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

关于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40) 说说(232) 名言(24) 诗词(8k+) 祝福(77) 心语(1)

  • *传统音乐美学研究论文

  • 音乐,传统
  • *传统音乐美学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音乐美学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传统音乐美学与相关学科有何区别

      “*传统音乐关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实际上就是界定“*传统音乐关学”本身,就是它的特殊性,比如它的性质、它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方法等。但是在这里,我不想按照一般的音乐美学概论或者是其他课首先有的绪论,来正而介绍该学科的性质、对象、方法等问题。我想采用和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比较的途径,来摸一摸“*传统音乐关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首先,和一般音乐关学相比,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所谓一般音乐关学,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关学基础”或“音乐关学原理”。与这样的一门学科相比,它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一般的音乐关学是一个共性的音乐关学,而其他的,比如*传统音乐关学,是一个特殊性的音乐关学,它们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意味着一般音乐关学是在抽象的、高层次的层而上进行的,而“*传统音乐关学”是在一个比较具体化的层而上进行的。

      我们都知道哲学概念中“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它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体现着共性。我们往往也以此来解释“一般音乐关学”和“*传统音乐关学”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解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其实在音乐美学界,已经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指出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般音乐关学”实际上只是西方*现代音乐关学,甚至还不包含现代音乐现象的关学,它主要是指17。 18世纪以来由职业作曲家所创作、职业演奏家所演奏、在欧洲发生的一些音乐文化现象的关学。

      这种音乐关学主要研究他们的创作、演奏、欣赏等等一系列环节的.规律或原则,无论是黑格尔,还是汉斯立克,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针对这些,在这样的层而上进行理论总结、理论陈述。如果我们再将其下放到欧洲本土,欧洲本土也有其民间音乐,他们实际上连自身的民间音乐也不包含在内。除非我们能够承认,西方*现代作曲家创作的这样一种共性写作的音乐是一种普遍的音乐,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承认,研究它的这样一种音乐关学是一种普遍的音乐关学。

      实际上,西方*现代共性写作的音乐,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欧洲文化整体当中,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层而,在欧洲文化当中,各个地方的民间文化仍然多样存在。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地球上所有的音乐都是民族音乐,都是特定文化的音乐,而不是哪一个是普遍性的音乐,哪一个是特殊性的音乐。

      那么,和“一般音乐关学”相比较,“*传统音乐关学”也是这样,是研究*传统音乐现象、形态、活动本身的一种关学理论,从地位和性质上来说,与研究其他音乐现象应该是等价的,它们在同一个*而上,不存在哪一个具有普遍性,哪一个具有特殊性。这两者之间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是个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两种不同地域音乐之间的关系,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关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认清这一点,我认为有些问题就自然会清楚了,有些现象也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用西方的音乐关学理论来解释*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是非常吃力的?原因就是我们在用另外一把锁的钥匙来开这一把锁,结果当然打不开。所以,与“一般音乐关学”相比,这两者应该是个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而并不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不是说“一般的音乐关学”是普遍、抽象的理论,而“*传统音乐关学”只是它的一个具体化。

      二、*传统音乐美学作为美学其方法论有何特点

      方法论在20世纪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方法论几乎就是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许多哲学都是方法论,现象学是一种方法论,解释学是一种方法论,或者说是以方法论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方法论在20世纪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方法论上我们发现,*现代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关学,如果再扩大一些,哲学,乃至人文科学,自17世纪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形成了强大的攻势。

      人文科学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一切都要向实证方法靠拢,以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相比之下,人文科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很难做到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每一个哲学家都提出一种体系和理论。这是什么原因?开始时人们也不在意,17。 18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对此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我对世界就是这样一种看法、一种理解、一个构架,我就是用这样一种模式来解释世界,如此而已。

      结果是各讲各的,可以互相批评,但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随着*代自然科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后,便对原来的观念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因为自然科学提出一个定义、定理之后,是非常客观的,而且带有普遍性效用。在这个方而,人文科学显得相形见细,甚至有点自惭形秽。于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它们也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努力寻找人文科学通向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道路,使自己也能够和自然科学一样。但有趣的是,好像是上帝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本来是追求客观性,但是却发现并且走向了主体性,认识到这个世界本身就离不开主体的参与;本来是追求普遍性和绝对性,结果却发现并且走向了特殊性和相对性。

      三、结语

      这是从大文化背景来说的。再从小的方而来说,传统音乐还有很多个性的东西,如江南丝竹与陕北音乐,这是两个很不相同的音乐类型,有很不相同的艺术个性。这个层而上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也是文化。江南有江南文化,即吴越文化。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从文化解释江南丝竹音乐特色的文章江南丝竹具有很多形态特点,说出这些特点并不很难,关键是,为什么会有这样而非那样的特点?它为什么会有“雅”?为什么会有“细”?为什么会有“轻”?这些个“为什么”是音乐本身解释不了的,必须要到文化中寻找与宏观的传统音乐相比,江南丝竹之类的音乐形态是一种个胜的存在,个性的东西与共性的东西一样,也是由文化决定的,不同的只在范围的大小。

    [阅读全文]...

2022-06-18 16:48:01
  • 描写音乐的诗句有哪些(描写音乐的古诗词的诗)

  • 音乐
  • 请问下列哪一项不是描写音乐的?( )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B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C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A的出处: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这首诗里面,李贺运用多种比喻来赞扬乐工李凭弹箜篌的高超技艺。传神地再现了他弹箜篌创造的浓郁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他弹奏箜篌的带给人的无限遐想。看来李贺是李凭的铁杆粉丝。诗鬼李贺27岁去世,英年早逝,留下来“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B的出处:

    琵琶行

    唐·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节选)

    这是白居易描写琵琶女弹琵琶时的动作,刻画的非常细致、到位,也体现了白居易在音乐方面的专家级造诣。

    C的出处:。

    更漏子·柳丝长

    唐·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这首词描写一个妇人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与音乐无关。

    所以C不是描写音乐的,你答对了吗?

    [阅读全文]...

