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声音传播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声音传播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声音传播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声音传播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形容“传播快”的成语有哪些不胫而走bù jìng ér zǒu[释义] 胫:小腿;走:快跑。
没有腿却能跑得很快。
后形容事物不待推行;就到处流传。
[语出] 北齐·刘昼《新论·荐贤》:“玉无翼而飞;珠无胫而行。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胫;不能写作“径”或“经”。
[*义] 不翼而飞[反义] 秘而不宣[用法] 比喻不经宣传、推广就迅速流传开来。
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紧缩式。
【倍道而进】:bèi dào ér jìn,倍:加倍;道:行程。
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作谓语;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日行千里】:rì xíng qiān lǐ,一天能走一千里。
形容速度惊人。
作谓语、定语;指速度快。
【枚速马工】:mǎ gōng méi sù,工:工巧;速:速度快。
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
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作宾语;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五行俱下】:wǔ háng jù xià,五行文字一并看。
形容读书速度快。
作谓语、定语;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五行并下】:wǔ háng bìng xià,五行文字一并看。
形容读书速度快。
作谓语、定语;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倍道兼进】:bèi dào jiān jìn,倍:加倍;道:行程。
形容加快速度行进。
作谓语、宾语;指加快速度行进。
【倍道而行】:bèi dào ér xíng,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作谓语;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潮鸣电掣】:cháo míng diàn chè,极言气势大、速度炔。
作状语;形容速度很快。
【电火行空】:diàn huǒ xíng kōng,闪电的火光在天空中划过。
形容速度极快。
作宾语、定语;用于速度等。
【超尘逐电】:chāo chén zhú diàn,超:跃登;逐:追逐。
腾空而行,追逐电光。
形容奔驰的速度很快。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速度快。
【望尘追迹】:wàng chén zhuī jì,比喻赶上别人的前进速度。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马工枚速】:mǎ gōng méi sù,工:工巧;速:速度快。
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
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作宾语;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步履如飞】:bù lǚ rú fēi,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快速如飞。
作谓语、状语;指速度快。
【电卷星飞】:diàn juǎn xīng fēi,卷:收起。
形容像流星和闪电那样迅速。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速度等。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学生分析
学*本节课的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不是很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一、教材分析
省编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知识难度用教学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它是自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通过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学*,为下一节光的传播打好了基础。因此,学*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学生已有的逻辑思维及*惯,本人对教学流程作如下处理: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波的形成、反射及回声→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速。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处理会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自然流畅,学生也易接受。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有媒介物质,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了解回声现象。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创新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其实是一种波,它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音,频率一般在20赫兹-20000赫兹之间。我们在初中的物理书上就学到过,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介质。
声音传播的特性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一样。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反抗*衡力有关。反抗*衡力越大,声音传播得就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随着物质的坚韧性的增大而增加,也会随着物质的密度增加而增加。比如说,声音在冰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很多。此外,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声音的传播速度
正常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着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会越来越快。比如说,在0°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概为331米/秒。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概为340米/秒。而声音在蒸馏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大概为5200米/秒。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 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拓展资料
声音在各类物体中的传播速度:
真空:0m/s(也就是不能传播)
空气(0℃):331m/s[1]
空气(15℃):340m/s
空气(25℃):346m/s
