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
古文,上古的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定义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在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①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②。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
①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府设于此地。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作本诗时,作者在凉州作客。②月出: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花门楼: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文学知识】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人。以边塞诗著称,想象力丰富,格调积极乐观。
【参考译文】
弯弯的月亮银光铺泻,照耀着整个凉州城。月光下的边塞重镇荡漾着一片琵琶声。夜已深深,河西幕府中仍传来动听的音乐声。,已分别了三五年的老朋友们今夕欢聚。花门楼前的草又已泛黄,岁月催人,哪能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定要一醉方休。
【阅读训练】
1.后一句的头顶住前一句的尾,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_,在前五句中表现这种手法的词语是________。
2.前四句描写凉州的景象:_______,显示当时的凉州城____的景象。
3.此诗的过渡句是“________”。
4.此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其根据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顶真(顶针) 城头、凉州、琵琶
2.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 繁华安定
3.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4.豪迈乐观,奋发向上 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
二: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要点】景物的特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
【评分参考】可考虑将景物的特点分解成如下要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边地色彩),能够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以此为标准向上浮动,答出三个要点可得5分。
3.从上面这首唐诗“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要点】第一问示例: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感叹人生短暂,但不甘*庸,立志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人生态度。
【评分参考】第一问3分。第二问7分,明确表态(是否认同作者态度均可)1分;联系实际,言之成理,6分。字数不足,酌情减分。
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通用7篇)
《狼》选于《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狼得骨止,—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有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长一段路。屠夫很害怕,就把骨头丢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下来,可另一只狼仍旧跟
随着他。屠夫又扔了一块骨头,后面的狼吃到骨头也停了下来,但先前吃骨头的狼又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紧跟着他。屠夫处境十分困窘,担心前后受到它们的夹击。他向周围一看,发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在场中堆积了柴草,用草垫子遮盖起来,形成小山似的。屠夫就跑过去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来。狼不敢上前,瞪眼对着屠夫。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面前。过了很久,那只蹲着的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自在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猛劈狼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了。屠夫正要赶路,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堆里打洞,想打通了从后面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背后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此时他才省晤到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他。
狼也够狡猾了,然而不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狡诈手段究竟有多少呢?只不过供人们增添笑料罢了。
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一 故事开端,写屠夫晚归途中遇狼。
二 故事发展,写屠夫投骨喂狼,狼却得寸进尺,紧跟不止。
小说写屠夫用智慧杀死两只狼的故事,表达了狼的狡黠,赞扬了人的聪明和勇敢。
三 故事进一步发展,写屠夫自守防御,与狼对峙。
四 故事高潮与结局,屠夫用智慧和勇敢,终于杀死两只恶狼。
黠狼原文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亦黠而可笑也。
注释
方:正
啮:咬
臀:屁股
欲:想要
释:放开
货敝身压 :货物摔破,车子压在自己身上。
既:已
龁:咬
片肉:指车夫身上的一块肉
去:离开
脔:小块的肉
黠(xiá):狡猾
黠狼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车夫推着装着重物的车登坡,正在用尽力气的时候,一只狼来咬他的屁股。车夫想要撒手,货物就会摔掉,自己也会被压到,只好忍着疼痛继续推车。上了坡之后,狼已经咬了一小块肉离开了。趁车夫不能出力的时候,偷吃一块肉,这只狼也算是狡猾又可笑。
寓意
如此事情的前提是:一、欲图大利,二、其不能为力,三、有窃尝肉者。车夫有车货之利,在其不能为力之时,于车货与臀肉之间二者必择其一,不存在鱼与熊掌兼可得,被啮臀肉实属无奈之举;而“黠狼”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在其左右为难之时而图其谋、发其力,则利即唾手可得,自然狼是瞅准了车夫之“其不能为力之际”的,这也正是狼之所以为“黠狼”的高明之处。世间“狼啮其臀”之事比比皆是,大到伟人安邦定国,小至凡人蝇头之争,皆有之,为此者非君子,实乃小人所为也!
