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关于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39) 语录(4) 说说(19) 名言(699) 诗词(909) 祝福(1) 心语(203)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

  • 诗意
  • [ 唐 ] 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

    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1)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2)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3)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4)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5)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6)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7)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邻。

    (8)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9)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阅读全文]...

2022-07-05 03:06:08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朗诵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拱卫着雄伟的长安城,透过风生烟雾遥遥望见五津。你我都是远游四方在外地做官的人,分别时我们都怀着离情别意。在全国各地只要我们把朋友放在心间,哪怕相隔在天涯也如*邻。不要在岔路口分手之处,像少男少女一样泪湿佩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为送别杜少府赴蜀上任而作,是一首送别诗。意在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而悲哀。诗的首联就离别的地点引出友人赴任的地点,两地景象开阔,诗句语气豪迈,为结尾抒发的乐观情绪铺*道路,营造气氛。颔联述离别之情,却无悲伤,旨在互相勉励。颈联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旷达情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尾联劝慰友人不必像小儿女一样伤别,表现出诗人壮阔的胸怀。全诗情调高昂,写送别而无悲伤。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和旷达的襟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阅读全文]...

2022-03-01 22:55:24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阅读全文]...

2022-06-16 02:52:11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

  • 阅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希望对你有帮助!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修辞手法: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如果非要问修辞的话,那就是夸张?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词句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一作“蜀川”。

      ⑵城阙(què ):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三秦,泛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以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意为在风烟迷茫之中。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白话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整体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对仗严整。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与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为壮阔,极为精整。

      颔联以散句上承,句法起了变化,表现方法也由写景改为抒情,以实转虚,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说彼此离别的意味同样都有游宦人的情意。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这里,诗人安排了两个联结纽带:感情的一致(与君离别意)和处境的一致(同是宦游人),将自己的杜少府的心贴*了,也将远隔千里的距离缩短了。这两句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使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颈联两句,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这一联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十字一意,应作一句读,宋人称之为“流水对”,艺术性极高。尽管它们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诗句中化出,但是显得更加精简、明快,富有节奏感。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以劝慰杜少府作结。诗的前六句意境阔大,情调开朗,感情深厚,因此结尾处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的诗句,实在是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一反离愁别恨的常调。“在歧路”三字点出题面上的“送字。这是诗人临别时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结构上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这首诗从押韵、*仄、对仗等方面看,算是一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表明了王勃在唐代新体诗形成阶段所作出的努力。全诗抒发对友人的真情实感,从胸臆中流出,没有丝毫宫廷式的赞美和矫饰,脱净了宫廷诗的格调,为初唐诗坛的改革倡导刚健诗风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阅读全文]...

2022-04-22 08:11:47
  •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阅读全文]...

2022-06-14 03:22:50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 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小龙女跌落绝情谷,给杨过留下十六年相见的约定。

    一别十六年,杨过黯然神伤。

    在极度情伤下,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掌法:黯然销魂掌。

    此掌威力无穷,堪与郭靖的“降龙十八掌”相匹敌。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这世间最悲伤的事情了。

    可是,在唐代,有一位天才诗人,友人离别,他写下一旷世之作,一扫离别的凄楚,豁达而豪迈,中间两句成朋友圈离别金句。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时所作。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蜀州,现在四川的崇州市。

    一位姓杜的朋友要去四川做县尉,王勃不舍友人,于是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送别的名作,一开头就充满了豪壮之气。

    且看送别的地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是关中长安,是王勃所在的地方;五津,是指岷江的五个渡口,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雄伟的长安由三秦拱卫,透过长安望向蜀地,只见一片风烟,风烟阻隔了视线,点出了诗人翘首相望的心情。

    起笔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第二联有些伤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和你有着同样伤感的情绪,因为我们都是在他乡为客。

    这一句拉*了友人的距离:都是离乡背景,都是恰逢离别,我们都一样。

    你以为会一直悲伤下去吗?不是的,王勃在第三联豪壮起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一般。

    真正的朋友,不是每日厮守在一起,而是心灵的相通。我们互为知己,又怕什么天涯海角呢?