2022-01-20 09:59:20
  • 形容音乐的诗句(描写音乐的古诗词的诗)

  • 音乐
  • 听弹琴 –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李凭箜篌引 – 唐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省试湘灵鼓瑟 – 唐代·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塞上闻笛 – 唐代·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 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 从风一夜满关山。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颖师弹琴 – 唐代·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凤皇 一作 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 – 五代·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 宋代·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 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 宋代·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江城子·江景 – 宋代·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今日良宴会 – 两汉·佚名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听筝 – 唐代·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唐代·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 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 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 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 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 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 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 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 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 美酒一杯声一曲。

    夜坐吟 – 唐代·李白

    冬夜夜寒觉夜长, 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 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 啼转多。 掩妾泪, 听君歌。 歌有声, 妾有情。 情声合, 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 从君万曲梁尘飞。

    咏宝剑 – 唐代·崔融

    宝剑出昆吾, 龟龙夹采珠。 五精初献术, 千户竞沦都。 匣气冲牛斗, 山形转辘轳。 欲知天下贵, 持此问风胡。

    伯牙绝弦 –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琴歌 – 唐代·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 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 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 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 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 敢告云山从此始。

    琵琶行 – 唐代·牛殳

    何人劚得一片木, 三尺春冰五音足。 一弹决破真珠囊, 迸落金盘声断续。 飘飘飖飖寒*, 虫豸出蛰神鬼惊。 秋鸿叫侣代云黑, 猩猩夜啼蛮月明。 潏潏汩汩声不定, 胡雏学汉语未正。 若似长安月蚀时, 满城敲鼓声噒噒。 青山飞起不压物, 野水流来欲湿人。 伤心忆得陈后主, 春殿半酣细腰舞。 黄莺百舌正相呼, 玉树*花带雨。 二妃哭处山重重, 二妃没后云溶溶。 夜深霜露锁空庙, 零落一丛*风。 金谷园中草初绿, 石崇一弄思归曲。 当时二十四友人, 手把金杯听不足。 又似贾客蜀道间, 千铎万磬鸣空山。 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 嘈嘈兮啾啾。 引之于山, 兽不能走。 吹之于水, 鱼不能游。 方知此艺不可有, 人间万事凭双手。 若何为我再三弹, 送却花前一尊酒。

    听蜀僧濬弹琴 / 听蜀僧浚弹琴 – 唐代·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赋得长洲苑送李惠 – 唐代·郎士元

    草深那可访, 地久阻相传。 散漫三秋雨, 疏芜万里烟。 都迷采兰处, 强记馆娃年。 客有游吴者, 临风思眇然。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 唐代·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 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 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 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 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 客愁顿向杯中失。

    伯牙 – 宋代·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 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 流水高山心自知。

    喜张濆及第 – 唐代·赵嘏

    九转丹成最上仙, 青天暖日踏云轩。 春风贺喜无言语, 排比花枝满杏园。

    江亭晚望 – 唐代·赵嘏

    碧江凉冷雁来疏, 闲望江云思有馀。 秋馆池亭荷叶歇, 野人篱落豆花初。 无愁自得仙翁术, 多病能忘太史书。 闻说故园香稻熟, 片帆归去就鲈鱼。

    红芍药 – 唐代·元稹

    芍药绽红绡, 巴篱织青琐。 繁丝蹙金蕊, 高焰当炉火。 翦刻彤云片, 开张赤霞裹。 烟轻琉璃叶, 风亚珊瑚朵。 受露色低迷, 向人娇婀娜。 酡颜醉后泣, 小女妆成坐。 艳艳锦不如, 夭夭桃未可。 晴霞畏欲散, 晚日愁将堕。 结植本为谁, 赏心期在我。 采之谅多思, 幽赠何由果。

    [阅读全文]...

2022-06-21 09:43:56
  • 古诗的色彩美研究

  • 古诗的色彩美研究

      提到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家。其实,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事物形色,诗词作家的本领丝毫不亚于画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古诗的色彩美研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中英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摘要:

      *古典诗歌因其语言优美、画意隽永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我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诗人们以精湛的艺术画笔,铺陈色彩,借色传情,寄寓内心的情绪和审美意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色彩瑰丽、意境深远的画卷,在*古典诗歌中,色彩意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顶峰。

      一、古诗色彩的视觉认知

      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创造优美的意境。例如:《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写一片翠竹,葱郁秀丽,生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清新繁茂的色调。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桃花一片,火样鲜红,色彩明艳,夺目耀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经过清晨春雨的滋润、洗刷,柳叶柳枝更加清翠,颜色焕然一新。柳色青青,映照得客舍青青,呈现出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自然图景。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云销雾散,杲杲日出,显露出一片绿水青山,突出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和纯净,令人悦目怡情。

      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一“白”色绘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天下白”使诗人“迷魂”觉醒,心胸豁然,壮志勃发。

      这些诗所描绘的色彩,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它们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人们常见的色彩美。

      以上所举诗例,其中的色彩均属单色。

      单色,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全面的感受。

      单色,描绘出自然环境、客观世界的纯净美。

      除了单色,诗歌中经常有双色的运用。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山水之美,简直是被这首小诗刻画得淋漓尽致了。“红”、“蓝”两种颜色的运用,巧妙地概括了江南水乡景色的特征,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江南春景图。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红花、绿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掉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绿蚁”、“红泥”一实一虚,相对列出,在红炉绿酒两种色彩的和谐搭配之下,在天寒欲雪的苍茫背景之下,诗人*和舒畅的心情和盘托出,令人自然地联想到杜甫的“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样运用了极为浓重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手法,用大面积的绿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调绚丽而调和,将夏日的湖光景色写得明丽如画。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写海棠花凋谢,绿红更替,用“绿”肥衬托“红”瘦,突出花的衰残。若单单绘出“红瘦”,深度、力度和意味都似乎不够了。

      双色,往往构成对比色。它起着两种色彩互相对比、对照,互相映衬、烘托,以及相互补充的作用,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大千世界,五色斑斓,多姿多彩。诗人为了反映大自然的丰富色彩,描绘复杂的形象,展示色彩缤纷的世界,单色、双色都不足以表现时,遂使用多种色彩。

      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一只浑身长满雪白羽毛的鹅,轻轻拨动着红色的脚掌游在碧绿的湖水上。“白、红、绿”三种颜色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写作这首诗时作者正年少,阅历谈不上丰富,整首诗所表现的内容也算简单。但正因为色彩词的准确运用,使得原本如儿歌式的一首诗成了传诵不衰的千古名句。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春景图:新绿的柳枝上,成队的黄鹂在欢唱;蓝天上,一行白鹭渐飞渐远。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愉悦的心情。诗的前两行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鸣翠柳”、“上青天”,描绘了黄鹂欢唱、白鹭飞翔的景象,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出现了“夹江对峙的青山、回旋激荡的碧水、水天相接处的红光、从天际徐徐而来的白帆”等色彩景物。这些景物自然而巧妙的组合构成了一幅雄伟秀丽、意境深远的山水画。色彩间配合得十分和谐、优美且很有层次,令人赏心悦目。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死。”全诗用黑、金(黄)、燕脂(血红)、红、紫等多种鲜明而浓重的色彩,加强了悲壮情调,体现了奇峭瑰丽的风格。苍凉肃杀的环境气氛,紧张危机的形势,激烈的战斗场面,都借色彩而达到突出的表现。