软木:500m/s
煤油(25℃):1324m/s
蒸馏水(25℃):1497m/s
海水(25℃):1531m/s
冰:3230m/s
铜(棒):3750m/s
大理石:3810m/s
铝(棒):5000m/s
铁(棒):5200m/s
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他们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
声音作为波的一种,频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属性,频率的大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高对应,而振幅影响声音的大小。声音可以被分解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正弦波的叠加。这种变换(或分解)的过程,称为傅立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因此,一般的声音总是包含一定的频率范围。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到2万赫兹之间。高于这个范围的波动称为超声波,而低于这一范围的称为次声波。狗和蝙蝠等动物可以听得到高达16万赫兹的声音。鲸和大象则可以产生频率在15到35赫兹范围内的声音。
在大家的意识中,声音可能是我们听到的一种“东西”。但通过物理学*我们可以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波正是振动在物质中传播的形式。波长越短,音高越高。而我们所说的声音的音量就取决于压力波的振幅。
波在向一个方向移动,同时每个独立的粒子也都在来回移动,声音是一种在正常压强周围上下波动的压力波,而不是弯曲的蛇形波。(图片来源: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噪声与振动研究所)
高低音的音量相同时,较大的声音在高低压之间的振荡更加剧烈,即更大的声音比安静的声音的有着更高的高压和更低的低压。对于地球表面空气中的声音,高低压的*均值就是我们正常的大气压——称作1个大气压。
所以,声波可能由一个1.0001的高压分量和0.9999的低压分量组成,比之更高的声音可能是由1.01的高压和0.99的低压组成——虽然在这两种情况下,其*均值都是1个大气压。
我们经常使用“分贝”作为单位来测量音量。它是量度两个相同单位之数量比例的计量单位,不仅仅可以用来做音量单位,还能用于表示功率量之比和场量之比。
音量极小值非常小。最微弱的声音比任何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都要轻,甚至比我们最好的仪器能够检测的最小值还要小。但是,根据你所处的位置,声音也有其最大值。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声音本身不是物质,它是通过媒介传播的压力波。
音量受限于其最低压只能到零压,零压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真空。由于低压不能再低,因此在给定的条件下,声波的最大振幅取决于其声音的最大值。
根据定义,人耳可检测到的绝对最微弱的声音是0dB,我们称之为“听觉阈值”。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远低于负分贝的声音,他们在地球上人造的环境中可以检测出-9.4dB的声音,环境安静到可以听到人体血液流经你大脑的声音,当然,我们只能听到正分贝的声音。
根据实验,地球上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声音是194dB,这是指正常情况下地球上不存在超过这个音量的声音。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超过194dB的声音。当能量足够大时,其将超越194dB的限制,虽然其最低压已经到达了绝对真空的零压,但其高压会让声音超过194dB。
在194dB时,波的峰值在正常压的两倍和真空之间交替出现——但是一旦达到195dB,能量不能在空气中传播并将空气向外推开而在中心区域形成真空。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声波强度超过了200dB。
在海洋、在陆地或者其他行星上也可能有比194dB更高的声音。比如说,我们太阳系中某处有着比地球中更加致密的大气,其允许更高的压力波振幅,还有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强风和强风暴,那里有很多的机会制造更大的声音。
我们曾在中学课本中学到过,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太空中基本都是安静的。因为声音是物质产生的压力波,如果没有物质的话,就没有声音。虽然其可能会有巨大的热量、辐射以及力,但是对于*距离观察的人类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死寂的。
如果,假设宇宙中充满了空气,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这意味着在地球上,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我们都会听到100dB的声音。所以说,声音不在真空中传播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夏天的声音诗句
夏天里,细雨蒙蒙,青稞苗“咕咚咕咚”地喝着雨水,到处都是夏天的声音。描写夏天的声音的.诗句有哪些?
夏天的声音诗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贾弇《状江南·孟夏》
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 ——【唐】王建《汴路水驿》
蝉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唐】白居易《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夏初蝉噪绿阴多。 ——【明】朱祐杬《杨柳》
雨落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宋】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墙头雨细垂纤草。 ——【唐】张蠙(bīn)《夏日题老将林亭》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宋】范成大《喜晴》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唐】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花开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王昌龄《采莲曲》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唐】李商隐《赠荷花》
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人语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唐】李白《采莲曲》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唐】王维《渭川田家》
一片笙歌醉里归。 ——【宋】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清】项鸿祚《清*乐·池上纳凉》
风吹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唐】杜甫《夏夜叹》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宋】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风蒲猎猎小池塘。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风飐,波敛,
团荷闪闪,珠倾露点。 ——【宋】孙光宪《河传·风飐》
描写夏天声音的诗句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夏天夜里,都会给蛙鸣吵得不亦乐乎。当年少不更事,不知就里,还会顽皮的捕蛙嬉戏。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写夏天声音的古诗词,欢迎欣赏!
