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语短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现代汉语短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现代汉语短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现代汉语短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木兰诗现代汉语的翻译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木兰诗现代汉语翻译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现代汉语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 h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气传金柝(tu),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 hu)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我旧时裳(chng)。当窗理云鬓(b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临*毕业的时候,很多童鞋们都很忙。有的忙着各种招聘考试,有的忙着投简历面试,有的忙着研究生的复试,还有公务员面试。但是正当此时,大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怎么写?下面文书帮小编提供范文一篇,仅供阅读!
【论文主题词】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北京+陕西)(“*”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陕西(西安))(“*”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有关论现代汉语与英语的异同
现在大家都在学*外语,一般都是学*英语。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区别相当大,学*汉语语法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英语语法来套汉语语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现代汉语与英语的异同,欢迎大家分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各个方面的全球化的发展。*要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是要加入这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而当今的世界格局向着一超多强转变,作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美国仍旧是世界的的领头者。美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均领衔全球。*的发展必定需要向美国学*,英语作为美国民族共同语,同时英语(English)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人必须要学*英语,而作为一个用了多年汉语的*人在学*英语必然会出现许多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式英语”,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老师都会头疼。然而对于英语和汉语的冲击不仅表现在“*式英语”上,还表现在大学时期学*现代汉语时的“英语式汉语语法”,这个问题干扰着专业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的了解、掌握。常常在我们分析句子时将英语语法带入,是本来就不太清晰的思路更加混乱了。不利于我们的学*,在大学中我们不仅要学好英语,还要学*好我们的专业课——现代汉语。而在学*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汉语语法的学*是重难点,为了学好现代汉语,理清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之间的关系,使之清楚明了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本文在借鉴前贤学者的基础上,融合自己这多年的学*经验。仔细探求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异同点,来帮助广大的同学们解决学*中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冲突。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相似处
凡是事物都有一致的地方。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都是事物,当然也有一致性。比如说,汉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人家英语也有。你会说“学生们热爱伟大的祖国”,人家就会说"pupils love great motherland",一句话里面三种词都出现了。汉语里头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玩意儿,英语里头也有。上面那句话,“学生们”是主语,英语的主语是pupils;汉语的谓语是“热爱”,英语的谓语也是love;汉语的宾语是“祖国”,英语的宾语也是motheland;汉语的定语是“伟大"”,英语的定语也是great。你看,都一样,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难道不可以吗?碰到两种语言一致的地方,当然凑合。
(一)汉语与英语都是信息的载体
1、汉语与英语都是言语语言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静止状态。而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相对的运动状态。
(二)汉语和英语都有时态。
两种语言都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经过多年的学*我们都了解到英语中的许多时态,故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展现汉语中的时态。
例如:今天晚餐吃辣子鸡丁。
今天晚餐将要吃辣子鸡丁。
今天晚餐吃的辣子鸡丁。
今天晚餐吃了辣子鸡丁。
(不过要注意的是,汉语中时态的变换一般是用表示状态的状语或者助词来表示的,汉语中的动词没有时态的变换。)
(三)汉语和英语基本上都有相同的词类和句子结构。
1、句子结构,例如:主谓句、省略句、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
2、词类,例如: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代词: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 语、状语和补语。
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碰到两种语言不一致的地方,那就决不能用这种语言的语法去套那种语言的语法,连凑合都不可能。大家*时在课堂里学*,英语语法讲得多,汉语语法讲得少,同学们对英语语法知识更为熟悉,对汉语语法知识反倒生疏。一用语法知识去分析问题,就很容易用英语语法知识去分析汉语的句子。这是不对的,汉语语法就只能用在汉语中,同样,英语语法就只能用在英语中。绝不能同日而语。用这种语言的语法知识去分析另一种语言的语法,是要碰钉子的。所以学*汉语语法,一定要注意同英语语法的区别。
(一)在词类方面不一样。
1、汉语的名词里头有方位词,如"里、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中"等,其中的几个在英语里溶入了介词,如in、on、behind,有的成了形容词,如inner、outer、outside、middle。因此,见到了汉语的方位词,就不能说它们是介词或形容词。
