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院的古诗

关于关于禅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禅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禅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禅院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83) 诗词(33) 祝福(1k+) 心语(54)

  • 题破山寺后禅院朗读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朗诵赏析)

  •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qìng)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评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阅读全文]...

2022-02-08 09:58:29
  •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

  • 诗意
  •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诗意: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

      通向幽静的地方,

      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

      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

      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m.ju.51tietu.net)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阅读全文]...

2022-06-23 13:42:44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阅读全文]...

2022-01-03 10:39:15
  •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诗,文学
  •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五)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01 18:20:03
  •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   《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译文: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赏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阅读全文]...

2022-01-06 12:02:04
  •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

  •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破山寺:即兴福寺,故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寺后院。寺庙一般分前、后院。前院为佛堂,作法事所在;后院为僧人生活居住之区。常建以善写静境著名,此诗为代表作。中间二联被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为“警策”。欧阳修则激赏“竹径”一联,以为不可及(《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此诗首联对仗,却为意复。颔联则对仗不工整。颈联的“空”字应为仄声却用*声,这都说明这首律诗还带有些古诗作法。

      古寺:指兴福寺,即破山寺。破 山位于今江苏常熟。兴福寺始建于 南齐,至唐已为古寺。高林: 山上 树林。佛教称众生聚积的居所为 “丛林”,故这里的高林亦含有称颂 古寺之意。禅房:修禅的屋所。籁: 本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自然 界一切声音。磬:佛家的打击器具。 清晨登山入寺,正值旭日东升,光 照山林。曲回竹径通向幽深,花木 繁茂笼簇禅房。青山日照绚丽多彩。 鸟儿于林间欢悦啼鸣,水潭清澈,映 现身影,顿感天地物我融为一体,心 境豁然澄明。山寺此时万籁俱寂,唯 有寺院的钟磬之音悠然而鸣,更显 幽邈静谧。此诗朴素自然而意旨深 远,虽写澹逸情致,却深含禅机理 趣,即使不主观地以禅心去感悟,也 会自然地获得一种禅心的空明澄 静。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注释】

      ①竹径:一作“曲径”。禅房:僧人的住房。

      ②二句意谓禅院幽美的环境使鸟儿感到愉悦,使人消尽杂念。山光:指阳光在山岩上的反射。潭影:指山色和青天在水中的倒影。

      ③万籁(lai):各种声响。钟磬(qing):两种打击乐器。鸣钟击磬,寺庙中用为作息信号,鸣钟表示开始,击磬表示结束。

      【大意】

      我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古寺。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上的树林。 茂密的翠竹林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通向寺后幽深的去处;僧人 们居住的禅房,掩映在花枝繁茂的深处。阳光照耀在寺后的青山上,鸟 儿在欢快地歌唱;清清的潭水映照出空中的浮云和翠绿的山色,使人的 心灵也像这潭水一样,感到清澈和洁净。大自然中的一切声响仿佛都已 经消逝;只有寺院中那悠扬洪亮的钟磬声,回荡在这幽静的山林中。

      【鉴赏1】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重修后更名兴福寺,遗址犹存。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五十多首,其中以反映边塞和山水的诗篇成就最高。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山水诗中的代表作。

      大约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独自来到了破山寺。步入古寺,正值旭日初升,朝阳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向山上的树林,点染着寺内寺外,使古寺更显出神秘与宁静。如此景象,使诗人心旷神怡,但他无意于游览整个寺院,他所向往的只是那寺后的禅院。于是他踏着晨曦,穿过寺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来到了幽深的后院,惊喜地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被繁花茂木所深深地掩映,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不啻人间仙境。惊叹之余,诗人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乎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尽情地欣赏着仙境般的美景。他抬头望见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这绝妙的山光不仅陶醉了凡人,而且还愉悦了林中的小鸟,它们在花木丛中竞相婉转啼鸣。伴着鸟儿的歌声,诗人走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如镜,探身望去,山光物态连同自己的身影倒映其中,湛然空明。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什么仕途失意,官场黑暗; 什么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全从灵魂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奇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仿佛诗人自己也已融进了自然之中。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悠扬、和谐,随风飘来,如丝如缕,沁人心脾。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题咏佛寺禅院的,实际上抒发的是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在这八句诗中,诗人重在刻画的是一个“幽”字,而旨在体验和示人的却是一个“空”字。“清晨入古寺”,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一大早,诗人便登山来到了古寺,可以想见一路上是没有什么行人和游客的。“初日照高林”是进入古寺后所看到的景象。旭日初升,光照山林,透露出了古寺幽谧的氛围。“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道出了诗人急欲一睹的禅房更是幽中之幽,掩映在花木丛中。如此幽静的去处和幽美的环境,不能不令人陶醉和净化。“山光悦鸟性”一句是诗人以鸟来比兴,旨在说明净化后的心灵感受,即“空”,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门禅悦”,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仿佛诗人在目睹了禅院的幽谧空灵,超然世外的景致后,一下子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和真谛,自己的心灵在净化后不断升华,人间的一切音响不复存在,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萦绕耳际,把人带进佛家圣境。诗人用“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作结,一方面是受了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的启示,以动寓静,进一步突出禅院的“幽谧”; 另一方面则可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余音袅袅的钟磬之音去启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

