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

关于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5) 说说(29) 名言(2) 诗词(192) 祝福(7) 心语(188)

  • 赏析名句的答题格式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赏析: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赏析名句的答题格式句子,希望大家喜欢!

    1、公生明,偏生暗;端悫què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赏析:公正产生光明,偏私产生黑暗;端庄产生通达,诈伪产生闭塞;诚信产生神明,夸诞产生惑乱。

    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这首词也是李煜的名作。本词以景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抒发叙述;结尾深入一层,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身命运。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3、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赏析:做人做事不要太绝,要给自己给别人留余地。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4、*生五字律,头白不贪名。

    赏析:我的一生始终遵循着一个信条,那就是一辈子不求虚名。

    5、生命中可能会刮风下雨,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拥有自己的一缕阳光。

    赏析:读了这句话,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激情,时刻充满着阳光,因为风雨时常有,阳光会再来,何必拘泥于一时的不快呢?人生亦如此,道路上一定会有磕磕碰碰的坎坷出现,但最终我们一定能获得更加美好的明天,在那时候,阳光灿烂,正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都要学*保尔的这种乐观的精神,从中获取力量。

    6、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

    赏析:有贤才却不知道,知道了贤才而不用,即使用了却不委以重任,委以重任却不信任人家,这是通患。

    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赏析: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8、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

    赏析:不论什么时代,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公*的,富人不会因为有钱而时间过得比你慢,穷人也不会因为贫穷而时间就过得快,因此时间是不能买卖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想表达的是“在生活中创造人生价值,而不是虚度光阴。

    9、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赏析:大丈夫立志,越是处境困难时越是坚定不移,越是年老,其志向越是雄壮。

    10、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赏析:把别人的缺点看成是自己的缺点,把别人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

    1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赏析:再聪明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再愚笨的人也有聪明的时候。为人处世要谦逊,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的地方。

    12、举世何人肯自知,须逢精鉴定妍媸。

    赏析:人世间谁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呢?所以必须用好镜子来对照自己是美的还是丑的。

    1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赏析: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小利。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14、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赏析: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

    15、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赏析:这首词描写一位男子在宴*上对一位奏乐女子的钟情和迷恋,手法虚虚实实,既可以认为描述了一种精神恋爱的感情体验,也可以当做是李煜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阅读全文]...

2022-04-28 14:17:54
  • 诗句赏析题答题格式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句赏析题答题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1、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即解释诗句)

    2、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

    什么意境

    3、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4、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

    露)什么感情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

    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生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

    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

    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

    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

    10、形象:身份+性格

    11、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12、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1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14、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5、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阅读全文]...

2022-03-28 23:51:03
  • 古诗句子赏析答题格式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句子赏析答题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圆田居》陶渊明

    赏析: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但他并不抱怨.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

    赏析: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赏析: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晴川历历汉阳数,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

    赏析: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赏析:“乡愁” 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赏析: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 “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刘禹锡

    赏析:诗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诗句借用自然风光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李煜

    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李煜

    赏析: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赏析: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 “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11、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李白

    赏析:这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第二字练得好.“随”字将群山与*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1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

    赏析: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普遍的意义.

    14、潮**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王湾

    赏析:“阔”是表现“潮*”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15、造华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岳》杜甫

    赏析:这是更作一番仔细观察后写出来的,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景色.

    [阅读全文]...

2022-04-24 17:21:19
  •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格式

  • 语文,中考,阅读
  •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格式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格式,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描写方法的分类: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四、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五、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六、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七、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八、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九、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评价作家作品:

    [阅读全文]...

2022-02-26 16:19:11
  • 小学应用题的答题格式

  • 小学,幼儿,知识
  • 小学应用题的答题格式

      小学数学在小学的科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俗话说,学以致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应用题就是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应用题的答题格式,欢迎阅读。

      一、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二、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 =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三、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 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 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例:学校把一些彩色铅笔分给美术组的同学,如果每人分给五支,则剩下45支,如果每人分给7支,则剩下3支。求美术组有多少同学?彩色铅笔共有几支?

