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院诗句

关于禅院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禅院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禅院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禅院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 语录(3) 说说(3k+) 名言(121) 诗词(44) 祝福(1k+) 心语(42)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 阅读,文学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阅读全文]...

2022-06-07 03:35:08
  •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

  • 诗意
  •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诗意: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

      通向幽静的地方,

      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

      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

      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m.ju.51tietu.net)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阅读全文]...

2022-06-23 13:42:44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阅读全文]...

2022-01-03 10:39:15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表作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被宋代洪驹父誉为“全篇皆工”(见《宋诗话辑佚》)的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人常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终盱眙县尉。正因为常建政治上不得意,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之作。

      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为海虞之胜处”(宋米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它早已成了常建心驰神往之地,因而一到清晨他就迫不及待地去游览。首句“清晨入古寺”,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清晨”入寺,正表明诗人对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古刹的向往。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紧承首句而写入寺所见。破山寺是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寺,建筑壮丽,佛殿庄严,气象宏伟,这些诗人都没有去描绘,所突出勾绘的是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参天挺立的“高林”。这就给人以清新明丽,葱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在艺术表现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就是通过具有特征性的局部景物来表现全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具体而言,就是抓住破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这一特征一经写出,古寺的深邃幽静,也就跃然纸上。这一联在结构上承接得十分自然,“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浑成无迹。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诗歌“欲造*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淡之境”。又说:“*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韵语阳秋》)这两句诗正是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达于“*淡天然”之境的。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而诗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因此诗人所写的重点在后禅院,这样颔联就是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幽处”的禅房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阵阵清香,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幽处”!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青州,得一山斋宴息,因谓不*生想见而不能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题青州山斋》)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重这两句诗意新而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堆砌词藻,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原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使得鸟儿也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啭鸣叫。雀鸟本来是没有情智的,客观环境的优美或险恶,不会引起它的喜和忧,但在这里,诗人以所见景物的强烈主观感受,寄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象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不仅不直率浅露,而且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明晰,那样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逝。这就很有“禅悟”的意味。《宋高僧传》载,临川郡守裴某,笃信佛教,“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常建虽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审美体验,有可能触发自己的情怀,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视为契合自己主观“禅悟”的东西。这“潭影空人心”一句,正是诗人在清净无扰的破山寺后禅院,睹“潭影”而杂念俱消的感受。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

      尾联紧承“潭影空人心”,进一步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的静境。“万籁此俱寂”是诗人杂念消除净尽,“心与境寂”的具体表现。在后禅院中的诗人,由“潭影”触悟而杂念消除,此时此刻又使诗人感到万籁俱寂,也就是客观世界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就诗人的内心活动而论,万籁俱寂也就是诗人万念俱寂的表露。不过万籁俱寂,并不能成功地创造静境和表现静趣,因为静到没有任何音响的静境,是一片死寂,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寒而栗。但常建是盛唐时期善于创造静境和艺术地表现静趣的诗人之一,他深知“寂处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诗意的静境,也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中之静,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这就是说,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只有佛殿传来袅袅的钟磬之音,给人的感受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很有余音缭绕,不绝于耳的感觉。

    [阅读全文]...

2022-07-07 12:10:53
  •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诗,文学
  •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五)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01 18:20:03
  •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词语注释】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赏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易中进入胜境。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2-06-02 03:16:18
  • 咏茶禅的诗句有哪些

  • 咏茶禅的诗句有哪些

      (一)

      道茶话水。品觉人生味,难言甘美。

      但久悟回,隐涩酸甜苦中魅。

      尝品三江六色,华精粹,清香幽斐。

      怎不叹、古亦今倾,华夏处香醉。

      何醉?胜酒对。

      一口液入灵,佛显禅汇。

      养修外内。弥漫陈香韵浓荟。

      休论阳春下里,皆共与、茶人无贵。

      日月长、浆盏馥,暗香不退。

      (二)

      玄奘西取度娑婆,盛世大唐水月歌。

      雾顶一花一世界,杯中一叶一天纙。

      且听三癸禅心曲,应向壶茗醒世多。

      紫笋传来堪奇梦,欣然泼墨染银河。

      (三)

      从古自悠悠,山中灵气收。

      雾锁无人理,岚飞有韵留。

      老枝说岁月,嫩叶盼春秋。

      只为深闺久,依君一脸羞。

      (四)

      春云片叶满杯盈,不尽深情忆徽宗。

      碧翠真香先浸蕊,野生歙县早含英。

      龙游化作黄金液,鹤舞新生白玉精。

      最是胡公茶道好,一茗啜透大千风。

      (五)

      南昌故郡一阁扬,把盏分享蟹眼汤。

      闽界观音应逊味,江西绿叶当真香。

      名茶骈丽双绝句,赣水人杰惟美章。

      瀹煮贪泉别有味,落霞秋水载茗扬。

      (六)

      瀑落便腾云,壶中漫转身。

      知经唯陆羽,了性只观音。

      香自清泉意,甘从白露心。

      若得一缕沁,如是*禅人。

      (七)

      琴声和韵洞庭吟,三昧真淳已醉人。

      柳毅传书千古颂,君山问井众朋临。

      凝思追忆先贤事,瀹叶涤濯俗子心。

      素画清堂潇洒对,流云浸盏满园春。

      (八)

      陶然采翠微,梦里几峰回。

      水滿丹霞落,舟行白雾飞。

      凌云知逸趣,拾道莫言危。

      岩上红袍美,津来己忘归。

      (九)

      多少神奇叶里藏,海天万籁羡芬芳。

      不分贵贱时人爱,也与尊卑一味尝。

      壑谷幽兰馨共享,林泉流韵道同彰。

      余香渐远意难逝,欲语还休感悟长。

    [阅读全文]...

2022-04-29 23:37:48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词

  • 阅读,文学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解

      1、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2、冥:暗合。

      3、缮:修持。

      4、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

      5、澹然:宁静状。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全诗描写了*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朝: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古诗简介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全诗描写了*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翻译/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注释

      ⑴诣(yì):到,往。超师院:指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禅经:佛教经典。

      ⑵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⑶拂:抖动。

      ⑷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⑸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了:懂得,明白。

    [阅读全文]...

2021-12-07 22:22:21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赏析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版本二)

      【注解】: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韵译】: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评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整理:zhl201610

    [阅读全文]...

2021-12-31 20:15:56
  •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及全诗作者出处翻译赏析

  •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及全诗作者出处翻译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及全诗作者出处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注释

      1、[曲]:弯折。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禅房]:僧人的房舍。

      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5、[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清晨]:早晨。

      9、[但余]:“惟闻”、只留下。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 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阅读全文]...

2022-06-20 14:05:35
禅院诗句 - 句子
禅院诗句 - 语录
禅院诗句 - 说说
禅院诗句 - 名言
禅院诗句 - 诗词
禅院诗句 - 祝福
禅院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