2、英语的形容词也跟汉语的不一样。political study:政治学*、American films:美国电影、brown overcoat:棕色大衣,"政治、美国、棕色"在人家那里是形容词,咱们可不能把汉语的"政治、美国、棕色"当作形容词看待,它们在汉语里都是名词。
3、汉语里的许多形容词可以做状语,英语的形容词绝对不能做状语。例如:“勤奋学*”“认真工作”“严厉批评”的“勤奋、认真、严厉”都是做状语的形容词。
(二)在句子成分方面不一样。
1、汉语里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六大句子成分。英语里缺个补语。汉语用补语表示的意思,英语把它放到状语里去了。英语里面有个表语,汉语把它放到宾语里头去了。所以,两种语言的句子成分都是六个。
2、两种语言的宾语也不一样。在汉语里,有“一匹马骑两个人”“一张床睡两个人”“一间屋子住两个人”“一锅饭吃十个人”这一类的句子,“人”是宾语。而在英语里,“人”必须做主语,不可以做宾语。
(三)句式方面不一样。
1、非主谓句,在汉语中大量的存在。例如:“好球!”“我的帽子呢?”“我的老天爷呀!”“这个王老师!”“你这个小鬼!”“瞧你!”“下雨了。”“刮风了。”“他奶奶的!”。而在英语中很少出现这样的句子,
2、汉语里有一种主谓谓语句,非常特殊,英语里没有这样的句式。例如:“他脸色苍白”“这个人鼻梁很高”“这艘军舰,舰身长110米”“这里的树,杨树居多”“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这些句子的谓语都是主谓短语。如果这些句子翻译成英语则会变成这样:“他的脸色苍白”“这个人的鼻梁很高”“这艘军舰的舰身长110米”这些加“的”的句子则不是谓语主谓短语句了。
3、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从句。例如:宾语从句、表语从句、主语从句。而在汉语的复句中没有十分准确的“从句”,倒是有一些类似“从句”的句子。例如:“那儿有一个人,他手里拿着一本书”若是翻译成英语便有人说这个句子是主从复句,里头的“他手里拿着一本书”是定语从句。这样分析句子是错误的,在汉语语法中认为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句。
现代汉语和英语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之处,总而言之,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中不能将两种语言语法相混淆。对语法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语法的方方面面,诸如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关系,研究两种语言语法关系在整个语法研究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考察与其有语法的其他问题,这样将有助于推进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对两种语法的进一步研究,对语法教学也有很多的启示,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识辨能力和对语言现象深入分析研究的能力。
研究语法问题最直接的意义和影响范围最大的就是能减少我们在学*中因语法带来的麻烦,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认识。然而语法并不仅仅是语言内部问题,而且还与语言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日后我们应该加强语法方面的研究。
现代汉语的“体”概念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汉语的“体”概念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这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类的语言日新月异,新颖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如“被就业”“被自杀”等。本文将从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入手,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语码,并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被就业”;被动;认知;语法;语义
引言
*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网民人数也呈递增趋势,网络语言也随之丰富了许多。盘点*几年出现的网络用语,我们可以发现“被”字的使用频率极高,早已超出网络范围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最初的“被自杀”到如今的“被就业”,“被和谐”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被动用法,而是一种新式用法,这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语法规范。可这种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用法,现实中却受到人们的热捧,被人们运用自如。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用法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做出明确断言“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史比较少见的,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主要有“为……(所)”、“为……见”、“被……(所)”几种句型。例如:①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②烈士为天下见善矣。(《庄子至乐》)③不被见闻觉知所缚。(《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 类似的被动句大量地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被动用法主要分为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两种。有标记的顾名思义主要是指表达时出现“被”、“叫”、“让”、“受”、“给”等标志词的句子。例如①他因擅离职守被领导批评了。②小虎叫人给打了一顿。③二愣子让人给骗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无标记的主要是指表述中没有出现任何表被动关系标志词的句子。例如①花瓶摔碎了。②那个犯人判了死刑。③粮食吃光了。这三个句子中虽没有出现标志词,却可很好的达意,丝毫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主要是因为花瓶不可能自己摔碎,一定是被人给摔碎的。犯人也不可能自己判自己死刑,定是被法官给判的。粮食更不会自己吃光自己,只可能是被人或动物给吃光了。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无标记被动用法其实可以看作是有标记被动用法的一种省略。
笔者发现无论是有标志的还是无标志的被动句,都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从语义上讲都是表示的被动意义,主语不是动作的主动发出者甚至有时还是被迫的,这是被动用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其次,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如果有宾语的话,宾语是施动者;再次,其中的谓语动词一般情况下只能是及物动词,如“是,有,像,属于”等词是不可能出现在被动用法中的;还有就是被动用法和其主动用法一般都存有某种联系,可以相互转换。而语义是一样的,根据其语用目的选择用主动还是用被动表述
二、被动的新式用法及其背后的社会语码