      诗中不论运用单色、双色或多色,都须搭配适当,敷施得体,以免破坏色调的和谐,形象的完美,给人以杂、乱、怪的不悦目之感。在设色敷彩时都必须注意画面的和谐统一,求得形象完美,气韵生动,臻于自然完美。

      二、古诗色彩的情感感受

      从视觉上感知色彩,只是对色彩最浅层次的认知,对色彩更深层次的解读,应该来自情感的感受。“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人描绘颜色的总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诗人们对颜色的描绘具体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

      同一景,同一物,可以因为看景人不同而情异。如:同样是花,同样的红,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都让人感觉如沐春光,生机盎然。而“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却令人惆怅满怀,徒添伤感;同样是红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对大自然,对秋色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宫廷内,“西宫墙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此时的红,却带着幽怨和落寞使人沉重。又如面对落红之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刻画的是暮春花落,佳人落泪之景,抒发的是迟暮伤感之情,而龚自珍唱出的是绝然不同的景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明亮开朗,乐观奋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和“林花谢了又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描画的却是年华不再,盛世难返的深沉叹息。

      同一色,同一人,也可以因时空不同而情异。同是诗人李商隐的句子,“青袍白简风流极,碧沼红莲倾倒开”(《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的颜色无半点悲情,渲染的是诗人意气风发的愉悦心情,气氛热烈而欢快;而“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春日寄怀》),从草色未变联想至官袍未换,反衬时光流逝,白发日增,无限伤感。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以至阶级对立的现状在忧国忧民的诗人笔下也出现了大量佳作。其中有不少诗句是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而达到同情或控诉的效果的。如:白居易《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及“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两句诗就是如此。一边通过“苍苍、黑”等色彩词生动地勾画了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碳生活的艰辛、痛苦。同时也说明了他是一个受剥削、受宰割的下层劳动人民;一边通过“黄、白”这两个色彩词的运用使那宫使为虎作伥者的身份不言而喻。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加以点破,但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宫使罪恶的揭露、控诉都已蕴含在这两组词中了。

      又如:“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朱绂”(深红色)本是唐代文武四品*的装束。“县宰”而“加朱绂”,表明他加官受赏。他凭什么“加朱绂”?诗人没有说,而是有意识地把“县宰”的“朱绂”和人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联系起来,最后再用“血染成”来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句中色彩词准确而巧妙的运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本质,极大加深了诗的讽刺和控诉的效果。

      总之,色彩是某些事物存在的外在形式,唐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他们用心设色,然后泼洒与诗行中,应物象形,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三、古诗句中表现色彩美

      出现在诗词里的颜色词汇主要有:红、绿、黄、白、黑、紫、金、银等,而“红”又可与之相同或相*的朱、丹、绛、赤等互换,“绿”也可用翠、青、碧来代替。也可在这些颜色词前加上表示深浅、明暗、新旧等的形容词,如新绿、暗红、残红等。此外,诗中还有“春色”、“秋色”、“秀色”等词,虽不指某一种颜色,却概括性极强,构成五彩缤纷、色彩斑澜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2021-12-23 22:23:49
  •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音乐的主动性,还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为直观的视听感受,从而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首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整合。小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联系课本内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在使用电子教材如PPT开展教学时,要将网络中选取的素材和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以课本为主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视野。

      其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色彩以及声音较为敏感,我们在要求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依靠多媒体技术的音画结合功能,让学生被直观美丽的画面以及悠扬的旋律所吸引,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音乐。通过多媒体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扩展,营造一个音画并茂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

      最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形成现代教学观念。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优化,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好的学*环境。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要求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解现代教育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营造音乐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那么其行为就会表现得更加主动,因此我们必须要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情景。就如同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兴趣是学生学*音乐的动力所在。我们应该要科学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来营造出声乐兼备的音乐课堂环境,让音乐的时空效应得以提升,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比如说我们在教授《春来了》这一乐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首先视听“鸟语花香”的录音,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再向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当学生看到绿色的草地、满山的野花、飞翔的小鸟、蓝蓝的天空,随着音乐而流淌的小溪,孩子们自然就会对春天产生一种美丽的向往。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对《春来了》这首乐曲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很快的就可以进入到春天美丽的意境之中。

      (二)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其展示出的自然美丽的画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积极性。比如说我们在听赏《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们按照课本中乐曲所描绘的内容来制作多媒体动画,编制成PPT课件。首先要求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出他们心中铁匠的形象,再伴随着乐曲的音乐进入课堂。此时向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视频中朝阳慢慢升起,森林中非常寂静,不一会儿有小鸟开始唱歌,各种小动物在草地上玩耍,这一幕美丽的景象让同学们都陶醉其中,好像他们自己就成为了期间的小动物在欢乐的玩耍。当我们第二次播放这一乐曲时,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将自己想象出的内容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很多学生的音乐与之前画面的启发之下,都纷纷的开始随着音乐节奏而模仿打铁、拉风箱的动作。学生们的表现将它们的创造力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也将他们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展示在我的面前,整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的目的已经达到。

      (三)联系生活实际

      音乐听赏主要和器乐欣赏、戏曲听赏、乐曲听赏等内容息息相关,关系到从古至今各种乐曲的音色及特点。那么教师应该怎么进行教学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最好的音乐欣赏效果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像学生播放电视中著名交响乐队的演奏视频,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演奏的规模,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震撼,虽然学生并不会了解各种乐器的基本特征,但是可以从视频中听出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例如说我们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现场演奏版、*升旗仪式直播版、奥运会冠军颁奖版以及合唱版等不同的版本,让学生感受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让他们一边听的同时放映出抗战时的英雄片段,我认为这样开展教学的效果绝对要比单纯的让学生听音乐,讲述爱国故事好得多,学生不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乐曲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四)激发学生共鸣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让学生广泛的接触音乐作品,从而让他们更快的增强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学*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比如说我们在教授音乐童话《龟兔赛跑》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图像展示来向学生介绍这首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以及人物故事,之后简要的说明单簧管和大管这两种乐器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聆听单簧管与大管演奏的龟兔赛跑音乐,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直观的形象来让学生对这两种乐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他们从音乐中能够分辨出哪些部分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主体作用的发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喜欢音乐、愿意参与音乐学*,这样一来音乐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文俊.巧用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力--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小学时代,2014,(11).

