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出现鹧鸪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出现鹧鸪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出现鹧鸪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出现鹧鸪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李白《山鹧鸪词》
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李商隐《李卫公》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白朴《驻马听·吹》
杨柳堤边梅雨熟,鹧鸪声里麦田空。——徐夤《送王校书往清源》
因病废棋仍废酒,鹧鸪鹦鹉伴清闲。——黄庭坚《李宗古出示谢李道人苕帚杖从蒋彦回乞葬地二·提携禅客扶衰杖》
今日鹧鸪鸣蹇蹇,他年鹦鹉恨堂堂。——黄庭坚《李宗古出示谢李道人苕帚杖从蒋彦回乞葬地二·诗书传女似中郎》
过尽路牌无客影,一冈秋雨鹧鸪啼。——艾性夫《古驿》
南行直入鹧鸪群,万岁桥边一送君。——李益《扬州送客》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见果多卢橘,闻禽悉鹧鸪。——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舞阑双鹧鸪,饮尽一葫芦。——张可久《柳营曲·西山即事挽》
只知秦塞远,格磔鹧鸪啼。——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竹锁菴边炼药台,鹧鸪啼得百花开。——白玉蟾《道过成蹊菴偶成旧风一篇》
恰鼓板声中太*,鹧鸪啼惊破青城。——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黎斑屑鹧鸪,端眼濯鸜鹆。——方回《秀山霜晴晚眺与赵宾暘黄惟月联句》
怪我携章甫,嘲人托鹧鸪。——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越王百计吞吴地,归去层台高起,只今亦是鹧鸪飞处。——杨维桢《双调·夜行船·吊古》
鹧鸪声苦晓惊眠,朱槿花娇晚相伴。——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酩酊歌鹧鸪,颠狂舞鸲鹆。——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柳宗元《放鹧鸪词》
精卫飞沉沧海上,鹧鸪啼断晚山中。——张以宁《赣州郁孤台吊辛稼轩作》
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白居易《山鹧鸪》
山鹧鸪,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白居易《山鹧鸪》
棐几砚涵鸲鹆眼,古奁香斮鹧鸪斑。——陆游《斋中杂题·棐几砚涵鸲鹆眼》
宝斝罗鹦鹉,名香屑鹧鸪。——陈孚《安南即事》
堪随游子路,远入鹧鸪啼。——齐己《春草》
何穷此心兴,时复鹧鸪声。——齐己《野步》
暝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
醉袖舞鸜鹆,艳声歌鹧鸪。——贺铸《燕子楼》
石梁低翥红鹦鹉,烟岭高翔碧鹧鸪。——吴越僧《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共六首》
春来未听一声莺,只有鹧鸪啼暮雨。——杨基《湘中四咏·湘江*无茅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一片桑麻天气绿,养蚕时节鹧鸪啼。——沈明臣《语儿溪》
槟榔花发鹧鸪啼,雄飞烟瘴雌亦飞。——皇甫松《竹枝》
舞态翻鸲鹆,歌词咽鹧鸪。——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鸲鹆未知狂客醉,鹧鸪先让美人歌。——许浑《韶州韶阳楼夜宴》
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纳兰容若《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寒涧渡头芳草色,新梅岭外鹧鸪声。——李郢《送刘谷》
空林日暮鹧鸪啼,声声叫到行不得。——金华宋氏《题邮亭壁歌》
狂来但解唱鹧鸪,醉后宁能舞鸲鹆。——张应申《懒庵歌为尹用*丈作》
姊应山上采蘼芜,妹莫尊前唱鹧鸪。——林章《姊妹行》
春色偏伤楚客心,日斜芳草鹧鸪吟。——高启《送胡孝廉布东游》
葭菼战秋江雨白,鹧鸪啼曙岭霞红。——张昱《送星翁甘碧泉挈家归彭泽县》
乡味珍蟛蚏,时鲜贵鹧鸪。——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
饮水狼子瘦,思日鹧鸪寒。——陈陶《句》
五色怜凤雏,南飞适鹧鸪。——孟浩然《送吴悦游韶阳》
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
在**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
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2、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
答案:
1、(5分)
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2、(6分)
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理解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第四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鹧鸪词》古诗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词》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江*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均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也就是说,《鹧鸪词》中少不了鹧鸪,此外鹧鸪在诗中还有切题、破题的作用。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所抒之情,并非集中于一点,而是泛咏愁情。李益的《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较强烈,也更集中。
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首句“湘江*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诗中人看到湘江*的*,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接着诗句自然地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很有特点。
古诗原文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译文翻译
苦竹岭头秋月皎洁,满地青辉,苦竹朝南枝头摇曳,鹧鸪飞翔。
一只小鹧鸪嫁给了北京的大雁,那大雁正准备衔着鹧鸪飞向雁门关的老家。
山鸡野雉都来劝说小鹧鸪:千万别去啊,北方的鸟们总是欺负南方去的小鸟。
燕山附*的紫塞严霜满地,像刀枪一样刺人,那里纵使有梧桐树也难以栖息啊!