牧童逮狼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原文翻译
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词语解释
去:相距
少顷:一会儿
故:特意
彼:另一个
致:让,令
顾:张望
趋:快速跑
绝:没
仓皇:惊慌的样子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生查子.独游雨岩诗词理解翻译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宋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释】:
这是辛弃疾作品中又一首即事叙景、寓情于事之作。此词作年虽然难以确考,不过可以肯定这是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 ,“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 》)的情况下写作的。题目中的“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据韩淲《涧泉集》卷十二一首题为《朱卿入雨岩,本约同游,一诗呈之》的诗中说 :“雨岩只在博山隈,往往能令俗驾回。挈杖失从贤者去 ,住庵应喜谪仙来。中林卧壑先藏野,盘石鸣泉上有梅”由此可以想见当地风光之清幽。作者留连雨岩,填词赋诗,以抒发其情怀。
本词前二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写尽。溪水*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于是借“行云”来点明。行云本在天,如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 ,这是词*物精到处。“天上有行云”句 ,如果理解为天上之天 ,就没有什么意义,这里说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这个“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 ”,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唐朝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感受,但又不如这首词来得清新自然,富于韵味。
接下来两句“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作者又另辟新境。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 ”,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当时特殊的处境联系起来理解 。多少年来,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后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写得极细腻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中,有句云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词人在这里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现的'是他听到“ 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
他“高歌 ”之后 ,在这空旷之地,听到“空谷”的“清音 ”,起初怀疑是鬼怪发出的,继又怀疑是神仙发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结论。然而,究竟是什么发出的“清音”呢?原来是“一曲桃花水 ”。《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汉书·沟洫志 》“来春桃华水盛”注引《月令》后解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一曲桃花水 ”,潺潺长流,清音流转寄托了词人身处逆境,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
此词上阕以写形为主,笔法自然*实,下阕以写声为主,笔法婉转曲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三槐堂铭阅读理解答案与翻译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槐堂铭阅读理解答案与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日:“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面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之主、共天下之福。族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日:“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样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贵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鸣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不可必乎 必:肯定,确定
B、而其可必也审矣 审:明白,清楚
C、阜恤厥德 皇:同“遑”,闲暇
D、鸣呼休哉 休:停止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以所见所闻考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B、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C、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B、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C、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D、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盗路,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大盗,从卒九干,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被认为是极恶。此泛指坏人。”
B、谥号产生于西周早期,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行为所给予的一种用以褒贬普恶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文中“太祖”“太宗”即是谧号。
C、契,即契券,古代用来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用竹木制成,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
D、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练,内容简短,构思精巧,朴素而义理深邃,与格言颇为相似,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文章借其德厚施福延及子孙表达了善恶有报的天命观,表达了种槐种德、惩恶扬善的意愿。
B、兵部侍郎晋国公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名,并且辅佐过赵匡胤和赵光义,是文武全才,可惜因为做事太过正直没被封相,但他的儿子懿敏公才高德重,得到福荫,做了宰相。
C、为了进-步突出晋国王公的勋业,作者以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一门功名富贵正面映衬,而以“吾侪小人”反面映衬。
D、就全文看来,文章气脉贯通,从天下之理写到王氏家族,意在宜扬“仁厚忠恕”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带有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以载道”的良好体现。
17、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面不改者,其天定也。
②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答案】12、D 13、C 14、B 15、B 16、B
17.
