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

关于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56) 说说(266) 名言(11) 诗词(5k+) 祝福(9) 心语(4)

  • 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刻舟求剑的意思含义,刻舟求剑造句_幼儿古诗绝句含义

  • 幼儿
  •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刻舟求剑的意思含义,刻舟求剑造句!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造句:

    1、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2、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3、家长们以当年学*的方法来要求如今的孩子无异刻舟求剑。

    4、因应各种状况,我们不宜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5、他本来思想就僵化,会干出像刻舟求剑般的蠢事来也不意外。

    6、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7、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8、如果我们继续自以为是,拘泥固执,难免会做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来。

    9、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

    10、如果以刻舟求剑代孕任事心理去找处事,肯定是要吃亏代孕任事。

    11、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裡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12、现在大规模再推雷锋,很有刻舟求剑之忧。

    13、很多家长容易走一个误区,就是刻舟求剑。

    14、愚民也要与时俱进才行,这样刻舟求剑是不行的。

    15、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16、技术指标只是参考而已,灵活利用,不能刻舟求剑。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幼儿古诗绝句含义,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1-19 18:38:15
  • 静夜思古诗含义

  • 夜思
  • 静夜思古诗含义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含义,一起来看一下吧。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参考资料:

      1、孙宏亮.李白《静夜思》考证. 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鉴赏

      这大概是一首最普及的诗了,可能还是许多人一生学过的第一首诗,但较之魏文帝的“漫漫秋夜长……”滋味要寡淡了许多。并且这首诗还有一些不通情理的地方。按理说,此情此景应该是在室外,以方便举头望明月,而不是举头望房梁。月光穿窗而入室内,即使是玻璃窗,或者没有窗户纸,因有窗户的影子,就不太象地上霜了。若在室外,床便不是一般的床,必须解释成一种室外的东西,比如胡床井栏之类。并且,据说现在这个版本是经过明人改过的,《唐诗三百首》是较早采用的,在其推广过程中起了莫大的作用。

      这种只有20个字的五绝,大概是中外诗歌里面最短小的一种吧。但就是在这20个字的预算约束里面,“明月”二字便重复了两次,占去了20%的预算。而整首诗又是那样直白,几乎跟儿歌一样浅显,却丝毫不影响它在流行诗歌排行榜的位次。可见这种改动还是很成功的。

      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风雅颂赋比兴,从通常意义上看,这首诗的前三句可以看成兴,当然并不是典型的兴,因为明月与故乡还是有联系的。兴是儿歌常用的手法,并且语多重复,在重复中还常用顶针式的重复,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前三句几乎毫无意义,最多只能算是虚晃一枪。

      月亮是一个很适合作诗的题目,古今中外有很多月亮诗。在*若让人举一个月亮诗的例子,恐怕半数以上的人想到的第一个就是这一首。在*的文化背景中,月亮通常用来表达思乡、思人情感时的衬托。抛开月亮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不谈,月亮诗大致有三类,这三类又分两大类,一大类是满月,另一大类当然就是残月。

      在满月中又有两类,一类是人们*时最常见的,也是在文学作品里出现最多的,是在局限空间里的月亮。本诗就属于这一类,其他如汉乐府里那些月下思妇、《姜斋诗话》里非常赞赏的“明月照积雪”,王国维所欣赏的“桂华流瓦”,以及燕京八景里的“卢沟晓月”都是局限空间里的月亮,适合用长焦镜头进行局部特写。但满月未必是明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很朦胧的。

      满月中的第二类是在广阔空间的月亮,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因为需要到野外去,不能在天井里,但对于欣赏月亮却是最理想的情况。所谓的广阔空间不外乎高山、大海、大漠、大江、大湖、草原等,文学作品里的“海上生明月”、“明月出天山”、苏轼的《赤壁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情景是极富感染力的。

      第三类就是残月。残月多用于烘托消极情感,因而多佐以枯枝瘦石之类,如“松际露微月”、“缺月挂疏桐”、“缺月昏昏漏未央”等。

      拓展阅读

      版本考证

      《静夜思》流传有两种版本,一个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诗三百首》,为明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另一版本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流传不广。两种版本中,有两个字的出入。

      宋人上距李白生时比之《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年代上要*得多,因此一般认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原本。‘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

      明代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阅读全文]...