我听你们的劝告,我决心死也不跟大雁去了,说完嚎啕大哭,泪流满衣裳。
注释解释
①苦竹岭,在秋浦县南二十里,今属安徽贵池县,有李白读书堂遗址。鹧鸪,鸟名,形似野鸡而小,南方皆有,以越地最多,故又称越鸟。《异物志》言“其志怀南不思北”,太白以之自喻。
②“燕山”是山名,在幽州,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胡雁”是指中国域外之雁。“胡”在古书中是指边疆地区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雁门”也是山名,在今山西省代县,古代传说雁门是雁的产地,又说雁子北飞至此而止。因为是鸟儿相接,所以用“衔”字,十分恰当。以上二地皆属安禄山势力范围。胡雁婿,暗指何昌浩。
③山鸡,首有彩毛;翟雉,后有长尾。二句亦用拟人化手法,以喻友人等之关心。
④紫塞,代指北方。即雁门。秦汉筑长城,因当地草皆紫色,又地处边关,所以叫紫塞。苍梧,山名,即九疑山,在今湖南省蓝山县西。此代指南方。二句亦言“其志怀南不思北”之意。
⑤末二句则极而言之,以示坚拒,仍借鹧鸪以为辞。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二载,李白五十三岁。《山鹧鸪词》大约作于安禄山反叛之前,有人曾经邀请李白入幕僚,李白去幽州以后,发现安禄山准备谋反,于是毅然回归江南。早春赴长安,想陈列济世之策。
诗文赏析
诗的开头描写山鹧鸪的生活环境和不安的情状:“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苦竹岭是山名,在今安徽省铜陵市西南。“秋月辉”,点明这是秋月高挂的夜晚;“鹧鸪飞”,写鹧鸪在月的辉照之下惊飞;“南枝”,点明惊飞的.范围。夜鸟不能远飞;只能在枝头*处雀跃小飞。这正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写的“明月别枝惊鹊”的情景。
接着写鹧鸪的夜不安眠,惊飞不定,除了因为秋月高照之外,还因为她即将经历一场生活的变迁:“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原来她被许嫁给燕山胡雁,燕山胡雁正以夫婿的身份来接她迁到雁门那里去。
底下写众鸟前来相劝、挽留:“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翟雉”,长尾的山鸡。鹧鸪的好友或“左邻右舍”,山鸡、翟雉等纷纷来劝她不要走。说在南方生活的禽鸟到了北方,多被北方的禽鸟欺侮。这显然是众鸟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但这里并未展开,大概因为鹧鸪也是知道的,不必饶舌。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最后四句写鹧鸪的决心和悲哀处境。
鹧鸪说:雁门地方风霜严酷有如剑戟刺人,我决不到那样的地方去,我已决心在南方九嶷山上筑巢生活,再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愿了。胡雁一定要我跟着它去,而我誓死不去,这该怎样了结啊!想起来不禁哀鸣惊叫,泪水沾衣。这四句写鹧鸪的心理活动,先是婉转:它不像山鸡翟雉那样直统统地说“南禽多被北禽欺”,而归怨于雁门的严霜如戟;次是坚定,誓死不违背巢居苍梧的心愿;后是悲哀:可以想到胡雁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自己的处境能否安然无恙,实在担心,所以不免哀鸣落泪。这样写,曲折深入,合情合理。
全诗写的其实是山鹧鸪巢居南方、不愿北去的*性,但诗人用故事敷陈开去,在禽鸟生活中加进了婚嫁、逼迁、劝留、相欺、哀叫、落泪以及其他心理活动,仿佛人间生活的缩影,饶有风味。
为君七唱鹧鸪天的诗句
好似当初起玉弦,为君一唱鹧鸪天。请君听我云中诉,长啸高歌尽几年。
思哪日,意相连,料它般断藕残莲。花香憔悴随风去,唯恨秋华捧旧颜。
复踏西楼得空闲,为君二唱鹧鸪天。曲中藏遍伤心事,无意寥寥懂几言?
