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

关于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 语录(162) 说说(5k+) 名言(26) 诗词(1) 祝福(1k+) 心语(318)

  • 希阿荣博堪布语录50句

  • 语录
  •  

    1、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

    2、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等安乐。生活富裕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在佛法中,我们学到的便是让今生来世*等安乐的方法。

    3、根据此生修行的程度和发心,往生极乐世界后成佛有快慢,所以希求往生净土者应该精进修行。

    4、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5、个人解脱的根源在于净化个人的身语意业,更进一步说,在于息灭个人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执念,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寂天菩萨说过,在整个大地铺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们就能免受荆棘砂砾之苦。同样道理,只要内心没有了贪嗔痴,我们就能免受外界的侵扰,从痛苦中解脱。

    6、居士五戒,戒的是杀盗淫妄酒。不杀,体现的是仁爱的精神。远离不予取的行为,不是自己理所应得的,不取,这是义。世人所说的不取不义之财便是这个道理。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诚信。饮酒会扰乱神智,让人失去控制力和觉察力,导致行为颠倒,言语失常,这是不智。由此可见,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处世。

    7、概念是我们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本身。问题是,天长日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它是符号,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身甚至是全部。

    8、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9、反转无始以来的惯性模式,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而世事无常、人身难得易失,所以务必要抓住此生的机会奋力修行。

    10、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11、放生是遣除违缘、迅速积累福慧资粮的有效方法,不但利益了被解救的众生,也能增加自己现世的福报,获得健康长寿的善果,还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助缘。

    12、不失正知正念,善待众生,宽容他人,努力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

    13、慈悲心具体可分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舍的意思是*等,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训练中,慈悲的对象从亲*的人开始,将逐步扩展到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同时我们要记住,无论是分享还是分担,都应以自他*等之心去做,道德上、物质上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14、所有的修行不离皈依,皈依是修行的开始,皈依是修行的过程,皈依是修行的结果。

    15、身、语、意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皈依,即对佛陀的教诲真心认同,相信佛法一定能帮助自己了悟本心,相信僧宝的护持和引导。

     

    16、当你决心敞开心胸,毫无成见地向佛陀学*解脱之法后,需要在一位具有教法传承的修行者面前通过身体和语言的行为把自己的决心庄重表达出来。这不是*。修行的过程涵盖身、语、意三个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点,身、语、意皈依具足才是圆满的缘起。

    17、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痛苦由执著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著。

    18、在佛陀以大悲心,用各种善巧方便为众生宣说的诸多积累资粮的法门中,供曼扎是殊胜而简单的修法。菩萨发心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修供曼扎时也应以发这样的菩提心为前提。

    19、菩提心*凡朴实到常被人忽视,但它是大乘佛法一切修为的基础。有人问我:菩提心的修持需要多久?我的答案是:“生生世世”。

    20、无伪的信心可以穿越时间空间,而成就者的加持原本就无所不在。

    21、佛陀的一生就是为了启发我们、供我们学*、模仿而进行的演示。尽管我们还没有像佛陀那样彻底觉悟,但仍然可以帮助父母、家人了解解脱之道,尽己所能为他们的修行创造助缘。

    22、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3、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24、修行意味着改变态度,对自己、对其他众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 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

    25、诚如佛经所云,带着虔敬的心来朝拜五台山,一定可以见到文殊菩萨。而文殊菩萨不一定是以手持宝剑与经函的报身佛的形象示现,他会以异彩纷呈的和众生心相应的形式显现,以此来加持度化众生。

    26、成长的每一天里,不忘初心,单纯清澈,有着如孩童般的自在喜乐!

