到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的牵挂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下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阅读全文]...

2022-01-21 02:26:08
  • 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 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付”是“傅”的省写,两者为同一姓氏,只是书写的方式不同,但两者为通用。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欢迎大家查看!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付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

      2、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付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4、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付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9、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0、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1、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付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2、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付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二、历史名人

      1、付(傅)毅(公元47~92年),字武仲,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著名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着有《舞赋》等作品。

      2、付(傅)宽(生卒年待考),北地人(今甘肃庆阳),汉高祖时开国功臣。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十八人,付(傅)宽列第九位。

      3、付(傅)玄(公元217~279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县),著名西晋哲学家、文学家。他可算是付(傅)氏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着有《付(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4、付(傅)咸(公元239~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县)。付(傅)玄之子。西晋初,任冀州刺史,后转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曾上疏议以载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指斥当时统治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兼任司隶校尉时,狠狠打击恣行京都一带的门阀士族。终卒于官。明人辑有《付(傅)中丞集》。

      5、付(傅)琰(生卒年待考),字季珪,北地灵州人(今宁夏灵武)。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侨居南方。从其父开始,付(傅)氏祖孙四代都曾担任过南朝的县令,并着声名。付(傅)琰历任县令、广威军将郡丞、尚书右丞、督军、建威将军、刺史职。为官明察事理,处事果断,特别是办案重视实物证据,廉正有才,勤于职守,其父子成为廉吏世家。

      6、付(傅)亮(生卒年待考),字季友,南朝宋国人。著名汉朝政治家。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着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百家姓作品背景

      《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姓氏的书籍。其内容来源于姓氏的发展。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

      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早起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周代是*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

      这些姓氏的发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历史背景。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王、陈、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演变至汉朝,姚姓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姓。

      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由于内容与姓氏相关,《百家姓》的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阅读全文]...

2021-12-21 16:18:43
  • 曹植七步成诗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曹植七步成诗的历史典故

      曹操去世后长子曹丕继位。对于自己的弟弟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曹植七步成诗的历史典故,快来看看吧!

      曹植七步成诗的历史典故

      孙权占了荆州,杀了关羽,怕刘备报复,就派使者给曹操送了封信,表示愿意归顺曹操,并且劝曹操顺应天命,趁早即位称帝。

      曹操接到这封信,就随手递给他的心腹大臣看。他微笑着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哩。”

      自从汉献帝迁都许都以来,朝廷大权和兵权全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要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还不容易?可是他考虑到汉室虽然衰落,还有个正统的名义,怕自己做了皇帝,还有人心里不服。所以他认为孙权劝他称帝,是成心要让他为难。

      他沉思一下,又说:“如果真有天命的`话,我就做个周文王吧!”意思就是让他的儿子来做皇帝。

      这件事过了不久,曹操旧病发作,请医服药都没有用,终于死在洛阳。这一年,他六十六岁。

      曹操去世后,太子曹丕继承他做了魏王和丞相,掌握朝廷大权。曹丕即魏王位以后,有人告发他的弟弟、临淄侯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把他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曹丕立即派人赶到临淄,把曹植逮住了押回邺城审问。

      原来,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妻子卞后生的。曹操不但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个文学家,兄弟俩也擅长诗文,文学史上把他们父子合称为“三曹”。曹植从小聪明非凡,十几岁时候,就读了不少书,能写很出色的文章。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有点怀疑,问曹植说:“这是你请人写的吗?”

      曹植跪下来说:“儿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怎么会叫人写呢。父王不相信,可以面试。”

      曹操试了曹植几次,觉得他果然才华出众,因此对他特别宠爱,多次想把他封为王太子,只是因为有些大臣反对,才决定不下来。

      曹丕怕自己地位不稳,想方设法讨曹操欢喜。有一次,曹操出外打仗,曹丕、曹植都去送行。临别的时候,曹植当场念了一段颂扬曹操功德的文章,大家听了十分赞赏。

      有人在曹丕耳边小声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曹丕果然抹着眼泪向曹操告别,曹操很受感动,也掉下了泪。