侬总道,妾应怜,怎知深夜与谁眠。官人敲断三更漏,听尽残声梦不全。
梦醒晨新对细兰,为君三唱鹧鸪天。末时残月难回照,巢驻高崖候日暄。
风趁急,寄心笺,泪痕倾尽别时缘。绵绵旧恨应如是:尺素三篇道万千。
一别多秋问*安,为君四唱鹧鸪天。晚云深揣忧思梦,临夜闻听啼杜娟。
惜过往,忆从前,约时相试海棠间。模糊沥沥山青色,拂却曾经几抹烟。
雨后山亭溅泥丸,为君五唱鹧鸪天。自君南渡无风雪,春到长安巷弄前。
红笤酒,过心寒,却生身暖醉花颜。扶摇倒好行云乐,谁识明朝是几年。
暑热难消夜未安,为君六唱鹧鸪天。晓波摇影迎风柳,庭下蝉声阵阵连。
愁琐事,怨难填,愤然投石对生涟。无聊逗玩红头雀,帘里贪风自静娴。
住步窗台护玉兰,为君七唱鹧鸪天。眼前昏暮乌云压,风雨催生湿宝轩。
风漫漫,雨潺潺,几分惆怅落花间。今宵已尽心头泪,明日何招满地怜!
古诗词中“杜鹃”“鹧鸪”有什么寓意
杜鹃 【含义】 杜鹃,又称布谷,子规,它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中“杜鹃”“鹧鸪”有什么寓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鹃
【含义】
杜鹃,又称布谷,子规,它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例句】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辛弃疾《定风波·杜鹃花》
“杜鹃”“鹧鸪”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扩展资料:
生活*性
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像其他鸡类那样善于结群。飞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线飞行。它们的警惕性极高,总是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极难发现。受惊后大多飞往高处,这一点与其他鸡类不同。
鹧鸪为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叶、浆果和种子,还有农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黄粟等粮食颗粒和甘薯、半夏、槐树果、油菜花等。
雄鸟还有着美妙的歌喉。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在晨曦照耀下,雄鸟们飞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树枝上,放声歌唱,往往是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
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营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证了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
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乡,不知自己的归期,不知自己的未来,他们思乡恋亲,于是,他们把浓浓的长长的情思寄托给了林中飞翔的这只小鸟——鹧鸪。在夕阳古道中,在衰柳长堤下,断肠人听到了断肠声:行不得也哥哥。它们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荆棘,有险滩,有狂风,有暴雨,有无边无际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已经是古人灵魂的一种写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
*文化中与鹧鸪相关的古诗词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 - …… 鹧鸪在诗词中代表离愁、悲情、爱情、相思.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多产于南方,其形如母鸡,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一为离别.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
鹧鸪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古诗里常提到,有何象征意义? - …… 鹧鸪主要分布在*的南方,并且数量较多(古代应该更多),鹧鸪是鸟类的一种,一般为中华鹧鸪,属省级保护动物.体形似鸡而比鸡小,羽毛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成年的鹧鸪全长约30厘米,体重约...
