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比赛口号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太极拳比赛口号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太极拳比赛口号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太极拳比赛口号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八式太极拳口诀
八式太极拳动作,圆活连贯,由简至繁;练起来轻松自如,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均匀缓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以连续弓步为主要步型变化,手法动作以*传统太极拳的.正手即棚、捋、挤、按为主线变化而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式太极拳口诀,欢迎阅读。
【八式太极拳口诀】
八式简化武当拳,无极起势鼓荡丹,
两仪开合掳带连,鹤飞展翅气沉田。
旋转乾坤开胯髋,野鸡蹿林走连环,
五龙暗渡偷掌腿,侧人打钟架压点。
阴阳别翅藏奇巧,合抱太极身安健,
式法虽少万遍练,通幽入奥功德满。
【动作要点】
起势
1、两脚开立;
2、两臂前举;
3、屈膝按掌
一、卷肱式
1、转身翻手摆掌;
2、屈臂卷肱;
3、前推后收;
4、转身翻手摆掌;
5、屈臂卷肱;
6、前推后收
二、楼膝拗步
1、转腰摆手收脚;
2、上步屈臂;
3、弓步楼推;
4、后坐摆脚;
5、转腰摆手收脚;
6、上步屈臂;
7、弓步搂推
三、野马分鬃
1、转身坐腿分手;
2、收脚抱球;
3、转身上步;
4、弓步分靠;
5、坐腿撇脚转身;
6、收脚抱球;
7、转身上步;
8、弓步分靠
四、云手
1、摆手翻掌;
2、转身左云;
3、翻手收脚;
4、转身右云;
5、翻手出脚;
6、转身左云侧翻手;
7、转身右云
8、翻手收脚;
9、转身左云;
10、翻手出脚;
11、转身右云;
12、侧弓步翻掌
太极拳的招式
太极拳对于我们来讲是有强身健体的效果的,那么大家有了解过太极拳有哪些招式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太极拳的招式,欢迎大家阅读!
太极拳的招式:
1、起势。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2)两臂慢慢向前*举,两手高与肩*,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聘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左右野马分鬃。
(1)预备姿势:两脚幵立,与肩同宽,膝部稍微弯曲。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侧。
(2)抱手收脚: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两手掌心相对,右上左下,右手大体与肩*,在右胸前做出“抱球”的姿势。接着左脚跟抬起,转向右侧,眼看右手。
(3)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两脚保持约20厘米距离。
(4)弓步分手:上体挺直,继续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前后分别向左上和右下两个方向分开,左手高与眼*,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眼看左手。
3、白鹤亮翅。
(1)跟歩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屈于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2)后坐转体:重心后移,右脚踏实,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两手开始交错分开,右手上举,左手下落;眼看右手。
(3)虚步分手:左脚稍向前移,前脚掌着地,成左虚步;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按至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体转正,眼*视前方。
完成姿势胸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一致。
4、左右搂膝拗步。
左搂膝拗步:向左前方迈左脚,重心前移。意在左手,向左后持出,同时右掌向前推击。右侧动作同理。
5、手挥琵琶。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随着重心后移,使右脚踏实,坐实右腿;同时腰微右转;左脚随坐实右腿随提起向前迈半步,以脚跟着地,脚尖微翘,膝微弓,成左虚步;左手随转腰臂外旋随向上抄,掌心向右,指尖向前侧上,高与肩*;右手同时也随转腰臂外旋随向下采,掌心向左,指尖朝前侧上,高与腹齐;眼神顾及两掌向前*视。
练*本式时注意:重心一前一后的虚实转换,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后仰。右手向下采时要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左手向上抄时,要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两掌一起一收,均要随腰转动,要松肩、坠肘、沉腕,不能耸肩;两手合抱时,要随着松腰拔背,两臂微向前送,有意气下沉,劲往前发之势。
6、左右倒卷肱。
(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其实练*太极拳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情是相当的多的,并且在练*太极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的问题,并且在练*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要领,尽量的避免走上练*太极拳的误区!