      由此可见,常建的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是颇为新颖、巧妙的,表面上看,诗人运用*乎白描的手法,疏疏几笔,勾画出了古寺禅院内外的风光景致,从中不露痕迹地强调深化了“幽”字而道出了“空”字,从而将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通过幽深、静谧、秀美的客观景物传达给读者,收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对于常建诗歌中看似写景,实则传情; 看似*易,实则深曲; 语言挚朴,造句警策; 巧用比兴,耐人寻味的艺术特点,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有:“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鉴赏2】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山水诗。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庙就成为中国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类。一般的 寺庙,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建在闹市通衢,便于人们拈香礼佛;一种 是建于山林,利于僧众潜心修行。修建于山林的寺庙,往往与山水自然融 为一体,别有韵味,*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

      山有佛寺,山水似乎也沾溉了禅性;寺靠名山,禅院似乎也增加了灵 性。常建的这首诗,把二者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破山。后禅院,即诗中所说的“禅房”。 寺庙一般分两个部分,前面从山门开始,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菩萨殿、 祖师殿、伽篮殿、罗汉堂等,是僧徒诵经礼拜的地方,也是善男信女烧香礼 佛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而“禅房”,也叫“僧寮”,是僧人居住和少数高僧 修行的地方,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特殊的'客人才能进入。

      常建大概就属于这种特殊的客人,所以才有颔联的出现。因为如果仅 仅是在前面随众参拜,是不需要经过什么“曲径”的。

      这一联太精彩了!随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幽深的后院,寂静而带 一点神秘色彩的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没有禅语,却带有禅意。宋欧阳修 十分欣赏这一联,曾经想仿此撰写一联,却终不可得。

      颈联可以看作是两个倒装句式。“山光悦鸟性”,就是“鸟性悦山光”, 雀鸟喜爱的,就是这寂寂的山光水色;“潭影空人心”,就是“人心空潭影”, 到了这里,人心就像潭影一样清空,没有欲念,没有贪嗔。

      写到这里,尾联已是呼之欲出。“万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包括了各 种各样的欲念,到这里都放下了,心灵得以静化,一片空明,只有寺中的钟 磬声,缥缈入云。

      【鉴赏3】

      此诗一题《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 西北虞山上,也叫兴福寺,是南齐时一处宅园改建的,到唐 代已被称为古寺了。禅院是佛家子弟居所。这首诗不从寺本 身着笔描画,而是题咏寺后院的静趣,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 胸怀。在盛唐山水诗中是独具一格的好诗。

      首先,诗人用精巧的构思和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幽 静清空的意境,那深远的诗旨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俗, 佛音回荡的世外境界。构成于诗中的特殊氛围并不使人感 到孤独、清寂,而是让人感到在精神上达到物我一体的充 实。人的灵性和悟性仿佛只有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 以复苏和发现。这种传神动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于诗中表 现出的一个“静”字和一个“空”字。“静”与“空”是最能够体 现佛家精神的,佛门之地无处不求一个“静”字,从物静、人 静到心静皆如此。“静”是实现“空”的基础,而欲求得“四大 皆空”则是佛家最高旨向。诗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于是 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均在今陕西西安市附*), 以游历名山大川自娱,后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为 归隐之人,要想抛却尘世,这求“静”达“空”当是不可少的, 因此常建自然对此二字备加礼赞。请看诗中首联“清晨入古 寺,初日照高林”两句,先从外部环境点出了破山兴福寺的 外貌和地理位置,并交待了入寺的时间。一个“清晨”包含着 一日尘俗嚣烦开始之前的寂静。“初日”与“清晨”照应。僧徒 所聚之所通称“丛林”,用“高林”便兼有赞美禅院之意。此处 已写出了“静”意。

