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

关于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8) 语录(2k+) 说说(1) 名言(508) 诗词(56) 祝福(2k+) 心语(74)

  • 宝塔诗的特点都有哪些

  • 知识
  • 宝塔诗的特点都有哪些

      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宝塔诗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宝塔诗的特点

      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

      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

      宝塔诗的起源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宝塔诗分类

      宝塔诗按形状分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从读法上分,人们把从上依次读到下的称宝塔诗,把交织读、倒读、回文读或迂回读的各自另起了名字,如火焰体诗、飞雁体诗歌(晴空展翅飞雁文诗)、叠翠诗等。

      宝塔诗的作品举例

      单宝塔诗

      宝塔诗原称“一七体诗”。因为它从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宝塔诗因句式参差,讲究格律,后人谱以为词,并以“一七令”之名定为词牌。后来这种体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如:

      一至七言(尖塔诗)

      荷

      诗/贵谷子

      荷。

      芙蕖,水灵。

      欲鲜翠,露尖角。

      擢荡叶长,住湖人家。

      头莲五月采,别样不待期。

      人静看荷赏景,风漪小浪映红。

      邀绿浩渺吟明月,并蒂荷莲漾拂波。

      梅

      诗/贵谷子

      梅。

      岁寒,傲蕊。

      腊月里,一枝梅。

      微隐自开,暗香有来。

      隆冬含枝俏,悄翘春快到。

      严霜风雪碧园,雅君淡雅芬芳。

      青白杏乌五福梅,冰清玉洁朵朵开。

      竹

      诗/贵谷子

      竹。

      青峭,枝翠。

      莫干山,清风赞。

      梢动西北,苍瘦剑叶。

      疏疏绿径处,绵绵雅竹魂。

      高低不拘小节,摇头晃脑满山。

      题居归山正此意,千竿立根不关春。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吴敬梓<<儒林外史>>

      鲤。

      诗/浮生爵

    [阅读全文]...

2022-06-21 09:57:13
  • 多宝塔碑全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多宝塔碑全文及译文

      《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因而这方碑石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多宝塔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查看。

      多宝塔碑

      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yìn 后代)。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qi)嶷(ni)绝于荤茹,髫(tiáo)龀(chèn)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quǎn)浍(kuài),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lù )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

      既而许王(李)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kǎi 地势高而燥)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

      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

      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běn)荷插,于櫜(gāo)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

      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

      昔汉明永*之日,大化初流;我皇天宝之年,宝塔斯建。同符千古,昭有烈光。于时道俗景附,檀施山积,庀(pǐ 具备,治理)徒度财,功百其倍矣。

      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令禅师于花萼楼下迎多宝塔额。遂总僧事,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

      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网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昼夜塔下诵持《法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炯以为常,没身不替。”

      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

      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劫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

      灵应既多,具如本传。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手诏批云:“师弘济之愿,感达人天,庄严之心,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信所宜先也。”

      主上握至道之灵符,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慧超悟,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无以鉴于诚愿。倬(zhuō)彼宝塔,为章梵宫,经始之功,真僧是葺(qí),克成之业,圣主斯崇。

      尔其为状也,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下欻(xū)崛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中晻晻其静深,旁赫赫以弘敞。 礝(ruǎn)磩(qì)承陛,琅玕(gān)綷(cuì)槛,玉瑱居楹,银黄拂户,重檐叠于画栱,反宇环其璧珰。坤灵赑(bì)屃(xì)以负砌,天祇(qí)俨雅而翊(yì)户。或复肩 ?(上加下手,qia,捉拿)挚鸟,肘擐(huàn)修蛇,冠盘巨龙,帽抱猛兽,勃如战色,有奭(shì盛也)其容,穷绘事之笔精,选朝英之偈赞。

      若乃开扃(jiōng)鐍(jué),窥奥秘。二尊分座,疑对鹫山;千帙发题,若观龙藏。金碧炅晃,环珮葳蕤。至于列三乘,分八部,圣徒翕*,佛事森罗。方寸千名,盈尺万象。大身现小,广座能卑。须弥之容, 欻入芥子;宝盖之状,顿覆三千。