①它起初被围困在蓬蒿之下,遭到牛羊的践踏;但它最终的结果,是四季常青,历经千年仍青翠挺拔,这就是上天意志的最终显示。
②懿敏公的儿子王巩与我曾有过交往,他注重品行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这样来继承他家世代的优良家风,我因此作(这篇)铭(把它)记了下来。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休:美好。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B项,介词,被/介词,对;C项,代词,他的;D项,大概/如果。故选C。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论天者”一个词组不要断开;“其定”作“待”的宾语,不要断开;“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结构对称,前后中间断开。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太祖”“太宗”不是谥号,是庙号。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他的儿子懿敏公才高德重,得到福荫,做了宰相”错误,文中“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故选B。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欢迎阅读。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进退是偏意词组,只重其中一个意思,据文意定。
1、前进后退。如,进退维谷。
2、加减。如,以图国用而进退之。
3、举止,指一举一动。如,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当然还看具体情况。《岳阳楼记》中,“进”、“退”也有具体所指。
扩展阅读:
文言文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同时,(除上述无需翻译的情况外)文言文翻译时也应讲究“字字落实”。
论文中摘要的英文翻译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文中摘要的英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五大注意事项
一、保证完整性
学术论文摘要是对论文的整体描述,所以学术论文摘要翻译时一定要保证其完整性,如果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对论文摘要进行省略的话,对整篇论文的的阅读就会造成困难,而我们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别人通过论文摘对论文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因此论文摘要翻译一定要保障其完整性。
二、避免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是翻译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错误,同时也是最为严重的错误,如果做论文摘要翻译,一定要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因为一个语法错误就可能导致整段话失去原有意思,同时也要避免时态错误,一般只用第三人称和现在时。
所以,对于论文摘要的翻译,我们要花时间仔细推敲,有条件的话尽量找一个母语级的人进行审校。
三、选词要严谨
学术论文一般都是非常严谨的,在用词方面都是经过不断思考的,所以译者在论文摘要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语言润色,尽量做到准确、简洁、明晰、通俗易懂。
四、注重逻辑性
学术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叙述,因此他的逻辑性一般都很强,句子结构紧凑,修饰成分较多。
因此在翻译摘要时,首先要确定句子的主干,弄清楚每个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逻辑顺序,然后用简明扼要、生动醒目的词汇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五、格式及语言要规范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因此,它的编写要尽可能使用规范化的专业术语,避免使用非专业的语言以及非通用的符号、缩略语、生僻词。
所以学术论文摘要在翻译时,也需要尽可能使用规范化的专业术语。
论文摘要翻译方法
一、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1.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I do not know all of them.
误:对他们我都不认识。
正:对他们我不是个个都认识。
All the answers are not right.
误:所有答案都不对。
正:答案并非全对。
Every body wouldn’t like it.
误: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正: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2. 单一否定中的部分句型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
误: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
正:无论多长的巷也有弯的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误:聪明人从不犯错误。
正:无论怎样聪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误: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现代科学的价值。
正:对现代科学的价值无论如何重视也不过分。
It was not until years afterwards that he heard of Semmelweis.
误:没过几年他就听到了Semmelweis的消息。
正:直到数年之后他才听到Semmelweis 的消息。
二、长句直译的误区
在较长的英语句子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很难按原则顺序用一句汉语表达出来,这就要根据英文句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意译,不能直译的长句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
1. 根据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汉语的表达*惯进行翻译。
例如:
There are advantages to underground life, too, andsomething to be said for imaging whole cities, even mankind generally, movingdownward, of having the outermost mile of the Earth’s crust honeycombed withpassage and strue-ture, like a gigantic ant hill.
这是一个倒装句,表示设想条件与结果关系,按这一关系来译比直译好,家似的建筑物,一座座城市都迁入地下,甚至全人类都迁入地下生活,这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
The chances are that the dwellers of the new caves would see moregreenery, under ecologically healthier conditions, than dwellers of surfacecities do today.