      [2]姜莹.多媒体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谈[J].教师,2014,(05).

    [阅读全文]...

2022-01-11 12:22:06
  •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 音乐
  •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在*时的学*、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21世纪,我国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教育改革在各个学科中开展和实施,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改革,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改革的方针与核心。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因而它不仅具有教育性,还具有审美性职能,这就决定了音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发表,音乐核心论文发表

      21世纪,我国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教育改革在各个学科中开展和实施,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改革,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改革的方针与核心。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因而它不仅具有教育性,还具有审美性职能,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不仅要将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的能力,提高了对音乐教育的要求,同时音乐教育改革也给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学*就是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学校将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音乐与审美

      音乐作为一个专业名词。首先,它是一种艺术现象,其次,它还是一种音乐文化,最后,它更是一种审美的方式。鉴赏音乐,仅仅用基本乐理和创作技术来衡量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诠释音乐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还需要从审美层面,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内涵和精髓。当今的音乐教育只是简单的从音高旋律、音色和演奏力度等方面对音乐现象进行整合,这并没有给音乐教育带来任何实际的意义。音乐是一个完整体,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上发展建立而来的。因而可以依据不同的文化形态给音乐分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文化形态的音乐,主要指自然形成的音乐,例如水流声、鸟叫声等;另一类是人工文化形态的音乐,是人类为了表达某种感情,进行的音乐创造。人类对所有事物都具有审美功能,这是人类特有的技能,也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植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其他动物认识世界不同,审美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的行为,是人类对所看到所听到的事物表达情感的一种行为。广义的审美是指客观事物带给人这一主体的一种感受,而侠义的审美则是事物能够带给人精神上一种愉快的感觉。音乐作为被审美的主体,是一种审美形态,音乐的旋律的高低变化,音色的千差万别,这些都能给人许多的审美感受,可见,审美是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二、特点和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有其突出的特点,体验性和音乐性是其主要特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作为新的教育方向也必然有其独特之处。了解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特点,找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为更好的为音乐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

      教师的目的就是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音乐水*,进而传授给学生更为丰富的音乐知识,让学生通过学*学会鉴赏各种类型的音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学*和欣赏给予学生审美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最终实现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音乐审美教育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感性体验,是指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自身感情上的审美观点;二是理性指导,是指教师在音乐欣赏中,运用自身的音乐知识,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对音乐进行全方面的审美。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以学生的美感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重点,因为学生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音乐教育,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不断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在音乐中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在音乐教育中全面贯彻审美形态,因为只有不断的渗透,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审美*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音乐作品形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形态认知能力,通过基础音乐理论的教学,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三是将其他教学结合在审美教育中,音乐审美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审美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共通之处,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穿插其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几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音乐审美教育也突显出一定的成效,许多成绩的获得并不代表没有问题的存在,音乐审美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对,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许多学校抓不住教育的重点,将音乐知识和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却忽视了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得音乐教育只是枯燥的理论教学,无法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性。二是使用的音乐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落后,在具体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审美教育的优势,不注重学生音乐情感和体验。三是审美教学理念得不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改革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审美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体现,许多学校仍然墨守成规,不愿主动更新观念,依然运用传统音乐理念进行教学,依然把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作为音乐教育的重心。

      三、审美音乐教育

      传统的音乐教育只注重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是不重视的,这种教育方法的长久实施,会造成学生音乐学*兴趣的下降的现象,对于音乐的教学是不利的`。而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将给音乐教育注入一股新的能量,这种教学不再只局限于理论教学,还注重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音乐带来的愉悦体验,通过愉快的音乐体验,提升学生学*音乐的学*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要实现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需要从下面一方面入手。

      (一)转变理念

      教学理念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理念支持,教学理念指导和统帅着教学工作。学校和教师等教育机构要注重教学理念,因为这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思想和培养人才的方向,这种教育理念会贯彻于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师要主动转变自身的观念,在音乐的教育中体现出音乐教育的非功利性,要从自身的角度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从而带动学生去感受音乐的美好。此外,还要改变学生在音乐学*中存在的错误观念,使学生不仅只注重音乐理论学*,还能够用心去感受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动人魅力,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增强他们学*的动力,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前进。

      (二)改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作为教师,要注重环境给教育带来的影响,要给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自觉的改善自己的学*行为,养成良好的学**惯,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效。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中,环境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主要是因为音乐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的学*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还需要一个良好的视听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音乐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音乐课堂上,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排除一切外来干扰,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对于音乐学*不会产生强烈干扰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正常学*活动。同时,学*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只有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具体的课堂上,要控制好音乐声,避免出现太大或太小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示范时,一定不能马虎大意,出现错误。

      (三)改进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学*和技能训练,对于音乐审美不重视,因而之前的音乐教学方法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是用不上的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减少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留出一部分时间关注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情感性,要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地位相同的人,进行的交流也是*等的,两者都是作为音乐的审美主体存在于课堂之上。其次,要注重音乐教学的体验性。因为音乐教学中,听是关键,听是一种体验,学生听是一种对音乐的体验,教师在这一过程则是要体验学生的体验。而学生音乐审美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于音乐的体验。因而,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要不断根据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将情感性和体验性逐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结语音乐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由于受我国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始终停留在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上。随着教育改革的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开展,从学生出发,不仅要教会他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教给他们鉴赏音乐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在音乐上有审美、富于创造的人才,完成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一、音乐教育民主化改革的新思维

      世界音乐教育民主化进程已推行了多年。其宗旨是人人享有均等的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享有接受人类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权力。为此在强调音乐教育*等地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学生的发展为旨要的同时,不断追求达到音乐教育特定规格的高质量。*等和高质量在音乐教育中不断交互作用,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只有二者兼备,内在统一方可实现音乐教育的民主,才能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全民智力的开发和素质的提高。整体音乐艺术内的个性化增强了艺术的特色性,脱颖而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优秀音乐人才的不断出现和他们不断发展的艺术造诣,又带动了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只重视高质量是精英主义音乐教育观,重视*等忽视高质量音乐教育便会走向崩溃。把握好规模与层次、数量与质量的度是音乐教育民主的关键。