      昔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尔来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废,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为法侣;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譬尤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dié)群峰。

      嗟呼,三界之沉寂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过半矣。同行禅师-抱玉、飞锡,袭衡台之秘躅(zhú),传止观之精义。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共弘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门人苾(bì)萏(dàn)、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等旃(zhān)檀之围绕。

      夫发行者因, 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 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征理,含毫强名。偈曰:佛有妙法 比象莲华 圆顿深入 真净无暇,慧通法界 福利恒沙 直至宝所 俱乘大车。

      其一

      于戏上士 发行正勤 缅想宝塔 思弘胜因

      圆阶已就 层覆初陈 乃昭帝梦 福应天人

      其二

      轮奂斯崇 为章净域 真僧草创 圣主增饰

      中座眈(dān)眈 飞檐翼翼 荐臻灵感 归我帝力

      其三

      念彼后学 心滞迷封 昏衢(qú)未晓 中道难逢

      常惊夜杌(wù) 还惧真龙 不有禅伯 谁明大宗

      其四

      大海吞流 崇山纳壤 教门称顿 慈力能广

      功起聚沙 德成合掌 开佛知见 法为无上

      其五

      情尘虽杂 性海无漏 定养圣胎 染生迷鷇(kòu)

      断常起缚 空色同谬 薝(zhān) 蔔(fú)现前 余香何嗅

      其六

      彤彤法宇 繄(yī语助词 惟)我四依 事该理畅 玉粹金辉

      慧镜无垢 慈灯照微 空王可托 本愿同归

      其七

      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

      敕捡校塔使、正议大夫、行内侍赵思侃、判官内府丞车冲。

      捡校僧义方。

      河南史华刻。

      译文

      南阳人岑勋撰文。朝议郎、加尚书衔、兵部员外郎、琅琊人颜真卿书丹。朝散大夫、代理尚书、都官郎中、东海人徐浩题写匾额。

      咦,《妙法莲华经》,乃是佛家深奥秘密之大乘要法。多宝佛塔的出现,即为妙法之明证。此经义的启明和开释,须仰赖具有“十力”的佛陀。而弘法和建塔,则在于奉行“四依”原则的法师。

      有这样一个姓程的禅师,法号楚金,广*人。其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佛祖,最后均皈依佛门。其母高氏,多年未孕,夜里梦见诸佛,醒来后就有了妊娠。这样的瑞像,预示了龙象的诞生,而非熊罴入胎的征兆。楚金出生刚满月,就鲜明地与众不同。他幼年聪慧又秉性奇特,拒绝食用荤腥,童年时期,也不做小孩子的游戏。佛道之树,抽枝散芽,就会有樟木般参天挺拔的英姿;禅院水池,小若沟渠,却能蕴涵大海似的波涛。楚金年届七岁,居然就开始厌弃红尘俗世,自己发誓出家伴佛。他虔诚地钻研佛经,爱不释手的《妙法莲华经》,使他悟到宿世的佛缘,如同金刚连环,历历在目。他博览群经,把握佛之精义而无遗,就如同往瓶中注水一般。九岁时正式剃度落发,住长安龙兴寺,正式成为一名在册僧人。楚金禅师20岁那年,就开始升座讲法。禅师以聪颖天资精妙释法,受众顿悟如来宝藏。他引导许多人少走弯路,直登大乘佛法宝顶,而不是停留在小乘佛法的境界。

      后来,由于楚金在静夜时诵读《妙法莲华经》,诵至“见多宝塔品”这一章节时,身心淡泊无念,仿佛入禅入定。惚惚中出现一座宝塔,惟妙惟肖,宛然就在眼前,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遍满禅室。潜身修行,故有圣像显现;业障净除,因而感应悠远。不禁悟中生悲,泪如雨下。从此禅师就只穿粗布衣衫,每天吃一顿斋饭,足不出户,为期整整六年,发誓要建起禅定中所见的多宝佛塔。紧接着,大唐许王李瓘、及居家修行的赵崇、普意等各方善男信女,都心契善缘,纷纷前来叩见禅师,他们都施舍珍宝财物,助修宝塔。禅师认为,具备庄严清净的胜因,高峻干爽,可资建塔的宝地,是在千福寺内。他心知肚明,却默而不宣。

    [阅读全文]...

