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

关于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82) 说说(148) 名言(20) 诗词(9k+) 祝福(67) 心语(1)

  • 诗歌的语言特点

  • 诗歌,语言
  • 诗歌的语言特点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语言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要重视选择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美感。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有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在诗歌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特质,揣摩体会诗歌形象可感的、意味丰厚的、韵味独特的语言,在品读诗歌的语言中体会诗歌独特的韵味。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一、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德国文艺评论家莱新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

      诗歌语言极具形象性,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十个文字就构成了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很简单,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表现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可见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就有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线上的时候才见“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是一个多么静寂的境界。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可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构成一幅十分悲壮的边塞风景画。

      二、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闻一多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出无穷花样,装下无限的内容。”这种弹性就体现为语言的跳跃性。这种弹性的获得来自:一是虚词的省略,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有这样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都是单音词,而且都是名词,无法分出哪个是主谓宾,哪个是定状补。十个意象并列,却能构成一个完美的意境,使读者在想象中充实言外之意,贴*自然境界。诗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和朦胧的意味。二是诗句的跳跃,法国现代大诗人梵乐希曾“把散文比作走路”,“把诗歌比作跳舞”,形象说明了诗歌跳跃而变化多姿的语言特点。试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都是时空大跳跃,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白”。三是语序的颠倒。因语序颠倒而诗歌意境更美的实例很多,诸如“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词六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这些诗句以打破语法规范的“越规”、“违法”的“倒装法”,使诗的`语言灵活变异,富于弹性。

      三、诗歌色彩语言的情感性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不仅要表现出事物的轮廓及其动态,使形象触手可及,呼之欲出,而且要表现出物象的色彩。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诗歌色彩感的形成,相当大的部分是由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承担的。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如《沁园春·长沙》中写秋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用暖色写出了秋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热烈情怀,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美。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同样是写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清、白这一组冷色调,写出了秋的萧瑟、凄凉,抒发了落寞、惆怅、孤独的情怀。

      四、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性

      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诗歌语言时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含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们非常注意对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锤炼。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最富有表现力,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

      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敲”字,以声衬静更显静谧,动态演示新奇生动,使静谧中有生气。比“推”字更能点染静中有动,动静相生,增加了审美情绪。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出来,生动而又形象。动词、形容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使诗歌含有了不尽的意境。只要抓住诗歌语言的这种特性反复吟唱,就能深刻领会诗家语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体会出诗歌中浓缩的内涵。

      五、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上古时的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阙。”这里所描述的场面就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综合表演。在汉代人写的《毛诗序》中,对诗、乐、舞三者做了进一步论述:“诗者,志之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诗歌与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而音乐美又是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古代,《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能配乐歌唱。在诗歌后来的发展中,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不少音乐的某些特质,形成诗歌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鲜明的节奏和铿锵调。

      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主要因素,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言排列次序的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古体诗的节奏主要在于顿(即诗句中按律单位划分的大体均匀的段落)的安排,一般来说,四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字节,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五言诗句三顿,每顿两字或一个字,“造化……钟……神季,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七言诗则每句四顿,每顿两字或一个字。这样读起来便觉节奏明快,跌宕有致,其中顿的字数的划分,固然与字义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音调的和谐,*体诗(格律诗及词曲的节奏要求更严格,除了顿和字数的限制以外,还要合乎一定的*仄格律,即按每个字的音调的高低升降,分成*声字和仄声字,在诗句中按一定的格式交替使用,并和顿的安排恰好结合。这种*仄的要求不仅加强了诗句内部的抑扬和声调的变换,而且加强了诗句间的对照,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旋律感,使全诗产生了悦耳的节奏感和极好的音乐效果。

      诗歌音乐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押韵,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似的词,形成声音的重复回环,韵脚的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

      总之,只有抓住了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才能品味出诗歌的美,从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

    [阅读全文]...