    27、今生今世修行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 只有精进修行的人才能不惧死亡,才能得到解脱的安乐。

    28、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29、初学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在帮助他人呢?发心纯正,真心为对方着想,这一点很关键。结果如何,则有赖于智慧与善巧。

    30、佛法中讲“无我”的见解和修法,即是教我们如何对治烦恼障碍突破自身的局限。这样不仅自己更加自在快乐,也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因为对自我的执著轻了,在对别人考虑时便能更纯粹,客观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权衡利弊。

    31、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32、人在世间走一遭,是来消受以前持戒修福的果报。虽说人这一生,福祸相倚、苦乐参半,福报、恶报都有显现,但总的说来,在轮回中能有苦乐参半、罪福同受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福报,因为如果投生饿鬼道、地狱道,连一刹那感受乐的机会都难得。

    33、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34、佛陀宣演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相应不同根机而传讲的实修之道。闻思修当中,修行最为关键。闻思是为实修做准备的,只有实际去修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35、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36、人在轮回中总有委屈和不得已,所以佛法的一项重要修行即是忍辱,在困境中,在窘迫之境,依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依然对众生怀着善意。

    37、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象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38、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39、向善向恶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烦恼轻重的程度。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40、一般人布施乞丐,多用的是零钱,纵使被骗被利用吧,又能损失到哪儿去?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无论哪一种,都是自他安乐之因。

    41、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这个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若做到了,你尽可以在世间履行自己的本分,该怎样工作就怎样工作,凭正当进取、诚实劳动获得尊重、认可,以及财富、受用。佛法也没有禁止这个。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

    42、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43、活着,是因为关爱与求知。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由己及人及众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及心,那就是智慧了。

    44、人对物质很容易厌倦,没得到时不甘心,千方百计去争取,一旦满足却又立即生厌。一个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和厌倦的循环,导致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助排遣负面情绪,保持生活的*衡喜乐。

    45、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46、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无常是生命的规律,你会放松下来。

    47、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有动力寻求解脱。

    48、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49、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以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阅读全文]...

2022-03-31 23:17:41
  • 希阿荣博堪布语录50句

  • 语录
  • 1、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

    2、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等安乐。生活富裕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在佛法中,我们学到的便是让今生来世*等安乐的方法。

    3、根据此生修行的程度和发心,往生极乐世界后成佛有快慢,所以希求往生净土者应该精进修行。

    4、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5、个人解脱的根源在于净化个人的身语意业,更进一步说,在于息灭个人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执念,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寂天菩萨说过,在整个大地铺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们就能免受荆棘砂砾之苦。同样道理,只要内心没有了贪嗔痴,我们就能免受外界的侵扰,从痛苦中解脱。

    6、居士五戒,戒的是杀盗淫妄酒。不杀,体现的是仁爱的精神。远离不予取的行为,不是自己理所应得的,不取,这是义。世人所说的不取不义之财便是这个道理。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诚信。饮酒会扰乱神智,让人失去控制力和觉察力,导致行为颠倒,言语失常,这是不智。由此可见,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处世。

    7、概念是我们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本身。问题是,天长日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它是符号,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身甚至是全部。

    8、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9、反转无始以来的惯性模式,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而世事无常、人身难得易失,所以务必要抓住此生的机会奋力修行。

    10、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11、放生是遣除违缘、迅速积累福慧资粮的有效方法,不但利益了被解救的众生,也能增加自己现世的福报,获得健康长寿的善果,还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助缘。

    12、不失正知正念,善待众生,宽容他人,努力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

    13、慈悲心具体可分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舍的意思是*等,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训练中,慈悲的对象从亲*的人开始,将逐步扩展到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同时我们要记住,无论是分享还是分担,都应以自他*等之心去做,道德上、物质上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14、所有的修行不离皈依,皈依是修行的开始,皈依是修行的过程,皈依是修行的结果。

    15、身、语、意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皈依,即对佛陀的教诲真心认同,相信佛法一定能帮助自己了悟本心,相信僧宝的护持和引导。

    16、当你决心敞开心胸,毫无成见地向佛陀学*解脱之法后,需要在一位具有教法传承的修行者面前通过身体和语言的行为把自己的决心庄重表达出来。这不是*。修行的过程涵盖身、语、意三个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点,身、语、意皈依具足才是圆满的缘起。