2022-07-07 01:43:34
  • 雨中登宝塔山

  •   雨中登宝塔山    凉丝丝的秋雨  轻洒在嘉岭山上  漂浮起多少经年的情感  汇入穿城而过的延河  向着远方流淌    我站在宝塔跟前  仰望历史筑就的雄奇  风摧雨打  炮火洗礼  被你坚挺成一种精神  光耀了神州大地    你脚下的黄土高坡  是耸入白云的天梯  河床流动的民族血液  是你屹立的不倒的命脉  豪饮黄河的源流  把一曲高亢的信天游  唱响天际    雨中的片片落叶  飘落无尽沉思  大山张开怀抱  让来自四面八方的脚步  走进神圣的现场  聆听嘹亮的回声    历史留下的足迹  已步入共和国的殿堂  你身上镌刻的峥嵘记忆  随着岁月的叠加  愈发珍贵  愈加闪亮    2015年10月24日于延安干部学院

    [阅读全文]...

2022-03-23 08:00:09
  • 诗名含有塔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塔字的诗词

  • 左顾保叔塔右顾雷峰塔并南北高峰塔为四

    方回〔元代〕

    四山角立四浮屠,绝似双林竞宝珠。万古一丸拿不去,夜深朗月浸澄湖。

    登塔步王侍御老师韵是塔老师鼎建

    李之标〔明代〕

    塔影观空象外求,宁阳亦自有丹邱。诸天宝界浑无相,半夜光芒最上头。

    水国人烟浮岛出,山城霞气带江流。千年形胜镇南服,畏垒遗芳碣并留。

    登丹棱县白塔寺塔与吕竿川同赋

    杨慎〔明代〕

    窣堵岧嵉出半空,蔚蓝天界接刚风。鱼凫彊域遥瞻外,龙鹄山川*览中。

    乍似潜虬穿坎窞,俄惊飞鸟出樊笼。登高胜侣归来晚,楼阁烟花紫翠重。

    雁塔(开元八年,清河傅岩题此诗于雁塔)

    解彦融〔唐代〕

    峥嵘彻倒景,刻峭俯无地。勇进攀有缘,即嶮恐迷坠。

    窅然丧五蕴,蠢尔怀万类。实际罔他寻,波罗必可致。

    南山缭上苑,祇树连岩翠。北斗临帝城,扶宫切太清。

    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绿野冷风浃,紫微佳气晶。

    驯禽演法要,忍草藉经行。本愿从兹适,方知物世轻。


    登塔院寺塔

    弘历〔清代〕

    曼殊是佛观察智,讵有遗发藏窣堵。设以眉毛例翠岩,则不胜藏岂仅许。

    花朝风物春暄妍,探奇一访青莲宇。摄齐拾级登初地,骋望千峰*可数。

    穹窿梵网鹳鹤摩,庄严火劫天龙护。谁能于此净六根,惟觉轩轩兴霞举。

    再题泖塔因赠修塔住持自正

    王世贞〔明代〕

    康会来江表,由拳已陆沉。五湖三亩地,千古一丛林。

    不坏金刚座,长抽碧玉簪。火齐摇塔杪,菡萏涌波心。

    汝有志公锡,何劳长者金。聚沙缘自昔,填海愿如今。

    一食分僧钵,三衣借客衾。鱼谙放生乐,鸟和讽经音。

    小缓庐山戒,篮舁日日寻。

    题为九日登塔四作皆塔诗未及九日盖所重在塔也然既已九日安可无此作以补之

    郭之奇〔明代〕

    烟凝暮紫夕光移,秋意因高见远吹。何处风囊来舞激,翻惊羲驭在鞭箠。

    登临不尽今人感,眺听还多往事疑。安得淩云皆赋手,漫劳落帽共相嗤。

    题邓守瑕礼塔园图万松老人砖塔在宣武门内称为砖塔胡同

    陈宝琛〔清代〕

    辽金蒙古迭并吞,天笃圣相苏黎元。从容一录出人世,治心治国宁异源?