最早出现的被动的“变态”用法当属“被自杀”。1982年6月,意大利某银行行长被发现吊死在伦敦的桥下,所有证据都表明他是自杀。但外界却流传着关于他“被自杀”的阴谋,此案纠缠**很多年,至今迷雾重重。当时,不及物动词*首次出现了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用法—*d。2008年,因举报“白宫”问题的李国福在狱中突然身亡,因现场呈现出自缢的痕迹,被断为自杀。但外界皆认为此事来的蹊跷,有人猜测这里的自杀是他杀,一定是有人或者是谋**刻意布置的自杀现场。于是就有网友调侃道李国福实际上就是“被自杀”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被”字在现代汉语中首次突破常规与不及物动词搭配。这种用法不仅立即为人们所接受,而且还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009年,帖子《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7月12日发表在天涯论坛上,作者“酱里合酱”说道:“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并且在论坛转载的过程中被放到了标题里:《2009年的7月,我毕业了,我也“被就业”了》。 这里所谓的就业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伪就业,就业人没有班上更没有工资福利可拿。
分析“被自杀”和“被就业”的搭配用法,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有两个共同点:其一、“自杀”和“就业”两词都是不及物动词。不能说A自杀了B,也不能说C就业了D。其二、谓语的描述对象是主语本身,动作的真实发出者却是专制制度的各级执行者或强势一方。而从传统语法的规范上来讲,这种情况是不可以用于被动表达的,这种搭配只能算作是一种语法错误,是一种“变态”现象。而这种错误又为什么会被社会所接受呢?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变态”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今大家对此运用自如,使用的“不亦乐乎”,说是不亦乐乎其中却是包含着不少的无奈。学校假期补课,学生自愿参加,开学后老师却接着假期讲的内容往后进行,学生不补能行吗?于是只能“被自愿”参加。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有关居民收入的数据都是呈增长趋势甚至是大幅增长,但实际上并没有增长,大家的收入都是“被增长”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谈起“被……”的往往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他们被掌权一方掌控。在这些词前面加上一个“被”字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道破弱者心中的无奈与委屈。这也正是“被……”大受欢迎的社会根源。
正是“被”字这种特殊的语用功能使得它*一年来又被广泛运用。它已不局限于和动词的搭配,出现了很多与非动词搭配作谓语的'现象,如“被和谐”、“被幸福”、“被健康”等等。更有甚者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被时代”。“被……”是一种主体表达,自身权利意识没有觉醒,个体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与公权力异己的感觉的。因此,“被时代”是权利意识集体觉醒的标志之一。从这点看来,我们应该欢迎“被时代”的来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说明我们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现实的不满,公民只能借助语言来表达。但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被时代”总要一天会过去的。
三、从认知角度看“被就业”的出现
语言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无数的变化,并日渐丰富。甚至有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用法也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于是,“被就业”等词应运而生。而这些用法的出现和人类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著名语言学家石毓智在其书中这样描述到: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是与其感知、记忆、判断等基本能力分不开的。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认知能力。而认知对象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经验世界。语言具有丰富的属性,包括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交际的等。语言的形成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认知对象),语言系统就是认识能力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 可见现实决定了认知,认知又决定了人类的语言。
“被就业”的出现就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它突破现代汉语的使用常规,将“被”字与不及物动词搭配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却是我们通常用几个句子都难以表达的。这种表达方法不但简洁而且还传递出了一种隐含的不宜直接表述的信息,表达了主体的无奈与不满。它不仅具有实在的表义功能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情感功能。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语用功能。它说明语言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再去反映现实。所以,我们可以说语言既在现实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而最终回归现实。人们因为对现实不满,对其产生一个感性的心理活动,最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时语言再去反映和影响认知,认知再去反映和影响现实。如此反复不仅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语法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语言规范。语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变化发展,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也允许发生。而所谓汉语研究的认知视角,其中主要的一个特征是指语义与语法的关系。所以,人们有时可能会为了表意的需要去有意或无意地犯一些语法错误。而这些语法错误也可能会因频繁使用逐渐演变成新的语言规范即语法。在笔者看来,这种新式的被动用法其实就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它的频繁使用促成了被动用法的丰富,就是对它的一种补充。这种用法也会逐渐地由“变态”变为“常态”。而在语义基础上对语法的丰富与发展也将促进人类语言的不断发展。
注释
1 例子皆摘自顾穹.论汉语被动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J].东岳论丛,1993(1).
2 引自百度百科
3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
参考文献:
[1]顾穹.论汉语被动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J].东岳论丛,1993(1).
[2]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史锡尧.语法语义语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王灿龙.“被”字的另类用法-从“被自杀”谈起[J].语文建设,2009(4).
现代汉语自考试题及答案
面对紧张的复*,考生们更迫切地希望自己在考场上能够发挥好,获得好的成绩。为了让考生能在考场上获得好成绩,特准备现代汉语自考试题,以下仅供参考!