2022-01-15 16:43:36
  • “点”“滴”在古诗词中的妙用1200字

  •   古人作诗作词时很注意遣词造句,往往会因斟酌一个词而苦思冥想,甚至是捻断胡须。于是,许多诗或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或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比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宋祁《鹧鸪天》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动词的妙用都有画龙点睛之妙。下面,笔者也想试举三例,说说点滴在诗文中的妙用。

      (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这三句都用了点或滴渲染意境。当然,这三句中还用了比较典型的寄寓愁情愁丝的意象梧桐和细雨,但如果少了点滴就会少了那种清丽、空灵且凄苦的味道。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作一些比较。比如,《》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陆甫之《清*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清*乐》中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虽然也都借梧桐细雨这两个意象表现了愁闷,却不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表达得更为凄切凄冷。这是因为,有了梧桐和细雨这两个意象,如果再巧用点或滴,或者将之叠用为点点滴滴,则可以更好地渲染出词人愁之难以排遣的凄苦心情和空灵清丽的凄冷意境。

      先看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闺怨,而且还在写景抒情中借一个滴字,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空灵忧伤的意境。上阕从环境到人物,都烘托了一种秋夜孤寂的闺怨。下阕则为了衬托出人物怨忧的心绪,从听觉的角度写了三更雨,对秋夜单调的雨声作了入微的描写滴到明,衬托出人物忧怨凄清的心绪。抒情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眠,由此可见离情之深。那密密的雨点不断打在枯叶上,发出枯燥单调的声响,已经很叫人心烦了,再加上它滴到空荡荡的台阶上发出的扰人的声音,就更让人心碎了。于是,这秋夜的冷雨便一点也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也不像是滴在空台阶上,倒像是点点滴滴都砸在抒情主人公的心上,声声都在诉说着凄苦之情。空阶滴水空灵而清丽的艺术氛围就这样被渲染出来了,怎能不使人缠绵悱恻,幽怨伤怀!

      再看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确,面对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等情景,再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孤独之怨等,词人的愁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但是,这些浸满了词人凄苦和哀愁的意象,虽然也都着力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愁苦,颇具感染力,却都比不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中叠词点点滴滴所起的表达效果。因为,点点滴滴从声音的角度将无限的愁苦具象化,并以叠字的方式实现了雨声由白昼到黄昏的延续,进而使词人内心无限凄楚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了。当词人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为国家担忧时,却偏偏从早上到黄昏都在下着绵绵细雨,而且还是一点点、一滴滴都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况味,怎么会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尽的呢?于是,词人只能借点滴传递:点滴是双声词,主要写声音,是以声衬情;点点滴滴一语,更是极富顿挫凄绝感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劈劈*地响着,从早上一直响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虽然作者写的是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但我们却可以从中体会到这雨点其实是实实在在地都打在了词人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都是那么强烈,都在敲击着词人的心,让他不能自抑!

      再看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中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每一点都引发相思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更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听着这声音,无限的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词人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尤其是那一声声、一点点都实实在在地落在词人的心里,那是何等的凄苦啊!于是,我们读来也如闻雨声嘀嗒既抑扬顿挫又能把整个气氛都渲染得十分浓厚,进而从这一声声、一点点中深深地体味到词人内心的凄苦。

      诗文词赋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都是由巧用一字而把整个意境都表现了出来,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并使其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学*和品读精美诗文时,一定要多学*其锤炼字词的技巧,揣摩其所用的深层含义,并品味其所营造的艺术境界。

    [“点”“滴”在古中的妙用1200字]

    [阅读全文]...

2022-05-29 08:48:03
  • 木兰诗语言特点

  • 语言
  • 木兰诗语言特点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木兰诗语言特点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木兰诗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延伸阅读:木兰诗完整注释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阅读全文]...

2022-07-03 16:44:10
  •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分析

  • 语言
  •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分析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的语言特点分析相关内容。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分析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扩展: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1 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这是《木兰诗》有别于北朝时期其他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木兰诗》的前部分—— —木兰决计从军,匆忙备械,万里行军,十年征战,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谴责战争的罪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中流露出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之人都不能幸免,写出兵役负担沉重的苦难现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达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的愿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战争的长期性、严酷性。木兰从军这部分,作者运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木兰诗》的后部分—— —还朝拒赏和回乡团聚,写出木兰的愿望和理想—— —热烈地渴求和*安宁的生活。这部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读完《木兰诗》我们冷静理智地想一想,木兰,不是什么将门之后,未*武,未读书,而是在家织布的寻常女子,在长期酷烈频繁的战乱中能活着回来,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迹;而她不仅活着回来,还建功立业,官封尚书,阖家团聚,在那“野死不葬鸟可食”、“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的惨痛现实里,这无疑是浪漫的梦,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木兰诗》在塑造木兰形象时,没有沉溺于血与泪的现实不能自拔,而是摆脱了沉重现实的束缚,在地狱般黑暗的现实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它不仅写出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且给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兰诗》写出的理想,是那样的明快、热烈、温馨。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木兰诗》敢于对现实生活的材料,根据理念的感性来改造,不仅以个别显现一般、以偶然展现必然、以现象揭示本质,还在描写中融注优美的爱憎鲜明的感情,体现崇高的道德和审美的品质,从高尚的情怀里迸发出诗的.光辉,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辉照亮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描写对象,使本文脱颖而出。《木兰诗》前部分写现实,后部分写理想,它不仅写出了苦难,而且还写出了希望,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结合起来,表达了遭长期战乱蹂躏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之一。《木兰诗》之所以被誉为“乐府双壁”之一,也是因为《木兰诗》不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且还写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 繁简适宜、详略得当,放出奇光异彩