2022-02-11 14:23:10
  • 诗眼的意思是什么(诗眼的作用及含义)

  • 含义
  •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诗眼”?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这三者是不是一个东西?

    从定义上来说,诗是韵文。词就不用说了,实际上是诗的一个分支。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诗眼、词眼、文眼就是一个东西。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简而言之,文眼就是能够体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句子或者小的段落。在开头则引领全局,在中间则上下呼应,在结尾则点明主旨。

    那么,诗眼、词眼难道不是起到点明主旨,凸显中心思想的作用吗?

    有可能,但不一定。

    “诗眼”的概念提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这种全局观,没有考虑到写文章人的创作路径。所以“诗眼”并非特指反应诗歌中心思想的文字。

    最早提出“诗眼”的是苏轼。本意和诗文无关,而是指诗人的眼界,即诗人本身的观察力、鉴赏能力。

    说白话,就是诗人的眼力劲。苏轼的《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就有“诗眼”:“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这什么意思呢?阁下虽然不画画,但是你对诗的鉴赏能力足以用来赏识这些画。明朝袁宏道《与伯修书》中有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就都是这个意思。

    不过到了后来,“诗眼”一词就变换了意思。不再是人有赏诗眼,而是诗的眼睛。这才是题主的问题所在:“诗的眼睛在一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诗眼和文眼不一样,不一定是指整篇诗词的中心思想。因为诗是精炼的韵文,所以诗眼相对于文眼来说,就是简单的字或者词。而词牌的句数长短不一,字数有长有短,相对来说,词眼就比诗眼稍微灵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句。

    而诗眼和词眼,必然是诗词的精华所在,决定了整首诗词的意境层次和发散方向,但是并不代表诗词的中心思想。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开拓意旨即对诗意走向有关键作用。

    比如著名的“一字之师”的故事,宋朝张咏写了两句诗“独恨太*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去他家做客的萧楚才看见了,就把“恨”字涂掉改成了“幸”字,诗就变成了“独幸太*无一事”,既没有改变张咏原诗叹“闲”的意思,又避免了被小人抓住“恨太*”的把柄。这种关键位置的字就是“诗眼”。

    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

    这个必然用王荆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来举例了。这一句中的“绿”字经过王安石上十次的修改,从“过”、“满”等字最终敲定“绿”字,算是苦吟派的作风,最终炼字的结果也是极其有感染力,表现力最强的。这种关键字也称为“诗眼”。

    我们看到上面两个例子,原诗句在不同的“诗眼”用字下中心思想有没有改变?

    并没有。所以,诗眼不同于文眼。

    另外,我们会发现一点,这些诗眼基本上都是动词,即便是“绿”,也是动词化的名词。这说明诗眼让诗歌描写的画面真正灵动起来的关键字,用得好的话,就是画龙点睛,让整个句子活起来。这些动词连接起不同的意象,添加了生气。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诗眼”,其实是因为在这些字词里看到了灵气和生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诗眼不灵动,不放光,那整首诗都死气沉沉,自然不吸引人。

    当然,诗眼有时候也会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但是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让句子活起来,从而让整首诗活起来,朝着诗人所设定的意境方向引导读者,让读者更好地,更有感情触动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很明显王安石的诗意重点在后半句,但是一个“绿”字把江南春色全部概括,让人舍身代入了他对江南的依恋,更加理解他这种不得不入京,却希望尽快把国家导入正轨,然后功成身退的感觉。

    所以,文眼是中心思想,而诗眼是围绕着中心思想的一口*泉,让整首诗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起来,既表达出诗人的张力,又引导着读者的感受。

    [阅读全文]...