      这件事使曹操觉得曹丕文才虽然不如曹植,但是心地老实,对他有感情。再加上左右侍从替曹丕说好话的人不少,曹操宠爱曹植的心渐渐变了。

      曹植是个不注意小节的人。有一次,他竟在王宫里坐着车马,私自打开王宫外门出去。这件事可违犯了宫里的规矩。

      曹操听了这件事,大为恼火,把管宫门的官员办了死罪。

      又有一次,曹操派曹植带兵出征。曹丕得到消息,事先送酒食去,跟曹植一起喝酒,让曹植喝得酩酊大醉。正在这时候,曹操派人找曹植去,连催几次,曹植还没醒来。曹操只好把派曹植出征的事取消了。

      打这以后,曹操就打消了把曹植立为太子的念头。

      曹丕做了魏王以后,仍旧忌恨曹植。这一回,就抓住机会把曹植抓起来,要处曹植死罪。

      他母亲卞太后知道了,着急得了不得,连忙在曹丕面前,给曹植求情,要他看在同胞兄弟份上,宽恕曹植。

      曹丕不能不听母亲的话,再说,为了一点小事杀了兄弟,自己也不体面,就只把曹植的临淄侯爵位撤了,降为一个比较低的爵位。

      据说,曹丕把曹植召来以后,为了要惩罚他一下,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

      曹植略略思索一下,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随口就念出了一首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觉得自己对弟弟也逼得太狠,心里感到惭愧,就免去曹植的死罪。

      曹丕做了魏王,不像他父亲那样怕人家议论。就在这一年秋天,由他的亲信上书,劝汉献帝让位给魏王。

      汉献帝做了三十多年的挂名皇帝,接到大臣上书,就宣布让位,改称山阳公。曹丕的亲信大臣还隆重举行一个“推位让国”的禅让仪式,表示汉朝的皇权是献帝自愿让的。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朝,就是魏文帝。到这时候,东汉王朝才正式结束。

      拓展内容:七步诗原文

      版本一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三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四

      七步诗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阅读全文]...

2022-06-18 03:24:08
2021-12-14 03:52:48
  • 「历史典故」清明节的由来

  • 历史,清明节
  • 「历史典故」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典故」清明节的由来,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节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时饥饿难耐,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割腿肉熬汤于公子食用,重耳从振精神,事后发现肉是介子推的肉时,流下来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即位。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他却打好行装隐居绵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后续发展

      清明节后来吸收上巳节的内容。古时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调整的需要。

      融汇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地位。

      结语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自然节气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阅读全文]...

2022-01-21 02:16:23
  • 恩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推荐

  • 恩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推荐

      学会感恩,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让这个世界充满爱是刻不容缓的事。朋友们,你们知道恩姓的来源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恩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欢迎大家查看!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过大夫妫成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恩姓,陈大夫成恩之后。”成恩,即成仲,字不恩,是春秋时期陈国陈哀公妫弱的庶子,后为陈国大夫。周景王姬贵十一年(楚灵王芈围七年,公元前534年)农历10月间,陈国被楚灵王所灭。后楚*王即位,为了暂时缓和与诸侯国的关系,于周景王十六年(楚*王前元年,公元前529年)复立陈哀公之孙妫吴为陈国君主,是为陈惠公,陈国由此复国。复国之后,妫成恩建议陈惠公仍然追纪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33年)为陈国本君元年,陈惠公在位二十八年,即以成恩所议记年。但是,陈国最终还是在五十年后的`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被楚惠王所灭。在妫成恩(成仲不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恩氏,读音作yān(ㄧㄢ)。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岭南恩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为广控南方,曾派任嚣、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南下岭南地区,迅速攻占了古百越、百濮诸民族的世居之地。但不久,秦王朝即在楚、汉联手之下被推翻,那数十万秦军在赵佗的领导下建立了南越*,后称南越国。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充分利用了秦朝时期的军事与政治成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利用南越国抗汉之机,派楼船将军杨仆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一举击灭了南越国。之后,划出南海、象郡交界之地区设置了合浦郡,并将治所设在徐闻(今广东海康),以辖治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邕宁、横县一带地区。至此,大汉王朝的版图才真正覆盖了整个岭南地区。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宗李渊将岭南有诸多少数民族居住之地的秦、汉时期之合浦郡之地改称为越州。到了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有效地在岭南地区推行怀柔羁糜政策,在政治上因地制宜,采取州郡、羁糜府州、藩属国等多种形式;经济上减免边疆四夷的赋役,减轻对各族的压迫和剥削,加强朝贡、互市等贸易活动;笼络、优待四夷首领,重用蕃将,随时采用宣慰、安抚、侍子、赏赐、封爵、和亲等方式加强与四夷的关系,掌握四夷之上层;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当地各民族的风俗*惯等等,并将越州改称为恩州,以示大唐王朝的恩御统治。怀柔羁糜政策的有效实施,基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夷不乱华”的封建统治思想,起到了消除民族界限、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积极作用。其后,有诸多民族的氏族家邦大人被任命为州郡、羁糜府州的土司首领,成为羁糜政策的受益者。在恩州的傣族、侗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土司、宣抚使司官吏中,皆有以所处地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恩氏,读音作ēn(ㄣ)。