      二、“天人合一”的音乐教育发展新思维

      “天人合一”音乐教育发展新思维经过两次人类环境大会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西方得到了空前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不再是自然主宰,而是自然的看护者。既不是自然的人化,也不是人化的自然。在音乐教育中人与自然有联系性和互根性,挖掘其深层意蕴,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考虑音乐教育,反省音乐在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使音乐教学的内容、行为和意识中充分体现生态伦理观念。选择符合生态学的音乐教学内容。无论教材还是教案,都必须剔除直接和间接反生态价值歌曲和乐曲,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音乐教材的主题。*古代一贯提倡“天人合一”音乐教育,先哲乐论无不在“乐则天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范畴之内。乐学、律学、美学、乐器学等科目无不渗透了天人协调、和谐与统一、自然与人为相通的精神。人类何时开始“天人对立”的呢?这要追溯到*代西方的启蒙运动。用“天人合一”的音乐教育思想寻觅音乐与自然的互根性。如用其观照音乐教学中的和谐观念。音乐和谐内涵了自然性和人为性。其自然性是与倍音序进同步的整数列。越往古代追溯,和谐数字越简单单纯,自然成分越大;越往现代发展,人为计算的、超自然和谐的、刺激性的成分越多。当今音乐界呈现出古典派和先锋派两种和谐观念,表现出对音乐和谐理解的两个极端。前者强调了音乐和谐的自然性,忽视了人为性带来的新鲜感和时代气息;后者强调了人为性,丢弃了音乐自然和谐的基础,很难与听众沟通。为此,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发扬“天人合一”精神使二者统一起来,不断促进两种音乐和谐观的融合,并将它渗透到音乐分析、教材谱例选择、作品欣赏、合奏和配器等课程之中,成为音乐教学中左右和谐观发展的理论依据。

      三、多元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当今全球化时期,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一对张力关系产生了多元主义的价值观。它内化于音乐教育,确定了多元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多元音乐教育追求的是多元主义精神,通过跨文化的音乐教育,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解各自音乐教育的民主性,理解全球三大音乐体系的文化差异,寻找共同的基础,寻找相互沟通与交往的桥梁。我国音乐教育与其母体文化一样都有温和的同化现象。无论是盛极一时唐代大曲,还是五光十色、辉煌多姿的当代音乐,无不包含了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同化。史至今日,我国音乐教育仍然只可以同化为已,而不具备兼容并存的多元文化思维和多元文化精神。要用多元文化思维改革我国音乐教育,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多元精神并非崇洋媚外,并非以牺牲民族音乐的原则和真理为前提。所以必须首先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建立音乐文化的相对价值。二是多元音乐观既不是本位音乐对外来音乐的同化,也不是相对独立,而是兼容并包。

      【摘要】音乐是一项极具艺术性的休闲方式,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洗涤心灵,而且在放松情绪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国内的高校音乐教育起步比较晚,但经过许多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国内高校的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知识理论体系,这样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必然会迎来新的改革挑战。本文针对音乐教育的相关历史背景以及改革内容的讨论,分析概括出未来高校的音乐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的音乐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教育的改革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

      音乐教学的主要改革需要高校传统课堂与现代相结合,使得学生心灵升华。国内的高校音乐教学也有着非常长久的历史。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不能够离开音乐的熏陶以及高等院校教育,每个阶段的高校教育模式都是针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主要的提升与发展。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有着优美、和谐的节奏,能够简单的曲谱演奏出美妙的乐声;这样的音乐教学就会带有热烈的时代气息,这就符合当代学生众多的心理需求。传统与现代进行结合的音乐课堂会使得学生们的心灵得到重要的升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传统的教学韵律能够让学生身心得到舒缓,流行的歌曲又能够帮助学生放松心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学*氛围。如果传统的音乐以及现代的音乐能够优美地结合在一起,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这样就能够改善乏味的*时学*状态,改变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主要印象。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需要正确地看待音乐高校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健康发展。应该重视音乐教育的改革,重视音乐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评价一位学生是否优秀,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總体实力,不应该是学*成绩的好坏。要求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要文化素养。音乐教学的改革不仅是对知识内容所进行的改革,也是对授课方式、课程认知、音乐内涵传授方面的很多改革,这样就会在根本上去认识音乐,并且教会学生能够懂得音乐。

      二、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主要改革,能够把音乐真正融入到学生的主要学*生活之中,全面普及相应的素质教育,让学生们真正走进音乐之中,真正爱上音乐。音乐并非只有专业人员才可以进行学*,每一所高校都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音乐基本的相关知识的学*,能够让学生多一项自己的爱好,多一种改变自我的调节方式,让音乐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以及认知音乐。

      改变教学方式,就要相应地改变其主要的教学效率。音乐的高校教学改革就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主要改革,它能够把音乐真正融入到学生学*生活之中,进行全面地普及相对的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们真正走进音乐,从而爱上音乐。音乐也并非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够学*的,高校应该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音乐基本知识体系的具体学*,能够让学生多一项爱好,这样就能够改变自我的主要调节方式,能够让音乐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以及认知音乐。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能够充分改善课堂氛围。高校音乐教学内容是整个音乐课堂的重要核心,也是改革的相对关键点。高校音乐教学内容还要涉及到古典音乐以及现代的音乐,这两类音乐进行改革的程度将会对学生的音乐水*以及高校课堂教学氛围产生影响。针对于古典音乐,讲师需要选择一些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观看一些古典歌剧,了解一些历史,通过历史来了解古典音乐,这样的教学内容会带给学生很多的体验,能够提高他们对古典音乐的完整认知;与此同时,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之中,还要选择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音乐进行详细的讲解,有利于开设一些重要的课堂活动,比如,让学生们自主地演唱歌曲,从而带动积极性,就会学好高校的音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培养学生学*音乐的热情,这样就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结语

      高校音乐不但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放松人的心情,同时音乐的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高校的音乐这门重要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具有很重要的教学作用,更多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我国国内的音乐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阅读全文]...

