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

关于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15) 语录(45) 说说(525) 名言(1) 诗词(2k+) 祝福(58) 心语(2)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写作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阅读全文]...

2022-05-09 20:02:23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学*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阅读全文]...

2022-03-25 15:17:46
  • 古诗十九首全文及注释(古诗十九首的诗意美)

  • 诗意
  • 特指汉代无名氏所写十九首五言诗,其开创性的艺术成就使之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初收载于《文选》,其因不知作者姓名,也不知具体创作时间,萧统泛题为“古诗”。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可见一斑”。

    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描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其称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藉,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薇竹生》等。

    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待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看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理了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文人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及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主要包括离情别绪,表现为游子的思乡和怀人,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则表现为文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二,它是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并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四、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莫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汉族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等。

    [阅读全文]...

2021-12-13 11:33:28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十五夜望月》古诗诗意)

  • 诗意
  • 作品全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相关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即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在:一作“落”。

    白话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难描难画。

    《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

    《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作品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阅读全文]...

2022-04-02 15:10:17
  • 春天的古诗及诗意

  • 春天,诗意
  • 春天的古诗及诗意

      导语:春天真是太美了,它的美是含蓄的、羞涩的、高雅的,它美的自然,美的真实,美的洒脱,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让我们赞美和拥抱这美丽的春天吧。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春天的古诗及诗意,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二、《白鹿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白贞。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

      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三、《春望》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四、《春夜喜雨》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成都。

      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其全文诗句如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湿润得松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六、《清*调·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看到彩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七、《元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全文诗句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在噼噼*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普照着,每年春节都取下了旧春联换上新春联。

      八、《绝句》(其一)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子真是令人喜爱。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子,一直罩在山顶上。接着,我打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九、《春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其全文诗句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阅读全文]...

2022-05-03 12:01:15
  • 春日古诗的诗意

  • 诗意
  •   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诗,有引导学*之意。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诗意

      好日子里在泗水河边寻找春天的景色,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无聊的时候发现春天的景色很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天。

      《春日》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扩展阅读:《春日》教案

      一、教材简析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春风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雷 春潮 报春 春节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 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阅读全文]...

2021-12-14 12:06:53
  • 九月九日忆兄弟的诗意注释(九月九月东兄弟的古诗大全)

  • 九月,兄弟,诗意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客,

    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品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古人特别钟情于阳数组合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乞巧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九”为阳数,又是“极数”,天之高为“九重”,地之极为“九泉”,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又名为“九州”,王权至高无上视为“九鼎”。“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亦称“重九”,同时,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久久”寓意健康长久,所以在今天,我们又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在这个吉祥的日子,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被传承且名列前三的主要风俗活动。深秋时节,登高祈(q í )福、头插茱萸驱邪避灾、欢饮菊花酒祝愿长寿安康,寓意深远,历代诗词中有不少相关的佳作名篇。而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避开俗套,从手足情深落笔,把一个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蒙太奇的手法再现出来,无高歌溢美之词,不煽情却直抵人心,把思念的深沉绵延至今。

    写下这首诗作时,王维才十七岁,却已经是混迹于帝都长安的著名“京漂”。两年前,翩翩少年和弟弟满腔热情,怀着复兴家族的愿望,结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初入长安,才华横溢的王维就写下四首《少年行》,其中有诗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此后的王维意气风发,凭借自己在诗画和音乐方面的才华,在大唐文艺界也是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后来,弟弟返乡,只留下他一人在京城打拼。*常日子还好,出入于王公贵族府邸(d ǐ ),喧哗于诗歌酒宴之中,可到了过年过节,看到家家团聚,共享天伦,自己不免心生悲凉,一个人走在孤独的十字街头,无所适从。

    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和京城长安隔山难望。于是这座山,成为横亘(g è n )在诗人心头一缕无法撼动的乡愁。题目中的“山东”,就是指这座山的东面,而非今天的山东省。卖了这么多关子,这座山到底是哪座山?谜底揭晓,它就是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西岳华山。蒲州和长安,一个在华山之东,一个在华山之西,诗中所说的“兄弟”,就是指华山之东的兄弟,家乡蒲州的兄弟。

    诗人仅仅在重阳节思念家乡吗?诗人仅仅思念山东的兄弟吗?让我们回到诗歌中找寻答案。

    全诗前两句是艺术创作中的“直接法”。首句直入自己的处境,没有先聊聊天气之类的寒暄,足见其倾诉孤独的迫切。“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  独自,两个“异”——  异乡、异客,说明在王维内心深处是非常凄苦无助的,完全没有融入上层社会的圈子。“非京籍”就像一道冷冷的秋风,时时提醒诗人只是个外来客,叶落归根才是人之常情,根在何方?只在家乡。

    重阳佳节,王维听着门外扶老携幼、呼朋唤友的热闹,怎能不“倍思亲”?本来一个人就够难受了,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秀团聚,所以是很多倍的思念。续集来了,一个节日的感怀绵延为“每逢佳节”,意境被强势推开,金句就这样诞生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游子们心头共享的一张明信片,每到过节就会朝着家乡的方向奔涌而去,因为那里有儿时玩伴、有父老乡亲,还有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画面的拼接。地图的左下角是京城长安,王维正蜷缩在角落里暗自伤神,镜头一闪,右上角出现了家乡蒲州“兄弟登高处”的场景。“遥知”是诗人在头脑中回忆往年的重阳盛况,本应兄弟同乐,而今日,君在山之东,我在山之西,画面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们一定也很落寞,感叹佳节“众乐而少一人”。

    诗人从直接写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到逆笔写兄弟们对自己的惦念,更见彼此情深。这种逆笔写法叫“对面落笔”,常见于思乡、怀人、送别等诗文中,起到表意丰富、含蓄委婉、韵味深远的效果。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许多年后,当我们达彼万方,乡愁,又将何处安放?