在古代鹧鸪鸟象征什么 - …… 古代鹧鸪鸟象征思乡之情.鹧鸪是一种鸟,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据说鹧鸪的叫声嘶哑,但也有认为其叫声婉转悠扬,不管怎样,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哥哥,哥哥,你别走)”,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故在...
鹧鸪一般在诗词里代表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 …… 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多产于南方,其形如母鸡,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迁客骚人寓鹧鸪以深情,表已之意也
古诗“鹧鸪”的赏析
鹧鸪 朝代:唐代 作者:郑谷 原文: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
鹧鸪在诗词里有什么别称么? -
花豸,怀南,首南鸟,越雉,蛮禽,遂隐.不一定是诗词里的.,但以上都是鹧鸪的别称. 杜鹃和鹧鸪不是同一种鸟,当然不是啦……
鹧鸪代表什么,有什么寓意,有什么深厚含义? -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
“鹧鸪”是什么东东?是鸳鸯吗?为什么古代的诗词经常出现?什么“鹧鸪飞”、“鹧鸪天”
鹧鸪是一种鸟,但在代的诗词经常出现是有这特殊意义的!鹧鸪是诗歌中常见意象.鹧鸪鸟.凄凉哀怨.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非常特别,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鹧鸪天”是词牌.“鹧鸪飞”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这回明白了吗?希望可以帮得到你!Catch you leter!
什么叫鹧鸪诗?
《鹧鸪》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鹧鸪的外形和声音,表达游子的凄苦和强烈思归之情.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深得读者好评,作者也因此诗而时誉远播,人称“郑鹧鸪”.郑谷(约851—约910),唐末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诗歌中鹧鹄的意象是啥?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好似当初起玉弦,为君一唱鹧鸪天。请君听我云中诉,长啸高歌尽几年。
思哪日,意相连,料它般断藕残莲。花香憔悴随风去,唯恨秋华捧旧颜。
复踏西楼得空闲,为君二唱鹧鸪天。曲中藏遍伤心事,无意寥寥懂几言?
侬总道,妾应怜,怎知深夜与谁眠。官人敲断三更漏,听尽残声梦不全。
梦醒晨新对细兰,为君三唱鹧鸪天。末时残月难回照,巢驻高崖候日暄。
风趁急,寄心笺,泪痕倾尽别时缘。绵绵旧恨应如是:尺素三篇道万千。
一别多秋问*安,为君四唱鹧鸪天。晚云深揣忧思梦,临夜闻听啼杜娟。
惜过往,忆从前,约时相试海棠间。模糊沥沥山青色,拂却曾经几抹烟。
雨后山亭溅泥丸,为君五唱鹧鸪天。自君南渡无风雪,春到长安巷弄前。
红笤酒,过心寒,却生身暖醉花颜。扶摇倒好行云乐,谁识明朝是几年。
暑热难消夜未安,为君六唱鹧鸪天。晓波摇影迎风柳,庭下蝉声阵阵连。
愁琐事,怨难填,愤然投石对生涟。无聊逗玩红头雀,帘里贪风自静娴。
住步窗台护玉兰,为君七唱鹧鸪天。眼前昏暮乌云压,风雨催生湿宝轩。
风漫漫,雨潺潺,几分惆怅落花间。今宵已尽心头泪,明日何招满地怜!
好似当初起玉弦,为君一唱鹧鸪天。请君听我云中诉,长啸高歌尽几年。
思哪日,意相连,料它般断藕残莲。花香憔悴随风去,唯恨秋华捧旧颜。
复踏西楼得空闲,为君二唱鹧鸪天。曲中藏遍伤心事,无意寥寥懂几言?