    17、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痛苦由执著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著。

    18、在佛陀以大悲心,用各种善巧方便为众生宣说的诸多积累资粮的法门中,供曼扎是殊胜而简单的修法。菩萨发心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修供曼扎时也应以发这样的菩提心为前提。

    19、菩提心*凡朴实到常被人忽视,但它是大乘佛法一切修为的基础。有人问我:菩提心的修持需要多久?我的答案是:“生生世世”。

    20、无伪的信心可以穿越时间空间,而成就者的加持原本就无所不在。

    21、佛陀的一生就是为了启发我们、供我们学*、模仿而进行的演示。尽管我们还没有像佛陀那样彻底觉悟,但仍然可以帮助父母、家人了解解脱之道,尽己所能为他们的修行创造助缘。

    22、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3、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24、修行意味着改变态度,对自己、对其他众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 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

    25、诚如佛经所云,带着虔敬的心来朝拜五台山,一定可以见到文殊菩萨。而文殊菩萨不一定是以手持宝剑与经函的报身佛的形象示现,他会以异彩纷呈的和众生心相应的形式显现,以此来加持度化众生。

    26、成长的每一天里,不忘初心,单纯清澈,有着如孩童般的自在喜乐!

    27、今生今世修行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 只有精进修行的人才能不惧死亡,才能得到解脱的安乐。

    28、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29、初学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在帮助他人呢?发心纯正,真心为对方着想,这一点很关键。结果如何,则有赖于智慧与善巧。

    30、佛法中讲“无我”的见解和修法,即是教我们如何对治烦恼障碍突破自身的局限。这样不仅自己更加自在快乐,也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因为对自我的执著轻了,在对别人考虑时便能更纯粹,客观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权衡利弊。

    31、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32、人在世间走一遭,是来消受以前持戒修福的果报。虽说人这一生,福祸相倚、苦乐参半,福报、恶报都有显现,但总的说来,在轮回中能有苦乐参半、罪福同受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福报,因为如果投生饿鬼道、地狱道,连一刹那感受乐的机会都难得。

    33、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34、佛陀宣演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相应不同根机而传讲的实修之道。闻思修当中,修行最为关键。闻思是为实修做准备的,只有实际去修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35、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36、人在轮回中总有委屈和不得已,所以佛法的一项重要修行即是忍辱,在困境中,在窘迫之境,依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依然对众生怀着善意。

    37、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象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38、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39、向善向恶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烦恼轻重的程度。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40、一般人布施乞丐,多用的是零钱,纵使被骗被利用吧,又能损失到哪儿去?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无论哪一种,都是自他安乐之因。

    41、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这个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若做到了,你尽可以在世间履行自己的本分,该怎样工作就怎样工作,凭正当进取、诚实劳动获得尊重、认可,以及财富、受用。佛法也没有禁止这个。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

    42、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43、活着,是因为关爱与求知。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由己及人及众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及心,那就是智慧了。

    44、人对物质很容易厌倦,没得到时不甘心,千方百计去争取,一旦满足却又立即生厌。一个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和厌倦的循环,导致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助排遣负面情绪,保持生活的*衡喜乐。

    45、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46、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无常是生命的规律,你会放松下来。

    47、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有动力寻求解脱。

    48、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49、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以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50、烦恼怎么来的?简单一点说,主要是欲望太多,心胸太小,眼界太窄,这叫贪、嗔、痴。降伏贪嗔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得靠串*。先慢慢扭转观念,再逐步养成新的行为*惯。

    [阅读全文]...