      (45—3)÷(7-5)=21(人) 21×5+45=150(支)

      四、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而倍数差却发生变化。

      常用的计算公式是:

      成倍时小的年龄=大小年龄之差÷(倍数-1)

      几年前的年龄=小的现年-成倍数时小的年龄

      几年后的年龄=成倍时小的年龄-小的现在年龄

      例:父亲今年54岁,儿子今年12岁。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54-12)÷(4-1) =42÷3 =14(岁)→儿子几年后的年龄

      14-12=2(年)→2年后

      答:2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五、牛吃草问题(船漏水问题)

      若干头牛在一片有限范围内的草地上吃草。牛一边吃草,草地上一边长草。当增加(或减少)牛的数量时,这片草地上的草经过多少时间就刚好吃完呢?

      例:一片草地,可供15头牛吃10天,而供25头牛吃,可吃5天。如果青草每天生长速度一样,那么这片草地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几天?

      分析:一般把1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看作每份数,那么15头牛吃10天,其中就有草地上原有的草,加上这片草地10天长出草,以下类推……其中可以发现25头牛5天的吃草量比15头牛10天的吃草量要少。原因是因为其一,用的时间少;其二,对应的长出来的草也少。这个差就是这片草地5天长出来的草。每天长出来的草可供5头牛吃一天。如此当供10牛吃时,拿出5头牛专门吃每天长出来的草,余下的牛吃草地上原有的草。

      (15×10-25×5)÷(10-5)=(150-125)÷(10-5) =25÷5 =5(头)→可供5头牛吃一天。

      150-10×5 =150-50 =100(头)→草地上原有的草可供100头牛吃一天

      100÷(10-5) =100÷5 =20(天)

      答: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20天。

    [阅读全文]...

2022-04-05 03:17:29
  • 鉴赏景物描写句子的答题格式42条

  • 景物,景色,优美
  • 1.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

    2.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联系原文)

    3..春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分 兵销炬影春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4.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5.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6.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7.发问变体:这首诗描画了一幅如何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惟豪情?

    8.文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效果。

    9.名词: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

    10.解答阐发:表示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豪情的手段方式,要精确答题,必需熟*经常使用的一些表示手法。表示手法分抒怀手法描述手法修辞手法三年夜类。

    11.文中人物的特点——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12.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13.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14.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15.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16..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17.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18.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19.答题时要时刻与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相联系

    20.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21.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22.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化中心;进一步升华主旨;

    23.题目类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4.答题步调:(精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连系诗句阐释为何是用了这类手法。(此手法有用转达出诗人如何的豪情。

    25.描画诗中揭示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捉住诗中的首要景物,用本身的说话再现画面。描写时一要忠厚于原诗,二要用本身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缔造,说话力图美好。

    26.归纳综合景物所营建的空气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便可,例如孤寂冷僻舒适美好雄壮壮阔萧瑟苦楚等,注重要能精确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7.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

    28.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29.写景诗 ①田园诗②山水诗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30.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思

    31.发问体例:这首诗用了如何的表示手法?

    32.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33.发问体例:这首诗营建了一种如何的意境?

    34.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35.文中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件事物写起/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36.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

    37.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38.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39.解答阐发:这是一种最多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依靠诗情面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发生想像的境地。它包罗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成。

    40.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41.考核方针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42.发问体例:这一联中最活泼逼真的是甚么字?为何?

    [阅读全文]...

2022-02-11 08:44:36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 教育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阅读全文]...

2022-03-16 22:56:54
  •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在我们读书期间里,大家接触过答题技巧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高考古诗鉴赏题的问答类型中,有一类是内容型题目,这类问题在作答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问题设置一般是:①关于这首诗(或两首诗),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巧解内容型古诗鉴赏题。②与其他诗相比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在做题时应该清楚,诗言志,即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认定诗词的感情,应分析诗词句子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相联系。在方法上做到: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内容;②抒发了什么情感;③如果两首诗比较,还要找出它们的异同。

      -解题示例:

      (1)(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刘一止《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老师笔记《巧解内容型古诗鉴赏题》。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辽宁卷第15题)王维《秋夜独坐》(节选):“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周弼《夜深》:“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①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②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①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②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福建卷第9题)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②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阅读全文]...