      郡望

      合浦郡: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

      历史名人

      恩茂:(生卒年待考),宛人(今河南南阳宛城区)。著名两汉之际大臣、燕国侍中祭酒。

    [阅读全文]...

2022-07-03 17:27:46
  • 墨守成规的历史典故

  • 历史,学*,知识
  • 墨守成规的历史典故

      墨守成规,亦作“墨守成法”。战国时墨翟(即墨子)善于守城,世人谓之“墨守”。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墨守成规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墨守成规意义

      解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墨守成规的典故

      “墨”本指书画用的黑色颜料。如:“石墨、笔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中说:一缄情泪红犹湿,满纸春愁墨未干。也指书画用的各色颜料。如:蓝墨、红墨,引申为文字、文章或知识。如:胸无点墨、惜墨如金、舞文弄墨等。“墨”也是字画的代称。如:墨宝。还可形容黑色如墨之物。如:墨菊、墨绿。

      古代的肉刑很残酷。“墨刑”是在罪人脸上刺刻染墨,相当于给罪犯的耻辱来一个纹身。《书经·吕刑》中载: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孔安国·传》也说:刻其颡而涅之曰墨刑。

      “墨”是姓氏的一种。如战国时宋国有墨翟,他主张“兼爱”、“非攻”,即人人相爱,不要战争,创立“墨家”。其弟子著有《墨子》一书,记载墨子的主张和言行。《墨子·公输》上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墨子得到这个消息后,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去劝阻。到了楚国的郢都,墨子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不要攻打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九次用不同方法攻城,九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鲁班不肯认输,说: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看到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从此墨子以善于守御著名,后人便称善守者为“墨守”。《后汉书·郑玄传》中说:时任城何林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李贤注:言公羊义理深远,不可驳难,如墨翟之守城也。

      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成语“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含贬义。

    [阅读全文]...

2022-07-29 06:14:03
  • 关于大器晚成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关于大器晚成的历史典故(通用8篇)

      大器晚成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老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器晚成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东汉末年,袁绍的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23岁才开始读书求学。但因其刻苦努力,进步十分明显。当时袁绍的军队军纪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都会掘开坟墓盗取陪葬的财物,因此所到之处,百姓都十分痛恨他们。崔琰见此情形,便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严惩此事,并封他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中,袁绍败于曹操,崔琰被俘。于是,他开始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太子,崔琰反对,他对曹操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还善于发现人才。他有个堂弟叫崔林,性格内向,很少说话,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只不过是早做了几年官,怎么比得上崔林呢。有才能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成器,以崔林的见识和才干,将来必成大器。”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错,因为崔林一直刻苦读书,而且时刻关注政局的变化。后来,在崔琰的推荐下,崔林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到了魏文帝时期,他官至司空,被封为安阳侯。

      古人其实也很聪明,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铸造大鼎啊什么的,也是一件很费工夫的事。因为越大的铸件所需要的冷却时间就越长,所需要等待的时间也就越长。但是古人的心态好,相信“好饭不怕晚”,虽然等得久一点,但“大器”终能“晚成”。

