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的古诗行舟

关于行舟的古诗行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行舟的古诗行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行舟的古诗行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行舟的古诗行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66) 语录(81) 说说(16) 名言(1) 诗词(510) 祝福(5) 心语(72)

  • 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 古诗文
  • 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鉴赏一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鉴赏二

      这是一首抒写游于思乡情怀的诗作。一般写思乡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辞,但这首诗却以悠闲之笔写出一段淡淡的乡愁,读来别有一番情韵。

      一叶小舟行驶在扬子江中,岸上绿柳飞絮,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在赏识着那随波荡漾的点点红菱。看来诗人悠闲得很。然而,面对这江水碧澄、红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诗人为什么毫不动容?莫非那随风入怀的柳絮,使他回忆起"杨柳依依"的离乡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羁异乡的处境?细心的读者在细研诗意之时,心中不免会生出这些疑窦。

      如果说,读前两句时读者的疑窦还是一种敏感的猜测,那么后两句诗则给了一个明证。"闻道风光满扬子"。春到扬子,人所共见,诗人却只是听人道来,可见他对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愿看,毫无兴趣的了。难怪他斜卧舟头,不理会那撩人的红菱碧波哩!那么他行舟江上又是为何呢?"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被一腔乡愁所驱而来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会逐舟而来,扑入游子的襟怀!"天晴"二字大有深意。晴天丽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时日,诗人却要趁着此际登楼望乡,也许他以为天晴气爽,可以极目千里、望断云天吧?尽管诗人没有明说,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他的用心。

      读罢全话,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位独卧舟头,百无聊赖的诗人形象,在扬子江的烂漫春光中,他显得多么孤寂啊!我们不准从中品出一丝落寞惆怅的苦味。

    [阅读全文]...

2022-07-22 19:13:33
  • 《行舟》赏析

  •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比较含蓄,不易使*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

      行 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写得轻盈灵动,且有韵外之味。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水流荡东去。粗略一看,颇似一幅闲适惬意的画面,细加玩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况且,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起游子思乡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比较含蓄,不易使*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 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说,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心向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而只能增其乡思愁绪。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

      短短四句诗,委婉含蓄而轻灵动人,读之如嚼甘果,其味无穷。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2-05-03 03:22:58
  • 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 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鉴赏一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鉴赏二

      这是一首抒写游于思乡情怀的诗作。一般写思乡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辞,但这首诗却以悠闲之笔写出一段淡淡的乡愁,读来别有一番情韵。

      一叶小舟行驶在扬子江中,岸上绿柳飞絮,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在赏识着那随波荡漾的点点红菱。看来诗人悠闲得很。然而,面对这江水碧澄、红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诗人为什么毫不动容?莫非那随风入怀的柳絮,使他回忆起"杨柳依依"的离乡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羁异乡的处境?细心的读者在细研诗意之时,心中不免会生出这些疑窦。

      如果说,读前两句时读者的疑窦还是一种敏感的猜测,那么后两句诗则给了一个明证。"闻道风光满扬子"。春到扬子,人所共见,诗人却只是听人道来,可见他对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愿看,毫无兴趣的了。难怪他斜卧舟头,不理会那撩人的红菱碧波哩!那么他行舟江上又是为何呢?"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被一腔乡愁所驱而来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会逐舟而来,扑入游子的襟怀!"天晴"二字大有深意。晴天丽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时日,诗人却要趁着此际登楼望乡,也许他以为天晴气爽,可以极目千里、望断云天吧?尽管诗人没有明说,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他的用心。

      读罢全话,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位独卧舟头,百无聊赖的诗人形象,在扬子江的烂漫春光中,他显得多么孤寂啊!我们不准从中品出一丝落寞惆怅的苦味。

    [阅读全文]...

2022-07-24 23:06:44
  •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_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

  • 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多读读这些充满智慧,充满人生哲理的短句,会让您对人生有更多感司。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丢失的牛羊可以找回;但是失去的时间却无法找回。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希望的烦恼,尽管时常发生,但总是没有希望的破灭那么可怕。

    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

    人生的意志和劳动将创造奇迹般的奇迹。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出身高贵的人,常是不太勤劳的,但他们对劳动的人却又往往心怀嫉妒。

    在比夜更深的地方,一定有比夜更黑的眼睛。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行动未必总能带来幸福,但没有行动一定没有幸福。

    纵不能万丈光芒,也要倒在追梦的路上!