2022-04-02 06:43:20
  • 希阿荣博堪布经典语录

  • 名人名言
  • 1.把菜谱背下来并不等于能把菜做出来《透过佛法看世界》2.春暖花开,每一朵花里都包含着整个春天。当你真正感受到这一点,*看一朵小花,感受到整个春天,你会有所体会,大是如何在小里,无形无穷是如何在有形当下,境物是如何在心里的。《生命这出戏》3.当你放下成见 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 焦虑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开。《次第花开》4.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由己及人及众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而心,那就是智慧了《透过佛法看世界》5.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因为它意味着凡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因为无常,我们永远有希望。 倘若没有无常,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盼不到阳光灿烂,得病的身体永远不能恢复健康,离别的人永远不能再相聚。《寂静之道》6.我们只关心自己,以及周围极其有限的空间里的几个人、几件事。在这个小圈子以外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又一条新闻而已。《次第花开》7.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世间万象 。宽广的视角在佛法中称为 智慧。《透过佛法看世界》8.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为了追求富足而苦恼或者整日忙碌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寂静之道》

    希阿荣博堪布

    [阅读全文]...

2022-05-13 01:25:08
  • 索达吉堪布法师语录50句

  • 语录
  • 1、人生是一场戏,而死亡不是生命的断灭,只是这场戏演完之后,进入下一场戏的换场过程。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入戏很深的演员,只不过没有认识而已。

    2、佛教分为小乘、大乘。小乘的修行目标是为了自己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大乘唯一希望所有众生彻底解脱,并身体力行地饶益他们。

    3、不管是什么东西,你越执著,它越会让你痛苦。要想不执著,唯一方法就是认清它的真相。只有这样,这个游戏才会结束,你才能不继续被骗,也不再自欺欺人。这在佛教中,被称为解脱。

    4、不管对谁,名人也好,普通人也好,我们都不要太苛刻。看到别人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问题,而不是拼命去辱骂他、诽谤他、攻击他。古人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是而“责”之。

    5、贪心、嗔恨、愚痴、傲慢、怀疑这五毒烦恼,没有认识它时,它就像大石头一样,压在每个人的头上。一旦认清了烦恼的本性是智慧,一切烦恼自然解脱,所有的石头都会卸掉。

    6、现在有些人说话很直,不管什么话都敢说,结果得到很多人的赞叹,认为这不装,有个性。其实,说话应该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做人最起码的素质。藏族有句俗话:“说一句话,要看在场所有人的脸。”真正有智慧的人,说话特别有分寸,说什么都会考虑护别人的心,这才是值得随学的。

    7、财富、感情、地位、名声,当你没有得到时,感觉这些特别美好,可真正拥有了,发现也不过如此。而以信心获得的证悟,没得到时很想要,一旦得到了,它的美好经久不衰,带给你的快乐绵绵不绝。

    8、很多重要的事情,因缘具足了就要马上做,不能一直拖。否则,机会稍纵即逝,最后想做也做不成了。

    9、很多人都曾拥有幸福,最后却变成痛苦,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忘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幸福是短暂、有限的美丽。若知道这一点,你幸福了一阵子,一旦它消失也很正常。否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肥皂泡上,结果可想而知。

    10、人人都能看到的,你也能看到,这不算什么。用甚深、多元的智慧,发现普通人发现不了的神秘,这才是智者的选择。要记住,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往往是很多人看不到的。

    11、当你富裕的时候,不要得意骄傲,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当你贫穷的时候,不要伤心沮丧,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

    12、许多人都想获得佛教的殊胜之道,迅速开悟,却不愿帮助哪怕一个众生。莲师说,殊胜之道就是服务于他人,任何厌倦“无我地服务于他人”的心增长时,证悟的路途就加长了。

    13、别人有求于自己时,不要一冲动就轻易许诺。古人说:“轻诺必寡信。”若未经观察就随便答应,必定很少守信用,到时候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所以,有智慧的人承诺一件事情时,事先务必要考虑清楚。

    14、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均收入比较高,但他们并没说,那个行业的*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风光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15、当看到可爱的外境时,人往往会生起贪心,觉得“好美啊”、“好萌啊”……此时要提醒自己,这是分别心在作怪。若能当下反观内心,心中会有更美的风光。