      《木兰诗》可称得上繁简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时用繁,用墨如泼;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笔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绘之处。木兰织布时心事重重,叹息声声,几经询问,说出缘由:原来木兰无心织布是因为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到了父亲头上,无法逃脱,父亲年老体衰,木兰没有兄长,思虑再三,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此处描写,极为详尽,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准备行装时,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鞍具。奔赴战场时,辞别父母,途经黄河,到达目的地黑山头,仅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的路线,行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反复运用“不闻…… ,但闻……”的句式,用荒凉的夜间环境烘托出木兰离家思念亲人,离乡越远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后,木兰辞官回家,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欣喜兴奋的感情。这些内容,作者不厌其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可谓是泼墨入水。

      4 反复运用对照,暗示其含蓄意义

      对照是《木兰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于晦涩,更不是为了晦涩,作者总是要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反衬、寄托、提示、对照等,将作品深藏的意义揭示出来。《木兰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现实: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谴责战争;后部分写理想:木兰征战凯旋归来,回到家乡,追求和*安宁的生活。前后两部分相对照,用其“谴责战争,热爱和*”这方面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木兰“出征前的叹息,与还乡时的欢欣”相对照,木兰的爱憎思想就体现出来了。木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相对照,木兰反对什么,渴求什么,在其情感中就显露出来。“木兰不用尚书郎”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相对照,劳动人民“渴求和*安宁的生活”与封建知识分子“万里觅封侯”的理想,真是泾渭分明呀。

      5 互文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部分,看似无关,实则相互交错,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有的胜利回来了,而不是“将军经历多次战争战死沙场,壮士征战十年回来了”。此类互文的句子在诗中还有许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理云鬓”和“帖花黄”的动作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再如,“东市买骏马…… 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另外,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朴素自然;“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等。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阅读全文]...

2021-12-23 19:47:36
  • 李贺的诗词特点

  • 李贺的诗词特点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贺的诗词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黑格尔曾经说过: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①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②。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想象

      在唐诗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和比喻和夸张关系密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

      幽幻神奇、漂渺无端。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的高超的琴艺。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用“别浦云归”、 “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

      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同为梦游诗,李白诗的前后两部分一幻一真,一虚一实,而李贺诗却是一虚一玄,更显精奥含蕴。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③在诗人如橼巨笔之下,诗味仪隽永引人入胜,有悠然不尽之感。

      想象奇伟,构思精巧。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这是李贺历来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金铜仙人怀旧、惜别之痛——泪水涔涔,落地有声。“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想象尤其奇伟,表达历史无情的感慨,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意蓄多层,言外有言,饱含深刻的哲理。司马光曾称此句“奇绝无对”④,因其风格独特,成为千古绝唱。《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用“毒蛇浓吁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来描写溽暑薰蒸,酷热难当的天气。《美人梳头歌》中用“一编香丝云撒地”来形容美人梳头临镜解鬃的一刹那。《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流云学会人间流水的声音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为鬼斧神工,产生惊人的魅力。

      二、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这和李商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贺诗与李商隐不同之处,是李贺诗构成瑰艳凄冷的意境。李贺诗膜脱美、静穆美、动态美的图景,给人以阅目怕神之感受。

      朦胧幽奥,如烟浩渺;如《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片朦胧。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调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