2022-04-02 07:00:15
  • 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

  • 阅读
  • 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

      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相信很多人都对古诗特别的感兴趣,都想要学*怎么写古诗,那么大家都知道古诗从右往左的书写格式怎么样才算是正确的吗?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你的名字和摘录的日期。

      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你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

      书法格式一共有7种,分别为斗方、三开、对幅、中堂、条幅、对联、扇面。

      1、斗方:*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2、三开:*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3、对幅:*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汉字中夹杂的英文

      西洋的拉丁化字母是从左向右书写,因而由拉丁字母排成的洋文书都是横排。“洋文码子”不能以码成义,要两个以上的字母拼成词组,而竖行洋文则无法拼词。由于洋码不能竖排,在竖排版的中文书中出现拉丁字母时,也要让其横向卧倒,否则洋文就无法与汉字“兼容”。汉字可以独立成义,因此可以横竖任意排列。横排时也能适应从左向右或自右而左的两种不同方向的顺序。

      图为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汉字的书写是自上而下、由左至右的顺序。大部分汉字的收尾,在字的正下方和右下方。因此,汉字书写,尤其是书法的书写最适合竖行进行。这样才最为流畅连贯,易成“行气”。尤以行草书为甚。

      决定汉字竖行书写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最初的书写条件。古时无纸,在竹、木简上刻画或书写,以绳或皮条将简条系成“简册”。竖写的简册在阅读时要横向展开,简册的两端执于读者的左右手中;如在简条上横书,简册必然横读。阅读时简册上下展开,读者的双手要一上一下执握简册,这样悖于生理,十分不便。另外,古时无桌,不作大幅,多以尺牍。书写时,左手执牍,右手作书,相得益彰;如将牍本横执横书,在毛笔书写的压力下,左手难于保持牍本的*衡与稳定,必然书写困难,其状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汉字的结构与最初的书写条件是汉字竖行书写的成因,竖行书写又决定了出版物与印刷品的竖式排版形式。

      《韭花帖》

      历史不停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先后发明了纸张,有了桌椅等方便的书写条件。然而,*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古今文人并未因此将文字改为横书,文字的使用、出版印刷也依然竖排。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

      陈嘉庚书法

      1950年6月,陈嘉庚在全国*一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中文从左向右横写”的提案,这个提案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之后,郭沫若、胡愈之等文化名人也撰文支持。1955年1月1日,《*》首次改为横排版。并在当年,中央级的17种报纸中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自此全国报刊纷纷效仿,图书出版也顺流而动。

    [阅读全文]...

2022-02-26 13:20:35
  • 从军行诗中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的句子是

  • 环境,气氛,优美
  • 从军行诗中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饱满的是哪句

    从军行》中,诗中描写渲染气氛的句子是“青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戌边的时间之长,边塞战斗频繁的句子是“黄沙百战穿金甲”。

    诗歌描写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戌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气概。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从军行 青海长去晴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解释下列词语: 孤城: 遥望: 穿: 破: 2.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 ,表明了: ;后两句生动地表现了将士: 。

    3. 说说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悲长城。

    1. 解释下列词语。

    换: 关山: 缭乱: 边愁: 2. 说出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3. 这两首诗《从军行》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的生活的,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在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1、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2、指代手法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

    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

    3、“不见人”最精妙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惯。

    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

    “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环境(景物描写),感受紧迫的态势氛围。

    [阅读全文]...

2022-03-01 12:47:46
当前热门
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 - 句子
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 - 语录
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 - 说说
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 - 名言
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 - 诗词
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 - 祝福
古诗渲染的答题格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