    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它自己。

    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阅读全文]...

2022-04-04 03:41:05
  • 《行舟忆永和兄弟》赏析含翻译

  • 兄弟
  • 《行舟忆永和兄弟》赏析含翻译

      《行舟忆永和兄弟》是南宋诗人周必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舟忆永和兄弟》赏析含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②。

      【注释】

      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翻译】

      挂上向吴地进发的帆船,也不知道此去有几多路程。一次次系上缆绳抛锚,一次次解开缆绳启程,走走又停停。天气寒冷,虽然有太阳,天上的云却像是被冻住了一样。江水辽阔,虽然没有风,却也波浪起伏。家乡的山早已看不见了,却仿佛还在眼前。一声大雁的鸣叫,顿时引发了思乡之情。船工忽然捕到一条鲤鱼,它应该是从南方游来的吧,恐怕它的腹中有兄弟寄给我的书信吧,赶紧把它烹饪了吧。

      【赏析】1

      首联“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写行舟路程之远,颔联“有日云冻”“无风浪生”写行舟之险,颈联写行舟时的所见所感,尾联【注释】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其中,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气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的是已从诗人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1]

      全诗虽不言忆,而忆意隐含其中。以“行舟”为线索,实忆兄弟思乡的情愫才是贯穿的主线。

      【赏析】2

      这首诗首联记事,写诗人在征途上不知道走了多久、多远;领联写景,天寒风浪,突出了旅途上的艰辛;颈联开始抒发无时不在的思乡之情;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全诗蕴籍含蓄,意在言外,颇堪玩味。

      一二句记事。“一挂吴帆”是说自水路前去吴地,“不计程”是无法计算路程,极言自乡至吴水路的遥远;下句承接上句,从船只多次的停泊与开行再写行舟之久。两个“几回”,见水路行程的单调与乏味,又与上句“不计程”相照应。虽不言“忆”,而“忆”意隐含其中。

      三四句写景,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偶句。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江南秋色本是迷人,更何况此次又是江行。然而映入诗人眼帘的却不是“楚天千里”的一片“清秋”,而是“天寒”“云冻”“江阔”“浪生”。“天寒”二字固然有诗人自己的感觉在内,“云”之能“冻”更是经过诗人感情滤化了的景物,表现了天色的阴霾、沉重。然而诗人还叙述,此刻天空是“有日”的,“有日”则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日色的晦暝,更增加了惨淡的气氛。

      再看江面,“江阔”本给人以显豁之感,再加“无风”,则更应是坦途,但“浪自生”显出了水势的汹涌。这一联描绘景色确切;“有日”“无风”,一有一无,都能宕开一步。虽是景语,但也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五六也是以工整的对偶写景。上句从“家山”之变为“数点”,可见诗人自登舟离家的那一刻起,就凝望着越来越远去的故乡;从“常在眼”三字,可以想见当这“数点”“家山”从视线中消失之际,它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上句浸透了诗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下句的“寒雁”与颔联的“天寒”相照应,点明时值深秋。凄冷萧瑟的秋天本来容易使人产生思乡之情,更何况此时大雁又正飞向诗人离别了的家乡,长空一声雁叫自然会牵动诗人满怀的愁情。这一联中的“数点家山”与空中“寒雁”本是一幅淡远迷蒙的水墨画,一声雁叫又为这画幅增添了凄冷的气氛。颔联、颈联同属写景,但前一联写的是自然界之大景,情隐含于景中;后一联写的却是与诗人关系更为密切的远景,情与景结合更为紧密,抒情性也更为明显。

      最后两句转入叙事。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见的事,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深沉的抒情意味。

      从表面看,这首七律以“行舟”为线索,全诗四联围绕行舟分写行程之远、江行之险、家山寒雁、烹鱼取书;而究其内在的含义,忆兄弟、思故乡的情愫才是贯串全诗的一条主线,无论记事、写景、用典,其中包含的抒情成分是一层深似一层的。因此,除诗题而外,全诗无一字写及手足情,而手足之情甚浓;无一句明叙家乡恋,而家乡之恋自深。

    [阅读全文]...