这个句子并不复杂,但不好译。
《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以词著称,文章写的也非常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续欧阳子朋党论
苏轼
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党之说。”呜呼,国之将亡,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党。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且夫君子者,世无若是之多也。小人者,亦无若是之众也。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孔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必皆君子也。冉有从夫子则为门人之选,从季氏则为聚敛之臣。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乐王鲋谓范宣子曰:“盍反州绰、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苟黜其首恶而贷其余,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人之所以为盗者,衣食不足耳。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而衣食既足,盗岂有不能返农夫市人也哉!故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也。
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狱市,奸人之所容也。知此,亦庶几于善治矣。奸固不可长,而亦不可不容也。若奸无所容,君子岂久安之道哉!牛、李之党遍天下,而李德裕以一夫之力,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奸臣复炽,忠义益衰。以力取威胜者,果不可耶!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而为君子小人之戒。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之将亡,此其征欤征:争夺 B.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睽:背离
C.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泰:安定 D.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隳:毁坏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祸莫大于权之移人又何怨之报乎
B.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
C.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
D.君子以道事君 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⑴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 (3 分)
⑵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3分)
⑶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 (4 分)
9.苏轼认为君王防治朋党之祸应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请简要概括。 (3 分)
参考答案
6.(3 分)A(征:预兆)
7.(3 分)C(都是代词。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语末助词/表疑问;D 项,用/因为)
8.⑴(3 分)大凡对获取功名有急切之心并对进取特别喜欢的有才学智慧的读书人,就听任、重用他们罢了。 评分建议:“锐”、句式、语句通顺各 1 分。
⑵(3 分)哎,范宣子如果早听从王鲋的话,难道只是获得这两个义勇的人?况且哪里会有“曲沃之变”啊?评分建议:“蚤”、句式、语句通顺各 1 分。
⑶ (3 分) 想将他的同党追究到底并且达到使他们一定处于死地的目的,这恐怕是(自己)还来不及转身就遭遇仇人祸患的原因。 评分建议:“穷”、“所以”、“罹”、语句通顺各 1 分。
9.(3 分)①远离小人,重用人才;②惩治首恶,宽容从犯(或:不凭借强力获取威望)。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 1 分。
拓展
内容简介
苏轼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 地主家庭。 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 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1061年),除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时期,因与 王安石变法主张不合,请求外任,先后被派往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任职期间,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推行中的流弊,被新进官僚 何正臣、舒亶、 李定等人罗织罪状弹劾,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捕入狱,勘问“谤讪朝廷”之罪。这就是北宋有名的 *“ 乌台诗案”。数月后侥幸获释, 责贬黄州。元祐元年(1085年),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回京,任 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 知制诰等职。因不同意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引起旧派疑忌。先后出知杭州、 颍州、扬州。召回京后,任端明殿学士,官至 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 *得势,苏轼被贬至英州、惠州,远放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宋徽宗即位,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追谥 文忠。著有《东坡七集》、《苏氏易传》、 《书传》,《论语传》和 《东坡志林》等。 《宋史》、《宋史新编》、 《东都事略》、 《名臣碑传琬琰集》、 《三朝名臣言行录》、《元祐党人传》及 《乾道临安志》、《嘉泰吴兴志》、 《咸淳毗陵志》等均有传。其弟 苏辙撰有 《东坡先生墓志铭》,宋人王宗稷有《东坡先生年谱》,均附载于《 苏东坡集》,明人郑鄤有《考定苏文忠公年谱》,清人冯应榴有《苏文忠公年谱合注》。
《东坡诗话》原书二卷,今本一卷,三十二条。旧题苏轼撰。然据 《郡斋读书志》小说类称“轼杂书有及诗者,好事者因集成二卷”。可知实非苏轼自撰,但成书较早,至迟在南宋集成。因非苏轼自撰,故未附载于全集。除《郡斋读书志》著录外, 《通志·艺文略》著录于 诗评类。 《诗话总龟》和 《苕溪渔隐丛话》曾摘引其文。今所存仅有 《说郛》本。日人 *藤元粹即据以辑入《萤雪轩丛书》。元人 陈秀明有《东坡诗话录》,清人辑入 《学海类编》,则为别本。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 诗集、 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苏轼诗有王十朋《集注分类东坡诗》二十五卷,有黄善夫刊本、 《四部丛刊》影元刊本。编年注本,即施元之、 顾禧《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有宋嘉泰刊本、景定补刊本,均已残。清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五十卷,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中华书局 《苏轼诗集》共五十卷,其中每——第四十六卷用王文诰本,第四十七——五十卷用冯应榴本。苏轼词较常见的是朱祖谋编年本 《东坡乐府》三卷,有龙棆生 《东坡乐府笺》本。苏轼文在宋代就有多种刊本,最早的选本是南宋 邱晔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明末 茅维《苏文忠公全集》七十五卷本只有文和词,为中华书局 《苏轼文集》七十三卷本所沿用(书后有点校者辑《苏轼佚文汇编》)。其诗文全刊本,宋代就有 《东坡集》《东坡后集》等。明成化四年 程宗刊《苏文忠公全集》(包括《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奏议集》十五卷、《内制集》十卷另附 《乐语》一卷、 《外制集》三卷、《应诏集》十卷、《东坡续集》十二卷及 《年谱》一卷)一百一十二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 《四部备要》本。