1.声母相同的是
A.南、劳 B.见、欠
C.兵、奔 D.是、思
【答案】C
【考点】(P47)声母(第二章/第二节、声母)
【解析】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普通话中有21个辅音声母,分别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兵、奔的声母都是b。
2.属于开口呼韵母的是
A.强 B.而
C.主 D.远
【答案】B
【考点】(P58)单元音韵母的发音(第二章/第三节/三、韵母的发音/(一)单元音韵母的发音)
【解析】根据“普通话韵母分类总表”,“er”属开口呼。
3.属于前鼻音韵母的是
A.欧 B.灯
C.恩 D.微
【答案】C
【考点】(P57) 鼻韵尾韵母(第二章/第三节/二、韵母的分类/(一)按韵母的内部成分分类/3.鼻韵尾韵母)
【解析】前鼻音韵母:带n韵尾的叫前鼻音韵母,有8个。
4.调值为35的是
A.冰 B.起
C.赛 D.梨
【答案】D
【考点】(P70)调值(第二章/第四节/二、调值和调类/(一)调值)
【解析】A项“冰”(bīng)调值为55,B项“起”(qǐ)调值为214,C项“赛”(sài)调值为51
5.韵头、韵腹、韵尾俱全的是
A.鸟 B.娃
C.句 D.生
【答案】A
【考点】(P79) 普通话的音节构成(第二章/第五节/一、普通话的音节构成)
【解析】“鸟”的声母为n,韵头为i,韵腹为a,韵尾为o,韵头、韵尾、韵腹俱全。
6.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是
A.小篆 B.大篆
C.隶书 D.金文
【答案】A
【考点】(P110)篆书(第三章/第二节/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三)篆书)
【解析】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古汉字的最后一个阶段。
7.*2000年来,汉字的标准字体都是
A.隶书 B.楷书
C.篆书 D.行书
【答案】B
【考点】(P111) 楷书(第三章/第二节/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五)楷书)
【解析】楷书仍然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它的通行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它的结构与隶书基本相同,同时也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
8.“六书”中,促使汉字字量大大增加的结构方式是
A.会意字 B.形声字
C.象形字 D.假借字
【答案】B
【考点】(P122-123) 有关汉字的传统学说(第三章/第三节/三、汉字的构造方法/(一)汉字的造字方法/1.有关汉字的传统学说)
【解析】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称为“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汉字的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使用方式。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一大飞跃。自从形声字诞生以来,汉字的字量大大地增加。
9.属于声音四要素的是
现代汉语造词法浅谈论文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汉语造词法浅谈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造词就是创制新词,造词的过程是词通过创制的方法从无到有的过程,和所有词的形成一样,创制出的新词也出现了新的音、新的形、新的义或者新的用法。相应地,造词法就是创制新词的方法,人们在造词时可以根据本民族的语言*惯,掌握和运用现有的语言材料组成各种各样的新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使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现代汉语的造词法多种多样。
从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对造词法的认识逐步加深。1946年廖庶谦先生在《口语文法》中首次使用“造词方法”这一术语。1949年邢公畹先生在《汉台语构词法的一个比较研究》中同时提及了“造词法”和“构词法”,但这里的“造词法”指的是古代的六书而非汉语造词的方法。首先把造词法从构词法中分离出来,构拟出造词法体系的是孙常叙先生,1956年他在《汉语词汇》中,把汉语造词法分为语音造词方法、语义造词方法和结构造词方法三种。后来任学良先生又分为五种。葛本仪先生把主要的造词法归纳为音义任意结合法、摹声法、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和简缩法八种,这是八种常见的造词法,并指出把汉语的造词法全面细致地分析整理出来还是词汇学研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音义任意结合法。音义任意结合法是一种用某种声音形式任意为某种事物命名的造词法。在人类语言之初,人们用某种语音形式指称某种事物,语音形式也就赋予它的某种意义,多数语音形式与它所指称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后来运用的.越来越多逐渐为人民接受,这种音义结合便固定下来。语言中最早产生的一些词,多数是用音义任意结合法创制出来的。如手、蜻蜓、蚯蚓等。同样是生物,有的称“蚯蚓”有的称“蜻蜓”,这里面没有道理可言,这种音义的结合无法解释。
摹声法。从字面理解,摹声法就是一个模仿过程,是一种用人类的语音形式对某声音加以模拟和改造从而创制出新词的造词法。如“呼噜”就是模拟人睡觉进行这种行为时所发出的声音,而给这种行为进行的命名。现代汉语中运用这种方法创制的词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模仿自然界事物发出的声音来造词,如模仿事物的发声给事物命名的,猫、鸦、蛐蛐等;另一种是模仿外族语言中某些词的声音来造词,如咖啡、沙发、巴黎等。总之,用摹声法造词的过程就是把某种声音语言化而创制出新词的过程。
音变法。它是一种通过语音变化产生新词的造词法。如利用儿化韵的造词,“尖”本身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事物的“尖细”,加上儿化韵的“尖儿”变成了名词,可组成词“针尖”。总之,这是一种通过改变语音形式产生新词的方法。
说明法。人们给事物命名时,有时会用现有的语言材料对事物加以说明来加深对该事物的理解,从而创制出新词,这种通过对对事物加以说明来创制新词的方法就是说明法。如从事物性状方面进行说明的,肝部硬化成词“肝硬化”;如从事物领属方面进行说明的,长在鱼身上的鳞成词“鱼鳞”;如从事物颜色方面进行说明的,绿色的豆子成词“绿豆”等等。人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造词,所以说明法用法灵活,能产性强。用说明法产生的新词,词义一般比较明确,容易理解,因此这也是一种常用的造词法。
比拟法。比拟法是一种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比拟、比喻等手段创制新词的造词法。如新词是一个完整的比喻的,“龙眼”是一种干果,人们认为它酷似龙的眼睛,所以成词“龙眼”。
引申法。它是一种运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意义引申创制新词的造词法。如通过联想引申创制的,山和水是自然风光中的两大宝藏,人们联想引申,用“山水”指称自然界的美丽风光;如通过词义引申分化创制的,“月”原为“月亮”之义,后来又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周期大约为三十天,所以又引申分化出表示“三十天左右时间”的“月”来计量时间。