2022-06-15 17:18:03
  • 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

  • 文学
  • 有关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常见意象及含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5)清冷淡雅的美人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5莲

      爱情

      6梧桐

      凄凉、悲伤

      7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9、红豆

      爱情、相思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11、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丁香:

      愁思或情结

      14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象征美人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高洁

      21牡丹:富贵 美好

      二、动物类

      1蝉 :

      (1)品行高洁。

    [阅读全文]...

2022-04-19 22:52:05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诗意(古诗赏析及诗句含义)

  • 秋夜,诗意,含义
  • 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要点解析

    一、背诵和默写原诗。(必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rèn)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了解创作背景:

    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当时诗人陆游已经六十八岁,归隐故里已经四年。但*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静下来。因为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已是初秋时节,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天即将放亮时,他走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惆怅,便写下了这首诗。

    三、解题: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四、理解诗句意思。(重点)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三万里:形容河的长。(2)河:指黄河。(3)五千仞(rèn):形容山的高。(4)岳:指五岳之一的岳华山。(5)摩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遗民:指在金国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2)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3)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4)南望:远眺南方。(5)王师:指宋朝的军队。(译文: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五、诗文简评: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

    诗的后两句述说了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的火苗;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了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

    [阅读全文]...

2022-04-17 00:45:57
  • 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刻舟求剑的意思含义,刻舟求剑造句_幼儿古诗绝句含义

  • 含义,幼儿,经典
  • 精美的句子,常常以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伤感的句子、搞笑的句子等等面目出现,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往往简短而有深意。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刻舟求剑的意思含义,刻舟求剑造句,希望您能保持好心情。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造句:

    1、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2、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3、家长们以当年学*的方法来要求如今的孩子无异刻舟求剑。

    4、因应各种状况,我们不宜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5、他本来思想就僵化,会干出像刻舟求剑般的蠢事来也不意外。

    6、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7、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8、如果我们继续自以为是,拘泥固执,难免会做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来。

    9、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

    10、如果以刻舟求剑代孕任事心理去找处事,肯定是要吃亏代孕任事。

    11、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裡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12、现在大规模再推雷锋,很有刻舟求剑之忧。

    13、很多家长容易走一个误区,就是刻舟求剑。

    14、愚民也要与时俱进才行,这样刻舟求剑是不行的。

    15、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16、技术指标只是参考而已,灵活利用,不能刻舟求剑。

    延伸阅读

    刻舟求剑造句

    1、如果我们走不出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预测,对于今天的沪深股市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2、不要缩在角落里,啜着饮料,刻舟求剑地等人说话。要反客为主,开始和所有人谈话,我是说和所有人。

    3、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事情。

    4、他本来思想就僵化,会干出像刻舟求剑般的蠢事来也不意外。

    5、李智揣测杨肉白必然会来探望亲亲,于是在病院里布满了警员,刻舟求剑。

    6、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7、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8、如果我们继续自以为是,拘泥固执,难免会做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来。

    9、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里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10、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11、因应各种状况,我们不宜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12、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

    1、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2、不要缩在角落里,啜着饮料,刻舟求剑地等人说话。要反客为主,开始和所有人谈话,我是说和所有人。

    3、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4、他个性呆板、思想僵化,老是干出刻舟求剑的蠢事,实在让人生气。

    5、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6、这种刻舟求剑的人,当然不能给他做大事的机会。

    7、很多家长容易走一个误区,就是刻舟求剑。

    8、我们应当记取刻舟求剑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9、我们做事不能刻舟求剑,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10、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11、他本来思想就僵化,会干出像刻舟求剑般的蠢事来也不意外。

    12、现在大规模再推雷锋,很有刻舟求剑之忧

    13、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

    [阅读全文]...

