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拼音的古诗题破峙后禅院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拼音的古诗题破峙后禅院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拼音的古诗题破峙后禅院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拼音的古诗题破峙后禅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qìng)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评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诗意: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
通向幽静的地方,
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
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
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m.ju.51tietu.net)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以下是CNFLA网小编精心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破山寺:即兴福寺,故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寺后院。寺庙一般分前、后院。前院为佛堂,作法事所在;后院为僧人生活居住之区。常建以善写静境著名,此诗为代表作。中间二联被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为“警策”。欧阳修则激赏“竹径”一联,以为不可及(《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此诗首联对仗,却为意复。颔联则对仗不工整。颈联的“空”字应为仄声却用*声,这都说明这首律诗还带有些古诗作法。
古寺:指兴福寺,即破山寺。破 山位于今江苏常熟。兴福寺始建于 南齐,至唐已为古寺。高林: 山上 树林。佛教称众生聚积的居所为 “丛林”,故这里的高林亦含有称颂 古寺之意。禅房:修禅的屋所。籁: 本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自然 界一切声音。磬:佛家的打击器具。 清晨登山入寺,正值旭日东升,光 照山林。曲回竹径通向幽深,花木 繁茂笼簇禅房。青山日照绚丽多彩。 鸟儿于林间欢悦啼鸣,水潭清澈,映 现身影,顿感天地物我融为一体,心 境豁然澄明。山寺此时万籁俱寂,唯 有寺院的钟磬之音悠然而鸣,更显 幽邈静谧。此诗朴素自然而意旨深 远,虽写澹逸情致,却深含禅机理 趣,即使不主观地以禅心去感悟,也 会自然地获得一种禅心的空明澄 静。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注释】
①竹径:一作“曲径”。禅房:僧人的住房。
②二句意谓禅院幽美的环境使鸟儿感到愉悦,使人消尽杂念。山光:指阳光在山岩上的反射。潭影:指山色和青天在水中的倒影。
③万籁(lai):各种声响。钟磬(qing):两种打击乐器。鸣钟击磬,寺庙中用为作息信号,鸣钟表示开始,击磬表示结束。
【大意】
我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古寺。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上的树林。 茂密的翠竹林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通向寺后幽深的去处;僧人 们居住的禅房,掩映在花枝繁茂的深处。阳光照耀在寺后的青山上,鸟 儿在欢快地歌唱;清清的潭水映照出空中的浮云和翠绿的山色,使人的 心灵也像这潭水一样,感到清澈和洁净。大自然中的一切声响仿佛都已 经消逝;只有寺院中那悠扬洪亮的钟磬声,回荡在这幽静的山林中。
【鉴赏1】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重修后更名兴福寺,遗址犹存。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五十多首,其中以反映边塞和山水的诗篇成就最高。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山水诗中的代表作。
大约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独自来到了破山寺。步入古寺,正值旭日初升,朝阳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向山上的树林,点染着寺内寺外,使古寺更显出神秘与宁静。如此景象,使诗人心旷神怡,但他无意于游览整个寺院,他所向往的只是那寺后的禅院。于是他踏着晨曦,穿过寺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来到了幽深的后院,惊喜地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被繁花茂木所深深地掩映,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不啻人间仙境。惊叹之余,诗人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乎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尽情地欣赏着仙境般的美景。他抬头望见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这绝妙的山光不仅陶醉了凡人,而且还愉悦了林中的小鸟,它们在花木丛中竞相婉转啼鸣。伴着鸟儿的歌声,诗人走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如镜,探身望去,山光物态连同自己的身影倒映其中,湛然空明。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什么仕途失意,官场黑暗; 什么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全从灵魂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奇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仿佛诗人自己也已融进了自然之中。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悠扬、和谐,随风飘来,如丝如缕,沁人心脾。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题咏佛寺禅院的,实际上抒发的是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在这八句诗中,诗人重在刻画的是一个“幽”字,而旨在体验和示人的却是一个“空”字。“清晨入古寺”,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一大早,诗人便登山来到了古寺,可以想见一路上是没有什么行人和游客的。“初日照高林”是进入古寺后所看到的景象。旭日初升,光照山林,透露出了古寺幽谧的氛围。“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道出了诗人急欲一睹的禅房更是幽中之幽,掩映在花木丛中。如此幽静的去处和幽美的环境,不能不令人陶醉和净化。“山光悦鸟性”一句是诗人以鸟来比兴,旨在说明净化后的心灵感受,即“空”,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门禅悦”,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仿佛诗人在目睹了禅院的幽谧空灵,超然世外的景致后,一下子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和真谛,自己的心灵在净化后不断升华,人间的一切音响不复存在,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萦绕耳际,把人带进佛家圣境。诗人用“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作结,一方面是受了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的启示,以动寓静,进一步突出禅院的“幽谧”; 另一方面则可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余音袅袅的钟磬之音去启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