《夏夜》
【唐代】韦庄
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
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
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
翻译:
骄阳西斜,
归鸟趁着最后一丝暮色飞向远方。
落榻水边,晚风拂面,吹散衣襟。
繁星璀璨,照亮暗夜,
露气重、花意浓,
荷香源源不断、愈发幽香,
躲在叶下的'青蛙,
时鸣时息。不知秋日何时来?
西墙映出梧桐影。
《废宅》
【唐代】吴融
风飘碧瓦雨摧垣,却有邻人与锁门。
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黄昏。
放鱼池涸蛙争聚,栖燕梁空雀自喧。
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便成原。
翻译:
风雨肆虐,苔藓蔓生,
墙瓦不堪摧残,
目光所及一片断壁残垣。
稀稀落落几树花,乱乱杂杂整园草,
鱼塘干涸,河蛙呱噪,
梁燕成空,鸟雀自喧。
眼前的荒凉,不是真正的凄惨,
咸阳一炬、空无一物烧成原。
《次韵黄斌老晚游池亭二首》
【宋代】黄庭坚
岑寂东园可散愁,胶胶扰扰梦神游。
万竿苦竹旌旗卷,一部鸣蛙鼓吹休。
雨后月前天欲冷,身閒心远地常幽。
杜门谢客恐生谤,且作人间鹏鴳游。
翻译:
独守东园,一片岑寂,
扰扰胶胶、不知梦到何方。
旌旗卷,鸣蛙休,雨后,明月出,
天冷、地幽,身闲、心远。
闭门不被尘世扰,何须去管流言蜚语,
且作鹏鴳、自在遨游。
《荷池》
【宋代】曾几
名园中有十顷池,一钱不用君得之。
菱荷枯折小鸭睡,绝胜红妆青盖时。
蛙鸣莫作鼓吹想,亦莫问属官与私。
微博传播的特点
玩社交网络,除了个人和企业外,还有媒体机构。那么如何通过媒体认证,才能更好的提高影响力,运营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博传播的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发布的内容一般较短,例如140字的限制,微博由此得名。
第一,微博的内容生产难以控制
首先,微博发布信息相当便利,它集成了Web2.0时代网络传播的诸多优势,拥有论坛的跟帖功能、贴吧的发帖功能、QQ的好友添加功能、聊天室的即时发布功能,还具有便利的多点发布功能和强大的转发功能。其次,内容审核流程缺位。在微博上,网民不单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出现多源性。网民在论坛上发帖和在新闻后面写评论,都有网站管理员进行“把关”和“审帖”,由于微博的信息数量太大,微博*台管理者无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全面审核,微博上的博文基本由博主自己把关,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
第二,微博的内容质量难以保证
每条微博不超过140字的规则,使它的内容生产门槛极低。由于缺乏专业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微博博主经常没有完整准确地了解新闻事件,就道听途说或者断章取义地发布出来,有时会夹带着一些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描述的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操控网上舆论的“水军”和“网络打手”,甚至不惜扰乱社会秩序,有意发布倾向性极强的信息。
第三,微博的传播过程难以控制
微博博主一般能够让他的追随者产生比较强的信任感,一旦博主不慎发布或转发错误信息,就容易在圈子里产生很大影响,并且被他的追随者们层层传播而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妨把微博的这种传播方式定义为“涟漪式传播”,就像在一个池塘里,水面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振源(信源),产生振动(发出信息),每个振源的振动都会引起涟漪(传播),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张,在它的影响范围内,随时会有新的振源(信源)出现,并产生自己的涟漪扩大影响范围;不同的振源产生的涟漪可能会有重叠,会有干扰。对于这样的传播方式,既难以像管理传统媒体一样从信息出口严格把关,又难以对信息传播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第四,在*方面有群众基础
随着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化,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和依赖性正在逐步降低,不少时候,人们对有把关人的信息也会持怀疑态度,而对亲友或是比较熟悉的人传播的信息,反而有比较强烈的信任感。信息缺少把关也是有两面性的,它既是新媒体的短板,也是新媒体的优势。由于微博审核机制的缺位,在较简略的审核流程里,很多真实的消息不会因为各种现实利益而被过滤掉,它的信息比普通媒体更具有原生态特征,很多时候没有对信息进行主观的取舍,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所见所闻,真实描述发生的客观现象。这样的信息容易得到众多网民的认可,赢得网民的追随和信赖。很多网民更愿意接受这样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收集方式,这成为微博信息迅速传播的群众基础。
传播学有这样的观点,对信源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传播者的信誉,一个是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从传播者信誉的角度看,很多人对博主的信任程度可能不亚于其他媒体,然而从专业权威性角度看,微博的博主一般是不如专业媒体的。由于微博信息鱼龙混杂,出现严重的重复超载,让受众目不暇接,有效信息的提取也较为困难,随着微博的发展,微博信息的公信力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难辨真伪后,会转而寄希望于权威媒体对信息的提炼。
微博怎么看微博人脉
交际花的能力:人见人爱