    离别在王勃笔下,变得雄壮而豪迈。

    最后一联,王勃殷勤叮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可千万别像小儿女那样,在分别的歧路上哭哭啼啼。

    这首诗历来千古传唱,就是因为王勃打破了历来离别时悲伤、低沉、消极的情绪,使离别变得不再悲伤,不再可怕,而是变得豪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成为离别的金句,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在网络*台上不断被提及。

    有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抄袭了曹植的诗。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确实,王勃化用了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但是,王勃化用之后,却较曹植更加豪迈,更加潇洒,其传播程度,也远超前者。

    这样的“抄袭”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这样豪迈的诗。

    因为少年的王勃遇到了少年的大唐,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他满怀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且,他的才华,让他受到瞩目,让人更加自信。

    这不使得他不同于其他的诗人,在不得志时,诗越写越悲伤,越写越难过。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少年气象,更是大唐红日初生的希望气象。

    人生,聚散离合终有时。

    一场离别,有人悲伤,有人豪情万丈,这是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们要相信:春去春会来,花谢花还会再开,而不必多愁善感,伤春悲秋。

    只愿你,在面对离别时,亦能如王勃一样潇洒,吟出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么,离别时,你一定会少了许多悲伤。

    [阅读全文]...

2022-06-14 12:30:57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及赏析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海内:天下。

      存:有。

      天涯:天边。

      比邻:*邻。这两句说,只要是互相了解的好朋友,虽然彼此住处隔得很遥远,也和邻居一样。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无为: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别之处。这两句说,我们在分手时不要象普通男女一样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

      [翻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着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全文]...

2022-02-22 09:05:17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 教育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河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六节,是单元诗歌鉴赏的第一首它在体裁上是一首律诗,格调高雅,精工细致,正可以通过讲授此课来为同学们渗透一些律诗的相关文学知识此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赠别诗中的名篇,不同于大多数的送别诗的低沉伤感,它以开朗昂扬的调子来抒发送别的感情,积极向上,有利于陶冶同学们的情操约用一课时讲完。

      接下来我说一下学情,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阶段,还是小孩儿,喜欢积极的表现自己,但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本课主要使用的节拍记忆法,寓教于乐,富有趣味,使同学们将心思放到课本上,取得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本课教学需要达到三个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指导同学们了解律诗的相关文学知识,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课主要运用反复诵读法,节拍记忆法等等,帮助学生背诵,做到当堂记忆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放,大气。

      讲授本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律诗的特征,把握律诗的节奏,而其难点在于指导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培养其美学感知能力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上有所偏重,以达到教学目的。

      那么接下来,我具体地说一下教学过程。

      首先是新课导入,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是以什么方式与朋友联系呢?从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回答中引出古代因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可能就此杳无音讯,所以常常在离别之时作诗相赠,从而导入新课——经典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时约三分钟。

      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首先为同学们展示本课的学*目标,是同学们对本课的学*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展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渗透一些文学常识加上记笔记的时间,大概用时四至五分钟。

      下一个环节,叫做“听听名家怎么读”,在同学们自读两遍课文后,通过播放诗歌朗读的音频,帮助同学们校正字音,并对诗歌节奏有一些初步的把握用时三分钟左右。

      第四个环节,说文解字解题,分析诗歌大意,此环节以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理解翻译为主,教师适时引导强调为辅理解诗歌大意后,请同学思考,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于答得好的同学进行加分约用时八分钟。

      环节五,巧思冥想请同学思考: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将去之地的诗句和表示离别时无需伤感的诗句,以及歌颂友谊的千古名句分别是哪一句,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帮助学生学*需要五分钟时间。

      环节六,诗歌背诵这里要运用我们前面提过的节拍记忆法提示七言律诗的节奏不是221就是212,请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划分诗歌节奏,一遍用手打拍子,一边背诵诗歌,比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先集体练*,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比拼,我们班有五十人,分为八个学*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参赛,看看到底是哪个小组拍的对,背的好冠军组每个小组成员加一分一般拍上两遍,同学们就能够将诗歌背诵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用时六分钟。