由此可见,常建的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是颇为新颖、巧妙的,表面上看,诗人运用*乎白描的手法,疏疏几笔,勾画出了古寺禅院内外的风光景致,从中不露痕迹地强调深化了“幽”字而道出了“空”字,从而将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通过幽深、静谧、秀美的客观景物传达给读者,收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对于常建诗歌中看似写景,实则传情; 看似*易,实则深曲; 语言挚朴,造句警策; 巧用比兴,耐人寻味的艺术特点,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有:“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鉴赏2】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山水诗。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庙就成为中国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类。一般的 寺庙,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建在闹市通衢,便于人们拈香礼佛;一种 是建于山林,利于僧众潜心修行。修建于山林的寺庙,往往与山水自然融 为一体,别有韵味,*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
山有佛寺,山水似乎也沾溉了禅性;寺靠名山,禅院似乎也增加了灵 性。常建的这首诗,把二者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破山。后禅院,即诗中所说的“禅房”。 寺庙一般分两个部分,前面从山门开始,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菩萨殿、 祖师殿、伽篮殿、罗汉堂等,是僧徒诵经礼拜的地方,也是善男信女烧香礼 佛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而“禅房”,也叫“僧寮”,是僧人居住和少数高僧 修行的地方,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特殊的'客人才能进入。
常建大概就属于这种特殊的客人,所以才有颔联的出现。因为如果仅 仅是在前面随众参拜,是不需要经过什么“曲径”的。
这一联太精彩了!随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幽深的后院,寂静而带 一点神秘色彩的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没有禅语,却带有禅意。宋欧阳修 十分欣赏这一联,曾经想仿此撰写一联,却终不可得。
颈联可以看作是两个倒装句式。“山光悦鸟性”,就是“鸟性悦山光”, 雀鸟喜爱的,就是这寂寂的山光水色;“潭影空人心”,就是“人心空潭影”, 到了这里,人心就像潭影一样清空,没有欲念,没有贪嗔。
写到这里,尾联已是呼之欲出。“万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包括了各 种各样的欲念,到这里都放下了,心灵得以静化,一片空明,只有寺中的钟 磬声,缥缈入云。
【鉴赏3】
此诗一题《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 西北虞山上,也叫兴福寺,是南齐时一处宅园改建的,到唐 代已被称为古寺了。禅院是佛家子弟居所。这首诗不从寺本 身着笔描画,而是题咏寺后院的静趣,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 胸怀。在盛唐山水诗中是独具一格的好诗。
首先,诗人用精巧的构思和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幽 静清空的意境,那深远的诗旨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俗, 佛音回荡的世外境界。构成于诗中的特殊氛围并不使人感 到孤独、清寂,而是让人感到在精神上达到物我一体的充 实。人的灵性和悟性仿佛只有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 以复苏和发现。这种传神动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于诗中表 现出的一个“静”字和一个“空”字。“静”与“空”是最能够体 现佛家精神的,佛门之地无处不求一个“静”字,从物静、人 静到心静皆如此。“静”是实现“空”的基础,而欲求得“四大 皆空”则是佛家最高旨向。诗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于是 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均在今陕西西安市附*), 以游历名山大川自娱,后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为 归隐之人,要想抛却尘世,这求“静”达“空”当是不可少的, 因此常建自然对此二字备加礼赞。请看诗中首联“清晨入古 寺,初日照高林”两句,先从外部环境点出了破山兴福寺的 外貌和地理位置,并交待了入寺的时间。一个“清晨”包含着 一日尘俗嚣烦开始之前的寂静。“初日”与“清晨”照应。僧徒 所聚之所通称“丛林”,用“高林”便兼有赞美禅院之意。此处 已写出了“静”意。
再看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深 禅以及环绕其旁的青竹、素花、绿林,更是无一字不衬托出 景色的幽静宜人。这景致是游寺者(即诗人)于初步领略了 禅寺的 “静” 之后无意发现的,又进一步使诗人沉浸于其 中。紧接其后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则从仰望、 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悦”这里用作动词。“潭影”, 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诗人远望旭日初照的早霞 轻笼着寺后青山,林间鸟儿似受这山光的召唤,愈发欢快地 飞翔、啾啾地叫着;又缓步清泉潭边,低头凝望倒映在水中 的晨景,心中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往日追寻的禅悦隐逸之趣 仿佛在此时此景中方得领悟。在这缤纷的晨色中,诗人独选 鸟性,似在隐喻要想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灵首先要 自由自在,无所牵、无所挂。这儿已由求静升华为求“空” 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万物重叠之影,自然是“空”的了。这 怎能不触发诗人寻觅已久,终有所得的灵性呢?
