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男人称翁女人的别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男人称翁女人的别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男人称翁女人的别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男人称翁女人的别称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代诗人的别称
*古代出现过很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在自己的时代里挥毫泼墨,畅意抒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他们的成就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以下简单来总结一下各位诗人的别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诗家天子—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
15、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拓展知识:古代诗人的绰号
一、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二、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三、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四、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五、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六、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梅妻鹤子”的美称。
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别称
月亮一般指月球。月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汉语中被俗称为月或月亮,古时又称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中月亮的常见别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明
在古典文学中,关于月亮的常见别称甚多,诗人往往根据要表达的情感和*仄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别称。
别称
银钩,玉钩,琼钩,玉帘钩(初月如钩)
玉弓,弓月,明弓(弦月如弓)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琼轮、白轮、冰轮、孤轮,飞镜、天镜、金鉴、玉鉴、圆轮、轮辉,晶盘,(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金蟾,银蟾
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广寒,清虚
望舒,嫦娥,婵娟,姮娥,素娥,
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称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
金丸、素丸,玉环,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阴阳学中月亮又称太阴、月阴、月灵、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兔、阴魄
其他别称
太阴、素娥、嫦娥、玉兔(玉兔东升)、金兔(金兔犹悬魄《南朝.江总诗》)、白兔、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唐.李白诗》)、月宫、蟾宫(蟾宫风散桂飘香《金.李俊民诗》)、蟾蜍(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唐.李白诗》)、玉蟾(凉穹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唐方千诗》)、玉蟾蜍、蟾兔(三五明月满,四海蟾兔缺《古诗十九首》)、月桂(一轮月桂)、玉桂、寒玉(江上团团帖寒玉《唐.李贺诗》)、玉羊(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南朝梁.刘孝绰诗》)、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宋.苏轼词》)、月魄、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词》)、水精、水镜、阴宗、夜光、素壁
朔月、新月、弯月、新月、月牙、月芽、玉钩(上人分明见,玉钩潭底没《唐.贾岛诗》)、玉帘钩(仙宫云箔卷,露出玉帘钩《南朝梁.刘媛诗》)、玉弓(晓月当帘挂月弓《唐.李贺诗》)
金轮、金盆、玉环(落月沉月环《唐.白居易诗》)、白玉盘(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唐.李群月诗》)
晓月、曙月、皎月、皓月、皓魄、明月、冰镜(团团冰镜吐清辉《宋.孔*仲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宋.陆游诗》)、 大明、重明、重光、乌兔(笼乌兔于日月《晋.左思赋》) 残月、缺月、眉月、上弦月、下弦月
古代对女子的别称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对女子的别称吧!
①、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②、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z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③、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x,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④、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x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⑤、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⑥、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⑦、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⑧、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古诗词中美女的别称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蛾眉: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红颜: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粉:杜牧《兵部尚书*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月亮别称的诗句
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1.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2.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3.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背银〔钅工〕、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噤。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4.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巷陌纵横。过*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5.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6.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7.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8.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0.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1、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朗月行>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5、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山石>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8、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
9、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忆扬州>
10、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
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闻王昌龄>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13、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苕溪酬梁耿别后>
1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1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1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18、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
19、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河南经乱>
20、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花月夜>
2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宿建德江>
2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亮的别称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
5、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柳永《望汉月》
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7、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0、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柳永《长相思》
15、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8、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3、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6、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李商隐:月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关于月亮别称的诗句1
1.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2.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3.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背银〔钅工〕、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噤。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4.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巷陌纵横。过*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5.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6.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7.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8.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0.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关于月亮别称的诗句2
1、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朗月行>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5、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山石>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8、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
9、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忆扬州>
10、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
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闻王昌龄>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13、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苕溪酬梁耿别后>
1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1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1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18、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
19、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河南经乱>
20、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花月夜>
2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宿建德江>
有关月亮的别称
月球(Moon)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汉语中被俗称为月或月亮,古时又称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那么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月亮的别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月亮的别称知多少?