2022-06-25 02:30:17
  • 《竹山词》意象研究

  • 《竹山词》意象研究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山词》意象研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竹山词》运用了大量隽永感人且富有色彩的意象,这些意象寄托着词人刻骨铭心的遗民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承载着遗民词人对黍离之悲的独特的体验。

      关键词:《竹山词》 遗民情怀 意象

      蒋捷是宋末元初著名的遗民词人,与张炎、周密、王沂孙被称为“宋末元初四大家” 。年少时留连风月,并以道自任,积极入仕;时过境迁之后遭受离乱,过着流亡生活。时代的巨大落差震荡着词人的心灵。蒋捷心中蓄积已久的儒家大夫爱国意识及与生俱来的经世致用精神,耳濡目染的爱国热情在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凝结成强烈的遗民情怀。他用真情写心声,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里留下了一枝令人注目的奇葩――《竹山词》。虽词作不多,仅存九十四首,但艺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竹山词》中大量隽永感人且富有色彩意象地运用是其词的一大艺术特色。这些意象是词人刻骨铭心的遗民情怀与客观物象相互融合的艺术形象。

      一、思乡类意象――情系故国的遗民情深

      1、山意象。《竹山词》中,“山”字共出现23次,其露面的频率比较高的,大都表达了家国之思。以山来表达亡国后无家可依的痛苦。词中的山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山来代表作者魂归梦牵的故乡。如“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称苍狗。”(《贺新郎·兵后寓吴》)二是以山来暗示可望而不可及的缥缈世界。如“散艳魄,飞入江南,转湖渺山茫,梦境难托。”(《解连环·岳园牡丹》)这里的山*在眼前,远在天边,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最终幻化成可望不可及的虚幻世界,留给词人的最终是绵延不尽的相思。

      2、水意象。水在《竹山词》中也是使用比较多的意象之一,共出现18次。在词人的笔下以水的流向来比喻归家的路。如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梅花引·荆溪阻雪》)这些朦胧的水路正是词人有家难归愁绪的抒发。词人还用水来比喻长流不息的故园之思。

      3、梦意象。蒋词中写到“梦”的竟多达30首,梦是无影无形、虚幻朦胧、难以捕捉的。词人对“梦”意象的频频使用,是为了反复强调现实的残酷和他对故国悠悠之思。词人的梦中总是出现“冷”、“寒”、“凄”等字眼,以及“夕阳”“残星”等灰色的意象。梦终究是要醒的,要面对现实的,这些朦胧的梦境带给词人的是更大的空虚和痛苦。

      二、愁苦类意象――凄凉一片的遗民心境

      1、秋意象。翻阅了一部《竹山词》,很容易发觉其基调、色彩都是属于秋的。90多首词中有18首写到秋,其中以秋为题的就有5首。词中的色彩大多为冷色,如“冷淡前裙”、“冷淡百菱花”。 等。天气多为“风、霜、云、雨”,时间上多为黄昏、夜晚,动物也多为“孤雁”、“孤鸿”等,声音也是悲凉的,如《声声慢·秋声》,此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八个“声”字一韵到底、一气贯下。雨声、风声、更声、铃声、采角声、笳声、蛩声、雁声写尽了秋之凄凉,声音层层逼*,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地向词人疾速袭来,组成了一部悲凉凄婉的秋声命运交响曲。这些萧瑟的意象与词人凄苦无依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无声地呐喊出凄凉一片的遗民心境。

      三、抒怀类意象――坚贞不屈的遗民气节

      1、魂意象。《竹山词》中写“魂”的不算多,只有5首词,分别是《水龙吟·效稼轩体招落梅之魂》、《瑞鹤仙·红叶》、《探芳信·菊》、《蕉叶·秋夜不寐》和《贺新郎·题后院画像》。魂本来是虚无的,最不可把握的意象,其表达的意义更加隐晦,增加了作品的朦胧感。“魂”是词人的理想追求,限于元朝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词人把这种理想追求借“魂”这种模糊意象含蓄的表现出来,造成了意象的朦胧。词人借香草之魂和美人之魂来表现自己能自甘寂寞、坚持原则,不慕荣华富贵的遗民气节。

      2、竹意象。宜兴,自古及今,遍植竹林,有竹海之称。生于斯长于斯的蒋捷谙熟此物,而在末世情境下对竹子的偏嗜更带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这种自然物的选择与其理想情趣和人格操守遥相呼应。正如他在《少年游》此词中就流露出对竹的情感。“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他一生深爱着竹,竹的高风亮节正是他坚贞不屈遗民气节的象征。

      综上所述,蒋捷通过《竹山词》中意象的精心选取,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遗民词人自我形象。

      摘要:*是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演变过程当中,*先民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成果。古代文学作品的种类繁多,类型也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以及文化形象的塑造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结合古代文学各个时段的作品分析人物以及文学形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物形象;文学形象

      1引言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由于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和命运存在着不同,使得人们在文学表现手法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十分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历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古代先民的文化修养,并且能够对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借鉴。

      2古代文中各个时期作品中人物以及文学形象研究

      人类是生活的主角,文学作品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文学作品如果离开了人物,就如同水离开了源泉,树木离开了其根本。在*古代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中心,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肖像的描绘、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或是由于作者个人的思想,作者不同的命运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纵观*文学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的几百字的短文,到上千字的著作,无一不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文学作品的起源是《诗经》,这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文学发展的契机所在。

      在《诗经.魏风》有一篇佳作名字叫做《硕鼠》,在这个小故事中,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勤劳劳动的奴隶,一个是贪得无厌的大老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文章大意是说“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多年来却不肯照顾我、施恩于我,我发誓要离开这里到那理想的国度去。”这是*先民最早对于自由思想的向往,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硕鼠形象的描写,作者将“剥削者”描绘成一个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实际上这并不是对于剥削者肖像的描写,而更多的是对于剥削者抽象的描写。作者对于剥削者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比喻的形式,将剥削者的性格与老鼠的特征联系在一起,这样就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剥削者形象,与此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有思想、追求幸福、努力生活奴隶形象,并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对比,让读者能够产生对于剥削者的厌恶,对于奴隶的同情。

      《诗经》一书最早创作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诗经》的叙事方法以及人物塑造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那个时期,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多的是采取形象的比喻,或者借喻的形式来树立人物的形象,这样既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也能够让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先民的智慧所在。随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学的人物塑造手法开始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某一项具体的事件或者某一个具体的对话当中来实现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对话或者事件的描述,来构建人物的形象。