      神出鬼没,意境深邃。如<巫山高>诗人一开笔便将读者的退思引向苍穹。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飘渺,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诗中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楚魂寻梦风飔然”一句,非常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幽冷豁刻,阴森爽肃。李贺诗与李商隐诗不同之处,在于李贺诗歌神秘阴森的氛围,瑰诡凄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如《将进酒》诗的前面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摈纷绚烂,有声有色,给人极强的敏悟。美酒佳看,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秋来》中,诗人深感韶华易逝,想到呕心苦吟无人赏识,只有同病相怜的古诗人魂魄来相吊慰,有幽明同悲,千古一慨之意。运思凄苦,意境幽艳,强化了作品的奇诡冷艳之美。

      三、李贺诗以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凡艺术,都必须具有形象性,才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蕴。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在诗歌中就是意象。意象是心灵化的心意附着物,是内情与外景的重合,意象包括按生活实有之景重新组合的现实意象和跃出生活常情的超现实意象。用现实意象创作的诗人颇多,运用超现实意象创作的极少。在唐代诗坛,敢于运用超现实意象的惟李贺一人。成功地构塑新奇意象使李贺成为一名杰出的诗歌天才。

    [阅读全文]...

2022-07-09 11:17:59
  • 诗词的语法特点

  • 诗词的语法特点

      诗词要求以最精练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在语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认识其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诗词的语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倒装

      诗词中出现的倒装,或出于格律限制,或出于作者有意强调,或各种原因兼而有之,在诗词中是常见的现象,其主要形式有:

      1.词语倒装。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故国神游”(苏轼《念奴娇》)是“神游故国”的倒装;“繁华竞逐”(王安石《桂枝香》)是“竞逐繁华”的倒装;“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是“言兵犹厌”的倒装;“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是“西风卷帘”的倒装。

      2.句子倒装。有因果关系的倒装:“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是“几年离索,一怀愁绪”的倒装。原句前是果,后是因。有前后顺序的倒装:“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乐》)是“白发谁家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倒装。作者听见柔和动听的语音,初以为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谈情,但一看,却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出乎意料,令人惊异。此处如顺着次序先写人,后闻声,便不生动了。为突出内容而倒装:“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谢灵运《石壁立招提精舍》),按理应先“风雷起”,才会“梦幻”破于一旦。但如先写“风雷”再写“梦幻”,必然使诗势缓和而影响形象的表现。“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朱敦儒《相见欢》),按理“清秋”是不能“倚”的,此句如未倒装,应为在清秋时刻,倚凭着“金陵城上”的西楼。倒装有助于突出地点。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诗词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类词在特殊的诗句中有其特殊功能,但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句子,这个词就不具有这种用法了。认识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

      词类活用的形式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江晚正愁余”(辛弃疾《菩萨蛮》),其“愁余”即为“使我生愁”。还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市”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为“购买”之意;“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出太行》),“壁”为名词,此处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立”。

      (三)省略

      诗词的语言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精练的语言,除了受到格律的制约外,还在于诗词本身对语言要求的`筒洁和概括。诗词中句子成分常被省略,这时必须经过反复玩味推敲,才能真正领会其绝妙之处。诗词中的省略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

      1.主语省略。这类省略最常见的是省略了抒情主人公,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谁“相看”,诗中省略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诗中“饮”、“卧”者是谁,都被省略了。

      2.谓语省略。这类省略常见于一个句中同时出现的两个并列的谓语,常常是省去了后面的谓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省略的是“侧”后的“看”。“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省略的是“空”后的“见”。

      3.虚词省略。诗词中因格律制约而常省略虚词,这时需要细心阅读才能理解。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上句“低”后省略了介词“于”。