社交场合中,我羡慕那些周旋于各种人群而游刃有余的人。他聊天时不搔头,听别人讲话时不会忍不住转起杯子。 他的酒窝是个黑洞,全场人都被吸过去。
一个晚上,他的手机联络人增加了一页,我收到了两条广告短信;他的微博“互相关注”又多了几十个,我只收到一条“感谢您关注我……回复DY即可”。 他的'名片没印上「交友家」,只是因为这个职业尚未明确定义。
若以学术标准来看,这就是那种“被引用次数”很高的人。被引用次数是指发表论文后成为其他论文的参考文献次数。数值越高,这篇论文就越重要。
所以认识的人越多就表示人脉越广,越有份量。是这样吗?
重点在于跟谁握手,而不是握几双手
非也。“被引用次数”并非最佳的衡量尺度。
举例来说,被《马达加斯加工程学会日报》或《Nature》引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人际关系也一样,跟我或丘成桐握手,手心冒汗的程度绝对不同。
人脉不等于名片厚度或微博好友多寡。那么,怎样评估某个人的人脉?下面介绍的算法,可以告诉你两个体现人脉价值的重点。
首先,将每个人看成一个点,人与人的关系是一条线。“想认识谁”,便画一条单向的箭头连向那人。好比拥有无数条箭头连过来的丘成桐先生,人脉指数绝对很高。
假设五个人,A1、A2、A3、B1、B2。 每人的人脉指数初始值都为1。 现在,A2、A3久仰A1,B2想认识B1。
于是我们能算出A1跟B1的人脉指数是3与2,除了自己的1分,各自再加上A2、A3,与B2贡献的分数。
假如A1在聚会上看见B1,想跟他攀谈。这时B1的人脉指数瞬间涨停——不只加1分,而是从2分跳到5分。
毕竟人气3的A1想和你结交,和只有初始值的一般人想认识你是不同的。
因此提升人脉的第一个重点是:不只跟很多人聊天,还要懂得结交“高人气”的人。
但请不要永远找人气王
有趣的是,如果A1接下来跟A2聊天,一旁什么事都没做的B1,人脉指数立刻降低!
为什么?因为这暗示着,当B1想找有很多朋友的A1帮忙时,作为他众多朋友中*常的一个,B1对A1的重要性并不突出,A1也就不太会尽力。正确提升人脉的第二个重点是:交情满天下的人力量分散,如果你的权重不高,分到你这里的力量也就不多,他不见得是最能帮助你的人。反过来说,如果你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会为你赴汤蹈火。由此可知,与知名但不轻易结交朋友的人成为朋友,是相当重要的。
事实上,这套算法是Google创办时发明的:被越多的网页,特别是“高人气”的网页链接,“人脉值”也就越高;高人气的网页链接的网页越少,这些被链的网页价值越高。这样的网页也就很可能是用户想看到的,Google便会将它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几名。
看来,活在二十一世纪,做人难,做网页也不容易。
音乐传播问题及特点论文(精选11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传播问题及特点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音乐传播的模式和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背景下我国音乐传播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以移动端为重要*台,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在音乐传播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
关键词:新媒体;音乐传播;创新路径
当前,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新变化,各种音乐*台发展迅速,成为音乐传播的新路径。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为此需要探索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新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我国音乐传播的现状
1.移动端成为重要媒介。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其传播方式一直困扰着艺术家和音乐传播者。直到1887年,伯林纳发明唱片之后,音乐传播就开始摆脱了文字、符号、乐谱等媒介形式的束缚,开始以直接记录音乐声音的形式进行传播。此后,音乐传播的介质随着技术本身的更迭先后经历了唱片、卡带、CD、数字媒介和移动互联网几个阶段。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以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
2.自媒体是主要*台。新媒体时代,音乐能否大范围持久传播主要在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数字化存储和传播技术的改进,二是互联网技术,三是能否抓住用户资源。而自媒体作为一种技术,解决了音乐文化海量存储和传播的问题,使其存储量可以无限增大。同时,自媒体对音乐音频、视频等的数字化、融合性录入、分析和发布,以及带来的便捷、高效为用户提供了极致的体验,使其逐渐成为音乐传播的主流形式。此外,自媒体具有便捷、自主、实时等特点,其传播的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形态丰富,极大地改变了受众体验,增强了用户黏性,为音乐传播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资源。
二、新媒体环境下音乐传播的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交互。在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源呈现出多元交互的特征。一方面,传统音乐传播源由单一转向多元。传播者已不再局限于音乐网站、音乐创作家、音乐经纪人、乐队,受众也开始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音乐传播者,传播者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音乐传播主体开始呈现出交互性特征。创作者与创作者、受众与受众、创作者与受众之间能够及时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双方的黏性。