2022-05-03 08:16:00
  • 不胜感谢是什么意思及含义有哪些

  • 感谢,书信
  • 不胜感谢是什么意思及含义有哪些

      我们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可以说“不胜感谢”。不胜感谢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是的不胜感谢是什么意思资料,欢迎阅读。

      “胜”的含义◎ 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利。得~。~券(指胜利的把握)。~负。无往不~。

      ◎ 超过,占优势:~似。优~。以少~多。

      ◎ 优美的:~地。~景。~境。~迹。~状(胜景)。

      ◎ 古代妇女的饰物:花~。彩~。

      ◎ 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 ):~任。不~其烦。

      ◎ 尽:不~感激。

      很显然,在“不胜感激”这个词语当中,胜的意思应该是最后一个解释——荆

      “感激”的含义

      (1) 因为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有好感

      (2) 对于施恩者怀有热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

      (3) 感动奋发

      这就是“感激”一词的词义,在本词条当中的意思则应当是此三者都存在的。

      “不胜感激”的`含义因此,“不胜感激”的意思就应当是:有对于某人或某物不尽的感动与感恩之情,对其怀有强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

      胜:在这里是胜任的意思

      就是说:

      我无法胜任对你的感激,无法表达对你的感激,不知道如何表达对你的感激的意思

      胜,旧读一声,即阴*声,“承担”“承受”之意,谦辞,客气话,——您给与我的太多太重已超越了我所能承受的范围——极言感激之意。

      从两者的意思上来说,是一样的,都是“非常感谢”的意思。

      但“不胜感激”更具书面话,而且为历来人们表达时常用。

      是不胜感激

      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是不胜感激。

      不胜 :

      bù shènɡ

      ①承担不了:不胜酒力|不胜其苦。

      ②不尽:不胜枚举。

      ③副词。非常:不胜感激。

      所以此处意思是非常感谢。

      *义词:

      感激不尽[ gǎn jī bù jìn ]

      释义: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

      例句: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拨云见日,感激不尽。

      反义词:

      无动于衷[ wú dòng yú zhōng ]

      释义: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例句: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阅读全文]...

2022-02-04 10:30:52
  • 惊雪古诗意思(惊雪这首诗的意思)

  • 猜谜语:

    一扇玻璃窗,光线明晃晃,戏剧它会演,电影它能放。(打一日常用品)

    谜底在本文中。

    惊雪

    唐 陆畅

    怪得北风急,

    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

    剪水作花飞。

    译文:

    北风怎么刮得这么猛烈呀,

    屋前面的院子如同月光照射。

    天上的仙人难道这么灵巧,竟然能够把水剪成花,

    然后散向人间,弄得满天花飞。

    注释:

    1. 怪得:奇怪,怎么。

    2. 晖:阳光,这里指月光照射。

    3. 宁:难道。

    4. 许:如此,这样。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语出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旌阴宫铁树镇妖》。

    谜底:电视机。

    [阅读全文]...

2022-01-03 15:57:34
  • 步虚古诗意思是什么

  • 步虚古诗意思是什么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步虚古诗意思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步虚

      唐代: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诗人资料:

      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在文学史上,他主要以诗论著称。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司空图论诗发展殷璠、皎然之说,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清远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他推崇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而批评元稹、白居易为“力勍而气孱”(《与王驾评诗书》)。他也赞美过李白、杜甫之作与韩愈歌诗的气势奔腾,“物状奇变”(《题柳柳州集后序》),但并不专主一格。《与李生论诗书》中曾自引其得意诗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寞、惬适等,大都属于抒写闲情逸趣而偏于静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狂题》、《偶书》、《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别有伤心怀抱。

      《二十四诗品》是他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与钟嵘《诗品》以品评作家作品源流等第为内容是不同的。