侬总道,妾应怜,怎知深夜与谁眠。官人敲断三更漏,听尽残声梦不全。
梦醒晨新对细兰,为君三唱鹧鸪天。末时残月难回照,巢驻高崖候日暄。
风趁急,寄心笺,泪痕倾尽别时缘。绵绵旧恨应如是:尺素三篇道万千。
一别多秋问*安,为君四唱鹧鸪天。晚云深揣忧思梦,临夜闻听啼杜娟。
惜过往,忆从前,约时相试海棠间。模糊沥沥山青色,拂却曾经几抹烟。
雨后山亭溅泥丸,为君五唱鹧鸪天。自君南渡无风雪,春到长安巷弄前。
红笤酒,过心寒,却生身暖醉花颜。扶摇倒好行云乐,谁识明朝是几年。
暑热难消夜未安,为君六唱鹧鸪天。晓波摇影迎风柳,庭下蝉声阵阵连。
愁琐事,怨难填,愤然投石对生涟。无聊逗玩红头雀,帘里贪风自静娴。
住步窗台护玉兰,为君七唱鹧鸪天。眼前昏暮乌云压,风雨催生湿宝轩。
风漫漫,雨潺潺,几分惆怅落花间。今宵已尽心头泪,明日何招满地怜!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词吧,诗词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究竟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译文翻译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注释解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廓之:当即编次《稼轩词甲集》之范开,辛弃疾的门人。其生*事迹不详。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农历秋季八月,即乡试,也叫秋闱;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
白苎(zhù)新袍: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贡院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苎麻。’”按: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嫩凉:微凉,初凉。
“春蚕”句:典出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原意指行军时禁止士兵喧哗让他们含着竹片,这里指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
“禹门”句: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下,跃而上之,跃过者化龙,否则点额暴腮。”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月殿”句:比喻登科做官。宋制,各州折郡漕试解试均于八月举行,正桂子飘香时节。《避暑录话》:“世以登科为折桂。”
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一作“北溟”,即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
凤朝(cháo)阳: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指山的东面。
书剑:书和剑。唐温庭筠《过陈琳墓》诗:“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青云去:一作“青云上”。《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后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升迁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
举子忙:《南部新书》乙:“长安举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七月后投献新课,并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槐花黄,举子忙。’”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范廓之(范开)是辛弃疾的学生,他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为表达对他的送别之情和祝愿之意而写下此词。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
作者: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阅读答案: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4分)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
3、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
4、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 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4分)
答案:
(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
3、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结合(由远而*);仰看俯察。 (3分)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3分)
4、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5、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远*分明,动静结合.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注音:
lín duàn shān míng zhú yǐn qiáng ,luàn chán shuāi cǎo xiǎo chí táng 。
fān kōng bái niǎo shí shí jiàn ,zhào shuǐ hóng qú xì xì xiāng 。
cūn shě wài ,gǔ chéng páng ,zhàng lí xú bù zhuǎn xié yáng 。
yīn qín zuó yè sān gèng yǔ ,yòu dé fú shēng yī rì liáng 。
翻译: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鸥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三更的时候,殷殷勤勤地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
字词解释:
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乱蝉:形容蝉声嘈杂。.
3.衰草:枯萎的野草。
4.翻空:在空中翻飞,飞翔在空中。
5.蕖:荷花的别名。
6.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7.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8.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9.浮生: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赏析: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太祖孝惠后族孙。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历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崇宁初以宣议郎通判泗州,迁宣德郎,改判太*州。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居苏州、常州。宣和元年(1119)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鹧鸪天诗七首
思念
虽是春来雪未融,梅花依雪小园中。
北风懒过心何许,画角相思曲未终。
闲对影,盼重逢,泪珠滑落湿脂红。
何时新月还君日,爱若鸳鸯俩俩浓?
问君
案上铺笺乱画图,小楼幽静一灯孤。
菊花窗外凝霜露,玉女腮边缀泪珠。
思往事,赋鹧鸪,年年只影对飘梧。
缘何千里无音讯,不至人儿半卷书?
柔情似水
落叶飘飘渐觉秋,何人窗外倦回头?
丛丛小菊篱前嫩,点点霜花叶上愁。
痴望月,懒登楼,两行浊泪为谁流?
雁行不携相思信,空负佳人楚楚柔!