2.音乐产品海量丰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存储能力迅速提升,也推动了音乐产品的海量生产和大规模传播。以“*原创音乐基地”网站为例,该网站每日新上传的歌曲多达一万多首,其中,原创歌曲超过两千多首,翻唱原创伴奏作品数量超过一千万首。可见,音乐文化产品已经呈现出海量化发展趋势。
3.传播渠道交互、融合。在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各种传播*台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进一步融合,这提升了音乐传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例如,网易云音乐等这类音乐*台开始和社交*台相互合作,实现了渠道的内嵌,用户能够将音乐*台上的音乐分享到各类社交网站,以提升作品的传播力,这是传统媒体时代音乐传播难以比拟的优势。
4.受众对音乐的需求细分化。新媒体个性化传播使音乐受众日渐定向化、精准化和细分化。一方面,音乐产品服务商生产的内容被不断细分化和精准化。目前,新媒体*台音乐文化产品的形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运营商类(如百度音乐、网易音乐)音乐文化产品,曲库类(如)音乐文化产品,电台类音乐文化产品,社交网站类音乐文化产品,音乐商店类音乐文化产品。另一方面,音乐传播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不仅包含传统的点对面形式,还出现了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方式。而移动互联网随时沟通、随时在线、随时评价、随时分享的特性也增强了音乐传播社交化的趋势。
三、新媒体环境下音乐传播存在的问题
1.内容单一甚至趋同。新媒体为音乐传播创造了新*台,如手机彩铃、彩信,网络歌曲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自编自唱的*台,成就了庞龙、香香等歌星。这些音乐大多以爱情和情感为主题,造成音乐的丰富性不足,内容趋于单一化。虽然音乐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种,但也应该将音乐的题材进行拓展和挖掘,以反映不同人物的生活、生存甚至生命状态。
2.经典音乐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生了一批经典音乐,如《我的*心》《童年》《外婆的澎湖湾》《军港之夜》等,这些音乐内容健康向上,成为几代人传唱的经典。但是,新媒体时代的音乐作品大都内容单一,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猪之歌》等,缺乏深度,难以引发受众情感共鸣,而且大多数网络歌手仍以翻唱为主,原创经典音乐作品并未得到质的提升,这些作品大都是流行度高,但是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3.音乐传播国际化不足。新媒体为音乐文化传播带来新契机,但在全球化成为主流趋势的背景下,我国的音乐并没有像欧美的音乐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美国的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布兰妮等都是世界级的歌手,他们的音乐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我国音乐的国际化传播力明显较低,尽管周杰伦等一些歌手对音乐传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拓展性尝试,但这种尝试并没有带领*音乐走向世界,*音乐在世界上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四、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路径
1.以移动端为音乐传播新*台。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话语方式出现了显著的“传受融合”特征,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既有一对一的传播,也有一对多的传播。例如,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及支付宝、淘宝等服务交易*台中,既有允许多人进行讨论的群组,也有一对一的相互交流。因此,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音乐传播要充分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台。同时,传播者要创作出优秀、优质、吸引受众的音乐作品,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媒介技术,把优秀的作品和好的传播渠道结合起来,充分利用QQ、微信和其他APP等新的社交*台,发挥音乐传播的渠道优势。
2.创新音乐传播的路径。音乐产品的传播*台已经实现由单级、单一*台向多媒体、多渠道、复合型的*台转变。一是自媒体*台成为音乐传播的新手段和工具。随着手机微信、手机APP功能的不断拓展和不断完善,新媒体客户端已从传统的内容包转变为“互动+内容”的多样态*台,这需要传播者重新审视传播者—传播者、受众—受众、媒体—受众间的关系,强化用户思维,建立新的传播生态链,满足音乐产业、传媒产业和用户等各方需求条件的音乐产品;二是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台融合。以电视*台音乐传播为例,《超级女声》《最美和声》《我是歌手》《*梦想秀》《*好声音》等一大批电视综艺音乐类节目已经与移动互联网紧密融合,在不断刷新电视音乐类节目的收视率的同时,也提高了音乐的传播效率,优化了传播效果,增加了传播深度。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台,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电视、移动互联网+报纸、移动互联网+杂志等有效方式,探索音乐传播新途径。