1036年1月8日(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轼与其弟苏辙、父苏洵并称三苏,同列 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的阅读理解及译文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的阅读理解及译文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
B. 后安石当国 当:掌管
C. 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
D. 人言不足恤 恤:体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
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
C.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给文中加虚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4分)
(2)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4分)
(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4分)
参考答案
9、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项,“恤”在古代汉语中有“体恤”“安抚”“忧虑”等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该处为“忧虑”的意思。)
10、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因而要紧密结合语境来判断,然后再与题目所给出的出自教材的一些语句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相之较.A项,前者为介词,译为“给”,后者为动词,译为“亲附、亲*”;B项,两者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向”,后者译为“在”;C项,前者为介词,译为“因为”,后者为连词,译为“而”;D项,两者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C
12、(1)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大意1分,“友生”1分,“携以示”1分,“延誉”1分)
(2)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大意1分,“不次进用”1分“激”1分,“奔竞”1分)
(3)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大意1分,“其”1分,“以天幸”1分,“为常”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一,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进阁职务,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以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意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欲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这耳目,器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苍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仛,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元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章事。
《论语》十则对照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温*)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不要小看这28个字,这就是一部缩微版的唐玄宗盛衰史,也是一首绝句版的《长恨歌》。
介绍这首诗之前,我们要先介绍几个重要的人物,了解了这些人物和时代的背景,我们才能体会这首诗真正的含义。
人物一:李龟年
李龟年档案
李龟年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唱家,是唐玄宗首屈一指的梨园弟子,深得唐玄宗恩宠。
和唐玄宗的亲密指数:★★★
电影《猫妖传》的那场极乐之宴里面,正是乐师李龟年应唐玄宗要求,请来了宿醉未醒的李白,看着他写下了闻名天下的《清*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而当李龟年为杨贵妃演奏清*调时为李龟年伴奏的正是唐玄宗。可见唐玄宗和李龟年当时的关系非同一般,李龟年当年的地位之高,在杜甫的前两句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可以得见。
人物二:岐王
岐王档案
这个“岐王” 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本名李隆范,后为避李隆基的名讳改为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和唐玄宗的亲密指数:★★★★
岐王李范,不仅是唐玄宗的同父异母弟弟,还是唐玄宗的大功臣。当年唐玄宗发动*,铲除太*公主,岐王就领兵追随,所以唐玄宗亲政之后,对这个弟弟自然是高看一眼。但是也正因为这个弟弟太能干了,所以唐玄宗对他也是防范有加,只要有政治人物亲*他,玄宗就会立刻把这个人远贬边陲。那岐王当然明白其中利害,所以从此不弄风云、只管风月。
人物三:崔九
崔九档案
“崔九”原名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按照唐朝人的*惯就通称为崔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是和高力士一样是得唐玄宗喜爱的宠臣,而且崔家也是当时的望族大姓。
和唐玄宗的亲密指数:★★★★
崔九是出生于唐朝最高的高门,博陵崔氏一族。才华横溢,政治上还特别有先见之明,与少年李隆基关系特别要好。后李隆基被发配到山西潞州当别驾时,崔九一送送出200多里,可见感情是何等的亲厚啊。那此后历次政治变革,崔九也一直追随李隆基,所以玄宗亲政之后对他也特别好,每次宫里请客,他都跟王爷们并肩而坐,也就是说唐玄宗都把他当亲兄弟看待。
最后,杜甫默默的飘过……
介绍完人物,我们正是进入主题,对杜甫写的这首“最感人的绝句”做一个深度解剖:
先看标题《江南逢李龟年》,此江南非彼江南,和我们今天说的江南鱼米之乡的意义不大一样,唐代的江南指的是现在的湖南地区。也就是说杜甫在江南碰见了李龟年,然后写下了这首感人的篇章。为何是在江南?不是说李龟年是唐玄宗的宠爱的梨园弟子吗?那不应该老老实实的陪在唐玄宗身边,待在长安城里吗?这里埋下伏笔,稍后作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我曾经总在岐王的宅子里看见您,也曾经在崔九的厅堂前多次聆听您的歌声。多朴实的两句,就好像两个人偶遇时打招呼的话:哎,你好啊李先生,还记得我吗,我是小杜啊,咱们在去年**大会的现场见过啊!”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但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为什么这麽说呢?