      比如《晏婴传》中记载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婴来到楚国希望能够说服楚王,但是当晏婴跋山涉水来到楚国之后,却遭到了楚王的轻视,按照当时招待使者的礼节,有他国使者到本国来的时候,需要按照使者在他国的地位来进行招待,但是晏婴来到楚国之后,楚怀王并没有亲自派人去接见他,甚至连城门都不打开,只留下一个狗洞,让晏婴自己进去,晏婴知道楚怀王不安好意,轻视他的身高,于是晏婴说道:出使狗国才会从狗洞进去,难道我要去见的人是狗王么?在后面的故事当中,楚怀王对于晏婴多方刁难,晏婴利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不卑不亢,不惧强权,忠心的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最终赢得了尊重。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故事的描述,向读者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形象。

      文章的叙事过程跌宕起伏,晏婴与楚怀王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谈判的机会。这是先秦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形象,虽然晏婴本人的真实历史形象在文章中不能全方位的概括,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个故事中向我们所塑造的晏婴的形象,而塑造这个形象的方法,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对话,通过故事情节的设置,逐步地向人们塑造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先秦文学的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些手法。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仅仅会塑造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还会有一些神话历史人物,比如屈原的《洛水赋》在这首诗中,它通过利用环境的描写,来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翩翩女神的形象,而通过对于这个女神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向往,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手法所在。历史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加强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的控制,焚书坑儒让*损失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多的是一些神鬼为主的,通过对于这些神鬼的肖像以及能力的描述来塑造其文学形象。比如在《恶鬼传》中,就有很多对于恶鬼外表的描述,或青面獠牙、或三头六臂,塑造了一些十分恐怖的文学形象,这对于后世志异类小说的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铺垫。

      可以说后世的一些志异类小说更多的是以先秦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素材进行创作的。虽然这个时期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经典的'文学形象,可是由于封建统治皇权的加强,人们的言论和思想自由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来保证人们的文学创作,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萧条的阶段。随后陈胜吴广起义,联合各地的奴隶开始希望推翻暴秦的统治,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以描绘战争为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会更加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神话塑造。比如对于陈胜吴广形象的塑造,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陈胜吴广的形象,更多的是以天神的形象存在的,他们能够撒豆成兵,能够利用黄符来呼风唤雨。

      再比如,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于项羽刘邦的形象塑造也是相对比较猎奇,文学作品中曾经记载过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相较于其它方面,文章更加重视对于刘邦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性格刚毅的少年形象,虽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甚至在现代的一些影视作品当中,都会加入一些这样的桥段,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自秦汉以后,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在南北朝之后,此时的社会相对稳定,人们有更多的精力能够从事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

      在宋代,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社会文化比较繁荣,统治也相对安定,由此就涌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不再以一些古之圣贤作为主要的形象来进行塑造,而更多的开始结合人们的生活状态来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词为主,涌现了大量的词人。词虽然比较短小精悍,但是和故事小说一样,也离不开对于人物的塑造。比如著名的词人李清照就十分擅长对于女子形象的塑造。

      在《点绛唇寂寞深闺》中“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寥寥数语,就可以让读者脑中出现这样一个女子,她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坐在闺中,到处走走看看,所有的楼台都已经被依靠过了,却没有情绪再出去走走,也不知道那个人应该在何处?却只望见连天的衰草和归来时的路。这就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十分寂寞的女子形象,在家中苦苦思盼爱人的归来,即使望遍了所有的高楼也只看到了连天的水草,也看不到爱人的踪迹。

      这种表现手法,在宋代的词曲中经常看到,宋代的词人更加愿意使用一些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比如他们经常会使用梧桐叶来表示寂寞聊赖,用西窗来表达夫妻和爱的生活。这是宋代词曲中最典型的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更加愿意将创作结合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而不愿意去在去创作一些不存在的人物。随后到了元朝,戏曲开始繁荣,戏曲也是源于生活的,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比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等,这些作品开始更加贴*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更加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西厢记》里面的红娘、张生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

      通过对这些文学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元曲中文学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因为社会的阶级性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不同,也就导致了人们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会更加结合社会的阶级矛盾来进行创作,通过对于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开始繁荣,如果说之前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更多的是为了贴*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的,因此时期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贴*的,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这些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技艺更加高超了,这四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技法上已经能够很好地结合前人的创作技法,无论是在故事的设置方面,还是在象征性的表述方面都有着很高超的技巧,这些技巧就使得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比如《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憨厚老实的沙僧,看到好吃懒做的八戒,看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这一个个经典的形象让我们至今难以忘怀。在文章中作者对于这些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通过使用语言描写的方式来塑造这些形象的,另外还更加重视对于这些形象外表的刻画,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读者想象出这些人物的具体形象,这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展现出的一副宏大的历史蓝图,在这本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都十分的有意思,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如机关算尽的司马懿、威武忠勇的关羽、温良宽厚的刘备这些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些经典形象的塑造,是由历史事件逐步推动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这些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十分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典型的性格特点。纵观*古代文学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塑造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或足智多谋、或武艺高强、或温文尔雅、或古灵精怪。

      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实际形象都存在着差异和不同,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对于这些形象的塑造技法上,更多的也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独特的个性上,我们在惊叹古代先贤的文学创作水*之余,也需要能够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更多的氧分,为*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

      3结语

      通过对于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学由于其时代背景都不同,其创作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也导致了古代文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和不同,这些差异也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宝库,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于古代文学中人物塑造的技法和人物形象的研究来更好地去创作适合现代读者审美观点的优秀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顾玉明.*古代文学史长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少康.*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蔡正楚.*古代文学通论[M]湖南:岳麓出版社.

    [阅读全文]...