      美学思想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包含多个层面。在其美学代表著作《二十四诗品》中,不仅有各类风格论的阐释,而且蕴藏着创作方法的探索,还有诗人自身修养的指迷。这些对当代美学亦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无疑是精细而微约的,但是深加思索,这二十四种风格之中也内蕴着司空图一致的美学思想,如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对自然、冲淡美学情趣的追求;司空图“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学理论在《二十四诗品》中也有共同而鲜明的体现。“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最高的理想审美境界,它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是在老庄所提倡的任乎自然,反对人为。刘勰在《文心雕龙》篇中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因而此品首二句谓:“俯拾即是,不取之邻。”其意就是真正美的诗境是任其自然而得,不必着意去搜寻,所以下二句接着说:“俱道适往,着手成春。”“俱道”,《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道,即指自然,若能与自然而俱化,则着手而成春,无须竭力去追求。中四句进一步发挥此意,如花之开,如岁之新,皆为自然而然之现象,非依人力而产生。“真与不夺”之“真”,即指自然之真,与,同予,此二句谓自然赋予者不会丧失,欲凭人力而强得者反而会失去。后四句言“幽人”居于空山,不以人欲而违天机,雨后闲步,偶见苹草,随意采拾,亦非有意。“薄言情悟”二句中之“薄言”,为语助词,如《诗经》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情”,情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悠悠天钧”,乃指天道之自在运行,流转不息。《庄子》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钧,别本作天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之理也。”意谓听任万物之自然*衡运行。这二句是说以自然之本性去领悟万物之自在变化。李白《峨眉山月歌》云:“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

      司空图艺术风格上体现了由阳刚、阴柔两种基本风格美所发展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风格美。《四库总目提要》说它“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许印芳在跋中也说“其教人为诗,门户甚宽,不拘一格”。然而《诗品》在艺术风格理论上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从一般地论述文学的语言风格转向研究文学的意境风格。唐代开始诗文分论,诗论中的风格论逐渐转向诗歌的意境风格,这在皎然的十九字风格论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诗品》则是纯粹的诗歌意境风格论。这就和刘勰有了很大的不同。

      诗论影响

      《二十四诗品》影响深远。宋代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表示了向慕之忱。严羽《沧浪诗话》提倡兴趣、妙悟,与司空图主张韵味也是一脉相承的。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之说,更奉司空图、严羽的论说为准则。他在《香祖笔记》中说: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又云“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形容诗境亦绝妙,正与戴容州“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鬲津草堂诗集序》说:昔司空表圣作《诗品》凡二十四。有谓冲淡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谓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有谓清奇者曰神出古异,淡不可。是三者,品之最上。论者或对其所取不满,如《四库全书总目》说,诗品: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王士祯但取其“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又取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语,以为诗家之极则,其实非图意也。王士祯对二十四诗品的撷取确有其片面性,但所取却不能不说是司空图诗论精神的重点所在。《诗品》在开创文艺批评形式方面有广泛影响。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续诗品》、顾翰《补诗品》,还有马荣祖的《文颂》、许奉恩的《文品》、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郭麐的《词品》等。

    [阅读全文]...

2022-03-15 15:12:23
  • 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

  • 寒露,含义
  • 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露的含义

      寒露是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公历10月7日、8日或9日,它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寒露时节的气温较低、露水增多,气候由凉爽逐渐转入寒冷下雪,对秋收十分有利。这时北方正值玉米丰收、种植冬小麦的农忙时节。但对于南方来说,寒露期间的降雨量日益减少,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

      描写寒露节气的古诗

      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芳树

      沈约

      发蕚九华隈。开跗寒露侧。

      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

      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

      寒露节气的农事活动

      每年的寒露节气过后,如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容易出现气温低、风力大的.寒露风天气。这种天气会给双季晚稻带来很大的危害。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不宜再迟,以免减产。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华南地区将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绵雨,其特点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着增加,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因

      此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寒露节气气候特征

      气温降得快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均气温分布差异大

      10月份,我国*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在华南,*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还没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三候

      菊有黄华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阅读全文]...

2022-04-24 19:22:27
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 - 句子
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 - 语录
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 - 说说
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 - 名言
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 - 诗词
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 - 祝福
峰的古诗意思和含义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