和式太极拳推手的招式
一、起势
甲方用双手握拿乙方手腕,乙方两手由外向内滚缠对方手臂化解其拿时,顺势向前发放甲方。
二、金刚三大对
(1)甲方右脚上步,用右手(或掌或拳)向乙面部或胸部击打。乙双手接其手、肘,并用左脚进步控制对方右脚。若甲方欲退,乙用棚劲顺势将甲发出。
(2)甲方用右手、肘进攻乙。乙则右胯松沉,腰轴右转,两手粘随甲方右臂向右后捋,使甲方来力落空倒地。
(3)甲方落空欲退。乙粘随甲方并用左手及前臂挤击。
(4)对方侧身并后坐走化来力。我则顺势双手合力按击。
三、懒扎衣
乙右手接甲方右手引化时,甲方以右肘击乙。乙左手顺势向顺时针方向裹缠走化,并两掌合力采甲右臂。
甲方两手采乙右臂,乙顺势抬肘走化,并用左掌向下翻旋按击。
四、自鹤亮翅
甲方右手看乙右手,左手看乙右肘进步推按。乙两臂放松,左脚向后撤步化力,并顺势捋甲。
乙右手搭甲右手,左手看其右肘,挤按对方。若甲走化乙则顺势埒之。
五、斜行
(1)甲右手握拿乙右腕,左手裹缠乙右肘。乙以左手按压甲右手指,右掌上旋扣甲右手腕,右肘内旋;左手与右手形成合力向外旋压,反其腕关节。
(2)甲左手握乙左手,右手臂缠乙左肘,合力采拧。乙左肩放松,肘内收引化,同时,左腿向左上步套甲双脚。甲失重欲退,乙身体左转以肩肘击甲。
和式太极拳推手的十个招式
六、伏虎
甲从背后搂抱乙双臂和身体。乙两臂上拥,身体蓄沉解其搂抱,两臂上棚时,两手扣甲双手腕;松胯,身体右转,使甲从右前跌出。
七、倒撵猴
乙左手粘引甲左手,右手向内、向下裹缠甲左臂;同时右脚跟向后上撩甲小腿,以断其根,上下合力使甲仆倒。
48式太极拳口诀
太极文化和文化太极,是一个层面上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教授太极拳,不是单单教拳套路,而称为传播太极文化。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口诀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48式太极拳口诀
起势
一、 白鹤亮翅
二、 左搂膝拗步
三、 左单鞭
四、 左琵琶
五、 捋挤势(三)
六、 左搬拦捶
七、 左棚捋挤按
八、 斜身靠
九、 肘底捶
十、 倒卷肱(四)
十一、转身推掌(四)
十二、右琵琶势
十三、搂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二)
十五、拍脚伏虎(二)
十六、左撇身捶
十七、穿拳下势
十八、独立撑掌(二)
十九、右单鞭
二十、右云手(三)
二一、右左分鬃
二二、高探马
二三、右蹬脚
二四、双峰贯耳
二五、左蹬脚
二六、掩手撩拳
二七、海底针
二八、闪通背
二九、右左分脚
三十、搂膝拗步(二)
三一、上步擒打
三二、如封似闭
三三、左云手(三)
三四、右撇身捶
三五、左右穿梭
三六、退步穿掌
三七、虚步压掌
三八、独立托掌
三九、马步靠
四十、转身大捋
四一、撩掌下势
四二、上步七星
四三、独立跨虎
四四、转身摆莲
四五、弯弓射虎
四六、右搬拦捶
四七、右棚捋挤按
陈氏13式太极拳口诀
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国术、国宝、国粹和国魂,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陈氏13式太极拳口诀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陈氏13式太极拳口诀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
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
《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相关资料扩展:
陈氏太极拳训练法
(一)熟练套路 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 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 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 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 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练*,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 并且随着练*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三)疏通经络 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 一气贯通”。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前面已经说过,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阶段后期,体内已有内气流动的感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经过一段时间,甚至会全然无有。这是经络之气通流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之故。因此,在这一阶段练*中必须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
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练*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保持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陈式太极拳72式口诀
陈氏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明末的拳术。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拳练武。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72式口诀,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预备式
口诀:顶天立地人中央,浑然一片无极象。
灵机一动太极意,气运四正四隅方。
一、 金刚捣碓
口诀:1、金刚捣碓敛精神,太极浑然聚我身,变化无方丹田气,四面八方寓屈伸;
浑身合下千斤力,练就金刚备吾身;左实右虚下合劲,一脚惊雷掉真魂。
2、金刚立正备吾身,四面八方何惧畏,若由前来左右捋,回折肘靠奇更奇;
后面左右背折靠,上拳下膝要真魂。
二、 揽插衣
口诀:世人不识揽插衣,左屈右伸藏玄机;伸中寓屈何人晓,屈中有伸识者稀。
中气上升于百会,四肢合扣气归心(指丹田);裆开贵圆如剑阁,**两足定根基。
三、 六封四闭
口诀:封与闭,一个意,左四右六全封闭;肘沉腰蹋合一体,四面八方何所惧。
四、 单鞭
口诀: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画西东,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若问此势妙何处,去寻脊背骨节中。
五、 金刚捣碓
口诀:前已立过金刚势,今复重行得毋同,彼则脸面端向北,此则后背转向东;
上接单鞭非无敌,下开白鹅格外雄,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六、 白鹅亮翅
口诀:元气何从识太和,两手犹如弄丝罗;左右缧旋神机足,亮翅由来见白鹅。
七、斜行
口诀:斜行又叫中单鞭,支撑四方于八面。前后左右无缝锁,搂膝拗步又规圆。
八、搂膝
口诀:双手合膝向上朋,岂知机关在腰中,腰劲运于两肘肋,谁敢双手插肋中。
九、拗步
口诀:1、手如车轮向前尚,步如猫行去插裆。手到脚到一齐到,势如破竹无阻挡。
2、车轮向前进,进中寓又退;进退两相顾,全并中气运。
十、斜行
口诀:双手分左右,两脚撑前后,两耳闻八方,照前又顾后;
前来手肘肩,后来肩肘手,只要身法正,何惧一齐凑。
十一、搂膝
口诀:浑身畏缩似纯阴,阴中藏阳任人侵;徐徐引进人莫晓,渐渐停留意自绅。
右实左虚全封闭,上提下打寓纵擒;果能识得此中理,妙手空空冠当今。
十二、拗步