      (四)互文

      互文即文义交错互见,这是诗词中常见的现象,本应合在一起的两个句子,为适应字数限制而省去一个。这类诗词中的词语互相呼应,彼此渗透。如:“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王僧孺《春日寄乡友》),其中“戏”和“游”互文见义,表现了鱼和鸟的欢快。“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这两句互文见义,意为:万壑千山到处树参天,到处响杜鹃。“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范成大《鹧鸪天》),其中“模”与“写”互文见义,表示模写眼泪是容易的,模写愁就不那么容易了;潇湘江上的*枝,人们容易看到上面的斑斑泪痕,而泪痕所表现的痛苦就不那么容易了解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句也是互文关系,荷叶、荷花接天映,荷叶、荷花既无穷又别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望海潮》),意为:羌管、菱歌弄晴泛夜。“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姜夔《惜红衣》),其“渚边”与“沙外”之“外”字,互文对举。“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为:天冷使将军和都护拉不开弓,披不上甲。“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储光羲《钓鱼湾》),这两句从形式上看似没有互文见义,但在内容上有互相补充的特点,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互文见义形式。“这两句诗中,‘疑’和‘知’是相关的。怀疑水浅是因为潭水很清,水太浅则往往无鱼,但潭里并不是无鱼,而是有鱼。知道有鱼是因为荷叶动了,说明水并不浅,因而‘疑’也就是多余的了。既然水清又不浅,游鱼应该很容易看见,却因为被荷叶遮住而看不见,只能根据荷动判断有鱼,因而‘疑’又有道理。这种意义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使得‘潭清'‘水浅’、‘荷动’、‘鱼散,四者层层相因,错综复杂,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真是绝妙之笔。”(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商务印书馆)

    [阅读全文]...

2022-01-09 10:50:44
  • 描写水特点的词语

  • 写作
  • 描写水特点的词语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水特点的词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泛滥成灾 奔流不息 百川朝海 趁波逐浪 飞瀑高悬 碧水生辉 滚滚东流

      2、白龙出山 奔腾叫啸 东海鲸波 沿波讨源 翻江倒海 碧波浩渺 水波不兴

      3、恶浪拍岸 波山浪谷 碧江盈盈 奔泻而下 奔泻流淌 波*浪静 波浪排排

      4、沧海桑田 大江大河 水**融 飞花溅玉 碧海翠堤 飞流坠地 穷源竟委

      5、大江东逝 白浪滔天 随波逐浪 潮水急涨 碧海扬波 白浪滔滔 如水赴壑

      6、顺水推舟 杯水车薪 波澜起伏 飞花碎玉 泛起微波 波浪接天 池水明澈

      7、奔腾不息 深不可测 万马奔腾 弯急滩险 风起浪涌 暗流涌动 波浪滔天

      8、水势峻急 碧湖翠堤 万倾碧涛 倒影碎裂 波涛汹涌 波澜壮阔 层层涟漪

      9、飞瀑雷震 水波粼粼 波*如镜 高山流水 水流湍急 川流不息 波涛澎湃

      10、沧海一粟 滴水不漏 推波助澜 奔腾怒吼 水趣盎然 波光明灭 源源不绝

      11、悠悠烟水 一泻千里 奔流到海 垂钓之地 惊涛骇浪 荡舟小憩 波光粼粼

      12、碧波掀天 波光闪闪 飞流直下 清澈见底 飞瀑如练 波纹粼粼 波浪翻腾

      13、大水滔滔 黑风巨浪 春池水涨 碧蓝如茵 碧绿澄澈 大河奔流 翻腾怒吼

      14、水*如镜 飞珠溅玉 天水相接 碧波漪澜 涓涓不壅 急流飞溅 碧波涟漪

      15、似玉如银 潮涨潮落 长堤翠柳 飞瀑凌空 泾渭分明 水深流急 飞腾而下

      16、腾空而下 碧波万顷 开源节流 白帆点点 潮起潮落 白练垂空 白练下垂

      17、大海茫茫 碧波荡漾 波光水影 蜿蜒曲折 水声丁冬 逆水行舟 蜿蜒而去

      18、水到渠成 碎玉摧冰 江水茫茫 水天一色 投鞭断流 狂涛怒吼 潮涌浪翻

      19、飞瀑倒泻 波涛滚滚 狂风怒潮 奔腾翻卷 碧海青天 白浪掀天 蜿蜒如带

      20、川壅必溃 白浪滚滚 水声潺潺 波翻浪涌 九曲回肠 水流汹涌 百川赴海

      21、波*似镜 乘风破浪 长江流域 波光塔影 波光涟涟 波光桥影 跌宕奔腾

      22、如烟如雾 滔滔不绝 白浪翻滚 溪流淙淙 东流而去 水花飞溅 大江东去

      23、百川归海 波谷浪尖 终为江河 水深流缓 风吹潮涌 水落归槽 春江水暖

      24、波光潋滟 白练腾空 潮声澎湃 金粼闪烁 涛声如弦 随风逐浪 白瀑悬空

      25、波浪翻卷 波刀浪斧 白龙下山 水沫飞溅 飞瀑溅珠 碧波粼粼 水声淙淙

      26、波光摇曳 万顷碧波 电光飞来 风*浪静 沧海横流 奔腾咆哮 风狂浪险

      27、万顷狂澜 滩多水急 万顷波光 琉璃千顷 大浪滔滔

      1、水不扬波:扬:高举,往上升;波:波澜。水面很*静,没有波浪。

      2、风起浪涌:涌:向上升起,冒出。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

      3、悬河泻水: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4、穷山恶水: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5、汹涌澎湃: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6、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净。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