    曩寻玉泉拜王墓,岸谷暝想西刘村。岿然窣堵出廛肆,咫尺凭轼通精魂。

    仰山竖拂昔试手,布新涤旧降众髡。献诗乘舆寓讽谕,千里赴至师丧奔。

    佛耶儒耶二是一,谓可将相非溢言。三年北面得子印,评唱稽首西来恩。

    曹溪滴水洒*,閟此舍利谁知尊。岷峨诗人志离垢,心恋塔影规成园。

    悲风一曲月正午,静泊并绝钟鱼喧。湛然集序即显诀,蘸取油盐味菜根。

    丰城笔会四首 其三 偕游丰水湖公园有和合塔与状元楼并峙予独敛足塔下

    陈忠*〔清代〕

    一塔攀天起,檐牙矫欲翂。罡风当八面,文气壮三分。

    仰首思齐鹤,回身羡采芹。徘徊惭陋质,不敢上拿云。

    九日同诸公登涵元塔四首塔之七层 初峻工于是日 其一

    郭之奇〔明代〕

    高标今始出层穹,十载观成见有终。流峙分形归系干,云霄一气表空濛。

    凭虚欲御飞纶囷,入远多佳起郁葱。自是南天擎柱立,何人独许奠鳌功。

    [阅读全文]...

2022-04-25 08:16:51
  • 渡汉江古诗意思(渡汉江古诗赏析)

  • 《渡汉江》是一首思乡情切的五言小诗,真实刻画了游子久别还乡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宋之问,被誉为“仙宗十友”之一。

    宋之问虽是著名诗人,也流传下来大量人们熟知的经典名篇,但是,他却是一位人品极差,劣迹斑斑,被后世诟病的文人。

    1、因诗杀亲

    宋之问有一外甥,名曰刘希夷,与之年纪相仿,不爱仕途爱诗文。

    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尤其里面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至今日,依旧传唱不衰。

    所以宋之问看后,自然赞不绝口,就请求外甥把版权让给自己,当时刘希夷也答应了,可没过几天,刘又反悔了。宋之问一听,恼羞成怒,于是命人用装满土的袋子,将亲外甥给活活的压死了。

    可叹这位才华横溢,不满30岁的大才子,就这样殒命于亲舅舅的手里。

    这哪里是文人,这就是凶悍的强盗。

    2、卖友求荣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太子李显复位,即为中宗。

    中宗登基后,首先诛杀的就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而作为二张的党羽宋之问,受到牵连,被中宗贬为泷州参军,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

    当时的广东可不是今天的广东,繁华似锦,一派盛世景象。那时的广东属岭*荒之地,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生活水*自然艰苦,所以,吃惯了美味佳肴的宋之问,实在无法忍受下去,没过多久,便瞒着朝廷,偷偷逃回洛阳,躲在了好友张仲之的家里。

    然而,张仲之万没想到,自己留到家里的宋之问,却是一条冻僵了的蛇,一匹被猎人追赶的狼。

    虽说武则天当时已死,可是她的势力并未全部铲除,所以武三思仍然声名显赫。

    为了搬到奸人,张仲之和同僚在私下,密谋杀掉武三思,这一消息被宋之问听到后,速派侄子前往武三思府上告发,致使张仲之全家被杀。

    而宋之问因卖友求荣,不但没有被追究逃回洛阳之罪,反被提拔为鸿胪主薄,后又升迁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

