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的诗句

关于从军行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从军行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从军行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从军行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 语录(4k+) 说说(5k+) 名言(259) 诗词(35) 祝福(1k+) 心语(58)

  • 古从军行的诗句

  • 古从军行的诗句

      古从军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阅读全文]...

2022-02-27 17:15:59
  • 从军从军行古诗145句

  • 经典
  • 描写从军从戎的诗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从军从戎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首)

      一入军营便是家,少年立志振中华。

      深山操演临风雨,大海漂流溅浪花。

      勇斗雷霆描日月,饱尝霜雪揽云霞。

      *成文武双全艺,不负乡亲敬我茶。

      (第二首)

      早岁从军别故乡,如今鬓发惹秋霜。

      心存忧患常磨剑,身处和*莫忘枪。

      劈海巡洋消阻遏,凌空翔宇为图强。

      敢拼老骨擒敌去,护我中华万里疆。

      (第三首)

      巾帼汉子木兰花,百姓心中七彩霞.

      替父从军辞众老,为君征战保国家.

      刀光血影十年久,雪地冰天万里遐.

      将士身强多丧命,福星高照护英华.

      (第四首)

      男儿入伍志刚强,苦练精修作栋梁。

      牢记红梅迎冰雪,勤学翠竹顶骄阳。

      深山大泽胸怀远,月黑风高体魄康。

      多彩人生今上路,射雕响箭己开张。

      (第五首)

      此时相聚正初冬,鼓点频催泪欲从。

      入伍持戈当好汉,牵驹上阵要冲锋。

      英雄自古争年少,友谊从来重别逢。

      只盼荣归携手日,欢声笑语不龙钟。

      (第六首)

      军旅戎装三点红,情深血热五年浓。

      金戈铁甲将军梦,晋冀关山战士风。

      豪气刚生身沐雨,才华初露技雕虫。

      熔炉锻我凌云志,盛世驰骋似虎龙。

      (第七首)

      送君入伍设欢筵,半是祈福半是悬。

      濠水戏波年少爱,球篮高耸友人传。

      同学数载无穷事,插队时常醉共眠。

      反帝反修南北共,知青战士永相连。

      (第八首)

      兜鍪加顶士为冠,征战何惊骨肉残?

      鹰顾韬光须俟奋,鲸吞剑气御凌寒。

      长兴汉鼎众开济,永葆江山治久安。

      执锐披坚怀报国,从戎义胆与忠肝。

      (第九首)

      金戈铁马四十春,未忘初心义自真。

      耳畔常闻军号响,心头总忆故人情。

      风霜岁月磨筋骨,战友天涯泪沾襟。

      脱下戎装兵味在,豪侠肝胆照昆仑。

    [阅读全文]...

2021-12-20 07:57:45
  • 关于古从军行的诗句

  •   古从军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阅读全文]...

2022-01-10 10:34:44
  • 爱国诗歌从军行

  • 诗歌,爱国
  • 爱国诗歌从军行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好诗歌是美文,好小说是美文,好论文是美文,一条写得好的手机短信,或一段能让人会心而笑的笑话也是美文,用通俗的讲法,写的好的文章,就是美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国诗歌从军行,欢迎大家分享。

      爱国诗歌:从军行[1]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2],

      孤城遥望玉门关[3]。

      黄沙百战穿金甲[4],

      不破楼兰终不还[5]。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称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长云:即云层迷漫,实际是指战云。雪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省。

      [3]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唐时为凉州西境。

      [4]穿:磨破了。金甲:铁甲。

      [5]楼兰:汉朝时西域的一个国名,故地在今新疆*尔自治区(shàn善)善县东南一带。

      译文:

      青海一带的战云几乎遮没了祁连山,

      守城将士回头遥望玉门关内的家园,

      虽然在黄沙里经过多次战斗磨穿了铁甲,

      但不*定楼兰的侵扰誓死也不班师回还。

      导读:

      王昌龄(6987—7577),字少伯,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人。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授汜水尉,不久迁校书郎。后贬为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

      王昌龄在开元、天宝年间,以诗名重一时。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其中以边塞、宫怨、闺怨、送别之作成就较高。他青年时期到过河西、陇右一带,这首诗可能就是他漫游这一带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边防将士为保卫祖国边疆安宁杀敌立功的壮志。诗的前两句写将士们极目所见和回望玉门关的景象,借以渲染战争气氛,点出环境;后两句抒写将士们决心破敌的豪情。二者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高度的'概括力和雄浑豪壮的艺术风格。

      《从军行》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从军行》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阅读全文]...