      再看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深 禅以及环绕其旁的青竹、素花、绿林,更是无一字不衬托出 景色的幽静宜人。这景致是游寺者(即诗人)于初步领略了 禅寺的 “静” 之后无意发现的,又进一步使诗人沉浸于其 中。紧接其后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则从仰望、 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悦”这里用作动词。“潭影”, 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诗人远望旭日初照的早霞 轻笼着寺后青山,林间鸟儿似受这山光的召唤,愈发欢快地 飞翔、啾啾地叫着;又缓步清泉潭边,低头凝望倒映在水中 的晨景,心中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往日追寻的禅悦隐逸之趣 仿佛在此时此景中方得领悟。在这缤纷的晨色中,诗人独选 鸟性,似在隐喻要想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灵首先要 自由自在,无所牵、无所挂。这儿已由求静升华为求“空” 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万物重叠之影,自然是“空”的了。这 怎能不触发诗人寻觅已久,终有所得的灵性呢?

      尾联“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两句中的“万籁”,指自 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凡是能够发出声响的孔窍都叫籁。“钟 磬”是古代的两种乐器。僧人礼佛颂经时则敲击钟磬,又兼 有报时的作用。这一联讲处于心空意灵的诗人聆听着恍如 世外的钟磬声,早已忘记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记了空明的 山景,婉转的鸟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 间的一切声响这时都已消失,唯有那钟声引导着人们进入 那纯净的胜境。这钟磬声,当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回响, 这寂静当属诗人领悟禅悦后的感受。在此,诗人已完全从 “静”达到了“空”的境界。

      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诗坛,此诗已备受赞赏。除了时尚的 推崇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诗绝妙的构思。为突出静和空的 意境,作者采用以动养静,动静相兼的艺术手法,这在后二 联尤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为静景,却以飞鸣鸟声破之,恰 合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对为静,人的内心活动却 复杂多变,此处以“空”将二者相连,人心便显静态。尾联更 是以“唯闻钟磬音”突出此时此刻的“万籁寂无声”,最终用 “静”完整地、和谐地塑造出空的意象。这些不仅说明诗人的 艺术功力十分深厚,还说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 能写出意境深邃的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6-27 01:37:27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词

  • 阅读,文学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解

      1、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2、冥:暗合。

      3、缮:修持。

      4、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

      5、澹然:宁静状。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全诗描写了*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朝: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古诗简介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全诗描写了*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翻译/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注释

      ⑴诣(yì):到,往。超师院:指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禅经:佛教经典。

      ⑵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⑶拂:抖动。

      ⑷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⑸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了:懂得,明白。

    [阅读全文]...

2021-12-07 22:22:21
  • 最有禅意的古诗词

  • 禅意,古诗文
  • 最有禅意的古诗词

       禅意是一个汉语词汇,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也做佛教术语。出自(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以下是小编整理最有禅意的十首诗词,以供参考。

      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修行偈颂》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

      3.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常心是道》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说白了就是: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5.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妙色王求法偈》

      大多数的男男女女,世间纠葛,总难离爱恨二字。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讲的是佛道修行,讲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贪嗔痴念。

      佛教修行更多的讲究反查自身,通过禅达到悟的境界。什么是禅?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身的“禅”,从现代人的观念出发,禅更具有广泛的含义,一花一木是禅,吃喝拉撒亦是禅,世间万物,莫不有禅,莫不有佛性真如。

      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在梵文中的本意是“静虑”,通过瑜珈禅坐的方式澄心静虑,返观自身,去除爱恨纠葛,截断贪嗔痴念,从而消除一切外界加诸的影响,以人的本心去悟到世间万物的真理,去掌握无处不在的佛性真如。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世人多熟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人则更喜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

      其实,有时候,我们应该让我们收拢身心,远离一些名利、物质、世俗的追求,心情自然会变得宁静起来,渐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将会更加真率,更为自然!

    [阅读全文]...