    就是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却也留下了一批不错的诗文,比如《渡汉江》,仅仅20个字,就道尽诗人逃跑途中的忐忑不安,而且还千古流传。

    3、经典解析

    《渡汉江》这首小诗,真切表达了诗人想回家又不敢回,急切却又徘徊的矛盾心里。

    诗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既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后,无法忍受那里的艰苦,在逃回洛阳的途中所作。

    首联“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写诗人被贬岭*荒之地,本已够苦的了,何况与家人又断绝了音信。现在只能经过冬天捱到春天,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片思念之情。

    尾联“*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里变化。

    逃离贬地,离家乡、亲人越来越*,可是心中的担忧,却愈加厉害,最后变成一种害怕,怕到不敢询问从家乡过来的人,因为诗人不知道因为自己遭到贬谪,家人是不是受到了牵连或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恐惧。

    结语

    宋之问一代大诗人,他那个时代的精英层人物,以他的学识和才华本该青史留美名,然而他却自毁三观:为名,冤杀至亲;为利,出卖朋友,全然没有一点文人的气节和清高。

    “天作必有雨,人作必有祸”,宋之问这样有奶便是娘的主,其后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继位,随即赐死于徒所,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他的一些诗文却流传下来,广为传颂。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评判,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王道。

    [阅读全文]...

2022-04-15 18:19:02
  • 描写延安宝塔山的诗句

  • 优美
  • 赞美宝塔山的句子有哪些

    《回延安》贺 敬 之心口这么厉害的跳,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

      宝塔山下留脚印,*登上了*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

    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5-22 13:59:58
  • 三岁宝宝必背古诗

  • 宝宝,文学
  • 三岁宝宝必背古诗

      古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岁宝宝必背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古郎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朝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阅读全文]...

2022-05-05 20:01:31
  • 宝应湖古诗译文(关于宝应广洋湖的古诗)

  • 白马湖南部、东南部是宝应湖。这片大湖地处运河以西,因宝应县名而得名。金湖与宝应分治时,界址就是这片大湖中的深泓——大汕。由于大湖的缘份,金湖地区又称宝应湖西地区。若加上东南高邮湖以西部分,则并称为高宝湖西地区。如此说来,金湖确与宝应湖血肉相连。一个金湖人,对大湖的那份感情,实在是难以名状的。

    宝应湖的形成,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又与淮河变迁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来追寻大湖演变的足迹吧。

    宝应湖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由于地质运动,形成了泻湖地貌。但泻湖里的水,除了老天落雨,或是周边涝水,其他水源不多。这使得湖面很小,水位也低。就在宝应湖地区,那时只有津湖一个小湖,它的位置大约就在今天宝应湖退水闸一带,其他地方还只是沼泽洼地。

    由于江淮不通,对南北的军队调动、经济交流、人民交往带来极大不便,先人们为解决这一难题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吴王夫差为北上中原,称霸诸侯而开凿邗沟,津湖也辗转与淮水相沟通。邗沟开通后,成了北方齐、鲁等大国与南方吴国联系的热线,使臣、兵马往来不断,也产生了有关津湖湖神的神话①。有一年,齐王派大臣椒丘诉出使吴国,途经津湖时,特地下了坐骑,让侍从牵马到津湖边饮水。这时,津湖旁的官吏对他说:“津湖水中有湖神,见马就出来,将它夺走。还是到别处饮水吧。”椒丘诉以为自己是大国使臣,根本不予理会,还说:“壮士在此饮马,与湖神有何相干?”坚持让侍从将马牵往湖边。马刚低头饮水,湖神果然悄无声息地将马夺走。突然丢了马,椒丘诉怒火冲天。他袒胸露臂,拔出长剑,骂骂咧咧来到湖边,要与湖神决一死战。一连挑战几天,湖神终于出现。交战中,椒丘诉被湖神刺瞎一只眼睛。他不敢恋战,慌忙乘船前往吴国。