    16、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简短的关怀,就能温暖一颗冰凉的心。

    17、许多人常说,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那不如开心一点。同样,抱怨要活着,不抱怨也要活着,那还不如不怨地活着。抱怨多了,人老得快。

    18、做一件事情,只有最初五分钟热情的,叫失败者;最后五分钟仍有热情的,叫成功者。

    19、用智慧来观察,现在的一切苦乐,都是虚幻的。但我们往往把它当真,为它哭、为它笑,不愿意从梦中醒来。

    20、如果你想认识佛教,除了学*它的教义,每年最好能抽出一段时间闭关,哪怕只有七天。若将修行变成一种*惯,心的力量就会增强,面对任何烦恼都不在话下,不知不觉间,快乐会天天与你相伴。

    21、我们虽然不是伟大的人,但如果用一颗伟大的心去做微小的事,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颗心就是利他。

    22、一个人物质上穷,容易解决;精神上穷,就比较棘手了。若想找到解决之道,心就要“穿越”回古代,从古人的传统文化中找答案。

    23、*最软的是舌头,最硬的是牙齿,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却相处得很好、很久。为什么?对立中往往存在着统一。祸福、好坏、阴阳、黑白等也是如此。

    24、正因为我执的存在,才会有担忧、恐怖、迷茫、孤独。一旦认清我执只不过是纸老虎,一切痛苦自然解脱,你会发现:天地是如此广阔。

    25、一个真正的佛教道场,不能沦为旅游观光、娱乐的场所。它存在的价值,不单是让人来烧香拜佛、放松心灵,更重要的是以讲经说法的方式,来传播正法、引导实修,让朝圣者了解人生的真相。

    26、古希腊人说:如果你选择计较,余生将会在黑暗中度过;如果你选择宽容,它会让阳光撒满大地。

    27、人生是一次博弈,较劲你就输了;人生是一场游戏,当真你就出局了。

    28、我们做的有些事情,如果对众生有利,哪怕被千夫所指,也应该责无旁贷;如果对众生有害,就算令万人敬仰,也没有意义。

    29、对某个事物,因为最爱,有时候就会生起最恨的情绪,引爆最大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掌握一种“度”比较好,这样,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30、生气,是一种破坏性的情绪。处理棘手的问题时,随意发泄不满,只会带来麻烦,若能心*气和、微笑面对,让别人感觉轻松自在,许多困境都容易突围。

    31、个别佛教徒的行为不良,有些人就非常不理解:“学佛怎么也这样?”其实,佛法是十分清净的,关键在于人有没有达到它的标准。鉴于此,佛陀才教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

    32、我们的生活需要规划,想好一年有什么打算,一个月准备做什么,一天需要完成什么。然后尽量严格地按照计划去做,当日事当时毕。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迷迷糊糊就过完了。

    33、不要小看自己随手之劳的善举。美好的善行,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就算没有任何回报,也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幸福滋味。

    34、有人对美国1000多位富翁进行调查,归纳出最常见的发家类型:勤劳型、机遇型、利人利己型。有趣的是,前两种竟然只占20%,80%的富翁靠利人利己起家。

    35、我们不要随意批评其他宗教,或许它对你没效,但并不意味着对百千万人丧失了价值。若依靠不同的宗教传统,将一个本来很坏的人变成好人,这就是宗教的目的,也是宗教的结果。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宗教都有潜力,并要尊敬所有信奉它的人。

    36、世界上最极致的东西是什么?是心。它可以最快也可以最慢,可以最大也可以最小,可以最真也可以最假,可以最弱也可以最强,可以最残忍也可以最慈悲。心是每个人最大的秘密,它决定了命运的走向,所以,调心是世上最好的工作。