2022-05-14 19:47:30
  •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

  •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全诗大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众所周知,烽火、烽烟、狼烟等词,代表着边境传来的警报。开篇即交代了时代背景,诗人用一个“照”字表达出军情的紧急,烽火好似照亮了长安的夜空。祖国边境正在受到侵扰,有志之士“心中自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不灭,何以为家!

    紧接着,第三、四句描写大军奔赴前线,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包围了敌军的堡垒。

    一个“辞”字,沉重,庄严;一个“绕”字,形象地描绘出画面,想象铁骑气势汹汹,把敌人团团包围住。

    “牙璋”是古代兵符,分凹凸两块,相合处成牙状,分别掌握在皇帝和统帅手中。统帅只有见到了皇帝手中的兵符,合二为一,严丝合缝,才能够出兵。否则就是擅自出兵,其罪当诛。

    “凤阙”是汉朝皇宫的代称,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个词,指代大军挥师出京,渲染出一种典雅、隆重的画面。

    “龙城” 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是匈奴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这里获胜,在本诗里,指代塞外敌方据点。在这里指敌军要塞。“铁骑绕龙城”,刻画出一幅画面: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第五、六句描写战场和战斗,但诗人并不正面进行描述,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行军打战的不可或缺的军旗和军鼓、边塞的风雪,融合交织,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出发:大雪纷飞,遮天蔽日,军旗翻滚,彩色的绣画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中夹杂着雄壮的进军鼓声。

    战场上,两军对峙,将士们顶风冒雪,奋勇杀敌,与侵占国土的匈奴誓死搏斗,场面何其悲壮!

    优秀的边塞诗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与残酷。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愿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整首诗节奏明快,气势恢宏。书生听见烽火军报传来,毅然投笔从戎,刚随从大军辞别京都,就在边塞包围了敌军,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个场景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牙璋(兵符)、军旗、军鼓等等。

    每个情节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又十分自然。而每一次跳跃之间,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书生怎样投笔从戎?如何告别家人?行军路上情况怎样?一概省略。

    “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贯通,如同山崖上的瀑布飞流,一气直下、一往无前,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有力突出了书生的爱国激情和唐朝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秦朝虽然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开端,但汉朝历经了四百年历史,是第一个大一统*能够进行长久统治的王朝。而后的隋朝也是个“短命”的王朝,唐朝自然受到汉朝的影响更大。

    由于这个政治因素,汉朝文学也深刻影响了唐朝文学的创作。比如汉朝乐府诗对于唐朝边塞诗创作,就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军行》,就本是乐府诗的标题。

    在初唐诗坛上,“初唐四杰”是无法绕过的代表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少年成名,英姿勃发。年少得志,便不免轻狂傲慢一些,而杨炯则更是恃才傲物。

    他曾经讽刺当时的朝臣为“麒麟楦”,说:那些玩杂耍的艺人,会把画着麒麟样子的布蒙在驴子的身上,让驴子翩翩起舞。可是呀,等到结束的时候,他们把布拿下来,驴子就是驴子,变不成麒麟。这已经是很*裸的讽刺了,也因为他出言无忌,得罪了许多人。

    在文学上,他也是同样的锋芒毕露,丝毫不屑于掩饰。

    当时“四杰”的排名上,大家都以为王勃第一,而杨炯居第二。

    杨炯就很不服气了,他说:“我呀,惭愧立于卢照邻之前,而耻居于王勃之后。”

    初唐年间,边境长年受到吐蕃、突厥侵扰。而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度,但是名额有限。更多高级人才的选拔、升迁,更多的是加入关陇军事集团,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因此初唐年间,许多文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杨炯此诗可能是此时所作。

    中国哲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泽厚说:“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唐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整个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杨炯并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从军打过战,这首诗实际上是在借机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初唐诗坛,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流行的是刻意雕琢、绮错婉媚的宫体诗,纤丽绮靡,缺乏风骨,没有一丝男子气概。初唐四杰对此非常不满,他们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杨炯以一首气势昂扬的《从军行》,从亭台楼阁、丝竹管弦中走出,直奔边塞大漠,令人血脉偾张。

    这种男儿的血性,这种壮士的豪迈,这种纵然马革裹尸,亦一往无前的气势,都是沉醉在莺莺燕燕、酒樽花前的宫体诗人们所没有的,亦是初唐诗风所匮乏的,对后来的盛唐边塞诗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4-26 09:52:24
  • 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

  • 文学
  • 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拓展阅读】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生*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王昌龄成就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评价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名句

      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2、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从军行七首》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7、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

      8、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驩州》

      9、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芙蓉楼送辛渐》

      10、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

      11、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长歌行》

      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14、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15、青山明月梦中看。

      16、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1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

      19、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塞上曲》

      20、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答武陵田太守》

      2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

      22、莫道弦歌愁远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23、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4、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西宫秋怨》

      25、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阅读全文]...