2022-01-04 03:58:59
  •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_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

  • 经典
  • 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多读读这些充满智慧,充满人生哲理的短句,会让您对人生有更多感司。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丢失的牛羊可以找回;但是失去的时间却无法找回。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希望的烦恼,尽管时常发生,但总是没有希望的破灭那么可怕。

    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

    人生的意志和劳动将创造奇迹般的奇迹。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出身高贵的人,常是不太勤劳的,但他们对劳动的人却又往往心怀嫉妒。

    在比夜更深的地方,一定有比夜更黑的眼睛。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行动未必总能带来幸福,但没有行动一定没有幸福。

    纵不能万丈光芒,也要倒在追梦的路上!

    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它自己。

    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延伸阅读

    【导语】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的组织。整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关于激励学*的名言警句,感谢大家的阅读支持,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激励学*的名言警句

    1、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鲁迅

    2、青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

    3、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4、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刘开

    5、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6、努力学*,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王光美

    7、爱学*的是聪明人,喜欢指教的是蠢材。佚名

    8、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9、好好学*,天天向上。*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2、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13、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程允升

    14、向一切成功者和失败者学*方法。何祚庥

    1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6、人要想学*一点东西,就应该先学会谦逊。梅雷迪斯

    1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戴圣

    18、学会学*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19、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萨迪

    20、不要等待运气降临,应该去努力掌握知识。弗兰明

    21、学如富贾在博收,仰取俯拾无遗等。苏轼

    2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24、许多年轻人在学*音乐时学会了爱。莱蒙特

    25、活着就要学*,学*不是为了活着。培根

    26、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27、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左拉

    [阅读全文]...

2022-06-02 19:22:03
  • 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

  • 李白
  • 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

      1、踩踏:一种民间歌唱风格,一边玩脚一边唱歌,一边散步一边唱歌。

      2、桃花潭: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西南一百里。 “一个统一”说这是不可思议的。

      3、深千尺:诗人利用池塘的水深来比较王伦与他的友谊,用夸张的技巧(谭申千姬不是真的什么)写下深情,非常动人。

      诗歌

      李白刚上船时即将离开,突然听到岸边要说再见的那首歌。即使桃花滩水深达一千英尺,也不如王伦对我的告别。

      感谢:

      当李白在桃花滩时,他经常是王伦村的客人。当他离开时,王伦来看他,所以李白写了这首诗离开。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普通村民王伦的深厚友谊。

      前两个叙述:“李白将乘船,将在岸边听到这首歌。” ”李白将乘船离开,王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看望他,他们牵着手,一边走路,一边唱歌。 “你想”应该“和”抢购“来写一个诗人的惊喜模式。 “它将会是”,这是船准备好的时候; “小气味”,这是出乎意料的。也许王伦昨晚已经开了家宴,表示第二天不能发送东西。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来了一群村民来看他。为什么不叫诗人兴奋!用什么语言?桃花滩就在附*,所以诗人来到现场,用陶花坛的深度来比较王伦的感情。 “桃花湖是一千英尺深,不如王伦送我的。”两句话,清代沉德谦评论说:“如果王伦的感情超过一千英尺的`水,那就是一种共同的语言。仙境只在过渡室。 ” (“唐诗”),这两件精彩的东西在“不到”中是精彩的“”与两个无关紧要的事物相关的两个词,与桃花滩水的“深千尺”相比,参照物体将无形的感觉转化为有形的,生动的和有趣的。淡水已经“深入千尺”,那么王伦的友谊有多深?

      明代唐朝在“唐诗”中说:“伦,一个村庄的耳朵,为什么是白色?”在葡萄酒酿造的情况下,祖先的祖先(识别),复杂和超自然。对于场景的核心太白了,这封信被分发出来,所以年龄被删除了。 ”这个评论是合适的。

    [阅读全文]...