3.注重音乐传播版权保护。无论是传统的诸如百度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和360音乐等固有音乐传播*台,还是唱吧、网易云音乐、百度云音乐等后起之秀,都推动了我国音乐传播的发展。但自媒体和流媒体在音乐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音乐产品版权保护问题。为此,音乐传播者应该有意识地、有组织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促使音乐版权保护不断完善和成熟;相关部门应适时修订《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非法音乐传播模式向音乐作品正版收费和保护模式发展;传播*台还可以探索数字音乐付费模式,建立健全的正版线上音乐的付费机制。当然,无论如何创新传播技术和传播模式,对音乐传播来说如何保证优秀的、优质的音乐作品迅速地被受众分享、传播与消费,才是新媒体时代创新音乐传播路径的根本。
一、网络环境下数字音乐研究的提出
1.数字音乐的内涵
数字音乐是指用数字格式制作存储与传播的,可通过网络来传输的音乐。无论该音乐被下载、复制、播放多少遍,其品质都会保持不变。行内人士通常按照数字音乐网络不同的将其分为互联网在线音乐和手机等移动终端无线音乐两种。互联网和无线网上的数字音乐传播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21世纪初步入到商业化发展。
2.数字音乐的特点
(1)技术性。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手段,使数字音乐除了在一般意义的形式结构上包含音乐常见的具象、抽象等形式外,还产生了意象、重构、空间等多种形式。
(2)即时性。数字音乐在创作、传播过程中,都是以数字格式进行,传播速度异常快。
(3)准确性。基于数字技术的机械性,使得数字音乐常用的记号以及节奏和节拍等方面得到了*乎完美的准确保留。
(4)便携性。数字音乐运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音乐创作和编辑,使得其方便保留、携带和传播。
3.数字音乐的发展现状
数字音乐作为数字时代的创意产业,在全球的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十余年。2010年,通过数字渠道获取的数字音乐的收入占据了其整个数字产业收入的29%。相较于2009年,2010年全球数字音乐的预估产业价值为4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的总额超过图书、报纸和电影在线收入总和的四倍。相关调研机构预估2011年全球在线音乐销售额将会达到63亿美元,相较2010年增长了7%。在世界市场发展的驱动下,我国数字音乐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我国在线音乐市场产值高达1.4亿元。2010年,数字音乐收入接*2.8亿元。2012年,在线音乐用户规模增长至4.36亿,年增长率高达13.0%,在线音乐市场规模达到18.2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37.9%。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历史峰值4.5亿。其中手机音乐用户人数由2014年的0.96亿增长到2015年的2.91亿,年增长率高达20.3%。
4.音乐作品著作权人、网络服务商及最终用户的法律规定音乐作品著作权人包括音乐作品原创人和音乐公司。原创人和音乐公司对音乐作品进行创作、改编等,二者根据法律规定,享有著作权,享有音乐作品的表演权、传播权、网络传输权、广播权等财产权利和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利。在英美等国家,音乐作品原创人还会通过将音乐作品的全部财产权利转让给音乐公司这种形式,使得音乐公司因著作权的让渡而享有著作权。音乐作品著作权人同网络服务商是一种合同关系,基于二者之间的合同约定,音乐作品著作权人将作品的授权给网络服务商,供网络服务商复制、传播,而网络服务商向音乐作品著作权人支付一定版费。而最终用户作为音乐作品的最终欣赏和使用者,与网络服务商之间是一种有偿服务关系,通过支付网费等来享用网络服务商上传的数字音乐。最终用户与音乐作品著作权人没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网络服务商而使用其作品。
二、网络数字音乐传播收费的法律依据
数字音乐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收费主要涉及到数字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有以下国内外立法。
1.传播收费的世界性公约规定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96年12月20日通过了两个国际条约W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和WPP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品条约),这两个国际条主要涉及的就是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和邻接权的相关条款。在这两个国际条约中规定了出于私人目的对作品进行欣赏和使用应该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报酬③。
2.传播收费的国外法律规定
(1)美国。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时代来临,作品的数字化也使得对作品的复制与传播变得极其简单与迅捷,著作权法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基于此,美国在1995年对著作权法做了很大程度的修改,扩大了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和著作权的权能范围,同时将音乐作品的机械复制、发行等纳入强制许可的范围。此外,美国于1998年通过的《数字千禧版权法》以国内立法的方式明确了录音制品数字表演权这一概念,将交互式数字音乐传播行为纳入到其范围之中。音乐著作权人享有非排他性的报酬请求权,使用者通过强制许可
使用,并交纳强制许可版费。
(2)英国。英国知识产权局为适应网络时代,规定了允许消费者进行音乐、电影CD和MP3播放器之间的转换权利,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费用,同时不能损害其权益。