口诀:双手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先前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人言此意别有误,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荫甚无奇,自幼难以练到老;练到懂劲自然悟,豁然贯通神理妙。
十三、掩手肱拳
口诀:1、人人都会冲一拳,看吾冲拳玄不玄;太极冲拳缧旋劲,缠丝拧出快如电。
2、练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劝君智勇休使尽,剩下余力扫千军。
十四、金刚捣碓
口诀:1、第二金刚面向西,周身辗转手足齐;虚实分明君须记,莫教纷纷乱马蹄。
2、第三金刚同第一,身法端正敛精神;大开大合伸中屈,心*体稳气回归。
十五、撇身拳
口诀:1、撇身拳势最难传,两足舒开三尺宽;两手顺逆左右转,两腿里扣尽斜缠;
右拳落在天庭上,左拳插在左腰间;身似侧卧微歉扭,眼神戏定左足尖;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劲撑开半月圆;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拆一靠更无偏;
右手撇回又一锤,此为太极变中拳。
十六式太极拳口诀
杨氏太极拳综合了杨氏太极拳具有代表性的拳架结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创新的拳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六式太极拳口诀,欢迎阅读!
预备式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搬拦捶
6、如封似闭
7、单鞭
8、手挥琵琶
9、倒卷肱
10、玉女穿梭
11、海底针
12、闪通臂
13、云手
14、左右揽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式
16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颌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于大腿外侧;精神集中,眼向前*视,呼吸保持自然。
1、起势
(1)左脚向左轻轻分开半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2)两手慢慢向前*举,手指微屈,手心向下,举至与肩同高,两臂距离约同肩宽,肘微下垂。
(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慢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至腹前,手心向下,掌膝相对。
[要点] 沉肩、垂肘,送腰屈膝,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手指自然微屈,两臂下落要与身体的下蹲动作协调一致。
2、左右野马分鬃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臂收于胸前*屈,手心向下;左臂外旋,左手经体前向右划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低;眼看右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右脚蹬地,上体继续左转,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左右手岁专题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肘微屈,手心斜向上;右手落于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3)左脚蹬地,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身体左转,右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左腿随身体左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左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左臂内旋于胸前*屈,手心向下,右臂外旋,右手向左上划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低;眼看左手。
(4)左脚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左脚蹬地,上体右转,右腿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于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应宽松舒展;身体转动时必须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两臂保持弧形;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应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3、白鹤亮翅
(1)上体微向右转,右臂内旋,手心向下,*屈于胸前,左臂外旋,左手向右上划弧合于胸前,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右手。
(2)左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随即上体先向左转,面向左前方眼看左手,然后右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旭不;同时上体再向右回转,面向前方,左右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上提停于左额前,手心向右后方,右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方。
[要点]身体重心后移时,左手上提、右手下按要与腰部转动协调一致,完成姿势时,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右膝腰微屈。
4、左右搂膝拗步
(1)左手向体前下落,再由下向左后上方划弧举至左肩外,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由右下向上、向左划弧至胸前,手心斜向上;同时上体先微向右再向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上体右转,右脚向前方迈,脚跟着地。随即左腿蹬地,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回屈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高与鼻*,右手向下由右膝前搂过落于右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3)右腿蹬地,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身体右转,左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右腿随身体右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右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右臂外旋翻掌,右手向右后上方划弧至右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随转体向上、向右下划弧落于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左脚随即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4)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右腿蹬地,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回屈由耳侧向前推出,指尖高与鼻*,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要点]重心转换时,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垮;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同时须与转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完成弓步姿势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5、进步搬拦捶