      7、一清如水:形容为官廉洁,不贪污、不受贿。也形容十分清洁。

      8、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9、水底捞针:在水底下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10、浪恬波静:波浪不兴。比喻十分*静。

      11、无风起浪:没有风却起了波浪。比喻*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12、清澈见底:形容水透亮,纯净,可以看见水底。

      13、一潭死水:潭:深水坑。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

      14、溪流淙淙:水在流淌,发出的轻柔的声音。

      15、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16、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粼粼,水十分明净。

      17、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18、推波助澜:澜:**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19、千里莼羹:千里湖里莼菜做的汤,味道鲜美,不必用盐豉做调味品。泛指有地方风味的土特产。

      20、骇浪惊涛:骇:使惊怕;涛:**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21、水波不兴:指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静。

      22、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阅读全文]...

2022-04-16 10:05:03
  •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 语言
  •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那么什么样的说明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小学中低年级科普说明文的文本特色

      要想做好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科普说明文的语言训练工作,首先就要明白小学中低年级科普说明文的文本特色在哪里,只有将文本特色与学生的年龄特色、思维特色相结合,才能够设计出真正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1、在语言风格上,以浅显直白为主

      科普说明文主要是为了阐明清楚事物的构造,解释现象,介绍物品而来,重点不在于文采,而在于清楚直白地将要说明的事物阐述清楚,用便于中低年龄段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写明,使得学生们能够快速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到作者的想法,明白事物背后的科学道理。因此,在行文的语言风格上,浅显直白、易于理解,语句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却又生动形象,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特色,并且富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2、在行文内容上,贴合实际的同时又富有启发性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一面重要的镜子,通过科普说明文,学生们能够快速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体会到生活中常见现象背后蕴藏的真理,从而更好地发现世界、感受世界,在事物的表象之外,开始思索内部的规律、蕴藏的科学知识等等,因此,科普说明文大多从身边的事物着手,小到一本书,大到火箭上天,都可以是科普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并且借由此打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大大的拓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在中心思想上,意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

      科普说明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归根结底,还是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并且让学生在独立的、自我的思考中,既提高自己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课文的过程当中,培养起自己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如何描绘事物现象,如何揭示背后的规律都有所认识和提高,促使学生们更好地开展学*,更好地成长。

      二、如何做好小学中低年龄段学生的科普说明文的有效语言训练

      要想做好中低年龄段学生的科普说明文的有效语言训练,就要根据语言训练的目的和性质来做好语言训练的铺垫,在教学的技巧性和实践性上更加侧重于对孩子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综合拓展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更加侧重对于孩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要富有启发性、实践性、综合性,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创新性,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要更加富有逻辑性,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

      1、善于联想,从基本的汉字出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认知能力

      汉字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要想掌握语言,就要从基本的汉字教学开始,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汉字学*的成长期,对于汉字的认知需求量大,同时,理性思维发育并不成熟,要更多的从字音、字形中来加以阐述,帮助他们直观、立体的形成学*脉络,充分运用自己的联想能力构建汉字基础网络,并为今后的学*打下基础。例如,在课文《阿德的梦》的教学中,我就首先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一开始上课,我就首先提问:“大家来看看,在题目中,有一个字既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的品行,也可以拿来当做一个名次,这个字,是哪一个字呢?”孩子们在我的提示下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德字!”“非常好!那么,从这个字的组成当中,我们接着来看,德都包含了哪些要素,要有哪些品质,才能够被称为是德呢?”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了,有的说,德字底下是颗心,要有心的人才有品德,有的说,德字中间有个目字,就是眼睛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观察的人,才是有品德的??听完了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我示意大家先暂停讨论,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德”字,并说道:“其实,大家说的都很对,都观察到了这个字的特征。其实,德是个复杂的组成,我们并不能够单一的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品德,而是要综合来考虑,大家看,德字先是有一个双人旁,代表德就是要互相帮助,而后,德字既有目,又有心,同时还有十字和一个一,就表示要一心一意,专注眼前,努力十全十美,才是有德之人。德,是我们追求的品性,一个德字里,包括了许许多多的传统智慧和美好。而我们今天的讲课内容,就是从一个叫做阿德的人的梦境开始的。”听完了这番别开生面的讲解,大家的听课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同时,对于如何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意义都有了极大的兴趣。在下课后,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试着拆分汉字,解释汉字的意思,可以说,他们对于汉字的认识和了解由此又多了一层,对于语言的学*兴趣和语言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了极大的提升。