(3)日本。日本在1997年对著作权法修改时增加了网络传播权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第30条第2款,规定了出于私人目的进行数字化录音录像须向著作权人交纳补偿金。
3.传播收费的国内法律
我国民法第94条规定了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依法享有署名、出版、发表、获得报酬等权利。《著作权法》与2001年10月修改,其中第10条第12款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此外,著作权法第3条、第37条、第38条、第14条、第42条等分别规定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内容及使用其作品应当给予一定报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针对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管辖、网络著作权作品的默示许可使用、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内容提供者的侵权责任,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保护措施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等内容等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
2012年,国家版权局将《著作权法》第3次修订送审稿报请*审议。此次修订主要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对著作权的保护,增加了对数字传播行为的规定。例如,送审稿删除了现行《著作权法》合理使用规定中的“个人欣赏”,将其从合理使用范围删除,意味着用户不能再以“个人欣赏”为借口而免费欣赏数字音乐。新增加了“孤儿作品”的使用费提存制度。“孤儿作品”是指享有版权但是又无法找到版权主体的作品,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孤儿作品”的数量更多。本次送审稿新增的提存使用费用的制度主要针对孤儿作品的数字化利用,利用时*部门应当向用户提存使用费用,从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孤儿作品”的利益④。
三、数字音乐付费问题的提出
数字音乐付费,是指通过网络下载和传输数字音乐制品的行为,向音乐作品著作权人支付版费。然而,我国网络用户却早已*惯免费使用数字音乐。发达国家也遭遇了与我国类似的网络侵权问题,但是其国内相关音乐产业主体坚持通过司法诉讼和立法游说,还对包括最终用户在内的数字音乐使用者进行施压,使得其建立适应网络音乐市场的商业付费机制。数字音乐初期的免费获取对于音乐著作权人来说难以接受,因其免费获取既不利于保护著作权,也难以支持和鼓励著作权人的创作热情。数字音乐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打破了以前的产业模式。网络服务商这一新的主体的加入打破了之前的数字音乐的产业链条,之前是“音乐著作权人-录音制品制作者-最终用户”,数字网络时代下的产业链条:“音乐著作权人-网络服务商-最终用户”。产业链条的变迁使如何收费这一问题浮现。
经历过多次的著作权人对互联网*台以及用户的起诉,结果却只是在网络服务提供商和音乐著作权人之间达成了利益分配机制—网络服务商向音乐著作权人或者录音制品制作者购买版权,而网络用户服务商通过广告植入等“延迟收益”来维持这种传播[12],广大用户仍是免费享受数字音乐。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所以通过付费来保护版权被提上了日程。不管是国家著作权管理部门还是音乐著作权人,都一直在积极呼吁推行数字音乐付费制度。但是在网络用户*惯免费消费数字音乐的背景下,如何建构新的付费制度,着实让人为难⑤。不仅用户不支持收费,就连部分音乐人也反对,某音乐人表示不应该向用户收费,他认为:“网络*台重在分享,网友已经贡献了广告流量,交钱的应该是渠道和运营商”⑥。
四、数字音乐付费制度的分歧
1.作品原创人与音乐公司的分歧作品原创人基于创作作品根据法律规定获得著作权,成为原始著作权人。由于数字音乐作品的制作、发行、宣传、包装等不仅需要巨大的财力,还需要巨大的人力,因此单靠作品原创人难以完成数字音乐从创作到被听众使用的整个过程,在英美等国家中,作品原创人会把作品的著作权中的财产性权利让渡给音乐公司等相应商业主体,而获得音乐公司的补偿⑦,音乐公司就成为了继受的著作权人。在我国,音乐公司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制作等,也获得了相应的著作权。现行的付费模式是网络服务商直接向音乐公司购买版权,然后支付一定费用。在音乐公司与原创人费用分成时,音乐公司仅仅将很少一部分给原创人,大部分收益归音乐公司自己所有。数字音乐版费这块蛋糕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很好地将蛋糕切好,那么将导致原创人与著作权人的矛盾更加激化。新的付费制度模式不得不考虑。二者之间分歧的实质并不是权属问题,而是对著作权的收益分成的矛盾。
2.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商的分歧
互联网产业的运作是通过提供高效便捷的传播*台来实现用户数量的规模化,网络服务商追求的是传播效率,寻求传播最快速度来达到自己的收益最大化,相反,传统音乐产业建立在“产业模式”的基础上,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处在数字音乐著作权人控制之下,以提供内容为收益模式的音乐产业主体,始终坚持以排他性的财产权利来控制音乐作品⑧。在此前提下,著作权人追求的是许可效率,以最低成本追求音乐作品许可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传播效率优先还是许可效率优先的分歧中,著作权人和网络服务商很难达成一致。新的付费模式的创制必须将此分歧考虑在内,要能够有效地*衡二者。