(1)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身体左转、右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左脚随身体左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左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时右掌变拳,臂内旋向下、向左经腹前划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向前、向右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下;眼看左掌。
(2)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微右转,右脚提起经左脚内侧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下落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拳。
(3)身体右转,左腿屈膝以脚前掌蹬碾地面,右腿随身体右转向外摆脚约45度,随后全脚踏实,右腿慢慢屈膝前弓,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经右脚内侧向前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左手上起,臂微内旋向右弧形拦出,掌心向右,右拳先向内翻转下落,至身体右侧时再向外翻转划弧收至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4)右脚蹬地,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左手附于左前臂内侧,拳心向右;眼看右拳。
[要点]右拳不要握得太紧,向前打拳时上体不可前俯,右肩随拳略向前引申,沉肩垂肘,右臂肘微屈;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
6、如封似闭
(1)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手心逐渐翻转向上并慢慢分开回收;同时身体后坐,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前方。
(2)两手在胸前翻掌,向下经腹前在向上、向前推出,腕部与肩*,手心向前,掌指向上;同时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眼看前方。
陈氏24式太极拳口诀介绍
导语:陈氏太极拳养生功是常见的养生武术,更是广大老年人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由于陈氏太极拳以阴阳互补、中医的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所以对于人体的'调理有不错的科学依据。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陈氏24式太极拳口诀,希望对你有帮助!
预备势
并脚直立 两臂下垂 手指微屈 虚颌顶劲 下颏微收
舌抵上腭 双眼*视 全身放松
一、起势
左脚开立 两臂前举 屈膝按掌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 跟步抱球 后坐转体 虚步分手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
转体摆臂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五、手挥瑟琶
跟步展臂 后坐引手 虚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七、左揽雀尾
转体撤手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掤臂 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 弓下前挤 转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
后坐扣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掤臂 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 弓步前挤 转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九、单鞭
转体运臂 右脚内扣 上体右转 勾手收脚 转体上步
弓步推掌
十、云手
后坐扣脚 转体松勾 并步云手 开步云手 并步云手
开步云手 开步云手 扣脚云手
十一、单鞭
转体勾手 转体上步 弓步推掌
十二、高探马
跟步托球 后坐卷肱 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杨氏太极拳85式口诀
太极拳属武术一大拳系。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氏太极拳85式口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预备势
第一势来并步站,眼要*视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脚向左跨步来。
预备势来开步站,收心忘事归练拳,呼吸自然内畅长,眼要*视神内含。
2、起势
两臂前搓松下肩,与肩同高变下按,右手抹眉两臂展,同时腰带右脚开。
屈膝下蹲两手起,头顶松肩手变按,右手抹眉右脚开,两手翻转抱球来。
3、揽雀尾左朋
重心右移腰右转,两手抱球在胸前,提起左脚再左转,胯托左腿向前迈。
重心前移蹬后脚,上下分手左朋生,面向正前眼远视,呼吸自然顶头悬。
4、揽雀尾右朋
重心后移左脚扣,重心左移两手随,腰向左转右手引,然后抱球到胸前。
腰向左转带右腿,复向右转迈右腿,重心前移弓步成,屈臂向上右朋生。
前拱后塌裆劲生,屈臂要圆易放松,意要放远内劲涌,身要*正不前倾。
捋:
重心略后臂右转,随腰右转两手翻,复向左转坐后腿,手形不变随腰转。
挤:
腰带右臂向右转,右臂外撑左手按,松圆远视要进身,外形不动内里转。
按:
重心后移两手收,头顶肩松沉下肘,左脚蹬地两手推,上身不俯要收臀。
注意前弓和后坐,头顶收臀腰放松,后坐吸气上下随,前弓呼气上下合。
5、单鞭
重心后移身法正,腰胯带动右脚扣,两手*抹向左行,与肩同高眼随行。
两手屈臂向右转,右手后伸要立掌,左手内翻到胸前,腰向左转合起手。
复向左转变勾手,右腿坐稳气下沉,后胯托起左腿迈,弓步按掌单鞭生。
6、提手上势
重心后移扣左脚,重心左移松勾手,两臂*展松两肩,腰向左转提右脚。
复向右转送右腿,脚根着地合起手,右手在前与眼*,左手合到右肘下。
7、白鹤亮翅
两手下履右靠生,双手翻转到胸前,右手收到小腹上,左手转圆到脸前。
腰向右转带左腿,复向左转向前点,左手下按右手托,上顶下松长身形。
8、左搂膝拗步
重心不动腰右转,右手向下复后转,伸臂挑腕收耳旁,左手随腰来转动。
重心右移左脚起,复向左转送左腿,左手向前搂左膝,弓步右掌向前推。
9、手挥琵琶势
右脚跟步复下落,右手回手到胸前,左脚略动虚步落,左手前伸琵琶成。
10、左搂膝拗步
稳住重心腰右转,右手向下往后伸,转腕挑掌收耳旁,左手随腰来转动。
腰向左转胯托腿,迈出左腿左手搂,弓步右掌向前推,弓步收臀身不俯。
11、右搂膝拗步
重心右移右手伸,左手翻转升腹前,腰带左脚向外摆,重心左移腰左转。
左腿支撑身要正,左手向下往后伸,转腕挑掌收耳旁,右手随腰来转动。
腰向右转托右腿,松腰送腿向前迈,右手*转搂右膝,弓步左掌向前推。
12、左搂膝拗步
重心后移开右脚,左伸右收履势来,腰向右转右臂转,左转迈步搂膝成。
13、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又一回,跟脚落脚动左腿,进退上下合起身,眼视远方意先行。
14、左搂膝拗步