2022-07-15 10:07:02
  • 古诗词活动方案

  • 古诗词活动方案(通用13篇)

      为了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整场活动的战略,可以为活动指明方向。那么制定活动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活动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古诗文的韵味,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古诗文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诵读中积累名句,不断积累语言,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品味诗词精华。

      三、活动目标

      发现校园中的背诗小能手,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励更多的学生乐背古诗词文,善背古诗词文,形成浓浓的校园学*氛围,激发学生学*民族文化精髓的热情,最终使此次活动逐渐成为学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并形成校本特色。

      四、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体语文老师

      考级评审委员会成员:全体语文老师,部分考过七、八、九、十级、特级的学生,部分家长志愿者。

      五、参加对象

      全体学生

      六、古诗词文考级内容

      *历代优秀诗词文章

      古诗词文考核内容选择:《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历代散文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

      七、考级形式

      1、考级共分为10级,附加特级,逐级申报考核。考级顺序按照“学生个人申报—小组长及成员——家长—语文教师(或古诗小考官)——学校考核组测评确认——颁发考级证书(证书由学校统一印制)。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自由到语文老师处报名,并填写古诗词文考级申请表,经班级统计,交到教导处。

      2、优秀学生经语文老师推荐后可跳级考核,考核时,申请级别考核内容占50%,前面级别考核内容共占50%,

      3、学校考核定级。由学校古诗词考级评审委员会统一安排时间进行考级定级,对考核合格者发给相应等级证书。

      4、考核时由申报人持相应背诵目录测考。背诵内容不低于规定内容的60%,考核过关后,依据相应的级别填写班级考核统计表,发放个人考级证书。

      八、考级要求及标准

      1、总体要求:正确流利、抑扬顿挫、表情达意;背错自己可以重背,思考时间不超过一分钟;评委不得提示。

      2、考级标准:一级(1-10首)、二级(11-20首)、三级(21-30首)、四级(31-40首)、五级(41-50首)、六级(51-60首)、七级(61-70首)、八级(71-80首)、九级(81-90首)十级(91-100首)、特级(101-110首)。

      九、主要措施

      1、古诗词背诵考级这一活动将作为学校特色之一进行开展,全体教师要提高认识,大张旗鼓地组织、宣传和参与。

      2、学校为各年级推荐经典古诗词文书籍。

      3、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早读、黑板角、广播等各种形式全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4、学校每学年举行古诗词考级活动,对各班在古诗词考级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如过十级、特级)给予表彰,举行隆重颁奖仪式,发给证书及奖品,可以结合班级对学生的考评,对通过考级的同学给予相应的分值。

      5、各位教师要把学生在古诗词考级活动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记录,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些好的、快乐的学*方法推广应用并上报领导小组,以供学校进行宣传和资料收集。

      *优秀的古典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为了使我校古诗词诵读活动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古诗词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依据学校文件精神,我级部将于11月29日举行古诗词经典名篇朗诵比赛活动。现将活动安排如下:

      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马池兴

      成员:各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师。

      二、活动具体安排

      1、参赛对象:以班为单位,分集体类(全班同学)和个人类(每班2人)两种形式参赛。

      2、参赛内容:必背古诗词1——15首。

      3、参赛节目数量:

      全员诵读:每班集体类诵读15首,每班比赛时,由评委从各班上报的必背和篇目中随机抽选5至10首必背篇目背诵。背诵时要背齐题目、朝代、作者,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准确熟练;轮背:各班轮流背古诗;挑战背:选定一首古诗,一个班级背上句,其他班级接出下句,共背三首。

      个人类:必选作品背诵1——15首必背古诗;自选作品事先准备好一首诗背诵表演,表演形式不限(可加乐器、录音带伴奏)。

      4、比赛时间:11月29日下午最后两节课。

      5、比赛地点:教学楼间广场。

      6、比赛形式:现场打分,现场统计。

      三、工作人员:

      评委:马池兴王玲徐华

      成绩统计:管新月毛慧中王奕苏

      四、设奖办法

      1.学生集体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总成绩*均分为该班的参赛成绩,取前两名获优胜奖。

      2.个人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总成绩*均分为其成绩,设三个奖次,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

    [阅读全文]...

2022-04-08 00:58:13
  • 专题研究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

  • 方法
  • 专题研究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

      MBA专题研究型论文应重点体现所研究问题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专题研究的基础

      所谓“专题”就是围绕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而形成的相关问题的集合。专题研究类的MBA学位论文主要针对某个或某类实际问题,要求MBA学生独立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学员通过个人的分析见解、建议或对策,从而形成一篇合乎规范要求的论文。与普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相比,专题研究类的学位论文在保证较强的学术研究特征时,更侧重应用性,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或借鉴价值。

      专题研究的重心是“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专题”.“专题”的基点在“题”的问题上,特点是“专”的深入、集中、专一、专注。“专题”则是指典型、特别与有代表性的问题。因此,“专题研究”就是指对典型、特别与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专注的研究。合理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写好此类论文的前提。在论题确定后,依据相关基础理论,收集与本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信息或数据,再运用合适的理论分析方法对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观点、建议或对策。

      (二)论文的构成

      从内容上讲,专题研究类MBA学位论文主要应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所研究问题的基本状况。在这部分就是要对研究对象有一个简要的说明或介绍,说明此类问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即要了解国内外解决此类问题的成功经验、做法或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作者对此的基本评论。

      第三,解决此类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分析。相关因素包括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这一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目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

      第四,结论或建议。在经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后,应当就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可以以建议、对策或结论的形式明确表示出来。这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自己在该论文中的创新努力进行归纳的部分。

      第五,相关问题或进一步的分析。这一部分的作用是对结论或建议进行补充说明或对研究问题做出某种展望,并形成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系统的对策建议。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一、论文的研究方面有很多,我们这里说一些主要的方法,首先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主要的办法之一,它是有目的和有计划以及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客观的说明论文的基本情况。

      第二、我们雅韭论文的时候观察法也是很重要的,观察法是我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提纲进行研究,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表进行研究,简单的说就是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研究方面情况。

      第三、论文需要一直严谨的作风,所以实验法就是一个主要的'手段,实验法的意义是通过主支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这样可以试验性的发现和确认事物间的相通关系,从而做出自己i的判断。

      第四、我们的论文大部分都会使用一些文献记载, 所以文献研究法也是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我们需要的资料,这样可以全面和正确的了解掌握你研究论文的方向。

      第五、定量分析法也是研究论文方面的一个基础的方法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进一步精确自己研究的方向,以便更加系统的进行研究,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方法。

    [阅读全文]...

2022-01-04 13:29:35
  • 带有谐音的古诗词

  • 带有谐音的古诗词

      谐音字,指字的.音相同或相*。可能跟方言有关。秦统一汉字,但是没有统一发音。所以出现谐音字。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有谐音的古诗词,一起来欣赏吧!

      1、《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留)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伤),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3、《劳劳亭歌》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留)条青。

      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6、《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留)。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7、《竹枝》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8、《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杨柳枝》

      唐·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留)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金陵酒肆送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伤)。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阅读全文]...

2022-02-28 00:34:46
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 - 句子
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 - 语录
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 - 说说
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 - 名言
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 - 诗词
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 - 祝福
关于方琼古诗词音乐会的研究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