1、嫦娥: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
2、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
3、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
4、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
5、玉弓,弓月:因弦月如弓,故称。
6、广寒,清虚: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
7、婵娟: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
8、望舒: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而得名。
9、银钩,玉钩:因初月如钩得名。
*古代月亮的别称
1、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4、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5、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6、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7、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8、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9、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一、来源于月亮本身特征的别称
1、直称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如:
1、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直《赠徐干》)
2、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3、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
4、圆影(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
月魄: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之后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构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
①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②玉魄中天满,清辉*水多。(何景明《对月》)
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2、喻称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如:
1、团团冰镜叶清辉。(孔*仲《玩月》)
2、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
3、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4、指点南楼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白居易《三月三日》)
5、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
6、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李商隐《碧城》)
8、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如:
①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②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唐·方干《月》)
③慈鸟夜夜向人啼,几度沙窗兔魄低。(元·范椁《赠郭判官》)
二、来源于阴阳学说的别称
关于书的别称
别称,汉语词汇,指与常用名称同为官方正式名称的其他名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书的别称,希望能帮到大家!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书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枣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的别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的部件和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刊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空白称为“地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说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义》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文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注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训传”、“训解”、“训释”、“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是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写”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出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元《读书》诗:“竞夕与谁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简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如文天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邻,韦编汗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丝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块,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缃素”之句。王安石《和*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縹(青色丝织品)和缃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縹帙”、“缃帙”、“缃縹”、“縹缃”、“縹书”、“ 縹囊”、“简帙”、“青缃”,这些也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縹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縹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只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縹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以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书为“书卷”。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鄴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签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春节的别称介绍
*的新年就是春节,春节是*人必定会过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在*重要性很大的哦,而且对于春节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一个,而在对于这个春节里,都是会是有着一年一次的一种节日,对于这个节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那么你知道春节的另一个的别称都是怎样的吗?从本文里去了解下哦,相关的*春节的别称你知道吗的内容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春节的别称你知道吗吧。
1、不同时代的春节不同名称
先秦时期:“改岁”、“献岁”、“上日”、“元日”。
两汉时期:“正日”、“岁旦”、“正旦”。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朝”、“岁首”、“元辰”、“元日”、“元首”。
唐宋元明时期:“新正”、“新元”、“元旦”、“元”、“岁日”。
清代时期:“元旦”、“元日”。
2、关于*春节
其实春节也是在*里的历史已经超过了4000多年了,而且对于春节的起源,一直存在到很多的起源说法,而比较多人接受的说法就是春节是由虞舜的时期而兴起的哦,而春节都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也就是现代我们所说的“过年”。而在春节的期间,*的一些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是会以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去庆祝的。对于在活动方面里其实也是会有着不同的丰富内容,其中就是有着除旧布新,还有就是迎喜接福,祭祀组神等等这些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在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是带有着很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哦,而且对于一些国家也是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有着会清楚起春节的*俗。
其实对于在过春节的之前,家家户户都是会开始了除旧布新的时候了,而且也是会开始了打扫房屋,准备过年需要用的器具,更加的`会有着洗头木有的时候,而这些也是每个人都是会有着更加多的丰富节日的活动之一的哦,而且在这年里隔年的会有着很多庆祝丰收的活动的。
3、春节对*人的意义
春节,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春节是含有着中华民族文化里的结晶和只会,而且也是有着*华夏人们的生命的一种追求,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正是如此,更加多 能够有着传承我们的社会伦理的观念,对于春节所凝结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加要大力弘扬推广,更加要把这一切都能够有着发展壮大的时候,让中华文化更加的历久弥新。
夜晚,月亮是那么明亮,把大地照得一片雪青,树木、房屋、街道都像镀上了一层水银似的。
月亮的别称的诗句1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佚名《明月何皎皎》
5、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柳永《望汉月》
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7、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0、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1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柳永《长相思》
15、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8、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9、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0、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2、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古诗男人称翁女人的别称
古诗男人的别称
美女的别称古诗
古诗女宝宝的别称
古诗对女儿的别称
男人古诗中的别称
床在古诗的别称
古诗中对美男的别称
美女古诗中的别称
古诗词男子的别称
古诗中女儿的别称
牛的古诗别称
儿男在古诗词中的别称
雪的别称古诗
月的别称的古诗
墨在古诗的别称
古诗月的别称
愁的古诗别称
古诗里雪的别称
古诗里花的别称
柳在古诗里的别称
腰在古诗里的别称
风古诗里的别称
诗词的别称
古诗里雨的别称
古诗对雪的别称
古诗的类别与别称
桥在古诗里的别称
古诗里鹿的别称
月在古诗里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