      接下来,拓展延伸向同学们讲授律诗相关知识,指出律诗的特征是押韵和对偶,请同学们找出诗歌的韵脚分别是哪几个字,然后由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先找出这首诗中的对偶句,再回忆自己学过的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偶句,例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想得更多,找的更准冠军组要加分,而找的做少的一组要负责今天的值日工作老师进行适时指导这一环节时间耗费得要长一些,约用十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重点回忆一遍,夯实巩固大约花上一分钟时间。

      剩下的四五分钟,交给同学们,可以再看看书,看是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来问我,也可以写作业。

      我这对此可所布置的作业是将诗歌默写两遍,并自学另外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使用拍节记忆法将它背诵下来,下节课对于本课作业进行验收。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板书,由于教学时使用了多媒体,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给大家,快速,简洁,能够扩大课堂的知识量所以板书相对简洁,主要采用知识树的方式来为学生们理清知识脉络大概是这样的。

      这就是我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的`教学说明,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学法: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二)对比参读,品悟诗情:

      1、学*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阅读全文]...

2022-01-04 18:15:27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释

      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同时写出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之情。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该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与您离别之时心中包含着无限的.情意,我们都是现在都是出外做官。

      全国各地有知心的朋友,即便是在遥远的地方也好像很*一样。

      不必在送行的岔路上分手的时候,像是多情的男女一样挥泪告别泪水浸湿了衣襟。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整片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都是在劝友人在离别的时候不要那么哀伤。从第一句山式地貌可以看出了送别的情景,而第二句直接说明了离别的必然,第三句则是说明了即便是天涯海角,朋友之间的情意也是不能阻断的。

      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题了“送”,对于朋友的叮嘱以及自己情怀的吐露,可以说整个诗作意境非常的矿大,是送别诗当中的经典之作。

      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上来看,作者在长安缩写,而这位杜少府则是将要去四川上任,这时候王勃在长安城送别,别离的时候就将这首诗送给了他。

      诗中的第三句是经典名句,将前面的忧伤淡淡地冲开,诗人设想到了今后两个人的心境,即便是相隔天涯海角,只要心意连接在一起,那么也就*在咫尺。

      这和一般的别离诗的情调有所不同,不仅反映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更是一句富含哲理的经典名句,让人印象深刻,赋予了友谊深刻的定义。

    [阅读全文]...

2022-06-16 08:49:19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古诗原文赏析和诗意解答)

  • 诗意
  •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人简介】

    王勃(649-675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岀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务。

    王勃六岁能文,九岁看岀大儒颜师古注释《汉书》中的错误,有“神童”之称。乾封(666年),王勃写了《檄英王鸡》一文,当时的官员和一部分百姓都嗜好斗鸡的,因此事被唐高宗逐岀朝廷。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从蜀中南下探望父亲,渡海时风浪大船翻浸水,惊吓而死。

    王勃的诗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力求摆脱齐梁的靡靡诗风,著名代表作有《腾王阁序》。

    【诗词解读】

    首先解释诗标题:王勃送这个朋友姓杜。

    少府:小小的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王勃这首赠别诗,与其他送别诗有所不同,本诗有一种奋进的力量。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动词):辅助、协助。

    三秦:指关中地区。秦之后,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

    五津:泛指蜀州。

    这句是倒装句,送行的地点是京师长安城,朋友上任的目的地是蜀州。

    三秦护卫着京师长安城,在风烟的幻变中遥望着蜀州。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怀着无限不舍的心情和您分别,因为我们都是从家乡岀来闯荡官场的,浮浮沉沉,彼此处境相同。

    诗人对友人进行劝慰。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名句。

    天涯:天边、天涯海角、无涯。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邻。

    四海之内只有朋友知心,保持着真情厚谊,虽天各一方,也好似*在咫尺。

    诗人进一步宽慰友人,使对方不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单。

    这就使离愁别绪一扫而光,豁然开朗,心中充满阳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书法作品好多都爱用这一名句,来赠送给友人,用于互相勉励学*。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古代人送行常在三岔路口挥泪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

    不必在三岔路口分别时,好似少男少女那样泪湿衣巾。

    诗人最后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情长之态,情深义重,表现了诗人胸襟开朗。

    全诗气象万千,情调满满,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清新气息,这为“盛唐气象”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勃像

    [阅读全文]...

2022-07-19 22:48:29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 句子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 语录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 说说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 名言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 诗词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 祝福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