2022-05-04 13:44:22
  • 题扬州禅智寺古诗翻译(题扬州禅智寺杜牧古诗赏析)

  • 历来写景的各种方式方法,如正侧写法,点面写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这些都是文学基本常识,我们这里就不作普及了。

    我们找一首写景色的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完成写景这个工作的,同时也对比着找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写出唐诗味道的原因。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唐诗,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部,第三句和第七句都使用了“鲤鱼翻波”的变格。这些我们前面都讲过,我们这里主要聊景色描写,就不做*仄详析,有需求的可以去看本人其他关于*仄的文章。

    至于修辞手法从古到今都差不多,这里默认大家都知道对比、重复、比喻、夸张之类的写作技巧,我们只看唐诗如何展开写景。

    标题《提扬州禅智寺》点名了地理位置,这就在扬州城外禅智寺写的诗。

    首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两句从环境写起,顺便交代时令。“雨过一蝉噪,”是什么意思?刚刚雨停,就有一只蝉聒噪起来了。注意为什么是“一”蝉?蝉鸣的时候不都是很多一起吗?这说明天已经凉了,进入了秋天。而一个“噪”字则反衬出寺庙里原本的幽深、清净。这正是“鸟鸣山更幽”的味道。“飘萧松桂秋。”飘萧是松、桂树叶旋转萧条下落,“秋”字则点明季节。

    这一联通过杜牧对几个意象的选择,我们立刻接触到了他当时的心情——正如秋天般萧瑟冷清,略带一丝丝的烦恼。

    我们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所有的诗词创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意气。“诗言志”,即便是写景诗,背后一定有感情支撑,哪怕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景色,想记录下来,那也是因为景色引发了我们创作的冲动,要表现我们当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在意象选择上,自然就会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东西。

    而杜牧这首诗一开篇就定下了清冷、幽寂的主色调。就好像咱们的照片,通过意象选择已经装上了一个偏蓝色的滤镜。

    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依然是写景,但是就开始细化了。因为前面已经交代过大的情境和色彩定调,那么颔联的笔墨就可以用在细致描写。我们看到诗人在对仗的要求下选取的意象“青苔”、“白鸟”依旧是滤镜之下的颜色,寡淡如水墨青烟。“青苔满阶砌”,阶梯上布满青苔,这说明什么呢?这地方少有人来。“白鸟故迟留”,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和出句是动静相对的。青苔砌,少足迹,白鸟留,无人惊。

    首联、颔联就完成了一个景色从远到*,从粗到细的视觉变换,有声音、有温度、有颜色,算是非常丰富的场景描写,而且选取意象是统一的,为整体的色调添砖加瓦。

    颈联“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依然是写景,但是和前面的画面描写有差异了。“暮霭生深树”,因为山高树深,阳光不充沛,所以到了傍晚,就雾气腾腾,暮霭升起来了。“斜阳下小楼”,但是斜阳偶尔也会照进寺中的小楼,上下移动。这里“生”、“下”两个字用得极好,动态的变化让整个寺院在夕阳下灵动起来,我们不再是观察照片,而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时光的流逝下的美景。

    同时出句和对句的的景色也是对比的,就好像蝉鸣更静,暮霭的流动幽冷和偶尔出现的温暖阳光也是通过对比来加深整个禅智寺的冷寂。写寂静,需要蝉鸣来打破,而写幽暗,杜牧则给了一束阳光来衬托。这种巧妙的写法不但没有破坏大环境的幽暗,反而更加深了主旨。

    我们写景要学的太多了,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动态写景、对比写景的高妙,不但将景色真实地再现,还提炼出了意象之间的映衬联系,实在是神来之笔。

    即使写到这里,景色美则美矣,却仍然不能称为一首好诗。

    因为杜牧的主题没有表达。为什么这么一幅好山水亭台在他的眼中幽冷空寂?这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但是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纯粹的大白话。

    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不等于不说,一般情况下律诗会在颈联转换,大致表明主题。但杜牧选择了在尾联带过一笔,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并不明言。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又知道如此的寂寞的竹西路,再过去没多远就是扬州呢?还隐隐传来弦歌之声。

    那些俗世的快乐,为何会干扰到身在禅智寺的杜牧呢?因为他心不静。而以杜牧的成长和当时状况来看,他根本不是一个静下心来的人。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禅智寺呢?

    当时他在东都洛阳任监察御史,并侥幸逃过了“甘露寺之变”。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疾,都快瞎了,临时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连忙请了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不过唐朝公务员请假有个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结果耽搁了些日子,杜牧连官都丢了。弟弟眼睛不好,自己官也没了,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想起在扬州的那些欢歌艳宴,心中自然万般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好将满腔思绪放到禅智寺的幽静景色之中。

    所谓“寓情于景”是也。现在我们能读懂杜牧这首诗了吗?

    这也是所有风景诗最重要的一点。就好像风景照片、风景视频,如果里面没有人的存在,就缺乏灵魂。人只有将自己的感情附着在诗内的景色之上,才会让景色活起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这才是一首真正的好风景诗。

    什么是“有感而发”?就是要找到主题,抒发感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什么诗,这都是最重要的一点,然后再讨论其他写景技巧。

    [阅读全文]...