左搂膝来同样作,攻守坚备两手合,转换呼吸要自然,前后左右势要园。
15、进步搬拦捶
关于太极拳的介绍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按阴阳生克之理,合八卦、五行为十三式,*练时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以绵、软、巧为行功的要旨;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以制敌于败。既可用于技击,又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相传为宋朝张三丰所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介绍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拳种介绍
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是极富*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 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三、太极拳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2]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党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党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的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的政党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武当山钟云龙、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武当武术,太极文化。又着手新建太极馆,对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完善的,核心的场所。
四、历史来源
1.河洛文化
黄河,是*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在*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洛河,在*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她是汉族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温县地灵人杰。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温县物华天宝。它的总面积为462*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温县处于北纬34°52'-35°02',东经112°51'-113°13',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年*均温度14.3°C,年降水量达552.4毫米,无霜期为241天。温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原。温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是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
2.武术之乡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武。陈王廷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夜*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易学,收集整理民间武术。他理根太极,秉承*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生*武所悟,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太极拳”。
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长拳,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步入赵堡镇,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响誉国内外的*太极拳博物馆。1982年,因为太极拳的影响,*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开放县”;1992年11月,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8月20日,*的政党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温县被世界华人华侨社团、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温县与河南登封、河北沧州一起,被评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
3.流派纷呈
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2]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一作青
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189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
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五、总体特点
1.概述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2.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3.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4.安全性
太极拳有多少种
太极拳有多少种?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种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二、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架式: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相关阅读:练什么太极拳养生最好
太极拳对人的好处:
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用于养生健体练哪种太极拳好?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杨式太极拳简史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
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太极拳。
发扬光大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太极拳比赛口号
太极拳的口号
太极比赛口号
太极拳入场口号
太极拳押韵口号
太极拳语录
太极拳诗句
太极拳标语
写太极拳的古诗
赞太极拳的诗句
关于太极拳的古诗
与太极拳有关的古诗
关于太极拳的诗句
赞美太极拳的句子
描写太极拳的句子
赞美太极拳的诗句
描写太极拳诗句
形容打太极拳的句子
描写打太极拳的句子
打太极拳的古诗词
描写太极拳动作的句子
赞美太极拳的古诗句
描写太极拳的七言诗词
赞美太极拳的优美诗句
形容太极拳的优美句子
关于太极的口号
赞美太极拳的古诗词
赞美太极拳老师的句子
太极拳相关的古诗词
比赛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