      东汉末年,有个年轻人叫崔琰,人长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欢读书,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剑,不务正业。但他性格好,为人又仗义,喜欢到处结交朋友。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们不喜欢他,觉得他这个人没什么文化,跟他也没什么好说的。因此,那些文人们都故意躲着他,一旦崔琰上门来,他们就都躲着不见。

      有一次,崔琰上门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结果被堵在大门口,下人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读得实在太专注,根本抽不出时间见他一面。*时外向大方的崔琰听了这话,闹了个大红脸,嘴上虽不说,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觉得自己是个粗人,不配结交有学问的人。最后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这事对崔琰刺激很大,他终于知道原来读书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会武功只会被人认为是一介武夫。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从此,崔琰到处拜师求学,虚心求教,不放过任何一个读书学*的机会。渐渐地,他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为人和学识也慢慢被大家认可了,自然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尊敬他。

      后来,袁绍听说有崔琰这么个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当自己的谋士。崔琰当了谋士之后发现,袁绍手下士兵的所作所为非常残暴,常常做一些挖坟掘墓的丧良心事。崔琰就直言相劝,让袁绍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袁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为人,就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再这么做。

      后来,袁绍被曹操所灭,曹操久闻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崔琰也觉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愿意跟着他。归顺曹操之后,崔琰果然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当时,曹操有好几个儿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谁为自己的继承人。其实,曹操心里很想立曹植,因为曹植年纪虽小但是聪慧过人,聪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欢。崔琰觉察到曹操的心思,仍旧直言不讳地规劝曹操不要这么做。他坦言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立幼的后果就是后患无穷,很难保前人打下的江山长久不衰。

      曹操听了他的谏言,吃惊不已,他问崔琰:“曹植可是你的侄女婿,你的侄女婿一旦成了继承人,到时候你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崔琰回答:“即使是亲属我也要这么说,因为这有关江山社稷。”曹操十分钦佩他的刚正不阿,便更加器重他了。

      崔琰的成就这么大,可他的堂弟崔林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毛头小子,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成天拿着崔琰的成就来教训他,让他跟崔琰多学着点。可有了成就之后的崔琰却从没有看不起崔林,反而总是派他做这做那,有意培养他,也常常夸奖他。

      大家对崔琰器重崔林的做法很不理解,觉得崔琰这么做完全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崔林将来肯定出息不了。可崔琰却不以为意,他常常搬出自己年轻时候的事跟大家说:“我年轻时候也是个不学无术的小子,但是现在你们也夸奖我是个有成就的人。你们就能断定崔林将来一事无成吗?我倒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在崔琰的提携下,很快崭露头角。相比崔琰,崔林是个心胸更加豁达的人。魏国建立之后,他被派到幽州当刺史。

      当时,中郎将吴质统领河北军事,崔林却从不和他来往,更不会逢迎谄媚。涿郡太守王雄就去找崔林的别驾,打算从中调解。别驾是州刺史的佐官,虽说是辅佐的官员,但是级别很高,不与刺史同车,单独自己有辆小车,所以称为“别驾”。王雄对别驾说:“吴质是皇上很看重的人,你看看周围的郡守们,没有一个不给他写信说他好话的。可是你们崔刺史却自命清高,从来不和他往来,也不给他写一封信。一旦他不高兴了,以工作不力为由杀你以儆效尤,到时候崔刺史他能保你吗?你可得好好想一想,也让你们崔刺史好好想一想。”

      辞别王雄,别驾赶紧把这事告诉给崔林。崔林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吴质他要是真看我不顺眼,凭他手里的权力,让我这个州刺史滚出这个州,就像脱掉他脚上穿的靴子一样,容易极了。既然整我这么容易,他干吗还费工夫去杀你这个别驾?你听好了,这里是幽州,旁边就是胡人的地界,只要我们想办法跟胡人拉好关系,不让他们犯上作乱,那吴质就没有什么理由来整我们。可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处理公务,惹怒了野蛮的胡人,他们就会奋起反抗,滋扰生乱,到时候,不但让皇上忧心,也自然有把柄落在了别人手上。”别驾听了崔林这番话,心里就安稳了,也不再瞻前顾后,而是一心辅佐崔林。所以在崔林任职期间,幽州百姓安宁、民族团结,虽处边塞,却一片升*景象。但是后来,他还是因为不会谄媚巴结,被人暗中使了很多的绊子,最后被降职为河间太守。虽被贬为一个小官,但崔林仍旧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没过多久,他又因为工作出色而被提升为“大鸿胪”,专门负责接待少数民族派来的使节,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