梦
昨日沉沉梦小溪,潺潺流水使心怡。
桃花岸上蝶相舞,翠柳林中爱共依。
卿弄曲,我赋诗,盈盈笑意醉当时。
忽闻窗外黄莺叫,梦境再寻可有期?
向日葵
总把花盘向太阳,幽幽曲径梦深藏。
风来叶底怀情远,梦入云台回味长。
舒雅韵,展柔黄,三更玉露湿新裳。
今生有志何千里,多少心思待菊香?
醉
若有狄希酒一盅,三年梦境愿相同。
清茶小曲吟长句,细雨新词逐晚风。
人含笑,蕊羞红,盈盈羞意眼眉中。
那弯素月随云隐。夜色浓时爱也浓。
叹
二月江南彩蝶飞,伊人摇桨望春归。
清清湖水盈心事,淡淡花香寄翠眉。
云朵朵,叹微微,可知此刻我思谁?
一根红线无人系,枉叫今生梦一回!
七言诗放鹧鸪词赏析
放鹧鸪词,是一首七言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这首诗托鸟言怀,表现诗人被流放的不幸遭遇和冲破牢笼、展翅高飞、经世济国的雄心,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品读参考~!
【原文】:
放鹧鸪词
作者:柳宗元
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
徇媒得食不复虑,机械潜发罹罝罦。
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
鼎前芍药调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视。
齐王不忍觳觫牛,简子亦放邯郸鸠。
二子得意犹念此,况我万里为孤囚。
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
放鹧鸪词注音:
chǔ yuè yǒu niǎo gān qiě yú ,cháo cháo zì míng wéi zhè gū 。
xùn méi dé shí bú fù lǜ ,jī xiè qián fā lí jū fú 。
yǔ máo cuī shé chù lóng yù ,yān huǒ shān hè jīng páo chú 。
dǐng qián sháo yào diào wǔ wèi ,shàn fū rǎng wàn zuǒ yòu shì 。
qí wáng bú rěn hú sù niú ,jiǎn zǐ yì fàng hán dān jiū 。
èr zǐ dé yì yóu niàn cǐ ,kuàng wǒ wàn lǐ wéi gū qiú 。
pò lóng zhǎn chì dāng yuǎn qù ,tóng lèi xiàng hū mò xiàng gù 。
放鹧鸪词翻译:
南方有鸟甘又肥,嘲嘲鸣叫是鹧鸪。
利用小鸟将它诱,猎人撒网将它捕。
笼中乱窜羽毛落,大火烹饪惊庖厨。
锅中加料调五味,厨师挽袖左右觑。
齐王不忍牛发抖,简子也放邯郸鸠。
二君尚且不忍心,况我被贬万里囚。
冲破牢笼展翅去,同类诱叫不回头。
放鹧鸪词字词解释:
①楚越:泛指南方。楚,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在今湖北、湖南一带。越,周代诸侯国,在今浙江一带。腴:(yú)肥。嘲嘲(zhāo 招)鸟鸣声。
②徇媒:(xùn méi)利用活鸟做诱饵。用作诱捕他鸟的活鸟。罹:遭遇。罝罦(jūfú):捕鸟的网。
③籞(yù):竹子做的笼子。赫(hè 喝):火红色。
④膳(shàn)夫:掌管王家饮食的人,这里是指厨师。攘(rǎng):撩起、挽起。
⑤“齐王”句:语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简子”句:语出《列子》,邯郸之民献鸠于简子,简子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⑥二子:也作“二君”,指齐王和简子。
放鹧鸪词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
放鹧鸪词赏析:
柳宗元的诗歌中,以物自喻、托物言志者不少。如《南中荣橘柚》、《红蕉》、《跂乌词》、《笼鹰词》、《闻黄鹂》、《放鹧鸪词》等等。或托言禽鸟,或寄情花树,来自况身世遭遇,讽刺社会现实,表达雄心壮志。《放鹧鸪词》是较为典型的一首。苏东坡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本诗正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中唐诗人李益、李涉都曾以“鹧鸪”为题材写诗。“湘江*枝,锦翅鹧鸪飞。处处相云合,郎从何处归。”(李益《鹧鸪词》)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两首诗中都用了湘江、*、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表现主题服务。