    [阅读全文]...

2022-02-02 22:15:44
  • 古诗山行的诗意_古诗山行的意思

  • 诗意
  •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3-08 08:24:30
  • 九月九月东兄弟的古诗大全 九月九日忆兄弟的诗意注释

  • 九月,兄弟,诗意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客,

    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品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古人特别钟情于阳数组合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乞巧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九”为阳数,又是“极数”,天之高为“九重”,地之极为“九泉”,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又名为“九州”,王权至高无上视为“九鼎”。“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亦称“重九”,同时,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久久”寓意健康长久,所以在今天,我们又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在这个吉祥的日子,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被传承且名列前三的主要风俗活动。深秋时节,登高祈(q í )福、头插茱萸驱邪避灾、欢饮菊花酒祝愿长寿安康,寓意深远,历代诗词中有不少相关的佳作名篇。而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避开俗套,从手足情深落笔,把一个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蒙太奇的手法再现出来,无高歌溢美之词,不煽情却直抵人心,把思念的深沉绵延至今。

    写下这首诗作时,王维才十七岁,却已经是混迹于帝都长安的著名“京漂”。两年前,翩翩少年和弟弟满腔热情,怀着复兴家族的愿望,结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初入长安,才华横溢的王维就写下四首《少年行》,其中有诗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此后的王维意气风发,凭借自己在诗画和音乐方面的才华,在大唐文艺界也是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后来,弟弟返乡,只留下他一人在京城打拼。*常日子还好,出入于王公贵族府邸(d ǐ ),喧哗于诗歌酒宴之中,可到了过年过节,看到家家团聚,共享天伦,自己不免心生悲凉,一个人走在孤独的十字街头,无所适从。

    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和京城长安隔山难望。于是这座山,成为横亘(g è n )在诗人心头一缕无法撼动的乡愁。题目中的“山东”,就是指这座山的东面,而非今天的山东省。卖了这么多关子,这座山到底是哪座山?谜底揭晓,它就是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西岳华山。蒲州和长安,一个在华山之东,一个在华山之西,诗中所说的“兄弟”,就是指华山之东的兄弟,家乡蒲州的兄弟。

    诗人仅仅在重阳节思念家乡吗?诗人仅仅思念山东的兄弟吗?让我们回到诗歌中找寻答案。

    全诗前两句是艺术创作中的“直接法”。首句直入自己的处境,没有先聊聊天气之类的寒暄,足见其倾诉孤独的迫切。“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 独自,两个“异”——  异乡、异客,说明在王维内心深处是非常凄苦无助的,完全没有融入上层社会的圈子。“非京籍”就像一道冷冷的秋风,时时提醒诗人只是个外来客,叶落归根才是人之常情,根在何方?只在家乡。

    重阳佳节,王维听着门外扶老携幼、呼朋唤友的热闹,怎能不“倍思亲”?本来一个人就够难受了,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秀团聚,所以是很多倍的思念。续集来了,一个节日的感怀绵延为“每逢佳节”,意境被强势推开,金句就这样诞生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游子们心头共享的一张明信片,每到过节就会朝着家乡的方向奔涌而去,因为那里有儿时玩伴、有父老乡亲,还有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画面的拼接。地图的左下角是京城长安,王维正蜷缩在角落里暗自伤神,镜头一闪,右上角出现了家乡蒲州“兄弟登高处”的场景。“遥知”是诗人在头脑中回忆往年的重阳盛况,本应兄弟同乐,而今日,君在山之东,我在山之西,画面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们一定也很落寞,感叹佳节“众乐而少一人”。

    诗人从直接写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到逆笔写兄弟们对自己的惦念,更见彼此情深。这种逆笔写法叫“对面落笔”,常见于思乡、怀人、送别等诗文中,起到表意丰富、含蓄委婉、韵味深远的效果。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许多年后,当我们达彼万方,乡愁,又将何处安放?

    [阅读全文]...

2022-04-12 17:37:23
  • 古诗乞巧的诗意

  • 诗意
  • 古诗乞巧的诗意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乞巧》的诗意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乞巧》原诗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翻译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赏析

      这首诗的含义并不复杂,很像是诗人去民间采风,虽然谈及牛郎织女,但是丝毫不涉及作者自身的感情问题,全诗描写为主,抒情为辅,如果说有什么感情,那便是思家之情。古诗中表达思家之情时,往往是比较具象的,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这类诗句虽然*实,但是一般都非常有画面感,就好像我们思家之时,想到的恐怕不是什么高深的名句,终究是想念家中的点滴罢。

      林杰简介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人。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六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其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阅读全文]...

2022-04-02 17:22:47
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 - 句子
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 - 语录
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 - 说说
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 - 名言
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 - 诗词
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 - 祝福
九首古诗以及诗意五字的 - 心语