      任大鸿胪这段时间,崔林很用心,他发现每次有外国使节前来,魏国为显示自己财力雄厚,就赏给使者非常丰厚的礼物。其他的小国听说了,觉得只要派出使节就能换来财物城池,纷纷效仿,乐此不疲。渐渐地,这让魏国越来越吃不消了,眼看自己国家那点积蓄都用来打发上门拜访客人了。为了国家长远打算,崔林认为此法不可继续实行。于是,他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翻阅了很多古书,从中查找有关历朝历代对待使节的旧例,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出一整套接待使节的制度,使外交礼仪规范化。这样一来,对待每个小国都一视同仁,既融洽了各国的关系,又节约了国家开支。

      崔林的聪明才智让他很受重用,后来官职一路高升,他也不负皇恩,从不吝啬自己的智慧和时间,一辈子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最后积劳成疾离世。崔林的确如崔琰预想的那样,“大器晚成”,成为了受人爱戴的好官。

      但是,虽然崔林和崔琰一样,两兄弟都是后人“大器晚成”的典范,但两人的结局却完全不同。崔琰一生刚正不阿,虽然做官做到尚书一职,却因为反对曹操建立魏国而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的崔琰仍不改本色,大骂曹操是一代奸贼,悔恨自己当初瞎了眼相信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最后,可怜的崔琰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不得善终。

      所以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也被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说的一句安慰话。但崔琰、崔林两兄弟的故事至今仍是很多人学*的榜样。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丶《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丶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剑法很好,他特别喜欢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窃不通。

      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感到无比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就把他招为谋士。袁绍被曹操所灭后,曹操久闻崔琰才干,劝崔琰归顺自己。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今临漳邺镇)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纵观古今,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尽管是亲属,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当上了大官。

      这个成语原意为大才需经过长期磨炼方有成就,现指成名较晚的人。

      三国时候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学*武艺,不过直到23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

      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呀!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琳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儿童故事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意思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才成名较晚。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刀,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拜师学*。崔琰很聪明,再加上他学*很刻苦,后来成为一个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不爱说话,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所以有许多人都瞧不起他,说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崔琰却说: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等崔林年纪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时做了司空,并被封为安阳侯。这个成语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名较晚。

      马援是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东北)人,字文渊。他在12岁那年,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哥哥把他抚养**。马援从小就有很远大的志向,他的几个哥哥都很看重他这一点。当时,有一个叫朱勃的人,12岁便能口诵《诗》、《书》。马援将自己与朱勃相比,感到差距很大,便有些气馁。再加上马援在学*《诗经》的过程中,对当时人们死抠词句的学*方式很不满意,便不想再继续学*了。那时,家中的生活也不富裕,马援就对哥哥马况提出请求,想到边疆去放牧,去经营畜牧业,可能会对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

      马况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帮助他分析学*的困难,并安慰他说:“像朱勃这样的学生是‘小器速成’,他的才华也就是这么多了。而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能做成大事。但是做大事的人千万不能急躁,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成材的。好的木匠不会将还没做成的毛坯拿给别人看的。你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要奋发努力,千万不要自卑。”

      马援听了哥哥呵的话,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和磨炼自己。后来,他当上了新城大尹,也就是汉中太守。

      在东汉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55岁的时候,被光武帝封为将军。马援的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他的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名将。

      其实,大器晚成这句成语最早出自《老子》一书,原意是大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长大成器,后人用来比喻经过长期的磨炼,又成才较晚的人。人们也常用这句成语来安慰长期不得志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6-02 16:14:58
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 - 句子
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 - 语录
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 - 说说
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 - 名言
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 - 诗词
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 - 祝福
来源于历史典故古诗文的成语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