李益的诗表现的是一位愁情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李涉的诗也只是由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可见“鹧鸪”多用来表达愁苦之情的。柳宗元的《放鹧鸪词》却是托鸟言怀,表现自己被流放僻远之州的不幸遭遇和冲破牢笼,展翅高飞、经世济国的雄心。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地区,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輈格磔”,俗以为极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来构思落墨,以鸟自喻而抒发感情的。
全诗以鸟为线索,写了“有鸟、捕鸟、煮鸟、吃鸟、感鸟”。
诗歌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南方有一种鸟叫鹧鸪,又大又肥。这大又肥的鸟,谁不想把它网住,煮了来美美的吃一顿?猎人利用一只鸟来逗它诱它,用捕鸟的网将它捉住了,任它怎样冲撞,除了撞断了几根羽毛外,还被拔了毛加了一些香料给煮了,吃了。这正好是诗人自我处境的写照。永贞革新,柳宗元本一心革新政治,举利除弊,没想到保守派得势,把他连同其他几个革新派贬到偏远的地方(“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迁谪永州后,也曾多方相求,向京兆尹许孟容、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写信,陈述苦衷,表示希望朝廷重用,甚至还给勾结宦官镇压永贞革新的严绶、永贞革新的政敌武元衡、迫害柳宗元岳父杨凭的主谋李夷简等人投诗献文,以求提携,可是“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最后“鼎前芍药调五味”,成了别人的盘中餐,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虽然他在《南中荣橘柚》中说“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倒不如说是这一只被人网住,拔了毛,煮了吃的鹧鸪,仕途险恶,命运多劫。紧接诗人发表感慨。“齐王”以下几句是引用了两个典故并自己与对比,感叹自己身为迁谪万里孤囚,怎忍心吃这鹧鸪?真是同病相怜!齐王“以牛易羊”是不忍看到牛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简子正旦放鸠,示有恩也,此两人都在得意之时,尚且有此善心,何况“我”是他乡囚呢?(柳宗元曾作过《囚山赋》一文,将永州的山看作囚禁自己的牢墙)应当冲破牢笼,展翅高飞远去,不管那作诱饵的野雉怎么叫,千万不要回头。表达诗人不甘“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构法华寺西亭》)的囚徒生活与“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的经国济民的雄心大志。
诗人以鸟自喻,托鸟言情。鸟被捕、被煮、被吃,这是残酷的现实,是诗人遭贬永州的形象反映。可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而是在于诗人不愿做别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当属展翅远去。只不过诗用*缓的语言来表达而已。就在诗歌*缓的语调背后,蕴涵着诗人一颗不*静的心,一颗愤慨的心,一颗匡世治国、经国济民的雄心与抱负,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真个是“初如食橄榄。
柳宗元文学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古诗中出现鹧鸪的诗句
鹧鸪在古诗中的
鹧鸪的诗句
鹧鸪诗句
鹧鸪古诗中的含义
鹧鸪哨在古诗中的含义
古诗中含鹧鸪意象的诗句
古诗中的意象鹧鸪鸟
含有鹧鸪的古诗句
古诗中出现的句子
鹧鸪的古诗句子
鹧鸪为题的古诗
诗中出现了松的古诗
鹧鸪的古诗
古诗中出现的名楼
带鹧鸪的古诗句
古诗中的杜鹃与鹧鸪相同
古诗中出现汉家的诗句
古诗中出现对仗的诗句
鹧鸪鸟古诗中的意象含义
在古诗中出现的地方
古诗中出现的关隘
古诗中出现的轩辕
含有鹧鸪的诗句
关于鹧鸪的诗句
有关鹧鸪的诗句
鹧鸪天诗句
古诗词中有鹧鸪的
古诗中出现的词语
在古诗中出现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