      2、着重把握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理顺课文线索

      科普说明文的重点是在于阐述科学知识、科学现象,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通过语言将其解释出来。而在进行科普说明文的讲解时,最难的就是要将其蕴藏的科学规律和逻辑关系理顺并让学生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阅读感,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要想做好科普说明文中的语言训练,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学会对课文内部进行拆分,理顺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感的形成。例如,在进行《最大的书》的这一课的教学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岩石和书本来是不想关的两个事物,但是,因为岩石记录了地球的演变规律,所以就成了一本实在的“书”,而证据就是在岩石中保留的痕迹。要让学生理解这层逻辑关系,就要启发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要将岩石叫做书,把岩石叫做是书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岩石这本书我们能够阅读到什么。于是,我将课堂设计成了这样几个环节,第一,向学生们提问,在生活中,都见过些怎样大小的书籍,最大的书什么样,是拿来干什么用的.,第二步,告诉学生们,还有更大的书在这个世界上,而它记录的,是在地球上流逝过的时间和存在,第三步,在引导学

      生们讨论,到底这最大的书是什么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己在课文中寻找岩石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书的证据,第四步,让学生们讨论,岩石作为地球上最大的书的特性在哪里,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特征,第五步,总结全文,提炼出岩石就是最大的书的中心论点。在这样的层层诱导之下,一步步带动学生们思考,岩石的特性在哪里,岩石的作用在哪里,岩石和书的相似点在哪里,并学会理解这样的逻辑思考方式,从而提升语感,提升语言培训的效率。

      3、做好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引导学生在练*中巩固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

      作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与否。一个好的作业设计,应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能够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和提高。针对语言训练来说,因为它本身就是注重实践的教学内容,所以,作业设计上应当富有创新性和发散性,不同于传统作业设计的模式化。例如,在《阿德的梦》这一刻的教学过后,我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就是在回家之后,将这一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给自己的家里人听,并且将自己复述的内容写在作业本上,既要和课文内容区别开,又要能够体现出自己思考的特色,并且布置了篇作文,让大家模仿课文中的阿德,也写一篇《我的梦》。语言的训练,就是要让学生们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里,在不断的使用中熟练语法,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读、写、听则是最好的训练方法。另外,我还注意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在课文开始之前,就引导学生们做一些相关的练*。在《最大的书》这一课开始前,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题目是《最小的东西》,让大家就这个题目,写一写自己的生活中看过的、听过的最小的东西是什么,并对之加以阐述。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到课堂语境之中,促使学生们思考课文的内容,在进行学*的时候更加的投入。通过前置性作业设计和课后作业的辉映,推动学生们更加了解科普说明文背后的价值所在,让语感训练更加有趣、更加生动。

      4、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读是形成语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惯的一个重要的手段,默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学*记忆,帮助形成良好的语感。特别是针对中低年