    东汉末年,湖水位普遍升高,津湖与樊良湖连为一片。广陵太守陈登从津湖北口起,开凿马濑,将津湖与白马湖相连。这条新航道缩短了不少路程,也发生了很大作用。

    到了三国时期,湖水位开始下降,原有航道经常搁浅。‘魏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十月,魏文帝曹丕第三次发动讨吴战役,大批战船沿邗沟西道南下。当时正值秋汛,战船顺利抵达瓜洲,而返回时已是冬季枯水期,数千战船来到津湖时,再也无法前行,而一起滞留湖中。文帝只得轻舟简从先行回都,留下蒋济处理滞舟。

    西晋末年,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兴起,各自建立*,与晋王室分庭抗礼。东晋偏安江南后,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征战并未停息。祖逖、桓温、刘裕这些当年北伐名将,数度往来津湖一线,取得赫赫战果。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356年),津湖的水位又有下降,有些本来就较浅的航道变成了浅滩。当时,正值桓温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之时。为保证北伐将士的兵员补充与给养供应,东晋朝廷又派陈敏沿浅滩开凿深沟,以便于船只通过。今日宝应湖中的深泓——大汕,可能就是这条深沟的一部分。所以,*又称大汕为永和沟。这条水道,也称永和故道。

    250年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仍是由樊良湖沿永和沟入津湖,再由永和沟人白马湖,最后进入淮河,走的也是晋永和故道。直到北宋初,津湖湖面都比较稳定,位置也仍在宝应湖退水闸一带。应该说,津湖是以邗沟与运河的一部分而著称于世的。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南下夺泗夺淮,分流冲进白马湖,并滞人周边的沼泽洼地。随着淮河河床不断被黄河泥沙淤垫,人海通道越来越窄,大股洪水就冲进白马湖、津湖。不仅白马湖湖面越来越大,而且白马湖东南部、南部的沼泽洼地积水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新的湖泊。到明代初年,自北而南形成有清水湖、汜光湖、洒火湖,再加上原有的津湖,共四个大湖。

    清水湖,在白马湖东南,宝应县城以西,从山阳往南,直到刘堡一片,长约15公里。境内阮桥以东,都在清水湖范围。清水湖的水都来自于白马湖。浑浊的黄淮交汇之水,经过一路沉淀,再经白马湖过滤,水色自然澄清。再加上清水湖湖床处在低洼沼泽地,水草很少。所以,这片湖就称作清水湖。

    汜光湖,从清水湖往南,直到今天宝应中港与汜光湖两乡交界处,为汜光湖水域,南北长约7.5公里。这时,从清水湖往南,到汜光湖已经是20多公里,再往南又是津湖,绵延*40公里。晴好天气,无论是旭日东升,还是夕阳西下,远望这片大湖,都好像泛着银光,由此得了汜光湖这个美名。在今日金湖境内,阮桥以南,大汕河(指石港往东北到宝农、淮胜、前锋、白马湖一线的河道,不是金湖与宝应的界河大汕)以东,公司河以北这一片,都属于当时的汜光湖湖面。

    津湖,在汜光湖以南,涂沟河以东,并伸人高邮地域,都属于当时的津湖。

    洒火湖,这完全是在金湖境内的一个湖。衡阳河以北,白马湖以南,石港、应集到吕良桥河口一线以东,大汕河以西,这片地区就是洒火湖。这是一片浅水湖,捕鱼小船很多。入夜,湖面渔火点点,像是洒了一片的火星在湖上,所以称作洒火湖。

    明代中叶以后,黄淮交汇的洪水直接进入白马湖、清水湖,而且水势越来越大。这四个大湖完全连成了一片,水天相接,碧波万顷。人们就俗称这片大湖叫汜光湖道路。又因为这片大湖属宝应县地域,就正式称之为宝应湖。就这样,四湖并一湖的宝应湖形成了。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北岸决口,它夺淮661年的历史宣告结束。这时,进入宝应湖的水势逐渐减弱,湖中滩地开始显露,湖面也相对缩小。大湖变化了,湖的名称也有了改变。大汕以东,运河以西,刘堡以南,子婴河以北,被统称为汜光湖。在洒火湖的西北一隅,湖水位较深,被称作泗湾湖。除此以外,仍然称作宝应湖。这一演变,可以说是宝应湖一湖变三湖。至于清水湖、津湖、洒火湖,早已失去了原先的称代作用,慢慢从人们的口头上消失了。

