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

关于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5) 语录(5) 说说(5) 名言(1) 诗词(726) 祝福(1k+) 心语(86)

  • 关于唐代诗人李峤写风的谜语古诗《风》

  • 古诗文
  • 关于唐代诗人李峤写风的谜语古诗《风》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唐代诗人李峤写风的谜语古诗《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

      李峤〔唐代〕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赏析二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阅读全文]...

2021-12-03 19:53:34
  • 风古诗李峤意思和赏析(风古诗李峤意思分享)

  • 分享
  • 《风》(唐、李峤)

    原文:

    解落三秋月,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⑴解:知道,懂得。三秋: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⑵二月:早春,农历二月,一说指春季。

    ⑶过:经过。

    ⑷斜(xié):倾斜,歪斜。

    译文:

    风能吹落三秋的树叶,能吹开二月的鲜花。

    风吹到江河掀起巨浪,吹进竹林翠竹倾斜。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精巧的咏物诗,风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人通过四种可见之景来描写风,可谓独具匠心,再则,全诗并没有出现风字,但每一句里都能见到风的身影,这一点也实为难得。诗的前两句,一落一开写出了风的轻柔,后两句用千尺与万竿两对数量词写出了风的狂疾,风给大自然带来的千变万化,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字巨山,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是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志,二十岁举进士。初为安定县尉,累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中书令。刚直廉正,因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后被召为凤阁舍人。一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和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也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新典丽,而内容较为贫乏。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李峤集》,《全唐诗》中有其作五卷。

    [阅读全文]...

2022-02-22 00:00:08
  • 唐诗《汾阴行》 李峤

  • 唐诗
  •   《汾阴行》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长诗。这是一首怀,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汾阴行

      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汉家五叶才且雄,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鸾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祗炜烨摅景光。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櫂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家家复除户牛酒。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赏析】

      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达到了最*,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

      从“自从天子向秦关”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

      “秦关”,指函谷关。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但还是命归黄泉。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无常,使人无限伤感。特别是最后四句,由汾阴的古今盛衰,总结出“富贵荣华能几时”的一般议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发人深省,具有启示性。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不禁凄然涕下,并说:“峤真才子也。”

      李峤的《汾阴行》,既含有“四杰”歌行的遗风,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文辞华丽,讲究藻饰,多用偶句,基本上以四句一节,逐层铺叙,脉络清晰,这些都受了“初唐体”的明显影响。但叙事不过分铺陈夸饰,主要采用单向发展,一气直下的叙述方法,而不是横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赋写,显出一种转折倏忽、以跌宕顿挫的特点,与“四杰体”七古以圆美流转,音韵婉畅有所不同。还有,诗中的议论成份大大加强,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清醒认识和深沉慨叹,比起“四杰体”七古的“曲终奏雅”,在篇末自伤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广的社会内容,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靠*了一步。

      【作者介绍】

      李峤(645?—714 ),字巨山,赵州赞皇人。进士出身,历任给事中、内史、成均祭酒、知政事、吏部尚书、中书令事,是初唐著名诗人。

    [阅读全文]...

2022-06-23 02:17:14
  • 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

      ⑵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⑶能:能够。

      ⑷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⑸过:经过。

      ⑹斜(xiá):倾斜。

      参考译文:

      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江风卷起千尺波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斜斜。

      能吹落三秋的黄叶,

      可拂开二月的春花。

      能掀起江上的大浪,

      可刮斜万根坡上竹。

      译文二

      风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从动态上描绘了风的力量: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以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这是一首构思别致的咏风诗。诗中不出现一个“风”字,也看不到常用来描写风的“吹”“刮”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自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力量。

      前两句从季节变换的角度描写风温和的一面: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面,百花开放。后两句从地点变换的'角度找写了风粗犷的一面:大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万竿翠竹歪斜起伏。这首诗对仗工整,韵律优美,每句诗中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能。

      二

      这首诗夸张的手法以及“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见巧。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作者:

      李峤(645~714)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 (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体,风格*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 李陵比苏味道、 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

    [阅读全文]...

2022-06-12 08:58:11
  • 登山古诗李涉诗意(登山唐诗李涉古诗)

  • 诗意,唐诗
  •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编者叹:“又得浮生半日闲”一句可谓是脍炙人口了,却没想到是出自李涉之手,这首绝句《登山》,用语轻快,转折干脆,动静结合,意象深远。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无不期望能够有那么一段时光,让节奏慢下来,让我们寻找最纯粹的自我,和最纯粹的生活。

    [阅读全文]...

2021-12-15 23:12:40
  • 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 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

      ⑵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⑶能:能够。

      ⑷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⑸过:经过。

      ⑹斜(xiá):倾斜。

      参考译文:

      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江风卷起千尺波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斜斜。

      能吹落三秋的黄叶,

      可拂开二月的春花。

      能掀起江上的大浪,

      可刮斜万根坡上竹。

      译文二

      风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从动态上描绘了风的力量: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以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这是一首构思别致的咏风诗。诗中不出现一个“风”字,也看不到常用来描写风的“吹”“刮”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自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力量。

      前两句从季节变换的角度描写风温和的一面: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面,百花开放。后两句从地点变换的'角度找写了风粗犷的一面:大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万竿翠竹歪斜起伏。这首诗对仗工整,韵律优美,每句诗中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能。

      二

      这首诗夸张的手法以及“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见巧。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作者:

      李峤(645~714)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 (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体,风格*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 李陵比苏味道、 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

    [阅读全文]...