2021-12-27 06:21:18
  • 曲径通幽处的下一句是什么(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赏析和翻译)

  • 在盛唐诗人里,常建的诗多不被*注意,现在流传下来的诗也不多,只有57首,甚至他的籍贯、字号均已不可考。但据历史记载,至少在山水诗一路,盛唐是有“王孟储常”并称的说法的,可见,常建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是有相抗衡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水*的。今天就来说说他的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诗的代表作是《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气,原因是其中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经典的句子意境幽古,禅意通透。这一句因为太知名,以至于很多人知道这两句却不知道它出自于常建的诗,常建的籍贯据说是邢州(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这个论断根据墓碑记载而来,但似乎墓碑的考古论证也并不严谨,《唐才子传》说他是长安人,但《唐才子传》只是小说,却不是史书。好在这不是重点,我们暂时就认他是邢州人),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常建长期仕途不得意,只身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来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期,曾任盱眙尉。

    从诗人简介可以看出,常建当过一段时间极低职位的小官,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山水,或许正是不汲汲于名利,或许是交游不多,因此,他渐渐成了湮灭于历史的一位诗人,这或许是他连生*资料都欠缺的原因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如下: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一说“竹”,一说“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全诗基本*于白话,说是律诗,偏偏三四句又不对偶,说是古诗,其余又合乎诗律,这该算是一首介于古诗和律诗之间的诗,或者说是用律诗手法写的古诗。诗意也简单: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寺院,旭日初升,高高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的小路弯弯通向幽深处,寺内禅房前后花木繁茂森然。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心地空明。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下来了,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破山”并不是破败的山,而是确有其山,在现在的江苏常熟。寺,指的是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的,到了唐代,兴福寺已经算是古寺了,所以诗人说“古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显然是专程来游寺院的,一大早就出发了,清早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树林之上,这里的“高”,有两个意思,一是地理位置上的高,寺在山上,树林掩映之中;一是对寺庙禅院的赞颂,因为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地方为“丛林”,这里说“高”林,显然意含称颂礼赞的意思。

    (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有的版本说是“竹径”,有的说是“一径”,都说得通,各有其妙。沿着曲折婉转的道路,诗人终于来到了一个幽静的所在,看到了被花木遮挡的禅房。花丛树林深处,一所幽静的禅房,这本身就有十足的禅意了。这一句是本诗的名句,常常在各种书画展览中看到写画这一句的书法、绘画作品。这样的描述把人真正带到了禅院的环境之中,真正经历过这样的环境的人,在眼前风景呈现时,涌上脑海的也多半是这一句,写景如在眼前啊,*评此诗常说“造意”,指的就是这两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这样的美丽风光之下,似乎鸟儿都格外的欢快,诗人走到清清的潭水跟前,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觉得自己心中所有的烦恼、一切的世俗杂念都一扫而空了,诗人顿时觉得自己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

    (诗意图)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在这样幽美宁静的环境里,天地似乎都一下子变得寂静下来了,只听到僧人们的钟磬之声,他进入了一片忘尘绝俗的心境,心头一片清净欢愉。

    《历代诗话》里说这首诗: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且深,不可得也。此际声闻、色相、种种销灭,惟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佛性、人性、鸟性,无动不静,无静不一,故结言“万籁此俱寂”。昔人所以美旦气、快朝气来也。自始至尾,总是“清晨”两字,安得不为一篇尽善!这首诗写得清新,通篇写景,语言朴素,动静相宜,格律变通,写来一片隐逸情趣,或许也只有常建这样的诗人才写得出。王维的官太大,所以诗写得自是高妙;孟浩然没有当过官,所以写得*淡,常建却只做过小吏,既有隐逸之情,又知晓闲适的乐趣,因此他的诗来的清新幽远,独属一格。

    (诗意图)

    据说大文豪欧阳修极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当然是因为这两句胜在“意境”,爱到极处,甚至亲自到山寺去体验,想要依意再写一联,但苦思数次,依然不能得,“莫获一言”(《题青州山斋》),深知“造意”之难,可见常建这两句写得精绝。唐诗史上,多的是一首诗就扬名的诗人,比如张若虚,比如崔灏,常建有此诗,足可诗坛留名。

    [阅读全文]...

2022-02-06 19:35:53
关于禅院的古诗 - 句子
关于禅院的古诗 - 语录
关于禅院的古诗 - 说说
关于禅院的古诗 - 名言
关于禅院的古诗 - 诗词
关于禅院的古诗 - 祝福
关于禅院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