    37、我们遇到一些打击刁难时,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几分钟,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要说。否则,冲动下做的任何事,都不会是正确的。只有以温和的态度、*静的心态,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38、钱常被称作“万恶之源”,其实,这是错怪了钱。钱本身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可怕的并不是钱,而是对钱的态度。所以,佛教不是让你不赚钱,而是告诉你用什么心去赚钱。

    39、放下,不是让你什么都没有,或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你对什么都不执著。没执著就不痛苦,所以,这种智慧并不消极,它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40、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纵然衣食无忧,也很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哪怕一贫如洗,也自在。

    41、每个人是不同的,他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的见识。不要埋怨别人无知,不要指望别人和你站在同样的高度。与其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不如用一种亲*、*和的心,去看看他的世界。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2、一个人的愤怒,往往源于对自己的不确定,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当你非常自信时,即使对方有一些攻击,自己也会非常淡定,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43、人如果没有自信,也不信任他人,这种生活是一种孤独。

    44、当我们与人冲突时,不要马上以牙还牙、斤斤计较,而要尽量让自己宽容。其实,宽容不代表无能、怯懦、无原则地原谅别人,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自他相换的修行,到头来,它在你身上所起的正面作用会日益明显。

    45、忙碌采蜜的蜜蜂、安然入睡的燕子,就如同被琐事缠绕的世间人、宁静思维的修行人。

    46、奢侈带来的虚荣,永远不能让人真正满足。

    47、世间上的很多理念,往往只能盛极一时,然后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褪色,但有一种理念,放诸四海而皆准。它就是人类真正的爱,也叫慈悲。

    48、我们并非每一生、每一世都能遇到佛法。这辈子有幸值遇,一定要好好珍惜,尽量利用这来之不易的因缘,找到人生的真相。

    49、据统计,我们这一生中,40%的时间在为已发生的事情懊悔,50%的时间在为未发生的事情担忧,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我们应该把握眼前可以够得着的一切。

    50、影视,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宗教。在各种影视剧熏陶下长大的一代,现实中面对事情时,剧中情节成了自己最本能的反应:有人攻击几句就接受不了,总觉得别人在陷害自己,被爱人误会就要寻死觅活……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混淆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不知不觉间已被这些*,心越来越脆弱,不堪一击。

    [阅读全文]...

2022-01-12 09:26:50
2022-06-16 15:04:29
  • 珍珠的格言

  • 格言,励志
  • 《名医别录》等多部古代医书均阐述了珍珠具有镇心安神、养阴熄风、清热去痰等药效。

    循环事,亡羊须在,失马何忧。

    韶光太好,怎么走过都是辜负。青春太短,怎么燃烧都是耽误。幸福太远,怎么奔跑都是驻足。不如潦草穿了衣服,一路种花,一路纵酒,在碧水青山里,写自己的句子去。白云深处一回头,年少时在山顶读书。

    淡水珍珠的色泽虽然很美观,但却经不起长时间的考验。一般经过十几年,珍珠就会变成普通的电影,同时失去美丽的淡水珍珠光泽,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人老珠黄"。

    珍珠和合浦生态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做奇珍,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

    黑珍珠由于黝黑乌亮、璀璨眩目现已成为世界上最时髦的装饰珠宝之一,因为数量稀少而异常名贵,价值高出普通珍珠的数倍。

    珍珠一直被认为是诸神送给大地的礼物,事实上,除了以上天恩赐作解释外,也真难让人相信,一只*凡如斯的蚝竟可孕育完美如斯的宝物。

    珍珠一直被认为是诸神送给大地的礼物,

    珍珠的色彩可因光源、背景、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显出五光十色。

    “我当然不能拒绝钻石,它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可我还是喜欢珍珠,它有一种意境和态度,圆润的淡淡晕光,每一个角度都是完美。” ——林志玲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在西方的传说中,珍珠与维纳斯诞生有关。