双音法。汉语词汇发展具有双音化趋势,通过双音化创制新词的方法称为双音法。它是在原有单音词的基础上经过双音化而产生新词的,但这些充当基础形式的单音词,随着语言的发展有的仍可独立成词,但有的不可独立成词。如通过重复原有的单音词创制新词的,把“妈”双音化成新词“妈妈”,这一种新词和原单义祠的意义基本相同;把表示乳汁的“奶”双音化成“奶奶”,这一种新词和原单义祠的意义基本不同。
简缩法。汉语中部分事物的名称是用词组的形式表示的,为了称谓简洁,把词组简缩成新词,这种把词组的形式通过简缩而改变成词的造词法称为简缩法。因为是为了称谓方便才对原有词组进行的简缩,所以新词的意义与原词组意义相同。如把“人民警察”的第一个和第四个字抽出来简缩成新词“民警”,但前后的意义是相同的。需要注意的是简缩成的成分也有可能简缩后仍然是词组,如“四个现代化”就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简缩成的词组。
葛本仪先生对造词法的分类做了详细的解释,能解释大部分词的产生,但仍有部分词的产生方式没有涵盖在里面,比如汉语把日本人直接借用汉字创造出来的词又借回来不读日语的读音而读汉语的读音的汉字式借形词,景气、引渡、取缔等。另外,葛先生所解释的说明法太繁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进行造词,具有随意性。所以,关于造词法的研究分类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扩展资料:
汉语,汉族的语言,*的通用语言。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同*境内的藏语、壮语、傣语、侗语、黎语、彝语、苗语、瑶语等,*境外的泰语、缅甸语等都是亲属语言。
汉语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全球至少15亿使用者,占世界人口的25%,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流通于*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汉族华人社区。一般所说的汉语指的是普通话。
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历史沿革
上古
周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尚有170余个,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
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代
*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现代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九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淮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七个次方言。
1923年*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白话文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现代汉语标准,称为国语官方语言。
1932年经*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官方语言的标准。
国共内战之后,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大陆改称其为普通话,台湾依旧称国语。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也是拼写*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献等的国际标准。
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也称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或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应专业为高等院校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文化修养且能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汉语和*文化教师,为旅游和各类涉外部门培养导游和翻译人才。
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信息化水*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得到加强。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
纲要确定了“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七项主要任务;确定了“推广普及”“基础建设”“督查服务”“能力提升”“科学保护”“文化传承”六项重点工作和十六个方面的举措;
提出了“创新理念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和“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人才保障”“提高科研水*”“加大宣传力度”“保障经费投入”等八项创新与保障措施。纲要的发布是贯彻党的*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行动,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纲领。
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
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任何单词的读音,都是分解为一个个音节朗读。 一般的,一个单词中有多少元音节就有多少音节。 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是一个字的词,多出现于古汉语中,如“可”,现在为“可以” 。英语中的音节若只含有一个元音,就叫做单音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摘 要:从汉语词汇发展史来看,从古代汉语的基础,经过*代汉语的语法、语音、语义的演变,再到现代汉语中各式各样的词汇,这一过程发生了很多方面的变化。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汉语中单音节词汇的双音节化的发展演变,主要同归统计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通过具体的词汇用例,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轨迹和原因,同时也对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发展轨迹;原因
一、序言
在探讨汉语中单音节形容词双音化现象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什么叫做单音词?宋均芬在《汉语词汇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当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词或代表若干个词时,这个汉字就代表单音词。”赵克勤在《古代汉语词汇学》一说中对古汉语中以单节音词为主的原因做了如下阐述:“古汉语书面语与口语有许多差别,如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但主要差别在于词型,书面语以单音词为主,口语以复音词为主。