2022-02-12 18:11:19
  • 描写军人的诗句有哪些(体现军人军魂的诗句)

  • 所谓的岁月静好,

    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

    整理20首边塞军旅诗,

    向守卫祖国的铁血军魂致敬!

    诗经·大雅·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 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从军行

    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

    将军何处觅功名。

    渡河北

    王 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出塞二首和杨素 其二

    薛道衡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徵兵。

    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

    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

    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

    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

    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

    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

    饮马长城窟行

    杨 广

    [阅读全文]...

2022-02-04 18:24:11
  • 军旅十四行(组诗)

  •   ◎初入营盘    那一年的冬天  绿皮火车拉着未曾出过远门的青涩  第一次装点草绿色的梦  稚嫩的理想被红色点燃的火焰  红星在期待合格的帽沿  红旗在衣领两边绸缪无限青春  小白杨在营盘门口接站    我还是我吗?是新我,  是接受冶炼的矿石在熔炉里燃烧  化为铸铁锻造成钢的桥梁  我坚硬翅膀上的标志是雷霆闪电  是披荆斩棘的所向披靡  热血担当的使命,与信念  我成长的速度超越了小白杨的遗憾    ◎无畏的舟桥    移动的舟桥是我最初的好奇  汽艇牵引等闲了老艄公的蓑衣橹桨  汹涌的太子河水让路命令昨颁  呼啸而过的雄师铁流  我骄傲的军旗上八一红星闪耀  在*之间的一条河流  驯服的双肩接受我们的挑战    时间是胜利的魔咒  将军的版图上没有过不去的河流  脊背上的浮桥永远没有沉没  每一次洗礼都是号角是征战的谋略  涛声依旧与马达唱和  码头排舟桥排汽车排的默契牵连  我曾是你的一块桥板    ◎枕戈待旦    永不沉没的舟桥  桥梁桥板螺栓与钢索缆绳长篙为伴  牢不可破的意志攥成拳头  汗滴在你的脚下浇灌浪花朵朵  河流在你的面前甘拜下风  我骄傲我是你的螺杆  为桥梁与舟船相接的枕戈待旦    未曾磨灭的记忆如昨  酷暑烈日考验我的耐力  晒黑的肤色像铁塔屹于*  也曾风雨如磐浇不灭青春的火焰  淋湿的*绿凸显倔强不屈  萦绕军魂忠诚赤胆  铸铁长城巍峨高耸的峰峦    ◎雪中送炭    当颤抖的大地发出蓝色光焰  我的营盘发出呐喊  冲出噩梦的夜为解救人寰  降伏震魔用不沉的舟船  用棉帐驱逐严寒  雪中送炭安抚大石桥的惊魂未定  抚慰伤残灯盏    民间说天塌地陷  我说不怕有桥梁柱石可以支撑坤干  民间说神兵天降恰逢其时  我说鱼水之情千金万银不换  急难险重我就是马达开路  关山万重我就是利剑劈荆斩棘  为伍人生有你的红星闪耀    ◎我为你祝寿    四十载转瞬之间  解甲归来的那一天我泪流满面  长高的白杨树穿过屋檐  我茁壮的身材摸不到它的头发  舟车列队用马达呼我再见  我用泪花浇灌脚下土地为归来有期  大道一步三回头的留恋    退伍不褪色的老兵依旧恋你  *绿换上武装绿  为你的强大,输送我家乡新鲜血液  我的忠诚与你同根同源  像绵延的山脉相连逶迤行走  你的九十华诞,历程熠熠与日月同晖  我斟一杯沧海为你祝寿    日落笔

      编辑点评:

      “我坚硬翅膀上的标志是雷霆闪电,是披荆斩棘的所向披靡,热血担当的使命,与信念,我成长的速度超越了小白杨的遗憾。”英雄气质和小白杨的精神,为诗歌和刚入伍的战士,拔高到一个高度,这体现我们军人和中华民族的气节,给国人和所有的华夏儿女,铮铮铁骨,英雄的洒脱。诗歌穿透灵魂,和英雄依然的豪迈融为一身。欣赏诗人佳作,拜读学*,问候诗人,感谢赐稿,力荐共赏,佳作与大家一起分享。

    [阅读全文]...

2021-12-29 21:06:02
从军行的诗句 - 句子
从军行的诗句 - 语录
从军行的诗句 - 说说
从军行的诗句 - 名言
从军行的诗句 - 诗词
从军行的诗句 - 祝福
从军行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