    神仙如月只可望,瑶华池头几惆怅。乔山一闭曲未终,鼎湖秋惊白头浪。

    我们就这样来到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的地边,我们惊呆了,眼前如此的美,耀眼。我和女儿面对这片金黄,我们伸开手臂欢呼起来“啊-----”,这一刻我们尽情地吮吸着这春特有的清新的气息。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谢赐珍珠

    珍珠的质量等级主要根据其形状、大小、颜色、光泽等确定,珠径越大、珠层越厚则等级越高。

    “女性喜爱珍珠,除了珍珠本身外形所具有的光洁圆润美感外,潜意识中更会被深蕴其中的纯洁、生命灵气、柔润、含蓄内敛等象征女性内在美的气质所打动,产生向往和共鸣。”

    “如果一个女孩子一生人当中一定要拥有一条颈链的话,我一定会选拣用珍珠所造成的颈链,因为珍珠给别人的感觉是如珠如宝,是被宠爱的,所以珍珠颈链绝对是我的首 !

    “女人如果只能拥有一件珠宝,必是珍珠”。

    美好的记忆如同光彩夺目的珍珠,无论时间流逝多久,都磨洗不了它的光泽。打开锦盒,抚摸着一颗颗珍藏的珍珠,那思绪也随之散开。

    低头看着脚,意识到那是一颗光亮的珍珠,以它特有的方式,朴素而威严。宛如我面前的这个特别的人儿一样,持有一份神秘和敬畏。

    “佩戴珍珠,能给我冷静、自信,彰显高贵素雅的东方女性之美。”

    “佩戴珍珠,能给我冷静、自信,彰显高贵素雅的东方女性之美”。 -----著名美籍华裔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女士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双调]骤雨打新荷

    珍珠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健康、安宁与富贵,国际宝石界把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

    珍珠晶莹凝重,圆润多彩,高雅纯洁,被誉为宝石皇后,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珍珠的色彩可因光源、背景、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显出五光十色。 ( 励志天下

    艺术是我生活中的真正激情;艺术是爱,把她与其他形式的爱相比,就像把红酒与沼泽地的水或把月亮这面神秘的镜子与沼泽地上的萤火虫相比一样。

    “时至今日,在用于女性装饰品方面,再也没有比珍珠更为引人注目的了 (Today, the accessories for women, and there is no more noticeable than a pearl.)

    “较之钻石,珍珠就难戴得多了,珍珠的气质不是人人衬得起。”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

    (Today, the accessories for women, and there is no more noticeable than a pearl.)

    “连珍珠都没有的女人,不能算是完美的女人”。

    珍珠以它的温馨,雅洁,瑰丽,一向为人们钟爱,被誉为珠宝皇后。

    凤洲柳,丝丝淡烟弄晓。

    “当你穿上一件*淡无奇的女装或外套时,若能再佩些珍珠饰品,就显得气度不凡。”

    “女人如果一辈子只能拥有一件珠宝,必是珍珠。”

    有时候,伫立在擦肩接踵的人流中,心底会涌出莫名的感动。觉得人的一生多么不易,我们应该为这些鲜活的生命而感到温暖,为凡间弥漫的烟火感到幸福。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都将后会无期。既知如此,又何忍为一些微小的过错做出深刻的伤害?何忍为一个回不去的曾经做出悲情的沉迷。

    留一句等你 天涯心手边

    “一个女人如果连珍珠都没有的话,不能称为真正的女人。”

    “智慧比珍珠更珍贵,是什么 宝石都比不上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在一些邮票中,珍珠预示着幸福与美好。

    “我经常佩戴珍珠首饰,它能使肤色增加色泽和美感 。” “当你穿上一件*淡无奇的女装或外套时,若能再佩些珍珠饰品,就显得气度不凡。”