因此,书面语与口语的分离就是造成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重要原因。”
其次,什么叫双音化现象?我们必须要明确它和复音化现象的区别,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益下降,复音节词汇日渐上升,最终取得绝对优势,这一演变现象称为词汇的复音化。
在复音化里面,最显著的就是词汇的双音节化现象。
而在古代汉语中,虽然以单音节词为主,但是也存在相当数量的复音词,这些复音词中又有绝大多数是双音词。
总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单音节向双音节逐渐发展演变的,从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到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而*代汉语中的词汇则是这一趋势的过渡时期,具有典型的发展演变趋势,这与语言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二、双音化与构词、语法结构的关系
对单音词来说,在不改变原来语音系统的前提下,只能靠原有词的语义分化、语音(包括声调)的转移造成词形变化,产生新词。
这种方法的能产性很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词的复音化则使词根复合法和词根派生法越来越发达,开辟了大量快速产生新词的途径,这应当是汉语词复音化的动因之一。
除此之外,合成词中还有割裂原有结构而形成的跨层结构形式,这种词的产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源于对语句结构层次在认知上的重新分析。
例如“重/于泰山”是述补结构,“于泰山”作为介宾结构补充说明“重”的程度。
首先,由于“重”和下面的介词“于”连用;其次,由于汉语以双音节为节奏单位的倾向;再次,由于频度重复,使“重”和“于”逐渐凝固为一个整体,于是原来的结构就被重新分析成了“重于/泰山”,这就为“重于”发展成双音词创造了条件。
汉语中有一部分复音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来还有一些复音词是模仿这种结构造成的。
例如:
等于 大于 小于 勇于 急于 鉴于 见于
源于 由于 免于 基于 可以 难以 足以
无以 乘以 除以 加以 给以 予以 赖以
三、复音化与词义表达的关系
与单音词相比,大部分早期的复音词特别是合成词明显地表现出词义的单一性,因为多个词素的相互制约,可以把词义限定在更明确的范围内。
例如“书”的意义不如“书籍”、“书信”、“书写”明确;也有时,原来的单音词的词义扩大,要表示原来的意义就要加上原本不必要的限制成份。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复音词表义都比单音词精确。
有时用其中一个字基本上就可以表示该词的意思了,却还要加上一个同义或*义的字或者在表达词汇意义方面作用不大的字以凑足双音节。
例如:
田地 脸面 衣服 村庄 哥哥 桌子 老虎
睡眠 燃烧 欢乐 悲哀 迟缓 崇高 艰难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节化,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词义的表达有综合逐渐倾向于分析。
客观世界的大量新事物是层出不穷的,而每出现一个新事物,语言中也就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词来表达。
由上所述汉语词形和词音的特点决定了单音词数量上的有限性,这也从词义上决定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经由词组或短语凝固而成的,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既涉及词汇也涉及语法。
古代汉语常常把动作和动作的结果综合在一起,即通常所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荀子成山》:“大其苑囿,高其台。”大,后来用“扩大”表示;高,后来用“加高”表示。
因而从词义上看,词义的表达由综合到分析就造成了汉语中的词汇逐渐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
四、双音化与音节韵律、语体风格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在汉语的'自然音步中,双音节自成一个韵律单位,汉语中存在追求双音节韵律单位的倾向,这一倾向在许多语言现象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是四音节的,而且多数都是有两个双音节韵律单位构成的。
例如:
当仁不让 马首是瞻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九死一生 明察秋毫
奇文共赏 身临其境 杀一儆百 以儆效尤 东施效颦 天崩地裂
上面这些成语,无论是在语义角度,还是在语法角度来分析,都是“2+2”的音节韵律结构,所以,从成语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音节双音节化的趋势。
其次,非双音节的对人、地等的称呼常被改造成双音节。
称山、水、地等时,后面的“山”、“ 河”、“县”、“市”等标志字有凑足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作用。
这些字可以加在单音节的山水地名后面,组成“嵩山”、“秦岭”、“淮河”、“滇池”、“洪湖”、“滁县”、“郴州”、“沙市”等,如果不加这些标志字,剩下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单独用来表示山水或地名。
总之,表示地名、山水名等的词语最好是两个音节的,也可以是三个或更多音节的,但一般不可以是单音节的、三音节的,常被改造为双音节。
李汉荣《转身》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汉荣《转身》 现代文阅读练*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身,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往何方,我甚至没有看见他的背影。
④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⑤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⑥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⑦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⑧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第①段加点词“打捞”是否可以换成“寻找”,并简要阐明你的理由。“打捞”指的是将沉在水里的人或物找着取上来,此词既可使人联想到“大海捞人”的不易又具有形象性、同时,与前句中“人海”呼应。
(2)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河流水的清澈*静、流水声悦耳动听。
