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

关于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42) 语录(12) 说说(6) 名言(641) 诗词(1k+) 祝福(1) 心语(87)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的意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讲解)

  • 一、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二、作者介绍

    刘长(zhǎng)卿(718年—790年),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阳。唐朝时期大臣、诗人、儒客大家。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至德年间,授监察御史,迁长洲县尉。大历年间,出任江淮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坐贬睦州司马。刚直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三、赏析

    初一看,刘长卿这首五言绝句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

    这首诗有以下几个写作特点:

    1、写作次序由远及*,由*及人,由疏到密。

    通过对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风雪系列铺陈,表达旅人投宿的喜悦,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点明主题。短少的20个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都交代的很清楚。

    2、采取白描手法,对色彩的描绘,用日暮,表达天快黑了。苍山是指灰白色的山。作者是在芙蓉山一带,因为下雪投宿。而苍山应就是芙蓉山的一脉,这个芙蓉山在湖南宁乡,但也不一定是确指,或泛指苍白色的山。

    白屋,故言之是在风雪中隐约看到的茅屋。风雪,当然是白色的。

    这些色调都显得苍白、淡远而萧瑟。

    3、声音描摹,赶路的*声,犬叫声,风雪声,还有作者的呼唤声,主人家的迎客声,这些声音好几种都在诗外,仿佛听到似的,但隐又在诗中,属象外之象。

    4、有静有动,静动结合,以动写静,以静衬动。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静态的景象。柴门闻犬吠,是动态的景物,风雪夜归人看似静,实则动,静中有动。

    5、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方法。

    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驭下来加工,提炼取舍,虚实相生成为诗词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苍山为虚景,白屋为实景,柴门为实,犬吠为实,风雪为虚,归人为实。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赋陈为实,起兴为虚。相互映衬,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思想。

    6、采用了衬托的方法。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从而突出所咏的重点。如:用绿衬托红,绿叶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美丽。

    前两句的意象之间是正衬,衬托出一个萧瑟凄凉贫寒的景象。后两句又是反衬,以动景狗叫反衬日暮黄昏的寂静。

    7、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方法。

    这种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表现了荒凉,风寒,贫穷的景象,其实都是在渲染作者贬谪路途中的悲惨凄凉的心情和处境,也叫借景抒情。

    第三句写柴门狗叫,以荒郊野外狗狂叫体现作者处境的悲凄,实际写沦落天涯无处寄托的复杂心情。

    第四句,风雪夜归人,主人迎接客人,反客为主,作者又转为喜悦的心情。

    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以哀景来表达乐情。

    全诗是一个画境,描写出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善美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庄,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上述几种方法在诗词创作中经常运用,但手段方式都是为内容服务,为主题思想而服务的。这就叫诗意蕴藉,意境隽永,含蓄有余,蓄而不露,比物以意,诗以言志,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7-02 11:45:27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词鉴赏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最新的古诗词鉴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陈邦炎)

    [阅读全文]...

2021-12-22 01:47:04
  • 游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

  • 游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

      引导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描写冬天的古诗分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rì mò cāng shān yuǎn

      日 暮 苍 山 远 ,

      tiān hán bái wū pín

      天 寒 白 屋 贫 。

      chái mén wén quǎn fèi

      柴 门 闻 犬 吠 ,

      fēng xuě yè guī rén

      风 雪 夜 归 人 。

      作者背景

      刘长卿(726-790),唐代诗人。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注词释义

      苍:青色。

      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

      柴门:篱笆门。

      闻:听。

      吠:狗叫。

      古诗今译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

      名句赏析——“风雪夜归人。”

      这是诗中有画,画中见情的.四句诗。叙写诗人在一个风雪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农家的情景。前两句寥寥数语,点明了时间是冬日的傍晚,地点是苍山的脚下,而且通过房屋的“贫”与天气的“寒”相互映照,生动刻画了这户人家的清贫境况。后两句转而叙写自己冒着风雪前来叩门求宿,引得狗叫起来。全诗简练含蓄,写到此处悄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交待主人开门、自己进屋以后的种种场面,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阅读全文]...

2022-03-06 02:03:04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李贺最恐怖的一首诗)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3-6岁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对有韵律、有节奏的语言感兴趣,记忆力又好,那么如何利用这段黄金期,让孩子不仅能背诵古诗词,还可以理解古诗词,做到即可以流畅地输入,也能自由地输出?

    讲故事!讲故事!讲故事!用故事告诉孩子诗里诗外的知识,用孩子的视角,孩子容易理解的语言,孩子能读懂的画面,把诗的主题、意境、情感传递出来。

    书籍配套高品质音频,采用童声与语言艺术大师声音结合,配合特效音效,超剧场感。

    针对0~8岁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特点,深耕研发“儿童成长能力”体系,打造精品故事栏目,给孩子声临其境般的故事体验,激发孩子阅读和表达兴趣,全面提升孩子综合素养,由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多家青少年儿童出版社代言人雪莹匠心出品。

    [阅读全文]...

2022-06-15 11:03:35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逢:遇上。

      2、宿:投宿;借宿。

      3、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4、日暮:傍晚的时候。

      5、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6、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7、犬吠:狗叫。

      8、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翻译: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m.ju.51tietu.net)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阅读全文]...

2022-05-25 21:25:41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诗鉴赏

  • 唐诗
  •   【原文】

      逢1雪宿2芙蓉山主人3

      日暮4苍山远5,天寒白屋6贫。

      柴门闻犬吠7,风雪夜归人8。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白话译文】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创作背景】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阅读全文]...

2022-01-26 15:21:27
  • 经典冬天的诗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讲解

  • 经典,冬天
  • 经典冬天的诗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讲解

      对于广大小学生朋友,语文的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提供了经典冬天的诗句,希望对大家学好语文有所帮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对这首诗的词句释义和意境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实则言简意约,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这给解读带来难度,歧义难免,多解必然。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经典冬天的诗句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大家生活愉快。

    [阅读全文]...

2022-01-23 13:36:18
  •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芙蓉楼送辛渐全诗赏析)

  •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⑶*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⑷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

    ⑹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⑺楚云:指楚天之云。

    ⑻高楼:指芙蓉楼。

    ⑼寒江: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

    这首诗写*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阅读全文]...

2022-03-09 04:33:18
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 - 句子
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 - 语录
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 - 说说
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 - 名言
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 - 诗词
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 - 祝福
冰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