    宝应湖水位降低、湖面缩小后,为了生存的人们开始了与湖争地,在湖边筑起一道道小圩,小圩又不断被联并成大圩,以增强抗御洪水的能力。到清末民初,金湖境内就有大小圩堤300多座,成了宝应湖的一大景观。

    张集大圩,在阮桥以西的宝应湖与白马湖之间,由早期所筑的罗家圩、伏李圩、王家圩、潘尖圩、华家圩联并而成,总长21.25公里(俗说42里半),当时称作同乐大圩。后来挑筑白马湖隔堤,将张集大圩圩区一分为二,北部白马湖边的是张集内圩,南部宝应湖边的叫张集外圩。

    郑家圩,在阮桥东北,宝应湖与白马湖之间,是在被称做四套沟的地方,挑筑成的小圩。开始时圩很小,后来不断扩大。如今郑家圩圩长10公里,圩内有5个村,6000人,耕地*万亩。

    同心圩、德兴圩、振兴圩、王尖圩,都在宝应湖东南部。同心圩,在涂沟河以西的涂沟、银集、淮建一带,圩长21.25公里,因筑得较为牢固,很少破堤沉圩。德兴圩,在唐港河以南,圩长也是21.25公里。振兴圩,在唐港河以北,圩长20公里。王尖圩,在振兴圩东南圩外,圩长5公里。该圩处在迎湖段,水大极易沉没。所以,当地有首民谣说:“铜打铁浇的同心圩,纸糊灯笼王尖圩,豆腐做的德兴、振兴圩。”

    由于湖水位降低,湖中滩地面积不断扩大。建国初,在宝应湖南部刘圩往东到公司河一带,建立了宝应湖农场。宝应湖中滩地虽然大片露出,但行洪时仍是一片汪洋。

    今日大汕子隔堤以南,高邮新民滩以北,是碧波万顷、浩淼无际的高邮湖。高邮湖地跨江苏、安徽两省的金湖、高邮、宝应、天长四县,是江苏的第三大湖。每座大湖都有它不*凡的历史,高邮湖呢,更显得雄奇阔大、瑰丽斑斓。翻开史册,高邮湖正向我们走来。

    春秋时期,如今的高邮湖地域,有两座著名的大湖。一座叫樊良湖,又称樊梁湖,意思是攀附在天长石梁溪溪尾的湖。另一座叫津湖,也写作精湖,这是地跨高邮、宝应两地的湖。

    吴王夫差为北伐齐晋,下令开凿邗沟。这条沟从邗城(城址在今扬州北)东边通过,经江都山阳河往北,从陆阳湖和武广湖之间穿过入樊良湖,继而在界首附*往东北人博支湖,再入射阳湖,最后又折向西北,经白马湖到淮安末口人淮。这是著名的邗沟东道。东汉时期,樊良湖水位抬高,与津湖连成一片。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广陵太守陈登在津湖与白马湖之间,开凿马濑,舟船由樊良湖入津湖,再经马濑人白马湖后抵达淮河。这是邗沟西道。不过,无论是东道,还是西道,樊良湖都是必经之道。

    [阅读全文]...

2022-01-26 14:28:25
  • 体琭汉字特点的古诗131句

  • 经典
  •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阅读全文]...

2022-03-08 08:28:44
  • 汉字特点的古诗117句

  • 经典
  •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虞集《院中独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竹枝词》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阅读全文]...

2022-05-11 23:38:50
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 - 句子
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 - 语录
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 - 说说
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 - 名言
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 - 诗词
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 - 祝福
关于汉字的宝塔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