(3)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转眼间,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那个中年乞丐、然而,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
(4)下列对本文几处描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③段中对“少女”“少妇”“老者”的描写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而第④段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对“年轻人”进行细致刻画,充分表现“他”文雅谦和。体现了作者选材的详略得当。
B、⑤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不敢与外人接触。
C、第⑥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D、④⑤⑥段是详写,具体描写了作者与年轻乘客、秦岭女孩、和中年乞丐邂逅(短暂相遇)的经历。而⑦⑧两段是略写,点出人生“一转身”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对前文详写的拓展。
E、全文对不同场景下的“转身”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描写,点面结合中重点突出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产生的惆怅和无奈。
(5)简析⑦⑧两段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
(6)结合全文,概括“转身”的含义,并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考点】散文阅读。
【分析】(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赏析作品内涵、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答】(1)作答本题一是要理解“打捞”的意思,二是要分析语境,注意前句“在人海里”、
(2)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首先要分析句子采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采用这种手法表现的内容、
(3)分析该题,首先注意句中的“但”,表示转折,也就是说句子有两层意思、根据前文语境“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可知,前半句的意思是:转眼间,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那个中年乞丐;“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的意思是: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
(4)BE B中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下文“秦岭女孩”的自然美做铺垫,“不敢与外人接触”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E、“重点突出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产生的惆怅和无奈”错,作者重点是强调时间、过程的流逝之快,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人际交往、
(5)分析句子的情感,要注意分析句子的内容、第八段与第七段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多了一种不舍知情、
(6)理解词语的含义,注意词语的表层义和隐含义,“转身”本来是指时间短,文中指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机遇的短暂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机遇的短暂、
小说标题作用: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本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据此回答、
2016自考《现代汉语》单选题专项训练
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试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试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16自考《现代汉语》单选题专项训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单项选择题
1、修辞这一术语的含义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我们应该学点语法和修辞。”中“修辞” 的含义是( )
A、修辞规律 B、修辞活动 C、修辞学 D、修辞格
3、……蓦地那手又在她胸前摸了一把,六宝直叫起来,出惊地喊了一声:“嗳哟!“什么事? ”同在那筐子边捋叶的四大娘问了,抬起头来。六宝觉得自己脸上热烘烘的,她偷偷地瞪了阿多一眼,就赶快低下头,很快地捋叶,一边回答:“没有什么。想来是毛毛虫剌了我一下。(茅盾《春蚕》)例中六宝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A、适量准则 B、真实准则 C、关联准则 D、明白准则
4、那大嫂看着手中的车票,眼里含着热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笑了笑,心想这大嫂真有意思,大概还想还钱呢,就说:“大嫂,别问了,我叫*,就住在*。”例中,雷锋为表达“别问了”这一含意,而有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A、适量准则 B、真实准则 C、关联准则 D、明白准则
5、甲:我烧的这几道菜怎么样?
乙:我这几天口不大识味。
例中,乙为表达“菜的味道不怎么样”这一言外之意,而有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A、适量准则 B、真实准则 C、关联准则 D、明白准则
6、北静王见他语言清朗,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恩,果如所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曹雪芹《红楼梦》第15回)例中交际双方都遵守着貌原则中的( )
A、损益准则 B、褒贬准则 C、一致准则 D、同情准则
7、两位胖胖先生,彼此弯腰拱手,满面油晃晃的正在开始他们的攀谈──“贵姓?……”“敝姓钱。”“哦,久仰久仰!还没有请教台甫……”“草字阔亭。”“高雅高雅。贵处是……?”“就是上海……”“哦哦,那好极了,这真是……”(鲁迅《论讽刺》)例中交际双方都着礼貌原则中的( )
A、损益准则 B、褒贬准则 C、一致准则 D、同情准则
8、“1913年1月26日,**终于将一个庞大的盗窃团伙一网打尽,蒙娜丽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卢浮宫。”中所用辞格是( )
A、仿拟 B、夸张 C、比喻 D、借代
9、“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带着满头霜花回到故乡,第一要紧的便是看望小桥。”中所用的辞格是( )
A、借代 B、比喻 C、比拟 D、双关