尾联“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两句中的“万籁”,指自 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凡是能够发出声响的孔窍都叫籁。“钟 磬”是古代的两种乐器。僧人礼佛颂经时则敲击钟磬,又兼 有报时的作用。这一联讲处于心空意灵的诗人聆听着恍如 世外的钟磬声,早已忘记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记了空明的 山景,婉转的鸟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 间的一切声响这时都已消失,唯有那钟声引导着人们进入 那纯净的胜境。这钟磬声,当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回响, 这寂静当属诗人领悟禅悦后的感受。在此,诗人已完全从 “静”达到了“空”的境界。
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诗坛,此诗已备受赞赏。除了时尚的 推崇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诗绝妙的构思。为突出静和空的 意境,作者采用以动养静,动静相兼的艺术手法,这在后二 联尤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为静景,却以飞鸣鸟声破之,恰 合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对为静,人的内心活动却 复杂多变,此处以“空”将二者相连,人心便显静态。尾联更 是以“唯闻钟磬音”突出此时此刻的“万籁寂无声”,最终用 “静”完整地、和谐地塑造出空的意象。这些不仅说明诗人的 艺术功力十分深厚,还说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 能写出意境深邃的好诗。
题西林壁古诗 拼音版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拼音版
题西林壁
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jìngāodīgèbùtóng
远*高低各不同。
bù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
zhǐ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拓展
《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题西林壁》课后练*
一、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题:
2.西林:
3.不识:
4.腊酒:
5.缘:
6.丰年:
二、比较下面的字并注音、组词。
壁()()岭()()峰()()
避()()铃()()锋()()
腊()()浑()()莫()()
蜡()()混()()寞()()
三、学会使用下面的诗句,看谁用的又准又好。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这样用: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这样用: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看成岭()成峰,()()()()各不同。
2.()重()复疑无路,柳()花()又一村。
蜂古诗带拼音赏析:《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古诗带拼音
fēng luóyǐn
蜂 (罗 隐)
bú lùn píng dì yǔ shān jiān,
不 论 * 地 与 山 尖,
wú xiàn fēng guāng jìn bèi zhàn
无 限 风 光 尽 被 占。
cǎi dé bǎi huā chéng mìhòu,
采 得 百 花 成 蜜 后,
wèi shuí xīn kǔ wèi shuí tián
为 谁 辛 苦 为 谁 甜?
蜂:《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梅花》是北宋诗人所作。表达了诗人就算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意志。
王安石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墙 角 数 枝 梅 ,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凌 寒 独 自 开 。
yáo zhí bù shì xuǎ
遥 知 不 是 雪 ,
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
为 有 暗 香 来 。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在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及全诗作者出处翻译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及全诗作者出处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注释
1、[曲]:弯折。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禅房]:僧人的房舍。
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5、[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清晨]:早晨。
9、[但余]:“惟闻”、只留下。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 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带拼音的古诗题破峙后禅院
破山寺后禅院古诗的拼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名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的诗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古诗大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的写法
后山寺破禅院的古诗
题破山后禅院古诗中的成语
破山寺禅院的古诗
关于禅院的古诗
禅院诗句
如梦禅院的古诗
禅院客居的古诗
题义公禅房的古诗的拼音
题诗后的拼音古诗
《题诗后》的拼音古诗
拼音版的题诗后的古诗
题诗后古诗带拼音的
古诗禅的拼音版
拼音兵后的古诗
竹后的古诗拼音
古诗破阵子的拼音
古诗无题的拼音
科登后的古诗的拼音
阙题古诗的全诗拼音
题长松图古诗有拼音的
无题的古诗加拼音的
无题的古诗拼音版
题林安邸古诗的拼音
题菊花古诗有拼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