2022-03-02 08:33:27
  • 春风古诗白居易译文(春风唐白居易的古诗)

  • 春风
  • 春林初盛,春水初生,春风十里,岁岁年年,时光的脚步从不停歇,转眼又是一年春风起时。

    春风来不远,就在屋东头。

    和我一起读关于春风的古诗词,沐浴久远时光里的日暖风和。

    01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唐 白居易《春风》

    赏析:京城的春天来得早,春风先吹开了皇家园林里的早梅花,然后又让樱桃花,杏花,桃花和梨花次第开放。

    春风十里,荠麦青青。春风拂过,乡间田野里的荠菜花和榆荚都欢呼雀跃频频招手,好像再说,春风为我而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风最是无私,从未厚此薄彼。

    不管是园中名花贵草,还是田间地头的无名花草,不管是繁华京都,还是偏远乡野,只要是时节一到,它立刻就会把它们装扮一新,使它们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春风浩荡,在诗人的笔下,春风是如此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灵动活泼,所到之处,都会留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诗人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02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清 袁枚《春风》

    赏析:春风像一位尊贵的客人一般,它一到,立刻就会给山川大地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春风来的时候,冰消雪融,河流解冻,山川返青,草木萌动,一切都呈现出了欣欣然的景象。

    春风拂过的身后,草木萌发,鲜花盛开,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的春天已然粉墨登场了。

    没有姗姗迟来,诗人笔下的春风是雷厉风行的,它是急速地大踏步地走来,而且一来就让春天马上回归大地,让天地万物都即刻沐浴在温暖和煦的春光里。

    诗人简介: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文笔与纪晓岚齐名,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作品传世。

    03

    春风动春心,流木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南北朝 佚名《子夜四时歌》

    赏析:阳光和暖,惠风和畅,郊外踏青,漫步在欣欣向荣的春山上,诗人的心情特别舒畅。

    放眼望去,群山青翠,山花烂漫,鸟儿欢唱,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春风吹拂,万象更新,一切都是生命中最好的样子。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南北朝 佚名《子夜四时歌 春林花多媚》

    赏析:春暖花开,野外林中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鲜艳明媚,可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小鸟的鸣叫声却显得有些孤单寂寞。

    春风拂面,温暖和煦,令人陶醉,多情的它似乎善解人意,轻轻地吹起游春少女的衣衫。

    春林初盛,春花灿烂,春鸟欢唱,春风浩荡,在诗人的笔下,春天是如此的灵动鲜活。

    04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蛾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宋 赵令畴《清*乐 春风依旧》

    赏析:贺知章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万条垂下绿丝绦。

    相较之下,赵令畴眼里的春风可就温柔多了,它是一双温暖柔软的巧手,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轻轻地揉搓着隋堤上的柳条,直到把它们都变成了娇嫩的鹅电影。

    春风吹绿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天,诗人想起去年此时和心上人一起流连在隋堤上赏春踏青的情景,那时是多么的美好。

    今年的今天,诗人只能独自漂泊在外,归期无望,要相见,隔年期,怎能不倍感忧伤呢。

    如果把一个人置于此种折磨之中,用不了多少时日,他就会郁闷而亡。

    昔日春风浩荡,幸福甜蜜,而今天各一方,归期渺茫。

    隋堤春柳依旧,心中人却天各一方相见无期,面对如此巨大的人生反差,诗人怎能不心绪难*肝肠寸断呢。

    人们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依旧,人非昨,这是无可奈何的惆怅和落寞,是人生的无常,唯有且行且珍惜,才不会辜负。

    诗人简介:赵令畴,字德麟,自号聊富翁,宋太祖次子燕王之玄孙,著有《侯青鲭》八卷。

    春天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花开花落,春风几度,儿时的歌谣还在耳边回响,时光的脚步已经匆匆走过了那么多年。

    流年似水,多少的的人事已经渐行渐远,许多的无可奈何也已经成了岁月里的云淡风轻。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原来,人生走到最后,剩下的只是生命的顿悟,然后守着岁月静好,闲看春风拂过青草地,一年又一年……

    [阅读全文]...

2021-11-30 16:56:22
  • 嫦娥古诗的意思翻译(唐代李商隐的嫦娥古诗默写和诗意)

  • 诗意
  • 4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古诗译文:镶嵌着云母的屏风上烛影暗淡,夜空的银河渐渐斜落,晨星隐没低沉。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药,而今空对着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古诗《嫦娥》配图

    古诗赏析:这首诗看似在咏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诗人自己孤独寂寞的处境和心灵独白。

    诗的首句写深夜室内情景。精美的云母屏风放在床前,夜色已深,烛光暗淡,屏风上的烛影也越来越暗。次句写室外景物。主人公长夜不眠,庭中仰望,天将拂晓,银河已逐渐西移,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际中,但随着天色将明,晨星渐渐隐没。后两句写主人公展开合理想象。由银河、晨星而想到月,由月而想到嫦娥奔月后的孤寂无聊。这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全诗情调感伤,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2022-07-18 10:56:36
  • 关于李白古诗-古风

  • 李白,古风
  •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 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 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 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 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 垂衣贵*。

      群才属休明, 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 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 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 绝笔于获麟。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诗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所说“扬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诗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见的。诗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诗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唐代是*体律绝诗新兴的时代,何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又何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诗,虽各有胜处,但用“*”两字,也只是李白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又何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何至于“吾衰竟谁陈”呢?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象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上有所建树。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千古以来,对此诗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诗人当时以此诗冠全集卷首的苦心了。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关于李白古诗-古风]

    [阅读全文]...

2022-03-05 10:42:17
  • 李白的山水风光古诗

  • 李白,山水,风光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并称为“李杜”。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4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东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阅读全文]...

2021-12-06 13:50:40
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 - 句子
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 - 语录
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 - 说说
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 - 名言
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 - 诗词
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 - 祝福
风唐李峤古诗描写的是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