10、“他要在北大荒做一个像父母那样的创业者,而不甘心仅仅做一个继业者。”中所用的辞格是( )
A、双关 B、借代 C、拈连 D、仿拟
11、“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中所用的辞格是( )
A、拈连 B、通感 C、移就 D、比拟
12、“空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中所用的辞格是( )
A、排比 B、回环 C、顶真 D、反复
13、“山城的灯火,好似一只梦幻曲,令人心醉神迷。”中所用辞格是( )
A、通感 B、拈连 C、比拟 D、移就
14、“高原天湖纳木错像一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万里羌塘草原上。”中所用辞格是( )
A、映衬 B、夸张 C、比拟 D、比喻
15、“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天竹叶三。” 中所用辞格是( )
A、排比 B、对偶 C、顶真 D、回环
16、“科学的道路不*坦啊,生活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所用辞格是( )
A、错综 B、映衬 C、比喻 D、对偶
17、“他这个人胆小得很,灰尘掉下来都怕把自己砸死。”中所用辞格是( )
A、比拟 B、映衬 C、夸张 D、婉曲
19、“生活本来就是由一些不同的色调组成的:红色给人温暖,黑色让人消沉,蓝色使人郁,绿色又叫人憧憬。”中所用辞格是( )
A、层递 B、排比 C、对比 D、映衬
20、“海伦在人生的道路上遭受了那样大的磨难,还深情地眷恋着生活,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着、奋斗着。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才遇到了这么一点挫折,怎么能丧失勇气呢?” 中所用辞格是 ( )
A、设问 B、反问 C、反语 D、警策
21、“辛楣和李梅亭吃几颗疲乏的花生米,灌半壶冷淡的茶,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 中所用辞格是( )
A、通感 B、移就 C、比拟 D、双关
22、“这园子里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中所用辞格是( )
A、舛互 B、反语 C、错综 D、映衬
23、“在太行山西麓,有个滴水泉,滴水泉旁有个滴水寺,滴水寺旁有条石子路。”中所用辞格是( )
A、排比 B、层递 C、顶真 D、回环
24、“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中所用辞格是( )
A、比喻 B、对偶 C、排比 D、错综
现代汉族,请拾起你的自信征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征文吧,征文要求篇段合乎格式,字数合乎规定。写征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汉族,请拾起你的自信征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古至今,在*的历史之上“汉”从来没有消失过。长期占据中原的汉族,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之间从来都使人忽视不得。这是炎黄的血脉!这是我中华之组成的一大部分!这是我中华大部分荣耀的缔造者!汉,无疑是骄傲、自信的。而今日之汉族,使人唏嘘不以……
在大部分人眼里,汉族就是户口本上轻飘飘的两个字。它不可以使自己加分,而晚清也无疑是中华一耻,汉族一耻,就这样而已,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甚至在有些想要闹事人的眼里,说一句我大汉族都是欺辱少数民族!现在*有五十六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优惠政策,开国时期为了国家的和*我们没有说过一句不是。这样的政策延续至今,就是这样一个对我们汉族极其不公*的加分也一直存在着,我汉族的青年怨,觉得不公*,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因为这就是事实!可到头来我们也仅仅是抱怨而已,都默认着这种不公*。我们从小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那一个个故事令人心血澎湃,激动不已。至此,我对我们这受过欺辱却又在英雄的鲜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有了深深的归属感,我们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可是,没有人跟我们说过,汉族这两个字,在历史之上为它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数不胜数!在那改朝换代,在那如墨长发,锦绣华服被人野蛮的去除时,你想到的.是什么?仅仅是剃发易服这轻飘飘的四个字吗?那你是否知道,这些,在汉民族的眼里,就是属于他们的荣耀,就是这汉族的脊梁,你若要毁这脊梁!毁这荣耀!那只能玉碎!在这场轰轰烈烈斗争中,被直接或间接屠杀的应在1000万人以上。1000万,这个数字!叫我看的寒毛直竖,我们的祖先为的到底是什么啊!那样明知道是死却还奋起的勇气到底是从那里得来的?
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数次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他们,他们一身华服满身鲜血,可脊梁却是挺得不能再直!我为他们而感到自豪,他们为的是汉民族的骄傲不被摧毁,他们是多么为自己的血脉中的“汉”而感到骄傲啊!历史的更替无法阻止,直到了今日,汉族的人数不断地增加。可什么时候,我可以不在看到“我是汉族,没什么好的好吗,一点用都没有!”或听到“是汉族一点都不值得骄傲。”汉族的荣耀一直都存在!这是祖先一代一代传承到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怎能忘,怎敢忘!
现代汉语短语PPT
现代汉语短语
关于现代汉语的古诗
现代汉语的古诗注音
现代汉语描写语法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
现代汉语常引用的古诗词
现代汉语句子层次分析
古诗中的读音和现代汉语不同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古诗词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表达
体现古代汉语的古诗
古代汉语中的古诗
现代汉字的古诗
体现汉语特点的古诗
表现汉语特点的古诗
古代汉语中的反古诗
有关现代汉字的古诗
现代汉字谐音的古诗
现代汉子特点的古诗
汉语短语
现代语录
撩汉语录
用汉语写的古诗
汉语句子
从秦汉到现代的古诗词
现代汉字节热点的古诗
微信撩汉语录
古代汉语在小学古诗中的应用
爱护兵器的古诗词
带文君字的古诗词
写绿色健康构建和谐的古诗
带曹和铭的古诗
关于赞美华夏的古诗词
报效国家的古诗词人们熟知
醉花阴默写的古诗
形容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古诗
江淹的别赋古诗
初二三单元的古诗文言文
描写蜗牛可爱的古诗
今夜秋雨的古诗
古诗采薇到底是谁写的
以城字开头的古诗
为情而伤的古诗
会读的古诗
叶绍的全部古诗
五首带秋字的古诗
关于元宵景的古诗
攀援而登的古诗意思
秋夕古诗中的感情
李白的千年古诗全集
赞美女人的搞笑古诗词
表达对前女友思念的古诗词
早上下雨的古诗词
关于夜门关的古诗
描写记梦的古诗
落日的古诗原文
含有羸的古诗
根据题的内容填古诗
带月的古诗词加题目完整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