    珍珠是十分漂亮的,而这漂亮的外表背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其实,珍珠形成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在茫茫的大海底下,生活着蚌,而每个蚌的体内都会都会进入一粒沙子,蚌要忍痛的每天对沙子磨啊磨,磨啊磨,最后就会把沙子磨成一颗璀璨的珍珠。所以现在我们眼中那一颗颗动人的珍珠,其实就是由一粒粒普通的沙子变成的。

    珍珠晶莹凝重,圆一润多彩,高雅纯洁,被誉为宝石皇后,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在西方的传说中,珍珠与维纳斯诞生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堤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一画中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女神站在一扇巨大的贝壳之上,从水底缓缓而出,身上滑落的水珠形成粒粒珍珠,洁白无瑕,晶莹夺目。

    时至今日,在用于女性装饰品方面,再也没有比珍珠更为引人注目的了!

    尽管贫穷却感到满足的人是富有的,而且是非常的富有,而那些尽管富有,却整天担心什么时候会变穷的人才凋零得像冬天的世界。

    [阅读全文]...

2022-02-21 12:55:48
2022-06-25 09:18:01
  • 董明珠的格言是什么

  • 格言,励志
  • 格力总裁董明珠可谓是一个事业强人,身为格里总裁的董明珠,说话霸气的他真所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这个世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有才干,有思想,都可以在事业上或是其他方面有过人的成就,那么下边我们来看一下格里总裁董明珠的8句经典语录可谓霸气十足:语录一 “我呼吁国家建立节能惠民工程的长效机制。”

    别以为自己很牛,真要觉得自己很牛,拿工作结果出来看,这比你吹一万次牛更有说服力,更能得到公司的认可。

    工作中没有任何柔情可言,不可能即能把工作做好,又不苛刻、咄咄逼人,和谐是斗争出来的。

    对工作,一诺千金,言出必行,每次放空炮,还有谁会相信你能做好,凭什么让公司给你最好的资源。

    要么全力以赴的干,要么早点滚蛋,在任何一个位置混日子迟早会有人拿你开刀,你要明白,做企业不是做慈善,如果你愿意被慈善,我建议你去要饭。

    生活就是这样,总会有乌云遮眼的时候,但也总会有云开雾散的一天,只要你坚持按自己的理想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请别再说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请你记住,苦劳是企业的一种负担,它会让企业慢慢消忘,功劳才是你存在的条件和价值。

    当你站在山顶的时候,你的头上还有星空。

    对自己狠一点。

    马屁少一点,我相信再响再爽的马屁也顶不上你出色工作成果功力的十分之一。

    别见人就说你有多苦,说久了一定会成为公司里最苦的那一个,苦了这么久还拿不出解决办法,只能说明你不是智商有问题就是情商有缺陷,因为没人在乎你苦的过程,只在意你得意的结果,包括你自己。

    我经得起多大赞美,就受得住多大诋毁。

    我呼吁国家建立节能惠民工程的长效机制。

    中国透过自我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潜质而不靠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出自我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

    我觉得一个产品,一个企业能不能发展,我刚才讲了实际上最终的裁判是谁?是消费者。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手段,我们过去出现什么促销,降价,同质化等等讲了很多的问题,可以说每一个品牌都有很多的商场里面都有它的产品摆在那儿,但是为什么最后没有不断的扩大有的甚至于缩小,甚至于更严重的是退出这个舞台,实际上我讲了,其实格力没有太多的诀窍,就是两个字诚信。

    为什么讲德国都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好像是德国的专用词,而中国制造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实际上差了那么一点,就是挑战精神,吃亏精神。

    对自己狠一点,逼自己努力,再过五年你将会感谢今天发狠的自己、恨透今天懒惰自卑的自己。

    中国通过自己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而不靠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出自己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

    顺手就可以拿到的东西,不叫目标,一定要跳起来才能达到的东西才是目标。

    [阅读全文]...

2022-07-02 03:37:10
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 - 句子
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 - 语录
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 - 说说
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 - 名言
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 - 诗词
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 - 祝福
慈诚罗珠堪布的格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