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岐王李范和中书监崔涤就是最好的证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是诗人随口说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是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单是听到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而一个“寻常见”和一个“几度闻”足以说明李龟年再给唐玄宗歌唱之余,也常常是王家贵族的座上宾;同时也暗含了少年时期的杜甫,因才华横溢而受到岐王、崔涤等王公大臣的延接,这才使得杜甫能够在这些歌舞升*的宴会中常常见到李龟年。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杜甫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声名远播的歌唱家李龟年就是大唐开元鼎盛时代的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但后两句的画风突变。“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几十年后的一天,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想必二人当时都已惊呆,相互打量着对面眼前这位憔悴的老人,相识却又不相识,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唯有“泪千行”……这不得不从那场安史之乱,或者从那场“极乐之宴”说起,安禄山的叛乱,八年的战争,将大唐王朝从繁荣昌盛的顶峰拉了下来,即使最后安史之乱被*息,各地战乱纷起,盛世一去不复返。两位同样经历大唐辉煌盛世的才子如今都是饱尝艰辛、颠沛流离,又在落花时节不期而遇,握手相逢。这也正好解释了我们开头留下的那个疑问了。“落花时节”既是点明现在的时令,有借指的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时代。两位因战乱而流浪的人,久别重逢,抚今追昔,内心不知有多少盛衰变迁的沧桑要倾诉,又不知有多少人生巨变的凄凉感叹要书抒发,但杜甫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一切千言万语、心酸热泪都尽在不言之中了。
也不知他们最终是聊了什么,但此时相见应该是永别了,杜甫在这一年冬天便死于从长沙到岳阳出发的湘江的船里,而李龟年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唱起怀念过往繁华、思念故人玄宗的相思曲,“红豆生南国,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他唱完又一曲之后便伤心昏倒,四天后郁郁而终。而盛世的大唐随着一位诗圣、一位歌神的陨灭,也如同落花一般凋零远去了!
例行惯例,进入老师上课敲黑板时间: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基调】感伤世态炎凉
【年龄】杜甫59岁,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
江南逢李龟年
译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
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注释】
江南:唐代时期的江南指今湖南省一带(并非今天的江南地区)。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
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
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本名李隆范,后为避李隆基的名讳改为李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句子翻译英文在线翻译
中英句子翻译
用英文翻译中文句子
中文句子翻译英文
文言文翻译器句子翻译
英文句子翻译在线翻译
句子的翻译
中译英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英文
英文翻译句子
英文带翻译的句子
英文句子翻译
翻译英文句子
英语翻译中文的句子
英文带翻译句子
古文句子翻译
藏文句子带翻译
句子的英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句子
句子英文翻译
英文句子翻译成中文
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
河中石兽句子翻译
中文句子翻译成英文
中英文在线翻译句子
文言文句子及翻译
句子翻译在线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