2022-05-31 18:21:39
  • 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

  • 李白
  •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4、不及:不如。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m.ju.51tietu.net)?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阅读全文]...

2022-05-31 08:14:57
  • 生活的诗行

  • 生活
  •   生活的诗行

      

      其实,生活就是诗行

      一片云,芽尖的亮

      瓣的焰,绿的翠

      期待,风来分行,雨来新鲜

      

      其实,生活就是方向

      砸开梦,挤出苦的甜

      呕吐出夜色的惆怅

      期待,脚印放在田垄的禾苗

      

      其实,*凡就是诗意的生活

      我走在公园里

      怦然心动的,是你们的赏光

      尔后,我去新鲜

      新鲜,你们生活的映光。

      

      河南油田培训中心,薛洪文,2016.12.6

    [阅读全文]...

2021-12-25 02:28:02
  •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的意思: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一路春花撒满了溪口的*。

      出自:唐代诗人綦毋潜创作的五言古诗《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解】

      (1)若耶溪:《水经注》记载:“若耶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数亩,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寰宇记》记载:“若耶溪在会稽县东二十八里。”

      (2)际夜:至夜。

      (3)南斗:星宿名称。《越绝书》:“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也。”张衡《周天大象赋》:“眺北宫于玄武,洎南斗于牵牛。”

      (4)潭烟:水气。

      (5)弥漫:渺茫。

      【韵译】

      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

      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一路春花撒满了溪口的*。

      傍晚时分船儿转出西山幽谷,隔山望见了南斗明亮的闪光。

      水潭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岸树明月往后与船行走逆向。

      人间世事多么繁复多么茫然,愿作渔翁持竿垂钓在此溪旁!

      【作者简介】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约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着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认为他诗风接*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简析: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诗人綦毋潜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恍惚流动,流露轻松舒适之感。

      开首两句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接着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最后两句写心怀隐居之人,在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 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赏析】

      这首五言古体诗,幽意无限,景物清新,极富画意,是綦毋潜山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在描述春夜泛舟若耶溪所领略的幽美景色中,寄托了诗人闲适隐逸的情怀。诗以抒发隐逸之思,随遇而安的情怀开始,统摄全篇。正由于诗人幽意不断,所以才在春夜泛舟,游赏“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的若耶溪,着力描绘所见优美景物,有着鲜明的动动感。

      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开首两句则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接着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最后两句写心怀隐居之人,在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恍惚流动,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

      三四两句,就有引人入胜之妙。诗人在和煦的春风中登舟,驶进了香花夹岸的若耶溪,这种风送小舟,百花盛开,馥芳四溢的氛围,真使诗人陶醉而流连忘返。随着小舟特循溪曲折前行,明月东升,碧波荡漾,诗人遥望天际,南斗灿然高挂。这里既描写了船驶溪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也表现了诗人舟中眺望的情态,用笔简练,形象鲜明。七八两句又是另一幅画面。小舟不断前行,溪谷之中夜霭漫漫,飘浮不定。诗人用一”飞“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雾霭浮动之状,而且也体现了小舟穿雾而行中诗人的感受。往后看,一轮明月已从林后渐渐西沉,越来越向后推移,用一”低“字,情景也很逼真。面对这样清幽宁静的胜境,诗人愿远离法俗,垂钓终老。全诗以抒情起,抒情结,幽兴幽景,二者融合无迹。

      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后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水清如镜,照映众山倒影,窥之如画。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所以说”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

      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环境十分清幽,十分闲适。”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诗人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此刻别有一番感受。”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诗人愿永做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实,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6]殷璠说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给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但是,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来描写它,因而这夜景被状写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唐音癸签》引殷璠语),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的意境。在写法上,诗人紧扣住题目中一个”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因而所写的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恍忽流动,迷蒙缥缈,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感受。

    [阅读全文]...

2022-06-22 09:05:11
行舟的古诗行舟 - 句子
行舟的古诗行舟 - 语录
行舟的古诗行舟 - 说说
行舟的古诗行舟 - 名言
行舟的古诗行舟 - 诗词
行舟的古诗行舟 - 祝福
行舟的古诗行舟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