形容声音的诗句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2、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3、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4、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5、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6、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7、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8、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9、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0、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11、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
12、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13、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14、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5、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
16、天入*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17、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8、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19、尔谁造,鸣何早,趯趯连声遍阶草。复与夜雨和,游人听堪老。
2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21、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22、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2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4、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2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6、巴江猿啸苦,响入客舟中。孤枕破残梦,三声随晓风。连云波澹澹,和雾雨濛濛。巫峡去家远,不堪魂断空。
27、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8、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29、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30、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1、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
32、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33、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34、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3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6、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37、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3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9、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40、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湖白鹭飞。
4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42、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4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4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4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4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7、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
48、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49、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50、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关于声音传播的古诗句
水传播声音的古诗
声音通过固体传播的古诗词
物理中关于声音传播的古诗词
传播古诗的诗句
小度播放古诗的声音
以水传递声音的古诗
声音的诗句
形容传播的古诗
种子传播的古诗
声音诗句
传播大爱的句子
声音的诗句古诗
传播迅速的古诗
内向传播的古诗
写声音的诗句
秋的声音诗句
声音很响的古诗句
大众传播的古诗
播放古诗邓丽君的声音
播放古诗绝句的这个股的声音
传播度不高的古诗
写声音的诗句古诗
有声音的诗句古诗
关于信息传播的古诗
有关声音的诗句
植物传播种子的诗句
关于声音的诗句
古诗词的传播作用
播放古诗春夜喜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