      龄段的学生来说,运用好读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们快速将课文内容进行自己的内化吸收,理解课文要描述的科学现象,理清课文的逻辑关系,而与此同时,教师的讲解也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导、指引的作用,通过读和讲的互相扶助,促使学生的不断进步与提高,让语言训练更加的高效。要用好读的手法,就要注重不同的读法的不同教学效果,并且根据课文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选择。针对科普说明文而言,首先就是要读懂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恐龙的灭绝》这一课中,我就先让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在阅读完之后,我向同学们提问,在这篇课文里,介绍的是恐龙,那么,它都介绍了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带着问题,同学们又自己默读了一遍课文,在读完之后,请同学起来回答我刚刚提出的问题,并让大家进行点评,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之后,我又让大家大声一起朗读了一遍课文,借此来加深印象。然后,我又向学生们提问,既然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恐龙的灭绝,那么,大家一起来找找看,文中提到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恐龙们是一起灭亡的,还是分批次灭亡的?在提出问题之后,我让同学们重点阅读刚刚划出了和恐龙有关的段落,并找出自己认为有答案的段落进行重点的阅读,在读完之后,自由讨论答案。然后,我又再次提问,在文中提出,恐龙有几种灭绝的方式,为什么会有这些方式的出现,这跟恐龙的特性有什么关系呢?然后,我点名几个同学起来朗读他认为包含了答案的段落,在听完了这几位同学的答案之后,让全班一起进行讨论。通过这样边读边提问边点评边讨论的方式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其次,要读科普说明文,还要读懂其中蕴含的趣味所在,包含的逻辑理性思维。科普说明文是对科学事物的阐释和体现,其中既有日常生活现象,又有神奇的科学现象,通过阅读科普说明文,引导从日常的细节处开始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蕴含的趣味所在,是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在《农业的变化真大》这一课的教学里,我就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文后思考,在自己的身边能够感受到的农业变化什么,而在这样的变化背后,大家都感觉到了什么。阅读,遵循的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教学顺序,通过读,从单个单个的字开始到整篇段落,再到文章蕴含的情趣义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加强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让语言训练更加高效。

      5、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模仿练*

      中低年龄段的学生学*能力强,接受能力高,同时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思维为辅,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大的,而让学生们通过模仿课文中出现的遣词造句方法来进行造句和学*课文的结构方式阐述事物现象,尝试进行写作科普说明文等方式,都有助于学生们快速将自己直观接受到的知识,在逐步掌握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时,将各种学*方法都融会贯通。在*时的课堂中,多让学生仿造标准句式进行造句训练,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开展互动式学*,在课后以和课文相似的题目为主题,让学生们在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作文的写作,都是帮助学生们开展良好的语言训练的重要方式。

      三、总结

      科普说明文是一种特殊且重要的文体,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语言训练则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将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和语言训练相结合,是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而这就要求教育者懂得掌握文体特色,掌握学生的年龄段特色,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设置课堂环节,创设互动式课堂,用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填充课堂,在听说读写为主的教学体系之下,尽可能的丰富课堂学*体制,吸引学生的学*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让语言训练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也更加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促使小学中低年龄段的科普说明文语言训练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阅读全文]...

2022-06-24 21:13:10
  • 有关高考语文复*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 语言
  • 有关高考语文复*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析诗歌语言的技巧。

      2、掌握诗词“炼字”题的解答技巧。

      教学过程:

      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 一般动词:

      【例1】见教材256页“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举”

      【例2】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 (体会意境)

      答:“弄”字,捣弄、舞动之意;运用拟人手法,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2、名词作动词 翼彼新苗

      3、形容词作动词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肥梅子”

      “老”,意使成长、成熟;“肥”,使肥大;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表现了诗人向往山林的`一种遁世情怀。

      (二)虚词

      见教材257页,“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单个词语赏析

      鉴赏方法

      (一)、诗眼炼字类

      题目类型: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

      你认为这首诗(╳联╳句)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及该词所用的修辞格或词类活用的情况。(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时也要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见教师书282页。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52页《寄远》(1):悠悠的作用。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孤迥:寂寥

      “悠悠”,写出水面的*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静安闲,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下文“客心孤迥”作铺垫。

    [阅读全文]...

2022-03-13 03:32:37
  • 古诗词中的名言警句

  • 名言
  • 古诗词中的名言警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中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乐·别来春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黄升《清*乐·宫怨》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王士祯《蝶恋花·和漱玉词》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罗邺《早发》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张炎《清*乐·采芳人杳》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牛峤《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

      粉黛暗愁金带枕,鸳鸯空绕画罗衣,那堪辜负不思归!——顾敻《浣溪沙·云淡风高叶乱飞》

      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纳兰性德《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戴复古《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艳歌余响,绕云萦水。——苏轼《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王夫之《清*乐·咏雨》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张籍《征妇怨》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督护歌》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日边消息空沈沈。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忆秦娥·花深深》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崔护《五月水边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图题诗》

      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孙光宪《酒泉子·空碛无边》

    [阅读全文]...

2021-12-16 15:09:40
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 - 句子
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 - 语录
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 - 说说
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 - 名言
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 - 诗词
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 - 祝福
古诗词在语言中的特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